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华谊兄弟为什么失守电影市场
多头均衡发展策略,可以更大应对极有可能在下半年出现的电影行业票房泡沫破裂的风险。
近日,华谊兄弟发布2016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盈利2.52亿~3.78亿元,净利润下滑25%~50%。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光线传媒等几大影视公司业绩都同向上升。此番华谊兄弟业绩骤降也被业界解读为公司“去电影化”战略导致主业发展不利。
自2014年华谊兄弟宣布“去电影化”开始,华谊兄弟开始多元化布局,电影、游戏、实景娱乐成为其“三驾马车”。 对此,许多业界评论均认为这是其在自己起家的根据地电影领域出现失利的原因所在。对此,笔者和《中国经营报》记者石英婧进行了一番交流。
票房盛世!为何华谊反而在撤退?
华谊兄弟在报告中其称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电影《天降雄师》《奔跑吧兄弟》《失孤》取得较好的票房成绩。另外,公司参投于2016年6月18日上映的《魔兽》创造了人民币14.7 亿元票房收入,但因参与全球分账,确认收入时间较长,在上半年尚未形成分账收入。
愚以为,在票房盛世的大背景下,华谊兄弟不升反降,除了上半年没有主力作品这一内因外,更主要是来自外部竞争加剧,来自互联网领域和各种影视创业型机构的大量入侵,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大涨的票房形成了“分账”效应。
当然,因为泛娱乐化下,确实华谊出现了对电影投入不比从前的状态。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华谊兄弟的投入不高,更多的表现在其对当下电影行业重磅投入IP的趋势上并没采取跟随策略。它反而选择了将经营模式分散到影视、综艺乃至网剧等多个领域,这在某种程度上会表现为投入不高和精力分散。但实质上,这种多头均衡发展策略,可以更大应对极有可能在下半年出现的电影行业票房泡沫破裂的风险。
华谊用没有分账来解读自己的“失利”,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能包含了有意遮掩它们多元布局的战略意图,继续误导外界将其简单定义为一个不务正业的电影公司。
电影下滑,营收却是第一?
单纯把华谊兄弟定义为一个电影主业公司未免过于简单。选择多元布局,本身也是因为IP被重视后,电视剧集、网剧以及多平台播出的综艺节目因此大爆发的时间点上,国产电影反而显得不 温不火的大背景下。所谓票房盛世,也大多是在给好莱坞大片贡献票房。因此,华谊的主业其实并没分食,只是多元布局需要耗费更多资金,因此显得业绩不佳。这只是短线问题,从长线角 度,仍然大有可为。毕竟,电影这一块,在整个泛娱乐产业中,目前只是最吸睛、但在盈利能力上并不最强的一环。
华谊兄弟电影业务营收不佳,但营业总收入却占据上市影视公司第一的位置,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其实这部分来源或许是来自于投资,特别是对游戏、互联网娱乐等泛娱乐领域的成功投资。
而随着国内电影票房泡沫的随时可能发生的崩裂,下半年,预计华谊继续深耕泛娱乐,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新兴泛娱乐板块,将逐步让华谊兄弟有更多的收益入账,因此下半年走势并不会差。
去电影化其实就是要玩好电影
在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会被字面意思所蒙蔽。比如华谊的去电影化,大家就都以为它是要离开电影市场了。这其实只是文字游戏。
真正意义上的去电影化,个人以为,在华谊的动作中,可以看做是在内容供给上,不像新晋的影视公司那样押注在IP这个大起大落的风险项上,而是更多的注重对编剧人才特别是中青年后晋影视人才的培养上,其实就已经是在给华谊兄弟培养真正活的IP,而非简单的购买、改编和被束缚的IP。这些活IP一旦注入到华谊兄弟当下的多元化布局中,将用专业化的角度颠覆那些新兴、但内容还在UGC向PGC过渡上挣扎的那些泛娱乐领域,尤其是互联网上的泛娱乐板块。
尤其是今年年初,原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叶宁加入华谊。叶宁的进入,目标是逆转发行上的颓势,而且更多的是借住叶宁的人脉,进入正在越来越强大的万达影院体系之中,形成良好的院线输出。但仅仅靠人脉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其实更多的时 候,反而是逆传统发行的模式,深入研究线上线下活动推广的更多形态,打破国内电影行业总是发布会、首映礼、红地毯的营销僵硬形态。
『贰』 连亏三年,华谊兄弟重回影视行业赛道,胜算大吗
连亏三年,华谊兄弟重回影视行业赛道,以我的看法,华谊兄弟的胜算还是非常大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华谊兄弟纵然连年亏损,但是在影视行业的圈子还是无人能及的。比如,我们看的大部分电影,其实都有华谊兄弟参与,这就说明了,华谊兄弟只要把亏损的主要原因找到,并且,尽可能的去避免亏损,在盈利项目上多做一些创新,是可以很快创造出收益的新局面的。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可不是一句空言。华谊兄弟在遭遇危机的时候,已经想方设法的去避免最坏的局面,现在的华谊可以说只要顶过这一段糟糕的“岁月”,砥砺前行,是非常有可能逆风翻盘的。
连亏三年,华谊兄弟重回影视行业赛道,胜算还是非常大的。
『叁』 华谊兄弟净资产收益率来源是什么
肯定是电影收视率带来的收益了。
『肆』 “华谊的天下,有一半是冯小刚打下的”,冯小刚给华谊赚了多少钱
冯小刚给华谊兄弟带来的利益应该有十几亿元了,虽然在此期间有赔有赚,也出过很多的事情但是总体看来冯小刚给华谊兄弟带来的利润还是很多的,而冯小刚更是在电影《1942》之前,华谊给冯小刚投资的十二部电影中部部赚钱,虽然在之后没落了一段时期但是经过电影《芳华》之后又有一些上升趋势。
截止2009年华谊上市,华谊旗下还握有76位明星,可以说是掌握了中国娱乐圈的半壁江山。而在之后因为电影行业一段时间的下滑与冯小刚之中有些电影不被大部分人接受因此业绩出现明显缩水,虽说近些年自去年《芳华》上映之后,业绩也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在此之后也因冯小刚的《手机2》遭到了一些非议总体业绩还是下降,因此冯小刚可谓真的是与华谊“同生共死”。
『伍』 华谊兄弟亏损严重,你认为它还能撑多久
作为国内娱乐圈企业的中流砥柱,华谊兄弟一直被看作是娱乐圈的风向标。只要华谊兄弟稍微有一些个小动作,势必会掀起娱乐圈的腥风血雨。当然,在华谊兄弟旗下的明星也有很多,他们借着华谊兄弟公司的名声,以及华谊兄弟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宣传套餐,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丰富资源,每一个在华谊兄弟的明星都能够得到丰厚的报酬,所以华谊兄弟公司也被看作是内地娱乐圈的大哥大。不过,随着华谊兄弟股份有限公司所发布的业绩报告,在今年华谊兄弟已经亏损了很多。今年是一个紧张的形式,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行业,都遭受着非常大的打击,不过华谊兄弟还能撑多久呢?
华谊兄弟本年度的亏损对于一个影视公司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很多人拿华谊兄弟和其他一些大型国企做比较,也有人曾质问大型国企也曾亏损到如此多的资金,但是还能够存活下来,为什么华谊兄弟不可以呢?大型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资源性、垄断性企业,可是华谊兄弟凭借什么东山再起呢?靠观众给他捐款吗?那是不可能的。
『陆』 14亿票房《芳华》的老板华谊兄弟,现在只剩下兄弟了,这是怎么回事
经历重重的曲折后,《芳华》二度出场。好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一部被冯小刚电影导演称作“心愿清单”上最终一部的影片,并没有由于错过国庆档而被观众们忘却,反倒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乘势而上。不论是首映客座率,或是得分、票房都超过当期影片跃居至第一。应对在此情景,心里乐开花的当属发行方兼出品方的华谊兄弟。对于此事,嘉行CEO王中磊表明,《芳华》有希望完成十亿级票房。更关键的是,伴随着播映的推动,为拍摄《芳华》而打造出的“芳华庭院”所意味着地实景拍摄娱乐业将迈入采摘期。
殊不知,向阳的199棵松柏树若能低下头看一眼脚底支撑点他们的草坪,便会发觉,非是全部的景色都能四季如春,小花一直一岁一枯荣。梦终归是要醒的。也许有一天,艺术馆内的梵高名画依然会被取下,再一次注入销售市场。那就是王中军为理想投入的成本——盆友再多,能帮的终归仅仅一程。真真正正的飞升,或是得依靠自己。
『柒』 华谊兄弟半年亏损四亿,为什么现在电影行业那么火大电影公司却一直亏损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了,更多的不是追求物质生活,而是追求精神上的生活。在周末的时候,人们可以出去外面游玩,或者约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说到电影,我内心就十分激动,现在国产的电影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完全不亚于国外的一些电影,很多国产的电影票房可以达到十几个亿,这个数量是很惊人的。但是,在火爆电影的背后,电影公司运转不是很理想,知名的华谊兄弟半年就亏损好几个亿,大大打击了制作电影的信心。那么,电影行业这么火爆,为什么电影公司没有挣到钱呢?接下来就让我和你说说吧!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其他小伙伴有什么观点吗?
『捌』 《你好,李焕英》总票房破30亿,为华谊兄弟带来了多少营收
《你好,李焕英》总票房破30亿,2月18日,华谊兄弟披露称,公司之全资子公司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参与投资的影片《你好,李焕英》,截至2021年2月17日,公司来源于该影片的营业收入区间约为人民币860万元至人民币1031万元(最终结算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目前,该影片还在上映中,该影片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票房收入以中国大陆地区各电影院线正式确认的结算单为准;同时,该影片在中国大陆地区版权销售收入等尚未结算。
(8)华谊兄弟电影城收益扩展阅读
中纪委网站评《你好,李焕英》:
《你好,李焕英》上映以来口碑票房双丰收,该片已经进入中国影史票房前十名,更收获了业内外一片好评。近日中纪委网站评价这部电影“温情而真挚”。
中纪委网站评《你好,李焕英》:观众坐在电影院里,一开始被频繁逗笑,后来又潸然泪下,无数次泪奔,电影用温情而真挚的艺术手法呈现了细腻、无私的母爱,感动了无数人的心。
『玖』 [股票]华谊兄弟在06年和07年的每股收益为什么会2元多
只要股份有限公司都会有股份~只要公司不亏损都会有收益~每股收益多少是按照他股份多少来衡量的~比如兄弟公司有1亿股股份~每股收益是2元~如果他有2亿股股份那么每股收益只有1元~其实都是一样的~总股本是股份公司的所有股东的股份综合叫总股本~没上市前股份都是在董事总裁手上股份最多的人有决定权~!上市后就不一样了~就是一人拿出自己的一点股份卖给投资者~例如原有总股本2亿股~原股东分割股份变成4亿~然后拿出1亿作为股票就是所谓的流通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