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王的盛宴》电影观后感
去年年底独自去看了《王的盛宴》,整个场子似乎就只有三个人。这部剧从开始筹备到上映,足够花掉了整整几年,陆川真正花了很多心思。当时就为这位前不久才被我评论有人文情怀的陆川导演略略惋惜,既叹息身不逢时,也叹息他身不逢地。这部电影看了之后我有诸多的感慨,但是也是最近了解了很多学术资料才敢真正为这部电影写影评。
略微懂得一点电影的人都看得出来陆川明显借鉴黑泽明的镜头运用,无论是对项羽韩信45度上角的拍摄,这个角度对人面部的展示其实是一种巧妙的掩盖,在这部剧中,项羽台词很少,霸王别姬那段居然是一句话也没有,而项羽在该剧中的确是被导演有意抽象成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刘邦口中的“贵族”;他鸿门宴放走刘邦,那是因为他是“贵族”,放了刘邦的家属,也是因为他是“贵族”。而韩信在该剧中似乎更是没有真正形象的刻画,韩信从剧中虚构的鸿门宴救刘邦,到被射死于未央宫,这个人似乎是从来没有经历丝毫的情感,性格的变迁,他始终迷失自己该要的是什么,剧中特意交代蒯通(韩信重要谋臣)死的时候说:“淮阴侯当初早该听我的拥兵自立了。”他自己被刘邦质问的时候也说:“要反我早反了。”这个人死也是因为他不顺应周遭环境的变迁,始终保持着过于自我的态度。
不顺应者是必死的。这也是影片表现的主题之一(我理解的')。我刚刚说过对韩信和项羽大量使用45度上角的拍摄角度来展现他们的面部,而这个对于刘邦吕后张良萧何却运用得极其少,而对于他们的展现往往是正常的表现全脸的镜头,害怕,孤独,展现得是正常人的情绪,而不是项羽那样的符号,他们的共同点是在这部影片中展现了他们一个变化的完整过程,刘邦由沛县刘季带着一帮农民厚颜无耻找项羽借兵,到后来咸阳城差点忘乎所以,再到鸿门宴仓促逃走,最后成为一个垂垂老矣的皇帝每天说着梦话。这一切,刘邦在变化的人生轨迹中一步步从刘季变成刘邦再变成汉高祖,从沛县走到咸阳,再走到天下;他从被秦王子婴带进了秦王宫,他就已经知道了他要什么,他要的是天下,一个统一的天下,而不是被项羽分封成十九份的那个。中刘邦说韩信也是因为进了咸阳野心打开,才会来追随他,借此夺天下,其实这是导演为观众设下的一个陷阱,韩信恰恰是一个没有野心,而且极端坚持自己的人,和韩信有鲜明对比的是汉初三杰的另外二人——萧何和张良,这两个人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保留自己的性命,但是和最初陪同刘邦入咸阳的他们都变了,张良称病,萧何自毁名节杀韩信,他们通过吕后最真切地知道自己的主公不是当年的刘季,所以自己也不能是当年的萧何和张良。他们最后作出昧心的事情揭发自己的老友,杀害自己的伙伴在刘邦这个核心人物变化的荫庇下,就排除了诸多不合理的因素了。
韩信死是因为他没有变,甚至项伯死也是因为他心中还是不变地记住刘邦鸿门宴前许下的儿女亲家,而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项羽的死是在秦王子婴的话中暗示的,项羽夺天下后立即分封天下,将好好的天下拆成七零八落,而之前秦始皇已经统一天下,更有李斯车同轨,习同文,钱币统一用秦半两,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然,这是当今的历史观),而项羽,他背弃历史发展,又如以前一样分封天下,这是千百年来总结的他必然失败的缘由,不顺应历史发展必然。影片中,刘邦说子婴是希望借他的手,来报仇,其实是希望借刘邦的手,把历史推向本来所拥有的轨迹——大一统。这样说来,子婴预言了项羽失败的必然,他让历史倒退。而不是简简单单总结的项羽自大狂妄的性格。项羽也是一个不相信变化的人,不顺应时代必然的如同符号一样的人,所以,他和韩信一样化成了年轻的白骨。
影片《王的盛宴》还有一个巨大的隐喻,那是萧何训斥史官的话,我看了之后,一直在想这句话为何安排从萧何口中说出(鸿门宴萧何并不在场),从张良口中说出会不会更合理一些?这是陆川为这个巨大到有点狂妄的猜想留下的一个退路,萧何不在场,所以他所了解的信息却不一定是真实的,可能是道听途说,但是在场的张良樊哙即使是知道当时的情况如同萧何了解的那样,那么他更不会有勇气在史书上留下真相,这是一个两边都有退路的局,陆川这里很聪明,可惜很少人懂他的聪明。
陆川看史料,开始怀疑史书的真实性,于是他把他的怀疑搬到荧屏上,对这样的结果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并且自圆其说,将前因后果做了一个漫长的交代。那些说该片不符合历史记载的人倒是没有缘由了,因为该片就是在怀疑所谓的真实历史的。这是一个现代人对于历史的反省,更是一种现代的历史观(不过很多人还停留在传统历史观中),同档期的《1942》既收获了可观的票房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但评论起该片了,却是停留在一个传统的历史观中(恕我不便直言),来让大家接受,也容易多了。
从艺术上讲,并不金碧辉煌的布景的那种阴暗和似乎比其他古装剧更甚的礼仪都体现着封建王朝的让人触目惊心的森严,而项羽和刘邦击盾的舞蹈更显出一种厚重而森严的历史环境,和本片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的怀疑相得益彰。
⑵ 电影的票房是怎么算的
票房可以用观影人数或门票收入来计算,而通常我们所讲的票房,就是用门票收入来计算的。即,票房=票价X购买人数。
比如某影院一天放映了6场《李茶的姑妈》,有学生票:40元,共10人,标准票:80元,共10人,团体票:30元,共10人,会员票价:20元,一共10人,那么,这一天该影院的总票房就是:4000+8000+3000+2000 。
现在各大电影院都实行电脑售票,这些售票系统是和国家电影局电影专项基金管理中心联网的,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自动向专基中心发送票房数据。因此,相对来说,电影票房对判断某部电影的观影人数,影片受欢迎程度还是有很大参考意义的。
(2)王的盛宴电影票房扩展阅读
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
影片票房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包括影片题材及剧本、主创团队、影片定位、影片质量、票价、档期、发行、院线排片、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题材和剧本是一部影片的核心;科幻、魔幻题材一向是票房大热的选项,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情感题材也比较受观众青睐。
主创团队如导演、主演、制片人和制作团队等,都是吸引观众的重量级筹码,能够在影片上映前期对观众形成最大的吸引和冲击;影片定位是指影片为自己影片的市场预估,比如从剧本设置、演员选择等方面切入设定目标人群定位。
影片质量包含了剧本、拍摄、制作、演员表演等综合因素,是电影艺术成就的衡量标准,是一部电影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影票房
⑶ 单场票房怎么算
首先,普遍意义上的电影票房指的就是电影的门票收入,比如你说的卖了10亿人民币。同时也统计观影人次。
只要电影还没有下映,收入都算入票房。一般都是以周为单位计算。
分利润:
这里只说国内的情况,国外的不了解。首先票房要上缴5%到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其次要拿出3.3%交营业税,剩下91.7%的钱由电影发行(制片)方和院线方对分,具体如何分要看双方在上映前的具体协议。
目前国内的分账比例是发行方拿43%,院线方拿57%。当然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逐步要与好莱坞接轨,个别大片已经开始阶梯分账了,具体分账方式不尽相同。
比如《金陵十三钗》,发行方拿45%,票房如果过了5亿,则超出的部分发行方拿41%;
《一九四二》,发行方拿43%,票房如果过了3亿,超出的部分发行方拿45%,如果过了8亿,超出的部分发行方拿47%;
《王的盛宴》,首周发行方拿43%,第二周拿41%,第三周拿39%,以此类推一直到下映。
一般好莱坞阶梯分账模式是发行方开始拿大头,类似《王的盛宴》这种方法,这样越往后院线方越赚,自然会延长放映时间,越是大片也越受院线方的欢迎。而像《一九四二》这么反着玩的必然是对电影有足够的信心,但院线方会失去放映的动力,减少上映时间。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⑷ 王的盛宴票房为什么还不如后上来的泰囧啊
王的盛宴虽然确实是在炒剩饭 但是这部电影却是近几年里国产电影里最优秀的电影.. 也许现在的人们习惯的浮华 所以对沉重的电影没兴趣 可是这部电影却是从导演的角度对历史的解读 百家之言 或许导演对于那些史书上没有记载的东西给出了最理智的答案 ... 最真实的 ...或许 现在的年轻人 拉着女朋友 去电影院 根本不是去看电影 或许现在的年轻人 看了太多关于楚汉故事的垃圾电影...只能说 现在人.太浮躁了....
⑸ 古装片《王的盛宴》风格独特,被低估的好电影,导演野心多大
历史题材的古装片《王的盛宴》,是一部被低估的好电影,风格独特,对历史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很用心,在当时却被黑惨了。导演野心很大,属于意识流的文艺片,可惜观赏性太差了,也许是陆川高估了观众,观众高估了陆川。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我之前称这部电影叫王的剩饭,但多年后再看,发现冤枉陆川了。这不是一部能够在市场上被广泛接受的电影,这是文艺片,有强烈的舞台剧风格,叙事手法也是闪回式,有很强的黑泽明电影烙印,上映后一定会被评价为“看不懂”、“雷”等。但这不影响我对陆川的肯定,中国的电影需要这种新鲜的尝试,它非常有味道。
⑹ 什么是电影票房票房的累积有时间或空间限制吗
电影票房,原指电影院售票处,后引申为影院的放映收益或一部电影的影院放映收益情况。后来逐渐有公司专门统计电影的票房,给出更为明确和直观的数据。
现在,普遍意义上的电影票房指的就是电影的门票收入,比如你说的卖了10亿人民币。同时也统计观影人次。
只要电影还没有下映,收入都算入票房。一般都是以周为单位计算。
分利润:
这里只说国内的情况,国外的不了解。首先票房要上缴5%到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其次要拿出3.3%交营业税,剩下91.7%的钱由电影发行(制片)方和院线方对分,具体如何分要看双方在上映前的具体协议。
目前国内的分账比例是发行方拿43%,院线方拿57%。当然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逐步要与好莱坞接轨,个别大片已经开始阶梯分账了,具体分账方式不尽相同。
比如《金陵十三钗》,发行方拿45%,票房如果过了5亿,则超出的部分发行方拿41%;
《一九四二》,发行方拿43%,票房如果过了3亿,超出的部分发行方拿45%,如果过了8亿,超出的部分发行方拿47%;
《王的盛宴》,首周发行方拿43%,第二周拿41%,第三周拿39%,以此类推一直到下映。
一般好莱坞阶梯分账模式是发行方开始拿大头,类似《王的盛宴》这种方法,这样越往后院线方越赚,自然会延长放映时间,越是大片也越受院线方的欢迎。而像《一九四二》这么反着玩的必然是对电影有足够的信心,但院线方会失去放映的动力,减少上映时间。
⑺ 2012年国产片有哪些电影票房过亿了
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失恋33天、建党伟业、新少林寺、窃听风云2、将爱情进行到底、白蛇传说、画壁、武林外传、武侠、最强喜事、关云长、鸿门宴、倩女幽魂、财神客栈、亲密敌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
⑻ 电影片酬和 票房分红家 一起 是演员得的最多 还是 导演
理论上是出品人最赚钱,因为他是老板,他投资的,
编剧和导演能拿多少钱就要看你又多大本事,有多大的能耐了!有些演员名气大的直接和出品人谈分红,即一部电影他不要片酬,只要利润的提成,这些都是可以谈的!导演编剧也是一样!
以泰囧为例,
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结构大致如下,以《泰囧》目前的10亿票房为例:
电影发展专项基金:5% (10亿 x 5% = 5000万)
营业税:3.3% (10亿 x 3.3% = 3300万)
影院和院线: 剩余的57% (10亿 x (1-8.3%) x 57% =5.23亿)
片方和发行方:剩余的43% (10亿 x (1-8.3%) x 43% = 3.94亿)
然而,2012年11月,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光线5大发行方联合向院线提出,将发行方票房分账比例由原来的43%提高到45%,涉及到《一九四二》、《王的盛宴》、《泰囧》等9部贺岁档电影。业内预计,预计分账比例最终将大概率如发行方所期望,提高到45:55。具体到《泰囧》一片,光线总裁王长田称依然按照传统的47:43比例分账。
在世界范围内,演员一般是不可能拿到影片票房分红的,除非演员是制作人,演员一般都是拿固定片酬,这个片酬的确定就是按行情,会有一个市场价。导演创作团队一般也和演员一样,但如果有合约的话是可以拿到票房分成的,比如张艺谋创建了一个自己的工作室,然后他的工作室不投资电影,但是又不隶属于任何电影公司,然后他就可以和投资方谈影片的票房分成。徐峥这次也是有机会这样做的,但是导演处女作,没那大底气。现在徐峥成了首个过十亿的国产片的导演,以后如果自个不和什么电影公司签经纪合约,应该他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⑼ 国内电影票房怎么计算的
首先,普遍意义上的电影票房指的就是电影的门票收入,比如你说的卖了10亿人民币。同时也统计观影人次。
只要电影还没有下映,收入都算入票房。一般都是以周为单位计算。
分利润:
这里只说国内的情况,国外的不了解。首先票房要上缴5%到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其次要拿出3.3%交营业税,剩下91.7%的钱由电影发行(制片)方和院线方对分,具体如何分要看双方在上映前的具体协议。
目前国内的分账比例是发行方拿43%,院线方拿57%。当然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逐步要与好莱坞接轨,个别大片已经开始阶梯分账了,具体分账方式不尽相同。
如《金陵十三钗》,发行方拿45%,票房如果过了5亿,则超出的部分发行方拿41%;
《一九四二》,发行方拿43%,票房如果过了3亿,超出的部分发行方拿45%,如果过了8亿,超出的部分发行方拿47%;
《王的盛宴》,首周发行方拿43%,第二周拿41%,第三周拿39%,以此类推一直到下映。
一般好莱坞阶梯分账模式是发行方开始拿大头,类似《王的盛宴》这种方法,这样越往后院线方越赚,自然会延长放映时间,越是大片也越受院线方的欢迎。而像《一九四二》这么反着玩的必然是对电影有足够的信心,但院线方会失去放映的动力,减少上映时间。
⑽ 王的盛宴里吕雉把头巾摘下来给刘邦看的什么然后刘邦说要屠城
一个离题的故事
小魔菇凉
2012-12-01 看过
提示: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广州,淫雨霏霏,半月不开。心情,也因找工作的不顺蒙上一层灰。周六起了个早,本想看少年pi,谁知道12点场票早已卖完,只好看盛宴。
不看1942,看盛宴,那是因为张震。
索然无味地找到位子坐下来,等电影开场。
一开始出场的是刘烨扮演的刘邦。刘邦在做一个噩梦,梦里他在被项羽以及项羽的大军追赶着。刘邦在逃命。身后的军队隐隐约约,始终看不真切,可是不离不弃,士兵们策马奔腾时握紧的刀充满杀气。(我喜欢这个画面~)
画面一转,又到了宫殿里,白发乱散的刘邦,开始讲故事。
刘烨说:他一生中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是项羽,一个是韩信。
然后故事便开始了。前半部分是属于项羽的,后半部分是属于韩信的。
故事里还有刘烨和秦岚的恩怨情仇以及刘烨的其他女人和秦岚的恩怨情仇,一笔带过。
到这里,我好像有点明白王的盛宴的意思了。
王,就是刘邦;盛宴,就是他的梦,他的一生,从吕雉说他是“龙的儿子”开始,一直到打败项羽,再到手刃韩信,都是他盛宴里的内容。连他的女人们,也是盛宴里的点缀。
盛宴的前半部分太无力,吴彦祖扮演的项羽,正如影片里的吕雉所说,“有贵族的气息”。我喜欢两个侧面描写他的镜头,一次是他和他的军队出现在镜头中,气势浩荡,但是却隐隐约约看不真切;第二次是他把玩秦朝玉玺时,只见双手动作,不见正面)。吴彦祖的气息传达得倒是很到位了,可是他跟刘邦却扯不上半分关系。两个人纯粹是为了争夺江山才出现在影片里的,之间的联系十分简单,甚至肤浅。最后吴彦祖挥剑自刎,竟也不是刘烨看着他死,而是张震。所以吴彦祖离场,一点也不让人唏嘘,因为刘烨都没反应,观众会有什么反应?
再来说韩信。没读过史记的我搞不清历史中真正的韩信是否真的有意谋反。只是盛宴里的韩信倒是一片赤心,临死前还想着投靠刘邦时的开心情景。只是张震太孤傲了,连为自己叫屈辩解的力都不愿意使。刘邦是想杀他但是又杀不下手。最后还是恶毒的吕雉借刀杀人。
前面说刘烨和吴彦祖之间“无情”,而张震和刘烨的渊源未免太矫情了,或者说张震太矫情了。刘烨说,是秦皇宫打开了张震的欲望,可是影片的最后却是刘烨的一个饭团打动了张震……囧。虽然很矫情,但却打造了张震重情重义的形象,最后含冤而死,也赚了我一把没出息的泪。
王的盛宴里,刘烨的多疑和恐惧,把每个人都逼上死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满城尽带黄金甲?),凡是古装电影,从宫殿装饰,到宫女动作,都充满各种“礼数”。跪地叩头要掷地有声,皇后出场要熏香……动作整齐划一,华丽到令人生厌。是不是没有这些铺陈,古装电影就拍不下去了?
再说演员吧,始终不喜欢刘烨,这次他演的刘邦更让我不喜欢了(这个说明他演得好~);吴彦祖,虽然期望很大但失望也很大,还是一个花瓶角色;张震,低调的张震,我想说你临死之前不应该这么瘦!不应该佝偻着背像一个败者!(这个可能要跟导演陆川去argue一下...);吕雉我一直认不出是谁演的,只是到了后段突然看到秦岚才惊觉,然后开始想:她的容貌足够老了!(化妆师的功劳)只是她的声音不够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