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翼城鼎尚2017珠宝抽奖是骗人吗
这种抽奖是骗人又不是骗人,骗人是东西标价几千几万,抽奖后几百,感觉挺合适,其实东西的价值还不到几百。不骗人比如是翡翠,和田玉,金镶玉都是都是天然的,东西都不假,就是价值不高!
❷ 翼城县九鼎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怎么样
翼城县九鼎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是2018-04-08在山西省临汾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别墅东4号二楼。
翼城县九鼎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2MA0K0JJD49,企业法人翟小富,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翼城县九鼎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翼城县九鼎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❸ 四川刘氏家谱字辈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
刘姓是赣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资料可查最早南迁到赣南的汉姓大姓氏。至于刘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晋襄公死后,其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执政大臣赵眉派人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晋襄公的夫人缪赢知道此事后,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庙里哭闹。赵眉等人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好立小孩为晋君。这时公子雍已经由秦军护送来到边境,赵盾就亲率晋军去阻挡。秦人一见赵盾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双方在令孤一带交战起来。秦军准备不足,打了败仗。而由赵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会也只好留在秦国。其后裔也就成为了刘氏-----意思是有“留”成刘姓。
==================================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共产党员刘胡兰等等。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父之后裔。
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始祖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1、彭城郡;2、沛郡;3、弘农郡;4、河间郡;5、中山郡;6、梁郡;7、顿丘郡;8、南阳郡;9、东平郡;10、高平郡;11、东莞郡;12、平原郡;13、广陵郡;14、临淮郡;15、琅邪郡;16、兰陵郡;17、东海郡;18、丹阳郡;19、宣城郡;20、南郡;21、高阳郡;22、高密郡;23、尉氏郡;24、竟陵郡;25、长沙郡;26、河南郡;27、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长沙”、“临淮”;还有“豢龙堂”、“藜照”;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敦本”、“天录”、“再思”、“树德”、“守三”、“青云”、“传经”、“五忠”、“恒德”、“庆元”、“怀贤”、“墨庄”等。
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 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名人精粹
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得胜,建立西汉。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❹ 山西翼城大不大
翼城街上有奥迪和奔驰···没有肯德基,但有德克士
❺ 什么叫二里头文化时期~。。
中国青铜时代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 名。年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主要分布在河 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 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现已发现遗址近百处,经过 发掘的有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陕县七里铺,临 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十 余个地点。
这种文化遗存最早于1952年在河南登封的玉村遗址 发现。1956年发掘郑州洛达庙遗址时,人们注意到它在 文化面貌上具有若干特色,一度称为“洛达庙类型”。 1959年起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以后,发 现这里的遗存更具典型性,故将这种类型的遗存命名为 二里头文化。
文化特征 二里头文化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一组 富有特色的器物群上。这组器物中作炊器的是鼎、折沿 深腹罐、侈口圆腹罐等。作食器和容器的有三足盘、深 腹盆、平底盆、豆、澄滤器、小口高领罐和大口缸等。 酒器则有□、觚、爵等。侈口圆腹罐口沿部的花边形装 饰和深腹盆、甑、侈口罐口沿下附加的一对鸡冠形□, 是这组陶器中很有特色的风格。在这里见不到河南龙山 文化中常见的□、鬲、带耳罐、杯、碗及双腹盆等器物; 也与郑州商代文化中以鬲、□、□、卷沿圜底盆、大口 尊、簋、小口高领瓮为主的器物组合有明显的区别。以 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晋南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与 豫西地区的同类遗存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 如鼎、折沿深腹罐、深腹盆、甑、澄滤器、侈口罐、小 口高领罐等的形制与豫西地区所见的一致。但是,晋南 地区不见三足盘,鼎少而鬲多,底部有三足的蛋形瓮在豫 西地区的同类遗址内不见。它们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两个 地区间文化面貌上的地方性特点,所以分别命名为“二 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
分期 根据二里头遗址的地层与典型器物所作的排 比,二里头类型文化目前被分为 4期:第一期陶器以褐 陶为主,磨光黑陶占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少 量方格纹、细绳纹。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数量减少,以 细绳纹为主,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这两期的器形多 折沿、鼓腹、小平底。第三、四期的陶器颜色普遍变为 浅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几乎绝 迹。在第三期遗存中,第一、第二期常见的鼎、深腹盆、 甑等继续延用,但有局部变化,同时,新出现了鬲、□、 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等与商代二里冈期遗 物十分接近的器物。这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来越多, 并表现出融合前者的趋势。东下冯类型也分为4期。
二里头文化早期器物
居址与埋葬 二里头文化的居址有半地穴居址、地 面建筑和窑洞式居址等几种。平面形状有圆形、方形圆 角和长方形等多种。一般居室的直径在3米左右,较大的 长方形居址长在10米上下,宽5米左右,中间有隔墙。地 基和隔墙都经夯筑。东下冯发现的窑洞式居址,系就断 崖和沟壁掏成。二里头遗址上层发现的大型宫殿基址, 是反映这一时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遗存,已经发掘的两 座宫殿遗迹都建筑在夯土台基之上。 1号宫殿的基址长 宽均约百米,占地1万平方米。正面是面阔8间,进深3间 的殿堂,四周有廊庑,前面有门,中间是庭。2号宫殿的 规模略小,南北长72.8米,东西宽57.5~58米,基本形 制与 1号宫殿相同。这两座由堂、庑、庭、门等单位建 筑组成的宫殿,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国 最早的宫殿建筑。其形制开中国历史时期宫殿建筑之先 河。在各遗址中,居址附近多有灰坑、窖穴、水井等遗 迹。一些遗址中还发现有铸铜、制陶、制骨、琢玉等作 坊址。
二里头文化晚期器物
二里头文化的墓葬在东干沟、东马沟、二里头、东 下冯等遗址均有发现。大多为小型墓,目前尚未发现与 二里头宫殿基址相称的大型陵墓。这些墓都作长方形土 坑竖穴,长2米左右,宽1米上下。葬式多为仰身直肢。 随葬品以实用陶器为主,常见的有鼎、罐、三足盘、盆、 觚、爵、□等,少者数件,多者十余件。此外还有贝、 玉饰件和铜铃等小件铜器,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少数墓中 随葬有铜爵。二里头遗址曾发掘一座较大的墓,墓口长 5.2 ~5.35米,宽4.25米,有二层台。因被盗掘,仅见少 量漆皮、□砂、蚌饰以及狗骨架和骨片等物,推测原来 墓中的随葬品是相当丰富的。东干沟发现的一座墓,死 者作蹲坐状,比较少见。各地同类遗址中还经常见到一 些没有墓圹的人骨遗骸,其葬式或俯身;或身首异处;或 有捆缚、斩割痕迹,一般都无随葬品。两种不同的埋葬 方式,说明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
经济生活与社会形态 二里头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 以农业为主。农具主要是石器,铲、镰的数量较多,斧、 锛、凿等也有出土。另外还有蚌铲、蚌镰、骨铲等。木 质的耒耜一类工具也在使用。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 马、牛、羊等。农业生产已能提供较多的剩余产品,饮 酒之风比较普遍,一般平民墓中也多用觚、爵等酒器随 葬。
当时的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不仅手工业与农业已经 分离,而且在手工业内部,铸铜、制陶、琢玉(石)、制骨 以至木工建筑等都已出现专业分工。陶窑在洛达庙、二 里头等地发现多座,直径一米左右,窑室都已残损,火门、 火膛和窑箅等一般保存较好。火膛作直壁圆筒形,中设 长方形土柱以支撑窑箅,箅面有若干圆孔,附近还出有 一些陶拍等制陶工具。玉器有琮、圭、璋、钺和柄形饰 等。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柄形饰上雕琢有规整的兽面 纹,纹样与后来在铜器上常见的一致,这是目前已知年 代较早的兽面纹样,工艺相当精致。另一件兽面铜牌,用 200多块绿松石镶嵌而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镶玉(石) 制品,也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二里头等地还发现不少 经过切割的骨料、半成品和簪、锥、凿、针、镞、鱼叉 等骨制品和砺石等遗物,表明制作骨器也已成为单独的 手工行业。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是中国已知年代较早的 青铜器之一,有爵、铃、戈、镞、戚、刀、锥、鱼钩等。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不少铸铜的坩埚、陶范、铜渣等,东 下冯遗址发现有铸器的石范。铜爵的胎壁较薄,表面较 粗,无装饰纹样,表现出早期青铜器的特点。工具和兵 器都用单范铸造,爵则运用复合范铸成,铸造工艺比较 复杂,说明这些青铜器还不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制品。据 测定,铜爵的合金成分为铜92%、锡7%,属锡青铜,说 明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各地发现的不同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 的等级差别。第三期遗存中发现的宫殿遗址,证明奴隶 主与奴隶、贵族与平民的阶级分野十分明显,社会处于 严重对立的状态。当时的社会应属早期奴隶制形态,并 出现了最初的城乡分野。
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否出现了文字,目前尚不能肯定。 一些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一再发现有刻划的符号(记号), 已知有20多种。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但还有待 进一步研究。这一文化的乐器有陶埙和石磬两种。此外, 还见有卜骨,大多用猪、牛等动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 这些遗物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奴隶主贵族的精神生活。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从地层迭压关系和放射性碳素 断代的数据看,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而早于 二里冈期商文化(见郑州商代遗址)。但对三者间的关系, 人们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人认为二里头文化是从河南龙 山文化的王湾类型直接发展而来;有人提出二里头文化 与王湾类型文化之间实际是同一文化的不同阶段;有人 认为二里冈期商文化是从二里头文化发展而来,后者是 二里冈期商文化的直接先驱。但也有人不同意上述看法, 认为在同一地区内,时间较晚的文化接受和融合较早文 化中的一些因素是正常的现象,从二里头文化与河南龙 山文化及二里冈期商文化之间的文化特征的差异等方面 看,用一脉相承的说法无法解释,二里头文化应该另有 渊源。
由于二里头文化早于二里冈期商代遗存,且分布地 域与传说夏人活动的地域比较一致,所以人们把它列为 探索夏文化的对象之一。不过,对这一问题,学术界的 看法也有分歧。有人认为二里头文化的 4期遗存均早于 郑州商城,郑州商城是汤都之亳,所以整个二里头文化 都是夏文化;有人指出,二里头文化在第三期遗存中出现 了一组与二里冈期商文化的典型器物群一致的器物,表明其年代已经进入商代,所以二里头文化第一、第二期 遗存有可能是夏文化。这个问题目前仍在讨论之中。
我家就是偃师的 问对人了。
❻ 历史上的多尔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怎么死的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幼子,也是努尔哈赤最为宠爱的儿子之下,但是当时有四大贝勒竞争储位,所以最后皇太极即位,而多尔衮只是在皇太极手下领导的一名八旗将领。
身亡之后,没有权势的压迫,众多以前被迫害的人纷纷出来揭发多尔衮不法事,皇帝自然也早已心存不满,就将多尔衮又再进行治罪,挖掘坟墓等。
但是多尔衮对清朝的开一世之功是立下汗马功劳的,无人能够磨灭。
❼ 杨氏起源于哪里说一下
杨姓起源:
源流一
出自姬姓。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为唐侯。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诸侯)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孙)灭瑉侯统一晋国。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距今约2600多年。另一说:“周宣王(姬静,也作靖)儿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古代“扬”通“杨”)。”意即宣王小儿子尚父,其兄幽王封其地于扬,建扬(诸侯)国。春秋时扬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此说之杨姓起源矩今也约2600多年。另据《史记·晋世家》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顷公灭了势力日益强盛的羊舌氏等氏族(肸为突之孙,肸之子名伯石),伯石之子遇其时逃难于原毕国所在地(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北,原是周文王姬昌子孙的封地),复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史载此杨姓为杨氏正宗源头,距今约有2500年左右。其后裔定居于弘农、华阴一带(河南西北、陕西东部渭河下游一带)繁衍生息,故华阴成为杨姓郡望。秦汉以后播迁全国各地的杨氏宗支,许多均源自关西(潼关以西)弘农、华阴。杨姓始出于晋国,春秋末期晋国六卿逐渐强盛,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368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卿(诸侯)瓜分成韩、赵、魏三国地盘,史称“三晋”。故有杨姓“源于三晋,望出弘农”之说。但几说均可证杨姓出自姬姓。
此外尚有三说,且不论哪一说,其源均为黄帝后裔,周朝王室。姬姓杨氏占所有杨氏的主流。 源于西周宣王子尚父说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数传至宣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陕西杨家村出土27件青铜器中,有一件后来被称作“四十二年逑鼎”和杨国建国有关。该鼎有一篇280多字的铭文,记的是周宣王四十二年,“逑”(qiú)这个大臣征伐犬戎的一支“猃狁”有功,而得到周王赏赐土地的事情。其中的75个字很关键:“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汝奠长父,休。汝克奠于厥师。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猃狁出捷于井阿、于历岩,汝不艮戎,汝□长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聝,俘器、车马。汝敏于戎工,弗逆”。翻译成白话,大意是:周宣王我把我儿子长父封到杨地为侯,下命令给逑你予以辅佐,让长父在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你发扬了你的老祖先与猃狁一贯的战斗的精神,与他们交战,追击他们于井阿、历岩、弓谷等地,斩获颇多,你对军事很有的一套啊。“四十二年逑鼎”的铭文相当于确定了一个史实,周宣王确实封了他的儿子在杨国立国,不过这个开国之君名字是长父,后人演绎成尚父。源于晋武公子伯侨说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于晋国太傅杨(月八十)说 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辖有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月八十)、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称叔(月八十),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又据《广韵》、 《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一带),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
源流二
出自姞姓。姞姓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桐县附近。周宣王灭狄,同时灭姞姓杨国尚父为杨侯。晋献公灭杨,后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杨干。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 �6�7
源流三
赐姓转姓。
源流四
少数民族杨姓,氐族杨氏,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源流五
出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6�7
源流六
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姓氏变化中另一种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 �6�7
源流七
源于变姓,属于因故转姓为氏。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氏,本为倪氏所改,望出千乘郡,派接浦江倪氏盈公大宗。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
❽ 春秋时都有哪些国家
巴国,邶国,蔡国,陈国,楚国,郕国,曹国,邓国,虢国,耿国,霍国,滑国,黄国,郐国,纪国,江国,晋国,莒国,夔国,梁国,鲁国,罗国,六国,吕国,蓼国,齐国,杞国,芮国,鄀国,申国,宋国,舒国,遂国,宿国,谭国,滕国,卫国,魏国,温国,吴国,息国,弦国,邢国,许国,须句国,薛国,虞国,庸国,阳国,越国,鄫国,鄣国,郑国,邾国,宗国
其中实力比较强大的有:
1.齐
是在今山东省北半部发展起来的国家,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镇北),是东方的大国。桓公时(前685—643年),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得以“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先后吞并了谭(今山东历城西北)、遂(今山东肥城南)、薛(今山东微山东北)、牟(今山东莱芜东)、夷(今山东胶县东北)、东莱(今山东黄县至荣城一带)等国家及部落,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管仲云:“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今山东临朐),北至于无棣(今河北盐山)”。又《管子》称:“泰山之阳,鲁也;泰山之阴,齐也”。说明齐桓公时齐国疆域的范围,东临海,西濒古黄河,南至临朐,北达盐山,而与鲁以泰山为界。略有今山东的东北部,兼涉河北省的东南部。
2.晋
崛起于山西汾河流域,初都翼,亦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后迁新田(今山西曲沃)。春秋初疆域尚小,晋献公时(前676-651年)积极向外拓展,先后向西兼并了耿(今山西河津南),并占领黄河以西的一些地方;向北兼并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向南吞并了魏(今山西芮城)、虞(今山西平陆)、虢(今河南陕县)等国;又打败北狄,战胜骊戎,于是南据河南崤(崤山)函(函谷关)天险,西及河西与秦接境,北与狄为界。及文公时(前636—628年),因兴兵勤王,周襄王赐以南阳的阳樊、温、原之地(今河南北部济源、武陟一带),并东夺郑之虎牢、卫之殷墟及鲁国地等,势力又侵入山东,疆域更见扩大。到春秋中期,略有今山西大部(除去北部外)、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陕西东部和山东的西部,纵横跨今五省境。
3.秦
本是关中地区的西方小国。初都四犬丘(又称“西垂”,在今甘肃礼县东北)。宪公二年(前714年),迁平阳(今陕西宝鸡东阳平村)。武公十年(前688年),征服邦(今甘肃天水)、冀戎(今甘肃甘谷东南)。次年,在杜(今陕西长安东南)、郑(今陕西华县)设县。德公时(前677-676年),迁都于雍(今陕西风翔南)。秦在与西方戎族战斗中逐渐强大起来,秦穆公(前659—621年)时,向东吞并了邻近的芮(今陕西华阴东北)和梁(今陕西韩城南)两个小国,将领地扩展至黄河西岸,后又转而向西发展,战败西戎,“益国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其疆域大致东距黄河潼关,南临秦岭,西及陇西,北抵平凉、泾川、延安附近。略有今陕西省中、北部及南部的一部分,兼涉甘肃的东部,其地远不及楚、晋辽阔。
4.楚
是在江汉流域兴起的大国,初都丹阳(河南西南部丹、浙二水会合处),春秋时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复迁于部(今湖北宜城东南),号为鄢郢。时国力渐盛,先后吞并了申(今河南南阳北)、邓(今湖北襄阳西北)、息(河南今县西南)、江(今河南罗山西北)、黄(今河南潢川西北)、徐(今江苏泗洪南)。蓼(今河南固始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国和群舒(今安徽桐城、舒城、霍山、庐江等地)、百濮(今湖南沅、湘之间)、淮夷(今江苏沭阳以南、洪泽湖东北)诸部,统一了江汉及淮河流域。其疆域约包有今湖北全省,北至河南南部,西至陕西东南部和四川东部,东到江西、安徽,兼有江苏西南一小部,南面不越过洞庭洞,地跨七省,成为春秋土地最为广阔的南方大国。
5.吴、越
是以后兴起于长江下游及钱塘江流域一带的国家。吴一称句吴,都于姑苏(今江苏苏州)。春秋初本是楚属国,寿梦统治时期(前585—561年)逐渐强大,和晋国交通,后来蚕食楚领土,成为楚国劲敌。疆域约当个江苏的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北至淮、泗,南临太湖流域今浙江嘉兴、湖州等地,都是吴国领土。越位于吴国南方,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初时略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小部。公元前473年灭吴后,尽有吴故地。后北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并迁都于琅邪(今山东胶南西南琅玡台)。其地扩展至今山东南部,成为东南最大国家。
❾ 请问:清摄政睿亲王多尔滚的功绩是什么
多尔衮是清初的一位重要人物,清初的一些历史疑案与他有关。电视剧《孝庄秘史》多次涉及了多尔衮。那么,电视剧描述的多尔衮形象是否符合历史的真相呢?了解真实的多尔衮有助于了解清初的历史,有助于推动对清代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
多尔衮与“阿巴亥生殉”之谜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14子,为乌拉纳喇氏阿巴亥所生。种种迹象表明,在努尔哈赤晚年纷繁复杂的储位之争中,皇太极与原居侧福晋之位的阿巴亥,曾联手诬告大福晋富察氏与太子代善私通等罪,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皇太极争位的主要对手代善被废太子之位,另一个对手莽古尔泰遭到了惨重打击;大福晋富察氏被努尔哈赤休弃,阿巴亥晋升为努尔哈赤的第三个大福晋,其子多尔衮三兄弟地位急遽上升,分别以14岁、8岁、6岁幼龄跻身八和硕额真之列。
努尔哈赤病故时,多尔衮兄弟已辖正黄、镶黄二旗和十五牛录,实力超过了三大贝勒,成为皇太极、代善之外惟一可能问鼎的力量。甚至有说遗诏虽列多人候选,努尔哈赤临终口谕则是传位多尔衮,暂由代善辅政。然在关键时刻,代善突然戏剧性地宣布:立皇太极为汗(事后得知,代善是被他的两个儿子岳托、萨哈连说服,接受了皇太极的交换条件)。尘埃落定,皇太极所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率诸贝勒赶赴阿巴亥所居之处逼她自尽殉葬。阿巴亥身为后金国母,权倾朝野,且年富力强、精明机敏、胸怀大志,知晓皇太极、努尔哈赤、乃至后金军国的核心隐密,有她在,多尔衮的发展不堪设想。她只有死。
年幼的多尔衮既失父又丧母,且降居为受管辖、支配的一般贝勒行列。年长20岁的皇太极则恪守对阿巴亥“恩养”多尔衮兄弟的保证。他扶多尔衮作了镶白旗旗主,将两白旗纳入自己的保护和控制之下。而后,皇太极以兄长国君的身份,对多尔衮百般拉拢提携,使多尔衮24岁时被封为和硕睿亲王,26岁时授命大将军,统兵攻明,成长为大智大勇、军功卓绝的青年统帅。
多尔衮与“太后下嫁”之谜
1643年秋,皇太极病逝。新的皇位之争发生在两黄、正蓝三旗支持的皇太极长子豪格和两白旗及共议国政多数诸王贝勒支持的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之间。然关键时刻,多尔衮突然戏剧性地宣布:立先帝九子福临为帝,由他本人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左右辅政,共管八旗事务”。这一决定使两黄旗大臣无话可说。他们打的是拥立皇子的旗号。豪格自行退出,且为无封号的继妃乌拉那喇氏所生。福临生母却是皇太极称帝后所封五宫后妃之一的永福宫庄妃。庄妃上位虽有麟趾宫贵妃和她的儿子博木博果尔,但麟趾宫贵妃原为被俘获的蒙古林丹汗之妻,博木博果尔更幼,年方两岁。即摄政王的安排也无可非议——多尔衮放弃争位应得补偿;济尔哈朗虽中立,却支持过豪格。两白旗及多尔衮的支持者也能接受——他们的力量难以压倒对方,拥立年幼皇子,可以摄政做不是皇帝的皇帝。满族新建帝基一旦崩溃的危机竟以福临的即位轻轻化解了。福临是只有六岁的小皇帝,摄政王多尔衮、皇太后孝庄遂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特别是二人关系引起诸多遐想和猜测,生发出无数版本的传闻和野史。其共同话题,是成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其他三大疑案是“顺治出家”、“雍正夺嫡”、“乾隆身世”)。
太后(即孝庄)有无下嫁多尔衮,正史并无记载,史家也各执所见。
“下嫁说”以为寡嫂嫁叔是满族习俗,为当时道德规范所承认,更何况多尔衮大权独揽、野心膨胀,孝庄为保全儿子的皇位,完全有可能采取下嫁之策。主要依据有三点:一是入关后多尔衮以摄政王一直进加至“皇父”摄政王,试策、本章、旨意都改称其为“皇父”,且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于太庙。二是清初张煌言“建夷宫词”中有“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之句。三是孝庄死后没有葬皇太极,而是葬在远离盛京(沈阳)昭陵千里之遥的东陵“风水墙”之外。
“未嫁说”则以为满族既已入关,又志在天下,便不能不受汉族礼俗的制约。他们对“下嫁说”的依据一一提出商榷,认为“皇父”,等同“尚父”、“仲父”,是古时君主尊臣之称,并非君主本人的父亲,不足为证;张煌言虽与多尔衮同时,却是远离北京的南明抗清名臣,不排除抱有成见,以传言加想像挥洒成诗;清代不葬的皇后并非孝庄一人。如顺治孝惠后、雍正孝圣后等也未葬。从历史事实上看,皇太极五宫后妃中两名是原蒙古林丹汗之妻,三名为博尔济吉特氏——中宫皇后哲哲是孝庄亲姑,东宫宸妃海兰珠是孝庄亲姐。皇太极则只爱宸妃一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孝庄无宠有势。孝庄得不到皇太极的宠爱,与年龄相仿的多尔衮即便无私情,往来密切、心生爱慕之情,也全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多尔衮的妻子是孝庄的堂姐。孝庄有强大的势力,她的儿子福临被多尔衮拥立几乎是必然的。入关以后,无论孝庄下嫁多尔衮还是做了多尔衮的情妇,都是从儿子和儿子的皇位出发。后来,孝庄使首先揭发多尔衮罪行的苏克萨哈成为康熙四辅政之一。由此可以推知,将苏克萨哈所在正白旗抬入上三旗以削弱两白旗、加强两黄旗的措施,乃至最先清算多尔衮及其党羽的决策,实出她手。
多尔衮与清初的“重剿轻抚”弊政
多尔衮于顺治七年(1650年)赴边外围猎时病死途中。多尔衮一死,年仅十四岁顺治帝立即亲政,不久便以“阴谋篡逆”的罪名籍没了他的家产人口,悉行追夺所得封典,将其党羽凌迟处死,将其罪状昭示中外。传教士卫匡国记载: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
顺治帝究竟与多尔衮有何深仇大恨呢?多尔衮罪名是“阴谋篡逆”,然多尔衮至死也未称帝。连乾隆帝都看到: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殓服僭用龙宾,证为觊觎,有是理乎!”顺治帝与多尔衮的矛盾实际上是两种文化激烈冲突的反映。
顺治帝原本是作为汉文化“皇子继承”和满文化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一个折衷,被满文化的代表人物多尔衮推上皇帝宝座的。顺理成章,满文化不但主宰了清初的政局,也主宰了清初的宫廷。
从清初政局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在击溃李自成数十万农民军的同时,以安置满族“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为由,三次下令“圈地”;逼迫汉民“投充”旗下,强制实行落后的农奴制。原来的小农变成了奴隶。奴隶逃亡,即行重治窝主的“逃人法”。留容逃人做工甚至住宿的均算窝主、加之连坐,丧身亡家的不知几千万人。多尔衮又以颁布“剃发易服”、“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的命令拉开征服天下的序幕。“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有蓄发者立执而剃之,不服则斩,悬其头于剃头挑子所缚高竿上示众。江阴、昆山因之被屠城,嘉定因之被三次屠城。汉族人民激烈反抗,多尔衮则一意孤行实行民族高压政策,竟下令“凡有为剃头、圈地、衣冠、投充、逃人牵连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奏本不许封进!”
从清初宫廷看,君权旁落于代表满文化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的多尔衮之手,孝庄为了维护儿子的皇位下嫁多尔衮;多尔衮且行“皇父”之权,主宰顺治婚姻,为他迎娶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并阻碍他对汉文化的学习;多尔衮本人因袭被汉族士人耻笑的满族旧俗——不仅在同太后关系上不检点,且幽禁豪格后公然册立其妻为妃。而顺治已在皇帝之位。这皇帝是汉文化意义上的皇帝。顺治不能容忍这一切,要求实现和证实自己至高无上的皇帝地位,这是他与多尔衮水火不容的根本所在。
多尔衮率领他的民族驰入崭新世界,为多民族的冲融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在清初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圈地”、“投充”、“逃人法”、“剃法令”等弊政,则反映了多尔衮的历史局限。
楼主自己看看吧~~或许有你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