① 高松曉的《曉說》,說二戰中日戰爭,有一期好像說過川軍是贏過唯一一場戰役的,是哪期
理論上一場沒有,北線前期藤縣王銘章所部都只是完成既定任務,南線廣德擔任後衛蜂擁來的日軍能守住就不錯了我曾祖父參與此戰,戰後部隊改編到71軍87師(前德械師,富金山重傷致殘,到黃埔軍校銅梁分校任教),38年劉湘死後川軍更不成體系,多支部隊被蔣介石裁撤整編,唯一出彩的大概是楊森的20軍,日本戰史稱之為討厭的牛虻,不過也沒有獨立完成戰役的可能。高曉松前勞改犯服,信他的……呵呵呵
② 求關於二戰時捷克斯洛伐克的有關電影,紀錄片,書籍,資料等
電影:生活在共和國、嚴密監視的列車、冰點戰場、普通人的戰爭、鐵翼藍天、托布魯克、大街上的商店。
紀錄片:http://www.iqiyi.com/w_19ruaurn4d.html 。
望採納,感謝。
③ 求一部二戰電影
這個資料有點象刺殺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英文名: Operation Daybreak
中文名: 拂曉攻擊
導 演: ( 劉易斯·吉爾伯特 Lewis Gilbert )
主 演: (蒂莫西·博頓斯 Timothy Bottoms) ( Martin Shaw) (喬斯·阿克蘭 Joss Ackland) ( Nicola Pagett) ( Anthony Andrews) ( Anton Diffring)
上 映: 1976年03月05日 美
1941年二次世界大戰,捷克被納粹德國佔領,捷克自由聯盟組織聯合倫敦當局,派出三名年輕人返回捷克,從事一項危險艱巨任務——暗殺德軍首領海德里希。卡爾、約瑟夫,當年離開捷克時留下妻小,如今重返故鄉,卻身負重任,內心充滿予盾與煎熬,為了任務,不得不拋下兒女私情,去執行這項任務,終於不辱使命,刺殺了海德里希,然而此舉激怒了德軍導致里迪茲全村大屠殺,姜良心不安,又擔心妻小安全,遂前往自首,招出同志窩藏之地,德軍大批掩至逃亡地道,擋住他們逃生之路……
④ 二戰時期有部有名的電影叫什麼
《莫斯科保衛戰》
80年代的鴻篇巨制,冷戰末期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蘇聯電影,真實、恢宏的戰爭場面在現代戰爭片中無出其右者。《莫斯科保衛戰》長達300餘分鍾,分《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拍攝過程歷時兩年,約有五千名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餘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其中。本作從德至蘇、從高層決策至基層部署、從後方帷幄至正面戰場,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戰歐洲戰場的首次勝利——莫斯科保衛戰,講述了德國法西斯不敗的神話是如何被粉碎的。戰爭史上最可歌可泣的台詞也來自該片——蘇軍連政治指導員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率領28名戰士同幾十輛德軍坦克進行了4小時的艱苦戰斗,在犧牲前高呼:「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卡薩布蘭卡》
在無數影史最偉大的愛情電影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令《亂世佳人》或《羅馬假日》汗顏不已,作為二戰影片的至尊地位,同樣毋庸置疑,第16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本片的背景設在二戰時期北非摩洛哥的重鎮卡薩布蘭卡,以反法西斯主義戰爭為導向,採用傳統的正敘手法,通過男女主人公相遇、相愛、別離的回憶,及男主角對女主角訴說愁腸苦衷,講述了一段動人、美麗、崇高、宛如童話的愛情故事。無論劇本的改編、導演的掌控、演員的表現均天衣無縫、無懈可擊。
《巴頓將軍》
人物傳記片之集大成者。男主角喬治-斯科特戲里戲外均入木三分地詮釋了角色——開篇6分鍾的教科書級演說,其表現簡直是「暴戾軍神」巴頓的附體,而憑此片獲奧斯卡影帝的他,根本未去領獎,不懈地斥責好萊塢的盛宴不過是「荒唐的聲色犬馬」。本片據說是尼克松他最喜歡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肯尼迪、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等,使美國人對美國政體的信念產生了動搖,而侵越戰爭的失敗更使美國青年紛紛拒服兵役,當眾燒毀兵役證。在此背景下,挖掘此弘揚牛仔精神的電影,隱藏的政治動機不言而喻。盡管如此,仍不能抹殺這部出色的歷史巨片的精良品質,而「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悲劇式英雄」的准確定位,堪稱本片成功的關鍵。
《鋼琴家》
淫賊巨匠羅曼·波蘭斯基根據維拉德斯勞·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而成,同時,又在其中大量回顧了自身的童年經歷——作為一名波蘭的猶太人,在德佔區內生不如死、暗無天日的生活。陰郁無望的氛圍、深沉悲涼的心境,在波蘭斯基凄厲決絕的鏡頭下,愈顯猙獰。納粹令人發指的屠戮,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逃亡生活,然而求生的本能和藝術的信仰依然支持男主角咬緊牙關。最震撼的鏡頭既不是意念的鋼琴演奏、也不是德國軍官的良心發現;主人公聽到腳步聲遠處的腳步聲,急中生智撲倒在地,一隊路德國兵囂張地跑過,根本沒在意他——鏡頭俯瞰:屍橫遍野。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與《攻克柏林》、《莫斯科保衛戰》並稱蘇聯的「解放三部曲」,80年代蘇聯電影史詩巨制的代表作。影片描述了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重兵集團,於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攻防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蘇聯政府的協助下,以幾近完美的水準將歐洲戰場的偉大轉折點真實地還原,為20世紀蘇聯戰爭電影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細細的紅線》
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也是絕無僅有的單純白描太平洋戰場殘酷的瓜達爾康爾島戰役的作品。以調度大場面的控制力見長的導演特蘭斯·馬利克,牽手好萊塢叛逆分子西恩-潘,通過夢魘般恐怖血腥殺戮,探討了「生」與「死」、「理性」與「瘋狂」等戰爭狀態下是非莫辨的艱深問題。導演反復利用俏麗的南太平洋風光來反襯戰爭的慘絕人寰,逃兵發人深省的內心獨白、日軍幽靈一般的突如其來……令戰爭的驚悚、無常登峰造極。
其它還有《烈血軍魂》,還有人翻譯為《最後一顆子彈》等等,最好說明大致情節、導演或反映哪個國家的。
⑤ 推薦幾部你看過認為經典二戰題材的電影!
人物傳記題材:
《鋼琴師》 波蘭 2002
《第九日》 德國 2004 《歐洲,歐洲》 德國 1990
《艾希曼》 英國 2007
《刺殺希特勒》 美國 2008
人民生活題材:
《戰火遺孤》 波蘭 2001
《百萬大逃亡》 德國 2007
《安全通行證》 法國 2002
《希望與反抗》 德國 2005 《烽火孿生淚》 荷蘭 2002
《戰時冬天》 荷蘭 2008
愛情題材:
《柏林的女人》 德國 2008
《戰火情天》 美國 2004
《弗朗茲和波連娜》俄羅斯 2006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義大利 2000
《超越國境》 義大利 2002
《亂世有情天》 英國 2001
《柯萊利上尉的曼陀林》英國 2001
《贖罪》 英國 2006
《愛在戰火蔓延時》美國 1992
《英國病人》 美國 1995
集中營屠殺題材:
《卡廷慘案》 波蘭 2007
《偽鈔製造者》 德國 2007
《哈特的戰爭》 德國 2002
《極地重生》 德國 2001
《阿門》 法國 2002
《囚車駛向聖地》 法國 1998
《善意的謊言》 德國 1999
《命運無常》 匈牙利 2005
《美麗人生》 義大利 1997
《佩拉斯卡》 義大利 2002
《辛德勒名單》 美國 1993
《科爾迪茲要塞》 英國 2004
太平洋戰場題材:
《烈血軍魂》 澳大利亞 1995
《風語者》 美國 2000
《珍珠港》 美國 2001
《父輩的旗幟》 美國 2006
《大偷襲》 美國 2002
喜劇荒誕題材:
《拜見希特勒》 德國 2007
《沒有天空的城市》南斯拉夫 1995
《希特勒完蛋了》 俄羅斯
《與墨索里尼喝茶》義大利 1999
西線戰場題材:
《最後的空降兵》 英國 2005
《戰火赤子心》 美國 1992
《雷霆戰將》 美國 1998
《拯救大兵瑞恩》 美國 1998
《冰雪勇士》 美國 2003
《哥特防線》 美國 2004
驚險懸疑題材:
《黑皮書》 德國 2006
《勾魂地堡》 德國 2001
蘇德戰場題材:
《決戰斯大林格勒》德國 1993
《戰爭生死線》 芬蘭 1999
《最後的裝甲列車》白俄羅斯 2006
《敢死連》 俄羅斯 2006
《烽火孤兒》 俄羅斯 2005
《星星敢死隊》 俄羅斯 2004
《將軍日》 俄羅斯 2004
《兵臨城下》 美國 2001
《起義》 美國 2001
《反抗軍》 美國 2007
海戰題材:
《U-571》 美國 2000
《在敵之手》 美國 2004
士兵生活題材:
《寂靜的夜》 美國 2002
《布穀鳥》 俄羅斯 2002
《殲滅任務》 俄羅斯 2004
《地中海》 義大利 2001
空戰題材:
《鐵翼藍天》 捷克 2001
北非戰場題材:
《殺戮時刻》 義大利 1990
《血戰阿拉曼》 義大利 2002
《撒哈拉》 美國 1995
嗯……暫時就這么多吧,都拍得不錯的~~~
⑥ 誰給我講講 二戰前的捷克斯洛伐克呀
在二戰前捷克斯洛伐克包括兩部分捷克和斯洛伐克,前者的經濟很發達,軍工製造業的水平也很高,包括著名的38T坦克,和M42通用機槍的原型都是捷克設計出來的。軍隊的力量在中東歐地區,也是排得進前三的(波蘭,捷克,羅馬尼亞)但是對照擁有歐洲最強大軍工體系和最精良的官兵隊伍德國,還是差的太多,即使沒有慕尼黑陰謀的出賣,德國硬吃也吃得下。波蘭比捷克還要強大,而且有英法罩著,不也一樣完蛋了。
引用文章:
隨著平安地吞並奧地利,希特勒又把目標對准了鄰國捷克斯洛伐克,這是一個較大的、強大得多的國家,除擁有東中歐唯一倖存的民主制度外,還擁有一支富有戰鬥力的現代化軍隊和相當多的工業企業(見第二十二章第二節)。但是,蘇台德邊沿地區300萬日耳曼少數民族的存在使捷克斯洛伐克易受nz的宣傳和顛覆。事實上,蘇台德的日耳曼人所享有的自由比歐洲其他少數民族要多得多,因此,他們過去一直比較滿足和安定。希特勒上台後,納粹密探開始工作,他們的煽動加上由大蕭條造成的嚴重失業引起的不滿情緒,使大多數日耳曼少數民族轉而反對布拉格。
隨著納粹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並,蘇台德問題突然成為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嚴重威脅。這個國家這時三面被擴張了的德國所包圍。更為嚴重的是,有某些跡象表明英、法政府准備放棄捷克斯洛伐克,就象它們先前放棄奧地利一樣。3月24日,張伯倫在眾議院宣布,他不能保證援助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保證在法國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情況下援助法國,因為英國的利益「與法國和比利時的利益並不相同」。與英國相比,法國受到了幫助捷克斯洛伐克反對無端侵略的條約義務的束縛。但是,法國的將領們警告說,他們的軍隊不能到國界以外的地方作戰,因為整個軍事機構只適應防衛用的馬奇諾防線的防禦工事。因此,法國政府在理論上不得不尊重它對條約承擔的義務,但在實際上根本不願這樣做;當最後的較量到來時,它斷然地拒絕援助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危機始於9月12日,當時,希特勒發表了一次煽動性的演說,在這一演說中,他猛烈地抨擊貝奈斯總統對蘇台德區日耳曼人的「迫害」,並警告說,「如果這些受折磨的人得不到權利和幫助,他們將從我們這里得到。」希特勒的要求得到了對中歐事務毫無經驗的英國富裕商人朗西曼勛爵的支持,朗西曼曾被張伯倫派到捷克斯洛伐克擔任他的私人「調查者和調解人」。朗西曼當時報告說:「絕大多數居民渴望與德國合並」(這是一種未經證實的看法,因為蘇台德的nz分子以往一向所要求的是自治而不是脫離捷克斯洛伐克,並以這一綱領贏得了蘇台德區日耳曼人的支持),因此,他建議「日耳曼少數民族佔多數」的地區脫離捷克斯洛伐克,日耳曼少數民族「不佔多數」的地區實行地方自治。
以上是張伯倫和希特勒舉行決定捷克斯洛伐克命運的著名的貝希特斯加登會晤時的背景。促成這一會晤的是蘇台德的日耳曼人,他們在希特勒發表演說之後挑起了普遍的騷動。布拉格政府宣布了軍事管製法,納粹領導人逃往德國,於是,希特勒把軍隊集中到捷克斯洛伐克邊境一帶。張伯倫擔心,如果希特勒真的入侵,很可能會引起一個使法國、最終使英國捲入糾紛的連鎖反應。為了避免這一危險,張伯倫接受了達拉第總理的意見,向希特勒建議舉行一次私人會談。希特勒接受了這一建議,張伯倫於9月15日抵達貝希特斯加登。
希特勒不加掩飾地提出了在民族自決原則的基礎上並吞蘇台德區的要求,並表示,為了達到其目的,他寧願「冒世界大戰的危險」。張伯倫回國後,首先說服他的內閣,然後說服法國接受了希特勒的條件。兩國政府又催促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這些條件;當後者提出反對時,它們便向它施加了一切壓力,其中包括拋棄捷克斯洛伐克這樣的威脅。9月21日,布拉格終於屈從德國的要求,作為回報,英法答應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國界。
第二天,張伯倫飛往戈德斯貝格,他認為只需同希特勒一起制定出割讓領土的具體辦法就行了。然而,「元首」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等公民投票就立即交出日耳曼人佔多數的地區,而且不能撤除或破壞這些地區的任何軍事機構或經濟機構。此外,希特勒這時還支持波蘭和匈牙利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領土要求。
這些新要求引起了嚴重的國際危機。捷克斯洛伐克下令全國總動員,法國也動員60萬後備役人員入伍,蘇聯外交部長馬克西姆·李維諾夫在9月21日的國聯大會上宣布:「我們打算按照《蘇捷條約》履行我們的義務,並准備與法國一起以我們可採用的方式問捷克斯洛伐克提供援助。」
正如丘吉爾所指出的那樣,西方列強對「這種公正的、無條件的宣言雖說不上蔑視,但很冷淡」。相反,它們按照墨索里尼的建議,召開了英、法、德、意四國會議。會議於9月29日在慕尼黑舉行,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沒有參加;會議決定答應希特勒的所有要求,唯一的更改是作出若干保全面子的規定:德國對蘇台德區的佔領應分階段進行,邊界的最後劃分應由一個國際委員會來決定。
正如丘吉爾向眾議院所指出的那樣:「德國獨裁者沒有從飯桌上抓取食物,而願意讓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侍候他——這就是首相為捷克斯洛伐克所獲得的一切。」不過,事實仍然是,慕尼黑的妥協受到了英、法兩國民眾的歡迎。張伯倫和達拉第被熱情的群眾歡呼為和平的使者。當張伯倫宣布「我認為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時,人們向他熱烈喝采。當希特勒聲明「這是我不得不向歐洲提出的最後的領土要求」時,人們輕易地相信了。第二年發生的事件以災難性的結局證明了這類聲明的價值。
逐漸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許多邊境地區是德國即將提出進一步要求的第一個信號。按照慕尼黑會議作出的規定,當時成立了一個國際委員會來決定新國界。不久就變得很明顯,盡管英國和法國作出過承諾,但它們對委員會的活動並不感興趣。因此,沒有舉行公民投票,種種決定是由委員會成員中的兩名德國將軍作出的。最後,德國獲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1O,000平方哩領土和35O萬人口,其中五分之一是捷克人。同時,波蘭奪得了擁有豐富煤礦的特申地區,匈牙利佔領了斯洛伐克和盧西尼亞的大片地區。在德國的幫助下,殘缺不全的捷克斯洛伐克這時分裂成三小塊:自治的斯洛伐克、自治的盧西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人的波希米西省和摩拉維亞省。
1939年3月,最後一場戲開幕:希特勒把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的傀儡政府首腦召到柏林,要他們解散各自的國家;3月15日,德國軍隊開入布拉格。波希米西和摩拉維亞被宣布為德國的保護國,斯洛伐克也被置於德國的保護之下。同時,希特勒還允許匈牙利人入侵、並吞東部的盧西尼亞。這樣,不僅打破了人們認為希特勒的目標僅僅是重獲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區這樣的幻想,而且消滅了捷克斯洛伐克這一國家。對斯拉夫人占優熱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使那些完全相信「元首」的話的人猛然意識到事情不妙。張伯倫尤其感到震驚,因為,作為一個信奉正教的英國商人,他先前認為希特勒會遵守他的不再對歐洲有任何領土野心的諾言。希特勒對這一諾言的違反不僅迫使達拉第,也迫使張伯倫痛苦地重新考慮他們的政策,在希特勒突然攻擊波蘭時採取了較堅定的立場。
⑦ 捷克二戰題材的電影
1965-生活在共和國
1967-嚴密監視的列車
1974-冰點戰場
2000-普通人的戰爭
2001-鐵翼藍天
2008-托布魯克
⑧ 誰給我講講 二戰前的捷克斯洛伐克
二戰以前在面臨德軍侵略的之前,捷克斯洛伐克已經完成了局部地區的戰前動員,軍隊達到100萬人,其中野戰軍80萬人。這相當於德國東西兩線兵力總和。而邊界上德軍只有7個師的兵力。
捷克斯洛伐克武器裝備
7.92mmZB26式輕機槍
9mmZK383式沖鋒槍
捷克斯洛伐克軍隊也是當時少數裝備了坦克、裝甲車的軍隊
捷克斯洛伐克的經濟水平在歐洲位列第四。擁有歐洲第二大兵工廠斯科達兵工廠和第三大兵工廠捷克布爾諾兵工廠(ZB工廠)好友完整軍工體系,
在各個戰場上都有出現,而且大受歡迎的ZB機槍(改造型就是英國的布倫機槍)就是布爾諾兵工廠設計生產的
歐洲中部內陸國。北面是波蘭、東面是蘇聯、東南面是匈牙利、西南是奧地利、西北是德國,。面積12.78萬平方公里。捷克人約佔64%,斯洛伐克人約佔30%,余為匈牙利人、日耳曼人、波蘭人等。通用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
首都布拉格。西半部盆地、丘陵和高地相間,邊境有蘇台德、克魯什內、捷克林山等山脈;東半部主要屬西喀爾巴阡山區。自西往東,溫帶大陸性氣候加強。年降水量600—800毫米,有些山區達1500毫米。易北河、多瑙河通外海。森林面積約佔35%。礦藏有煤、褐煤、鈾鐵、銻、鉛等。
1938年英法在慕尼黑會議上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次年3月,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領土,同時在斯洛伐克建立傀儡獨立國。
實際上,希特勒對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要求只是一場政治訛詐,德軍還沒有完成戰爭准備。如果英法力挺捷克斯洛伐克的話,希特勒就算恨得牙癢癢,估計在1945年以前,德國也無法完成戰爭准備,就不能把捷克斯洛伐克怎麼樣。如果希特勒執意要當即攻擊捷克斯洛伐克,最有可能的是希特勒遭到德國軍官團的暗殺,歐洲戰爭陰影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