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人鱼》中,这部电影的口碑如何
“欠星爷一张电影票”,相信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周星驰是大家公认的非常有才华的演员和导演,正是因为周星驰带给了我们无数经典的作品,带给了我们无数的快乐,因此,周星驰无论是在演戏还是在做导演上面口碑都是一顶一的好。在这种背景之下,《美人鱼》这部电影“诞生”了,可以说美人鱼这部电影算是创造了奇迹,不仅票房非常高,口碑也非常的不错。
这部电影周星驰启用了新人林允,而林允也不负周星驰所望,演活了美人鱼一角,从此也正式出道,大红大紫。周星驰导演的电影是信得过的,周星驰导演的电影是好评如潮的,因此《美人鱼》这部电影时至今日,口碑都是居高不下的。
《美人鱼》,这部电影的口碑可以说非常好!
⑵ 在资本成为主导的当代电影创作中,你认为电影人应该如何保证收回
市场繁荣引发资本狂欢
早在10年前,资本就开始悄无声息地进入影视行业,从投拍电影,到投资院线,再到影视公司上市。如果说当年资本在电影行业只是小打小闹,那么现在资本对电影行业的介入,则是全面的——从内容到制作,从营销到发行,几乎所有环节,都能看到资本的影子。
就具体电影项目的运作而言,资本介入电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保底协议”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在资本进入后,“保底协议”从以前的买断发行演变为多层收益结构,比如《美人鱼》《我不是潘金莲》都曾签署“保底协议”,投资方可以从资金、渠道、资源、片酬等多种方式入股,通过预估票房进行风险投资。“基金发行”也是资本介入电影的一种常见的方式,比如和和影业就以这种方式完成了对《美人鱼》的注资,而该公司原本是私募基金和信托公司。在《港囧》项目中,徐峥以个人服务和知识产权代替现金进行入股。在《叶问3》的投资方名单中,则出现了十余家P2P互联网借贷公司。此外,资本对赌、股权投资、抵押融资、影院证券化等资本运作方式在电影市场也层出不穷。可以说,在电影圈,资本的花样越来越多,玩法也越来越多。
从宏观方面看,影视公司一波又一波的并购上市,演绎着跟大银幕上一样精彩的故事。2015年A股市场跟影视相关的并购多达76起,涉及资本2000亿元,这一惊人数字的背后,聚集着大批坐拥雄厚资金、市场嗅觉灵敏、善于资本运作的资本推手。此外,越来越多的行业外公司也抛出跨界方案,加入到影视圈的资本狂欢中。比如,岭南园林在4月宣布进军影视业;以技术开发、咨询为主业的捷成股份以5.25亿元购买星纪元影视文化传媒公司25%的股权;还有阿里巴巴、网络、苏宁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启动新项目,以“互联网+”的模式加入到电影投资大军。
资本的不断注入,带来了电影产业格局的巨大变化,传统电影巨头也开始加大注资力度,比如华谊兄弟在2015年内发起三起收购案,万达也收购了重庆世茂的部分股权。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吸引了资本的介入,资本的流入又使得电影产业对资本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资本介入导致行业骤变
从电影发行方面看,从2015年开始,很多电影行业以外的公司涉足发行业务,出于完成对赌协议、资本融资等目的,一些公司不择手段地对电影票房进行金融化运作。《叶问3》出现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问题,就是因为多家上市公司、电影发行公司、金融信托公司、P2P公司都参与到了电影发行中,资金杠杆一再加码,发行方因此铤而走险,与部分影院联手,利用后台操作,借拉高票房来抬高股价,以实现电影票房资产的证券化。票房和股价的紧密关系,使得电影变成了一种“理财产品”,被推入到复杂的金融利益链条中,成为资本 游戏 的傀儡。这种资本运作方式严重干扰了电影市场,伤害了电影产业的整体信誉。
从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来看,资本的流入确实会带来电影作品数量的激增,但在“一切向钱看”的氛围中,能不能吸引眼球、好不好卖成为投拍的唯一标准,那些艺术电影、独立电影的地位则更加边缘化,电影市场上因此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同质化问题。比如,博纳影业计划在2015—2016年推出28部题材各异的新片,影片的导演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腕”,但这28部新片全是商业片,没有一部艺术电影。随着资本的扩大化发展,未来或许会出现巨头公司作为出资主体,专业艺术院线跟投融资的新模式,但前提是影片能兼顾商业和艺术,并且有较优的回报前景。
电影人莫被资本牵着鼻子走
资本是把双刃剑,如何利用这把双刃剑,是每位电影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信息透明、尊重版权、数据精准的市场环境是电影产业 健康 发展的必备要素。可目前的国内电影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电影是由行业外的热钱进行投资的,这些热钱流动性很强,很大程度上具有“玩票”和“赌博”性质。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电影资本市场的监管,对于扰乱电影市场的问题,如“票房造假”,要坚决打击。
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2015年开通了官方微信号,对于偷漏瞒报电影票房的行为及时曝光,就是规范电影市场的一次有益尝试。行业外的热钱投资多带有“赌博”性质,流动性很强,电影制作方对这些资本要谨慎对待,要尽量寻找更多的良性资本支撑,因为良性资本能给予电影更宽松的创作空间,让电影人静下心来专心创作,从内部拓展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在版权方面,美国早已将版权切割并证券化,电影票房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形成了DVD、品牌价值、衍生品三足鼎立的局面,这让投资者可以连续获得投资收益,形成了资本的良性循环。中国电影人可以借鉴美国同行的这一经验和做法。
艺术永远是艺术
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电影时代,电影人该如何守住内心?
影片既赚钱又保持高水准,这分明就是想立牌坊的表子。
⑶ 突破25亿元在即,《美人鱼》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新冠军,"平庸"如它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说起《美人鱼》的冠军之路,还是略有蹊跷的。说内容,星爷真爱粉认为《美人鱼》的笑料都是炒冷饭、吃老本;说营销,“每个人都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的情怀梗太老了;讲演员,主角不是葛大爷这种喜剧票房保障,而是连续塞给我们《恶棍天使》、《分手大师》两部可怕作品的邓超,但这样一部看似满是“漏洞”的电影刚刚成为了你国的票房第一。
那么题型来了,豆瓣评分7.3,电影口碑两边倒的“平庸”电影,是如何成为了冠军?#注意,这不是一篇表扬文,此现象略奇特,我们尝试找找原因#
一、内容不够,周星驰凑
周星驰的电影天生就会吸引关注,强烈的个人无厘头风格让周星驰电影自成一派、自成IP,具有票房号召力。有周星驰以往电影的质量做背书,因此《美人鱼》在上映前就被人认定会成功,就像每个富二代一样,成功是应该的、更容易的,失败才奇怪。也因此,在《美人鱼》发行前,和和影业、光线传媒和龙腾艺都(北京)影视传媒 便三家联合与周星驰签订了16亿-18亿的票房保底协议。周星驰在《美人鱼》的成功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与其说是《美人鱼》拿了冠军,不如说是周星驰拿了冠军。
很多批评这部周星驰新作的人说《美人鱼》在“吃老梗”,但成功的艺术家难道不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重复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美人鱼》的批评,更多的人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和单纯嫌弃一部烂片的感情有区别。所以,《美人鱼》的烂,是相比于周星驰顶峰水平的烂,及格分的周星驰也会好过满分的烂片导演,也会在电影院里收获观众们发自内心的笑声。
在主演的选择上,即使邓超用两部电影刷爆了观众对他的电影好感度,但承受这些负面的更多是邓超的导演身份。从他出道时的《少年天子》到去年的《烈日灼心》,邓超的演技水平是被认可的,他是具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演技派演员。而从邓超早期的《翠花,上酸菜》开始,邓超就开始积极地展示他喜剧的一面,直到《奔跑吧,兄弟》与邓超微博账号的联合作用下,他成功在观众心中又打上了“谐星”的标签,这与《美人鱼》对主演的要求的一致的。
此外,《美人鱼》的电影时长耍了个小心机。《美人鱼》时长93分钟,比同档130分钟的《澳门风云3》、120分钟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都要短接近半小时。而美人鱼》短出的这半个小时,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排片空间,在有限的24小时内,《美人鱼》有更多的播放次数。
二、尚未成熟的春节档,有利于“拔大个”
关于档期,《美人鱼》占到了两个优势,一是连续两个票房高峰,二是同期竞争者太弱。
周星驰早在《西游降魔篇》时就学会了把握春节档的档期优势。《西游降魔篇》于2013年2月10日大年初一上映,以5.3亿的票房成绩打败了同期的《101次求婚》、《云图》,该片当年的战况与今年春节档十分相似:也是三部电影主要承担票房压力,其中一部独大。此外,《美人鱼》也经历了《西游降魔篇》一样的二次票房峰值,情人节档也嵌入到了春节档之中,《美人鱼》在情人节的当天表现甚至超过了自身的首映日票房。
不仅在春节档、情人节档期间,到现在为止,影院中仍没有出现可以与《美人鱼》相竞争的电影,即使老IP《卧虎藏龙》也不是对手。据影院工作人员透露,由于同期竞争匮乏,《美人鱼》的排片一直高居不下,但随着《叶问3》将在3月4日上映,院线自然会逐步减少《美人鱼》的排片直至下档,预计下档前《美人鱼》的票房将达到30亿。
贺岁档每年11月20日左右开始,一直被有野心的电影人视为必争之地,所以大片扎堆的现象愈演愈烈。而相反,在贺岁档后期的春节档反而没有过多的关注。回忆去年的春节档,《天将雄狮》、《澳门风云2》、《钟馗伏魔:雪妖魔灵》、《爸爸去哪儿2》、《冲上云霄》等片子上映,从一个正常的观众角度来说,这些都不是顶级电影,甚至是烂片。但即使这样的片子,也能收获数亿票房成绩,可以说是烂片最好的归宿。
因此,优良的《美人鱼》更有可能在烂片扎堆的档期中脱颖而出,更何况今年连“扎堆”都未实现。同档4.3分的《澳门风云3》、5.7分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虽然不及《美人鱼》表现优异,但票房也不差,为何烂电影会看中春节档并优雅取胜?
我认为这大概是由于春节档的电影厮杀氛围尚未成气候,大批的优秀电影早抢在贺岁档上映,并消耗掉了全部票房潜力。因此结果就是贺岁档好片扎堆,新年档电影供应不足。这种结果主要是电影发展仍未跟上观众的观影行为的转变。
据《中国电影报》报道,中国电影春节档变热是从2013年左右开始的,这其中有院线发展的功劳,也有国人过年习俗由“打麻将”向现代娱乐消费过渡的功劳。从2013年至今,春节档的电影中,口碑与票房双收的电影寥寥,《西游降魔篇》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美人鱼》的“周星驰”、“豆瓣评分7.3”在春节档中显得难能可贵,与同期电影比也是鹤立鸡群。《西游降魔篇》和《美人鱼》的两次春节档成功,很有可能让周星驰成为春节档的招牌,就像当年同样拍喜剧的冯小刚一样,在贺岁档创出了一片天。
三、再弱的营销也好过没有
《美人鱼》为数不多的营销事件中最有名的就是“大家欠星爷一张电影票”,但这种营销方式容易让大众陷入对星爷过去经典的回忆中,与新电影的联系不大,缺少制造观众与新电影本身的互动。
而其他诸如“爱情是可以冲破所有界限的”、“环保”的营销点就更难以让人参与进来,毕竟跨物种“人鱼恋”没人经历过,人与美人鱼的爱情、环保纠葛都很难套用到现实的跨性别、跨年龄的爱情或者环保行为中来,难以令人产生共鸣。
但影响微弱也好过没有。《美人鱼》虽然没有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营销的成功,但起码有营销痕迹。而同期可以一拼的《澳门风云3》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就更谈不上营销了,虽然年前《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嫌疑制造了“六小龄童春晚被毙”的热门事件,但这场事件的收益者是六小龄童或者是集体陷入回忆的网民,“三打”除了蒙受骂名哪还谈得上促进票房。
四、选对了合作对象就成功了一半
电影拍好之后,宣发也是关键,据新浪娱乐报道,本次《美人鱼》的发行方是成立于2013年的天津联瑞影业有限公司,凭借成功发行《捉妖记》、《重返20岁》、《我的少女时代》成名;营销团队则是曾成功为《金陵十三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系列、《心花路放》、《道士下山》等电影做过营销的北京麦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而和和影业则作为影片的出品及保底方为宣发活动提供资源管理与对接服务。
据和和影业董事长杨巍介绍:“周星驰先生及其星辉海外有限公司是此次宣发的总指挥及决策方,麦特文化作为营销负责方,制定整体营销策略,获得星辉通过后,全程统筹并保障规划执行;而电影全部发行工作,均由联瑞影业规划执行,和和影业负责宣发成本的支持管理以及各项资源渠道的服务对接,和和参股公司黑蚂蚁影业负责商务渠道资源的合作对接以及衍生产品开发。”
在发行工作上,联瑞影业负责全部发行工作的整体策略、规划、计划制定、调整及执行。中影、光线丶星美和四海联盟作为联合发行方,在项目整体发行上作为资源方协同开展相关发行工作。
《美人鱼》的成功,对于成就它的每个环节上的元素都意义非常。
去年对于电影产业来说意义重大,全年总票房440亿,华语电影开始进入专业化制作的时代。2016年票房被给予了600亿的希望,任何作品的成功都对之后的电影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就《美人鱼》来说,即使不是全部正确,但在某些细节上,具有榜样作用。
⑷ 影视里面的对赌协议是什么意思
对赌协议在影视圈的行内称呼叫“保底发行”,就是制片方与发行方在影片上映前签订的一个对赌协议。根据协议,双方确认一个数额,无论影片票房最终是多少,制片方都能提前锁定一笔高额收益,而发行方则在实际票房超出这个数额的部分,优先获得额外收入。
至于签订对赌协议的意义,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影视行业的利润具有不稳定性,上市公司为了保证营业的稳定性,对赌是有必要的,但是这并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和利润空间有限。就中国电影而言,票房规模在增长,但实际净利润增长幅度不大。
影视传媒行业渐趋流行的“保底发行”,导致影视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对赌,也催生出了票房造假现象。而票房造假的背后,多是为了用票房换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