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情况如何
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情况是非常不容乐观的。这都是由于今年疫情原因的影响,足足有大半年在今年电影院都没有开门。现在虽然开门了,但是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一、今年年初整个地球都遭受着新冠病毒的影响,大家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知道今年年初的时候,本该是新一年美好的开始,谁知道新冠肺炎病毒却肆虐在这个地球上。很多国家很多人民都遭受这个病毒的影响,在那段时间几乎每个人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现在疫情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缓解,但是还是远远没有消失。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的情况依然是非常的惨淡,非常的糟糕。对此,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⑵ 为什么冯小刚的电影没有一部超十亿的
几经坎坷的《芳华》终于上映,冯小刚也是长出一口气。如果被封杀的话,损失的不仅仅是投资。更多的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情怀在里面。
好在顺顺利利的上映了
而且,这部电影还创造了冯小刚电影的票房记录,上映第三天票房就突破3亿大关。这对冯小刚来说,算是一种“奢侈”。
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因很简单,冯小刚的作品一直不大很迎合观影人的口味。
像《捉妖记》、《羞羞的铁拳》、《泰囧》之类的爆米花电影很是迎合大众 娱乐 的口味。所以,他们的票房也是蹭蹭的往上涨。别说10亿了,20亿都不是稀罕事。
毕竟,存在即合理。这就是市场规律所在。
按理说,冯小刚应该很明白其中的小九九。可是,为什么冯小刚没有拍摄这样的爆米花电影呢?
从《唐山大地震》到《1942》,从《我不是潘金莲》到《芳华》,一部又一部的半写实电影成为了冯小刚一直不肯割舍的题材。
(1942也仅仅拿到了3亿多票房)
也正因为如此,冯小刚的电影票房一直不高
我想这很大一部分和冯小刚本人的性格有关。看过《老炮儿》这部电影的都有一个深深的体会,那就是电影中六爷这个角色的性格和冯小刚很类似,或者就可以直接说,冯小刚就是六爷的化身。倔强、义气、有原则、有情有义,是六爷的写照更是冯小刚的性格的特点。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在很多的地方,冯小刚会被叫做“小钢炮”了。
抛开其他的不谈,单单就说一下刚刚上映的电影《芳华》,这部记录了冯小刚们(他们是一代人)青春岁月的电影,从目前的结果来说这一次冯小刚找对了观众的真正的痛点。豆瓣评分7.9分,至少说明人们对这部电影的认可。
虽然说3天破三亿不是很高的成绩,毕竟和那部刺激荷尔蒙的电影《战狼2》相比,《芳华》还真不算什么。但是,能够让观众找到共鸣点,而不是像爆米花电影一般看过去就忘,这一次冯小刚做到了。
其实很简单,因为冯小刚错过了中国电影票房最爆炸的那两年,也就是2014-2015年。
在这两年冯小刚没有一部电影上映。否则的话,以他之前的票房号召力,应该早就达成这个成就了。
而他错过了这个爆发期以后,再回来,江湖已经不是那个江湖。
我们先看中国电影年票房增长情况。你就知道2014-2015年的票房爆炸是有多恐怖。
可以看到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破百亿以后,一直到2013年增长曲线虽然很神奇,但远没有2014-2015这两年这么夸张。之前的增长率都是20%左右,但是2014年增长率是30%, 2015年则达到了惊人的45%,光是2015年比2014年增长票房就有145亿!!!
中国电影在2013年之前,10亿是一个神话。破10亿几乎预定年度票房冠军。但是2014年之后,20亿(捉妖记)、30亿(美人鱼)随随便便就达到了。
在市场形势大好的时候,是个好电影都能取得好票房。这就好比股票大盘涨到5000点,那你随便一支垃圾股也能赚钱啊。
何况是冯小刚啊。冯小刚是什么人物? 香港电影人成龙、周星驰没过来之前,大陆电影票房号召力就靠冯小刚一个人,开创了内地贺岁档的人。拿下内地电影年度票房冠军最多的人啊。
这个图我是一定要拿出来说说的,冯小刚一共拿过3个年度票房冠军,还有3个年度国产片票房冠军。
想想看,如果在这2年冯小刚随便弄个喜剧片,过10亿还在话下?
但是在这个中国电影最容易赚钱的时候,冯小刚干嘛去了?
事情得回到2013年,这年贺岁档冯小刚上映了《私人订制》结果呢?
当时这部电影的宣传海报有一句宣传词,叫“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这话说的什么意思呢?江湖传闻,冯小刚当年《1942》投资巨大,票房不佳,让投资人亏损严重。于是找来王朔救急,临时凑了个段子,拍了这部《私人订制》,回归冯氏喜剧,大卖特卖( 总票房近8亿,年度第3 ),在《1942》上面亏的钱都圆了回来,皆大欢喜。
唯有冯小刚不欢喜。
这个故事确实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成全别人(投资人),恶心了自己”。
冯小刚一怒之下,劳资不玩了,不拍电影了。所以这两年他是半退休状态。
那后来为什么又复出了呢? 据说和冯小刚闹掰的华谊兄弟,2015年以10亿元收购冯小刚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冯小刚签下了“对赌协议”。承诺美拉公司2016业绩净利润不低于1亿,未来至2020年每年净利润需增长15%。不足之处由冯小刚补足。
所以,冯小刚又必须出来拍电影赚钱了。
但是断档3年,再回来,没那么容易续得上啊。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林志颖服兵役的事儿。想当年,林志颖92年刚出道的时候,号称“亚洲小旋风”啊。93年就去香港红磡开演唱会啊,《十七岁的雨季》你们别说没听过啊?
和郝邵文那几个拍的几部电影《旋风小子》、《乌龙院》,不知道有多火啊。
结果后来服兵役2年,回来以后是什么样子? 娱乐 圈,2年没有新闻没有曝光,那就死得凉透透的了。
冯小刚虽然不是 娱乐 明星,3年不拍电影,话题度不会那么惨,但是再回来,马上就想找回过去的票房号召力?你真是想得容易哦。
冯小刚回来,他想再拍《私人订制》那种冯氏喜剧,恐怕已经不现实了。因为这部电影当时口碑非常差,是公认的大烂片。冯小刚拍这种喜剧拍了十几年,其实观众已经审美疲劳了。不可能你90年代玩的东西现在还能大卖。
再加上冯小刚说他想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所以现在他只拍文艺片。去年的《我不是潘金莲》,今年的《芳华》都是这样的。因为这些电影投资比较小,成本可控,万一失手也不会亏太多。冯小刚回到江湖也得先练练手啊。
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
那冯小刚能凭借《芳华》跨越10亿门槛吗?
说实话,很难。《芳华》的题材、类型都决定了这部电影是有上限的。就算口碑再好,看的人也不会太多。
不过刚刚过去的首映周末,《芳华》倒是搞出了大新闻,也许这次还真有戏。
大家看, 《芳华》周日的票房1.09亿超过周六1.06亿,上座率也是周日34%大于周六33.5%。一般情况下,一部电影首周末,周日票房都是低于周六的。《芳华》实现了周日逆跌,这个指标非常重要。
今年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战狼2》、《摔跤吧,爸爸》、《寻梦环游记》,这些都破了10亿,既然《芳华》做到了,那真有可能破10亿呢。
具体会怎么样,还要看这个周末成龙《机器之血》、邓超《心理罪》和陈凯歌《妖猫传》的情况,这3部电影上,《芳华》的排片估计就得跌到10%以下了。
这种口碑能不能支持《芳华》在周末过去以后继续提升排片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但我估计10亿还是可能性不会太大啊。
冯小刚电影破10亿,估计还要等一等。
为什么冯小刚的电影没有一部超十亿的?你这个问题问的其实不厚道。
首先,看一部电影的市场价值,并不能从绝对数字是来判断。比如我1993年收获了1亿票房,和我2018年10亿票房,从绝对值上看,2018年大,但是从真正的财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显然1993年的1亿要比2018年的十个亿大得多。
现在,芳华最终的票房14.22亿,是第一部冯小刚票房超过10亿的电影。但是,当我们把冯小刚的电影还原到每一个当年的语境下,其市场价值就可以很直观的展现了。
1998年冯小刚拍摄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市场,1999年他的另外一部贺岁档电影《不见不散》,收获了4300万 的票房,是当年的票房冠军。当年,在内地市场获得第二名的电影是《星战前传1》,总票房3300万,第三名的是张艺谋的作品《一个都不能少》,总票房3000万。
这三者的关系,多少有点像今年《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状态,换句话说,《不见不散》的影响力甚至是可以与《红海行动》比肩的。
2003年,冯小刚的电影《手机》总票房5300万,同样是当年的年度票房冠军,当然,本片的上映时间为2013年年末,与2014年有所交叉。
2008年,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 票房3.25亿,依然是票房冠军。
原因有很多,主要讲几点
一 现在中国电影票房高的普遍都是爆米花商业电影,虽一直被人诟病,但是它火啊,诟病也没有用,人家还是会去看。为什么?第二个原因
二 去电影院看电影图什么?放松休息 娱乐 啊。工作日上完班累了一天,让大众在烧脑电影文艺电影和喜剧电影选,肯定喜剧电影和科幻大制作电影居多。嗯居多。
三 回归主题,冯导的电影大部分恰恰大多是文艺类 历史 类题材的讽刺的烧脑的类型。看着累!但是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你呢?
我只想简单的说几句,不想找太多理由,拍电影是给大家看的,有多少人花钱去看了,就是最好的赞美,不是某个导演自己拍给自己看,无论哪个导演票房差就证明你的才华和电影不行
你这样问,肯定是和现在的票房做比较吧!,这样的话对小刚就比较吃亏了。毕竟冯小刚拍电影的时间比较早,那时候国内的电影市场也没形成规模,版权意识也不强,不正规,到处充斥着盗版电影院的人也不多到那个年代都可以达到那么高的票房了不起了。还有就是他早期拍的题材大多数是喜剧,投资也不多,不像美国大片投资动辄上亿的投资。这样看来小刚是比较成功的。这就像你现在和一个30年代40的年代的人比有没有吃饱?没有可比性而言。
《芳华》这是一个烂片。无论如何粉饰。看的我呕吐。那个时代的人民饥寒交迫。食不果腹。你不敢拍。拍一些风花雪月就是好片了?偷衣服。垫海绵。摸女人。鸡毛蒜皮。狗皮膏药撑剧情。真是为苏联鬼子主子拍电影的好奴才……然后这个作者就是写《金陵十三钗》的那个作者。剧中妓女为了救学生牺牲自己。但是。难道妓女就不是人吗?
冯小刚没有赶上好时候,如果甲方乙方当时电影市场如现在繁荣,冯小刚的电影票房早就超过十亿了。
冯小刚开创了内地贺岁电影概念,是内地贺岁电影第一人。当年的冯氏喜剧令人耳目一新,笑到肚子痛,笑到窒息。上面这部《大腕》更是爆笑全场。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接连三部电影步步成功,搁到现在这个环境,我觉得那部电影也能过十亿票房。
小成本的的电影已经很不错了
归根到底就是冯小刚没有赶上好时候,生不逢时啊。
自2010年来,中国电影票房迅速增长,增长率达20%。
可是自2014年起,票房发生了大爆炸,增长率达到了30-40%,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电影票房的辉煌期。其间的电影票房记录也被屡屡打破,如20亿的《捉妖记》,30亿的《美人鱼》,40亿的《战狼2》。
反观冯小刚, 从1994年的《永失我爱》算起,冯小刚的电影已经陪伴了观众23年。20世纪末,他以《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开启了贺岁片时代,用冯氏喜剧拯救了濒死的中国影市;
21世纪初的《大腕》《手机》陪我们走进新千年。当我们习惯每个岁末,就着冯导炮制的笑料,迎来循环往复的一年年,他却开始挣脱喜剧名导这一美誉锁链,开始了他的电影新生涯。于是乎,古装片《夜宴》、战争片《集结号》、灾难片《唐山大地震》,人世间的万象都成了他电影的主角。
冯小刚坦言:自己的理念就是电影应该拍离生活很近的东西,应该记录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我们赶上中国巨大变化的时代,这个时代应该有电影记录下来,大家不能都回避现实。虽然拍当代生活题材有一定风险,但我想应该让以后的人通过电影了解80、90年代的中国怎么样,21世纪最初的20年怎么样,你从我最初的贺岁片开始看,一直到现在,你可以看出我的电影同步地在记录时代的进步。”
虽然他的电影没有突破10亿票房,但是也创造了当时中国内地电影最高票房的新纪录。比如说2010年的 《唐山大地震》便取得了6.73亿票房的好成绩。
这次,冯小刚再次出发,凭借《芳华》这部电影雪耻。堪称今年年末的现象级大作。在强片迭出的贺岁档接连夺冠,上映12天累计票房已突破9亿,成为中国影史上票房最高的文艺片。连续两个周末展现逆跌神曲线,公映9天之后还能凭借口碑重回同档期日冠,票房走势一片大好, 打破文艺片票房的纪录。
自上映以来,《芳华》收获了上座率、场均人次、单日票房等多项第一,在全国各地引发了父母辈观影的热潮。影片一路高歌猛进打破国内文艺片的票房纪录,更改变了国内市场贺岁档,强类型片独大的新局面。
正是一部品质过硬有口皆碑的电影。虽然以70年代文工团为背景,讲述一代人的青春。但许多年轻观众也产生共鸣。电影剧情和台词引发网友热议,“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成了网络间流传的金句。有网友说:“一个难忘的时代从记忆深处迎面走来,一代勇士熟悉的身影通过银幕再现眼前,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感叹。”
⑶ 2013 国产电影发展状况
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状况报告
一、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趋势:2015年票房或将破300亿二、万达电影2010年度10亿票房与中国电影共成长三、汉鼎咨询细分市场数据库:电影发行行业细分市场发现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四、浅谈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电影院市场发展趋势五、2010年院线排行2008年度电影院线与影院经营分析一、放映市场比拼品牌,院线格局凸显“马太效应”2008年中国“五大院线”初步形成了具有不同影响力的品牌二、2008年院线变革中的亮点:资本与重组三、二级市场院线的新军四、中小院线突破“瓶颈”2008年全国主要电影院线经营与发展分析五、数字电影:新技术为引擎的发展势力六、国内电影院线特点与发展趋势七、国内电影院线特点与发展趋势-0-一、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趋势:2015年票房或将破300亿2010年10月14日中国新闻网中国电影论坛昨日开幕,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发布了《“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产业黄金五年发展研究报告》,对2011年至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趋势作出预测,认为届时全国票房将突破300亿元,冲击400亿,到“十二五”末期,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腾讯娱乐讯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主题电影论坛开幕。作为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常设学术单元,本届论坛以“十二五中国电影产业愿景”为主题,谈论了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影院建设、电影生产与制片企业以及投融资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的各路专家和学者纷纷就自己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谏言十二五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百余名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展开了交流。专家们乐观预测,今年全年电影票房有望实现百亿,全国银幕总数达5105块,数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但在大好的发展形势之下,中国电影依旧存在票房虚报、滥用3D等问题。
发展机遇:中国票房突升,地方院线猛涨中国票房有望冲世界第五在昨天的论坛中,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百亿票房大关可能在今年实现。国内市场分析专家刘嘉等肯定了中国电影市场良好的发展态势,他们认为今年中国电影票房在全球市场排位上,有望从排名第九上升至第五。
江苏院线两年翻一番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趋势:2015年票房或将破300亿记者在论坛现场见到了省文联创研部副主任付少武,他表示,江苏的票房增长势头极快,2009年江苏票房已经达到4.5个亿,超过浙江,升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上半年,江苏票房已经达到3.5亿,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南京、苏锡常地区贡献的。付少武觉得,随着这样的势头,会有更多院线进驻江苏,为江苏观众奉上更多好电影:“2007年,江苏有7条院线,2009年增加至14条院线,现在还将有20条进驻江苏。”越来越多院线进驻,必将相互竞争、冲击市场,给老百姓观影带来更多方便与实惠。
存在问题:虚假票房仍有,“豆腐渣”不断票房虚报,没有监督中国电影发展猛进的同时,存在不少问题。专家们最关注的是票房虚报问题。他们认为到现在为止,中国没有一个票房的官方统计信息发布平台,票房还不能做到公开透明。据悉,目前国内较为权威的票房数据公布平台只有两个,一个是每周出版的《中国电影报》,一个是影协每年编纂的年鉴。但《中国电影报》并不普及,而“年鉴”周期太长。专家批评道,“没有权威的统计,我们的电影不像产业像作坊,直接导致了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虚报票房的情况。”国产片“豆腐渣”太多虽然票房一片大好,但真正赚钱的国产电影并不多。中国传媒大学的学者指出,观众对国产大片的评价大都比较低,而更热衷观看好莱坞影片,“好莱坞泰山压顶,香港制作釜底抽薪,内地电影腹背受敌。”学者们希望,一方面内地电影别再重复“豆腐渣工程”,辜负如潮观众的期望。另一方面,内地电影还需要多保护。
此外,专家们对现在火热的3D技术颇有微词,他们发现,《阿凡达》之后,观众对3D电影热情高涨,但国产的3D电影往往让人失望。一位北京电影学院的专家批评道,现在内地拍3D电影的都是些什么人?要么是没拍过电影的,要么就是拍了也没有人看的。那些大导演有几个人拍3D的?都很谨慎。所以啊,我们还是先把普通电影拍好,不要拿3D瞎烧钱。
实现突破:植入广告主流媒体的振兴和推动植入广告带来建设性探讨在互动环节上,各方代表踊跃发言。电影院线负责人提出了有关农村电影的发展问题,立即有一位电影业的嘉宾给予了他详细的解答。一位学者提出的“植入式广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让与会专家、学者显然对此颇感兴趣。与会专家和学者认为,这次会议是一次对中国电影、影院文化发展方向极富建设性的探讨,搭建了一个电影业工作者和研究学者的平台,对促进学术和电影产业运作的良性互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主流电影才能振兴中国电影专家认为而是主流电影的振兴启示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道路,能够自觉地将时代精神与创新理念融入到影片创作中,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效。与会专家还以《建国大业》为例,分析这部影片受到如此强烈的欢迎的原因。大家一致认为,《建国大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敏锐地捕捉到了人民群众的情感诉求。共和国6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们抚今追昔,有种对历史追根溯源的愿望,想要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珍惜,进而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建国大业》恰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这种心态,使得群众的共同心声有了抒发的渠道。
二、万达电影2010年度10亿票房与中国电影共成长2010年9月26日,万达电影院线传来消息,自2010年1月1日始,至2010年9月,已经成功突破10亿元票房大关,这是中国电影院线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这个数字。据悉,今年还将有多条院线成长为10亿元量级院线,而今年一直以来的呼声都是把全国年终票房的总目标锁定在100亿。此次万达电影院线全年票房突破10亿将是一次标志性事件,这标志着今年在国产重量级影片不断诞生的同时,中国电影的终端院线也在迅猛成长,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必将在电影终端、电影产品齐头并进的格局下,高质高量的快速成长。
文化产业是中国产业发展中的朝阳产业,也是万达集团的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万达集团开始投资影院终端建设,在全国的万达商业广场项目和其他实力雄厚的商业广场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万达国际电影城。2005年万达集团全资组建了自己的电影院线公司。五年来,万达电影院线已经在全国建设了52家高端连锁电影城,全国超过400块银幕,并取得了非凡的票房业绩。万达国际电影城以其一流的设计和施工、最先进的放映设备配合国际化的服务理念,使广大观众得到超一流的娱乐体验,并成为大型商业MALL的重要明星业态。
随着万达电影的不断发展壮大,万达院线打造民族电影品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已经日益明确,“一切以观众的观影价值观影体验为核心驱动”,是全体万达电影人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万达院线现阶段的目标是到2010年底建成70家以上的多厅影城,银幕总数超过600块,到2012年将拥有120家以上的影城,超过1100块银幕,年收入预计将超过30亿元。
万达院线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打造中国本土民族电影院线品牌为己任,始终不渝的坚持把放映好国产电影,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只有中国民族电影工业的兴盛繁荣,才能保证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格局的良性稳健长久的繁荣。
在万达电影经营运作的6年多时间中,无论是小型区域放映的国产电影,还是国际知名的华语大制作影片,都会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精耕细作。全国万达影城每年配合举办的国产电影明星见面会均不少于200场次,而各种国产电影的推介互动活动,不下千余场,无论是《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三枪拍案惊奇》,还是《杜拉拉升职记》、《大兵小将》、《喜洋洋与灰太狼》,万达院线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票房成绩。万达电影还通过影院终端建立起来的自有媒体平台,10万发行量的《万达电影》会员刊、近100万发行量《影民》DM杂志、万达电影官网、官方微博等重要手段工具,均会对国产电影进行深度挖掘互动,对国产电影的终端推广,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汉鼎咨询细分市场数据库:电影发行行业细分市场发现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一、我国电影发行行业现状1、电影发行市场不容乐观目前全国的电影市场不容乐观,全国现有5000家电影院,设施设备与技术手段能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外电影院水平的不足1%。除大中城市电影院尚有一些经济效益,众多县市级电影院几乎没有效益可言。据统计,200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仅10亿元人民币。如果电影市场运作良好,我国电影票房有100亿元的发展空间外资正是看中这个票房数字。但是,即便是票房最好的上海,2002年收入也仅有1.59亿元,平均每人电影消费不足10元,而国际影业几乎一致看好中国市场。
2、电影发行市场新格局正在形成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组建了35条院线,其中14条实现了跨省经营。北京、上海、浙江等10个省市都已经拥有2条以上的院线。江苏省的院线更是多达7条。
院线,就是由一家电影发行机构和多家电影院所组成的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的电影发行放映系统。我国的电影发行传统上是由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按照行政区划逐级下发。去年,我国开始推行院线制改革,经过7个多月的运营,中国电影发行市场由一家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已经被彻底打破,新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北京世纪环球院线公司成立于4个月以前,是我国目前惟一一条由电影系统以外的资金运作的院线。成立之初,它就从北京杀到了上海,并从上海最大的院线公司--联合院线的旗下一举挖走了8家电影院。现在,世纪环球已经打入了3个省市,旗下拥有影院16家。但是他们的胃口还远远没有满足。世纪环球院线公司副总经理李国新告诉记者:“我们计划在3年内再投10亿元,建200家影院,进入10个省市。”另外一家由民营资本参股名为中影星美的院线,在完成了最初的跑马圈地之后,又拿起了资本运作的利器。该公司即将设立一家投资公司以完成并购的计划。并购目标直指上海和广州最大的院线公司。中影星美院线副总经理告诉记者:“如果这些都完成的话,中影星美将来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旗舰。”其他院线也都纷纷扩大势力范围。最近一段时间,新建影院数量明显增多,仅上海一地,春节前后开业的电影院就有近10家。
统计显示,去年全年我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8亿元,而在美国,这个数字高达89亿美元。汉鼎咨询认为认为,我国电影市场潜力巨大,而院线制改革又引进了市场化操作机制,因此电影发行市场的投资热情还将继续升温。
三、汉鼎咨询细分市场数据库:电影发行行业细分市场发现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二、我国电影发行行业发展趋势1、民营资本异军突起《无极》、《神话》、《七剑》……在这些票房收入处于第一阵营的电影背后,你总能看到一个个民营电影发行公司的名字。事实上,自民营发行公司2004年进入市场以来由于机制灵活与市场结合紧密,他们爆发出来的旺盛生命力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
2003年3月,国产电影发行权全面放开。
2003年8月8日,进口影片发行的“第二家公司”华影挂牌,打破中影独家垄断进口片发行的局面。
2004年1月7日,七家民营企业日前第一批获得国产电影的国内发行资格,使长期以来由国有企业控制的我国国产电影发行格局发生变化。这七家公司是博纳文化、新画面、金棕榈、大和影业、成都峨影、联盟娱乐、华艺音像。此前,民营公司只有代理发行资格。
在电影制作和发行领域,民营资本的进入早已水涨船高。在电影制作方面,国有资本、合资制作和民营资本各占三分之一的局面已经形成。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一诞生便迅速地成长为中国影视投资、制作行业中最具实力的民营企业之一,其出品的影片如《没完没了》、《一生叹息》、《寻枪》、《卡拉是条狗》等电影都在票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3年底的新片《手机》更是出手不凡。而另一家北京新画面公司凭借《英雄》一片创造了中国电影上的一个奇迹。另有媒体报道,除了电视台、电影集团下属正规电视剧制作公司,90的电视剧制作中或多或少都掺入了民间资本。
2、外资分切中国电影发行“大蛋糕”2004年1月1日,《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正式实施。根据规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南京7大试点城市的中外合资电影院中,合营外方在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最高可达75%,但是不能设立独资影院。这对外资投资中国电影市场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汉鼎咨询分析,新规定的出台将进一步鼓励外资投资到中国的电影市场。
经中国政府批准,时代华纳在中国的首家合资影院上海永华电影城2003年7月12日正式开业。而当天恰逢他的57岁生日。这标志着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影院市场。
2003年10月14日美国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和上海电影集团宣布将在中国合资兴建10座多厅电影院,而华纳至少已经获得其中2座影院51%的控股股权。这意味着外资进入中国影院市场获得了实质性突破。
三、汉鼎咨询细分市场数据库:电影发行行业细分市场发现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和迪斯尼在内的多家国外电影公司巨头都对中国电影市场兴趣浓厚,华纳显然已经获得了领跑地位。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此公司为“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的子公司)国际部中国区总裁艾秋兴此前透露,华纳将从投资影院、制作影片和开辟发行渠道“三管齐下”拓展中国业务。
早在2000年,政府就开始鼓励外资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但规定外资在控股方面不得超过49%,以保证中资的控股地位,虽然有这样的限制,但也阻挡不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心,全国各地的合资影院相继建立。
面对巨大的市场,外资当然不满足于仅有49%的股份控制权,他们期望更大的发展空间,好丽友的有关人士说,“我们希望绝对控股,就是希望掌握经营权和运营权,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技术和理念运用于中国市场。”汉鼎咨询指出,如今将控股比例提高到75%,外资将有机会占据绝对控股地位,这使得外资更加大胆、放心地进入中国市场。新规定的出台,将大大提高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外资与中资合资建电影院将成为一种趋势。
四、浅谈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电影院市场发展趋势文中从影院对购物中心的作用与功能、新电影生活方式、影院及电影票房的历史数据、观众看电影的心情调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近来出现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明显地让我们看到一些个别商业地产的项目进展的缓慢,但对于电影院市场的扩张与运营,我们依然有着很强的乐观心态。
电影院业态对于商业地产的项目购物中心的功能与作用大家是不言而喻的。电影院除了可以提高这个商业项目的人气、增加客流的滞留时间和项目的时尚周期外,还对人流的导向性、顾客消费的引导性、顾客心理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同时影院与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配套。
最近几年,是中国电影院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截至2007年底,全国34条院线共有1427家影院,3527块银幕。2007年全年城市院线市场新增影院102家,新增银幕493块,平均每天诞生1.35块银幕,其发展速度位居世界之首。
说明:以上影院和银幕数量仅限于加入院线制的数字。全国的影院和银幕数字将高于以上数字。
2006年中国电影院票房为26.2亿元,2007年达到33.27亿元,2008年有望突破40亿元。其中,2007年,影院票房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年票房过4000万元的影院6家,比上年增加了2家。年票房超过1000万元的影城78家,与2006年的59家相比增长了32.2。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现代化多厅影院的经济效益日渐凸显。为此,部分传统国有院线斥巨资投入到影院基础设施建设中,社会资本继万达之后,金逸、时代今典、保利集团等又加入到投资影院建设的热潮中,以及韩国希杰CGV影院这样的国际品牌也加大资本投资力度,加快了影院建设的速度。
有一组数据如下:在美国每8600人拥有一块银幕;在韩国每4万人拥有一块银幕;在中国大陆每12万人拥有一块银幕。中国的电影院投资领域处于刚进入发展阶段,市场远远没有饱和,还有着很大的市场终端缺口。以上数据摘自《2006年中国电影产业年度报告》。
所以,无论商业地产处于什么样的经济时期,无论是复苏阶段、繁荣阶段,还是衰退阶段、萧条阶段,只要这个商业项目有一个足够大的体量8万或10万平方米以上,并处于一定的消费能力、交通便利的商圈或大型成熟社区内,那么它都应会有电影院的规划,也就是说,电影院是在新的经济危机时期零售连锁业当中没有下降的业态之一。
另外,按照历史规律,经济越萧条,电影业反而越繁盛。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电影业受冲击很小。一方面,在这个时期电影投资商会放缓制片速度,对投资更为谨慎,同时对其投资进行层层把关,这样在经济萧条时期催生了许多高质量的精品影片。另一方面,心理学家认为,在经济条件不好的时期,人们更愿意频繁地走进电影院,借助于看电影来缓解与渲泄内心的压力。看电影是人们最物美价廉和便利的排除与减缓内心郁闷、压力和寻求快乐的方式,让人们在电影里品味另一种人生。在那个特定时期,人们即使排队领取救济,也会挤出几枚硬币到电影院买票观看疯狂喜剧、热闹的歌舞片等。
现代的电影院不是那种传统的独立的大礼堂,而是设置在购物中心内的现代时尚的多厅影院,它将人们的购物、餐饮、娱乐、交际、休闲、约会、体验、心情释放等结合起来,使人们到电影院里看电影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成为一种全新的电影生活方式,使电影院成为这种全新的电影生活文化空间。
四、浅谈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电影院市场发展趋势新电影生活方式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黑暗的电影院里,如果专心安静的看一部电影,用100的注意力投入其中,就可以完全忽略到周围的变化,也许偶尔会有设身处地的联想,但那也是游离于理智思考之外的情感渲泄。同时,好的电影的音乐,可以给人营造出不同的精神感受,让人更容易投入电影所营造的特殊的气氛当中,可以让你暂时脱离外面的现实世界,全情投入别人的故事,与片中人物同喜同悲,可以让人的心中的情感在这里得到释放、缓解、放松、共鸣以及提高情趣、窥视社会、发现惊奇和认识自我!
再者,电影院里还会有导演、明星的见面会和电影首映式等活动,这样可以让观众与导演、明星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这种高涨情绪的心理渲泄与心理满足增加了人们到电影院里看电影的热爱和执着。
经济危机影响着人的一切活动,包括理想的实现。同时,经济危机也蕴含着巨大的机会。我们有着一个13亿潜在观众的市场,我们也是一个越来越成为好莱坞大片合拍方的市场,我们也是一个“院线制”电影发行放映的市场,我们也有着越来越多的现代时尚的连锁多厅影院被不断兴建的市场。我们相信,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电影院市场一定依然是一个明媚的春天!
五、2010年院线排行五、2010年院线排行-10-2008年度电影院线与影院经营分析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度全国电影综合收入84.33亿元,其中国产电影海外收入25.28亿元,电影频道及广告收入15.64亿元,全国电影市场票.
⑷ 你认为电影前景是怎样的
电影的前景还是很光明的,至少在50年之内;很多年之后能取代电影的艺术形式可能也就是 游戏 了,也可以说成今后的 游戏 是电影的进化版,观众可以参与到电影里,操纵角色的情节发展,最后得到不同的结局;但是目前 游戏 电影化和电影 游戏 化在技术上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即使是最起码的3D技术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喊了那么多年了,市场上3D电影和3D电视的市场保有量还是止步不前;从我个人而言,我看那些立体电影超过十分钟就觉得头晕目眩。
100多年电影的技术变化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变化不大是因为还是在一块幕布上用投影器放映平面的画面;说变化大是这么多年来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4:3的银幕到宽银幕,到近三十年来电脑特技的大行其道;只要是人类想的到的奇幻题材,都可以完美地通过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电影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很早就出现了立体电影,但是一直是很边缘化的存在, 娱乐 性大于艺术性;人们去看立体电影只是去感受下不同于普通电影的新奇感,往往对电影本质的东西要求不高,所以主流电影目前不太会采用3D电影的形式。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推进,主流电影离开幕布的脚步也越来越近,全息技术的应运而生可以把电影画面360度的放映出来,到那时电影院很可能是个圆形的场子,中间就是电影放映的舞台,电影里的场景就像真实的在你面前;而在家里,电脑屏幕也会进入博物馆,取而代之的是全息投影仪,电影会区分影院版和家庭版,家庭版是可以让观众参与进电影里,从而操纵电影的走向,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电影 游戏 化和 游戏 电影化。
《速7》票房过20亿,最快破亿、最快破10亿、最高票房……成纪录粉碎机。
《捉妖记》票房20.6亿,观影人数超过5500万,成华语电影南波万。
之前《泰囧》刷新三观,《速7》刷新大家三观,《捉妖记》又一次刷新三观。
考虑到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家的三观会一次又一次被刷新。这里我就一次刷新完毕,以后不用再惊讶。
中国电影票房 历史 数据:
2000年,中国电影票房8.6亿;2005年,中国电影票房20亿;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101亿;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296亿;
从2000年到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年均增长28.75%;
从2010年到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年均增长30.84%;
按照这个增长速率,我们计算一下8年之后的2023年:
按年均增长30%计算,202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将达到3138亿,年度最佳电影票房有望达到188亿;
按年均增长20%计算,202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将达到1527亿,年度最佳票房有望达到91亿。
有人指出,3138亿的数据不能达到。原因在于,如果以60元/张计算,这相当于50亿人次,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年均看近4次。这在2023年很难达到。这是正确的。
谈到中国电影的前景问题,我认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纵观各大电影院的观影情况,我们曾经做过相关的调查,随机拜访了去电影院观影的观众,他们都表示喜欢在电影院里看美国大片,比如,加勒比海盗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等,认为这样的电影在电影院看的特别过瘾,简直就是视觉盛宴,不仅在观影过程中能欣赏到特技带给人的震撼感!而且能在电影结束后留下好多话题,能共同畅聊!起到了通过看电影增强两个人友谊的作用!不过国产电影在最近几年也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像前段时间比较火的吴京导演的战狼,流浪地球等电影可以说是国产电影到达一定的高度的标志,让好多观众直呼过瘾!
提到电影一般人们都会想到美国大片,那么中国的电影市场怎么样?中国的电影市场最近几年可以说是非常火爆的,随着国家扶持电影行业的政策不断地推出,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电影经营准入的门槛大大降低,减少了政府审批程序,拓宽了电影融资渠道,使得我们普通的人也可以从事电影投资。
电影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 社会 稳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影视行业更从来都是一个热门行业,也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影视业在我国 社会 主义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电影市场从2005年开始迎来了 历史 性的爆发。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影视文化产业的扶持使得电影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电影也成为了人们生活 娱乐 的首选方式之和投资对象。
2018年我国电影总票房更是突破600亿
因次也诞生了很多的投资方式,就像阿里巴巴推出的 娱乐 宝,网民出资100元即可投资热门影视作品,预期年化收益率7%,还有版权认购的方式就是制片方发布一个影视项目,剧本,导演,演员都已经定好,然后然后初稿送到广电局备案,备案通过之后,就开始前期筹备,那么制片方把影视项目的版权,分割出让,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比如一部电影是5000万的拍摄成本,那么分成1000份,就是5万一份,投资者投一份就占影视总收益的千分之一。上映之后,理财投资者,可以获得票房分红,还有上映到腾讯、爱奇艺等播放平台上的流量版权费,分红都是按照投比例的。据了解今年暑期档的《夺宝大师》就是以这种方式投资拍摄。
这个前景得看有多远!
可是如果时间跨度到五十年到一百年后,电影还会如此火爆吗?我觉得不一定了。现在一些好的电影,已经出现了一个共同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几年大部分的优秀的电影除了有好的演员,好的故事情节外,更多的是加入了大量的电脑制作的虚拟的动画。尤其是一些科幻电影,加入了大量的电脑制作出来的动画,非常震撼,非常美观,非常吸引人的眼球。这些电脑动画主要是由一些相关的电脑专业的人士制作的,目前我们普通人想要制作确实比较难。可是五十年一百年后呢,到了哪个时候估计人人都是电脑(那时候应该是更高级的电脑吧)高手,完全靠电脑应该能够制作出来高质量的整部影片了,完全不用演员,不用实地取景。那个时候你还会想去看这样的电影吗?反正我是不会。所以说等到五十年一百年后传统电影应该会慢慢的退出 历史 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更完美的超级电影(姑且这样叫吧)!
电影我觉得前景很大。
电影,是文化的一种反应形式,好的电影,好的题材,能将文化进行广泛宣传,比如,目前的好莱坞大片,不得不承认,人家电影做的好,但咱们国内的近几年也有很好的势头。像阿凡达,速度与激情系列的电影,都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播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进行宣传。
目前,国内的电影势头也很猛,比如,吴京导演的系列电影,战狼系列,也是得到很好的各界反向,这就是文化,其次,一定的民族类的电影题材,能将文化进行更好的交流传播。
电影的前景,应该以正能量为目的,传播正能量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让电影更有意义。
多些反腐题材的电影,老百姓喜欢看
已经不看电影很久了,生存压力太大,以后看电影的人会越来越少,
很简单,按毛主席说的去做
目前是大发展期,还有视频类的
⑸ 我要近十年电影的数据啊
2000年电影票房在8.6亿左右
2001年电影票房收入8.9亿元,2001年电影票房收入比上年同期上升12.1%,发行收入比上年同期上升11.1%。
2002年全国票房收入9.5亿,中国开始实行院线制。
2003年,电影产品在国内影院票房市场、海外电影市场、电视播映市场上的三项收入达到22亿元,今年同比增长66%,达到36亿元,2003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只有11亿元
2004年国内城市影院票房收入15.2亿元,国产影片票房收入为8.25亿,其中《十面埋伏》、《功夫》、《天下无贼》等7部影片的票房总计5.14亿元;其余205部,每部的票房不到200万元。
2005年电影主业综合收入达48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其中国内电影票房收入20亿元,海外电影票房收入16.5亿元,电影播映市场收入11.5亿元,均比上年有大幅增长。
2006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为2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8%,连续四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率,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为14.42亿元,占总票房收入的55.03%,连续四年超过进口影片。
我只找到了这些 你想要的统计网上特别少 而且也不够权威 中国电影的权威数据全部在电影局 有关系的话 可以去查阅 那是现在公认最权威的
⑹ 中国电影票房近几年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猫眼数据,2019年1-5月中国电影分账票房(不含服务费)和观影人次的同比增速均为负,出现2011年来首次下降。
⑺ 中国最近10年来每年的的电影票房冠军分别是哪些
说实话 不太清楚 不过听说今年《变形金刚2》的票房将打破《泰坦尼克号》的纪录 大概能突破4亿人民币 附上一些相关资料吧 198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为27亿元,观众人次293亿 1990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25亿元 1991年全国总票房是23.6亿元,1991年的《周恩来》获得了2亿7千万的票房收入,在当时电影票价仅为两元的情况下,说《周恩来》掀起了观影的狂潮并不为过。 1992年全国的票房收入32亿元 1993年全国票房下到了28亿元 1994年电影市场恶化严重,而市场的票房灵药则是美国分账大片。 1995年,全国电影票房跌破10亿人民币,电影产量不足100部。,其中王朔参与筹划、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感性地将小说《动物凶猛》以视觉方式呈现给观众,成为1995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并获得多项国际影展大奖,为低迷的国产电影业注入活力。 1997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排行榜,多部主旋律影片占据前10名:《鸦片战争》(第1名)、《红河谷》(第2名)《大转折》(第3名)、《离开雷锋的日子》(第5名)、《紧急救助》(第8名)、《大进军》(第10名),其中前5名影片票房收入逾千万。 1998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4亿元,其中美国分账影片票房高达7.85亿元,占54%,而且其中仅《泰坦尼克号》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就达到3.6亿元,占当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的25%。 1999年电影票房收入只有8.1亿元,观众人次不足3亿,观众流失上百倍,票房收入一减再减,致使不少放映单位难以为继,一些影院改做他用赚钱,以支付职工工资福利;一些影院为改变观映环境,大力进行装修改造,以提高影院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来吸引观众。 2000年电影票房在8.6亿左右 2001年电影票房收入8.9亿元,2001年电影票房收入比上年同期上升12.1%,发行收入比上年同期上升11.1%。 2002年全国票房收入9.5亿,中国开始实行院线制。 2003年,电影产品在国内影院票房市场、海外电影市场、电视播映市场上的三项收入达到22亿元,今年同比增长66%,达到36亿元,2003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只有11亿元 2004年国内城市影院票房收入15.2亿元,国产影片票房收入为8.25亿,其中《十面埋伏》、《功夫》、《天下无贼》等7部影片的票房总计5.14亿元;其余205部,每部的票房不到200万元。 2005年电影主业综合收入达48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其中国内电影票房收入20亿元,海外电影票房收入16.5亿元,电影播映市场收入11.5亿元,均比上年有大幅增长。 2006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为2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8%,连续四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率,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为14.42亿元,占总票房收入的55.03%,连续四年超过进口影片。
⑻ 2.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影视市场发展现况以及趋向
过去20年,美国电影市场发生了什么?
研究中国电影票房市场未来的趋势和变化,我们不得不说说美国市场,毕竟那才是全球最大的电影生产和消费市场。我们分析了1995年到2018年的电影票房数据,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1、通胀调整后的电影票房基本上没有太大增长。我们的第一个结论让人感觉有些震惊,1995到2018年经过通胀调整后的电影票房基本上没有太大增长。1995年全美电影票房总收入是53.15亿美元,经过通胀调整后折算到今天大约是108.74亿美元。
2017年全美电影票房总收入为109.72亿美元,和22年之前几乎一样。我们从电影票销售数量的角度能够更加清楚看到这个特征。1995年全美总共消费了12.2亿张电影票。
而2017年全美消费的电影票数量居然也是12.2亿张,几乎完全一致!不同的是,电影票的价格伴随着通胀水平而上涨。1995年看一场电影的均价是4.35美元,2017年看一场电影的均价是8.97美元。所以,进入成熟期的美国电影市场并没有出现量价齐升,而是依靠通胀带动了电影票价格的上涨。
2、市场集中度是分散的。这一点也和我们的常识完全不同。我们仅仅从电影发行的数据来看,全美六大电影公司(华纳兄弟,迪士尼,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环球影业)在1995年发行了110部电影,非六大电影公司的产品在1995年的发行量是28部。到了2017年,六大电影公司当年发行了79部电影,非六大的发行数量为46部。虽然电影制作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是更多的独立第三方制作方起来,包括著名导演George Lucas成立的卢卡斯影业。
3、什么类型的电影最卖座?我们按照不同的风格做了划分。冒险类(Adventure)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27.26%,排名第一;动作类(Action)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19.20%,排名第二;剧情类(Drama)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16.36%排名第三;喜剧类(Comedy)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15.3%,排名第四。之后是惊悚(Thriller)、恐怖(Horror)和浪漫喜剧(Romantic comedy)。
4、市场份额最高的电影制作公司。迪士尼是1995到2018年(截止春节前)票房份额最高的公司,总计票房330亿美元,制作了543部电影,平均票房6087万,累计市场份额15.65%。关于迪士尼的高票房,和其对超级英雄系列的商业化分不开,我们今天都知道漫威IP的商业化,对迪士尼整体票房的提升非常大。紧随其后的是老牌制作公司华纳兄弟,总计票房321亿美元,制作了707部电影,平均票房4543万,累计市场份额15.21%。其实华纳兄弟在多年前一直是行业老大,但最近几年被迪士尼超越。
之后是索尼和福克斯,分别拥有12.31%和11.59%的累计市场份额。不过索尼单片平均票房3850万美元,低于福克斯的4997万美元。
5、卖座的超级大IP。最后我们罗列了过去10年美国票房最高的电影,从中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他们分别是:2007年的蜘蛛侠3(全美票房3.36亿),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全美票房5.31亿),2009年的变形金刚(全美票房4.02亿),2010年的玩具总动员3(全美票房4.14亿),2011年的哈里波特大结局(全美票房3.81亿),2012年的复仇者联盟(全美票房6.23亿),2013年的钢铁侠3(全美票房4.08亿),2014年的银河护卫队(全美票房3.33亿),2015年的星球大战前传(全美票房7.42亿),2016年的寻找多利(全美票房4.86亿),2017年的星球大战前传2(全美票房5.17亿)。
我们发现每年票房最高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是超级大IP,而且都是系列电影。
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票房靠内容推动
看了美国过去20年的电影票房发展趋势,我们大致能得出一个结论:从总量的角度看,中国电影市场逐渐进入饱和阶段。高增长肯定是过去了,未来电影票房的波动更多依靠当年的优质内容。我们发现1995到2017年,美国电影票消费的数量是没有增长,票房的增长源于票价提高,所以通过通胀调整后的电影市场基本上饱和不增长了。某些年份的增长主要依靠这一年的一大批超级电影。所以逐渐的电影市场不再是一个趋势增长的模式,而是看单独每个年份的产品。
中国电影过去10年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两个因素:渠道下沉和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
春节我们看到三四五线的人都在看电影,因为渠道已经完成了下沉,这些地方也都有设备精良的电影院,能看到最新的电影。渠道下沉也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因为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信息鸿沟。
现在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口,通过互联网也知道一二线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在关注些什么,再看哪些电影。我们再看看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现在互联网成为了电影票购买最主要的渠道,这一点已经超越了美国人民。我们可以提前购买好电影票,然后算好时间来到电影院。不再需要排队购票,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打印电影票。这让电影观看的便捷度大大提高。这些,都推动了电影在国内的高速发展。
过去几年电影屏幕数的增长是超过了观影人次的增长,未来几年电影屏幕的更新换代也接近尾声,更多是存量的增长了。那么整个国内电影票房也逐渐会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票房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还是需要看电影本身的质量。
好消息是,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让中国电影制作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包括这次火爆的几部国产电影,制作能力已经相比过去出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三四五线城市的生活方式开始向一二线城市靠拢,这也是受益于过去10年的城镇化和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前去三四五线城市,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一二线差异比较大。现在这些三四五线的人也上网买东西,也去看电影,也逛大商场,也买车。
基本上和一二线的人消费差异不大。所以过去一年我们看到微博,阿里,京东,甚至美团和快手的增长都是来自这些三四五线城市,背后也体现了这种消费结构越来越接近的趋势。
总结:比票房更重要的是背后的趋势
我们不应该因为此次春节电影票房的爆发,就对2018年整体中国电影票房市场过于乐观。毕竟没有太多基本面的因素,行业发展最快的那一段也过去了。此次主要是一些优秀的电影集中在春节档期上映。对比美国,我们看到其实行业进入饱和阶段,电影票数量就不太增长了,票价的提高还是要和通胀挂钩。
比电影票房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三四五线城市人口的生活发生出现了一二线化的特征。这也符合城镇化的规律,越来越多人被同化。消费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输出,高纬度打低纬度。这几年消费最大的变化就是移动互联网带来广义的渠道下层,不仅仅是物理渠道,还有线上的信息渠道下层,加速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
⑼ 中国电影票房快速过亿的原因
现在电影市场,常常能听到某某电影的票房过亿,好像如今过亿并不是个很难的事情。亿元俱乐部的导演和电影也在增加。从张艺谋的大片开始,仿佛才开始华语电影的过亿票房,到现在的《集结号》、《画皮》等电影快速过亿。电影票房过亿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这个现象背后到底隐藏了哪些原因呢?
根据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电影工作的有关情况:《赤壁》《非诚勿扰》《梅兰芳》《画皮》《长江七号》《功夫之王》《大灌篮》《投名状》8部影片票房过亿元,全年国产影片的市场占有率超过总票房的60%,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除此之外,《功夫熊猫》《007:大破量子危机》《全民超人》 三部引进片票房过亿,去年全年共有11部影片票房过亿,成为史上票房过亿电影最多的一年。
第一部分:内部原因
原因一 电影越拍越好
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电影行业的运转越来越成熟,技术越来越先进,导演拍摄的电影也越来越用心,这一切一切的结果就是现在的电影越拍越好。也越来越好看,无论是场面还是故事情节方面,相对于前几年来说都是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所以说,电影越拍越好,也是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观影消费的原因。
前几年,张艺谋的大片《英雄》、《十面埋伏》等放映的时候,很多观众都是冲着“中国的大片”这个标签去看的,尽管其情节方面被观众所诟病,但是2002年《英雄》创下了2.5亿元的票房纪录。而现在的电影,不仅仅场面方面做的非常漂亮,也很会讲故事。摈弃了华语大片不会讲故事,单纯讲场面和气势的问题。
另外,电影题材更加的商业化,也就是贴近市场,迎合观众的口味。像去年的《画皮》上映6天的内地总票房超过了1亿元,电影上映十天的内地总票房突破1.43亿,创造了国庆档上映影片票房的纪录,取得总票房超过两个亿的好成绩。如此快速过亿,并且加入两亿元俱乐部,可以说是跟电影本身的质量有关系。《画皮》原本这个题材就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让观众从题材就开始感兴趣,可以说是这个电影成功的一半。
原因二 行业越来越成熟
说到行业越来越成熟,我们先来看看今年的电影成绩,截止到2月份的数据,已经可以看出电影产品成熟的一些苗头。
2009年1-2月全国城市电影市场继续保持了2008年底的市场繁荣局面,不仅票房、场次、人次指标同比有较大增幅,而且国产影片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主导地位也进一步巩固。据初步统计,2009年1-2月份全国主流电影院线市场票房为9.96亿元、场次为89.61万场、观众为3259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63.5%、11.6%、43.8%。在电影市场总体强劲上扬的同时,国产影片的市场表现更为突出,2009年1-2月份全国主流电影院线市场国产影片票房为7.91亿元、场次为65.33万场、观众为2604万人次,与2008年同比分别增长57.4%、5%、41%,三项指标的市场份额分别为79.4%、72.9%、79.9%,远远超过进口电影,成为我国电影市场的主力军。春节期间,票房居前五位的电影全部被国产片囊括。
2009的贺岁档方面,不仅08年12月份上市的《梅兰芳》、《非诚勿扰》、《叶问》以及09年1月初上市的《赤壁(下)》等国产商业大片继续保持了火爆势头,更为可贵的是一批中低成本的国产影片在与商业大片同档竞争中创出了佳绩,《游龙戏凤》、《疯狂的赛车》及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分别取得了亿元或接近亿元的票房成绩,特别是投资仅为600万元《喜羊羊与灰太狼》,创造了国产动画片的票房新高。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电影业显示出了繁荣。而根本的原因是这个行业越来越成熟。我们都知道电影业是一个产业,他需要成熟的运作和市场。经过这些年的电影发展之路,到现在的电影业已经开始呈现出趋向成熟的市场和电影制作。
电影行业的成熟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电影类型类别增多,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今春贺岁档电影市场可供选择的影片远远超过往年。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新上映的影片共10部,加上之前上映的片子,总量达到15部,是去年同期上映数量的两倍。二是电影制作精良,满足了观众审美需求。三是院线制改革不断深入,银幕数增加带动消费潜力。随着院线制改革深入,行业内外资本纷纷投资城市影院建设,形成了电影人梦寐以求的影院建设的热闹局面。四是营销创意不断出新,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运作逐渐成熟。近年来,电影产业化程度提高,在制作、发行、宣传、营销等方面运作科学、规范,使电影的影响力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走进电影院看电影。
原因三 电影市场化,营销,宣传做的好
从提出电影产业化开始,电影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到今天的电影市场,营销于市场运作显得尤其重要。抛开电影本身的拍摄质量而言,一个电影的成功,关键还是要看其市场运作。我们看到现在的电影在宣传和营销方面都非常重视,很多电影在拍摄阶段就开始宣传,营销手段丰富多样。
原因四 明星效应
从《画皮》的全明星到《梅兰芳》的黎明,章子怡,可以看出,现在电影在打造“名牌效应”。冯小刚的电影每年票房都飚新高,很大原因是因为形成了冯小刚的冯氏电影的标签,这个标签本身象征着亿元的票房。同理,张艺谋的商业电影也从来没在票房上输过。名演员和名导演效应形成了电影的“品牌效应”,这是电影运作成熟的表现,也是电影票房快速过亿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外部原因
原因五 银幕数增加 影城增加
影院、银幕数量的增长是电影票房增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从2007年和2008年和2009年的一些数据来看看相关情况: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的新增影院数达到102家,新增银幕493块,平均每天诞生1.35块银幕,发展速度位于世界前列。
随着影院、银幕数的不断增长,多厅影院的频频出现,各大院线加盟影院的不断增多,2007年全国有五大院线票房总收入超过3亿元,其中新影联院线票房总收入达3.86亿元,为各大院线之首;上海联和院线票房总收入达3.82亿元,紧随其后;其余3家院线为中影星美院线票房总收入3.64亿元、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和万达院线均为3.25亿元。与2006年只有上海联和一家院线超过3亿元票房相比,2007年中国电影院线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票房的增长。从市场上来看,影院及银幕数量的增加,是电影票房快速过亿的根本原因。
我们来看广电总局提供的2008年的数据:2008年全国院线公司范围内新增影院118家,总数达到1545家,同比增长8.27%;新增银幕数570块,平均每天新诞生1.56块银幕,全国银幕总数达到4097块,同比增长16.16%。这个银幕数达到了日均新增一块半的速度。到2008年底,全国城市数字电影院线19家,农村数字电影院线158家,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主流市场、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梯次发行放映网络,构成了适合不同阶层观众欣赏的、比较合理的电影市场结构。
2009年1-2月份城市主流院线新增影院18家,新增银幕97块,新增银幕数与2008年同比增长20%。这些数字不仅仅说明了近阶段电影票房快速过亿的原因,也从一个侧面预示了将来电影市场的繁荣和票房将会达到的一个新台阶。
现在的影院建设的硬件条件越来越好,让看电影变成一个方便,简单的事情。不会因为想看电影,而因为距离远,停车不方便,买不到票等情况而让看电影变成不容易的事情,这就是一个行业发展需要硬件条件。
电影放映市场需要更多的影城和银幕来满足这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影院的位置也非常的重要,让看电影变成一种休闲和娱乐。目前大部分的影城都位于购物商场,这让很多人在累的时候可以选择看电影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影城的环境的舒适让更多的人愿意选择这种休闲和娱乐的方式。
原因六 政策的支持
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政策方面是越来越利于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业从2003年起全面推进产业化进程,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解放电影生产力,降低电影准入门槛等,让电影业的发展有了提高的政策环境。
因为正常的扶持,让电影产量逐年攀升,从2002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406部。经过持续6年的创作数量攀升,中国电影已经步入世界电影生产大国行列。在投资方面,电影生产呈现出多主体投资的新局面,从2002年的只有几十家投资主体,发展为2008年的超过300家,其中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投资结构趋于多元。电影市场年票房总额从2002年的不足10亿元,扩大到2008年的突破43亿元,平均每年以超过25%的幅度高速增长,2008年的增幅更是超过了30%。可以看出电影综合效益显著增强,从2002年的不足20亿元,提升到2008年的突破80亿元。影城和银幕数的增加也是源于政策的支持,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数从2002年1400多块,猛增到2008年的4000多块。不能不说是因为政策的春风。
原因七 人们更有钱,休闲方式之一
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人们更有钱了,消费能力更强了,更注重生活品质和休闲了。于是电影这种既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又能满足人们休闲和娱乐需求的方式自然成了人们的倾向选择。
综上所述,电影票房快速过亿绝对不是简单的几个方面的原因,他是电影本身的运作和市场大环境相互作用而推进的结果。
⑽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发展
行业主要企业:猫眼娱乐(01896HK)、阿里影业(01060HK)、光线传媒(300251)、新片场(834630)、华谊兄弟(300027)、爱奇艺(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电影市场收入规模、中国电影放映场次情况、中国电影行业集中度
行业概况
1、定义
电影产业是对以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三个行业为主,同时包括电影的后产品的开发(如音像制品、电影频道、相关图书、玩具等)以及与电影相关的市场活动的总称,属第三产业中娱乐业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视听技术传递艺术形象信息,为人们提供审美、娱乐、宣教服务。
电影产业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2、产业链剖析:包括五大阶段
从电影行业整体来看,其产业链包括电影制作、出品、发行、放映环节。电影制作作为整个产业的最前端,决定了行业的影片供给数量、质量等情况,具有一定的议价权。影片制作完成后,通过出品及发行方使得影片得以面世,向下游院线企业进行宣发。电影产业的终端是院线市场,其基本职能是提供放映服务获取票务收入,一般占据45%的票房分账比例,同时还为合作商提供广告服务、提供卖品等衍生品服务以获得非票务收入。
在电影产业链中,发行上承制片方,下连院线播映方,是将影片全国推广的渠道,整个电影产业链的参与者众多。
电影制作方主要包括国内外文学与剧本等原始作品方,如国外的漫威、迪士尼,国内的华策影视、腾讯文学等;内容出品方包括海外的华纳兄弟、环球影业,国内的万达影视、华谊兄弟等专业影视公司;宣传发行方包括华纳兄弟、环球影业等传统影视公司发行方,以及淘票票、爱奇艺与猫眼电影等网络发行方;电影产业链终端的院线平台代表公司有海外的AMC与国内的万达影院、大地影院、横店影视等。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互联网+时代”
从1950年发展至今,我国电影行业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国有资本时代”、“民营资本时代”、“商业大片时代”和目前所处的“互联网+时代”。
行业政策背景:多项政策加持
以政策扶持为主导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与国家层面以及政策层面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2010年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由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发布,我国对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方针、具体政策措施保障;
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在2014年由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联合发布,明确了八项具体政策,使得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公益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
《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于2015年由国家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并规定,向申请工商登记的经营性电影放映单位征收5%的电影专项资金,用于电影产业发展的金融、税收和人才引进扶持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于2017年3月1日发布实施,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正处于发展迅速但缺乏法律依据及保障的电影市场来说,无疑给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了法制化的信心,也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可以说,国家法律和政策,特别是政策几乎决定着电影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程度。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电影市场收入规模:疫情后强势反弹
从电影票房收入来看,2016-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持续增长,并成功突破600亿大关。2019年,我国票房收入达641亿元,较2018年增长5.4%,增速整体呈现下滑态势。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仅为203亿元,不到2019年票房收入的三成。截至2021年12月中旬,我国电影票房收入457亿元,较2020年恢复较快。
2、中国观影人次情况:2020年下降近7成
从观影人次的变动情况看,2020年全年观影人次5.49亿人次,相比2019年减少了68.23%,降幅与票房降幅基本持平。对比2019年全国约14亿的人口总量,人均观影次数为0.39次,相比2019年的1.24次下滑明显,若以8.48亿的城镇人口计算,人均观影次数为0.65次,相比2019年减少了1.43次。
3、中国电影放映场次情况:疫情影响放映场次大幅度下降
2020年全国影院共放映电影5658.4万场,同比减少55.58%,降幅明显低于观影人次和票房降幅。对比票房、观影人次和放映场次的变化情况,随着国内影院数量的逐年增多,放映场次的增加速度始终能够大幅高于票房和观影人次的增长速度。
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集中度:头部效应明显
整体来看,中国电影市场头部效应明显,行业集中度较高。随着档期竞争加剧、口碑宣传作用凸显,国内电影票房集中度加剧。2020年受疫情影响,电影前五名票房达到全年总票房的50%以上。除2020年特殊情况外,2018至2021年电影票房前三名和前五名占比稳步提升,这意味着影视行业的龙头公司能够分到更多红利。
2、企业竞争:万达影院市场份额最高
从各院线票房情况来看,我国电影产业市场集中度仍待提高,以票房TOP5院线的票房合计仅为2020年电影总票房的47%。其中,万达院线以15%的票房比重位居榜首,其次为大地院线,其票房比重为10%,上海联合院线(8%)、中影数字院线(7%)和中影南方新干线紧随其后(7%)。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方面:《“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
2021年11月9日,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也是针对内地目前电影市场所做出的最重要的指导性方针政策,其中既有一些具体的数字指标要求,也有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规划部署。整个规划书近万字,基本涵盖了内地电影近几年发展出现的问题和症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包括了之前一些方针政策的进一步执行。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