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吴淞镇的吴淞镇简介
原吴淞镇,有淞沪铁路通达市区,并有蕰藻浜沟通黄浦江及附近内河水网,水运方便。原为宝山县属镇,1988年9月后为宝山区辖镇。人口12万余。下辖蕰藻浜、张华浜、周家桥、同江、三阳、泗东、桃园、八棉二纺、泰五、张行、泰一、三益、淞滨、长征、八棉一纺、和丰、泰三、浜源、李金、淞西、泰四等21个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驻地淞滨路38号。老镇区建筑密集,周围建有海滨、长征、桃园、上棉八厂等居民新村。境内淞兴路为百年老街,集中了商店、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中小学、医院等设施;镇北新建淞滨路是以商业为主的新型大街,因渔汛及过往旅客众多,以饮食业集中闻名。周围有上钢一厂、上钢五厂及煤气、化肥、造纸、纺织等大工厂。镇西北有20世纪80年代陆续建成投产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吴淞有客轮通崇明、长兴、横沙诸岛;有长途汽车通宝山、嘉定及江苏省,并有多条公交线路通往市区。镇北吴淞口为黄浦江入长江口,是上海与长江出海门户,明清以来,历为戍守要地,有1842年鸦片战争时期清水师提督陈化成率军抗击英军入侵时所筑炮台遗址。
❷ 青岛市北区吴淞路影视取景地址
德平路。在青岛市北区有一个吴淞路,有很好的影视取景地址,位于德平路,由政府规划,该路环境优美,是很好的地点。青岛,别称岛城、琴岛、胶澳,是中国山东省辖地级市。
❸ 上海吴淞哪个地方是又有电影院 又有游泳池 而且还有水果
宝山区(原吴淞县)还是宝山区吴淞镇?不过现在那里挺热闹的。应该有的。
❹ 吴淞区的社会事业
吴淞的近代教育事业兴办较早,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始,就办有新式学制的学塾和小学。光绪三十一年马相伯、严复在吴淞提镇行辕创办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前身)。光绪三十二年两江总督拨吴淞炮台湾公地建中国公学。民国6年(1917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今同济大学前身)从上海迁来吴淞。民国12年在吴淞设有国立政治大学。以后又有第四中山医学院设立。同期还有水产、商船、海军等专科学校在境内建立,吴淞一度成为高等学府较为集中之地。20年代的平民教育活动也在吴湘地区广为开展,这对启迪民智,提高社区文化水准起了催化作用。吴淞还有创办较早的图书馆,即光绪二十五年在吴淞镇开设的吴淞藏书会,还有近郊第一批创办的公共体育场和医院。民国18年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与上海市卫生局合作组建的“吴淞卫生模范区”,更属全国首创。惜在两次淞沪战争中,大学园区和卫生模范区全部被毁,文教卫生事业元气大伤。到解放前夕,全区没有影剧院、公共体育场和公共图书馆,仅有1所卫生所、1所中学、14所小学,有近30%的学龄儿童失学。
解放后,普通教育不断发展,在1952年就基本解决学龄儿童入学问题,助年代又在全区普及了初中教育,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87年全区有普通中学13所,中专职校4所,小学19所,幼儿园20所,另有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分校及成人中专各1所,境内市属大型企业也办有技工学校和专科学校。学校校舍翻新,教学设备也有较大改善,中小学共配有电脑177台,电影放映机25台,并建立了语音实验室。
1960年建吴淞区时,全区已有公立中学3所、学生2554人,小学12所、学生7144人,幼儿园16所、入园幼儿1850人。尽管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教育事业仍有发展。根据吴淞区大厂多的特点,积极鼓励工厂和民间办学,各大厂都有设施完善规模较大的厂办中小学和职工学校。上钢三厂职工业余学校成绩卓著,被推荐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至1963年底,全区有公办中学3所,厂办、民办中学6所,学生4562人;公办小学9所,厂办、民办小学10所,学生14799人;幼儿园16所,入园幼儿1767人。“文化大革命”中,学校遭受破坏,教师受到冲击,教学秩序混乱,教育质量直线下降,教育事业受到重创。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教育重获生机。80年代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在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发展学生智力和注重德育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校有了新的发展,并在全区普及初中教育,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1年全区有中学12所,业余中学1所,小学11所,幼儿园7所。1982年度增加中学3所、小学9所、幼儿园7所,业余中学1所。中小学生入数从15028人增加到21541人,在园幼儿人数从1512人增加到3032人,业余中学学生从586人增加到近3000人。后经调整,到1987年时全区有普通中学13所、学生8935人,小学19所、学生14137人,幼儿园20所、入园幼儿4811人,职业技术学校(班)3所、学生697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学生266人,业余中学2所、学生1268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学生730人,成人职业培训学校1所、学生248人,工读学校1所、学生70人,另有教师进修学院、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分校各1所,各类学校教职工总计3182人。境内部、市属大型企业亦办有各类职工学校。
20世纪80年代起,各校的教学设备有较大改善。1985年全区中小学配齐了教学实验仪器及体育运动器材,13所中学和2所职业技术学校全部配备电影放映机,小学也配备10部电影放映机,并有放像机和监视器等设备。1986年有中学电脑房5间、小学电脑房4间,共有电脑177台,并建立语言实验室。1987年又为中学第二课堂配备英文打字机220台,为中小学增配钢15架。自1985年起各中学举办家长学校,小学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主体教育的框架。同时加强学生的课余活动,设有少年宫、少科站等校外活动机构。 吴淞区近代文化事业和设施开办较早,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就没有公共图书馆。民国18年(1929年)11月,创办上海市第一简易民众教育馆,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因受历次战争影响,到解放前,吴淞地区几成文化沙漠,既无电影院,亦无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在吴精镇上仅有私营的万具书店1家,及“仙园”、“同春阁”2家茶馆兼书场。在财神庙广场上偶有流动艺人临时搭篷演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一样,处于相当贫乏状态。
解放后,区内先后建立吴淞工人俱乐部、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电影院等。至1988年撤区前,区境内有工人俱乐部1家、文化馆3座、文化站5个、图书馆(室)12个、电影院3座,电影放映单位5个,电视台1个。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较活跃,曲艺、美术、摄影等作品在市会演、展览中曾多次获奖。
❺ 上海的简介
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国第一大的城市。市人民政府驻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邮政编码:200000,长途区号:021。上海位于北纬31°14’,东经121°29’。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全市面积6340.5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千米,东西宽约100千米。其中区域面积5299.29平方千米,县域面积1041.21平方千米。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2004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52.39万人。上海散居着39个少数民族及少数未识别的民族,约有5.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0.4%。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次是满族,最少的是佤族、拉祜族、毛南族、普米族、京族。
2005年末,本市公安户籍登记人口1360.26万人,比上年增加7.87万人,增长0.6%。截至2006年底,上海户籍总人口1368.08万人。
而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预计达到1900万,这意味着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还有120万左右的增长空间,平均每年约24万左右。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秋较短,冬夏较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2005年,上海全年平均气温17.5℃,日照1778.3小时,降雨量1254.9毫米。
■市花
1986年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决定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白玉兰在上海的气候下,开花特别早,冬去春来,清明节前,它就繁花盛开。白玉兰洁白如玉,晶莹皎洁,开放时朵朵向上,溢满清香。选择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
■市标
上海市市标1990年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市标是以市花白玉兰、沙船和螺旋桨三者组成的三角形图案。三角图形似轮船的螺旋桨,象征着上海是一座不断前进的城市;图案中心扬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征着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着早春盛开的白玉兰,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机。
区划沿革
今上海地区,吴淞江以南于公元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抚民厅。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后又析出宝山县。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1277年升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
1927年设为上海特别市,1930年5月改称上海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划为黄浦、老闸、新成、静安、江宁、普陀、邑庙、蓬莱等20个市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10个郊区。50年代,上海的行政区划作了几次调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辖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10个市区,以及上海、嘉定、宝山、川沙、奉贤、南汇、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个郊县。
1980年,设立吴淞区。1982年,恢复闵行区。1988年,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设立宝山区。1992年,撤销上海县和原闵行区,设立闵行区。1992年9月,以川沙县全境、原上海县三林乡和黄浦、南市、杨浦三个区的浦东部分,设立浦东新区。1992年10月嘉定县撤县,设立嘉定区。1996年,上海市辖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宝山、闵行、嘉定和浦东新区14个区,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个县和石化地区。
1997年4月撤销金山县,设立金山区。1998年2月撤销松江县,设立松江区。1999年9月撤销青浦县,设立青浦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黄浦区和南市区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黄浦区。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总人口16407734人;其中市辖区14348535人,市辖县2059199人。各区县人口: 黄浦区 188743人、南市区 385790人、卢湾区 328918人、徐汇区 1064645人、长宁区 702239人、静安区 305329人、普陀区 1051672人、闸北区 798620人、虹口区 860726人、杨浦区 1243757人、闵行区 1217309人、宝山区 1227978人、嘉定区 753070人、浦东新区 2402343人人、金山区 580377人、松江区 641156人、青浦区 595863人、南汇县 785102人、奉贤县 624285人、崇明县 649812人。
2001年1月9日,撤销南汇县,设立南汇区;撤销奉贤县,设立奉贤区。
2003年底,上海市辖有黄浦、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宝山、闵行、嘉定、浦东新区、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18个区和崇明县。
上海文化
■方言
上海话(Shanghainese)是上海地区独有的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南方方言的一种。也有人称上海话为沪语。语音受早期移民中占优势的苏州和宁波两地影响巨大。和宁波话,苏州话发音接近。据最新考证,认为上海话是松江方言的发展结果,宁波话苏州话的合成可看成是影响了这种方言的部分因素,如语调等。松江方言是上海话的主脉。
上海郊区方言与普遍意义上的“上海话”在发音和语法上有少许区别,按地区可分为“松江话”、“崇明话”、“浦东话”等方言。
19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新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而且政府取消了很多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中的上海话内容。上海话的造词能力也开始严重衰退。现在上海仍然是一个吴语城市,普通话也很通用。随着中国各地移民的日益增加,会说上海话的人比例开始减少。现在,已经很难招聘到发音合格的年轻沪剧演员。从21世纪开始至今,上海舆论界掀起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
■海派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区别于中国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举办过多次大型文化活动,并建造了多所全国一流的文化设施,包括了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影城等。欧洲风格的上海音乐厅因市政建设需要被移位,但在内部改建之后已经重新对公众开放,以举行交响乐音乐会为主。每年上海还举办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等文化活动。
人文历史
豫园、明代庭园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6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4座上海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现已修复。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地方。当时上海著名的“百乐门”舞厅享有盛名,从英文“Paramont"得来。“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娱乐中心。很多电影院也是非常豪华。例如,大光明电影院始建于1928年,由德国杰出的建筑师乌达克(L.E.HUDEC)设计,属市级优秀保护建筑。大光明电影院的历史。 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建于1930年,由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的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1949年以后,更名为国泰电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一度改名人民电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
1918年至1925年间,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也曾经在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居住过。现被改为孙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园设有陶行知纪念馆。虹口公园附近有鲁迅纪念馆。
上海拥有许多欧美式样的老建筑,其中位于外滩的一组欧洲风格的外国银行,商家和饭店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一直以来就是上海的标志,例如:花旗银行,和平饭店等。但事实上在市内还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遗留下来的,风格迥异的花园别墅,例如丁香花园、沙逊别墅、马勒住宅以及现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宫的嘉道理花园等。在上海的市中心,还有当时的面积庞大的上海跑马厅。
❻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有种连衣裙的时装。连衣裙是二十年代有一部分留学生及文艺界、知识界人士,留学回国带进了中国的。三十年代穿着者逐渐多了起来,连衣裙的样式也不断丰富起来,成为上海流行一时的时装。那拉着穿旗袍贵妇人的黄包车在身边穿堂过巷,还有可寻夹杂着「冰糖葫芦」声,现在觉得很有味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夏日的餐饮已经出现了汽水、冰淇淋、酸梅汤,以及摩登的刨冰等。一些与外国人打过交道的老上海,自已在家里也能制造一些饮料。例如,老上海是这样制作汽水的:一个干净的玻璃瓶,内盛开水,然后冷却,放一些小苏打,柠檬酸,再加入少许糖精。经济宽裕的家庭。可再添些果子露,风味更佳。放好之后,立即把瓶塞塞紧,汽水就做好了。经济拮据的人们,烧一壶开水,放一点白糖在里面,买几个碎冰块放进去,做成冰茶饮料。
炎炎夏天,冷饮店前竖着可口可乐、荷兰汽水等诱人的广告,使人垂涎三尺。隔着橱窗,可以看见摩登的年青女士唇中含着吸管,气泡沫在高脚玻璃杯中跳跃着,或用小勺慢慢舀着冰淇淋,千种风情万般妩媚,更是一幅活广告。冷饮店一般有电风扇,甚至还有冷气,“白领”的上海人,下班路过冷饮店时,常进去喝一杯刨冰、冰琪淋或汽水,凉意顿生,令人惬意,然后再回家,星期日则约同三五好友来此相聚。因此,饮冰店的生意在夏日总是红红火火,拉门的小姐没有半点休息的机会,穿着白色衣服的服务员像蜜蜂般来回穿梭,忙的不亦乐乎。
也有大排档式的饮冰处,旁边树起一面白旗,一个大大的“冰”字,就算是招牌,简单醒目。几个圆形大木桶,涂着红色的北京或天津产的酸梅汤字样,并标明价目。几张普通的桌子,铺上块白布。颜色各异的杯子,整齐在摆在面盆上。一切非摩登不兴。这些街头饮冰处,也摩登起来了,同样有鲜橘子和刨冰出售,而且杯子里头也斜斜地插着一根吸管。长衫的饮客,短衫的顾客,只要掏几个铜板,便可用廉价而又摩登的方法畅饮一番,这一类街头饮冰处,往往是座上满客,生意丝毫不比冷饮店差。
走街串巷卖酸梅汤等饮料的也随处可见,穿短衫的售主,纽扣并不扣上,边走边吆喝,汗珠一滴一滴地从额头上滴下,自己却舍不得喝一口。劳工、苦力之外,弄堂里的孩子们是常客,奔将过来,团团地围着他的担子,用他们父母挣来的一点钱,享受着那廉价的冷饮,面上浮起愉快的笑容。
孵电影院就不是一般人消受得起了。时髦而有钱的男女,才去一些有冷气的电影院消暑,他们从中午一直坐到黄昏才出来。因为有的电影院买一次门票,可以不受场次限制,呆一整天也没有关系,对谈情说爱的人最合适。看露天电影,也颇为时兴,乘凉与欣赏电影一举二得。上海市内有几处露天电影场所,一般处于公园内,空气清新,环境宜人,一到天黑,遍地都是席地而坐的看客。还有一些年轻的男女反其道而行,到舞厅里消夏。一对对情侣在优美的旋律和昏暗的灯光下,忘情地跳着。旁边的电风扇,不停的旋着,汗还是不断地流下来,可他们并不觉得热。对于他们来说,跳舞似乎比其他消夏方式更为有效。
上海濒海临江,乘一叶小舟,夜晚去浦江消夏,自是浪漫雅致,但黄浦江风大浪急,得担心船翻人亡,于是借摆渡之船兜风乘凉,便宜又实惠。远一点,就到吴淞去。吴淞位于黄埔江和长江的交汇处,面向海洋,文人骚客美其名曰吴淞消夏为“吴淞看海”。从市内去吴淞可乘公交车、小火车。白天,在浩浩荡荡的海边嬉水,晚上,海风从远处刮来,身上衣单,还会感到一丝寒意。川沙高桥海滨的白沙地带,三十年代上海市政府在此开辟了海滨浴场,供市民游泳避暑。海边地势平坦,浴场的沙子,都是用筛子除去了夹杂的小石子,纵目远望,潮涨潮落,水天茫茫,令人心旷神怡,前来游泳的人络绎不绝。
❼ 上海的吴淞区哪一年出的
90年代初 经国务院 民政部批准 撤销吴淞区 宝山县 成立新的宝山区
❽ 介绍一下阮玲玉所处的时代背景
阮玲玉所处的时代主要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下面就讲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衣食住行。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有种连衣裙的时装。连衣裙是二十年代有一部分留学生及文艺界、知识界人士,留学回国带进了中国的。三十年代穿着者逐渐多了起来,连衣裙的样式也不断丰富起来,成为上海流行一时的时装。那拉着穿旗袍贵妇人的黄包车在身边穿堂过巷,还有可寻夹杂着「冰糖葫芦」声,现在觉得很有味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夏日的餐饮已经出现了汽水、冰淇淋、酸梅汤,以及摩登的刨冰等。一些与外国人打过交道的老上海,自已在家里也能制造一些饮料。例如,老上海是这样制作汽水的:一个干净的玻璃瓶,内盛开水,然后冷却,放一些小苏打,柠檬酸,再加入少许糖精。经济宽裕的家庭。可再添些果子露,风味更佳。放好之后,立即把瓶塞塞紧,汽水就做好了。经济拮据的人们,烧一壶开水,放一点白糖在里面,买几个碎冰块放进去,做成冰茶饮料。
炎炎夏天,冷饮店前竖着可口可乐、荷兰汽水等诱人的广告,使人垂涎三尺。隔着橱窗,可以看见摩登的年青女士唇中含着吸管,气泡沫在高脚玻璃杯中跳跃着,或用小勺慢慢舀着冰淇淋,千种风情万般妩媚,更是一幅活广告。冷饮店一般有电风扇,甚至还有冷气,“白领”的上海人,下班路过冷饮店时,常进去喝一杯刨冰、冰琪淋或汽水,凉意顿生,令人惬意,然后再回家,星期日则约同三五好友来此相聚。因此,饮冰店的生意在夏日总是红红火火,拉门的小姐没有半点休息的机会,穿着白色衣服的服务员像蜜蜂般来回穿梭,忙的不亦乐乎。
也有大排档式的饮冰处,旁边树起一面白旗,一个大大的“冰”字,就算是招牌,简单醒目。几个圆形大木桶,涂着红色的北京或天津产的酸梅汤字样,并标明价目。几张普通的桌子,铺上块白布。颜色各异的杯子,整齐在摆在面盆上。一切非摩登不兴。这些街头饮冰处,也摩登起来了,同样有鲜橘子和刨冰出售,而且杯子里头也斜斜地插着一根吸管。长衫的饮客,短衫的顾客,只要掏几个铜板,便可用廉价而又摩登的方法畅饮一番,这一类街头饮冰处,往往是座上满客,生意丝毫不比冷饮店差。
走街串巷卖酸梅汤等饮料的也随处可见,穿短衫的售主,纽扣并不扣上,边走边吆喝,汗珠一滴一滴地从额头上滴下,自己却舍不得喝一口。劳工、苦力之外,弄堂里的孩子们是常客,奔将过来,团团地围着他的担子,用他们父母挣来的一点钱,享受着那廉价的冷饮,面上浮起愉快的笑容。
孵电影院就不是一般人消受得起了。时髦而有钱的男女,才去一些有冷气的电影院消暑,他们从中午一直坐到黄昏才出来。因为有的电影院买一次门票,可以不受场次限制,呆一整天也没有关系,对谈情说爱的人最合适。看露天电影,也颇为时兴,乘凉与欣赏电影一举二得。上海市内有几处露天电影场所,一般处于公园内,空气清新,环境宜人,一到天黑,遍地都是席地而坐的看客。还有一些年轻的男女反其道而行,到舞厅里消夏。一对对情侣在优美的旋律和昏暗的灯光下,忘情地跳着。旁边的电风扇,不停的旋着,汗还是不断地流下来,可他们并不觉得热。对于他们来说,跳舞似乎比其他消夏方式更为有效。
上海濒海临江,乘一叶小舟,夜晚去浦江消夏,自是浪漫雅致,但黄浦江风大浪急,得担心船翻人亡,于是借摆渡之船兜风乘凉,便宜又实惠。远一点,就到吴淞去。吴淞位于黄埔江和长江的交汇处,面向海洋,文人骚客美其名曰吴淞消夏为“吴淞看海”。从市内去吴淞可乘公交车、小火车。白天,在浩浩荡荡的海边嬉水,晚上,海风从远处刮来,身上衣单,还会感到一丝寒意。川沙高桥海滨的白沙地带,三十年代上海市政府在此开辟了海滨浴场,供市民游泳避暑。海边地势平坦,浴场的沙子,都是用筛子除去了夹杂的小石子,纵目远望,潮涨潮落,水天茫茫,令人心旷神怡,前来游泳的人络绎不绝。
三十年代初,上海市内游泳池主要有四种类型:公共游泳池、团体游泳池、学校游泳池以及私人游泳池。最大的是虹口公共游泳池,常常人满为患。更衣室里衣服乱七八糟,中外男女挤满了一池。会游的人在台上跳下来,不会跳的人身上套着救命圈。一些姑娘不会游泳,但坐在浅水中请人摄取几张曲线美的倩影。游泳累了,走上岸来,卧在草地上,享受着日光浴。等到太阳无精打采地西坠的时候,换好衣服回家,喧嚣一天的游泳池便恢复了宁静。
到了夏天,原先一些高楼内的游戏场,就搬到了楼顶,这些高楼大多是大百货公司。它们地理位置优越,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上海滩尽收眼底。有识之士便在楼顶开辟了露天游戏场,门票便宜,每人四角,场内遍设花卉盆景,游戏多种,还有演出:说书、大鼓、滩簧、戏法、杂技、滑稽、女子新剧等。集观景、看戏、享受空中阵阵凉风于一身的屋顶花园,成为人们新的时尚消暑方式,一经开辟,便受到人们的青睐。
一些富商、官员家有马车,充满了西洋情调。车有单马双轮车,有双马四轮车,车身敞开,上面支起漂亮的遮篷,后面两边各有两个高大的钢丝轮子,中间托起长方形的宽大车厢,分前后两车厢,坐于其中,招摇过市,路人注目,富人自觉身价倍增。车夫响鞭一甩,双马奔腾,疾驶如飞,阵阵凉风扑面而来,暑气顿时全消,富人对此乐此不疲,甚至通宵达旦。汽车引进上海后,汽车兜风又成为他们的新一爱好,成为消夏的时尚。汽车兜风一般要在晚上八九点钟,避开人多商杂的地方,专向僻静的地方驶去,一般沿静安寺方向西去,树木渐多,风自天地来,凉气腋下生,好不快活。
但对大多数贫民来说,夏天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在热浪袭人的季节里,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冒着烈日奔波,哪里有闲钱和闲情呢?黄包车夫们拉了最后一趟客人后,回到家里,浑身的汗珠还从毛孔里向外滚出来,一颗颗珍珠似的。搭在肩上的面巾,早就变成了黑色,发出一股剌鼻的汗臭味。妻儿赶忙递上凉水和湿毛巾,车夫接过来擦二下,咕咚咕咚将一大杯水喝下,叫一声“爽”,然后把赖以生存的车辆在路旁停放着,不再延揽顾客,敞开了粗破的布衣,拉一把破旧的竹塌坐下,一边扇一边唱着:“扇呀----扇呀----扇呀,扇来了阵阵凉风,扇去了若干炎热,扇子呀,扇凉了我身上的汗水。扇呀----扇呀----扇呀,只要不怕手酸力疲,自会风生热退,我们努力的扇,这可恨的夏日,也会退避三舍……”
老城厢人多地少,密密麻麻地盖满了棚户房,破破烂烂似要随时倒塌的样子,有的马路两边的房子几乎可以相接,路面崎岖不平,最多只容两人并排而行。没有电灯,更没有电风扇,一只水龙头至少十来户人家使用,碰上大热天,还常常断水,这时候要靠平时准备好的积水了。他们最兴高采烈的时候,就是太阳落山以后,暑气渐渐褐去,终于可以出门乘风凉了。先用一盆洗菜水,洒在自家的门口,然后端出一只小台子,几只小凳子,一家人围坐吃饭,隔壁人家也是如此,热热闹闹。吃完,收拾干净,就在屋外铺一条席子睡觉,等到第二天早上太阳要出来时,才缩回家中。
夏天本是儿童的季节。孩子们赤着脚,光着腿,满身散发着热气,他们喜欢热,而不感到热,暑假的假期最长,将近两个月。家境好的孩子们逛公园乘凉,与父母兄弟进游泳池学游泳,还有冰淇淋吃,但是穷人家的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要为家庭分担一份忧愁。一些穷孩子背上背了一只筐,不停地跑着叫着:卖冰呀,卖冰呀,他们为生存而奔跑。至于冰淇淋的味道,大概一辈子也没有尝到过。
❾ 上海的影视基地都有哪些,分别在哪里
上海大码头影视基地位于宝山区化成路吴淞客运中心南侧、黄浦江畔的绿树林中,有一幢典型的仿古式茶楼,鳞次栉比的墙面广告牌以及建造中的钱庄、酒肆、戏楼、商行等老上海市井百态的景象,近日初现端倪。原来,这就是落户于上海港吴淞客运中心的上海大码头影视基地。
宝山吴淞客运中心至今仍保留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码头江景,被影视业界公认为是“上海现存唯一能塑造上世纪上海滩客货运码头历史影视场景的地方”。现在,只要是拍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上海、长江老码头的戏,吴淞客运中心几乎成为国内唯一的实景取景地。2003年起,这里先后接待了成龙、孙红雷、刘烨、孙俪、吴秀波、王志文、赵文瑄、张瑜、小宋佳等诸多演员,《人间正道是沧桑》《辛亥革命》《上海·上海》《十月围城》《四十九日·祭》等83部影视剧先后在此取景。
宝山吴淞客运中心的码头江景,早在上世纪初曾以“吴淞烟雨”和“海天旭日”享誉沪上,在当时的“上海八大景观”中占据两席,迄今仍被影视界公认为“上海现存唯一能塑造上世纪上海滩客货运码头历史影视场景的地方”。只要拍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上海、长江老码头的戏,吴淞客运中心几乎成为国内唯一的实景取景地。
❿ 上海的地名(上海人回答)
上海的道路,最早出现在原上海县城厢地区(今南市区人民路、中华路内侧),据方志记载,明弘治时城厢坊巷5条,嘉靖时10条,万历时11条,清康熙时25条,嘉庆时63条,同治时80条。上海开埠后,英租界初期修建道路很少,路名也很随便,如“花园弄”(今南京东路东段),因路旁有花园兼跑马场而得名,锡克教堂旁的道路称西[锡]克路(今广西北路)。同治三年(1864年),一个由26条道路组成的英租界干道网已具雏形,南北向、东西向各13条。同治四年工部局通过决议,规定南北向道路以中国省名命名,东西向以中国城市名命名。美租界的文监师路(今塘沽路),是以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名命名的,其后,受英租界影响,也采用中国城市名命名道路。咸丰十年(1860年)后,工部局和公董局为了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军,先后越界筑成徐家汇路(今华山路)、新闸路、麦根路(今淮安路)、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等四条军路,并越界筑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为上海最早的界外马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扩展后,泥城浜以西地区路名多数以英美殖民者姓名命名,少数以中国地名命名。本世纪初工部局在租界以西、以北地区又越界筑道路38条,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的有29条,以中国地名命名的9条。法租界初期路名以附近设施作专名,也有以法国人名、军舰名命名。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一年辟筑的东西向道路,大都以中国的“江”名命名,如西江路(今淮海中路)等,南北向的道路,以中国的“山”名命名,如寒山路(今济南路)等。光绪三十二年,法租界当局宣布将已筑道路,改为以法国人名及事物命名。民国3年(1914年)法租界再次扩展,所筑道路绝大多数以法人和美、意、比等外国人名命名。早期租界中心地区,道路整齐有序,大马路(今南京东路)、二马路(今九江路)、三马路(今汉口路)等俗称,广泛使用近百年。
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民国临时政府提出了“五族共和”等政治主张。这些政治主张在由闸北市政厅管理的路名上被充分反映出来。与租界北西藏路相邻的四条新筑马路分别命名为汉中路、满州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对原有道路加以改名,如总局路改共和路,新闸桥路改大统路,南川虹路改光复路等,表达了民国初年人们对民族团结、国家强盛的愿望。民国18年(1929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决定在上海东北建设新市区。新市区与外界相连的主干道多用辛亥革命领袖名命名,如中山路、其美路、黄兴路等;东西向干道命名三民路、五权路,南北向干道命名世界路等,反映三民、五权、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张。其他道路分别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九个字为首的词组命名。民国26年11月,日军攻陷上海后,曾一度改成具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地名。民国32年10月,汪伪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对原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越界筑路区域240条路名的更名,大规模更改以西方国家人名等命名的道路,如戈登路改江宁路、哈同路改铜仁路、文监师路改塘沽路等。新的路名,大都以中国各级政区名命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政府在路名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民国34年(1945年)11月和12月,市政府先后两次公布更改路名公告。基本上仍采用以中国各省地名命名路名的方法,同时又以“复兴”、“建国”等词组和“中正”、“林森”等国民党要人名命名一批地名。
上海开埠后,涌现一大批经济、文化类和企事业名称,其中部分较为著名的也起着地名的作用。汇丰银行大楼、中国银行大楼等成为外滩地区标志性建筑。商业的发展,形成南京路、西藏路、福州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等多条商业街。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四大百货公司,中外闻名,成为上海市区起地名作用的商店名称。上海开埠以后建造的一批工厂、企业,成为上海地名群的一个重要部分,如著名的官办企业“江南造船所”,为高昌庙一带的代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英商在今苏州河南、西康路北端开设“江苏药水厂”,后居民集聚,形成区片地名药水弄。黄浦江两岸是码头、仓库集中地,著名的有公和祥码头、大达码头、其昌栈等。宣统元年(1909年)沪宁铁路通车后设立的上海北火车站,民国5年(1916年)沪宁、沪杭甬线接轨后,成为上海陆上交通的枢纽,“北站”还作为区片名使用至今达七八十年之久。公用事业中的自来水、电力、煤气、邮电等著名单位,也往往成为具有指位性的地名,如建于民国13年(1924年)的自来火桥(今西藏路桥),因桥南侧有英商上海自来水(煤气)房而得名。杨树浦发电厂,烟囱高耸,是从黄浦江进入市区的标志。服务业、娱乐业一直是上海的重要行业,如著名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天蟾舞台、大世界等,都著称一时,起着地名作用。上海是近代教育、卫生事业的发祥地,知名度较高的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仁济医院、广慈医院、公济医院等与人民关系密切,都起到地名的指位作用。
区片地名系指具有大致范围而没有明确界线的地域性名称。有的区片名历史上就已存在,如浦东、静安寺等。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旧的地理实体虽已消失,但地名却流传至今,衍化成区片地名,如徐家汇、曹家渡、老西门、十六铺、提篮桥等。也有闻名当时的抛球场(今南京东路、河南中路口)、日升楼(今南京东路、浙江中路口)等,今天已成为历史地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区均延续旧制,为20个市区、10个郊区。1956年,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原有的区划显得太小,不便管理,遂将市属区减少至15个,郊区合并为3个。1958年,江苏省辖的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川沙、南汇、崇明10县,分两次划属上海市,形成今上海市的范围。1964年,市区区划调整为10个区,形成10区、10县的基本框架。1980年置吴淞区,1981年置闵行区,1988年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置宝山区,1992年改嘉定县为区,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置闵行区。1993年初将原川沙县和黄浦、南市、杨浦3区所辖浦东部分及上海县三林乡合并建立浦东新区。至1995年底,上海有14个区、6个县,共20个区县级政区地名。
街道前身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设立的以序数为名的办事处,1960年1月正式设立街道,成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名称,一般以境内主要道路名命名,如黄浦区的南京东路街道;其次为以区片地名命名,如闸北区的北站街道;也有的以新村名命名,如长宁区的天山新村街道;其他有以园林名命名的,如南市区豫园街道。
农村县级以下政区名称,1949年至1953年为区、乡(镇)两级制。1954年撤销区的建制,1956年乡、镇合一,改小乡为大乡。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1984年后,恢复为乡级建制。90年代初,先后撤乡建镇。至1995年底镇级地名已有208个,占乡、镇地名95%。乡镇名称的专名,一般以驻地所在的聚落名为名,如南翔镇驻地南翔;也有以所处的地理方位,如淞南镇在吴淞之南;有以古称加方位词的,如茸北镇;有以岛名,如长兴乡、横沙乡;有以水体名,如石湖荡镇;有以山名,如天马山镇;有以区片、地片名为名,如宝山镇;有以路为名,如祁连镇(以祁连山路)。
行政村名称一般以村民委员会所在地的自然村名为名,也有以政治性词语命名的,如和平、民主、爱国、红星等。1958年公社化后,农业合作社改为公社所属的大队,大队成为新的聚落地名。1980年上海市地名普查时,这些以政治性词语命名的大队、生产队名因重名太多,进行了更改。新的大队名一般以所在地自然村名命名,也有以河流、旧小乡、桥梁等名命名的,在不重名的原则下,保留了一些由农业社名沿袭的政治性词语。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专名大多数沿用下来。沿海农场地区,聚落地名的首字大都采用该农场名的首字,如新海农场有新海村、新开村、新阳村等。也有用其他方法命名的,如五四农场内的聚落地名,绝大多数首字为“海”、“青”。
道路名称,1949年5月后,首先对以国民党要人和外国人名命名的路名进行了更改,如“中正路”分别改为延安路、瑞金路、石门路,“林森路”改为淮海路,“魏德迈路”改为邯郸路等。以后,又更改一些残留的以外国地名命名的路名,如将“伦敦路”改名横山路;同名、同音的路名也进行了改动。
上海城市的不断扩大,新建道路和新路名日益增多,1952年以后,市政管理部门继承了上海路名以中国省市地名命名的传统,并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命名原则,以需命名道路的方位对应有关省市地名命名。杨浦区地处上海市区的东北,路名就以吉林、辽宁省地名命名,有松花江路、鞍山路、本溪路等。普陀区地处市区的西北,路名就以陕西省地名为主命名,有宜川路、志丹路等,少数用四川省的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长宁区地处市区西南,路名以贵州省地名命名,有遵义路、茅台路、安顺路等。徐汇区以广西省地名命名,有田林路、苍梧路等。浦东沿江一带以山东省的地名命名,有崂山东路、潍坊路、文登路(今东方路)等。1958年以后在市郊发展吴淞、安亭、闵行等工业区及70年代后期建设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外围的道路名称均根据其所处的方位采用相应省的地名命名。
浦东新区由于待开发的范围大,新建的道路多,仅干道以上的道路就达50多条,1993年,设立浦东新区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工作小组,在吸收国内外一些主要城市地名命名的长处和各界意见后,于1994年3月提出了既充分体现浦东开发、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名规划方案。方案体现浦东道路的层次性,通名以大道、路、街,分别用于快速干道、主干道和各建设小区内的道路;专名采用“远东”、“世纪”、“中央”、“迎宾”等词命名。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改变上海城市面貌,在一些棚户区和市区的边缘兴建住宅。这些住宅最初供产业工人居住,称为工人新村,70年代后期新村数量大增,遍及中山环路内外侧和郊县城镇,新村成为上海城市地区使用率很高的居民地地名。每个新村都有一个独立的名称,如曹杨新村、田林新村、中原新村等。大的新村分成若干个小村,其名称多在专名后加序数词组成,如曹杨新村有曹杨一至九村,田林新村有田林一至十四村。新村的得名大都以所在地区的主要路名命名,但省略“路”字,如曲阳新村以曲阳路得名,甘泉新村以甘泉路得名;有以建造单位命名的,如商业一村、公交新村等;有以居住者的职业命名的,如海员新村;有以所在地旧名得名的,如明园新村,原址为明园跑狗场;有以吉祥美好之词命名的,如友谊新村、阳光新村等。90年代初,由于商品房出现,又有城市花园、共富新村等名称。
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初属农村地区的旧新市区、大场区、真如区、新泾区、龙华区等地区,现在已大部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当初的聚落今大都湮没无存。50年代后期,在近郊建立工业区,使五角场、吴淞、彭浦、北新泾、真如、吴泾、闵行等地相继成为工业化地区,又有不少地名湮没,尤其是1972年动工兴建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1978年动工兴建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共有200余个聚落名称湮没。1993年后,随着规模更大的浦东新区的开发,新区内大量的村落名称正在逐渐消失。农村居住区的总体规划、统一设计,也使农村聚落地名减少,如宝山区罗店镇新建的39个农民新村,拆迁了213个自然村。
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工业布局的调整,原来分布在市中心区的许多小工厂,迁至新的工业区。因此,在共和新路两侧、桃浦、吴淞、吴泾、闵行等地,大型工厂林立,工厂名成为当地的主要地名。在市中心,新建了一批大型文教、娱乐场所,如上海电视台、华东师范大学、新华医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等。对一批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遗址进行保护,产生了一批如“中共一大会址”等纪念地名称。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层建筑名称逐年增多,不少成为上海城市重要标志物和知名度高的地名,如联谊大厦、华亭宾馆、上海商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等。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及浦东新区内的金桥、陆家嘴、外高桥等开发区,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区片名称。地名是现代城市人文地理实体的“包装”,具有形象功能作用。1990年以前,住宅小区命名,用“新村”的多,高层建筑用“大楼”、“大厦”的多,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房地产业兴起,投资者、开发商对物业名称很为关注,出现“花园”、“广场”、“城”等新的通名,在专名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命名习惯,出现如“新世纪”、“太平洋”等名称。
回答者:兮溪 - 秀才 二级 12-12 12:27
--------------------------------------------------------------------------------
不管什么都有例外的呀
回答者:nxhydm - 助理 三级 12-12 13:18
--------------------------------------------------------------------------------
老实说,上海人也不一定知道的呀
回答者:astraly - 童生 一级 12-16 15:00
--------------------------------------------------------------------------------
上海城市的不断扩大,新建道路和新路名日益增多,1952年以后,市政管理部门继承了上海路名以中国省市地名命名的传统,并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命名原则,以需命名道路的方位对应有关省市地名命名。杨浦区地处上海市区的东北,路名就以吉林、辽宁省地名命名,有松花江路、鞍山路、本溪路等。普陀区地处市区的西北,路名就以陕西省地名为主命名,有宜川路、志丹路等,少数用四川省的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长宁区地处市区西南,路名以贵州省地名命名,有遵义路、茅台路、安顺路等。徐汇区以广西省地名命名,有田林路、苍梧路等。浦东沿江一带以山东省的地名命名,有崂山东路、潍坊路、文登路(今东方路)等。1958年以后在市郊发展吴淞、安亭、闵行等工业区及70年代后期建设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外围的道路名称均根据其所处的方位采用相应省的地名命名。
浦东新区由于待开发的范围大,新建的道路多,仅干道以上的道路就达50多条,1993年,设立浦东新区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工作小组,在吸收国内外一些主要城市地名命名的长处和各界意见后,于1994年3月提出了既充分体现浦东开发、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名规划方案。方案体现浦东道路的层次性,通名以大道、路、街,分别用于快速干道、主干道和各建设小区内的道路;专名采用“远东”、“世纪”、“中央”、“迎宾”等词命名。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改变上海城市面貌,在一些棚户区和市区的边缘兴建住宅。这些住宅最初供产业工人居住,称为工人新村,70年代后期新村数量大增,遍及中山环路内外侧和郊县城镇,新村成为上海城市地区使用率很高的居民地地名。每个新村都有一个独立的名称,如曹杨新村、田林新村、中原新村等。大的新村分成若干个小村,其名称多在专名后加序数词组成,如曹杨新村有曹杨一至九村,田林新村有田林一至十四村。新村的得名大都以所在地区的主要路名命名,但省略“路”字,如曲阳新村以曲阳路得名,甘泉新村以甘泉路得名;有以建造单位命名的,如商业一村、公交新村等;有以居住者的职业命名的,如海员新村;有以所在地旧名得名的,如明园新村,原址为明园跑狗场;有以吉祥美好之词命名的,如友谊新村、阳光新村等。90年代初,由于商品房出现,又有城市花园、共富新村等名称。
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初属农村地区的旧新市区、大场区、真如区、新泾区、龙华区等地区,现在已大部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当初的聚落今大都湮没无存。50年代后期,在近郊建立工业区,使五角场、吴淞、彭浦、北新泾、真如、吴泾、闵行等地相继成为工业化地区,又有不少地名湮没,尤其是1972年动工兴建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1978年动工兴建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共有200余个聚落名称湮没。1993年后,随着规模更大的浦东新区的开发,新区内大量的村落名称正在逐渐消失。农村居住区的总体规划、统一设计,也使农村聚落地名减少,如宝山区罗店镇新建的39个农民新村,拆迁了213个自然村。
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工业布局的调整,原来分布在市中心区的许多小工厂,迁至新的工业区。因此,在共和新路两侧、桃浦、吴淞、吴泾、闵行等地,大型工厂林立,工厂名成为当地的主要地名。在市中心,新建了一批大型文教、娱乐场所,如上海电视台、华东师范大学、新华医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等。对一批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遗址进行保护,产生了一批如“中共一大会址”等纪念地名称。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层建筑名称逐年增多,不少成为上海城市重要标志物和知名度高的地名,如联谊大厦、华亭宾馆、上海商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等。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及浦东新区内的金桥、陆家嘴、外高桥等开发区,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区片名称。地名是现代城市人文地理实体的“包装”,具有形象功能作用。1990年以前,住宅小区命名,用“新村”的多,高层建筑用“大楼”、“大厦”的多,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房地产业兴起,投资者、开发商对物业名称很为关注,出现“花园”、“广场”、“城”等新的通名,在专名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命名习惯,出现如“新世纪”、“太平洋”等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