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推荐的德国电影
出色的悬疑渲染,巧妙的多次反转使《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在一稍逊风骚的片名中绽放出了为人惊讶的观感体验,对计算机黑客的深谙,在虞我诈间构筑了对黑客形象化的实态,而德国电影惯以深刻的哲思更是行云流水般融于电影。
文/梦里诗书
❷ 在德国看电影还能去哪儿
独立电影院,放一些小众的电影,欧洲的国家都有这样的电影。他们的生活悠闲,关注文学艺术的人很多呢,你可以问一下当地的向导,或者朋友
❸ 关于德语电影的问题
我比较推荐你看<<浪潮>>,一套比较不错的一电影,当初也是我大学的教授推荐给我看的,
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mPx-BxoSUc/
❹ 战狼2在德国上映了吗
截止9月17日《战狼2》已经累计上映53天了,以优秀的票房挤进了全世界票房前100名,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里程碑,央视新闻也多次高度评价,当然也是备受粉丝们的喜爱。近日《战狼2》在德国首映,上座率也比较理想,外国观众的热情不输中国观众。
《战狼2》以现在的层面看来,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实力以及更多国家富强等方面的文化输出,让更跟多不了解现在中国的人重新认识它。古有孔子文化的传播,而且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可见文化输出的影响力。当正能量文化价值的输出,才是真正强大的开始。
再次预祝《战狼2》在国外取得好成绩。
❺ 求各个国家著名电影院名称!
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地点 柯达剧院
世界上最早的电影院是美国洛杉矶的“电气剧场”,建于1902年。
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院是莫斯科艺术电影院,建于1911年。
❻ 电影院的世界之最
按人口比率世界上电影院最多的国家
圣马力诺区和国,它有8家电影院,平均1,512居民有一家电影院。
比较起来,美国是13,750居民有一家电影院,苏联是14,250居民有一家电影院。而自从电视占有重要地位后,美国已是36,000居民才有一家电影院。
实行双片同场放映的第一家电影院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格拉卡里姆电影院,1911年5月11日起,它的放映节目就是一次映出两部影片,一部是澳大利亚影片《失去的心弦》(1911),另一部是意大利影片《特洛伊城的陷落》(1910)。
美国第一家实行故事片双片同场放映的电影院
纽约市的纽约人电影院,该影院于1915年9月23日同场放映两部美国故事片,一部是汤默斯·英斯导演的《铁拳》(1915),另一部是格里菲斯导演、范朋克主演的《小羔羊》(1915)。1931年,美国有1,800家电影院采用故事片双片制放映(占电影院总数12.5%);到1947年,采用这种放映制的已占全美影院的67%。
一部影片在电影院连续公映日期最长的
德国影片《卡里加里博士》(1919),它从1920年起在巴黎连续上映了七年之久。据称,美国影片《一个国家诞生》(1915)在美国南方各州(虽然是在各家影院)上映,从1915年到1927年,一直不断地映出。
连续公映日期最长的影片
法国片《伊曼纽尔》(1974)。该片于1974年6月26日在巴黎香榭丽舍电影院开始公映,一直持续到1980年。
世界最北端的电影院
挪威北部拥有五千居民的霍宁斯伐格镇,那里有一家北角公立电影院,该电影院位于北极圈北面三百里处。
世界最南端的电影院
阿根廷火地岛省首府乌斯怀亚的圣.马丁电影院。
世界第一家火车电影院
1913年一家法国公司在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开设第一家火车电影院。
世界第一家汽车电影院
美国新泽西州坎登城威尔逊林荫路边占地十英亩的坎登汽车影院,于1933年6月6日开张营业,业主是理查德.霍林斯黑德。银幕面积是40尺×30尺,可容纳400辆汽车。
第一次在航空班机上放映电影
那是1925年4月,在从伦敦飞往欧洲的英国皇家航空公司的班机上,放映美国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摄制的,根据柯南.道尔小说改编的探险片《洪荒世界》。
第一次在飞机上放映电影
1929年10月8日,在泛欧航空公司的福特运输机上,放映了动画片和《环球新闻杂志》片等。
第一次在飞机上固定放映电影
美国环球航空公司1961年7月19日起,在纽约到洛杉矶的航空班机上,开始固定放映电影。第一次放映的影片是大明星拉纳.透娜主演的《为爱情所占有》。
观众人次最多的一场电影
是1919年7月4日为纪念基督教卫理公会100周年在俄亥俄州哥伦布的椭圆形大剧场放映一场电影,影片是格里菲斯导演的《长筒靴》,剧场容纳观众五万人,银幕的面积是100×75尺。
看同一部影片次数最多的观众
英国威尔斯的卡迪夫市迈拉·富兰克林太太,她唯一喜欢的影片是1965年的美国片《音乐之声》,她一共看了940遍。
收到影迷来信最多的明星
沃尔特·迪斯尼的米老鼠,据报道,1933年迪斯尼宣布,全年共收到80万封给米老鼠的影迷来信,平均每月收到6万6千封信,今天这个数字估计已接近天文数字。此外,1936年七岁的女童是秀兰·邓波儿,每月收到影迷来信6万封。
规模最大的首映式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西部影片《布朗戈·比利》,美国全国有1,316个大、中、小城市在1980年6月11日同一天,举行这部影片的首映式。
最迟到的首映式
1914年英国约克郡班福德拍摄的英国喜剧短片《寻找他的对手》,为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的阿伦·萨瑟兰所发现,经过剪辑,于1979年2月在英国布里斯托尔的艺术中心举行世界首映式,时隔65年之久。
第一架商业电影放映机
1896年巴黎的米尔斯·卡彭特,他获得卢米埃尔电影放映机的制造特许证,而制作了可以出售的放映机。
❼ 谁能提供些论文资料,关于德国电影业的
德国电影:哲学般的影像思考
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在今天的电影市场,已成为引领世界商业电影的滚滚潮流,所向无敌。那些用巨额预算烧出来的大制作、借助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脑特技表现的大场面,总是让人热血沸腾。其实,透过那些无限放大的商业和娱乐元素,许多国家的电影在喧嚣的商业狂潮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和色彩。德国电影,便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原文链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951641.html
带你游德国电影博物馆
柏林Sony Center的屋顶象极了日本富士山的现代城市版。这个地区是柏林年轻人最爱去的地方,购物城、餐厅、咖啡吧、歌剧院、电影院、及柏林电影学院等等都汇聚在此。而大名鼎鼎的德国电影博物馆 (Filmmuseum Berlin)就在电影学院楼下:通体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电影工业前卫与时尚感,这种感觉使得来此参观的大部分人们一旦进入这个空间后,无论什么情绪都会被立刻消弭而沉浸其中。走进大厅举目四望,幽暗的空间好像看不见尽头,又似深不见底!原来,地板和墙壁是由无数面矩形的镜子构成,再往上仔细看,天花板层层叠叠的倒影“垒”出了深渊的感觉。在这里,德国人对光学科学及视觉错觉的巧妙利用,使空间被无限延伸了,使你深信光学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头顶的几个大屏幕里播放着一些经典影片中的重要章节与场面,喜、怒、哀、乐、恐惧、震撼(无声放映)。观众由此被带人电影世界,来专心感受银幕时空的倒序与顺序。
原文链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909182.html
德国电影——一个新的银河系正在扩张
现在,全球越来越关注“新新德国电影”了。
这是法国的权威影刊《电影手册》给当今德国电影下的一个评语。自上世纪90年代起,德国电影又掀起了第二波新浪潮——“新新德国电影”。《罗拉快跑》引领潮流,震惊世界;《再见,列宁》夺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非洲何处为家》获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勇往直前》捧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别人的生活》又获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再以2007年为例,票房收入达7.67亿欧元(合9.68亿美元),观众人次达1.25亿,均占世界第5位;影院放映厅总数4832个,全德约三分之一的电影观众看本国影片。仅《别人的生活》在美国的票房就达1100万美元,在“影院之国”法国该片为当年最成功的欧洲片,甚至在日本其放映期长达38周,全球共有130多个国家发行该片。
原文链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840160.html
走出沉重的德国电影
[摘要]德国电影以往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记的主要还是新德国电影四杰所做出的,电影带有浓厚的作者型气息,沉静、内省,更多文学性。作者以为与早期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这一特定历史原固有一定联系。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的统一,德国人在世界上赢得了新的尊重。出现在影像上,内容更趋多样,主要是敢于直面过去,大胆表现二战,书写柏林墙,以及更为国际化的商业电影的涌现。
[关键词]德国四杰 二战 柏林墙
“一个国家的电影总比其他艺术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这是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其著名的电影史论著《从卡里加里博士到希特勒》中说的一句话。现在反观近几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德国电影,感觉这句话说得颇有意味。
原文链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72523.html
❽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发展历史
1945 年的夏天,电影从德国人的生活中暂时消失了两个月,德国多数大城市成了一片废墟,柏林的建筑倒塌了四分之三,许多人躲到地下掩体过夜,更多的人露宿街头。盟军虽然占领了德国首都,还有更多的事要做,重建秩序,保障治安,捉拿纳粹余党,满足居民日用供给。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文化场所都关门了,但衣食的匮乏也没能阻碍老百姓对娱乐生活的需求,那一年的秋天刚刚来临,歇业不久的电影院纷纷开张,奉献出两个小时的忘情投入和温馨空间,是电影给了风雨飘摇中的德国人最后一点卑微的温暖,即令国破家亡,德国电影人也在努力工作。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诞生的第一年,政府就对资助电影极为热心,他们想到要搞一个大规模的国际电影节,就定在柏林,须知对于联邦德国来说,西柏林是嵌入民主德国的一块飞地,地理位置非常敏感。为什么一定是柏林?
从柏林电影节诞生的第一天起,政治就是压倒性的主题,至少电影艺术交流完全不在考虑之列。这是一个完全的冷战产物。
对柏林电影节的创办起到关键作用的其实是美国驻德的文化官员,他们一心要将电影节塑造成鼓吹西方文明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的文化桥头堡。柏林这个曾经的东欧文化枢纽,此刻成为西德民主复兴的象征。
1951年6月,西柏林举办了第一届电影节。因为预算不高,规模也不大,只有20个国家的来宾参加,这个被盟军炮弹摧毁的城市显然不是理想的旅游之地,所有人都对糟糕的天气和接待工作怨声载道。柏林的浓厚政治色彩从一开始就和戛纳、威尼斯等竞争对手注重商业性泾渭分明,其他欧洲电影节都十分依赖明星及围绕明星的狗仔队来获得关注,满街是兜售电影和计划书的片商。但柏林却依靠地缘政治的特殊位置,吸引了包括迈克尔·鲍威尔、罗伯托·罗西里尼和亨利-乔治·克鲁佐在内的一流电影人光临。参加电影节的国家和人数也逐年稳步上升,终于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接纳为国际A类电影节,加入了老资格的威尼斯和戛纳的行列。
第1届柏林电影节美国人赞助了大部分资金,美驻德官员OscarMartay参加完威尼斯电影节后对在柏林举办一个类似的活动十分支持,他还希望举行的时间不能跟在夏秋之交的威尼斯之后,不然对新生的柏林电影节来说,吸引好电影参加就更困难了。几乎就在柏林电影节创办风声刚传出,东边马上宣布要在每年夏天举办一个国际青年电影节。所以西柏林这边决定把会期放在6月,以示抗衡,而且要吸引东边的人来参加,并不限于青年人。每年6月举办的传统一直到1977年才改到2月。
光有政客,是办不起来电影节的。
所以如果从电影人的角度来看待政治挂帅的柏林电影节,就会发现,真相并非仅仅政治那么简单。
听说要举行国际电影节,德国的电影人开始摩拳擦掌,他们很希望有机会找到海外投资和发行的渠道。这种渴望在百废待兴的德国尤其强烈,所以柏林电影节的本地化特色从创办伊始就十分突出。
各方利益交汇,最后都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阿尔弗雷德·鲍尔(AlfredBauer),他担任了前几届柏林电影节的组织者。二战中鲍尔在UFA工作,也担任了战后英国占领军的电影政策顾问。他想通过努力让柏林重新回到欧洲文化版图的中心位置,再度成为电影制片和发行的枢纽。
柏林的电影业内人士起初也是欢迎电影节的,既是继承了柏林作为德国电影中心的文化遗产,也能让制片厂有利可图。由于当时德国的分裂,西德电影人无法进入苏联控制下的巴贝尔斯堡制片厂(世界上最大、最悠久的电影制片厂之一)和约翰尼斯塔制片厂。他们的饭碗大都不稳固,于是许多柏林的从业者都跑到慕尼黑、汉堡、杜塞尔多夫和威斯巴登去工作了。尤其是慕尼黑,本来在德国国内可以说是柏林文化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成了新的电影发行中心,巴伐利亚人开始宣称慕尼黑成了电影之都,这都让留守的柏林电影人心急如焚。西柏林电影工会向市长施加压力,说柏林的电影工业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制片厂,有的还想西迁中,已经没什么人把新电影的首映礼放到柏林,长此以往,电影工业将从柏林消失!
本来官方和电影业内人士一拍即合,你搞你的政治宣传,我推广我的电影,似乎可以在柏林电影节这个平台上相互依存。但很快电影人发现柏林电影节并非想象中那么有利。西柏林当时有200多万人口,七分之一失业,剩下有工作的收入也非常低。所以柏林电影节没法去和戛纳、威尼斯的豪华尊贵相提并论,他们不得已打出亲民、大众的牌,将上座率和普通影迷的参与度放到了重要地位,所以设置了露天电影、明星游行、签名大会的单元,特别是加上政治考虑,把露天放映场所设在东西柏林交界处,想吸引东柏林的人来看(柏林墙1961年才修建)。 电影节放映了HansAlbers主演的[NightsontheRoad],Albers在德国很出名,他对东西柏林的观众都具有极大号召力,最后果然唤起了观众们共同的情感。
柏林电影节与众不同的另一点是把奖项的决定权交给普通影迷,从1952年第二届到到1955年第五届,都没有专业评委会。观众投票来决定把大奖给谁,1956年改成国际评委和观众一起决定奖项归属,那届的主席是马塞尔·卡尔内,1957年后才全部改为评委投票制度,文化品位慢慢显现出来。
但一开始的大众政治路线就遭到了电影人的激烈反对,有人说盲目扩大放映规模在国际上没有先例,不是电影节的正道,因为加映了一些收不回钱的场次,片方更不高兴。发行人说,普通观众对较为艺术化的电影接纳程度并不高,此举毫无益处,我们是在办电影节,不是什么白酒展销会。但这一回合最终是政治赢了。
得不到本地电影人的支持,必然难以持久。德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声明拒绝参加电影节活动,协会发言人表面上将不参与归于德国制片人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弱化的地位,他们无力和美国、法国、意大利竞争。其实从深层次来说,不过是电影人对美国占领政策不满而产生的抵制,他们尤其讨厌美国人把持柏林电影节,制订的政策说到底主要是为美国人的政治宣传服务,然后为觊觎中欧市场已久的好莱坞商人大开方便之门,对德国电影的发展却没什么益处。
制片人协会还认为:因为盟军的电影政策,德国电影现处在一个很悲惨的境地。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美国极力将居于垄断地位的德国电影公司UFI(纳粹时期,由最大的制片厂UFA和其他公司合并而来的卡特尔组织)分解的政策,并限制德国电影公司同时涉足电影业中的多个分支,比如从事制片的不得同时经营发行或放映环节,这样的后果是出现了很多小公司,全都势单力薄。所以德国业内人士频频向有关机构游说,要求更合理的政策,比如允许垂直经营,扩充实力和好莱坞巨头展开竞争。
德国电影人在和电影节官方谈判是否参加的时候,提出为了拯救德国电影,除非政府提供减税优惠或者增加补贴。这个愿望落空了,为了表示安抚,组委会同意在第二届电影节设立一个特别单元,针对外国买片人和国际传媒,宣传30到40部德国战后几年中拍的好电影,帮助德国电影出口。鲍尔说电影节很愿意成为德国电影公司和国外买家之间的桥梁,向外推介国产片,他希望劝服德国电影人,柏林电影节不仅是外国影片的展台,一定也支持德国电影。 但事情并不顺利,鲍尔向德国经济部申请拨款被拒绝,计划中的单元搁浅,一些制片人只好自己出钱做了个小型展会,把最有商业价值的几部德国片推出去。因为缺乏政府的支持,效果好不到哪去,业内人的积极性被挫伤了,他们对电影节的坏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改观。所以在最初的四五届电影节上,德国电影的参与率还是很低。这种局面直到好些年后,德国电影恢复了生机和信心,商业电影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大幅上升后才好转。
面对电影界批评政府不扶持国产电影的批评,西德内政部举办了一个类似德国奥斯卡的奖项(bundesfilmpreis),由公众、文化界和知识分子组成的评委会对全年德国电影进行评选,就是Deutscher Filmpreis(德国电影奖)的前身,这个奖代表政府,其实更类似中国的华表奖,1953年这个奖成为电影节的特别单元。而把奖项纳入电影节范畴,是对外推广的一招,有助于提高获奖影片的国际知名度。
但德国影人却指出这个奖的目标才不是为了复兴电影业,其中存在严重的政治倾向,内政部表彰的全是反共或倒向北约的电影。面对质疑,官方人士称这个奖是个礼物,我们想给谁,就给谁。
1956年,柏林电影节被接纳为A类电影节,但其声誉却被良莠不齐的竞赛单元所削弱,影评人抱怨柏林好片子太少,品种太单一。
这个批评实际上是个参赛权的问题,一比较戛纳和柏林的参赛国家名单,很容易发现戛纳的参赛资格面向所有国家,包括苏东阵营,法国外交部会向所有建交的国家发送邀请函,法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也积极向苏联和中国发出邀请。
1958年,戛纳将金棕榈颁给苏联电影雁南飞,德国记者强烈要求柏林电影节组委会邀请所有国家参赛,不管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有记者认为:电影节作为展示窗口的年代过去了,作为正宗的国际A级电影节,虽然不意味着不问政治,但一定要向所有国家开放。在这点上,奥伯豪森电影节比柏林干得好。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来说,柏林电影节太过壁垒森严,直到 1969年才把金熊奖给了南斯拉夫电影《第一次工作》。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了一个明显的停滞时期。1971年,在传统的影片竞赛之外创立了新电影国际论坛。1974年,电影节上出现了第一部苏联影片,一年后,东德影片也加入进来。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西德和东德签署了条约。从此,柏林电影节把自己重新定位为国际电影生产的一面镜子,使电影节在东西方之间的汇合与调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❾ 1929年德国有电影院吗
1920年德国那里,我觉得应该来说也是有电影院了,肯定就是有的了。
❿ 各个国家出名电影院名称!我搜不到
法国巴黎·午夜香波电影院
法国巴黎香榭丽舍电影院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格拉卡里姆电影院
美国纽约人电影院
挪威北角公立电影院
阿根廷火地岛省首府乌斯怀亚的圣·马丁电影院
美国坎登汽车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