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垛镇的介绍
三垛镇(201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1)地处高邮市东部,高邮城市副中心 2,也是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由原二沟乡、三垛镇、司徒镇、武宁乡差虚合并而成,是国家重点镇、国家级生态乡镇、江苏省重点中心镇、江苏省综合规划示范镇、江苏省卫生镇、扬州市重点中心镇、扬州市环境优美镇。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8.24万人,其中集镇常住人口近2万,辖21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拿庆告。三垛有史可考1800余年,因南朝梁简文帝之子武宁郡王之割封地而驰名,也因北宋婉约派词宗秦观(字少游)之故里而出名,又因南宋民族英雄 岳飞在此抗金“三战三捷”而得名。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亿元,增长13%;2012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73.7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0亿元,工业入库税收0.48亿元。三垛交通发达。东达兴化、西靠高邮、南连江都、北依宝应,区位优势明显,省道高兴东公路、安大公路,国家南水北调三阳河、省级河道北澄子河纵横交汇于镇区,呈“井”字形布局,西距连淮扬镇铁路(即将开工)、京沪高速公路18公里,南至扬州泰州机场25公里、长江口消明岸50公里。
② 三垛镇的原三垛镇
地名由来
三垛,据《金佗续编》卷30、《高邮军绍兴三巨公祠记》、《读史方舆纪要》卷23等介绍,原名为“三墩”,盖因此地原有三座大土墩。此说始建于王存等编著的《元丰九域志》,该书成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岳飞在此抗金时,仍旧称“三墩”。后因避宋光宗赵惇名讳,改称“三垛”,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农业状况
三垛农业资源富有丰饶。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水源,造就出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初步形成了以特种水产养殖、良种禽畜繁育、商品粮三大国资项目为主的特色产业。该镇”少游牌“罗氏沼虾、”黑旋风牌”黑大豆、”银珠牌“稻米等一批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欧美,声名远扬。
工业状况
三垛镇2011年全部工业产值实现7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5亿元,销售20.2亿元,利润53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0%、32%、30%和14%;规模以上企业数达21家;完成工业投入10.5亿元,同比增长31%,经济建设欣欣向荣。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经济融入大生产、大流通、大循环、大市场之中,农业调整成效显著,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私营经济异军突起,建筑大军勇闯全国,集镇面貌日新月异,商贸活动辐射周边,投资环境日益改善,为三垛赢来了“历史名镇、工业大镇、农业大镇、建筑强镇、文明新镇”的美誉。 高邮市三垛中学坐落在人杰地灵、交通便利的江苏省重点中心镇三垛。学校创建于1956年,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昔日的完中,今日的腾飞;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三星高中”、“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理科实验合格学校”、“扬州市文明单位”、“扬州市收费规范学校”、“扬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高邮市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高中”、“扬州市体育传统项目(田径)学校”、“模桥扬州市艺术特色学校”、高邮市扒码蠢四轮综合督导均为“优秀学校”、学校团委被评为“扬州市‘五四’红旗团委”等。三垛生源每年考上省重点中学扬州中学和高邮中学的数目并不少,这也是使得三垛每年重点大学新生的入学率维持一个相对不错的水平,这也延续了三垛作为苏中重镇的优良教育传统。
三垛小学,有悠久的历史,进入21世纪后,原来的将近百年的校舍被逐渐废弃,搬入了原三垛中学的校址,并新建了一部分校舍,更新了教学设备,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的教学设备。尽管近年来存在市级小学对当地较富裕阶层的儿童生源的竞争,三垛小学仍然保持了生机勃勃的办学风气,这与校领导班子认真负责,严谨治校的措施是分不开的。 秦观
○秦观简介
汉族,扬州高邮三垛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婉约派代表人物,生于1049年,卒于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邯沟居士。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平
纵观秦观一生,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出仕前(1049年-1084年),在此期间,秦观大多在故乡高邮居家耕读,为科举做准备。同时也常常与孙莘老、参寥子等游历于江淮吴楚之间,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入仕期(1085年-1094年)元丰八年,在科举考试连续两次失败之后,秦观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考取进士。入仕后,适逢北宋“朋党之争”日益激烈之际,因其亲附苏轼,被视为“旧党”,牵连颇多。历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秘书省正字、左宣德郎、国院编修官等。贬谪期(1094年-1100年)随着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秦观作为“旧党”核心人物,也受到打击,连续被贬,最终于元符三年(1100年),卒于滕州。
姜恩柱
○姜恩柱简介
1938年12月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1964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英语系,1981年9月至1983年1月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当研究员和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任客座学者。曾任驻英国代办处随员,驻英国大使馆三等秘书,二等秘书。回国后,历任外交部西欧司副处春陪长、处长、副司长、司长。
○姜恩柱履历 1990年后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1991年12月―1995年8月任外交部副部长; 1993年4月出任中英会谈(中英政府就香港九四/九五年选举安排进行的会谈)中方代表; 1993年7月―1995年12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1995年12月―1997年3月任中国驻英国大使; 1997年7月―2000年1月任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社长; 2000年1月―2002年8月17日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 2002年8月29日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九次会议上被任命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3年3月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是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香港)。 光福寺,始建于唐贞观23年(公元649年)。南宋淳熙年间(1237—1240)僧人海云重建改称光福寺。据传此寺与山东的光福寺同时开工,同时建成。清光绪十四年(1888)僧人持志又建。寺内有闻名全国的悬空泥木浮雕观音海岛,所造神物,形象逼真,姿态各异,工艺精湛,并为高邮八大名寺之一。光福寺现在原址上重建大雄宝殿已开工兴建,建成后的光福寺融宗教文化、古文化、水文化为一体。
秦观故居,位于三垛镇少游村,清末明初的老式四合院,为秦观后人在旧址上重建而成,当地人称“秦家大院”,在秦观故居南面有一条河,叫“秦家垛河”。据秦氏后人介绍,当时秦观出门拜会朋友必然坐船,“时复扁舟循邗沟而南,以适广陵”。苏辙在《简秦观》中写道:“茫茫细雨湿邗沟,苍地无眠尽拥裘。知有故人家在此,忙展诗书洗穷愁。”
岳飞像
在扬州当地民间流传着不少岳飞抗金的传说。据史书记载,建炎四年(1130年)春,从黄天荡逃出的金兀术攻陷扬州,为占有运河通道有攻击承州(今高邮),完颜昌也率军从山东南下楚州(今淮安)接应。在此危急关头,宋高宗赵构立刻命令岳飞率兵保卫承州,援救楚州。岳飞接到诏令后,轻骑先入泰州,接着率兵移屯三墩(今三垛),一个月内和金兵三次交锋,三战三捷,在此之后岳飞又率兵在南通、泰州、扬州等沿江一线接连打败金兵,粉碎了金兵再度南下的阴谋,从而确保宋政权能在南方立足,由于这一系列的战斗起始于承州,所以史称”承州之战“或”三墩伏击战”。
1991年,当地人为纪念岳飞,在该镇东首塑立了一座岳飞塑像。该雕像面北被南,银盔银甲,手按宝剑,威风凛凛地挺立着。 《三垛》——王敬之
至今遗父老,犹说岳家军。故垒迷前代,中原记旧勋。去帆张片片,寒叶下纷纷。何处寻猿鹤,晴烟似阵云。
王敬之,字仲恪,号宽甫,江苏高邮人。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弟,清嘉庆增贡生,著有《枕善居诗词》、《小言集》等。
《三垛镇》——高谷
嘉木阴森结草堂,乱云连屋水连庄。
人家说尽秋成好,七月西风早稻香。
汀草薰浓野树疏,水禽时傍钓船呼。
谁言此地无佳趣,高挂香帘待客沽。
高谷,明朝首辅,字世用,江苏兴化人。生于明洪武24年(1391年),25岁登上进士,历任翰林侍讲、侍读学士、工部尚书,后进少保东阁任大学士。66岁时升为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高谷为官清廉,办事公道,主持正义,后因年老主动离职回家。英宗皇帝对他评价甚好。高回乡后,仍住的是简朴房屋,死于1460年,享年70岁。历官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由中书舍人升至内阁大学士,故被尊为“五朝元老”。《明史》有传。
《八千岁》——汪曾祺
……一囤晚稻香粳——这种米是专门煮粥用的。煮出粥来,米长半寸,颜色浅碧如碧萝春,香味浓厚,是东乡三垛特产,产量低,价极昂。这两种米平常是没有人买的,只是既是米店,不能不备。另外一边是柜台,里面有一张帐桌,几把椅子……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代表作有《大淖记事》、《受戒》等。 方酥
方酥是三垛特产,传统美食。方酥外形呈正方形,平底,上面隆起,密敷芝麻,口感酥脆香甜,风味独特。方酥不含水、不渗油、不变形、不散碎,耐存放。旧时是若干只方酥装入一个半球状的大眼篾撇(芦柴制作),上面再罩一个篾撇,相互吻合成一个球体,倘若外出,与衣物放在一起亦无大碍。其携带、食用或作为礼品遗赠,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爽。
方酥与酥透饤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可谓历史悠久。相传南宋建炎四年(1130),岳飞奉诏驰援楚州,屯兵三垛,与据守高邮的金兵对垒。当时的情势诚如岳飞所云:“所有士马疮痍尚新,嬴弊方甚,刍菱糗粮,一一窘乏……”百姓闻讯后,箪食壶浆,倾囊相助。酥透饤是三垛一带流行的家常食品,它以麦面加“老肥”发酵后烙制而成(亦可用馊粥代替“老肥”发酵),携带、食用都很方便,遂成为劳军支军的首选,百姓日夜赶制。岳飞令士卒将一些酥透饤置于辕门内的土墩上(三垛时称三墩,境内有三个土墩)。金兵的探马远处一看,墩上黄灿灿一片,犹如无数金蟾蛰伏,鸟雀盘旋啄食,以为岳家军粮草丰足,吓得金兵不敢贸然出击。从此,酥透饤有了一个俗称:蛤蟆酥,土墩也被称作蛤蟆墩了。
蛤蟆酥
蛤蟆酥正式以方酥的名义面世,始于1923年姜庆宏先生。姜庆宏15岁外出学艺,在外面闯荡了一圈,24岁归来,决定从地方特色着手,对蛤蟆酥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开始作坊式生产。首先是选择主料,对面粉、生油、白糖、芝麻等,从品牌、质量诸方面严格把关。比如面粉,限用泰县录三羊牌;芝麻要去杂、扬净、淘清、晒干,再擦皮去衣,料料饱满亮丽。其次是增加辅料,如陈皮、金桔饼、桂花、果料等。第三是严格操作。各种原辅材料按配比和次序加入后,从缱肥、捶叠、敷芝麻、贴炉、控火直至出炉,道道工序一丝不苟。比如捶叠,内馅包入皮面后,要用擀杖穿心滚捶,反复舒卷折叠,叠成32层;敷芝麻也十分考究,敷后好要用手来回摩挲轻抹,做到密实而不脱落;控火则是秘技,方酥在炉内12小时,既要焙干水分,又不能焙焦,必须是黄灿灿而有光泽。
方酥可充饥、可佐茶、可作休闲食品,有干吃和冲泡两种吃法。年轻人,牙口好,整块啃咬,咯崩脆响,恰如汪曾祺所云:“嚼之声动十里人。”一般干吃是用掌心将方酥轻轻摁碎,信手拈碎片入口,细喟慢品。尽显斯文风雅。当然干吃得就一杯清茶,或花间邀月,神游太虚;或三五知己,海阔天空,那绝对是一种享受、一种惬意、一种境界、一种品位。食用齿颊留香,三日不忘,肥厚生猛之物不可同日而语。冲泡则将方酥置于碗内,徐徐倒入开水,只听“ 口兹 口兹 ”有声,清香四溢,热气氤氲中,但见整块方酥借水而发,层层叠叠,尽情舒展膨胀,那种恣意,那种张狂,似要撑破大碗,待要举箸,眼前已是一幅“翠影落群岫”的立体山水画了。若以鸡汤或肘子汤冲泡,绝对是上佳的滋补品,有口福者保管大快朵颐。
方酥源于寻常百姓的酥透饤,可谓出身卑微。它没有显赫的身世,更没有“御用”的光环和“贡品”的虎皮,甚至没有标识、没有包装、没有一句广告词。但是它弃圆取方,似有君子之道;它佐茶尤佳,亦与君子之交淡如水结缘;它素面朝天,坦坦荡荡,在喧嚣的尘世中固守一份内心的宁静和平淡,更是君子品格。台湾有位作家说:“知音不如知味。”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知音难觅,但知味者终究还是有的。因此,在追逐时尚和新潮的今天,三垛方酥这个传统食品大概还会占一席之地。 尚犼
三垛民间有尚犼的习俗,每年阴历五月十八的“都天庙会”都有迎犼的民俗表演。都天庙会实际是祭祀张巡的宗教活动。唐安禄山叛乱,张巡起兵讨贼,困守河南商丘,后粮断城破,36人同时殉难。三垛人感义,立庙祭祀,谓都天庙。庙会三声炮响,都天菩萨出宫巡游,三班六房衙役执事前呼后拥,锣声震天,旌旗蔽日。但这种习俗在解放后却逐渐地消失了,三垛最后一次“迎犼”是在解放初期。
犼,是三垛先民信奉的一种图腾。犼乃北方兽名,似犬,食人。俗称“望天犼”、“朝天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述异记》中记载:“东海有兽名犼,能食龙脑,腾空上下,鸷猛异常。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辄不胜。康熙二十五年夏间,平阳县有犼从海中逐龙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见三蛟二龙,合斗一犼,杀一龙二蛟,犼亦随毙,俱堕山谷。其中一物,长一二丈,形类马,有鳞鬣。死后,鳞鬣中犹焰起火光丈余,盖即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