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城市之光》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城市之光》网络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Ap29ahluzdEnTlEG9m9oPA
电影《城市之光》是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无声影片,1931年1月30日上映,这也是他第74部作品。电影讲述了一个流浪汉与卖花女的爱情故事。影片诞生之时正是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时期,卓别林也将此社会现实融入到影片的创作中。《城市之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成功,深受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本片也成为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指定典藏珍品。
㈡ 如何评价卓别林电影《城市之光》的结局
在此引用知乎网友“薛丰子”在相同提问下的见解:
我认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没有哪一种结尾会更好一点,只能作为一种可能性讨论。确实如果没有相认更加符合现实。但艺术作品本身就不一定要完全遵循现实情况(完整的解释可以参见有关电影的精神分析学相关内容)。
至于卓别林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大团圆结局,咱们可以根据相关史料进行推测。
1、票房考虑
卓别林在拍摄《城市之光》的时候已经誉满全球,而且本人也成为身兼数职的资深电影人,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卓别林深知一个大团圆结局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任何时代都是一样)。
2、当局压力
卓别林的电影里面永远闪现着人性的光辉,政府和权威在其中永远充当被嘲弄的对象(如早期作品《移民》,中后期的《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这让卓别林从一个优秀的电影人晋升为不朽的电影大师,但在当时卓别林却受到多方压力。最大的来自于审查相关压力和中情局的大佬——埃德加·胡佛(监视了卓别林一生,有关渊源可以查阅书籍《卓别林自传》、《埃德加的诅咒》以及电影《卓别林传》(1992年上映),这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但是纵观卓别林一生,他还是没有妥协过的)。
3、有声片的压力
当时好莱坞已经有了有声片,很多默片时代的大师都转向有声,或者失业。坚持默片并且活下来的只有卓别林一人(主要是由于雄厚的资金和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卓别林的哥哥(同时也是他的经纪人)极力劝说他拍摄有声片,但他依然坚持拍摄默片,并认为一旦夏尔洛(剧中小胡子的名字)开口说话,便宣判了这个人物的死刑,卓别林的预测很准确,《大独裁者》成为夏尔洛的绝唱,(同时也是他的第一部有声片),他本人风趣的说,至少在死前他说了些有用的话,从此之后他就不再以夏尔洛作为电影主角了。
回到正题,在拍摄《城市之光》(1931年上映)时,卓别林曾为如何让盲女认为夏尔洛是有钱人而绞尽脑汁(后来他用关车门这个桥段天才式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业内都不看好这部有声片时代的默片。大团圆结局可以让这部电影更具人气,不至于惨败。毕竟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大团圆结局的啊。所以可能也有这样的考虑。
4、卓别林的结局风格
通过对卓别林所有作品的研究就会发现,他永远会在电影结局留有希望(但后期卓别林思想发生变动,也有例外,如《凡尔杜先生》)如《寻子遇仙记》结尾的母子相认,《摩登时代》结尾的微笑着走向远方,《大独裁者》结尾的震古烁今的演讲等等等等。所以《城市之光》的结局符合卓别林一贯的风格。
P.s.不过我认为答主并不是做出评价,而是解析“卓别林为什么用这个结局”。
于是我贴出另一位网友“宋昀"在该提问中参与的回答:
这是我在我目前所经历的浅薄的人生岁月里,看到过的最好的开放式结局。
盲女美丽娇艳,盈盈笑语给流浪者别上名为爱情的花朵,流浪者就此盲目,明明一无所有,却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她。
因为盲目,所以她触碰到流浪汉滑稽肮脏外表下真诚的灵魂。因为盲目,所以他选择毫无保留的奉献,不求回报。
正是因为两个人的盲目,才有了结尾的情节,他们相认了吗?盲女会像普通的女孩儿一样给了流浪汉钱离去,还是愿意回报流浪汉?
看你愿意相信这两个角色在片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性格了,他们的性格自然也导致结局走向。这是导演给予观众最大的尊重:认真创造每一个角色,使他们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同时留给观众二次创作的空间。
另外我要多说一句,结局和整部电影都非常贴合影片的名字,城市之光,或许就是指:在这巨大的世界里微小的我们,因善意散发出来,温暖冰冷物质的人性之光,这不分阶级,不分贫穷或富有,或许它只有一瞬,但它始终存在。
浪漫至极的默片。
㈢ 跪求卓别林《城市之光》的影评
"You can see now?"
"Yes, I can see now."
一个潦倒的流浪汉爱上了失明的卖花姑娘,一个不太现实的爱情故事经过卓别林独到的演绎的让人涕泪交加,大师就是大师,举手投足皆是戏;没有对白,完全依靠角色的表演和精彩的配乐,影片的魅力却丝毫不逊色于现代的有声电影。
电影中主角的出场堪称经典,本该严肃正式的雕塑揭幕典礼,却被一个藏在布下的流浪汉搅得难以收场,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在人群上方闲庭信步,下面的官僚和绅士们急得手足无措,亦庄亦谐的对比不得不让人佩服卓别林的的伟大之处: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士商权贵皆是陪衬,忠于平民才是忠于艺术。
影片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各种角色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缩影。主角虽身份低贱,被取笑,被欺负,被抛弃,被冤枉,却无时无刻不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一根不离手的拐棍,和一顶不太协调的礼帽,滑稽却让人敬畏。而那些所谓的文明的人却利欲两心,虽穿着光鲜,却让人鄙视,一对比,强烈的喜剧效果就出来了。片中的流浪汉一如镜头外的卓别林。
影片的结尾让人感动的掉泪,主角历经牢狱,重回街头,连那根维持最后尊严的拐棍都丢失了,潦倒不堪,却巧合般在转角遇见那位他为全力相助而入狱的卖花姑娘。从取笑他,到同情施舍,再到认出恩人的瞬间,几分钟的戏道尽了人生百味。社会险恶,爱情美妙,或许影片想告诉我们也许生活不值得自豪,现实让人可笑,但是总有值得去期待,去付出的美好。
P.S.向好莱坞的那个黄金年代致敬
500咯~希望有帮到你。
㈣ 为什么看完《城市之光》后内心的感受很复杂
卓别林仍然用一种戏谑荒诞的手法给你讲述了一个小流浪汉的爱情故事,乐呵呵完了之后,静下心来一想,可全是悲哀。记得周星驰之前谈过他的喜剧观,他说,喜剧的本质就是悲剧。
城市之光,是流浪汉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卖花女最后复明的奇迹,是两人在经历磨难之后重新认出彼此的爱情,更是生活的希望之光。电影最后当然是happy ending,尽管卓别林完全抛弃了卖花女复明原因和卓别林出狱原因的讲述,但这有什么重要的呢?生活不是戏剧,没有戏剧里面的跌宕起伏和过于夸张的剧情设定,我们也没有被编剧拿着笔杆子操纵人生。生活是自己的,没有那么狗血的剧情,努力过好每一天才是正解。
㈤ 城市之光电影
链接:https://pan..com/s/1s5ZkaEX1SraNJMl7wyVH1A
提取码:3oot
城市之光的剧情简介······
他是一个流浪汉(查理·卓别林CharlesChaplin饰),身无分文,遇上了双目失明的卖花女,却不忍袖手旁观。他想尽办法去凑够费用,供卖花女治病。一天,他搭救了一个富翁,富翁当晚和他称兄道弟,第二天却翻脸不认人。本来打算向他求助的主意行不通了。流浪汉去参加拳击比赛,以图获得奖金,却输得一败涂地。谁知这时重遇富翁,二人不计前嫌,富翁答应出钱资助卖花女。在交给流浪汉1000元后,富翁遭到偷袭,身上剩下的钱被强盗抢走。流浪汉奋不顾身去追赶,却因为误会被警察押回警局坐牢。另一方面,卖花女凭借流浪汉的资助重获光明,开了一家体面的花店。
㈥ 有谁知道 卓别林 城市之光 英文简介,谢谢
《城市之光》影片简介: 本片为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指定典藏珍品。 这部影片描述了一个流浪汉爱上了一位双目失明的卖花姑娘,为了医好她的眼睛,流浪汉拼命赚钱,参加拳击比赛,在夜总会当打手等。 这是一部夹杂着闹闹吵吵的戏谑而最终抓住真爱的爱情喜剧。卓别林幽默的表演使他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治好眼睛的卖花女,通过手的触摸而明白了流浪汉真面目的最后一幕,令人热泪盈眶。 本片也是查理·卓别林的最后一部默片作品,是他演艺事业中最高的艺术成就,片中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但是卓别林则细腻、直率又幽默的肢体语言,巧妙的将其平衡。片中,小流浪汉与一个百万富翁酒鬼之间的友谊,为此片增添了不少笑料,但是津津乐道的代表片段,还是片中的—场拳击赛,与在餐厅中的一场疯狂的舞蹈。 这部影片更被影迷们誉为“遗珠之憾”,因为当年的奥斯卡发现“沉默已不再是金”,默剧的时代已经过去,有声电影当道,但是卓别林在片中却始终一语不发,因此该片在奥斯卡上遭到冷遇。不过,如今的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已经将《城市之光》列入典藏电影目录中,但那些同一年出品并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影片,却没有一部列入典藏目录。这样子看来,小个子卓别林还是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㈦ 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电影是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影视演员、导演、编剧。
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电影是《谋生》。从1915年开始卓别林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甚至还担任制片和剪辑。稍后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并于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乐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矶开了自己的公司,并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别林才为这个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妇人》。之后1925年的《淘金记》和1928年的《马戏团》为卓别林赢得了学院奖。 1931年因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别林来到伦敦,转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时代》。四年之后他拍摄了《大独裁者》。1952年,他的有声电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1967年他拍摄了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
1977年圣诞节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8岁。
㈧ 《城市之光》中的卓别林,依旧是那个小丑的样子,和卓别林其他作品有何不同
《城市之光》是卓别林的最后一部无声悲喜剧,全剧以幽默诙谐的神情动作及场景布局为辅,以流浪汉和盲女的凄美爱情故事为主线展开,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的现状。
因为无声,所以观众才能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将剧情与自己的生活情感得以衔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来概括。另一方面诙谐的色调更接近人们内心的色彩,没有了这个浮夸世界的渲染,人们才能真正看到自己。
作为一个悲剧来讲,怎么才能让它更加的深入人心,我觉得没有任何一种表达方式比以喜剧的形式表达更能引人深思,就好像哭代表你伤心,但无声的笑代表的是我们难以揣摩的绝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喜衬忧 忧更忧,
一部优秀的作品它不在于台词的华丽还是服装的绚烂,往往是最贴近生活,最细微的情节才能打动人,因为它能让观众看到观众自己,这也是城市之光成为经典之作,得以被珍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