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院线电影 > 八百电影城市形象影评

八百电影城市形象影评

发布时间:2022-10-15 11:42:05

⑴ 《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是什么

《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是张艺谋在2003年为成都拍摄的城市宣传片,片长5分零9秒。

在这5分多钟的宣传片里面。张艺谋借助一个男人为了探寻奶奶的梦想来到成都,用DV拍下自己的见闻以及自己对成都这座城市感受的画面,让人对成都的古与今、动与静有一个很形象的概念,表述了"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的主题。

(1)八百电影城市形象影评扩展阅读:

在张艺谋陷入《天价铁路宣传片》之后的8月,旅美作家李麦逊质疑张艺谋在2003年为成都拍摄的城市宣传片《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其中的创意和思路抄袭成都作家鲜琦的文学作品《新桃花源记》。昨天记者联系上了鲜琦,并向他索要了《新桃花源记》的文字内容以及成都宣传片,并由他指出了二者雷同的细节。

⑵ 八百影评

《八佰》讲述淞了沪会战末期谢晋元所率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的历史故事。影片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热血儿郎的家国情怀!

何香凝先生的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印象最为深刻!其中最感人的一幕是,战士们做好准备,将炸弹绑在自己身上,一个接着一个报着自己的名字和家乡,往下跳的那一幕,眼泪就止不住的流。太惨烈了,他们血肉唤醒的不止是苏州河对岸的国人。

还有银幕前的观众,国难当头民族气节显得尤为重要。电影拍出的战争临场感带来的最直观的震撼尤为强烈,很难想象自己身处这样环境下的时候,能不能做出这种牺牲自己的决定!看完以后久久不能平复自己的心情。

看看这安逸的社会,都是血与泪保卫而来的!中国崛起!人民团结!珍惜生活!勇敢面对!我敬佩的是在这个国家一盘散沙时每一颗冲上去粉身碎骨的沙子。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2)八百电影城市形象影评扩展阅读

《八佰》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最后一役,彼时,这场中日首次正面交锋已持续近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20余人,奉命死守最后的防线——四行仓库。为迷惑日军、壮大声势,谢晋元对外宣称有800人,这便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预告呈现了震撼的战争场面,日寇从地面到空中轮番进犯,4天4夜战火硝烟弥漫不休。在武器装备、参战人数均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四行孤军明知获胜希望渺茫,仍选择正面迎战。

为了最真实还原抗日战场的残酷,据烟火指导尹星云透露,本片仅地面子弹点便设置近5万个,超过10部大型战争剧集的总和;每个战斗场景,一般也会设置60个以上炸点。

而为了将这一切以最好的视觉效果呈现在银幕上,摄影指导曹郁使用了业内最顶尖的ALEXA IMAX摄影机,本片也成为亚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

⑶ 八百电影评价

电影中没有呈现的结局,比《八佰》更令人悲痛唏嘘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八佰》的上映可谓是一波三折。 时隔一年,再次观看这部电影,过程并不轻松,或许用“痛苦”二字形容更为贴切——疼痛、震撼,却忍不住想要推荐身...

9528 有用
八百的来龙去脉(根据电影扩展更新)

根据观影印象修订、增删和补充。 淞沪会战到四行仓库之战的历史考据,以供参考。 综合整理于淞沪会战相关著作和资料,由于信息量很大,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还望指正! ...

3008 有用
学走路中试图踩单车

不涉及任何历史问题。 《八佰》叙事完全不及格。 举个例子,如果是二战电影,你问这个电影里,特定的人物/士兵的目的是什么,回答打德国佬,或者世界和平,那是不及格的...

3234 有用
心平气和说《八佰》:一场炮火淬炼出的人生戏台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岛赏(j_movie),欢迎关注。 作者:连城易脆 战争的背后可能都是政治, 但是四行仓库里的八百壮士们无疑都是英雄! 想要尝试评价这部《八佰》其...

2713 有用
对于「八佰」我无法保持理智

———————————更新于8.25中午 在接收了评论后。大部分的支持与少部分对我死爹死妈死智商的谩骂之后想就电影与电影评论本身说上两句。 首先电影和电影评论二者...

1996 有用
《八佰》的三重暧昧

从2019年7月撤档到2020年8月重新定档,管虎终于将他野心勃勃的《八佰》带进影院,这部讲述淞沪会战的电影耗资约8000万美元,是近年来最受期待的国产战争片之一。久别重...

1025 有用
做个勇敢的中国人 评《八佰》

做个勇敢的中国人 评《八佰》 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名叫《做个勇敢的中国人》的影评,那是写给《金陵十三钗》,在那篇评论中,我质疑我们是否为了歌颂的目的而刻意美化了...

1614 有用
模糊的旗帜与不在场的谢团长

很多年后,当我回忆起那夜《八佰》的放映现场时,将会萦绕着一股香油味。好吧,是我旁边一位女士的食物增添了另一种感官维度。趁着这股意犹未尽的味道,我散漫地谈谈脑...

612 有用
其实《八佰》没有你们说得那么好看!

《八佰》上映的消息一传出,豆瓣和知乎两大精英平台,完全是不一样的声音。 豆瓣网友如同过年,知乎网友一片骂声。 当然这一切都是电影上映前的猜想。 如今电影上映后,...

900 有用
《八佰》演技排行榜

终于看完《八佰》了。 关于这个片子,相关的影评分析比比皆是,那么我就不再凑热闹给大家分享我那通常来说不太主流的电影观点了。 我给大家来点实在的吧—— 既然《八佰...

525 有用
到底是谁的八佰?

这个评论在观察者网有一个语气更客气,行文更别扭的版本,请点[这里]。 我从来没体验过一个国产片,在上映之前让我如此期望,但是最终结果却让我如此愤怒。管虎导演的最...

212 有用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八佰》

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 影院复工一个月了,在几部重量级老片重映之后,市场终于迎来了一针强心剂,从去年等到今年的《八佰》作为影院复工后第一部公映的华语大制作,在经...

79 有用
八佰:在残酷的战争中,贪生怕死是一种常态,视死如归也是

推开客厅那扇朝北的窗,我能看见一座白色的大型公路桥。写稿累了的时候,我喜欢盯着上面来来往往的小汽车。偶尔,也会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开车从这座桥上疾驰而过,这时...

223 有用
南岸刀子,《八佰》第801位壮士

《八佰》,两把刀子,一把陈树生,一把刀子。 一个是军人,绑着满身手榴弹,跳进日军钢板阵,炸得小鬼子血肉横飞。 血书一封: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这把刀子,剜心窝的...

78 有用
本有饱满的美学风格,终被平庸叙述击溃

当代影像作品,充斥着大量雷同的创作现象,着实令人苦恼。因为对于讨论而言,这意味着同一话语和观点不得不被重复讲述。比如《八佰》,就与近年的许多热门作品一样,技...

250 有用
冰冷的政治,盖不住滚烫的血

几年前去南京,我从中山陵出来以后,特意去了1.5公里外的灵谷寺,想看看那里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相较于中山陵的人山人海,名为“正气堂”的国军阵亡将士祭殿,...

274 有用
劫波渡尽 | 《八佰》之外的“四行孤军”

八百孤军血战四行仓库”的事迹,是中国抗战史上最震动人心的一幕之一。从10月27日孤军奉令留守闸北开始,到10月30日接到命令撤入租界,四天惨烈的战斗,让苏州河畔的四...

110 有用
二刷《八佰》,解读20个你最该注意的细节

作为影院复工后的首部国产重磅,《八佰》没有辜负市场对它的期待,超过两亿的点映票房无疑给沉寂已久的电影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今天影片正式上映,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到...

293 有用
壮士八佰归何处,将军孤愤几人知?

相比凝练、恢弘的叙述,令我沉迷的将永远是细节,无尽的细节。 那么,退守租界之后,壮士经历了怎样的凶险和磨难?英雄又为何命丧宵小之手? 请看—— 缴械 四行仓库易...

143 有用
华语战争片的一个新标杆

看完《八佰》的点映,基本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是,这将是华语战争片的一个新标杆。过去我们当然也拍过很多根据史实改编的战争电影,但是在还原一场战争的真实质感,直面并...

214 有用
八佰:制作挺大,问题也挺大

(下文含有一定程度剧透,慎读) 8月14日起,电影《八佰》开启了大规模点映。作为中国历史上制作规模最大(制作经费高达五亿人民币)的战争片之一,同时也是疫情之后上...

82 有用
管虎《八佰》的文眼:冒着敌人的炮火,逃跑!!

我裤子差点毁在这部电影上了。 电影上映前上就诸多言之有物的差评,今天亲身看完电影的感觉,所言非虚!! 比起八佰这个题材,我本人对管虎导演的个人能力怀疑更大。他...

155 有用
剧情不好

非常期待的一部电影、但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画面精良,是大制作,但是依然掩盖不了剧情的硬伤。 槽点: 1.扶旗。牺牲几十个士兵的性命去扶旗,最后旗还是倒了。本身就...

263 有用
聊聊《八佰》观感、争议以及台湾版本(加更,谈谈死了几十人的战斗,为什么值得花5亿拍大片,加更2谈谈电影前后割裂感和战争片的困境)

加更2如下:(原测评部分在后面) 上周凭借超过5亿元的收入《八佰》蝉联全球周末票房冠军,总票房即将于今日迈进20亿元人民币大关。可以说是中国首部取得如此成绩的商业...

97 有用
不是《八佰》,是四百廿!真实历史的四行孤军,比电影更震动人心

不是最辉煌的时刻,才配写入历史。那些最惨痛的记忆,将成为史诗万世传唱。 “八百孤军血战四行仓库”的事迹,是中国抗战史上最震动人心的一幕之一。从10月27日孤军奉令...

40 有用

⑷ 电影《八佰》影评是什么

《八佰》影评如下:

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塑造立体的人,是《八佰》的立意与野心所在。以往战争片的主角,要么是正面迎敌的战士,要么是深入敌营的卧底。

而该片却从一群逃兵的身上展开,《八佰》能在国产战争片中越众而出,恰恰是因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该片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与挣扎。

相关简介

《八佰》是由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管虎执导,黄志忠、欧豪、王千源、姜武、张译、杜淳、魏晨、李晨、俞灏明等主演的战争题材影片。

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⑸ 南斯拉夫桥电影.影评..初2作文.800字左右

鹰坠落影评:

摩加迪沙,索马里的首都;

摩加迪沙的忧郁-Mogadishu Blues,电影《黑鹰计划》的一首原声配乐;

首都是非洲东部的一个海滨城市,历史名城,风景胜地;配乐是Hans Zimmer作曲的,
旋律凄美动听;电影则讲诉了一个忧郁、悲伤的故事。

《黑鹰计划》我以前看过N遍,可是最近我听了一遍这部电影的原声配乐,才感觉好
象真正懂得了电影要讲的主题。

电影的画面很美,无论是在灿烂晨曦映衬下祈祷的伊斯兰教徒虔诚身影, 还是外表
很酷的美军黑色MH60直升机在碧海白沙上面飞驶而过, 拍摄讲究的画面令人印象深
刻,就连最后美军大兵著名的摩加迪沙长跑,也是用了缩短景深的远焦镜头, 狼狈
的场面都拍的很艺术化。

不过,本片是忧郁的,而且这优美的画面更加重了忧郁的程度。

记得第一次看《黑鹰》时,只是满眼残酷的巷战、种类繁多的美军装备、 简陋但是
颇具杀伤力的AK、RPG,144分钟转眼既逝;第二次看细细的品味了爆棚的DTS音效;
然后是看花絮、听评论音轨,最近一次是听原声配乐。

Leave No Man behind!

这句美军的座右铭,相信凡是看过电影的人都能有印象, 这句话还频繁的出现在各
种《黑鹰》海报的显著位置上,几乎就成了整部电影的浓缩标志, 但仅仅是标志,
却不是主题,这句话只是代表着三角洲特种部队和游骑兵是优秀的作战部队, 也可
以看作是一种军魂的体现,是值得称道的,是可敬的。

再看看影片中的另一主角,摩加迪沙,摩加迪沙反抗的武装民众, 他们没有美军的
精良武器装备,没有类似Leave No Man behind的豪言壮语,他们有的仅仅是对美军
的仇恨和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没有可以标榜的军魂,却有着顽强不屈的民魂, 也是
值得敬佩的, 当我看着这些人数多到和美军不成比例的、愤怒的人群时,不由自主
的想到了另外一句比较经典的台词:“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而本片就是讲述这样的双方正面刀血相见、枪炮相对的故事,惨烈、血腥的2个多小
时,由于导演斯科特精湛的影像控制能力和高超的节奏调控水准, 使我一开始过多
的注意了画面的本身,而略微忽略了一些画面以外的东西, 直到我有机会可以避开
那精彩的画面而安静的倾听了同样精彩的15首原声配乐, 我才被音乐指引着并真切
的触到了那份忧郁。

一种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忧郁,一种生死对决的忧郁。

一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被派到陌生的异国他乡征战, 他们面
对的是人数众多的反抗的民众,战斗到最后,也许他们捍卫了自己的天职, 但是却
付出了生命,同样的,反抗的一方也是,而且付出的更多, 这场战斗对双方来讲都
是忧郁的,是相当沉重的忧郁,是最悲伤和痛苦的那种忧郁, 但区别在于反抗一方
忧郁的有价值,值得回味,可以炫耀, 而留给美国大兵的则好象只有忧郁,噩梦般
的忧郁。

配乐中的那首<摩加迪沙的忧郁>,其实应该题为<“山姆大叔在”摩加迪沙的忧郁>。

从这个角度看,影片名翻译作《黑鹰计划》并不合适, 而是原意的《黑鹰坠落》更
切中主题,更符合全片悲剧的忧郁气氛,能浓缩全片的并不是那句:

Leave No Man behind

而是这句:

Black Hawk Down

空军一号影评:
又看一遍《空军一号》,越发感觉与其说它是部大片倒不如说它更象枪稿,越发感叹我们长期以来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靠谎言维系的国家当做典范。
影片刚开始,由好莱坞常青树哈里森·福特装的美国总统詹姆斯·马歇尔就长篇大论,为了表示庄重和决心他尽量保持中低音:死者永记我们袖手旁观,死者永记我们沉默无语……
表达了美国对身处暴政的各国人民不能及时相救的忏悔,从此,政治上的得失经济上的算计将无法阻止美国捍卫道德的勇气;从此,美国绝不再向恐怖分子做任何妥协。
6名武装分子在一名内线的帮助下劫持了美国总统的专机——空军一号。马歇尔总统的光辉形象立即得以展现:为了身体力行刚刚发表的演讲,为了表现他对家庭观念的高度重视——一个在危难关头不抛妻弃女的好丈夫好父亲,他毅然留了下来,并迅速升级到兰博版。政治是现实的,《逃出纽约》里的总统就比《空军一号》里的真实许多,他没有留在被劫持的飞机上,因为2亿美国人民比飞机上的家人、幕僚更重要,因为绝密情报比总统本人更重要。
美国片就是好看,在这么紧张的时刻它还不忘幽默提及总统的棒球手套和与之映衬的毫无主见的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副总统。
超人在行动:他首先干掉了一名劫机者,随后放光了燃料,威逼看守人质的一名劫机者欺骗了两个战友打开了关押人质的房门。这里编的不太象,既然干了这一票既然是为了信仰怎么会受死亡的恐惧所左右?
劫机者头目为了逼超人总统出来同时也为了显示劫机者的暴虐,导演特意安排了他枪杀了一名漂亮的公关秘书,对女性的关怀,对弱者的同情使观众认定劫机者禽兽不如。
看来,向隐藏的武装人员喊话“塔利班,你们这些胆小鬼!你们只能看着你们战士的尸体对着西方被焚烧,却不敢来为他们收尸”的美军心理战部队得到了马歇尔总统的真传,因为马歇尔总统也擅长激将法:“你难道没有荣誉感吗?”是啊,恐怖分子们,你是一个男人,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出来战斗呢?为什么要杀害手无寸铁的人呢?你难道没有荣誉感吗?
那么,同样的,既然是男人,焚尸就焚了,但为什么在曝光之后说这属于卫生处理呢?你难道没有荣誉感吗?
也许是编剧尚存一点公理。当然了,不能一边倒,荤素搭配才让人更有食欲。于是,劫机者总算说出了指责美国虚伪的话:“你们为了省油钱而杀了数十万伊拉克人。”并对马歇尔的女儿说:“你父亲是西装笔挺只用导弹的杀人犯。”但这个插曲不足以抵消劫机者的残暴。如同刚吃完一碗鱼翅马上用减肥药拉得精光。
结果不用说当然是果敢顽强智勇双全的马歇尔总统取得了最后胜利,捍卫了荣誉履行了诺言,取得了精神文明——亲身实践了决不向恐怖分子妥协的决心,向世界展示了美国总统的光辉形象;物质文明——拯救了被劫持的家庭和内阁成员的双丰收。
影片不光成功塑造了一位不畏强暴英勇正义的美国总统,展现了可爱的美式理想主义,还随手对俄罗斯刚刚复苏的左派力量和欧洲小朋友小小调戏了一下:劫机者的理想是恢复苏联,免使俄罗斯人沦为黑道和妓女,那么左派简直就是恐怖分子的同党了;不知一直希望摆脱美国阴影的欧洲人看到自己的战机从头至尾为空军一号护航,搜寻救生舱比美国还要积极的时候是什么心态?
我的心都不禁为之澎湃了!
多好的一部电影!多么紧凑的情节和宏大的场面!多么具有精神感召力和道德优越性!但同时又多象一个神话啊!
为了对共产主义形成包围,为了防止共产党在印尼夺权,美国对苏哈托的残暴统治不闻不问;对智利的皮诺切特政权听之任之;对以色列针对阿拉伯世界的暴行公开纵容。它才不会管什么苏哈托屠杀了近四十万共产党人,皮诺切特让无数人失踪,沙龙一次就杀害了一千多名巴勒斯坦的老人和孩子。
凡是无力成为美国现实或潜在对手的,凡是愿做仆从国愿当表决机器的,无论怎样胡作非为美国都绝不会把它们列上黑名单——多象“两个凡是”啊!而如果不听话的国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了(没干就造谣硬说它干了),那美国就会发给这个国家的反对派无数桶油漆和不干贴,在大街小巷写满“他完蛋了”。
就连对当年脱离苏东集团的南斯拉夫,美国也表示欢迎并提供美援,尽管它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当然的意识形态敌人。杜勒斯国务卿曾对欲脱离苏东集团的华约国家许诺:只要退出华沙条约组织,美国不会以这些国家采取任何特定社会形式而顺利得到美援。这并不是说美国可以容忍它的社会主义死敌们,做事需要一步一步来,首先让华约缩水,然后再分而化之。这不禁让我想起《马桥词典》中马桥人的味觉,他们对好味道的形容只有甜一个字。同样的,只要底线是不反美,只要是跟美国的敌人对着干的,就会被美国认为是甜,就是“政治正确性”的最终体现。美国从来没干过“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傻事!
我不想简单地说谁是谁非,在国际事物中用这种简单的道德判断更显得没有意义。美国这么做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着想,美国所自夸的义薄云天也是为了达到推行自身利益的粉饰。这都很好理解,也可以理解。
但我完全不解的是,我们这样一个有如此深厚底蕴和浓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国家,怎么会有相当一批精英分子长年追随这些不着四六的东西?怎么会人云亦云地重复骗子自己都不信的几个概念?怎么会以做“一夜美国人”为豪?
可能,这就是60年代与70年代的差别。所幸的是,享受80年代自由主义成果的60年代懦夫们已经到了他(她)们的深秋,而70年代出生90年代成熟的“中国优先论”者们,已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中间管理层。
辞藻华丽的枪稿可能还会继续蒙蔽一部分人,但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跳过枪稿,阅读正文。
这就是结论

⑹ 800字影评

《2012》就是那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达到类型片极致的的雄心壮志之作,是专为宽银幕和至少720P画质要求的下载资源预备的饕餮盛宴,从类型片的角度看,他甚至也将和魔幻片领域的《指环王》,科幻片领域的《星球大战》一样将单独成为灾难片领域不可逾越的标杆之作。可惜的是,国内不少影评人基于对大片审美疲劳产生的刻板影响,不例外的也立刻给予该片不少草率的批评和讥讽,为标榜影评人自己的品位而对一部大片所表现出的能力和真诚尽可能选择性失明,这样的状况频频出现而又不可挣脱,中国所谓影评人在为电影的特效震惊之余,又流露出小市民在逛完迪斯尼乐园后那种酸溜溜的特有的傲慢。 此类评论,若指责《2012》的故事单薄、叙事混乱,或许用在《后天》上面尚可,但《2012》显然没在此让人不能接受,艾默里奇吸取了前作的教训,明白自己可及和不可及之处,在毁灭地球的视觉特效中不遗余力,对叙述故事却保持这中规中矩的谨慎,虽无新意,但确没有逻辑不清的硬伤。而影评人不惜吹毛求疵,指责该片的思维深度和哲学意义更是无稽之谈,艾默里奇不是库布里克,好莱坞大片作为工业化的电影产品,寻求的‘大多数前去影院的观众’,而不是那些对精神体验有着特殊要求的人,换句话说,你不能因为在家乐福买不到卡拉马乔的油画,而责怪家乐福没有深度,你也不能因为在星巴克听不到钢琴家弹奏的《月光》而痛骂其缺乏内涵。而我目前看到大多数影评,在影片上映过程中即为其宣判全家福灾难影片。无异于上述两种行为。 在就电影本身谈论之前,对另一些周边问题提出我自己的看法,留给还没看过此片但以被误导的影迷今后自己判断,影片上映之初关于导演因受汶川地震场景感动而加入中国元素的舆论,应该是某位三流记者或院线推手一厢情愿的炒作,这位软文编写者一定有着一种微妙的大国情节,而且看了很多届的《感动中国》,导致自己虚构了《感动美国》的美梦。我个人认为制片方或许考虑到了中国市场,但更多完全是出于主题和剧情的需要,对此我在后面会着重论述。与此相反,还有一些愤青因为在事关中国的场景中出现了‘西\藏喇\嘛’而指责导演别有用心,指责导演在相关台词涉嫌‘辱\华’,这种用屁股的位置思考问题的人也实在多余了些。任何人拍这部电影也会更希望用这个小喇嘛而不是IT精英的形象站立在雪山之上,至少画面会更加优美一些,比如小说《天鹅绒》中的线索是猪肉,而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把猪肉换成了鱼鞋,于是我们看到某个场景一双鱼鞋浮在水面徐徐向前,而不是一块猪肉咕咚沉到了水底。如果您确实有好莱坞需向中国市场谄媚的需求,那么导演是不是需要在中国演员脸上写上“汉族”两个字,才能满足您这种较为怪异的民族自尊心呢? 电影特技特效之前无古人不容赘述,影片中四个场景,四条线索构成的故事也并没有一个显得可有可无,以下: 1、 场景为洛城,作家柯蒂斯为拯救家庭街头和空中的逃亡进程顺序推动故事的进行、柯蒂斯家庭内部的冲突、柯蒂斯家庭与俄罗斯富商家庭之间的冲突作为次要矛盾突出戏剧张力。 2、 场景为美国白宫内部,首席顾问科学家艾德里安和总统班底成员的推动的亚特兰蒂斯计划为副线。 3、 场景为公海上的民用航船、艾德里安的老父亲和其乐手搭档作为一条不太重要的线索却引发了全片最感人的泪点。 4、 场景为西藏、小喇嘛和其家人的逃亡准备。不动声色的宁静心态中缓和整个影片的紧张气氛。 首先,作家柯蒂斯是有着明确目的的逃亡者,有主流的家庭观念支撑其行为动机,有研究亚特兰蒂斯的专业背景身份使他的觉醒更具有说服力,整个逃亡的过程仍旧是操纵交通工具在灾难中迫在眉睫的赛跑,没有也不太必要跳出《龙卷风》《后天》这种类型片的套路,汽车在洛城崩塌中的飞奔虽有着太多偶然性和违反物理常识的运气,但导演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向人们解释合不合理,而是够不够酷。待到乘坐飞机在上空时,镜头跟随飞机的尾翼展现出天气的变换,然后用主观镜头的空中俯拍出整个洛城的毁灭实况。这个灾难场景之所以很难复制,是因为导演选择了地壳移动消失殆尽的灾难给予整个世界,从地震、地裂、火山爆炸到海啸几乎把能拍的灾难都汇聚到了一部电影中,比《后天》更优美的是,影片有对于黄石公园的毁灭过程,有通过电视纪录片风格再造巴西上帝山倒塌,有麦加清真寺和伦敦街头的群众恐慌,这种大量自然、现实奇观实景拍摄与电脑特效相结合的部分比单纯的城市楼盘倒塌更为暴力的视觉美感。 白宫内部的线索,视点主要集中在科学家艾德里安身上,这个片段是掺杂着阴谋论和政治博弈的剧情风格。剧本采用‘玛雅预言’‘亚特兰蒂斯’‘诺亚’历史宗教中这些稍显陈词滥调的符号,导演没有打算深入就此末世论的真实性探讨下去,而只是需要营造末世的氛围。对照2012这个并不遥远的年代,以及亚特兰蒂斯计划展开的时间,在看看黑人多数的内阁班底,这个电影应该是一部现在进行时的电影。导演将艾德里安和黑人总统作为这个片段中的正义力量,将白人副总统作为内阁内唯一的准反派,还不留情的揶揄了一把那位“他是个演员,他是在念台词,不要相信他”的加州州长。导演个人的政治倾向似乎一览无余,而最后让黑人总统放弃逃亡,选择与国民共赴死亡。其煽情段落确实天真的令人难以信服。 这条线索充满了着选择,如果说黑人总统的慷慨赴死代表了美国价值观中的政治正确,内阁班底通过筛选人员才能搭乘亚特兰蒂斯逃亡的计划代表了精英主义,副总统及其支持者最后选择金融寡头、独裁者、商业大鳄方能购买求生门票的选择代表了资本至上的原则、那么这最后一条才是最可信的,影片在此的逻辑是由世界G8峰会确定少数人逃生的计划,因耗费巨大,所以由资本家购买十亿元一张的船票成为现金流、交由中国制造。考虑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人力成本廉价,且开展这样大的工程或许在程序上不必遭受太多国会和议会方面的阻挠,又拥有着青藏高原的世界之巅。所以我在前面说,中国元素的加入完全是剧情的需要,是很合理的。如此这一条亚特兰蒂斯方舟的产业链就形成了完美的一环。假如末世论和亚特兰蒂斯方舟的阴谋论是真的,我斗胆站在高层的角度考虑也想不出比这更可能的解决办法。 但导演给我们高层另一种可能的解释,这就是白宫首席科学家黑人艾德里安的解释,既然多数人必然不能存活,谁该听天由命,谁该搭上这条生命之船呢,艾德里安的选择既是不选择。在他和另一位女科学家的对话中,他拿出一本由前面提到的作家柯蒂斯写的‘只卖出不过区区五百本的小说’,此书由艾德里安正在窗上的父亲赠送,而他正在不停的阅读,到此整个故事中至少有三条线索汇聚在了一起,父亲买了作家柯蒂斯的小说,把他送给儿子,儿子带着书活了下来,并将继续传播,只要这样“美国文化就不会灭绝”,艾德里安活下来既是为了继续传播现代文明,在这种抓阄式的生存心态中,艾德里安摆脱对生命的选择,上升到更为可贵的文化选择上。 之所以说导演拥有着雄心壮志,除了上述两条剪辑飞快、动感十足线索之外,还体现在当影片的视点集中在公海上的民运航船时,内景拍摄上在心理节奏上选择了相对平静的固定机位和正/反打镜头来细细刻画人物,配合着《1900》般优雅的光影效果和爵士音乐背景,完全COPY《泰坦尼克号》的轮船倾覆镜头和“你已经有二十五年没喝过酒”‘我不能离开哈里,离开我哈里根本常不准音调’等乐队的两个耄耋老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台词表现出的跨越时间的沧桑感,分别给家人打得告别电话,已经他们在死亡来临之时的相互呼叫姓名,包含着浓浓的人间温情和催人泪下的力量。和公海的场景一样,尽管洛城和白宫已是兵荒马乱、奔逃呼救,在西藏的场景里,片段风格也凸显出一种文艺片的宁静气质,老喇嘛和小喇嘛在得知灾难来临时的品茗对饮,奶奶就算知道末日将来也要先做好饭再说的那种固执,无一不是原始的宗族社会对于现代的经济社会的一种再教育。 作为一部好莱坞灾难大片,这部片子堪称卓越,但长达二个多小时还是能找出一些尿点(PS:意指在不影响情节和观看愉悦性前提下以小跑去厕所的那个点)对于观众来说,影院票价如果太法西斯,也最好忍到720P的资源出来再下。最后,如果有人对我说这部片子“不过是一部好莱坞电影,毫无深度……特效还行,欠缺那种发人深醒的美感……”之类的话,我对此唯一的忠告是“小资是病,得治!”在国内影评的话语系统中,对好莱坞大片一直是不公平的,我只看到这个产业怪兽在不断进步,而且没有止境,诚然艺术评论是没有国界的,但文化心态却有,如果法国人凭借电影艺术起源地和新浪潮的余波可以尽情嘲笑好莱坞,那么中国影人一直凭的是什么?是站在帝王的高度俯瞰草芥一般芸芸众生的《英雄》?还是《建国大业》?洗洗睡吧。

⑺ 电影《八佰》影评

未成年的小兵“小湖北”每晚充满向往地看着对岸的歌舞升平,白天却要经历战火的洗礼和亲友的伤亡。他是带着对大上海的向往从庄稼地里被征来的,来了之后,蛋糕、洋酒、歌剧都见识到了,中间却隔着不可度过的死生之河——只要胆敢越界,就是一颗子弹。

据说管虎导演最早拍的是黑白版本,后来放弃。这样,对面十里洋场流光溢彩的繁华,和这边鲜血横流的对此,更加骇人。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幕奇景,由于租界和煤气罐场,日军不敢动用重型武器夺下四行仓库,形成了难得相对公平的战场。

公平吗?其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是一场必败的仗。当时从东北沦陷开始,已经连打了几年的败仗,没有胜利甚至难见抵抗,就算是倾国之力的淞沪会战也惨败而逃,想靠着这区区四百多兵(为壮声势,团长谢晋元对外称八百人)抵抗日军绝无可能,被攻陷只是时间问题。两天、三天,还是三个小时。

黄晓明扮演的参谋官带来的信息直白、冷血却现实:四行仓库这一幕,已演变成了在遥远的布鲁塞尔会议前给英美巨头看的战争直播,希望能用这血泪换来国际社会的支持。国际观察团的飞艇每天都在四行仓库上方飞过,一举一动都被望远镜和镜头记录下来。会议推迟了,坚守就毫无意义了。

⑻ 谁能帮我写一篇800字的电影影评,电影可以是胭脂扣,海上钢琴师,阿甘正传,变脸,丑女大翻身。

三个够了吧?复制黏贴也好累的乏~~~~~~~

变脸的影评:

从《英雄本色》开始,吴宇森的作品有个很雅的称号:白鸽圣殿级作品。因为在他的枪淋弹雨中,始终存在着象征和平的白鸽和象征人性的教堂。在我的心中,只有《变脸》才真正配的上这个称号,也只有《变脸》才把这种暴力美学发挥到了登峰造极。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浪漫的情怀,不过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吴宇森用极端的美化暴力方式来表现他心中的日月。他的慢镜头,他的东方人特有的温情,他胸中的大气凛然,交织在一起,构出了东西方堪称完美的结合,也构建了《变脸》在我心中的神话。

从一开头cage冷峻的眼神开始,这个故事就注定要笼罩在复仇的气氛之中,当cage饰演的黑帮大哥castor troy误杀警探Sean Archer的儿子之后,这部影片注定是两个人的恩仇。sean抱着死去的儿子痛苦的表情令我不忍相视,当时痛苦的回忆也令sean在六年之中无法释怀,儿子的死其实成了笼罩他人生全部行为的一个阴影,重获阳光的唯一方法就是:复仇。

画面陡然一转,castor邪恶的表情弥漫了整个屏幕,无论是他走路带风的大衣,还是他在教堂怒目圆睁的大声歌唱“哈利路亚”,都彰显了他的不可一世和嚣张跋扈。这里有个有趣的地方,身为大哥大他也会俯下身去给自己的弟弟系鞋带,那句:“不要让任何人伤害他,包括他自己。”让这个老大的形象润色了不少,再冷酷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另一面。

其实影片在这已经做了微妙的对比,失去儿子的正义代表在痛苦着,逍遥法外的邪恶一方却在这安然无恙。这也使之后的追捕场面充满了张力,sean把丧子之痛完全寄托在了抓到castor身上,他那种不顾一切的玩命做法令任何人感到胆寒,最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当sean告诉妻子杀死儿子的凶手终于落网的时候,本以为多年的重担可以就此卸下。但紧接着传来的消息却是他怎样也无法接受的,如今已经陷入昏迷的castor埋藏定时炸弹的地点只有他弟弟知道,而他弟弟只会告诉他一个人。为了解除这场灾难,sean唯一的选择是:和那个他日夜想杀掉的人换面,从而从他弟弟口中套出秘密。

当sean面对镜子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castor狰狞的面容时,那种陷入疯狂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他不顾一切的摔打镜子,对医生大声的吼叫,希望能释放出真正的自己。但是,当冷静下来后,他发现,别无选择。sean的这种表现仿佛为后面事态的发展蒙上了一层不详的征兆。果然如此,就在sean进入监狱快要成功的时候,本来昏迷的castor在一个夜晚突然苏醒,他杀了所有知情的人,并以sean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个优雅的恶棍,一个痛苦的卧底,两个势不两立的人,却开始扮演对方的角色,事态开始了一连串的惊变。

在吴式影片里,对峙是主角交锋的最佳形式,也是冲突爆发的导火线,像《喋血双雄》里周润发和李修贤的经典对峙。在本片中cage和Travolta的巨星风采在他们相互对峙时体现的淋漓尽致。三次交锋也成了他们宿命发展的铺垫:在一次次的对抗中,找到迷失的自我,找到最终的目的。

第一次,已经化身为探长的castor来到监狱里看望sean,当牢门打开的那一瞬间,sean脸上的笑容顿时凝结,僵硬,不知所措。而caster却开始欣喜若狂的讲解自己导演的一幕幕场景,镜头在闪回,sean在呜咽,在痛苦的呻吟,他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当绝望达到顶峰的他突然萌生了强烈的愤怒,猛得掐住了还在旁边张牙舞爪却毫无防备的castor。当赶来的守卫把他电倒后,躺在地上抽搐的sean眼中,早以没有一丝的生机。这次短暂的没有枪火的对峙使大势好似完全倒向了castor,其实也为sean的孤注一掷坚定了信念。

他们第二次的交锋发生在sean逃出监狱之后,在那个四围都是镜子的房间里,两个人再次相遇。在一系列激烈的交战后,他们同时拔枪对准了一面镜子,一正一反,一邪一恶,在镜子里看到的是自己,但同时又是自己的敌人,子弹射出枪膛,打碎了心中的迷惑,也开始了两人更为强硬的对决。这一段是全片最出彩的镜头,镜子在这里成了最好的隐喻,现在的外表不过是伪装,他们在里面看不到真实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只有存在内心里。支离破碎的镜片也代表了伪装彻底的抽离。

既然已经是宿命,最终的教堂对决更抹上了一份苍凉的厚重和神圣。一身黑色葬礼西服的sean闭着眼在神像前默默的祷告,在他身后,穿着相同衣服的castor摆着耶稣的姿势缓缓走进,伴随他的,是凝重的祷文,在空气中漂浮,那种不安定的的气息在一声枪响后一触即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出现了最能制造戏剧张力的多人对峙场面,sean的妻子和女儿,castor的情妇及他手下的到来给本来明朗的战局增添了一份不确定性,他们的每一支枪都对准了彼此,任何一只枪响都会带来连环效应。这让我想起了《全民公敌》最后的黑帮和FBI成员对峙,还有《落水狗》结局时5个人的反目对峙。最终枪声还是响了,随着在慢镜头中子弹的喷薄而出,四下飞舞起受惊的白鸽,飞溅的血花不时喷洒在殿堂的神像上,所有的人应声倒下。不同于《落水狗》赤裸裸的真实残酷,也不同于《全民公敌》一刹那间的震撼,暴力美学风格在此时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

失去了感情,英雄会让人觉得遥远;拥有了感情,恶人也会有瞬间的细腻。sean由于一心投入到追捕中,使他忽略了妻子的感受,直到他换面后无法恢复自己身份之时,才意识到对妻子对他来说有多么重要。现在仍然清楚的记得sean在手术室里,面对着不相信自己身份的妻子,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认的悲哀。还记得他身受重伤却仍在一脸幸福的叙述着自己的初次约会,当然还有说完那句“虽然她的牙齿很疼,但她还是在第一次约会时,给了我一个吻”之后眼眶里晶莹的泪水。

在这部影片里,正与恶的界限已经不那么清晰。变换身份后castor也会在他杀死的小儿子的墓前有过难掩的后悔,也会在sean的女儿被欺负时挺身而出教训那小子,甚至会在sean的妻子失落时流露出脉脉温情。

变换了身份的他们,体验了彼此的生活,在不自觉中也填补了彼此生活中所缺乏的空白。sean收养了castor的小儿子,他的母亲在死前仍然带着满足和安慰的笑容。castor 的体贴和灵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温暖了整个家庭。

但是,宿命的差别决定了他们不能代替彼此,就像影片中castor对sean说的那句话:看来我们还是做自己比较合适。毕竟邪与正始终是两个不可融合的对立。

会觉得惨烈吗?细腻的感情已经融化了血腥。
会觉得残酷吗?结局的回归也已冲淡了回忆。
我唯一会有的,是脑海中那幅挥之不去的图画:教堂,白鸽,子弹,血花,充盈在一段优美的旋律之中。

海上钢琴师影评:

大海、游轮、钢琴——如果只这三个事物就构筑起一个人的一生,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深邃的蔚蓝中颠簸飘泊,在悠扬的音乐中领悟人生。世界很小,从船头到船尾,在舞厅中的那架钢琴前,从左到右,总共88个琴键;世界很大,那一片碧海蓝天下,用心灵演绎出的乐曲融入世间百态,宽广无边。朱赛佩·托那托雷的《海上钢琴师》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段诗意浪漫的人生传奇。
故事从一个潦倒的小号手麦克斯的独白中娓娓道来,一段唱片中的钢琴独奏沟沉起了他脑海中的无限往事。1900年1月1日,黑人船工丹尼在弗吉尼亚号游轮一等舱舞厅的钢琴上捡到了一个弃婴,他将这个小孩起名叫1900。1900从小在丹尼细心的关怀和善意的谎言中自由健康地成长。丹尼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后,1900一次无意间鬼使神差地来到一等舱舞厅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见到了那与他一生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乐器——钢琴。夜深人静之时,1900悄悄溜入舞厅,坐在钢琴前,双手落在了琴键上——于是1900的传奇正式开始!没有任何人的指导,没有任何人的传授,甚至刚刚才听到钢琴的演奏,绝对是上天所赐,无师自通,1900就这样与他的宿命不期而遇,展示出了他超凡脱俗的钢琴演奏天赋。
麦克斯初登上弗吉尼亚号的一个夜晚,狂风大作,波涛汹涌。整条船在不断的左右摇摆,麦克斯也被整的东倒西歪,呕吐的一塌糊涂。就在这时,麦克斯遇上了那个令他一生难忘的人。那个人带他来到了舞厅,坐在钢琴前,放开了脚闸,弹起了钢琴。在轻盈动人的旋律中,他们两个随着钢琴一起在大厅中如流水般滑行回旋。那样悠然自得,那样轻松洒脱,仿佛两个天使在童话世界中自由地飞翔。他们在飘飘仙乐中冲破了落地窗,滑过了走廊,一直撞进了船长的房间。那是怎样的轻舞飞扬,怎样的诗意浪漫!那个弹奏出天籁之音的人——就是1900。
爵士乐开山鼻祖谢利上船来向1900挑战。三个回合的较量是全片音乐的高潮。谢利弹奏了三段技艺精湛的爵士乐,可谓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本以为足可把1900杀个人仰马翻,落花流水。孰知1900却一步一个台阶,先弹奏简单清新的“平安颂”,然后将谢利第二回合中弹奏的曲子按照原样弹了一遍。第三回合中才显示自己的最高水平,达到顶峰。尤其是第三段如闪电般迅速的节奏,如同两双手在同时演奏,正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一曲终了,惊为天人,全场震惊,鸦雀无声。直至1900将预先准备好的香烟放在因飞速演奏而摩擦生热得滚烫的琴线上引燃,然后放在早已目瞪口呆的谢利嘴中,淡淡地说了一句:“这烟给你抽,我不抽烟。”全场才如梦初醒,掌声雷动。老女人恍然意识到自己掉了假发,胖绅士方才感觉到掉在裤子里依旧燃着的雪茄。而谢利的名誉也随着他嘴边的余烬灰飞烟灭,落在他皮鞋上的烟灰如同1900登峰造极的琴技一样——神秘莫测而不可思议。整个高潮部分一气呵成,精彩绝伦而又妙趣横生。充分体现出导演深厚的功力与剧本的精巧构思。如此酣畅淋漓之感,不由教人看得大呼痛快。
音乐制作商得知了1900的超凡琴技,于是来到了弗吉尼亚号上为1900录制唱片,打算借此大发横财。恰巧在1900录制唱片时一位清纯的少女无意间进入了他的视野,舷窗外少女的面容在蓝天碧海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纯洁动人,1900凝望着那天使般的面庞,手指间流淌出的曲调也变得轻柔舒缓,如细语呢喃,无限惆怅又无限向往。就这样,那张现场录制的唱片模版记录下1900那甜美而又青涩的初恋。他只想把这张唯一记录下自己杰作的唱片赠送给这位少女,因此他失去了使自己流芳百世的机会,也粉碎了音乐制作商的发财美梦。
然而1900终究没能把唱片送出,他只是在少女熟睡时轻吻了她那花瓣般鲜艳的双唇,他只是在少女将要下船时请她替自己向她的父亲(那个会拉手风琴,曾经与1900攀谈过的农夫,事隔多年后1900还是认出了那少女就是那农夫的女儿)问好,少女礼节性地吻了他,并告诉1900她们家在纽约的住址。等到1900要表白自己的用意时,他的话语已经淹没在周围嘈杂的人声中。1900在失落中掰碎了那张唱片,也掰碎了那段没有任何结果的初恋回忆。
后来1900曾想要踏上陆地,想在那片陌生的地方寻找自己的爱情婚姻事业生活。但当他提着行李走下舷梯的一半时,只见那远处纽约城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烟雾缭绕中一眼望不到边际。他迷惘了,最终还是回到了船上。正如1900自己所说的:“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没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是的,虽然他所在的那座海上浮城空间是有限的,但他在88个琴键上营造出的音乐世界是无限的。他凭着他对音乐的挚爱可以在那个无止境的国度里自由地翱翔。而尽管他看透了大千世界的众生百态、世俗名利、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可是到头来他在陆地上依旧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把握自己的未来。他只可能在那个他自己认为是无限的陆地世界中过着有限的生活,在有限的生活中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如果我们是1900的话,恐怕也会做出和他一样的选择吧。
所以当最后弗吉尼亚号已经报废并要被炸毁时,1900依然选择了与巨轮共存亡,麦克斯的劝说也无法使他回心转意。这个落入凡间的精灵终于要回到天堂去了,天堂里有钢琴吗?一定有的,因为有钢琴的地方才是天堂。在巨轮被炸毁的前一刻,1900的双手在凭空弹奏,那纤巧的手指随着影片背景音乐的节奏在上下轻盈地起伏,仿佛在演奏着扣响天堂大门的乐曲。
“轰”,冲天的火焰奔腾而起,恍若一朵盛绽的生命涅槃之花。为这个诗意浪漫的传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从此1900流传世间的,只有那一张由麦克斯藏在钢琴里,又由乐器店老板拼粘起来的神秘唱片模版。
其实希望还是尚存人间的,正如1900所说:“只要你有一个好的故事,并有人听你诉说,就仍有希望。”影片结尾麦克斯的身影在尘世中渐行渐远,他依然有他的小号,他依然有他的故事,他依然有他的希望。相信这时1900正在天堂里一边弹着钢琴,一边注视着麦克斯,向他发出会心的微笑,而这微笑也向着我们。

阿甘正传影评:

很多时候我们就象阿甘一样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很多时候我们都远不及阿甘,那些不知为何而做的事情总是非常轻易地半途而废了。人的一生往往就是这样,就象片头和片尾中那片随风飘浮的白色羽毛,大多数时候,我们也许都在随波逐流,这种飘浮没有具体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厌倦。可是,一个腾挪一个转身,总还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须尽力将它做得完满,不要计较你究竟得到了多少,那么,你就可以越飞越高,你会发现,越往高处的地方,越接近天堂,所以我相信阿甘的成功并不是偶然。

阿甘有很多自己的理论,他坐路边的长椅上和不相识的路上讲述他的传奇,他在每一个理论前面加上三个字:妈妈说。
妈妈说,人生就象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尝到什么味道。
----妈妈说,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

----妈妈说,我只是告诉自己,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要尽力去做好它,比如我这辈子做了你的妈妈,这是我无法选择的事,上帝把你给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须尽力做好你的母亲,我做到了。

阿甘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这些话他都记住了,他说,笨人有笨人的作为。当珍妮叫他快跑的时候,他跌跌撞撞地跑了起来,跑散了他记忆中第一双神奇的鞋子,也发掘出了他的第一项潜质:跑。他一直在跑,开始是逃跑,后来他跑进了橄榄球队,再后来跑进了大学,跑得了学位。在越战战场上,他仍是牢记珍妮的话,跑回了自己的性命,也跑回荣誉和友情。
你不得不承认,其实很多事情的成功是有其偶然因素的,它并不会因你的处心积虑而更接近终点,却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给你的努力以一个最恰当的褒赏。他忠诚,所以在越战中他独自脱离了危险的时候,他仍然跑回丛林中去找他的战友。他守信,他答应了战友要共买一艘捕虾船,但战友死了,他却在旁人不可思议的眼神中为他实现了遗愿,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财富。他执着,所以他会在珍妮离开后一跑三年,穿越了整个美国,一直不停,他告诉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这不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东西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后,失去了双腿的中尉一直对自己不能战死在战场上却仍以残废之躯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恼怒,因为中尉是这样一种人:他视荣誉高于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是阿甘用友善唤回他对生命的信心,使他发现,即使没有双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
阿甘并没有远大的理想,他失去的也有很多,他很少有朋友,他总是被聪明人嘲笑,他最爱的母亲和珍妮先后离开了他......但对他并因为如此而沉没,爱还在延续,他还有自己的孩子,一个聪明的小阿甘,他的人生还在继续,他不聪明,但他永远知道如何让生命充满希望。所以他也就赢得了荣誉,财富和爱,这些常人可能永远不能兼得的东西。

⑼ 《八佰》这部剧主要是讲述什么故事的主角是谁

学过历史之后,想必大家都知道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吧,而《八佰》这部电影实际上就是取材于历史上的这场战争。

《八佰》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期间,"800"名革命将士在四行仓库不畏生死、奋勇向前、顽强不息的同日军的30万敌军奋力抗争,并且连续大战了4天4夜的故事。

《八佰》表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并且有影响的历史事件,还是令人非常的期待的。

⑽ 《八佰》这部剧的影评怎么样看过的人都是怎么评价的

口碑很好。

不同于以往同类型的影片,《八佰》没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从片名开始,导演就将焦点设定在“人”身上“古时行军,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百人为佰”。

人,才是最重要的。该片从人性出发,既描绘了投身战争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也刻画了怕死畏战的普通人。

《八佰》能在国产战争片中越众而出,恰恰是因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该片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与挣扎。

剧情: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杜淳饰)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

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

“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阅读全文

与八百电影城市形象影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