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乔司最好的电影院在哪
东大街
B. 大家对现在的停车难问题有什么建议吗
像现在停车难的问题已经不单单是因为车太多或者是停车场地太少的问题了,归根结底是停车的方式不合理。像现在公共场所或者是娱乐场所附近的停车地点,如果看平面的话,她就面积就那么大,但是车位供不应求,所以我觉得那种立体的停车场真的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而但是立体的停车场也有他自己的一些弊端,比如说设计的不合理和不够普及,可能有的用户还不是很会使用,而且在使用的方方面面可能有一些安全隐患,这个可以嗯慢慢的改善。但是这个立体停车场是真的很不错的一个措施。
C. 余杭乔司电影院今天晚上播放哪部电影呀
今晚?我不知,你上网络查吧
D. 想问下下沙有哪里好玩的
太湖源
太湖源坐落于杭州临安天目山南麓的太湖源镇,该镇因景点而获名,又因景 点而扬名。 太湖源为峡谷地形,十里长谷龙须峡是主景点。峡谷内绝壁夹峙,青山连绵,绿树成荫,山花烂漫,清溪长歌,悬瀑飞泻,原始自然是其主要特色。景区植被覆盖率为98%,植物种类丰富,野生景观植物遍布山野四季景色迷人。景区的千仞崖,乃浙西唯一天然攀岩场所,在这儿攀崖,能让你尽情享受“峭壁芭蕾”全新刺激。
景区又是一个野生动物的天堂,生活着云豹、黑麂、猕猴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太湖源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夏季清凉,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景区距临安市区20公里,距杭州65公里,离上海、南京、苏州等大城市景约三小时车程,区位优势明显,是一个旅游休闲的极佳去处。因养育千百万江浙沪人民的浩淼太湖的源头坐落于此,景区故名太湖源。
炎炎夏日,太湖源那一湾山溪却如同一个天然空调,源源不断地向四周散发着冷气,即使在酷暑三伏,只要你一走进太湖源的林海之中,立即热汗全消,顿感神清气爽,浑身舒坦。
塘栖古镇
塘栖是浙江省十大历史文化古镇,是杭州北秀明珠,明、清时曾被誉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因水成街,以廊檐、美人靠、72条半弄、36爿半桥而闻名于世。古运河畔的塘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存,对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有7孔广济长桥、乾隆御碑、郭璞古井、市南街廊檐、老巷、古宅、水北明清一条街等遗存保留尚完整。
清河坊
清河坊历史街区--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区,也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
清河坊的历史起源于南宋。南宋定都杭州,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今中山中路)。于是,在宫城外围、天街两侧,皇亲国戚、权贵内侍纷纷修建宫室私宅。中河以东建德寿宫、上华光建开元宫、后市街建惠王府第、惠民街建龙翔宫等。而清河坊的得名,与当时的太师张俊有关。建炎三年(1129),张俊在明州(今宁波)击退金兵,取得高桥大捷,晚年封为清河郡王,倍受宠遇。他在今河坊街太平巷建有清河郡王府,故这一带就被称为清河坊。当时,这一带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买卖络绎不绝。清河坊街也曾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区,古有前朝后市之称,前朝是指前有朝庭,即凤凰山南宋皇城,后市指北有市肆,即河坊街一带。它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前夕,这一带仍然是杭城商业繁华地段。
杭州的许多百年老店都集中在这一带。清河坊兴于宋盛于清,街区现存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如百年老店胡庆余堂、万隆火腿庄、羊汤饭店等大多建于此时,虽说岁月无情,但现风韵尤存。
从2000年4月8日的时候开始,政府对清河坊的历史建筑群进行保护,同时又开发新的街景,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严格按原有风貌加以保护,目前,清河坊历史街区占地13,66公顷,整个街区的业态布局,除保留区内著名的老字号外,以招租,联营等形式,引入商家经营古玩、字画、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杭州及各地名土特产等符合街区历史文化氛围的项目,形成以街引商、以街带商、以商兴旅、以旅促荣的良性循环。已成为“杭州人常来,外地人必到”之处。它的修复和改造,为杭州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瑞晶洞
▼ 从上海出发行程:
自驾车:走沪杭高速在杭州北出口下,过留下收费站走02省道(现在的杭徽高速)临安方向也就是安徽黄山方向走,途经临安、昌化,至瑞晶石花洞28公里
出游无车者:上海公兴路的老北站有车直接到临安或昌化。到临安的车是下午2:10,直接到昌化的车是下午,下车后向前走3分钟,就有一个开往昌南方向的公交车站,车站是昌化的绿城大酒店旁,有开往至瑞晶石花洞景区的中巴。
▼ 从杭州出发行程:
自驾车:沿02省道往安徽黄山方向开,途经临安、昌化,至瑞晶石花洞28公里
出游无车者:
1)古荡或汽车西站均有公交车至临安,票价10元,
2)在汽车西站乘杭州直达昌化的车,然后在昌化站乘中巴,可达瑞晶石花洞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距杭州120公里,与国家级旅游风景区“黄山”、“千岛湖”各相距100多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石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一般难以见到,它色泽洁白,晶莹剔透,呈花瓣放射状生长,美丽异常,瑞晶洞由于洞壁裂隙特别发育,方解石的含量高,洞内温度气压相对比较稳定,这就为石花产生创造了特别条件。瑞晶洞石花多达36000多朵,如此巨大的数量,目前在全世界有关资料中尚未有记载。这些石花形态各异,争奇斗艳,竞相怒放,有的似三月飞英,有的似夏日阳光下拍岸的浪花,有的似秋菊绽开,更有成片的石花如北国冬日漫天飞舞的大雪,纷纷扬扬,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灵隐寺
灵隐寺位于西湖西北面,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是一处古丰富、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灵隐寺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
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距今已有1670多年历史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印度僧人慧理见这里景色奇幽,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灵名隐。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叔崇信佛教,广建寺宇,当时灵隐寺规模宏大,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七殿堂,僧众三千,成为江南名刹。自创建以来,毁建10余次,1956年和1975年两次整修,成了现在的规模。
西湖·云栖竹径
吴越国时,这里曾建云栖古寺,竹林深处可闻钟磬声,初名“云栖梵径”。寺地尚存,旁有回雁峰、宝刀陇、壁观峰,均为云栖六景之一。从云栖石牌坊进入,就可以看见石径幽窄,翠竹成荫,泉水叮咚的自然景色。漫步在竹的世界里,仰头不见日光。若即若离,别有情趣,故名为云栖竹径”。后来毁于山洪暴发,明隆(庆)万(历)年间,净士宗高僧莲池大师重振山门,云栖寺复兴为湖上一大道场,古刹展新容,寺周围漫山遍坡的翠竹也蔚为大观。
龙塘山
龙塘山在洲头乡、顺溪镇西部,清凉峰东南坡及龙塘山范围(与安徽绩溪、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接壤,以清凉峰为界),1985年8月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2223亩,其中核心区4636亩,实验区7587亩。森林蓄积量4433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5%左右。清凉峰在浙皖边境,为黄山、天目山之间的最高峰,海拔1787米,素有“浙西屋脊”之称。
龙塘山山体庞大,地形起伏,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这一特有的小气候为各种动物生存繁衍提供有利条件,加之海拔高差悬殊,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蕴藏着浙西北最丰富的森林动物资源,据初步调查,保护区内有各种植物180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的有马褂木、连香树、黄山木兰、天目木姜子、紫茎、银鹊树、香果树等。野生动物列为国家保护的有苏门羚、金钱豹、猕猴、灵猫、黑鹿、白鹇、环颈长尾雉等
西泠印社
喜欢篆刻和书画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西泠印社”。它位于孤山中山公园西面,是我国专门研究的金石篆刻和书画艺术著名学术团体。这里占湖山之胜,揽金石之华,是孤山园林的精华所在。印社创建于1904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在保存和发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遗产、以及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历任社长有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
钱塘江大桥
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钱塘江上,为贯通钱塘江南北交通,连接沪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八日动工,历三年零一个月时间,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的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桥长一千四百五十三米,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正桥十六孔,桥墩十五座。上层公路桥,宽六点一米,两侧人行道各一点五米。大桥建成未及三个月,日军铁蹄踏上北岸桥头,国民党军队下令炸毁,直至抗战胜利后修复通车。该桥由著名桥梁工程师茅以升设计,并主持施工,首次采用气压法沉箱掘泥打桩成功,此举打破了外国人认为此处不可能建桥的预言,也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桥于建国后曾多次维修。大桥如江上飞虹,雄伟壮观。如今在老桥下游13公里,第二座公路、铁路平行的钱塘江大桥于1987年底动工,1993年建成并通车。成为浙赣、沪杭铁路复线的枢纽。北接沪杭铁路线的乔司站,南接浙赣铁路线的萧山站。铁路桥长2860米,公路桥长1792.8米。双虹飞彩,宏伟壮观。现另筑三桥,与其并驾齐驱。
西湖·宝石留霞
西湖三面云中,葛岭、宝石山自成一体,景色奇特。它们的山体均由侏罗系凝灰岩构成,其中最多见的是熔结凝灰岩。这里的山岩呈赭红色,岩体中有许多闪闪发亮的红色小石子,每当阳光映照,满山流韦纷披,尤其是朝阳或落日红 光洒沐之时,分外耀目, 仿佛数不清的宝石在断断生辉。宝石山正因此而得名。
宝石山东巅,保淑塔巍然挺秀。好那窈窕、高耸的外形,与好的‘美人’别称十分相合。这位‘美人’诞生于北宋初年,原为九级砖木结构,直到明代重建时,依然保持这种与六和塔、雷峰塔并无太大差异的结构。现在的砖砌实心式样,是一九三三年重建时仿自清代原样,虽不能登临了,却以其漂亮的‘容颜’和所处的显要位置而成为引人瞩目的西湖胜景标志物。
郭庄(汾阳别墅)
汾阳别墅(郭庄) 又称端友别墅,位于西山路卧龙桥畔。始建于清代,原为绸商巨富宋瑞甫私宅,称为宋庄。后转 为绸商郭氏所有,改称为郭庄、汾阳别墅。于80年代新修建的郭庄,占地约1公顷,其中水面占29%,建筑面积1630平方米。修建时重点保护了假山、水池景观和古园格局,立意于“香雪分春”四个字进行造园和植物造景。全园分“静必居”和“一镜天开”两个景区,前者为宅园,后者为园林。对存留的两宜轩,根据浙江民居的建筑规律进行复原,修旧如旧。郭庄的借景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临湖一面用能透视的围墙分隔,临水建筑均可观望西湖景色。内院水池分两池,南池(浣地)以湖石作池坎,古树配湖石、假山和花木;北池(镜池)以条石围成方池、池面如镜,借得白云、明月、廊亭、台、榭映入水中,收到“一镜天开”的效果。园初建时,因附近高庄养鹤,宋乃在庄园内畜孔雀与之媲美,当年曾名噪一时。《江南园林志》称:郭庄雅洁有似吴门之网师,为武林池馆中最富古趣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E. 余杭县的科教文卫
?民国时期,县内建有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机构8处。工业科研机构始建于1961年。1985年,县设有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并建有农业科学研究所、林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枇杷科学研究所等4个农业专业研究机构及化工装备研究所、纺织机械研究所、离子交换树脂研究所、制冷机研究所、仪器仪表研究所等5个工业专业研究机构。县科协下设35个县级学(协)会,有会员1878人。逐步形成县、区、乡(镇)、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1949年,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42人。1985年全县取得各类职称的科技人员有1404人。 ?宋景德三年(1006年)始建余杭县学,崇宁间建书院。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杭县塘栖建栖溪讲舍。三十一年,余杭县龟山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为县内最早的新学。至三十三年,县境内已有初、高等小学堂21所,学生682人。民国时期,县境内仍以初等教育为主。至1949年解放前夕,仅有简易师范学校2所,学生180人;中心国民学校66所,保国民学校281所,学生24,229人,教员88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余杭县32.8%,杭县28.3%。
解放后,余杭以普及小学教育作为基础,发展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1984年全县普及五年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98.46%。1983年起,在良渚、乔司两地中学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后又设立电大、函大、刊大、自学考试等成人高等教育。
1985年全县有幼儿园24所,508班,在园幼儿1347人;各类小学510所,1617班,在校学生52,304人;中学61所,其中:完全中学11所,96班,在校学生4917人;初中50所,531班,在校学生27,945人。临平中学为省重点中学。另在11所中学附设22个职业班,开设21个专业,在校学生967人。有成人中等学校36所,58班,在校学生1217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19所,29班,在校学生1039人;成人初等学校8所,9班,在校学生125人;电大分校1所,18班,在校学生1524人。已有7个乡镇建立成人教育中心。
1978~1985年,全县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1089人,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2622人。
1984年,全县12~40周岁少青壮年的非文盲率88.56%,达到基本无盲县的标准。 越剧
余杭素称文物之邦,是灿烂的良渚文化的发祥地,历来人文荟萃,名家辈出。但进入民国后,尤其是抗日战争后,文化事业发展缓慢。1949年解放前夕,县内仅有余杭、杭县民众教育馆两家群众文化机构,及一些说唱艺人自行组织的社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重视下,各项文化活动普遍开展。1985年4月,余杭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建立,下设10个协会,有会员229人。年底,全县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55个。
1954年杭县组建县越剧团,1958年改称东风越剧团;余杭县越剧团建于1955年。1965年,改组为县越剧一、二团,1966年合并,1978年定名为余杭县越剧团。1980~1985年演出1085场次,观众60.03万人次。1980年演出古装剧《追鱼》,省电视台作了转播。?
1962年县曲艺协会成立,设评话和说唱2组。1978年成立余杭县曲艺队,有队员20余人。杭县艺人创作的传统评话《武松》改写成《武松演义》,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累计印刷119万余册。
杭县、余杭县分别于1951年、1952年建成电影队。至1985年,全县有电影放映单位100个,电影院21个。
1950年两县文化馆建立,内设图书室。1951年,新华书店余杭支店成立。1985年有图书馆1个,藏书82,974册,其中古籍1276部,13,413册,年图书流通55,275册次,接待读者33,431人次。有区图书馆4个,乡村图书室468个,图书流通站50个,藏书43,733册。县新华书店5个门市部,1985年销售图书368.87万册。?1956年建县档案室,1961年建县档案馆,1984年新建档案馆舍1730平方米。1985年,馆藏资料69个全宗,24,829卷。 ?1950年8月,杭县建立收音站,为县内广播事业之始。余杭县于1953年设立城镇广播站。两县有线广播站建于1955年,开始播送自办节目。1985年全县有广播站56个,安装有线广播喇叭12.83万只。?
1960年11月,县广播站购进县内第一台电视机,1982年9月,百丈公社石竹园大队自筹资金,在孙家舍建立0.5瓦小功率的电视差转台,为县内第一座农民集资建造的电视差转台。.1985年2月,筹建余杭电视台,7月1日正式开播,使用DS—38频道,在临平山建造200多平方米机房,架设40米高的发射铁塔,发射功率为50瓦,电视覆盖率60%。至年底,全县建有电视差转台8座。 ?余杭自古名医辈出,医药事业源远流长。晚清以后,县境内中医师授祖传相袭成风,名医迭有所见,较著名的有永泰钱家兜姚氏内科、龙光桥黄氏眼科、七贤桥田氏妇科、土山坝傅氏喉科等,都为私人诊所。民国31年(1942年),始设卫生院。1949年解放时,有卫生院2所、区卫生所3所。?解放后,余杭的卫生事业有了发展。至1985年,有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7所,区卫生所5所,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药品检验所、精神病防治站、卫生进修学校各1所,乡镇卫生院49所,村卫生室546所,厂矿、农场、学校卫生医务室77个,逐步建成县、区、乡三级医疗保健网。床位从1949年的30张增加到1397张,每千人口1.69张,卫生技术人员从1949年的26人增加到1694人,其中主治、主管医师39人。?
医疗设备逐年增加,医疗技术逐步发展,使医疗保健事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50年代初就消灭了霍乱、天花。急性传染病年发病率由50年代的222.8/10万,下降到80年代的114.6/10万,病死率下降85.2%。白喉、斑疹伤寒、回归热、炭疽已先后控制和消灭。到1985年,32个乡镇消灭血吸虫病,占流行乡镇的67.4%。同年,丝虫病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消灭的标准;麻风病也达到浙江省规定的控制标准。新法接生工作,经浙江省验收为第一批新法接生合格县。全县人民的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0.82岁。 在余杭县西南,山因大涤洞前的洞霄宫出名。洞霄宫为中国道教“第三十六洞天”之一,历汉 唐至宋,久盛不衰。此间山连山,洞连洞,大涤山和洞霄宫实为一个整体。唐白元鉴有《大涤山》诗:“天坮绝顶山,仿佛翠微间。迹久苔纹碎,云深古木闲。”宋林逋《宿洞霄宫》诗:“大涤山相向,华阳路暗通。风霜唐碣朽,草木汉祠空。”元萨都剌《游洞霄宫》诗:“九锁山峰面面峰,层峦矗立碧霄中。烟去万壑时含雨,溪涧双流自吼风。”这里古迹名胜较多,洞霄宫内的“抚掌泉”和一些宋明清时期题字残碑,还依稀可辨。
F. 余杭县的建置政区
一、建置沿革?
今余杭县地,春秋战国时先后属越、吴及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设余杭、钱唐两县,为中国建县最早的一批县份。新莽时,改余杭、钱唐县名为进睦、泉亭。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原名。之后,余杭、钱唐两县有合有分。三国时,余杭、钱唐均入吴国版图属吴郡,钱唐县为吴郡都尉治。南朝陈祯明元年(587年)于钱唐县置钱唐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州,州治设余杭,名杭州,次年移治钱唐;大业三年(607年),改杭州为余杭郡,两县仍为所属。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余杭郡为杭州,钱唐县改名钱塘。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划钱塘、盐官、富春三县地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钱江县改名仁和县。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钱塘、仁和、余杭三县仍为其属县。八年,定都临安(杭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府设路,钱塘、仁和、余杭三县均属杭州路,明、清属杭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杭州府,置钱塘道;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与余杭县同属钱塘道。16年,实行省、县二级制,划杭县城区、西湖、会堡、江干、皋塘、湖墅6个区,置杭州市。24年,设行政督察区,余杭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杭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29年,余杭、杭县均属第一行政督察区。36年,杭县改为省直属县;7月,余杭县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2日,余杭县解放,3日,杭州市、杭县解放。余杭县初属第九专区(后称临安专区);1957年改属建德专区。1958年10月,撤销余杭县建制,境域并入临安县。杭县先属杭州市,后改为省直属县,又再属杭州市,至1958年4月,杭县建制撤销,划为杭州市郊区。1959年3月,杭州市郊区分设半山、拱墅两个人民公社联合社;次年1月,合并为钱塘联社。1961年3月,从临安县析原余杭县地并入钱塘联社,4月改为县建制,更名为余杭县,属杭州市,县城设临平镇。
二、行政区划?
北宋时,余杭县分9乡,钱塘县分11乡、4镇,仁和县分9乡、4镇。南宋时,余杭县分8乡,辖9里;钱塘县分13乡,辖62里;仁和县分11乡,辖44里。明万历时,城区设坊,负郭设隅,农村设乡。余杭县城区11坊,负郭5隅,农村8乡,辖73里;钱塘县城区11坊、辖18里,负郭7隅、辖24里,农村9乡、辖115里;仁和县城区8坊、辖20里,负郭2隅、辖10里,农村12乡,辖232里。清宣统二年(1910年)划分自治区域,余杭县设县城和5个乡;钱塘县设县城和7个乡;仁和县设县城和9个乡镇。
民国23年(1934年)推行保甲制度,余杭县分40个乡镇,辖319保、3159甲;杭县分80个乡镇,辖850保、8282甲。35年余杭县设3个区,23个乡镇,辖233保、2197甲;杭县设4个区,51个乡镇,辖579保、6532甲。
1949年5月解放后,余杭县建1个区(黄湖区)、21个乡镇;7月改建为7个区、5个镇、16个乡。杭县,解放初建2个直属镇,5个区,47个乡镇。以后两县行政区划数度变动。至1958年3月杭县撤销前,有5个区,辖32个乡,另设5个直属镇。10月,余杭县撤销前,有4个区,辖18个乡,另有1个县直属镇。1958年10月,撤销乡建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余杭县建成7个人民公社,杭县建成10个公社。1961年4月设置5个区,并调整公社规模,改建为45个公社和5个镇。1984年政社分设,恢复乡镇建制。1985年,全县设5区(临平、塘栖、余杭、三墩、瓶窑),13镇(临平、塘栖、余杭、三墩、瓶窑、闲林、乔司、良渚、黄湖、长乐、獐山、博陆、九堡),40乡(双林、星桥、小林、乾元、翁梅、亭趾、五杭、大井、下沙、塘南、超山、宏磻、沾驾桥、崇贤、东塘、云会、勾庄、运河、肇和、双桥、大陆、安溪、五常、蒋村、永建、舟枕、石鸽、中桥、泰山、仓前、和睦、吴山、长命、双溪、太平、鸬鸟、百丈、潘板桥、彭公、北湖),辖574个行政村。
三、主要集镇?
临平镇?
临平镇
位于县境东陲,为余杭县县治。公路距杭州市区艮山门28公里。总面积7.5平方公里,1985年总人口36,308人。临平之名,东汉已见诸史册,晋时已形成集市。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始建镇。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是出入杭州的东大门,也是拱卫杭州的军事要地。沪杭铁路、杭申公路,穿越镇境南北,杭州公共汽车分两路达镇,每日有汽车班车通县内23个乡镇和杭州、嘉兴、义乌等地。上塘河横贯镇中,西通杭州,东至海宁,并经和睦港与钱塘江相联,经禾丰港与大运河沟通。1985年,全镇有丝绸、针织、服装、食品、酿造、机械、化工、制药、建筑、电子等行业的工厂125家。镇村工业发展较快,1985年末,有镇村企业36家,职工2105人,年产值1017万元。有各类商店360家,个体商业298户。有百货大楼、迎宾楼、二轻展销楼等综合商场,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购销兴旺。文化体育设施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剧院、新华书店、电视台、广播站、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室、游泳池、田径运动场等。学校有中学2所、小学2所,在校学生3528人;幼儿园10所,入园幼儿738人。还有县委党校、教师进修学校、电视大学、老年大学等学校。医疗卫生设施有县第一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地方病防治站、县防疫站、镇卫生院等。有病床206张,医务人员463人。临平胜迹甚多,镇东桂芳桥,建于宋末,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镇西有安平泉、安隐寺,现井泉尚存。镇北有被历代名人学者推崇题咏的临平山,山东部新辟临平公园,占地164亩。
余杭镇?
原名在城镇,位于县境西南,杭徽、彭余公路在此相接,苕溪与余杭塘河穿镇而过。公路距杭州武林门26公里,距县城临平镇55公里。总面积4.1平方公里。1985年总人口16,917人。余杭镇历史悠久,从建县起至1958年撤县,一直为余杭县治,历2180年。其间,隋开皇九年(589年)曾为杭州州治;1949年5月为浙江省第九专区驻地。1961年起为中共余杭区委、区公所驻地。清末杨乃武与葛毕氏冤案发生于此镇。镇境处水陆要冲,素为茶、茧、纸等集散场所。天目山区及周围农村的竹、木、茶、茧、纸等物产,云集于此,再转运京、沪、苏、杭等地。解放后逐步发展成为县内重要工业城镇。1985年有厂矿64家、职工7628人,其中镇村办工业22家,职工878人。全年工业产值622万元。镇有商店198家和农贸市场、木材市场与小商品市场。有中学2所,小学3所,在校中小学生2927人;幼儿园5所,入园幼儿512人。并有文化站、影剧院、手工业俱乐部、退休工人俱乐部、灯光球场等文化设施和县第二医院、镇卫生院等。镇东有安乐山,上有建于五代的安乐塔,与苕溪北岸的舒公塔遥相对应,称余杭双塔。现已辟为公园。东汉时,县令陈浑筑南湖于城南,为苕溪上游的重要水利工程,现湖及塘仍存,部分虽已垦殖,但遇大洪水仍作泄洪区。
塘栖镇?
塘栖镇
位于县境东北,跨京杭运河两岸。公路距临平镇15公里,距杭州半山39公里,水路南至杭州市拱宸桥26公里,北通嘉兴、湖州、上海、苏州,是江南水乡著名集镇。1985年12月,丁河乡及塘南乡的部分村并入,全镇总面积达到14.76平方公里。塘栖之名,始见于南宋。元末,张士诚开浚运河武林头至北新桥段河道后,塘栖逐渐发展成为重要市镇。1985年人口34,431人。塘栖为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商品经济发端较早,丝绸工业发达。明成化时,仁和、德清两县的蚕丝均在镇内集散,一些富户开始雇工缫丝、织绸。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吴兴庞元济与杭州丁丙合资,在镇内开设大纶制丝厂,为浙江最早的丝厂之一。民国时,塘栖镇成为杭嘉湖平原上著名的丝绸产销大镇。解放后,塘栖仍是县内主要城镇和丝绸主要产地。1985年,全镇有工厂107家。镇周围盛产枇杷、青梅、杨梅、甘蔗、荸荠等水果和淡水鱼,并在此集散。镇中桥多、埠多、巷多,富有江南水乡构筑特色。明、清两代,塘栖多藏书楼,清光绪十六年,建栖溪讲舍。今设有中学2所,小学2所。县中医院也设在镇上,有病床115张。
G. 关于临平的几个问题
临平,北靠永寿,南临武功,西接扶风,素称“出山口子”,有1700多年的城镇历史,位于县境东陲,为余杭县县治。公路距杭州市区艮山门28公里。总面积7.5平方公里,1985年总人口36,308人。临平之名,东汉已见诸史册(信武侯靳歙,以中涓从,起宛朐。攻济阳。破李由军。击秦军亳南、开封东北,斩骑千人将一人,首五十七级,捕虏七十三人,赐爵封号临平君。史记),汉朝时刘信封地设置临平郡,晋时已形成集市。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始建镇。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是出入杭州的东大门,也是拱卫杭州的军事要地。沪杭铁路、杭申公路,穿越镇境南北,杭州公共汽车分两路达镇,每日有汽车班车通县内23个乡镇和杭州、嘉兴、义乌等地。上塘河横贯镇中,西通杭州,东至海宁,并经和睦港与钱塘江相联,经禾丰港与大运河沟通。1985年,全镇有丝绸、针织、服装、食品、酿造、机械、化工、制药、建筑、电子等行业的工厂125家。近年镇村工业发展较快,1985年末,有镇村企业36家,职工2105人,年产值1017万元。有各类商店360家,个体商业298户。有百货大楼、迎宾楼、二轻展销楼等综合商场,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购销兴旺。文化体育设施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剧院、新华书店、电视台、广播站、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室、游泳池、田径运动场等。学校有中学2所、小学2所,在校学生3528人;幼儿园10所,入园幼儿738人。还有县委党校、教师进修学校、电视大学、老年大学等学校。医疗卫生设施有县第一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地方病防治站、县防疫站、镇卫生院等。有病床206张,医务人员463人。临平胜迹甚多,镇东桂芳桥,建于宋末,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镇西有安平泉、安隐寺,现井泉尚存。镇北有被历代名人学者推崇题咏的临平山(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2。谁似临平山上塔3,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注: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山东部新辟临平公园,占地164亩。
临平山,在临平北,孤独无依。山前古有临平湖,山因湖名。宋时临平为杭州水路东向北行第一站,山上原有塔,山和塔均为行旅接近杭州之标志。唐时,临平已为游览胜境,有景点14处。山顶有细砺洞,又称龙洞。山上下有钱镠磨剑石、白龙潭、藕花洲等数景。山西麓有安隐寺,唐宣宗时建,有名泉曰"安平"。苏轼曾有诗咏泉。寺前有唐经幢(已毁)、古罗汉松、古黄杨树、唐梅等。临平依山傍湖,旧有"临平十景"。(《余杭县志》第十四编第732页)
超山,位于临平、塘栖间,与苏州邓尉、无锡梅园同为江南三大观梅胜地。超山梅花以"古、奇、广"三绝闻名,抗战前,绕山遍植梅树,故有"十里香雪梅"之称。现有唐梅、宋梅各一枝,品种有萼绿、铁骨红梅等奇种,登超峰绝顶云梅楼,数十里梅海尽收眼底。超山原有古刹报慈寺,大明堂内原供唐吴道子画观音像刻石。堂西侧有吴昌硕墓及吴全身石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修复,1985年增建吴昌硕纪念馆。超山多奇石,岩洞以海云洞最佳。(《余杭县志》第十四编文化第729页)
上塘河,自杭州市区艮山门起至海宁市盐官镇注入钱塘江,全长48公里,从江干区丁桥镇赤岸流入我区星桥,贯串临平镇进入海宁市。在我区境内流程11.4公里。主要支流有和睦港、乔司港、赭山港,它们之间由方家港、羊头坝港互相串通。和睦港过七堡船闸沟通钱塘江,乔司港经过外乔司船闸与下沙地区的诸多河渠相连。上塘河北岸还有白洋涧、龙兴闸、贺家堰、施家堰等小港支流,建有双林船闸经禾丰港和大运河沟通。河港堰闸,罗织成一张125平方公里范围的灌溉体系和运输网络。
上塘河原是秦始皇开掘的古陵水道的一段,后为西湖的泄水道,西湖、城河之水合流经上塘河灌溉沿河农田。但因滨海冲积平原地势较高,沙壤土容易冲刷淤积,加之集雨面积小,容易干涸断流,唐宋以来,历代多有疏浚和整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疏浚河道和整修排涝闸堰,重点建设水源补给机电提水灌溉工程。使上塘河水能保证我区临平、乔司、星桥三个乡镇的78000亩农田(地)的灌溉需要,滋养着在这125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的12万人口。
钱塘江畔曾是大片盐田,正是有了上塘河水的冲刷,把大片的盐碱地改造成为肥田沃地。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在乔司督开河道夜宿水陆寺,写下《汤村(今乔司)开运盐河雨中督役》一诗,他写道:“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线路不容足,又与牛马行。……”这么艰苦的开河引水,所以他最后说:“寄语故山友,慎毋压藜羹”。汩汩的生命水使上塘河流域富饶繁荣,成为历史以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上塘河历来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在元末明初张士诚开浚新开河以前,上塘河是连接大运河进入杭州的唯一通道,南来北往的船舶如过江之鲫,临平自然就成了杭州城北的一个热闹繁荣的市镇、商埠。尤其是南宋,杭州成为南宋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上塘河自然就是南北纽带。靖康之变中被金国拘禁的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南归就是由大运河转入上塘河,驻跸在临平镇东上塘河畔的妙华庵。宋使北上,金使南下都走的上塘河水道。
上塘河穿行在田园阡陌、城镇村落之间,象一条逶迤的玉带,飘逸潇洒,清粼粼的河水缓缓流淌,把沿河堤岸上成排的绿树芳草,鲜艳的繁花倒映在水中,偶尔划过一艘木船,水波泛起微微的园纹,在阳光下闪烁出点点波光。唐诗人张佑的《过临平湖》诗曰:“三月平湖草欲齐,绿杨分影入长堤。田家起处乌犹吠,酒客醒时谢豹啼。山槛正当连叶渚,水塍新筑稻秧畦。人间漫说多歧路,咫尺神仙路欲迷”如此清纯淡雅的自然风光,难怪诗人误认为进了仙境了。
班荆馆遗址。班荆馆,南宋王朝接待金国使者的国宾馆。
安隐寺遗址,遗址上有苏轼题诗“当时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的安平泉,泉水大旱不涸,清澈甘冽;
桂芳桥,南宋时为里人徐氏兄弟同登进士而修筑,经过整旧还旧,桥亭高耸,仍屹立在上塘河上;
韦太后驻跸的龙兴寺(太后离开后,“妙华庵”改名为“龙兴寺”),虽然改建为学校,但门口河上的龙兴古桥依然老态龙钟地守卫着这一方天地;
临平山塔,临平山顶上那支被苏轼感叹:“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的宝塔虽然已经湮没,但去年开始兴建的“东来第一阁”将以更加挺拔靓丽的雄姿屹立在临平山巅,迎来送往沪杭线上的人们
H. 现在电信的4兆宽带要多少钱啊 什么都不要有网就行 家用玩玩游戏看看电影我是余杭区乔司这边的
您好,首先感谢您对中国电信的支持。
根据你的描述,下面是两个4m宽带的价格,
别外,不同地区的4m宽带还有其它优惠活动,你可进入安徽电信网上营业厅查看更多优惠政策。
新年换新机,钜惠来天翼!安徽电信最新手机促销活动,智能新机,高端大屏机,三星、小米、华为、酷派,总有一个适合你,换机就来安徽电信网上营业厅
I. 杭州乔司镇哪里可以办健康证
余杭乔司 去余杭卫生防疫站 现在不知道是不是还要去这个部门的
J. 在下沙读大学,不知道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理工后花园、下沙商贸城、钱塘江边看小潮、华元电影院看电影、去乔司农场感受田园风光、然后把大学都逛遍!!没什么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