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萧山电影院的历史
民国时期,省教育电影巡回放映队,偶尔来萧放映,无管理机构可言。1953年在萧设队,在县由文化馆代理,后县文教局曾设电影股,直管电影队,不久股裁撤,改派员管理。1958年,民办电影放映队兴办与发展。翌年,建县电影管理站,陪站长、会计、机务等人员。1961年体制调整,县府决定将国办放映队分别交给县府行政科、城厢镇人委、瓜沥镇人委和城南地区政府部门管理,县站只留两名业务人员,并入县文化馆。1963年,恢复县站,国办队收归县站管理。1967年迁址体育路,附设露天电影场。1970年转迁至县工人俱乐部,将该部电影院改属县管理站,名工农兵电影院。1972——1976年,县第八电影放映队先后被评为省电影系统先进集体;1978——1982年间,被评为省电影宣传先进集体。1980年县站迁入人民路新大楼,附设电影院(原工农兵电影院及办公室等用房归还县工人俱乐部)。1981年,县电影管理站改建为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85年,县公司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先进集体;1986年为全国卫生科教影片发行放映先进集体;1987年,县公司人员增至24人。公司为全国农林科教片发行先进集体。
㈡ 谢添的人物经历
谢添,原名谢洪坤,曾名谢俊,(1914年6月18日-2003年12月13),中国著名演员、导演。
原籍广东番禺,生于天津。中国影协第三至五届理事,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早年就读于天津英文商务专修中学。1933年在天津开始业余话剧演出,曾参加鹦鹉剧社,演出田汉、曹禺等人的剧作。1936年谢添初登银幕。作为演员,谢添被称为“银幕上的千面人”,也被誉为影视界“四大名丑”之一;而作为导演,更是被誉为“中国的卓别林”。2003年12月13日,因心脏衰竭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
1933年谢添在天津开始业余话剧演出,曾参加鹦鹉剧社,演出田汉、曹禺等人的剧作。1935年谢添来到上海参加业余剧人协会。1936年谢添初登银幕,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夜会》、《清明时节》、《生死同心》等影片。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随上海业余旅行剧团赴四川。1939年在成都任西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参加拍摄了影片《风雪太行山》,并演出话剧《芦沟桥》、《太平天国》、《钦差大臣》、《重庆二十四小时》、《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满堂》等。抗战胜利后在中电三厂拍摄的影片《追》中饰演角色。建国后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在《民主青年进行曲》、《新儿女英雄传》、《六号门》、《无穷的潜力》等影片中饰演了老教授、地主恶霸、封建地头和老工人等性格迥异的形象。
1958年在影片《林家铺子》中,谢添成功地塑造了林老板这个既是被压迫、被剥削者,又是压迫、剥削者的旧社会小商人的艺术形象,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双重性格,尽管他善于辞令,精于算计,对做生意很内行,但在社会动乱,经济崩溃的现实面前,在反动统治者的欺压和压迫面前,他只能走向崩溃。谢添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特定人物的复杂心态,以精湛的演技从不同侧面刻画了江南小镇林老板的独特性格,使其在十七年影片工农兵英雄形象林立的情况下独具风彩,之后入北京电影学院专修班学习。导演影片十余部,其中《小铃铛》于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他所主演的《甜蜜的事业》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七品芝麻官》于1981年获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茶馆》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和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由他导演的电视连续剧《那五》,于1989年获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电视剧一等奖。谢添的作品风格多样,感情真挚,富于幽默感,他还参加了《洪湖赤卫队》、《老人与狗》等影片的演出。
1939年,在西北影业公司拍摄的影片《风雪太行山》中担任角色。1946年以后,在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厂主演了《圣城记》、《追》等影片。建国后,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在《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新儿女英雄传》(1951)、《六号门》(1951)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7年导演了影片《探亲记》。1959年主演了影片《林家铺子》。之后,导演了《水上春秋》(1959)、《洪湖赤卫队》(1961)、《花儿朵朵》(1962)、《小铃铛》(1964)、《甜蜜的事业》(1979)、《七品芝麻官》(1979)、《丹心谱》(1980)、《茶馆》(1982)等影片。《甜蜜的事业》获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谢添获1980年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谢添,著名电影表演、导演艺术家,原名谢洪坤,曾名谢俊。祖籍广东番禺,1914年旧历五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天津。父亲是铁路员工,爱好雕刻、音乐,能品箫作画;母亲是个电影迷。父母的兴趣和爱好。使谢添从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十七岁时,谢添就走入社会,自谋生计,他画过广告,也给报社写稿。当时,沈浮在《国强报》上办了个“鲜货摊”专栏,谢添经常为此栏撰稿。 由他编剧的电影《小铃铛》于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有他导演的电影《甜蜜的事业》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七品芝麻官》于1981年获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和《茶馆》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和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此外由谢添导演的电视连续剧《那五》,于1989年获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电视剧一等奖。
谢添从影已近半个世纪了,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塑造了林老板等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导演了一些优秀影片,在电影表、导演方面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特别是在建国以后,他的艺术才华得到发挥,成长为有成就、有影响的电影艺术家。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在于谢添对中国人民的电影事业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的热情。
建国三十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共参加了十二部影片的表演创作和十九部影片的导演创作。为此,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 据谢添之子谢钢回忆,谢老生前扮演的最后一个角色是1998年电影《红娘》中的老和尚,最后一个主要角色是1992年电影《老人与狗》中的老人,而最后一部导演的影片是1988年的蒲剧电影《烟花泪》。 2003年12月13日,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谢添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谢添主演与执导了众多深受广大观众喜欢的影片。12日,谢老心脏不适,住院急诊,次日在医院因心脏衰竭去世。
这是谢老生前留下的遗书的最后部分,体现了这位老艺术家伟大的人格。 “我的愿望:一、服装问题:布干部服一套(蓝色)布鞋朴素为好。二、骨灰问题:撒到靠近天津的渤海中。三、骨灰安放问题:服从组织安排,再听听孩子们母亲的意见。四、是否通知亲属,通知天津,是否来京由他们自定。”
谢添的称号:“银幕上的千面人”、“中国的卓别林”
㈢ 1966年至1976年拍摄的故事片电影有哪些
谢谢提问,就个人看到过的如下,欢迎补充。
火红的年代、春苗、艳阳天、青松岭、长城新曲、侦察兵、金光大道、红雨、闪闪的红星、打击侵略者、奇袭、飞虎、激战无名川、南海长城、南海风云、海霞、海岛怒潮、乡村新人、征途、黑三角、猎字99号、405谋杀案、沸腾的群山、枫树湾决裂、欢腾的小凉河、创业、沙漠的春天向阳院的故事、平原游击队(新)、渡江侦察记(新)、南征北战(新)、延河战火、小字辈、雁鸣湖畔、刑场上的婚礼、红牡丹、伤痕、生活的颤音、天云山传奇难忘的战斗、年轻的一代(新)、红河激浪、她从雾中来、海外赤子、柳暗花明、天山红花、自豪吧!母亲、
在特殊的十年,中国的电影市场,并不像某些人说的,只有八个样板戏,有些电影拍摄的相当不错,堪称经典。
其中的代表作是《闪闪的红星》,电影内容情节紧凑,引人入胜,画面干净,最让人耳熟能详的,是电影中的三首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和《映山红》至今传唱不衰。
还有一部戏剧电影,河北梆子《宝莲灯》,郭德纲演唱的《叫小番》也是河北梆子唱腔,这部拍摄于1975年的电影,唱腔优美,扮相俊俏,尤其是二郎神的哮天犬出场,每次都能引得观众们哄堂大笑。
在那个年代,除了样板戏,还有一类题材,也受到观众的追捧,那就是战争片。50年代,一些经典的黑白战争故事片,重新拍摄成彩色电影,《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总体来说,翻拍的不如老版的经典,有些画蛇添足的感觉。
还有一部《平原作战》
,虽然是新电影,却是向50年代拍摄的《平原游击队》致敬的作品,《平原作战》中的赵永刚,虽然塑造的英雄形象完美无缺,但和致敬作品中的双枪李向阳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我个人觉得,当时最出色的
战争片,是《激战无名川》,那时候的演员是真正的赴汤蹈火,爬冰卧雪,志愿军战士用高射炮打飞机,拆除定时炸弹,当时看的紧张的不得了,虽然已经过去这么多年,这些经典镜头还历历在目。
这十年不就是文革十年的电影吗!有哪些不知道,肯定也不会少吧!有些还是翻拍的呢!如《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等!这里就说本人看过的,小学一年级时包场看电影,看过的是《青松岭》,此外还有《红雨》,看的最多的就是样板戏《沙家浜》、《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还有好像是《磐石湾》吧?有一次还包场两部样板戏,一下午!
1966年—1976年拍摄的电影故事片按顺序是:1966年长影《雁鸿岭下》、北影《红色邮路》《女飞行员》《红石钟声》、珠影《大浪淘沙》,1973年长影《艳阳天》《青松岭》(重拍)《战洪图》(重拍),1974年长影《钢铁巨人》《向阳院的故事》《创业》《平原游击队》(重拍)、北影《侦察兵》《南征北战》(重拍)、上影《火红的年代》《渡江侦察记》(重拍)《无影灯下颂银针》《一副保险带》、八一《闪闪的红星》,1975年长影《车轮滚滚》《长城新曲》《金光大道》(上集)《黄河少年》《沙漠的春天》、北影《烽火少年》《海霞》《红雨》《决裂》、上影《第二个春天》《小将》《战船台》《春苗》、八一《激战无名川》《雷雨之前》、珠影《小螺号》、西影《碧海红波》《阿勇》,1976年长影《雁鸣湖畔》《长空雄鹰》《锁龙湖》(上集)《芒果之歌》《山村新人》《金光大道》(中集)、北影《沸腾的群山》《牛角石》《青春似火》《海上明珠》《山花》《反击》(未发行)、上影《征途》《难忘的战斗》《金锁》《年青的一代》(重拍)《阿夏河的秘密》《欢腾的小凉河》《江水滔滔》《新风歌》、八一《南海风云》《南海长城》、珠影《枫树湾》《山里红梅》、西影《开山的人》、峨眉《寄托》、广西《主课》。
不管有哪些,凡正这一时期拍摄的影片是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不管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正能量,能鼓舞启迪人的智慧和力量。
《金光大道》《艳阳天》《青松岭》《年青的一代》《第二个春天》《春苗》《红雨》《火红的年代》《山村新人》《无影灯下颂银针》《长城新曲》《牛角石》《雁鸣湖畔》《渡江侦察记》《侦察兵》《红灯记》《沙家浜》《海港》《龙江颂》《战洪图》《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红云岗》《向阳院的故事》《祖国啊母亲》《豹子湾的战斗》《沙漠里的春天》《闪闪的红星》《杜鹃山》《盤石湾》《平原游击队》《平原作战》《红石村》《反击》《盛大的节日》《创业》《海霞》《小螺号》《奇袭白虎团》《审椅子》《长空雄鹰》《激战无名川》《沸腾的群山》《渔岛怒潮》《决裂》《青春似火》《 难忘的战斗》《江水滔滔》《十月的风云》《青春》《两个小八路》
66年至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距今日30多年啦,是我儿时的回忆,记得上小学二年级,学校组织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 陋天电影看的不少>,同一去的,回来时几个要好的一起回家。第二天学校谈观后感,潘东子成为我们那一代人的偶像。在就是样板戏,记忆深刻。其他的《南征北战》《奇袭》《春苗》《渡江侦察记》,有一部战斗片《侦察兵》王新刚老师主演的,是战斗片的精典。写了不少,是不是文不对题?
十年间,拍摄了屈指可数的故事片,满打满算也不超过一巴掌!就这几部故事片,它们背后充满着鲜为人知的 故事!
《创业》:作家张天民根据开发大庆油田的创业事迹,创作出的故事片。审核时遭江青刁难未通过,作者致信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邓小平马上把信转交毛泽东,经批示后才公映。
《决裂》:反映大学从工农兵中招生,否定十七年教育成就的故事片。公映后,两句流行语随之产生: 马尾巴的功能;这就是资格 (指手上有老茧子就是上大学资格,见图片)
《侦察兵》:1974年上映,侦察兵神乎其神,敌人都是草包。此片后被封存。
《春苗》,以赤脚医生春苗为主要人物,反映农村卫生医疗领域的阶级斗争,不久被封存。
《青松岭》,以农村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故事片。老贫农张万山与富农后代钱广之间围绕着生产队赶大车的车老板子的故事,展开了 贫下中农必须牢牢掌握“鞭杆子” 的斗争。张万山反复说:旱烟一经钱广过手,保证跑了味……
《闪闪的红星》:根据作家李心田的小说改篇。以红军后代潘冬子为中心人物的故事片,1975年公映。故事好,布景好,歌曲好。其歌曲《红星歌》《小小竹排》《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等,久唱不衰。
—
—※4月25日于长春※——
首先我是80后,我小的时候经常看的两部电影,电影就是闪闪红星和平原游击队。
我们小的时候都向往闪闪红星里面的小演员潘冬子。勇敢机智,智斗胡汉三。
应该说闪闪的红星是一部爱国电影,是让青少年看了心情澎湃,激情昂扬的一步少儿电影。在那个年代,我们小的时候,电视里边闪闪的红星几乎是隔两个月或者一个月播放一次。小的时候我记得家里面有一个14寸的黑白电视机还是熊猫牌的。现在这个牌子的电视机好像已经在市面上看不到了。每当电视里播放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家里就有好多小朋友聚在一起看,看完了以后,我们就扮演电影里的角色,有的演胡汉山,有得演潘冬子,然后就这样相互嬉闹,好不热闹。这部电影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很多欢乐,尤其是李双江演唱的闪闪的红星,这首歌曲也深深的映入了我们的心中。
平原游击队,反映沧州一带,德州一带游击队,抗日战争的题材的一部电影。李向阳这个名字也深深的映入在我们80后这一代 社会 主力青年的心中。
这部电影也是每逢过年过节,各电视台必放的一部电影。90年代的农村彩色电电视机几乎很少。这部黑白的老电影,让每一个家庭看到了英勇无畏的李向阳。每次看完这部电影,都点燃了我们心中激情昂扬的细胞,那么奋进,那么兴奋。我记得那时我们还要扬言,长大以后也要参军,到部队做战斗英雄,保家卫国。那时的雄心壮志,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60年代和70年代的中国电影。是我们这代八零后童年时光的回忆,没当再次看到这样的电影都能点燃我们心中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