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南旧事梗概50字,急!
城南旧事为作者林海音以自身经历为原型的自传体小说,以小孩的角度去观看人间的悲欢离合,直到父亲病逝,也就是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她要开始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因此她的童年随之结束,故事也同时在这淡淡的哀伤下落幕。
此外,《城南旧事》中有三大篇都是描述女性故事的,分别是〈惠安馆〉、〈兰姨娘〉和〈驴打滚儿〉,都描写了那时代不同女性的不幸遭遇。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义大城一座院里,住着英子温暖的一家。《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全书以主题“离别”贯穿,结构严谨且层层递进。
1982年《城南旧事》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由吴贻弓导演,此影片更多次获得国际影展大奖。另外也被改编成儿童绘本,和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文、日文、德文。其德文版在瑞士荣获“蓝眼镜蛇奖”。此书也获亚洲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2. 《城南旧事》的资料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选自《城南旧事》序言)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3. 城南旧事哪年拍的
中国电影名,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2年,主要剧情: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垣颓院、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让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本片荣膺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
4. 1983年上映的电影有哪些
1、1983年上映的电影《城南旧事》,是一部改编自女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说的中国剧情片,由著名吴贻弓导演。
2、影片1982年公映后,在海内外均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三项大奖,以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贝尔格莱德国际电影节等奖项,该片是“文革”结束后中国内地第一次在国际影展中获得大奖的影片。
《城南旧事》人物简介
1、英子,主人公英子是一个善良、聪明、大胆,5、6岁的小女孩。生活在北京胡同里,以充满童真的眼光观察着世界,关注着她周围的各色人等。最终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爸爸因病离世,英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2、秀贞,惠安馆痴傻的疯女人秀贞与英子成了朋友,在英子的帮助下,疯女人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女儿,然而,命运弄人,秀贞母女相认的晚上便惨死在了火车轮下。
3、兰姨娘,父母的朋友,心地善良,敢于追求爱情。爸爸对兰姨娘日久生情,小英子撮合同住家中的德安叔与兰姨娘,事成后两人相约离开。
4、宋妈,英子的奶妈,是个朴实的乡下人。宋妈几年前撇下孩子来到英子家中伺候,却收到儿子溺水身亡,女儿被卖给别人的噩耗,宋妈含泪离开。
5、爸爸,喜欢过兰姨娘,最终因病去世。
5. 城南旧事的一些赏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六岁的小英子是在《骊歌》的旋律中,在枫叶瑟瑟的秋天坐在马车上向自己的童年告别的。《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几乎是围绕着“秘密”与“谎言”来完成叙述的。英子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怀疑主义者,她喜欢质疑,喜欢刨根问底。她问当教授的父亲:“贼干嘛要偷东西?”父亲的回答让她更糊涂:“他要吃饭,可又没钱。”她问家里的佣人宋妈:“为什么宋妈的孩子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的钱又给人家(宋妈的丈夫)弄去?”宋妈的回答是:“说了你也不懂。”英子的小伙伴妞儿告诉她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的以后,她更是不明白了:“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的?”英子的胆子也很大,别人都不敢搭理的疯女人秀贞,她不仅冲着她笑,还经常跑到她那里去玩。
英子童年生活的三个重要段落都是以离别来结束的,第一个段落是一场大雨,英子送走了母女团聚的疯女人秀贞和妞儿(她们结伴去找妞儿的父亲),自己大病了一场,然后她也搬了新家,上了小学;第二个段落,英子无意中在荒草堆里发现了被埋起来的赃物,从而她也结识了一个人——“他”,他说自己有个好弟弟,年年考第一,可他自己没能耐,为了供弟弟上学,才干了这一行,他还问英子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的回答是:“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们有一课书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看见过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坏人。”后来,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英子看见考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下来后把奖状交给了一个人,正好就是草丛中的那个“他”。过了几天,英子听见有人喊贼被抓住了。“他”被警察带走,英子含着眼泪目送着“他”远去。影片的第三个段落,父亲去世。宋妈坐着小毛驴回家(她的儿女一个死了,一个被丈夫送了人),英子趴在马车的后座上,向那个为了带自己和弟弟,连自己的亲生孩子也顾不上的宋妈作别,也向童年作别。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 80年代中国电影“诗化风格”的扛鼎之作
中国电影“诗化风格”的传统若隐若现地延续着,在激烈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大环境中艰难地生存着。80年代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为电影艺术家们的探索提供了难得的创造空间,“诗化风格”传统也因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便是这一时期对“诗化风格”作出了最好阐释的一部经典之作。
影片《城南旧事》创作拍摄于1981-1982年间。是根据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由著名导演吴贻弓执导的这部影片,以其独具特色的内涵、风格及艺术探索,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走向世界的具有民族气派的中国电影名片。《城南旧事》先后曾荣获第三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马尼拉(菲律宾)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十届基多城(厄瓜多尔)国际电影节二等赤道奖。
1、 影片内容
《城南旧事》表现的是小女孩英子在20年代旧北京的所见所闻,即英子童年时代的一些生活片断。影片由三个大的段落构成,这就是英子与秀贞及妞儿、英子与小偷、英子与宋妈的相聚与“离别”。
第一段落讲的是英子偶然认识了一位叫秀贞的“疯女人”,秀贞的男人是一位大学生,因从事革命活动遭到当局逮捕,从此再没回来。二人的爱情结晶小桂子一出生即被当作私生子,送到齐化门城墙底下,从此不知下落,秀贞也因此“疯”了。英子从秀贞那里还得知她一直在寻找她的小桂子。
妞儿是英子结识的一个小伙伴,被狠心的“父亲”逼着唱戏,经常被打得浑身是伤。一次妞儿告知英子自己是捡来的,她要去找她亲生父母。聪明的英子看了妞儿脖子后面的青痕,觉得与秀贞说的小桂子的特征一样,便冒雨将妞儿领到秀贞家中。激动不已的秀贞便把妞儿认作自己的小桂子,二人带着行李箱冲到夜色沉沉的大雨中,说是乘火车找小桂子她爸,在火车呼啸的烟雾中,秀贞与妞儿的身影就此消失……
英子搬进了新帘子胡同的新家,不断听大人们说起附近闹贼的事。一次在荒草地玩耍时碰上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好奇的英子便与他交上了朋友,从他那里听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话和故事。后来英子看到他参加他弟弟的毕业典礼。一次找他玩,顺手将他藏在荒草中的一件器物拿出,被大人发现。不久,英子便看到巡警把他抓走,人们都为这个小偷、这个“贼”被抓到而高兴。英子用惊讶的目光又送走了一个“朋友”。
宋妈是英子家的佣人,出身贫苦,靠当老妈子养活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英子家几年后,宋妈才得知自己的儿子早已病死,女儿也被丈夫卖到不知什么人家去了。
英子的父亲既严厉又慈爱,是个大学教授。他经常在家里接待从事革命活动的进步学生。由于积劳成疾,患上肺病,不幸辞世。父亲去世后,英子全家便迁离了北京。
影片最后一幕是,英子与妈妈和弟弟祭扫了英子父亲的墓,在秋风瑟瑟中,乘上一辆马车告别了北京,而宋妈和丈夫则坐上一头毛驴,朝相反的方向,回她穷苦的乡下去了。英子与宋妈泪水涟涟,一步一回首地默默对视着,在洒满了红叶的蜿蜒山路上,渐渐离去……
2、 影片风格
本片导演吴贻弓在影片风格的追求上,非常明确而自觉,他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来概括本片的总体基调。
“淡淡的哀愁”,体现为主人公小英子与周围人们从相识相交到离别分手的一个个故事。小英子天真单纯的童年生活中,由于相遇了这样一些“朋友”而添加了许多有趣味有意义的内涵,但这些“朋友”各自不同的悲剧性生活,也使小英子为之不解或惊讶,而一个个“朋友”在小英子不舍的目光里离她而去,却又增添了许多的伤感与心痛。同样的故事,在另外导演手下,可能被处理为具有浓烈悲剧性、强烈情感性的风格,而吴贻弓则既落在“哀愁”处,又尽可能将这些较为强烈的悲剧冲突点、情感爆发点“淡淡”的处理,使之“引而不发”,保持很强的内在艺术张力。如三个段落的结束处本可以赋予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小英子与三个“朋友”分手离别的场景),但影片却在抒缓、静默的情调中慢慢展开。
“沉沉的相思”,意味着影片对于社会生活的理性思考。这既是基于原小说作者强烈的思念故土之情,也是导演对世事沧桑、历史变迁的哲理性思考的体现。“相思”——对故土、对童年、对一个个永远逝去、不可再现的生命的追忆,通过小英子的眼睛展现给观众,同时这“相思”也不是激烈的、激奋的,而是“沉沉”的,即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如三个段落中与小英子相识相交的“朋友”——“疯女人”秀贞、小偷、宋妈各自不同的生活际遇,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生活境况,尽管不是正面描摹革命、贫穷、人生的苦痛,但却从这些“朋友”的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和把握了这些内涵,而且这些内涵又伴随着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在小英子不断追问“为什么”中得以较为深刻的表现。
导演吴贻弓曾对《城南旧事》的影片风格作了一番形象的描绘,认为它应当是“一条缓缓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带向前去,又碰到了一个小小的漩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转来,终于又淌了下去,顺水淌了下去”(见吴贻弓:《城南旧事》导演阐述,《城南旧事》资料,中国电影家协会艺术理论部编)。不论是“淡淡的哀愁”,还是“沉沉的相思”都追求着这样“行云流水”般的效果。
(二) 视 听 语 文 读 解
影片《城南旧事》在电影画面“意象”的选择与创造、音乐音响的设计与运用,及“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上,均有独具匠心的探索。
1、 电影画面“意象”的选择与创造
所谓电影画面“意象”,指的是那些为烘托影片气氛、表达特定思想、情感、情绪,可以引发观众的想象、联想的人、景、物等形象,这些“意象”原本可能是平常的人、景、物,但进入影片内,住往往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思想、情绪,有的“意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获得丰富性、多义性、多解性。
影片《城南旧事》的“意象”,丰富多姿,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意象”的人
影片最令人难忘的“意象”便是主人公小英子的“眼睛”。且不说这双“眼睛”在确立本片的“视角”、结构本片的段落等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单就这双“眼睛”本身所蕴积的丰富内涵,就足以令人称道。这双“眼睛”在本片中传达了小女孩的天真、纯洁;也传达了小女孩的善良、真诚;又体现了小女孩的敏锐、机智;还体现了小女孩的忧郁、多思……总之,本片所内蕴的思想、情感、情绪,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这双“眼睛”作为载体。影片《城南旧事》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成功地选择、创造了小英子的“眼睛”为这一“意象”。
宋妈的“皱纹”,也在多个场景、段落中以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景别反复呈现,让人们从那“皱纹”中读出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宽厚,又读出了那个年代下层人物的辛酸、悲惨、苦难和不幸。
作为“意象”的“景”。为了体现20年代旧北京的风情,更为了营造全片“岁月流逝感”、“世事沧桑感”、“往事追忆感”,本片主创人员绞尽脑汁,搭设了井窝子、卢沟桥等场景,其中井窝子、学堂操场、小偷躲藏的荒草地、布满红叶(枫叶)的山路等,给人印象最深。
作为“意象”的“物”。与“景”的功用一样,影片中的骆驼、归鸦、小油鸡、秋千、夜雨、火车、毛驴、水车等既来自小说原著,又进行了“二度创造”,使之与场景、特别是与片中人物的活动、情感、思索、情绪等结合在一起,使观众能够借以想象、联想,唤起每个人的岁月记忆,并从中领悟、感受、口味人生的真谛。
2、音乐音响的设计与运用
影片《城南旧事》的音乐音响设计与运用取得了突出成就。
吴贻弓的父亲是著名作家、画家丰子恺的同学,皆为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因此当吴贻弓着手拍摄《城南旧事》时,其父为他背诵了许多首李叔同先生填词的,那个时代流行的学堂歌曲。这使吴贻弓大受启发,并因此重新创作了本片的导演台本,著名作曲家吕其明据此精心创作、设计了本片的音乐音响。
本片的主题音乐。影片选择了由李叔同先生填词的著名学堂《骊歌》作为全片主题音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歌词与令人感伤、充满离情别意的旋律有机地揉在一起,在片中多次出现,一次次将“离愁”之情推向高潮,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本片的音响。影片对音响精致巧妙的设计,获得业内人士调度评价。井窝子边,哗哗滚出的水流声、归鸦的呼叫声、街头小贩的叫卖声、剃头挑担声、驼队的风铃声汇合在一起,用音响描绘出了20年代旧北京的独特风情。学堂操场上,放学的钟声、孩子们奔出学堂的欢闹声;配上《骊歌》的琴声与歌声,将一种浓郁的思念、追忆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疯女人”秀贞将妞儿认作自己的小桂子,拉上妞儿连夜冒雨赶往车站,画面上一列火车喷着浓浓的白烟呼啸而来,此时在淡淡的音乐声中,火车呼啸的声音、秀贞与妞儿的喊叫声、英子的喊叫声、雨声、雷电声交汇在一起,将这暗示着悲剧的一幕演绎得撼人心魄。
3、“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
“艺术重复”是艺术创造中经常使用的技巧手法,它意味着构成艺术作品的某些因素――语言、旋律、音符、线条、形体动作、色彩等,在同一部艺术作品中的反复多次呈现。作为综合多种表现手段的艺术、电影的“艺术重复”运用时也许格外困难,如果不能够起到推进电影展开、强化电影艺术感染力、表现力的作用,则有可能带来节奏拖沓、进展迟缓、繁琐屑碎、使人产生观赏疲惫乃至厌烦之感。
影片《城南旧事》“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恰恰成为它艺术探索最有价值的一个部分。
整体结构的“艺术重复”。影片由三个大的段落结构而成,为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整体感,本片紧紧抓住“离别”这个“魂”,每一个段落都按照“相聚→离去”的方式进行叙事、表达、展开。“疯女人”秀贞与小英子把妞儿领到秀贞家后,秀贞与妞儿(小桂子)便离她而去。小偷与小英子在残墙断壁后的荒草地不期而遇,此后二人也成了朋友,常常聚在一起,直到最后小偷被警探抓走,离小英子而去。宋妈与小英子相聚家中,几乎成了小英子家中的一员,最后也不得不含泪告别,消失在小英子的视野中。“相聚→离去”成为结构全片叙事方式的“艺术重复”,将“离别”一步步展开、深入,使全片成就了统一、完整的艺术品格。
画面语言的“艺术重复”。小英子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的画面,从各个角度、各个位置充分地表现,小英子的“眼睛”便成了本片“艺术重复”最多、表现力也最强的画面语言。而“井窝子”井台打水、学堂操场放学这两组规模较大、内容也较丰富的画面,在本片中各重复多次。“井窝子”井台打水,是那个时代的一道独特风景,画面中缓缓流出的井水,伴着缓缓走过的骆驼队,缓缓走过的街头小贩各色人等,造就出“岁月流逝感”和“世事沧桑感”。学堂操场放学则在孩子们冲出教堂、奔向操场、嬉戏在一起的画面中,唤起人们各自亲切的童年的回忆,造就出“往事追忆感”。而“井窝子打水”、“学堂操场放学”这两组画面的多次重复,每一次都伴随着主人公生活历程一个小小的变动,或是离别了一个旧“朋友”,或是即将结识一个新“朋友”,或是告别旧居、搬到新家,或是家中出现某种变故(如父亲病故)等。这样的“重复”实际上起到了艺术表现“起承转合”的作用。
声音语言的“艺术重复”。作为主题音乐的《骊歌》,通过不同形式的变奏,在片头、片中与片尾多次出现,除了结构影片的功能,多次重复带来的更多是情感、情绪的逐渐积累,对人们情感、心理世界渐次增强的冲击。可以说,自20年作为学堂歌曲传唱一时以来,《骊歌》大规模、广泛地被传唱,就是在影片《城南旧事》上映之后。借助《骊歌》的“艺术重复”,影片《城南旧事》获得了其独特的魅力,而《城南旧事》多次“重复”出现《骊歌》,也使《骊歌》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小英子朗读背诵课文《我们看海去》,在片中也多次重复出现,“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在船头。我们看海去……”朗朗的童声蕴积了创作者们多少对于过去、对于童年、对于往事的遐想与追忆,这浓浓的情感记忆当会引发人们强烈的共鸣。
“节奏的艺术重复”。影片采用了不少长镜头和大停顿,当影片进展到一种情绪状态或一个故事段落之时,常常采用长镜头和大停顿,以追求“动”与“静”、“热”与“冷”、“驰”与“张”结合,带来的特有艺术张力。如小英子躺在病床上静思默想的镜头、宋妈听到孩子死后在厨房木然发呆的镜头,都是“大停顿”,同时为长镜头。尤其是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小英子与其他人物“对视”的镜头,如小英子与秀贞(谈小桂子)、小英子与小偷(小偷被抓走时)、小英子与父亲(在父亲病床前)、小英子与宋妈(片尾告别各自离去时),加大了镜头长度,作了较大停顿;同时每当采用“长镜头”、“大停顿”时,镜头摇移的速度、镜头持续的时间又大致相同,形成了全片既充满变化,又整体统一的节奏,这种统一“节奏”的多次重复,造就出一唱三叹,余音不绝的艺术效果。
4、本片的“视角”及其表现
为了达到影片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本片的“视角”或“视点”归结为一个:小英子的“眼睛”。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捕捉与发现的。影片的镜头几乎全是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便可以展现在银幕上。为了使这一“视角”既符合生活逻辑又符合情感逻辑,本片在具体拍摄中多用小英子的低视角拍摄,也就是多拍小英子“眼睛”视野可及的生活,小英子看不到或不可能想到的尽量不拍。“视角”及“视角”表现的独特,也是影片《城南旧事》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6. 《城南旧事》:人生始于相遇,止于离别,教我们在岁月中蜕变成长
疫情宅家期间,我终于耐心看了一本经典文学作品《城南旧事》,看完满满感动,也惊异于这世上竟有如此纯美的文字。
《城南旧事》是台湾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借童年英子纯净而质朴的目光,以北平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个哀婉动人的城南故事,展开了一幅幅北平的风韵画,通过儿童视角来关注大人的世界,同时也完成了她对美好童年的眷念与回味。
1983年,这部小说被导演吴贻弓拍成电影,电影上映后打动了无数观众,同时还收获了当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等7项大奖。
小说通过小英子的视角讲述了秀贞母女的惨烈身世、供弟弟读书的小偷被捕、宋妈的悲惨人生、兰姨娘勇敢追求自我还有爸爸永远的离开这五个故事。 五个故事都是通过孩童的视角来关注女性的命运,关注成人世界的悲喜忧欢,作者以一种既柔且淡的力量道尽了人世复杂的情感。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不光是追忆童年的美好,还是一部“生命哲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影片中所传递出的三个人生价值观,正是我们人类社会最朴素也是最珍贵的情感,它们就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看懂了这部小说,我们对生命的意义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惠安馆的秀贞美丽温婉,善解人意,她与青年学生思康相爱,思康因家中老母重病而不得不告别秀贞,此时秀贞也对自己怀有身孕的事缄口不言,两个人就这样无私地成全了对方。然而,思康一走就是六年,再也没有回来,秀贞刚生下的孩子也被父亲扔在了城墙根,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下,秀珍发了疯。她一心要寻回自己的孩子,好与丈夫一家团圆,然而就在那个大雨倾盆的夜晚,失散多年的母女俩在英子的帮助下终于相认,却也一起殒命在出逃的火车轮下。
宋妈是英子家的保姆兼奶妈,女儿刚出生她就到英子家工作,把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给了乡下的丈夫,希望他好好照顾自己的儿子、女儿。然而,她不知道,她的小栓子早在一年多以前就溺水而死,她的女儿也早早卖给了他人,下落全无,而她辛辛苦苦挣的血汗钱一直在被好吃懒做的丈夫拿去赌,一毛不剩。宋妈一下子崩溃了,人生希望全无,然而社会对于她丈夫的行为却毫无指责,甚至英子的母亲还劝她回家再生个孩子。
兰姨娘是三者之中运气最好的,兰姨娘的好运在于,她遇到了善良的英子父母,他们不计成见收留了这位世伯的姨太太,兰姨娘的好运还在于,她遇到了一个好人,一个解放青年,一个愿意把女性当成“人”来对待的男人,这实在是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兰姨娘自身不屈的意志,敢于与封建礼教抗争的意识,帮助了自己重获新生。英子说,兰姨娘临走之前,好似换了个人,她打扮成女先生的样子,温婉知性,全然没有了当初的风尘气。
为什么三个同时代的女性,命运却截然不同?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道:“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秀贞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她习惯了逆来顺受,她从不曾看见自己。秀贞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她就失去了自我,她的孩子被自己的父亲扔了,她不指责父母的残忍无情,而是把自己逼疯,她活在众人的鄙夷与指责中,不反抗自强,反而继续半疯半傻地欺骗自己。
生命中最难的不是没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
她变成了毫无生命的物品,任人摆布,任人践踏,她和妞儿的惨死结局不是偶然,却是封建礼教下女性物化的必然。
宋妈勤劳善良,有独立意识,宁愿自己出来赚钱也不要忍受丈夫的打骂,然而她骨子里“以夫为天”的封建骨髓,终究没能带她脱离命运的苦海。
如果不是小栓子死了,她不会去找丫头子,她曾说反正姑娘家不值钱;她被不争气的丈夫害到家破人亡,居然还想着和他生孩子,过日子。
按现在的说法,她的丈夫就是标准的“渣男”,不求上进、吃软饭,还卖孩子,这种男人不但不被社会唾弃,还心安理得接受女人的回心转意,简直天理难容。可是那个年代的女人以夫为天,以无后为大,宋妈不求什么幸福圆满,她只求活得完整,能凑合着过,就凑合着过。
现代社会有很多这样的宋妈,典型的低价值感人群。追求自我,没有能力,追求幸福,觉得自己不配, 他们就像那种最低级的植物,给点阳光和水分就能生存,好了伤疤就能装作忘了疼。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写道: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兰姨娘就是一朵开落随性的栀子花,她虽苦命,但坎坷的经历并没有磨平她的一身棱角,让她变得唯唯诺诺、依附于男人讨生活。
相反,她会识字,爱看书,精神独立,内心狂野,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当她有机会拥有那种生活时,便毫不犹豫地抓住了。
什么是人格独立?这就是!
不依附于别人,有自己的主张和追求,敢与一切违人性抗争,没有我不配,只有我值得。
都说命运是神奇的,它不仅能让人毁灭,还能让人更美好。就像兰姨娘,她从一个身世悲惨的旧社会女奴最终蜕变为拥抱新思想,追求人生自由的新女性,她把命运的咽喉牢牢扼在自己的手里,独立自主的精神主张功不可没。
人格独立是生命的根本,也是一次次对自我的打破与重建,人唯有建立自尊自爱系统,才能冲出桎梏,才能拥抱新生。
在孩子的眼里,没有高低贵贱,他们爱一切美的、有趣的,讨厌丑陋和呆板。在童心的世界里,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无论是那慢悠悠的骆驼、西厢房的小油鸡、秀贞的金鱼,还是秀贞、妞儿、宋妈、草丛里的小偷以及兰姨娘等。
英子偶然在荒草丛中认识了一个小偷,那个人有着厚厚的嘴唇,长着一副老实人的面相。他为了生计,为了实现年年考第一的弟弟飘洋过海念书的理想,以偷窃为业。有一次他问英子: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嗯?”后来英子在学校毕业典礼的来宾席上也见到了他,就猜想可能那个考第一的同学就是他的弟弟。
后来英子看到他被捕就又困惑了,她真是搞不清贼是好人还是坏人。当妈妈告诉他“将来你长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儿写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就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个下场”时,她激动了,说了个“不”字。
那些成人世界里的标签,如“疯子”、“卖唱的孤女”、“贼”、“烟花女”等,她并不在意,她喜欢她所喜欢的,爱她所爱的,同情她所同情的,没有半点伪饰,一颗澄澈的心灵关注着生灵万物,体验着欢喜悲伤。
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也不臆断乱评,完全凭一颗敏感真诚的心,去对待那些活在愁云惨淡中的底层人物,这就是小英子最珍贵的品质。也可以说,是一种悲悯之心。
什么是悲悯之心?我想,应该就是舍得理解他人吧。
泰戈尔说, 爱是理解的别名 。
没有爱的理解,是冷漠,没有理解的爱,是控制。
曾几何时,我们被教育,街上的老人摔倒了不要扶,小心他想讹你的钱;曾几何时,你订的外卖晚到了半小时,你气急败坏地给打了差评,全然不顾外面大雨倾盆,交通拥堵;曾几何时,地铁上被人推搡,你气得和对方吵架斗嘴,忘了你们都是背负养家糊口责任的中年人。
理解他人,是舍得付出你的理解,是愿意放下姿态与对方平等对话,是愿意看见他人褪去标签后的真实,是愿意对生命与美好保持敬畏。
正如刘心武先生在《百家讲坛》中所说, 在过眼烟云中最值得珍惜的,就是那些没有被污染的灵魂,就是对弱者的怜悯,就是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理解他人,就是悲悯之心 。
作者在小说里说:“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那时小英子小学毕业了,她作为一名优秀毕业生代表上台领毕业证书并致感谢词。她实现了爸爸当年的愿望,可爸爸却躺在医院看不见这一幕。当她拿着毕业文凭急急忙忙回到家时,得到的却是爸爸离世的消息。
似乎在那一瞬间,英子长大了。“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童年就这样,永远成了回忆。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电影里的这首《送别》道尽了人生的无奈。
作者带着缅怀童年的热情书写“城南旧事”,所揭示的正是伴随着离别的成长体验如何在生命中一次次上演。
成长永远伴随着离别,而离别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出发和长大呢。
林清玄说:“如果没有离别,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如果没有离别,人间就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离别从这个观点看,是好的。”
我们总是认为相聚是幸福的,离别便不免哀伤。但这幸福是比较而来,若没有哀伤作衬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体会了。
幸好,人生有离别。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成甜美的水晶。
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最好,雾散云消看见了开阔的蓝天。
可以因缘离散,对处在苦难中的人,有时候正是生命的期待与盼望。
聚与散、幸福与悲哀、失望与希望,假如我们愿意品尝,样样都有滋味,样样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林海音在谈到创作初衷时曾说:“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他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虽然是通过儿童视角来注视大人的世界,而在缅怀童年的背后,则是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深切关注与同情。
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有童年的美好纯真,也有更深刻的反思。那就是:人为什么要长大?
有人说成长是一把双刃剑,它斩断你天真幼稚的梦,也教会你如何忍让,它卸下你脆脆的保护壳,也给你一副刚硬的铠甲。
在这个追名逐利日趋激烈的年代,《城南旧事》就像冬日的暖阳,不疾不徐,温厚醇和,纯净淡泊,弥久恒馨。
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虽然秀贞、妞儿、小偷、宋妈、兰姨娘、爸爸都离小英子而去,但他们在彼此的生命里真诚地相遇过,彼此珍惜过,就已足矣。
面对失去,有人逃避害怕,有人镇定坦然。而成长的真谛,就是要勇敢地去面对人生的伤痛,即使饱经风霜后,也依然有能力去爱人爱己。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人,而能陪伴我们一生的,往往没有几个。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珍惜眼前人。
有人说: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无论是接纳一个人的出现,还是接纳一个人的从此不见。说到底,成长的意义不在于获得了什么,而在于感受到了什么。
《城南旧事》唤起了许多人的美好回忆,小英子带我们洞悉到生命的真谛。 在失望的世界里带着希望前行 ,就是这本小说带给我的最大启示。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有空,不妨去看看这本儿童文学,相信它一定会带给你们温柔和感动。
7. 1983年上映的电影,改编自林海什么奖
1983年上映的电影《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说。
多少年来,《城南旧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除了再版无数次的小说版外,1985年,本书在中国大陆搬上银幕,电影“城南旧事”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章”、第十四届“贝尔格勒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等多项大奖。
剧情简介
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在北京城南居住期间的几段童年回忆。
小女孩林英子(沈洁饰)住在五十年前的北京南城,在他们家院子附近住着一个疯女人秀珍(张闽饰),秀珍的丈夫因参与学生运动被杀,孩子也不知所踪,因此落下了疯病,时常把英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小桂子”看待,英子也喜欢秀珍,答应帮她找回小桂子。
英子有个苦命的小伙伴妞儿,学戏时常遭干爹打骂,英子偶然发现妞儿有小桂子的胎记,帮助她们母女相认。英子上小学后,一家人搬到了厂甸。
在家门口荒废的院落里,英子发现了一个小偷(张丰毅饰)藏赃的草堆,小偷为了供弟弟读书只得干不光彩的勾当,英子却不把他看作是坏人。不久,女佣苏妈返乡,父亲去世,英子的童年,彷佛一下结束了。
8. 城南旧事是什么时候被拍成电影的
是在1983年被拍成电影的由沈洁 、张丰毅 、张闽 /、郑振瑶主演,吴一弓导演。
9. 《城南旧事》是革命影视作品吗急!!!!!!!!!!!!
是的嗯。
《城南旧事》
是第四代导演吴贻弓拍摄于1982年的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影片摒弃了戏剧化的处理效果,并没有跌荡起伏的剧情和激烈的的大喜大悲,而是以一种散文化的、抒情的格调,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那种充满了“回忆感”和“往事感”的神韵。
10. 《城南旧事》作者是谁
《城南旧事》作者是林海音。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本籍台湾省,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国,1923年5岁时又随父母从台湾迁居到北京。她在古城北京度过童年生活,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她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967年1月,林海音与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1967-1972),担任发行人及主编。1968年,林海音创立了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获得荣誉
1956年,获第二届扶轮社文学奖。
1982年,《城南旧事》被上海制片厂拍成电影,由吴贻弓导演,该片多次获得国际影展大奖。
1990年,因主编《何凡文集》,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1994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的“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 。
1995年,《城南旧事》绘图本出版(共三册),获《中国时报》开卷版最佳童书、《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童书、金鼎奖推荐奖。
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