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好莱坞电影里中国女性角色大都不太符合国人的
为什么国产神剧都是一个八路军打十个鬼子?因为大家喜欢看这样的。你要是把真实的历史拍出来,比如好几个八路军战士的生命才能换一个鬼子的死亡这种,没人喜欢看这个。
同理,好莱坞拍的片子主要就是娱乐他们的,他们觉得这样拍好看,所以才不管片子是否符合国人的情况。
中美两国各拍上甘岭,都会美化自己,丑化对方,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何必问呢?
㈡ 如何从影视剧看女性主义的发展道路
韩国电视剧《第二次二十岁》中对女性在家庭和自我中的的选择的探究值得深思。
讲述19岁高三时怀孕而不得不放弃学业的女主人公在39岁时与儿子考上同一所大学后发生的故事,崔智友在剧中饰演为了在丈夫和儿子前扬眉吐气而在将近40岁时再次挑战大学的女主人公。
女性主义的道路艰难吗?曾经是艰难的,因为社会家庭的不理解。现今呢?艰难于其自身的选择。
㈢ 想写关于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毕业论文,急!
你可以写李安的 《推手》《喜宴》 两部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 这两部戏是很细腻直接的表现东西文化差异的
㈣ 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有哪几种
概括来说,主要是三种银幕形象。一种是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女性,或是成熟又富有情感的女人,或是不谙世事又叛逆的女孩,最常出现在好莱坞的浪漫喜剧片、家庭伦理片里;第二种是颇受欢迎的“女超人”或“女神”形象,现在很多好莱坞大片倾向于让美艳的女星在片中扮演二者结合的作用,比如邦德女郎、猫女等;第三种是重口味、小众化的另类女性,可能是惊悚恐怖片里扑朔迷离的幽魂女鬼,也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犯罪片里的受害者或施虐者。
㈤ 为什么影视剧里的中老年女性往往以负面的形象出现
影视剧里的中老年女性往往都是以唠唠叨叨怨天尤人的形象出现,这也是充分的表现了中老年女性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女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因为男性经常挣不到钱,让女性多出了很多的抱怨。有些影视剧里面的中老年女性总是以唠唠叨叨怨天尤人的形象出现,也是因为为了表现儿媳妇跟婆婆之间的勾心斗角。一个女性在做老婆婆之后,是不能以这种姿态面对自己儿媳妇,这也会让人感觉很痛苦。
这是一种刻板的形象。
人在到了中年之后会出现更年期的现象,那这个时候话就会表现的非常的多。其实妈妈用这种唠叨的爱和杞人忧天的形象,也是希望孩子能够懂得自己的看法。因为中老年的女性经历的比孩子多,她们在看到孩子出现问题之后都不愿不去管他们。影视剧里面的中老年女性也是结合着现实来表现给观众的,希望观众可以懂得到了中年之后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中年女性应该怎么做呢?
中年女性最应该做的就是像《三十而已》里面的顾佳一样,要成为一个女强人,要撑起一个家庭。在这部剧当中,顾佳是让人羡慕的榜样,因为在30岁之后离婚了,也能拥有自己的事业,就会非常的幸福。顾佳在《三十而已》的这部剧当中,即便是在做家庭主妇,可是也没有与社会脱节。女性在中年的时候一定要多一点理性,千万不能够整天去埋怨自己的丈夫,否则的话也会迎来出轨的现象。婚姻当中的事情一定要像《三十而已》当中的顾佳一样,不要去怨别人,只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女生在带娃娃的同时也要让自己强大起来,否则的话自己到最后会一无所有。
回答于 2022-03-08
㈥ 为什么美国电影和电视剧女演员不是很漂亮
审美方面美剧中的女主大多都算不上很漂亮,在我眼中通常不过是中上之姿。究其原因,题主说的审美差异应该算是一方面。单纯对女性外貌的审美方面,国人传统认定的“美人”是大眼睛小嘴巴白皮肤,并且多数人认为最美的是少女。所以如你所说,我们的大部分影视剧女主都是小姑娘。
其实说到权游,我觉得剧中的珊莎单拿出来看也算是很漂亮的,但是在我们中国人眼中,这个女孩似乎过于高大了,少了几分“小小鸟”的娇柔。
美剧中大部分情况下女主会是三十左右岁的成熟女人,他们似乎更推崇成熟之美。
其他最后我想说几个“反例”。第一就是美剧《吸血鬼日记》,可以说是美剧里不多见的“偶像剧”,女主颜值身材气质无不惊艳,而即便是这样,这部剧仍旧是有紧张烧脑的剧情支持的。国产剧里我比较推崇《白夜追凶》和潘粤明版的《怒晴湘西》。白夜追凶可以说是脱离了言情套路的,怒晴湘西里虽然有情感方面的演绎,但是也比较“脱俗”,这部剧里辛芷蕾饰演的女主真得不够漂亮也不够少女,但是很有趣。
㈦ 中国内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特点是什么
这个可以从张导的电影里面来看中国女性的形象特点,坚强,个性鲜明..........
㈧ 女权电影的概念是什么 女性电影和女权电影有什么区别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思想在电影理论及批评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女权主义。主要是指本世纪60年代末欧美兴起的新女权主义。从广义上说,女权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思潮运动,其早期斗争主要局限在政治、经济和职业三个方面的平等要求上面。1968年法国5月风暴以后,第四要求,即性别平等要求,成为主要的要求。由此划分了欧美文学批评的两个阶段,即是女性美学阶段和性别美学阶段。前者对妇女著作采取一种“双性同体美学”,实即单性/男性美学的观点,否认女性文学的创造意识和独创性。后者从对本文中妇女形象的分析发展到对本文中的性别表述的分析,从而进入到质疑语言主体和表述本质的后结构主义分析。到80年代末则主要集中于对性别差异的比较研究。1973年,美国学者劳拉•穆尔维提交维斯康辛大学法学系论文《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的论文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的重要文献。美国学者安德鲁称赞该文“把精神分析同电影风格学这两个领域清晰有力地联系起来”文中她对好莱坞影片中的男性主义美学的实质做出毫不留情的揭示。1981年,她在美国纽约参加一次电影与心理分析研讨会时提交了一篇题为《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的反思》的论文。该文的出发点与叙事性电影批评的发展阶段大体上是一致的:即对性别差异的关注。文中她除了继续坚持原来的观点以外又提出了另外两条思考路线:女性观看者的快感的性质问题以及位于叙事中心的女性角色对认同作用的影响问题。
女性主义电影
从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整整十多年间,美国影坛兴起一股女性主义电影风,许多优秀的女演员也在这一段时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凡妮莎以及珍芳达合演的《茱莉亚》(描写反纳粹女杰的生平故事)、莎莉菲尔德的《心田深处》(描写坚强的农村妇女的故事)、杰西卡兰芝的《弗朗西斯》(描写性格女星对抗好莱坞的悲剧故事)等。形成这一股风潮的原因主要是70年代开始盛行于美国的女性主义思潮以及女性解放运动,另一方面也多亏了这一批优秀的女演员,她们不愿意再以充当银幕花瓶为满足,愿意向复杂而有深度的女性角色挑战,当然,也让我们有幸领教到她们苦心经营的丰硕成果。这一股风潮到90年代便被许多肌肉男星的动作片以及计算机动画的科技奇观所取代,让我们更对那一个时代的美好难以忘怀。
女性电影应该是什么?很难定义,因为现在也还在发展中,如果用狭义的定义就是:女性观点来诠释有关女性的议题的电影。而广义的定义:女性导演所拍摄,不一定是女性议题的电影,或是男导演拍摄,但是探讨女性活动、女性题材的电影。一些导演擅长刻画女性角色、女性情欲,这跟男性所表达情欲上的差别在:探讨的是心灵而不只是动作; 情欲流动的描述而不是摄影机对女性身体的描绘; 身份上的寻找、认同,私密性的家丑、告解、诚实的表露,亲人和好朋友或许会受到侵犯,所以还包含事前、事后的沟通。其它包还性别、同性、异装的议题的作品。当然,女性主义电影还是以女性为其主角,描写这一些女性在父权以及时代的倾轧下奋力求取生存尊严的故事,所描写的女性角色并不是为了对旧时代的贤妻良母歌功颂德,藉以更加巩固父权的教化;反之,它更多描写的是一些桀傲不驯,甚至不见容于当时的「坏女人」,她们特立独行的行径除了勇气可嘉之外,对于性别刻板的颠覆、以及性别压迫的解放更是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