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文化中心活動
沒有定期的活動,而且各地的也不一樣。
你可以去他們的網站看,他們都有通知的。
『貳』 誰能給我個關於唱歌的劇本
劇本《筋疲力盡與戈達爾的後續電影1A》(或《不會唱歌的姑娘變成了會唱歌的姑娘》) 北京朝陽法國文化中心電影廳 我身穿女主角的黑白橫條衫在第一排中心位置觀看《筋疲力盡》拷貝 1、2、3,開始。 (停頓) 這個《筋疲力盡》拷貝的質量是比較上乘的狀態,顆粒和磨損程度適量,如果說油畫在美學意義上有布紋的一份功勞的話,那麼電影膠片的魅力在於每一幀劃痕的時間流動所帶來的眼球愉悅。這是電影的重要部分,也是DVD觀影所沒有的、至少是被減弱的部分。 在影院銀幕上,相對於DVD來說,各種細節被放大,呈現在一個基本符合人類視線角度的范圍,在視覺上,通過景別、剪輯和景深變化來展現物體。我們還可以看到,在銀幕的四個邊緣並不是DVD所圍得嚴嚴實實,它是一個模糊的邊緣,由影片每一幀膠片漸漸過渡到整個影院的黑暗之中。 電影院內爍動的光線是由放映機投射到銀幕上反射造成的,大家一起隨著那些運動的膠片笑來哭去,參與性很強。影院是一個特殊的環境,費里尼曾經提到電影院給他印象最深的並不是影片,而是那些「跑來跑去的孩子」和「寵物的尿騷味」。電影院黑燈之後,整齊的座椅面對著未知的銀幕,有趣極了。 卡特! 關於革命。 戈達爾是個「躁動的革命份子」,他的影評從來不留情面,但對於真正好的影片也都用盡招數的摸來摸去愛不釋手。他有一篇《經典分鏡頭實例辯》,所謂經典,就是用這種方式不錯,以後可以借用。他在文章里對之前電影史的經典鏡頭組做了詳盡分析,話又說回來,躁動的性格和革命的思維讓他的首部長片在鏡頭組接方面造成了轟動性革命。 ——「電影這樣拍可以嗎?」 ——「當然。」 卡特! 關於觀看。 當年因為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法國《電影手冊》編輯部專門舉行圓桌會議,席間戈達爾說到:「這部電影給你的第一感覺是沒有參考其他任何影片。」 戈達爾在其他的無數次訪談中也表明過類似觀點:「我也想拍一部正常的電影,可我就是不會。」戈達爾以「反電影」著稱,無論劇情、敘事、剪輯還是音樂,對我來說,他的影片實驗性更強。看這些戈達爾電影時是否用以前的所謂「經典電影欣賞方法」去作用於自己的點滴理解?我看有些困難;這是否需要在觀影時馬上建立一種新的觀影思維?我看大可不必,因為突破和反經典存在於很多的24格之內。到底怎麼辦?我給不出答案,如果不說出來那會更好。我們當然可以去判斷一部電影好與壞,因為這個欣賞是個體的行為,你說不好,那就是不好,沒什麼虛假的東西,當然,「不好」這種判斷可能隱約的包括了判斷者的「誤會」「無知」「傷心」等等這些,看完最後一秒的那種感受是很綜合的,很多時候不花些時間回頭去想——是不會理清脈絡的。 ——「戈達爾傢伙反來反去的,怎麼欣賞?」 ——「美是那麼容易被發現的嗎?」 卡特! ——「弗如昂塞?」 ——「為特。」 ——「西尼模?」 ——「為特。」 ——「塔勒為永?」 ——「密樣德!」 卡特! 所出現的。 跳切在《筋疲力盡》之前有很多導演用過,但不是用此種誇張方式,即短時間之內的連續跳切,戈達爾的跳切充分的詮釋了跳切這個詞。從更本體的意義上講,電影就是跳切的藝術,它將部分時間抽離,展現的是片段之間的組合。戈達爾式的跳切是表現主義的,甚至更准確的說是浪漫化的一種電影語言表現形式。這種猶如小鳥撞飛機式的表現形態開創了革命性的先河。跳切在《筋疲力盡》中是神經質式的、荒誕的甚至娛樂的,有著純粹欣賞上的美學趣味,另一方面,夾雜著快節奏的爵士樂,將人物的性格個行為與這個形式進行配合,在觀看和理解劇情上有著突出的效果。 卡特! 紅色。 黑白色從來就是電影的寶藏,但是今天這個寶藏幾乎沒人願意去找它了。 安東尼奧尼的《紅色沙漠》在色彩上的表現力給了上面的這句話一些安慰。戈達爾在之後電影中的很多色彩搭配上用了三原純色,而法國導演卡拉克斯的「大眾型」電影從戈達爾在色彩的運用上學到了不少並。 色彩在面積上產生的強烈感具有可以無限開發的表現力,這種形態可以追溯到蒙德里安的抽象作品。 ——「回來!」 ——轉身走回來。 卡特! 黑白色在電影中可以另某些東西更為單純,那些需要單純的東西自然包括了影片內容的實質,這些實質在沒有其他色彩的干擾下可以更直白的展現在銀幕,在「更好的展現給觀眾「這個層面顯然有著積極的意義。黑白色雖然不是真實的自然,可是它卻無比高貴,自始至終。 ——「我擔心黑白再也回不來了。」 ——「那就讓我來吧。」 卡特! 一個犯罪片。 一個神經質的罪犯。 一個被女人玩了的小偷。 一個浪漫並讓人喜愛的男性。 卡特! 不論是片中的跳切、動作還是劇情,《筋疲力盡》都具有音樂性。這種音樂性是剪輯節奏、精緻的動作設定和劇情轉場所帶來的,他們都有著音樂的節奏。 節奏的出現是觀看者的福氣。在這部片子里的節奏是被突顯出來的,除了希區柯克式的犯罪片音樂,那些犯罪進行時的剪接無疑增加了欣賞趣味,它們並不是簡單的重復和疊加,而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既雜耍或者神經質這種面貌——呈現出來的。在那段逃避警察和隨後的奔跑,還有屋內調情的一連串動作正是這類呈現。 ——「紐要克卡奧垂避喲~」 ——「我要一份。」 卡特! 幾乎或是全部。 無論如何,不論是技術上的或是形式選擇上的,不論是音樂的還是表演上的,他們都與電影的方向是一致的,正所謂他們是合適的,而不是純技術主義或是精英的,在這一點上,任何東西都沒有錯位,男男女女牽手一直走向死亡。 ——「也就是影片的結束。」 (停頓) ——「是啊。」
『叄』 法國文化中心怎麼樣
經常播放免費的電影,環境很不錯,多數時候很安靜的。這里還有圖書館,可以辦借書卡的。對我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離我家比較遠,而且交通不太方便。
『肆』 法國有哪個大劇院最有名
法國的各種劇院不計其數,按其所屬關系可劃分為三類:一類是國家劇院,如巴黎歌劇院、法蘭西喜劇院、夏樂宮劇院等,這些劇院直接由文化部領導;一類是地方劇院,如巴黎沙特萊劇院、里昂音樂廳、里昂歌劇院、波爾多歌劇院等,後兩家也被稱為國家歌劇院,但實際上由當地市政府直接領導;一類是私人劇院,如巴黎的香榭麗舍劇院、國際會議中心劇場、奧林匹亞劇院、里昂舞蹈之家等,這類劇院所有權歸政府、企業、協會或個人,由企業或個人承包經營。按上演節目的類型,這些劇院又各有所側重,如巴黎歌劇院、里昂歌劇院以上演歌劇、芭蕾舞為主;里昂音樂廳、香榭麗舍劇院以交響樂、室內樂為主;奧林匹亞劇院、國際會議中心劇場以演出法國民歌、流行歌曲和音樂劇為主;里昂舞蹈之家以上演世界各國的舞蹈節目為主;法蘭西喜劇院、夏樂宮劇院以話劇為主。這些劇院隸屬關系不同,經營的藝術品種各異,規模大小不等,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以高質量的節目、適當的票價,最大限度地滿足普通百姓的文化需求,所以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各級政府酌財政補貼。
上述劇院;中大部分只是出租劇場,真正具有獨立製作能力、場團合一的歌劇院僅有13家,其中以巴黎歌劇院、里昂歌劇院、萊茵歌劇院和波爾多歌劇院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水平最高。這里我們介紹三家在隸屬關系、劇院性質和經營方式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劇院和劇場:巴黎歌劇院、里昂歌劇院和里昂舞蹈之家。
巴黎歌劇院是國家劇院、政府文化機構,受文化部直接領導。巴黎歌劇院不僅擁有全國最好的劇場,而且還有龐大的演職員隊伍,集中了全國乃至世界上最優秀的藝術精英,代表了法國舞台藝術的最高水平。歌劇院包括兩個劇場:巴黎老歌劇院和巴士底歌劇院。巴黎老歌劇院(建築)始建於1862年,1875年竣工並投入使用,是著名建築設計師夏爾·加尼埃的成名作。該劇院佔地11237平方米,長172米,寬125米,高81米,其外部造型宏偉壯觀,內部裝飾金碧輝煌,具有典型的第二帝國時期的建築風格,是巴黎重要的文化設施和旅遊景點,也是世界上公認的迄今最完美的歌劇院之一。從入口大廳到演出大廳,是兩行悠長而開闊的大理石階梯。觀眾進入劇院,拾級而上,視野逐步開闊,大堂四周美輪美奐的各色大理石雕塑一覽無余,在進入演出大廳之前就開始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劇場內觀眾席面積992平方米,共有5層包廂,1979個座位;舞檯面積1350平方米,主舞台寬48.5米、高60米、深27米,是當時超大型的劇院、義大利式劇院的精品,台上、台下的設備非常先進,直到現在仍可繼續使用。隨著新的巴士底歌劇院的投入使用,現在這里以演出古典芭蕾舞為主。巴士底歌劇院始建於1985年,1989年7月14日即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二百周年之際投入使用,由加拿大著名建築師卡洛斯設計,工程造價27億法郎,全部由中央政府投資,是密特朗時期的重要工程。劇院佔地22000平方米,高80米,擁有三個劇場,即一個可容納2700人的大劇場、一個可使座位從600個調到1000個的多功能廳和一個可容納200人左右的小劇場,此外各種排練廳以及布景製作、服裝製作、道具製作等技術用房一應俱全,可以滿足多個大型歌劇同時製作和同時上演的所有需要。大尉場舞台規模和技術含量堪稱世界之最,主舞台750平方米,由3塊30X8.3m可獨立和同時升降的台板組成,可作360度旋轉,此外還有與主舞檯面積相等的8塊側台和後台。主舞台、側台、後台之間可以自由移動和更換,這樣就使多檯布景之間的切換變得非常便捷,也使輪換演出的形式成為可能(同一時間段輪換上演多台節目)。演出的節目以本院製作的歌劇為主,基本上不接待外來劇團的演出。
里昂歌劇院也是場團合一的劇院,位於法國第二大城市裡昂市,其規模遠遜於巴黎歌劇院,甚至小於萊茵歌劇院和波爾多歌劇院,但它卻是法國外省最有影響和最有代表性的歌劇院。雖然它在稱呼上也叫國家歌劇院,但實際上由里昂市政府直接領導。里昂歌劇院成立於1693年,建築幾經改造。1985年裡昂市政府投資,由法國著名建築設計師讓·努韋勒設計,對老劇院進行全面改造。為了與周圍街區的建築風格保持協調,劇院只保留了原有的四面外牆,其餘全部拆掉重建。重建後的里昂歌劇院高80米,地上40米,地下40米,有一個1200座的主劇場、一個200座的多功能廳和多個排練廳,盡管佔地面積不大,但設計巧妙合理,空間利用充分,功能齊全。舞台寬20米、深14米,幾乎沒有側台和後台,所以無法上演超大型歌劇,也不能像巴士底歌劇院那樣採取多個節目輪換演出的形式,只能採取單一演出季的形式(一個時間段內只演出一台節目)。上演的節目以中小型歌劇和現代芭蕾舞為主,基本上是自己製作,也有少量與其它劇院聯合製作,這樣既可以分擔經費開支,也可以共享藝術資源。
里昂舞蹈之家是單純接團演出的劇院,不帶劇團,所以貼切地說應是劇場。該劇院原是里昂市政府舉辦各種群眾活動和大型慶典的一個多功能廳,後根據市政府「向市民推廣舞蹈藝術」的宗旨改造成以演出各國舞蹈為主、兼可舉辦音樂會的劇場。劇場不大,只有1100個座位,但其演出活動之活躍、管理方式之獨特和經營者對文化公益事業的執著精神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劇院的所有權歸市政府,通過租賃合同交給個人經營,屬私人劇院。但其演出經營活動並不單純以盈利為目的,而是把向市民介紹各國傳統的、民間的、前衛的、高質量的舞蹈節目,為市民提供高雅的精神享受和樹立劇院良好形象放在第一位。所以,盡管它是一家私人劇院,但仍然保留著公益性質,每年得到里昂市政府40%以上的財政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