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凹凹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
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凹凹的是为了减弱回声。
电影院墙壁凹凸不平,每个部位产生回声时间不同,相互抵消,人类的耳朵就分辨不出来了,这样可以减少对电影音效的影响。
人类听见回声的距离是17米,如果室内墙壁的距离大于17米就会产生回声,电影院由于空间大,就会有回声效应,因此墙壁必须做处理才不会影响电影原声效果。
消除室内回声的方法:
1、减少墙壁光滑度:如果墙壁过于光滑,室内出现的任何声音都会在接触光滑的墙壁时产生回声,增加噪声的音量。因此,可选用吸音效果较好的壁纸等装饰材料,或者利用文化石等装修材料将墙壁表面弄得粗糙些,从而降低声波的多次折射,减弱噪声。
2、室内光线要柔和:如果地板、天花板、墙壁等过于光亮,就会干扰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长时间居于室内会感到心烦意乱,并使人对噪声显得格外敏感。因此,室内装饰应注意光线柔和。
3、 木质家具能吸收噪声:木质家具有纤维多孔性的特征,能吸收噪声。但购置的木质家具不宜过多或过少,过多会因拥挤发生碰撞,增加声响,而过少则会使声音在室内产生共鸣。
㈡ 电影院分多少个级别
电影院分特大型电影院、大型电影院、中型电影院和小型电影院。
电影的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乃至立体声,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乃至穹幕、环幕,使电影院的形体、尺寸、比例和声学技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中电影院的等级和容量分为特大型电影院,要求1801座以上或11个厅以上。大型电影院要求1201座~1800座或8~10个厅,中型电影院要求701座~1200座或5~7个厅,小型电影院要求700座以下或4个厅。
(2)其其电影院扩展阅读:
电影院当中观众厅听觉条件的好坏,除还音系统的电声质量外,还取决于观众厅的建筑声学质量。电影院观众厅有其自身的声学特点,与其他演出建筑不同:
声源位置固定。影院的扬声器通常都设置在银幕后面或侧面墙壁上,故其声源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声源位置较高。扬声器的高音头一般位于银幕高度的 2/3处,有利于均匀地向观众厅的各个方向和后座辐射声能。
音量可以按需要调整。还音系统的功率原则上不受限制,因此可以直达声为主,不必过多地依靠反射声来弥补有些座位响度的不足。
㈢ 电影院的建筑要求
观众厅每座面积:甲等不宜小于0.80㎡,乙等不宜小于0.70㎡,丙等不应小于0.60㎡。
注:观众厅面积算至银幕后的墙面。 电影是通过视觉作用为观众所接受。视觉是人们辨别外界物体明暗和颜色特性的感觉,视觉在对物体的空间属性,如大小、远近等的区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观看35毫米常规电影时,因为画面的面积较小,视觉条件只要求看全画面和看清画面,对视觉的空间属性是无法区分的。但是宽银幕、70毫米宽胶片以及其他大视野电影则是利用其画面宽、视野大的特点,使观众的视觉作用接近实际生活,能利用视觉的空间特性,来区分物体的远近、位置、物体间的距离等,从而有助于使观众产生真实感和临场感。
人的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的目标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而双眼视野则较单眼视野为大。整个视野中中央视场是看得最清楚的部分,单眼对中央视场的水平视角为30°,双眼为36°~40°,单眼和双眼的垂直视角均为22°。中央视场的四周为边缘视场,在水平方向可达180°,而在垂直方向可达75°。虽然观看时的清楚程度从中央向边缘逐渐降低。但正是由于这个边缘视场使视觉在物体的空间属性方向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各种不同品种电影对视角大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电影院视角的要求决定了观众对银幕的距离,即视距。边座观众的斜视角是根据观看画面时所产生的畸变的程度来决定的,以将画面的畸变限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第一排观众座位地面离银幕画面下缘的高度称为设计视点。中国国家标准对35毫米电影系列的设计视点定为2±0.5米。但各品种的电影对视点高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大视野电影由于画面高度很大,一般设计视点均较低。以免观众的仰视角过大而感到不适。最低视点高度只距地面15厘米。视点的高低直接影响观众厅地面的坡度,视点高则观众厅地面的坡度升起较缓,若视点逐渐降低,则地面坡度随之逐渐变陡,所以视点越低,地面坡度越大。但视点低固然视觉条件好,又会因地面坡度不可能升得太高而受到限制;视点高虽可降低地面坡度,但太高又会使视觉条件太差而不符合要求。
视点高度决定之后,可以相邻两排观众视点的距离与视线超高值C所形成的两个相似三角形计算出相邻两排的高差,这样逐排计算直至得到最后一排的地面坡度的标高。视线超高值C是人眼到头顶的平均统计值,C值一般采取12厘米。在35毫米普通银幕电影的地面坡度设计中,若中区前后排座位错开排列,则C值可按每两排12厘米计,以降低地面坡度,其原理是按错位后,后排观众从前面两个观众头部的空隙中来观看画面。但在大视野电影的地面坡度设计中其C值应以每排12厘米(或10厘米)计,因大视野画面很宽,已无法从前排观众两个头部的空隙中去观看。 观众厅座席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座椅扶手中距:硬椅不应小于0.48m,软椅不应小于0.50m;
二、座席排距:短排法硬椅不应小于0.75m,软椅不应小于0.80m;长排法硬椅不应小于0.90m,软椅不应小于0.95m;台阶式(散座、楼座)的座席排距应比上述值适当增大;靠后墙最后一排的排距应增大0.12m。
每排座席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短排法:两侧有纵走道且为最小排距时,每排座席数不应超过22个,以后排距每增加50mm,可增加2个座席;
二、长排法:每排座席可增至50个;
三、仅一侧有纵走道时,上述座席数相应减半。
短排法两个横走道之间不宜超过20排;靠后墙不设横走道时,其前面的一个横走道与后墙之间不宜超过10排。
座席应按弧线或与弧线近似的折线布置(小型可按直线布置),或两种方法混合布置。观众厅正中一排或1/2厅长处弧线的曲率半径一般等于银幕至最后一排的水平距离。
优质区的划分办法各异,但一般来说座位区的中心都是优质区。
每排座位通常都按弧形排列,这主要是使来自放映机的光线射到银幕上以后反射到观众的眼中,即利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原理,使观众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来自银幕的反射光。 观众厅走道除应按每百人0.6m分别计算宽度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短排法的中纵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0m,边走道的净宽不宜小于0.8m;横走道的通行宽度不应小于1.2m;
二、长排法的边走道不应小于1.2m。
观众厅坡地面最大坡度不应大于1:6。超过1:6时应采用台阶式地面;走道坡度为1:10至1:6时,即应采用适当防滑措施,超过1:6时应采用踏步。
㈣ 电影院的建筑构成
观众厅听觉条件的好坏,除还音系统的电声质量外,还取决于观众厅的建筑声学质量。电影院观众厅有其自身的声学特点,与其他演出建筑不同:
声源位置固定。影院的扬声器通常都设置在银幕后面或侧面墙壁上,故其声源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声源位置较高。扬声器的高音头一般位于银幕高度的 2/3处,有利于均匀地向观众厅的各个方向和后座辐射声能。
音量可以按需要调整。还音系统的功率原则上不受限制,因此可以直达声为主,不必过多地依靠反射声来弥补有些座位响度的不足。
影院的声音是从影片的声带上还原出来的,故不必依靠观众厅的声学条件来改变原来的音调,而只要求符合混合录音棚的声学频率响应特性,以如实还原影片声带上的声音。
根据影院的特点,其观众厅的主要声学要求是
混响时间较其他演出建筑为短,以增加对白的清晰度。影院的最佳混响时间各国尚无统一规定,中国惯用的是500赫时为1.0~1.2秒,但在实际应用中出入很大。混响时间的频率特性原则上要求平直,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低频混响稍长一些、高频混响稍短一些。立体声影院的混响时间较一般影院还要短些,以加强声音的方位感。
观众厅的环境噪声应较低,空物环境噪声在静态时为35分贝 (A);在动态时(放映机、通风系统改动)为45分贝 (A),但在立体声时应为40分贝(A)。
观众厅内应有均匀的声场分布。
电影院的声学频响特性应与电影制片厂混合录音棚的一致。
电影院观众厅与其他演出建筑的观众厅一样,应避免产生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耦合效应等各种声学缺陷的条件。 机房是电影院中除观众厅以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放映机房的位置一般都在观众厅后部的上方,机房的地面标高应使放映俯角不超过规定的指标,如在35毫米普通银幕时为12°,在变形宽银幕时为6°,在70毫米宽胶片电影时为4°等等。放映35毫米系列电影的机房尺寸,其进深不应小于3.3米,宽度不应小于9米。70毫米电影的机房应较上述尺寸加大,其他各种电影则应据该片种的放映设备而定。机房的设备布置、工艺线路、对水电的要求、放映孔的尺寸和位置等各种要求因片种、机型的不同而各异。
㈤ 人们为什么喜欢去电影院,是喜欢电影院还是喜欢电影
人们喜欢去电影院,不仅仅是因为喜欢电影和电影院,还是喜欢那种良好的观影体验。电影院这个行业之所以会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它独特的地方,例如电影院的设备、体验等方面都是非常好的,这是家里的电视或手机无法取代的。
最后,观众选择在电影院看电影也是为了能够放松自己的身心,当我们在电影院中看电影的那两个小时内,我们能够完全抛弃手机、社交、烦恼等事情和情绪,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电影中去,所以看电影其实也是一种非常有益于放松的娱乐项目,我认为这也是电影带给观众最大的好处。
㈥ 电影院建筑设计视点愈低 其地面升起坡度愈平缓吗
电影院建筑设计试点欲滴,其地面升起坡度与平坦,这个也可以这样说,反正也不一定有睡觉,看他那个视频的屏幕的高低耳耳钉
㈦ 电影院线是什么意思
电影院线,是指经营者通过掌握相当数量的电影院,在某一城市或地区建立放映网络,垄断某一新版影片的公映,从而获取巨额经济利益的经营体制。
电影放映行业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经营体制。电影院线的经营者为发展和保护其经营利益,在某些城市或地区,掌握相当数量的电影院,建立放映网络,借以垄断某国或某一电影制片公司新版影片的公映。
中国最早出现的电影院线,是20世纪初至20年代中期,由西班牙电影商人雷玛斯在上海建立的,由虹口、夏令配克、维多利亚等七家电影院组成的电影院线;其后中国影戏院公司在平、津、沪等地也建成相当规模的电影院线。
2016年3月3日,万达集团旗下美国AMC院线与美国卡麦克院线(Carmike)签订并购协议,AMC将出资11亿美元并购卡麦克院线。该并购使AMC在美国45州拥有663家影院、8380块屏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连锁院线,也使万达在中美两个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市场都占据第一。
中国电影行业对院线制认识的深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资影院和民营影院的实践。1999年12月,香港百老汇影城北京新东安店正式开业。随后,百老汇影城又陆续在国内创建了14座系列影城。大陆出现了与国内传统的礼堂式和多厅式影院有很大不同的新型电影院。
㈧ 电影院的分类有哪些
电影院的规模按观众厅的容量可分为:
特大型1801座以上或11个厅以上;
大型1201座~1800座或8~10个厅;
中型701座~1200座或5~7个厅;
小型700座以下或4个厅。
电影院的质量标准分特、甲、乙、丙四个等级(与特大、大、中、小型交叉组合)。特等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甲、乙、丙等的相应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体结构耐久年限:甲等100年以上,乙等50~100年,丙等25~50年。
二、耐火等级:甲、乙等不应低于二级;丙等不应低于三级,且不应有特大型。
(8)其其电影院扩展阅读
电影院总平面布置应功能分区明确,人行交通与车行交通、观众流线与内部路线(工艺及管理)明确便捷,互不干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下,应能使观众及工作人员迅速疏散至有照明的安全地带,并为消防作业提供合适的通路及场地;
二、一面临街的电影院,中、小型至少应有另一侧临内院空地或通路,大型、特大型至少应有另两侧临内院空地或通路,其宽度均不应小于3.5m;
三、合建、附建的电影院除以防火墙与毗邻建筑划分成独立防火分区外,其余临空部分仍应按上款执行;
四、设备用房应置于对观众干扰最少的位置,且应注意安全、卫生、消声、减振和设备安装维修的方便;
五、总平面内宜设机动车及自行车停车场,或由城镇交通规划统一考虑;
六、总平面内尚应满足排水、隔噪、节能等方面的要求,并根据条件布置绿化。
㈨ 电影院有哪些类型
电影院的规模按观众厅的容量可分为:
1.特大型1801座以上或11个厅以上;
2.大型1201座~1800座或8~10个厅;
3.中型701座~1200座或5~7个厅;
4.小型700座以下或4个厅。
相关介绍:
电影院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乃至穹幕、环幕,使电影院的形体、尺寸、比例和声学技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影院必须加盟院线才可放映。全国由广电总局电影局认可的院线有37家,影院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加盟。
(9)其其电影院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2002年,中国开放电影发行、拍摄、放映,中国电影实行院线制,影院可自由选择院线加盟来取得影片来源。特色院线(影院):二三轮院线(不参加首映)电影第二轮,三轮放映。拷贝成本压力小,票价低。
艺术院线(影院):专门放映艺术电影。属于小众影院。纪录片院线(影院):专门放映纪录片。
根据不同城市的消费水准,电影院建设方面要首先考虑当地城市的人情风俗以及消费水准,根据当地城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政府之间政策相辅相成才是最好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影院
㈩ 电影院的分类都有哪些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现在电影院都可以播出2D 和3D电影,这个只是播放的电影不一样,3D需要观众戴眼镜观看
而4D电影就需要电影院硬件方面的配合了,有专门的电影院座椅配套
一、类别不同
1、2D和3D是从维数上说的,2D电影观影者看的普通电影,只能看到一个平面荧幕;3D观影镜将荧幕映射成一个三维空间效果(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2、4D在3D立体电影的基础上加上了震动、刮风、下雨、闪电等特效。
二、概念不同
2D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
3D电影即立体电影是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出现于1922年。这种电影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银幕上,通过观众的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使观众左眼看到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
4D电影(或四维电影)是在3D立体电影的基础上和周围环境特效模拟仿真而组成的新型影视产品,但不是几何意义上的四维空间。
三、效果不同
1、2D和3D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2D仅仅只能看一个平面,而3D则能感受到一个空间的存在。
2、4D电影让体验者在观看4D影片时能够获得视听触嗅等全方位感受,并营造出身临其境、惊险刺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