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票房是怎样统计出来的
电影票房是用观众人数或门票收入来计算的。
电影业中,票房已经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观众人数或门票收入来计算,一般直接用来衡量一部电影的热播程度。
2016年1月,电影市场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电影局出重拳整顿市场秩序,如果影院偷漏瞒报票房,院线要承担连带责任,影院放映笑慧肆质量差等问题也会被集中治理。
(1)电影票房分析ppt扩展阅读:
2018年一季度分账票房189.49亿元,同比增加39.96%。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8年上半年票房取得320.21亿元,较2017年上半年票房271.51亿元同比增加17.94%,不含服务费票房为299.64亿元,同比增加18%。
2018上半年 s’b观影人次9.01,同比增加15%。其中,碰轿国产影片票房为 189.65亿元,同比增长 80.1%,占总票房份额的 59.21%,占据市场主体地位。
前6个月中国影市多个数据纪录均被打破,在档期方面,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四个档期票房均创造市场新纪录。碧稿
Ⅱ 票房是怎么算出来的
票房最早指的是电影院里的售票处,现在用来指一步电影的能卖出去多少钱察巧。如果说票房一个亿,是指卖出的的电影票的价格的总数,比如一部电影的一张电影票是25元,卖了10万张票,那这部电影的票房就是25*100000=250万元。
(2)电影票房分析ppt扩展阅读:
“票房”来源:
在清朝乾隆征战大小金川时,军升拆中满洲人多,因行军万里,一路无聊,始而思念家乡与亲人。为此,八旗子弟吵没枣兵自编词、曲,即子弟书,以自歌自娱。清中叶以后,八旗贵胄嗜爱戏曲成风,并以演唱戏曲为乐。不过他们演唱不为生计,故谓之票戏。演唱时票友们汇集一堂,其汇合的地点就叫做票房。最早的票房始于道光年间,到同治末年的翠峰庵票房已有相当规模。
Ⅲ 电影票房如何分成
问题一:电影院的一部电影票房是怎么分成怎么算? 中国电影业对于票房分账的基本规则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计入电子售票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中国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办公室(简称专资办)。以专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PS: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终片方结算所使用的数据,为中数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3%的特别手并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1.7%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
3.可分账票房中,电影院及院线提留57%,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剩余的40-42%归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大部分情况为40%)。
4.影片的发行方会收取归属制片发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为发行代理费用。即为可分账票房的2-6%作为发行代理费。
5.很多情况下,发行方预付影片的宣传发行费用,这时发行方会收取12-20%的代理发行费。如果发行方承诺发行保底、买断发行、预付制作费用等方式,将收取更高的发行代理费用。
6.部分影片同档期处于竞争劣势,出于增加影片排映场次的目的,给影院及院线承诺票房返点。返点一般占到可分账票房的3-5%。
7.制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为:1*(1-0.033-0.05)*40%*(1-0.1)=0.33为一般情况下的制片方分账。
以上情况为例,一部最终票房1亿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为3300万左右。
附:中国电影的资金其它回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版权收入:主要指电视放映权和互联网播放版权销售。这部分收入里面,CCTV6的收购费用为140万-400万每部影片,主要根据影片的题材、频道打分制度、观众期待度、演员阵容、最终票房决定。网络版权价格波动较大,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主要跟观众期待度、演员阵容、最终票房有关。
2.海外销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国家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发行收入、版权收入。这部分收入目前较低,增长潜力大。
3.商务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广告、营销合作、活动冠名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4.授权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视觉元素等授权使用,以及版权衍生品的销售收入。
5. *** 补贴:主要是 *** 主导的文化产业补贴、地方 *** 专项补贴等。
6.行业补贴:主要是摄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达到一定数量后,享受专项的行业补贴。票房在5000万到1亿元之间,奖励100万元;票房在1亿到3亿元,奖励200万元;3亿到5亿元,奖励500万元;5亿以上重奖1000万元。
其中,大部分中国影片的资金回收依赖票房分账,可占到影片总收入的80%以上
问题二:电影票房收入中,电影院和制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占多少 电影院线,简称院线,是指经营者通过掌握相当数量的电影院,在某一城市或地区建立放映网络,垄断某一新版影片的公映,从而获取巨额经济利益的经营体制。
影院,是纯粹放映电影的地方,被院线控制。
发行方,与影院直接接触的,为影片做宣传的,会投入一些费用。
制片方,毋橘腊庸置疑,电影的制造者,最先出钱风险最大,完成电影制作给发行方。
电影分账:院线+影院+发行方+制片方+税收
比例差不多:院线与影院:制片方:发行方:税收=4:3:2:1
问题三:电影票房收入中,电影院和制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占多少 导演 演员 有自己的片酬 也有可能有分红 院线制片方的的比列是45:55
问题四:想要投资电影分票房,怎么做啊? 最近出来个app可以分票房的,就是幕客,100块就可以投了,挺便宜的倒是。建议你先下着玩玩,投资这种事不要急。
问题五:电影票房分成 电影票房怎么分成 5%电影专项基金,3.3%税,制片方39.43%,院线占52.27%。 制片方和影院的比例不同的片子也不一样的。。。大概就这么分的。。
问题六:电影票房收入中,电影院和制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占多毕伍迹少 没有一定之规。
问题七:电影票房收入中,电影院和制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占多少? 我就说几点,上面回答说的税金和电影专资的比例都对,但是院线拿不到5%的票房,现在院线只能拿到大约2%,甚至很多院线都只拿到1%。然后院线目前对于影院的排片已经无法影响,尤其是签约加盟的私营影院,
问题八:电影票房的收入是归谁所有的 以100块票房为例:
国家直接先扣掉5%做为电影专项基金,3.3%的税款 ,这部分8.3%,就剩下91块半了。
剩下91块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给院线和影院,其中院线大概在5%左右。
院线、影院分完之后,发行方还要收一个发行代理费(发行佣金),目前行规是发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 总票房 ─ 3%电影基金 ─ 5.5%税款 ─ 院线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发行总可分配收入 = 票房可分配收入 + 其他渠道发行收入 (电视、音像、网络、 *** 奖金、海外……)
发行方要在发行总可分配收入中逐项减掉下面几项内容后,才是片方所得: 1.发行佣金 2.导演或主创明星奖励(有或者没有) 3.代为垫付的发行成本(拷贝费+宣传费等) 4.税金(往来发票都是要交税的)
问题九: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是如何分配的?导演能拿到多少? 10分
问题十:电影票房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一般票房数量是这样计算的:
首先定好几十家人气比较旺的影院,若全球公映就选择公映国家的大影院,全国公映就选择各省市的大影院。
每隔一定的时间(每周、每月),这些影院会把放映某部影片时售出的票数及价格总额计算出来,报给影片发行方,由发行单位统计汇总这个时期的票房。
Ⅳ 电影上映的票房:例如北美的票房是北美地区全部加起来的总票房
北美票房最新消息。北美票房统计网站的数据显示,上映第3个周末,《蜘蛛侠:英雄无归》票房下跌37.7%,从北美4206家影院获得5270万美元,实现北美周末票房三连冠。目前,该片北美总票房接近6.1亿美元,超越迪士尼的《超人总动员 2》。
暂列北美影史第10。同时,《蜘蛛侠:英雄无归》全球总票房接近13.7亿美元。进入全球票房前12名。据《好莱坞报道》的消息,2021年北美年度总票房虽然比2020年高了1倍左右,但仍远低于2019年114亿美元的年度总票房。
北美票房分析
美国康姆斯科分析公司1日提供的数据显示,北美电影票房2021年总收入估计为45亿美元(约合286.9亿元人民币),虽然比2020年高了一倍,但仍然远低于2019年114亿美元年度总收入,也连续第二年低于中国年度票房总收入。
Ⅳ 电影票房是如何统计的
行业常用的票房收入计算公式为“票房=总座位数×场次×上座率×平均票价×天数”。比如某影院一天放映了6场《李茶的姑妈》,有学生票:40元,共10人,标准票:80元,共10人,团体票:30元,共10人,会员票价:20元,一共10人,那么,这一天该影院的总票房就是:4000+8000+3000+2000 。
现在各大电影院都实行电脑售票,这些售票系统是和国家电影局电影专项基金管理中心联网的,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自动向专基中心发送票房数据。因此,相对来说,电影票房对判断某部电影的观影人数,影片受欢迎程度还是有很大参考意义的。
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
1、影片题材及剧本。题材和剧本是一部影片的核心,科幻、魔幻题材如《变3》、《哈7》及此前的《阿凡达》等影片,一向是票房大热,除题材具有想象空间而吸引观众外,这类影片本身就需要大成本支撑,因此获得票房佳绩也不足为奇。另外,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情感题材影片,如《非诚勿扰》、《失恋33天》等,也成为“应景”主题,为影迷所期待。
2、主创团对主创团队,队如导演、主演、制片人、制作团队等,无一不是吸引观众的重量级筹码。例如国民大导张艺谋、冯小刚的力量甚至大过于影片题材,成为观众期待的焦点;演员的力量同样如此——有些人光名字就是号召力,如杨幂的《孤岛惊魂》一举开创“粉丝电影”的先河,演员对票房的贡献不容小视。制片人、制作团队的名气,同样能为一部影片带来“万众期待”的效果。
3、影片定位,影片定位是指片方对自己影片的市场预估。首先应该是目标人群定位,从影片的剧本设置、演员选择、拍摄手法到后期制作风格、传播途径、传播手段等等,都要迎合大部分的目标人群喜好,奠定稳定的票房基础。其次要正确预估票房,有时片方过于自信,会影响影片上映后的侧重点。尤其在做传播工作之前,应该根据档期、题材、排片等因素做好影片的定位和票房预估的沟通。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_票房
Ⅵ 电影票房分析及预测
在缺少衍生品市场的当下,电影投资主要以票房为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前期的票房预测就显得十分重要,能让投资者提前预判项目的大致受益,并通过合适的宣发手段来提高影片的关注度,以便提高最终的票房收入。
新传智库自主研发的票房预测系统就从去年11月份开始,以影片自身题材、主创阵容、大盘、档期、口碑、对手、首日及首周市场表现等为主要依据,对部分上映新片进行票房预测。虽然仍与实际结果有一些出入,但部分结果却做到了高度的精准,可以此为基础详细解释一下票房预测的思路、要点等。
映前主创信息—模糊分类,预测票房起点
由于此时影片很多都尚在制作阶段,一般意义上,只能按照影片的题材、主创阵容、演员明星等推测影片的题材与体量,仅能大致分为大型制作、中等制作、小成本三大类,但这一指标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且预测难度也是逐步上升。
大成本制作,一般都有着大笔特效投入、知名导演明星参与,有的还有着一定的IP基础,无论哪一方面都能吸引到大量的关注,因此其票房成绩总体已经维持在了一定的水平,票房起点应该在5亿以上。
相比于大制作,中等制作一般是轻工业产品,可能会有一些名导与明星共同参与,题材内容方面贴近现实,一般多为喜剧片、爱情片、剧情片,缺少武侠、动作、科幻、奇幻等题材所需要的大场面特效的加持。
中等成本制作总体较难预测,票房区间从千万级别到亿元级别都有分布。此时演员、导演的因素一般会被放大,明星云集的影片更容易在同类型中获取更多关注,《我不是潘金莲》、《摆渡人》等都属此类;同时,喜剧片的成绩普遍要好于爱情片、剧情片等其他类型,可适当加分,如去年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奔爱》都主打明星牌,但的8.14亿和4751万的成绩却有着天壤之别。
而小成本制作则相对即简单有困难,从题材到主创的毫无新意使得其注定要成为彻彻底底的炮灰,票房成绩也均在一千万以下,多数进口批片、国产剧情片、恐怖片等都属于这种行列。但其内部之间仍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大盘、档期、对手等的变化仍有小幅的波动,很难利用现有指标精准预测其最终成绩。不过对于此类制作而言,精准预测的意义也并不大。
映前第三方指数—纵向对比,预测票房区间
第三方指数(如猫眼想看指数、网络搜索指数等)反映的是观众对于影片的关注度与认可度,极有可能转化为电影的实际票房支持,因此据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对于猫眼想看指数,一般从影片正式上映一个月左右,就可以作为有效的参考指数。
指数长期保持在高水平(一般日增想看指数维持在3000人以上)则是所谓的大片,其最终市场表现往往取决于口碑,口碑好的话会在一般水平上有所上扬,口碑不理想的情况下,自然就会有一定程度的缩水。
而映前短期内(一般为一周左右)相关指数暴涨的影片其更容易成为爆款,在预测这类影片票房成绩时应适度扩大其预测值,但却很难估测其最终的落脚点,最重要的是看同期竞争影片的表现。
对于每日日增想看人数仅在几百左右的影片,则应已经注定了其票房成绩难有起色。上周五上映的三部新片可以明显的反映出这种趋势(对于小成本而言,这一指标的参考意义并不大,相关平台一般缺少相关数据,难以以此做出有关的推论):
而网络搜索指数更多的是整体反应票房的大致趋势,常用于与其他已上映影片的对比分析,以最近上映的三部进口大片《金刚狼3:殊死一战》、《生化危机:终章》、《极限特工:终极回归》为例,可以发现《金刚狼3》的映前的热度明显低于后两这,因此其在票房上也难以达到两者的成绩。
第三方指数,仅用于初步判断影片的热度,最重要的意义来源于与相关影片的精准对比,数字本身与最终票房之间并没有特别确定的函数转换关系。
大盘趋势与对手实力—小幅调整,缩小预测范围
大盘的走向往往反映着整体的体量,约束着一段时期内电影市场天花板的高度,因此对于单个影片的影响程度较高,春节档多方厮杀仍然平均分力,就在于市场容量的巨大,这也正是众多影片抢占档期的重要因素所在。
除了档期以外,各月份也是有好有坏,3月、9月、11月等都是著名的淡季,全月的总体量在20——30亿左右,萎靡的大盘难以被众多影片平均分割,其票房成绩自然也会有所下滑。但此时大盘的主要限制的是中等制作与小成本影片,大制作反而更因为观众选择面窄小而获利。而对大盘进行预测时,一般可参照去年同期的总量,并根据增势做相应的调整。
除此之外,对手的实力也是影响票房的最重要因素。《功夫瑜伽》能够力压《西游伏妖篇》登顶春节档冠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西游伏妖篇》的口碑不足。市场热度和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重点影片的差评自然会催动其他影片成为“爆款”。
而同类题材也是重要对手,《金刚狼3》的成绩不如《极限特工:终极一战》、《生化危机:终章》;去年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远低于《奇异博士》和《神奇动物在哪里》等都有观众审美疲劳的原因在里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影片口碑不俗,仍需调低票房预期。
上映首日排片、首周末票房——完全锁定票房成绩
以上的预测都处于前期阶段,在影片正式落地之前,谁也无法比较精确的预测影片的最终票房成绩,但到了影片正式上映之后,则一切都有了较为明显和科学的依据。
虽然排片并不能决定一部影片的生死,但却无疑有着极大的左右能力,限制着影片的市场发挥空间,是市场专业人士的预判。
一般情况下,排片占比与票房占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但马太效应明显。通俗而言,占据市场4成左右排片的影片一般会贡献出5——6成,甚至是7成的票房;排片在2成左右的影片,其票房成绩与排片占比大致相同,而排片在1成以下的影片,通常其票房贡献量会低于5%。
多数影片都集中于周五上映,恰逢大盘最火热时期(个别节假日及档期除外),而首周末三天口碑已出、接下来的工作日整体低迷、周五面临新片冲击,因此已经可以看出其市场走向如何了。
总体而言,对于一般的大型制作,其首周末票房占总票房的比重一般会在40%——50%;中等成本因为其本身的不确定性,用此方法相对较难以预测,但首周末票房所占的比例一般都会在60%——80%之间。而对于小成本,其首周末票房的占比有时会高达90%。
以2016年票房过亿的85部影片为例,其首周末票房占比分布如下(已祛除部分上映日期异常影片):票房成绩在10亿以上的影片,首周末平均占比为31.09%;5亿——10亿之间,为45.24%;1亿——5亿之间,平均为63.03%。
此时还需要考虑的一点就是后续长尾效应。多在于其上映的第二周有没有强劲的足够挑战影片时长份额的大片上映,如果没有的话,影片的影响力可能会持续,尤其是在下周末会引来一次小的高峰,帮助影片的总体成绩提升。
Ⅶ 电影的票房是怎么算的
票房可以用观影人数或门票收入来计算,而通常我们所讲的票房,就是用门票收入来计算的。即,票房=票价X购买人数。
比如某影院一天放映了6场《李茶的姑妈》,有学生票:40元,共10人,标准票:80元,共10人,团体票:30元,共10人,会员票价:20元,一共10人,那么,这一天该影院的总票房就是:4000+8000+3000+2000 。
现在各大电影院都实行电脑售票,这些售票系统是和国家电影局电影专项基金管理中心联网的,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自动向专基中心发送票房数据。因此,相对来说,电影票房对判断某部电影的观影人数,影片受欢迎程度还是有很大参考意义的。
(7)电影票房分析ppt扩展阅读
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
影片票房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包括影片题材及剧本、主创团队、影片定位、影片质量、票价、档期、发行、院线排片、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题材和剧本是一部影片的核心;科幻、魔幻题材一向是票房大热的选项,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情感题材也比较受观众青睐。
主创团队如导演、主演、制片人和制作团队等,都是吸引观众的重量级筹码,能够在影片上映前期对观众形成最大的吸引和冲击;影片定位是指影片为自己影片的市场预估,比如从剧本设置、演员选择等方面切入设定目标人群定位。
影片质量包含了剧本、拍摄、制作、演员表演等综合因素,是电影艺术成就的衡量标准,是一部电影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影票房
Ⅷ 票房是什么意思(电影票房包含哪几部分)
电影人依旧在呐喊。
自从3月27日电影行业复工被紧急叫停以来,无论是下游的放映端,还是中上游的出品、制片、宣发端,各个链条的电影人们,以及行业外的部分媒体大V,都开始在社交媒体上为电影行业的安危发声。不仅仅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甚至在知乎、B站、抖音甚至贴吧、虎扑等平台,也能看到各类“意见领袖”们的摇旗呐喊。
虽然不少网民依旧抱着对电影行业的极大敌意,但是相对比2月末“复工指引”阶段的满屏抗议,目前大多数普通网友也逐渐开始对停滞整整三个月的电影产业抱有同情了。
然而通过阅读各类意见领袖们为电影行业的呼吁,也不难看出仍有不少人对【电影票房】这一电影行业最基本的概念存在错误认知,这其中不仅仅是行业外的媒体大V,甚至包括不少电影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并不是所有电影人都对电影票房本身、以及关于服务费、专项资金、营业税有太过深入的了解,因此也在呐喊呼吁的同时,犯了不少错误。
电影票房包含哪几部分?如何分账?电影专资为何不下放?票房怎么分成?本文就从头到尾,深度解构【电影票房】这一概念,相信也能解答不少人心中的疑惑。
第一层:影厅服务费
严格意义上,影厅服务费并不属于票房,2019年全年642亿票房并不包含影厅服务费,但这也确实是观众购票实际消费价格中的一环。不同于大多数人都了解的电商服务费,影厅服务费并不被普通观众所熟知。即使在业内,直到去年上半年《复联4》的天价服务费事件,才让这一费用映入从业者眼中。
什么是影厅服务费呢?简言之,就是高等影厅的额外入场券。在满足电影发行公司所要求的最低发行价后,影院将实际售出的价格拆分为“发行价+影厅服务费”,其中只有发行价部分参与分账。与传统偷票房所常用的双系统、截流软件等不同,影厅服务费是基于通过了国家备案,合法的售票系统的功能,在国家电影专资办系统中皆有完整的数据统计。
影厅服务费的作用,是鼓励影院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影条件,鼓励VIP厅、IMAX等特效厅、4D厅等特殊厅的建设,让影院从硬件升级中得到理应属于自己的回报。虽然不是所有影院都会有服务费设置,但是但凡是有一定票房预期的电影,都至少会有3D、IMAX、杜比全景声、杜比视界、中国巨幕等发行版本中的一种。哪怕是被打入冷宫的影片,可能也会在某个时间段在影院的VIP厅播放。因此绝大多数的院线片,可能都会有影厅服务费,但是截至目前,影厅服务费还没有被任何机构公开数目。
今年春节档之前,电影局曾发“微信群消息”规范VIP影厅服务费,这也标志着电影局准备正式开始准备对“影厅服务费”这一项目动刀了。
第二层:电商服务费
抛去影厅服务费之后的票房,才是我们通常所认知的票房,也被叫作【综合票房】,打开灯塔专业版、猫眼专业版或者中国电影票房(专资办)等票房查询类软件,都可以看到这一选项。
事实上,综合票房这一概念仅仅才有三年历史。2017年1月22日,艺恩发表【2016中国电影票房究竟是多少?艺恩给你算清楚】一文。正式建议国家电影专资办相关负责人及主管业务部门:更改票房统计口径,将购票电商服务费增加进票房统计范畴。
文章称:基于中国线上购票市场的成熟及服务的完善,收取服务费被广大消费者普遍接受的大环境下,将服务费作为票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票房统计条件已经具备。而且该统计方法的升级也有利于规范服务费的核算方法和分成体系,理顺电商平台、售票系统及影院院线的合作关系。
自此,综合票房正式诞生。服务费这一新的票房统计的增加,无疑对于本来缓慢增长的票房大盘,有着完美的促进作用。
从单片服务费占比来看,一般的商业片服务费占比一般都维持在6-8%左右。从档期分布来看,非春节档的国产电影一般网售占比较高,从而拥有较高的服务费占比。随着在线售票的全面普及,我们也能看出从2017年至今,电商服务费/综合票房的占比也在提升。
%20
而随着2017年,猫眼正式收购娱票儿。目前90%以上的电商服务费,都是由猫眼与淘票票两家平台瓜分的。
%20
不过综合票房的存在,也混淆了绝大多数路人的视听。目前大多数非专业媒体计算票房分账,仍然是直接用综合票房乘以网上所查到的各种分账百分比,可以说在一开始就犯了错误。
第三层:电影专项资金
综合票房去掉电商服务费,也就成了【分账票房】,可以进行第一轮百分比的分账。
电影专项资金,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专资,固定按照分账票房的5%进行上缴,而这一部分费用,也是目前电影行业最亟需到位的一笔“救命款”,在不少媒体呼吁的款项中,落实专资都是重要的一项。
但其实,专资设立的目的,就是“取之于电影,用之于电影”,无论是以前扶持国产影片的制作,还是支持新建电影院等,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奖励放映国产影片成绩突出影院的通知》来看,通知中规定只要满足两个奖励条件,且全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放映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占票房总收入55%以上,就可以获得奖励。占比在66%以上的影院,获得的奖励等于100%返还上缴的电影专项资金。
可以说在目前国产片票房占比超六成的2019年,80%以上的影院都可以获得专资返还,估测40%以上的影城,能够获得100%的专资返还。
但其实,专资返还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据了解,2017年的专项资金,在2018年12月才开始返还。2018年的专项资金,在2019年9月开始返还。因此影院们想要等到2019年的专项资金,可能还要等至少三个月。
另外,没有返还的专资,无论是2018年之前的广电总局,还是现在的国家电影局,都拥有一套“未返还专资用法”,无论是补贴企业拍片,还是扶持贫困地区电影院,都会在网站上进行公示,做到尽量的公开透明。因为,一味的指责专资“薅羊毛”属性其实并不理性。专资是肯定会返还的,不过在目前的特殊时期,我们还是希望专资能够相比以往更快的进行落实。
第四层:税
与专资一起扣的,还有3.3%的营业税。扣除3.3%的营业税也就意味着电影院不必再因为放映收入交税了。
当然这仅仅是影院放映收入的计税。
除了放映收入外,影院影厅服务费收入、拥有自家影城APP购票的电商服务费收入、前台卖品零售收入、抓娃娃机和迷你KTV以及按摩椅等娱乐服务收入等,这些收入一般都按照6%税率进行计算,零售销售税率较高,一般为16%。当然这些不算在票房分账体系中。
第五层:中影分账
扣除专资和税的票房,也就从【分账票房】(2017年之前通常被叫作【总票房】)变成和【可分账票房】也叫【净票房】。
在这个时候,就要给中影数字分走1-3%的发行代理费,由院线支付给中影数字,注意这并不是拷贝费用。那么到底是1%还是3%呢,这个要根据影片的最终票房成绩来看,一般情况下,票房越高收费比例也越高,具体数字由中影数字灵活掌握。
第六层:影院分账
在之后,就要进行影院的分账了。
其中,影院和院线分走净票房的57%,但这一比率也不是固定的,不少片方都会在影片公映的不同阶段,给予放映方不同程度的返点,寻求排片方面的合作。有时候会多返3-5%个点,对于不少想长线放映的影片甚至会把分账比例调整为90:10,爱奇艺影业在去年也官宣,旗下所有影片都要调整院线方分账比例,给予院线更多的返点。
而影院和院线也会对这57%的票房进行二次分账,通常意义上,影院分走50%,院线分走7%,但其实这个比率也不是固定的,影院和院线完全可以不按照这个比例进行分账。据了解,很多院线为了吸引优质单体影院的加盟,都主动下调了院线分账比例,甚至只拿1-2%的份额。
第七层:最终分账
影院和院线分完账,最终就要迎来制片方与发行方的分账了。如果说中影数字1-3%、院线57%的分账比例还属于行业基本准则的话,那么制片方和发行方的分账规则则更加多变。
通常意义上,发行方会分走净票房的5-15%作为发行费用,制片方则分走剩下的,大概28%-38%,但这只是通常意义,实际上这个分账规则在目前变化多端的宣发市场,具体怎么分还是得看出品制片方与发行方的协议。
具体来看,如果制片、发行为一家公司,则不再遵循制片与发行之间的分账规则。如果制片方要求发行方提前垫付发行费用,发行方要求的分账会更高。如果制片方与发行方签订了保底、买断等发行协议,则更是完全没有分账比例这个概念了。
因此,对这一分账进行计算时,我们也要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当然到了这一层面,除了上市公司保底之外,大多数影片的分账协议我们普通人是看不到的。
而与发行公司分完账以后,制片、出品方之间则要面临着更复杂的分账,目前头部国产片动辄20家以上的出品方也意味着,从影片公映,到最终一家联合出品方收到钱,一般都要一年以上。
当然,以上所说的,也只是一般国产片的分账规则。进口片的分账规则也会完全不同,例如进口片净票房的1.5%,会先给中影进出口分账,再进行下一轮的分账。对于好莱坞分账大片和买断批片,其背后的分账规则也不尽相同。
现如今,票房到底如何分账,已经不再是行业标准理论,而是业界一线的具体操作实务。虽然并不一定要求每一位电影从业者都熟记在心,但是基本的分账归属还是必须了解。
从分账规则中我们也能看出,去年对外官宣的642亿的票房成绩,但其实影院院线方只能分得300亿出头,制片发行方分到的则更少,这对于一个近百万人从事的行业来说,人均年收入大多数不到10万,电影行业也从来都不是一个薄利的暴利行业。
Ⅸ 电影票房是怎样统计出来的
行业常用的票房收入计算公式为“票房=总座位数×场次×上座率×平均票价×天数”。但此公式只是一个演变转化后的公式,而还是不完整的表达公式。
销售收入(票房收入属于销售收入)通常的表达方式为“销售收入=A产品数量×A产品单价+B产品数量×B产品单价+C产品数量×C产品单价…………”。为了方便统计和预测,一般转化为“销售收入=销售数量×销售产品的平均价格”。
参照以上方式,票房收入的表达为“票房收入=观影人次×票价A+观影人次×票价B+观影人次×票价C…………”。若进行简单的转化,可得到“票房收入=总观影人次×平均票价”。而展示公式也是在这基础的表达式中衍生的,其中展示公式中“总座位数×放映场次×上座率”这三者乘积的实质就是“观影人次”。因为在实际情况中更有条件找到“总座位数、放映场次、上座率”这个三个预测数据,因此才有了常用公式。
(9)电影票房分析ppt扩展阅读:
票房的起源——
在清朝乾隆征战大小金川时,军中满洲人多,因行军万里,一路无聊,始而思念家乡与亲人。为此,八旗子弟兵自编词、曲,即子弟书,以自歌自娱。
歌唱者需持有执照,所谓唱票,这些业余歌唱者之间就互称为票友,以后票友就成了业余演唱者的代称,清中叶以后,八旗贵胄嗜爱戏曲成风,并以演唱戏曲为乐。
不过他们演唱不为生计,故谓之票戏。演唱时票友们汇集一堂,其汇合的地点就叫做票房。最早的票房始于道光年间,到同治末年的翠峰庵票房已有相当规模。
以后天津、上海、武汉、南京、常州、苏州、台湾、四川、济南、香港、澳门、烟台和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华人居住区也都成立了票房,而且在大学、中学、工厂、农村、街道、茶楼、饭店、公园等到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