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恶魔的前世是天使 你们怎么理解
恋人, 上辈子因为其中一方犯下了无法补救的过错, 便久久不能原谅, 但心一软, 就又不顾身份地在一起了
② 文化消费的定义等(一小时内有好答案追加20分)
内容提要:
市场总是“是什么”与“正成为什么”变动中的统一体。因而研究市场有两个基本角度,一是研究有明确需求的“是什么”;二是研究潜在需求正在凸现和明晰的“正成为什么”。本文主要取后一角度。首先借助几个新概念:“他择品”、“非顾客”、“体验经济”、“发展极与地理二元结构”来观察市场;然后寻找大有发展潜力的富矿,着重讨论如何开发“夜间市场”、“假日市场”、“主题体验市场”和“县域市场”,以及它们的各个分支;最后研究开发市场的“四步运作框架”。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就是市场。据心理学家统计,人们有意识的明确需求大约占需求总量的30%,还有70%是朦胧的、潜在的需求。那么,市场从来不是凝固的,它总是“是什么”与“正成为什么”变动中的统一体。因而,研究市场也就有两个基本角度,一是研究有明确需求的“是什么”;二是研究潜在需求正在凸现和明晰,发展潜力巨大的“正成为什么”。本文主要取后一角度,研究如何开发四川的文化消费市场。
一、观察市场新工具
科学观察需要工具,本文尤其借助几个新概念。
他择品
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把“他择”与“替代”相区别。他们说,形式不同但功能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互为替代品,比如,报纸与电视。他择品比替代品范围更广,指功能与形式都不同,而消费目的却大致相同的产品和服务。比如,电影院和酒吧,它们形式不同,功能也不同,但消费者走进影院或酒吧却常常是为了同样的目的:出门散散心。这两者不互为替代品,却互为他择品。人们作决定时,无意间总会比较几种他择品:我需要放松几小时,是去看电影、进酒吧、还是逛街呢?……两人敦促企业关注消费者如何在他择品之间作取舍,重视到他择产业开拓市场。①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自筹资金上千万在博物馆旁修建了民俗休闲街“锦里”。占地面积16亩,在川西传统民居建筑的烘托下,再现独具特色的川西民俗文化、民间传统工艺、成都名小吃等等。它们与武侯祠的三国文化,形式不同,功能也不同,但吸引游客的目的却相同:蜀文化游!武侯祠与锦里,不互为替代品,却互为他择品。因而,锦里不会夺走武侯祠的游客,反而是武侯祠的游客容易拐个弯再游锦里,反之亦然。换句话说,武侯祠博物馆通过抢夺他择产业(民俗文化)的空间,大大扩展了自己的市场。
非顾客
这个概念早就提出,但金和莫博涅给予了详细的论述。他们认为企业“不应只把视线集中在顾客身上,还需要关注非顾客”;“不应着眼于顾客的差别,而应基于顾客强烈关注的共同点来建立自己的业务。这使企业能够超越现有需求,开启以往并不存在的新的大众顾客群。”他们尤其强调:“要把非顾客放在顾客前面,把共同点放在差异点前面,把合并细分市场放在追求多层次细分市场前面”②
1995年,成都报业市场的主体是党报《四川日报》和承担党报任务的机关报晚报《成都晚报》,发行基本在公费市场,读者主要是干部与知识分子。1995年《华西都市报》创刊,它不是去争夺党报与晚报已有的干部与知识分子受众,而是着眼于它们的非受众——广大市民。提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并作出一系列改革。随后又有《成都商报》等等的兴起,均全力开发市民自费读报市场,一时成都市民报风生水起,全国瞩目。
体验经济
1998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因与詹姆斯·吉尔摩提出,1990年代,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它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体验经济要满足人的“体验需求”,它的核心是消费与生产的合一,以消费者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在消费过程中产生“愉悦”、“难忘”等等体验。更早些,1970年代,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提出,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满足之后,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的调整。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问了一个问题:现在盛行服务业,服务业之后还搞什么?他得出结论:“体验”制造商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基本支柱之一。当时还没有“体验经济”这个词。1998年提出“体验经济”,是针对“服务经济”而来,它被定义为服务经济之后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两者的基本区别在于:服务经济满足日常生活;体验经济要超越日常生活。③翻成我们熟悉的语言,服务经济是为“饱暖”服务;体验经济是为“饱暖思体验”服务!
200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7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快速地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对体验愈来愈强烈的追求,为体验大把支付门票费,至少在大中城市,愈来愈成为普遍现象。歌星演唱会荧光点点;旅游景点人满为患;世界杯足球赛让淑女也疯狂……我们身边风起云涌的“休闲消费”、“文化消费”、“假日经济”和“娱乐经济”……是“体验经济”的直观和具体表现。体验经济并非发达国家的专利,在中国也已经到来!
发展极与地理二元结构
这是两个联系密切的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认为,一个国家乃至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总是首先由具有“支配地位”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或部门,在某些地区集结,形成经济中心。它不仅自身强劲发展,而且是个能产生辐射和吸引作用的“发展极”,带动其他地区与部门的增长。
缪尔达尔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地区间存在“二元结构”,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既有“扩散效应”又有“回波效应”。发展的最初阶段往往是“回波效应”为主,即由于两地起点的不平等,造成落后地区的资源、劳力、智力向发达地区流动。下一个阶段则是“扩散效应”为主,即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带动。当然,他强调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④
用这些理论来看四川的文化消费,那同样也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二元结构”。成都与国内一级城市差别不大,有些甚至还走在前面;而县城以及广大农村,文化消费则非常有限。那么,开发四川文化消费市场,既要研究“发展极”,并且要放眼全国甚至世界,寻找发展极的开发借鉴。另一方面,也要研究二元结构的另一元,即目前还不发达的县域文化市场。
二、富矿在哪里?
研究市场“正成为什么”,落实到操作,就是要寻找大有开发潜力的富矿。下面着重讨论几个。
夜间市场
当今世界是不睡不眠,24小时运转。一天劳累奔波之外,大量的文化消费是在夜间,这个市场有多大!夜间市场大致分为室内与室外。室内是电视主宰的世界。晚上看电视机,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各家电视台都把晚上节目作为提高收视率的杀手锏。电视市场是基本固定的“是什么”,然而,如果关注“正成为什么”,那就更值得重视:
——网络消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5年7月发布的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家里和单位是上网的主要地点,所占比例分别为68.5%和38.0%;晚上8点、9点是上网时间的顶峰,上网比例分别为58.4%、58.3%。如果比较该中心2005年1月的第15次报告,上网顶峰也是晚上8点,比例为51.8%。那就可看出,仅仅半年,晚上上网的人数有显著增加。
开发这个市场,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看。宏观,成都是目前全国三大数字娱乐中心之一,已建成“成都数字娱乐软件园”,有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研发企业近60家,所研发的优秀游戏如《海天英雄传》、《魔幻之旅》等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映。有游戏运营企业10余家,天府热线数据中心架设使用了2000多台游戏服务器,代理了国内外近50款数字娱乐产品。还有从事数字娱乐产业的教育、科研机构20余家。所有这些,都给深入开发“在线文化娱乐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给进军新型文化产业:数字唱片、数码电影、宽带接入、视频点播、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前期平台。
微观,更值得考虑如何将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相结合。传统文化产业很多真实体验,网络则是虚拟体验,而体验经济的发展趋势就是把真实与虚拟以各种方式相结合,使当代人的体验在数量、种类和强度上,都以我们祖先无法想象的形式大幅度地增长。我手边是个国外旅游网站的例子。访问者可以在感兴趣的地方,选择一个可爱的卡通人物,它表明访问者是以家庭、单身还是情侣的身份进入。“乡村之旅”可以链接到虚拟的村庄,它们根据布局和气候分类,或者是热带海洋中一个小岛,或者是在质朴的山川峡谷……再点击进入“娱乐乡村”,你可以选择打网球、潜水、泛舟、跳舞、儿童游戏、健身或骑马……还有白天和夜间活动的日程表,还有天气情况的介绍,最后可以在线预定房间和航班。⑤仅这个例子就说明,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相结合,也就是在线消费与离线消费相结合,将有一个多么广阔的天地。
再说室外夜间市场。室内要让消费者更长久地“粘”上电脑或电视,而按前面的他择品、非顾客理念,室外市场则要把那些“沙发土豆”们、“菜鸟”、“大虾”们,从电视与电脑前拉出来!我们自然会想到歌舞娱乐场所,其实,远远不止。室外夜间市场还包括吧文化(酒吧一条街)、茶文化(茶楼及表演)、饮食文化(美食一条街)、广场文化(群众自发或政府组织的娱乐及体育锻炼)。尤其值得开发的还有:
——夜间大型娱乐场所。放眼全国,东西南北中,唯有西部——哪怕被《新周刊》评为“中国最休闲的城市”的成都——缺乏标志性的夜间大型娱乐场所。所谓“大”,兼容了以下几层意思。一是多样化。如长沙的“琴岛大歌厅”,为歌为主,相声、小品、杂技作补充,各种艺术形式合理搭配,有张有弛,消费者可以度过长长的夜间时光。二是长期积累的品牌效应。如北京的“麦迪乐KTV”,总面积9000平方米,大小包房300余间,员工近千人,累计接待消费者逾百万人次。三是综合。这超越了娱乐,把其他因素增加进来。如上海的“新天地”,有以韩熙载《夜宴图》为立意的“TMSK透明思考”餐厅,用灯光和琉璃交织成通体澄明的世界,置身其间,遥想千年前的点点烛火……新天地还巧妙利用了老上海独有的经典建筑——石库门,既是一个新建的游乐中心,又在经过修复的石库门里有各种餐饮、文化、商业、日用品零售,像一个新建的广场。走进新天地,似在穿越上海的历史与辉煌,把各种文化体验加入娱乐,成为它的重要特征。
——夜间观光。杭州有“西湖之夜”,广州有“白云山灯火”与“夜游珠江”。成都曾有府南河观光项目,因故搁浅。但它仍有开发潜力,随着府南河更名锦江以及水环境整治,锦江水变清了,绿化更多了,已经开发了水上冲浪、水上婚礼等一系列新项目。如果考虑到锦江本是都江的一部份,都江是渠首工程,锦江是渠干工程。那么,进一步开发就是如何依托都江堰世界遗产的优势,提升锦江的文化品味,将其打造成为都江堰的延伸拓展项目,连成一条旅游观光线,对本地与外来游客都会有吸引力。
假日市场
各种节假日占了全年时间的1/3,加上长长短短的带薪休假,使假日成为巨大的消费市场。以下几方面尤其有开发潜力:
——乡村度假。典型就是农家乐。它也需要与时俱进,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升级。有“农家乐发源地”之称的郫县,选择档次较高,富有特色的农家乐庄园加以改造,通过严格的星级评定,于2005年10月确定并正式授牌首批11家“乡村酒店”。它具备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组合休闲与娱乐等功能,是城市商务酒店和乡间度假村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二是扩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成都近郊的一些农家,开设“老年人生活一条龙服务”,让城市老人三五成群来住上一月或半年,当“城市农夫”。包吃包住包娱乐,兴致来了还同老乡一起下地种田……据统计,仅成都近郊几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城市农夫逾万,为农家创收超千万。
如果对扩容作广义理解,指乡村度假更长一些;对假日也作广义理解,反正与工作日相对;那么,老人的时间都是假日,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让更多的老人当“城市农夫”,将是一个多么值得开发的“银发市场”。在国外,开发还针对城市孩子。因为他们脱离农村环境已经很久了,按诗人余光中的说法,连“鸡声喔喔”、“牛羊下来”都只能从《诗经》里寻找,那么,对假日——尤其他们有长长的寒暑假——的城市孩子,到乡村喂鸡放羊就是全新体验。以至有人说,在传统农作物增产几达极限后,现在发现了价值巨大的新农作物——乡村体验,提供乡村体验是振兴农业的突破口之一。
——都市放松。假日,少数人去乡村,大多数人还是在城市。节假日的基本需求就是放松。现代社会对效率的强调,竞争的加剧,各种嘈杂和拥挤……都市人承受着太多的压力和紧张。紧张就要放松,去娱乐场所之外,逛街就是最简易的放松。那么,商业街就要超越购物的单一功能,给人更多心理满足。大连荣德国际商城是国内首家采用室内欧式步行街的购物广场,让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体验“欧洲建筑艺术、欧洲商业文化及欧洲生活情趣。”
着眼于都市中的放松,无论衣食住行,都要在实用功能上增加休闲体验。台湾曾推出名噪一时的“射雕英雄宴”,侍者打扮成小说人物的样子,凭空添几多趣味。又有“三国演义茶坊”,设计了古朴的木船,顾客就在“草船借箭”的场景中品茶,多了想象的空间。近十多年,四川各地都修建了一批大型购物中心。然而,它们的主要功能还是购物,在体验经济的浪潮中,恐怕它们终究要向国外的“销品茂”方向发展,即模糊物质与精神的界限,集购物、游乐、餐饮、社交、健身、图书、观光、影剧院、咖啡吧、信息中心、住宿等等为一体,还穿插各种自然、人文景观……进入这种多功能、超大型的销品茂的核心理由,就是心情的休假,购物也是休闲体验的一部分。
——室内闲读。有很多人节假日根本不出门,也得注意这个室内。只讨论一点。四川的报纸是每逢节假日就减版的,当然,这是全国的普遍现象,也有想打破惯例的,1990年代后期《广州日报》试图开发周末市场,将周六的16版扩为48版,基本举措就是增加新闻版面。后来效果不佳,又恢复到原来水平,恐怕是路走错了。据英国读者调查,在星期六,了解新闻并不是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买报的首选,读者想从报纸上得到的主要是一些休闲的、有趣的、实用的信息。他们希望星期六的报纸能帮他们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周末。⑥直言之,节假日是个“闲读”市场,必须重视这一点。2003年《羊城晚报》重点改革周六版,压缩新闻版面,把副刊“晚会”与“花地”扩充一倍,2004年调查,每逢周六,报纸零售比改版前增加5万多份,广告也大量增加。
主题体验市场
回到体验经济,美国学者提出“高峰体验”或“高潮体验”,感觉是“flow”,译成汉语,就是“畅”或“爽”——就是让你觉得爽!越爽,体验的质量越高。那么,就需要让体验集中,有明确的主题统领。由此产生以下几种值得大力开发的主题体验市场。
——主题场所。主题公园、文化遗迹是最突出的形式。但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大型场所之外,主题体验越来越渗入各种细微的地方。近来兴起一个新词——第三地,指除家庭和办公室之外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多为酒吧、茶楼、咖啡馆、私人俱乐部等等。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倾向于“三分”,时间分为:工作、休息、生活;关系分为:家人、同事、朋友;相对地,人的活动场所也就分为家、办公室与第三地。各种第三地如果有精彩主题统领,让设置、活动、人员、服务通通为深化主题服务,就容易给顾客带来独此一家的深刻体验。上海的“老电影咖啡馆”,就集中放映久经岁月磨洗的经典影片。美国有个运动酒吧,主题是“欢呼永不停息的地方”,电视机不是播放一项比赛,而是300台电视机同时播放各种不同的比赛,不时有欢呼声响起,给运动迷极大的满足。
——主题活动。成都国际熊猫节、都江堰放水节、广元保保节、各地春节的庙会……都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当地居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海内外游人。比较起来,主题场所是固定的,它只能靠特色或品牌来吸引顾客;主题活动更加灵活,只要找到一个好由头,也就是体验主题,那就随时随地都可举办。据统计,2004年成都共开展大型文化活动26项,既有古蜀文化、诗歌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等地方传统特色文化活动,又有红色文化、网络文化、国际文化交流等现代文化活动。甚至,主题活动更值得开发处还在活动中套活动,如2005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主会场之外,还有“分会场:川西美食新奇乐”;“食游专车:美食一日游”;“封灶过节:一卡通吃遍全城”;“一元通吃羊西名店菜”;狂吃辣椒的“辣王争霸赛”等等,也就是在总主题体验中再开发分主题体验。
——主题旅游。有人预言,目前盛行的观光旅游为主最终会让位于体验旅游为主,因为观光旅游的一大缺陷是人们很少重来,体验旅游因为主题不同,更可能吸引游客来再次体验。四川在开发体验旅游方面得天独厚。首先,川西地区浓缩了中国西部美景之精华,加上独特的高原风情、多民族文化、适宜驾车的地形交通环境,成为自驾车出游的精品路线。其次,成都私家车超过100万辆,有一批热衷自驾游的旅客。2005年国庆黄金周,据市假日办不完全统计,结伴自驾出游阿坝、甘孜以及凉山地区者超过10万辆私家车,近100万人次,创历次黄金周之最。主客观条件都具备了,《华西都市报》2005年国庆节后及时推出了“打造川西自驾黄金走廊系列报道”,众人纷纷出主意,如建自驾游服务中心、多建修车点、办保险、规范市场等等,都对;但还要在这些硬件之外,高度重视软件,即如何策划主题体验,让每一次自驾游成为不同的新鲜体验。目前,自驾旅游者最多的还是成都和重庆,体验旅游策划好了,沿海甚至境外的自驾旅游者都会前来。
说了这么多主题体验,引两段论述来结束它吧。一是美国社会学教授马克·特迪内总结的十大体验主题,分别是:地位、身份/热带天堂/荒芜西部/古典文明/乡愁/阿拉伯狂想/都市情调/堡垒建筑与警戒/现代主义与进步/无法展现的展现(例如:越南战争军人纪念碑)。特迪内认为,这些主题在营造体验环境中意义重大。二是美国市场营销学教授伯恩德·施密特等提出的体验主题的九个来源领域,分别是:历史/宗教/时尚/政治/心理学/哲学/实体世界/大众文化/艺术。⑦十大主题比较实,来源领域比较虚,但是,实的主题放入虚的来源,像把荒芜西部与历史、宗教、哲学等等融为一体,能大大深化与拓展体验。当然,理论总是灰色的,所有这些区分都只是相对的、大体的,不可以作为公式刻板以求。并不是任何体验都可以纳入“十大”或“九个”之中,有的可能是几者的结合,有的可能是介乎两者之间,如此等等,理论的种种分析是为了帮助而不是束缚实务操作。并且,不管区划得如何清楚,最后的挑战仍然是:如何将特定的场所、活动、旅游配上合适的主题?
县域市场
它目前是相当不发达,但要回忆那个推销鞋的经典故事,一个推销员说,“这里的人根本不穿鞋,没有市场”;另一个推销员说,“这里没有一个人穿鞋,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他们的脚较小,必须重新设计我们的鞋……”即必须寻找开发潜在市场的合适方式。
什么方式呢?又要回到发展极和二元结构。四川有发展极,各地市州也有。抓住发展极这个纲,好多市场开发是相通的,各地市州因地制宜,照样可以开发某些夜间、假日及主题体验市场。但是,县域就不同了,它属于二元结构的另一元。县域市场与地市州市场有个重要区别,县城是县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却一般不是文化中心。县人进城,主要是从事政治、经济活动,而不是文化消费。⑧因而,在县城开发夜间、假日及主题体验市场效益不大,县域的富矿在外需和乡镇。
——外需市场。各县都可以举出一些文化资源,首先要积极开发那些满足县外消费者的资源,因为县内市场小,消费总量低。这就要求密切关注发达地区的“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既然有回波效应,那就大力鼓励当地企业“走出去”。德阳市杂技团演出到了北京、广州、日本、俄罗斯……经营收入在国内民营杂技业中名列第一,其前身只是资阳县的一家个体“背篼”马戏班,两代7个民间艺人,靠几百元起家。对一些基础良好又外需强劲的特色资源,当地要积极扶持它做大做强,创造条件开拓外向型市场。另一方面,既然有扩散效应,那就考虑如何把发达地区已经培育好的消费者“引进来”。什邡市开发“西部惊奇欢乐谷”,大英县开发“中国死海”,都是瞄准发达地区已经存在的消费需求,开发本地资源异中有同地满足。又因为这是面对全国甚至全球的市场,它使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瓶颈——“资金”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什邡的“欢乐谷”吸引了万贯集团等近5亿的投资,大英的“死海”前期引进了民间资金10亿,目前又与新加坡宏景集团签订了投资2亿人民币的协议,联合开发盐疗保健项目。
——乡镇市场。瞄准外需之外,也得积极拉动乡镇这个内需。确实,内需目前还相当有限,但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市场的基本涵义就是有消费欲望,有支付能力。四川好多县往往有历史形成的文化资源或市场,只以眉山市为例,较著名的就有:“中国竹编艺术之乡”(青神县)、“中国民间唢呐艺术之乡”(丹棱县)、“四川诗书画之乡”(东坡区)、“四川民间艺术之乡”(洪雅县)和“长寿之乡”(彭山县)。它们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就容易因势利导推动交易,如蓬溪县热爱书法成风,有各种民间活动,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该县在县城街道实施店招、店牌、路牌和广告书法化工程,许多门面店铺用上了当地书法家的作品。这既是文化建设,也是扩大内需,逐渐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进而培育当地的文化企业。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趋势。“十一五”规划对新农村简述的20个字中,就有“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它们都涉及到文化。可以预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乡镇市场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只看东部的实例,在越剧之乡嵊州,这个县级市就有常年性、季节性和临时性的各类民间职业越剧团近百个。该市崇仁镇石门村,700多人口,就有近200人靠越剧演出为生,全村最多可组成7个民间职业剧团,每年演出收入在50万元以上。从发展趋势看,东部的今天就是西部的明天,这是很令人振奋的。
三、开发市场四步曲
看准市场并不等于占领市场。成都的“5元电影风暴”震动全国,本地也欢声云集。按理说,它兼具了夜间、假日、主题体验这几大市场的因素——它们之间本来就是兼容关系——但是,5元电影最终成为“不完美风暴”,气得发起人赵国庆从此以光头示人……为尽量减少后来者的“剃光头”,我们还需要开发市场的工具。
除了以前行之有效的手段,最新的还必须重视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2005年提出的“四步运作框架”,问四个问题挑战现有的商业模式:
哪些被产业认定为理所当然的元素需要剔除?
哪些元素的含量应当被减少到产业标准以下?
哪些元素的含量应当被增加到产业标准以上?
哪些产业从未有过的元素需要创造?
——剔除。这个问题迫使你关注那些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产业因素,由于买方偏好的变化,它们可能不再有价值,或大大减少了价值。回到成都“5元电影风暴”,观众蜂拥而至,证明市场是存在的,失败的关键在于它自己的成本降不下来!基本原因则是它仍在市区的大电影院放映。如果比较一下20世纪早期美国戴维斯的“五分钱影院”,后者是将影院设在房租低廉的工人区;只提供最基本的设备:板凳和银幕;重点在放映量和规模,从早上8点开张连续放映至深夜,每天接待约7000位观众。它准确定位于低收入的目标顾客,剔除设备、变更地点和扩大规模,才能把票价控制在5分钱还能够赢利!
——减少。这迫使你关注现有产品和服务是不是在功能上设计过头?只为攀比和打败竞争对手,所提供超过顾客所需要的,徒然增加成本。在全国一片“厚报”声中,2005年的《华西都市报》在短期变厚后——一度达到每日对开60版,决定不再追逐厚报。其实,据多种读者调查,当代城市读者的有效读报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这就决定了没有办厚报的必要,它成为控制成本的重中之重。
——增加。给消费者锦上添花的惊喜。对手提供N,你总是N+1,你就总能走在对手前面。除了这个一般原因,还有特殊原因,即娱乐、体验比一般物品更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支配,第二次不如第一次,第三次乐趣更少。有句讥讽好莱坞演员的幽默:“你只是和上一部电影中一样好。”这不行,文化商品必须经常创新,也即增加新鲜体验才能赢得市场。这也部分解释了那些最初轰动最终办不下去的项目,像成都的“世界乐园”,上海的“美国梦幻乐园”,内容从一而终,没有增加新魅力——“你只是和几年前一样好!”
——创造。看消费者还有哪些需求没有满足,雪中送炭。尤其是开发新市场,要从他择产业抢夺非顾客,没有新创造几乎不可能。大英县的“中国死海”被称为“奇迹”,它是有3000米的地下古盐湖资源,但如果不命名为“中国死海”,不按“死海”的理念来开发,那仍是死资源。现在的开发,是巧妙搭了举世闻名的“死海”的便车,让久闻死海之名被勾起欲望的消费者,就来看看“中国”的死海。因而,它在“五一”黄金周期间的门票收入连续两年居全省旅游景点的第一位。
③ 什么是“镍币影院”
镍币影院,电影业发展初期美国电影院的通称,因入场费只需一枚五分镍币而得名。是今天电影院的前身。
1905年6月19日,第一家镍币影院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开张。戏院老板兼房产经纪人约翰·p·哈里斯(John P.Harris)及其妹夫哈里·戴维斯(Harry Davis)两人用大型歌剧演出后遗留下来的96张座椅,以及挂在墙上的帷幕,把一间位于匹兹堡繁华商业区的空商店改造成小戏院。器材方面有放映机,一张银幕,外加上钢琴伴奏这样的革新,开始连续放映影片。由此,电影放映活动有了它专门的场所。镍币影院里放映的电影并不新鲜,有的是两年前就已经推出的影片,比如埃德温·S.鲍特的 《火车大劫案》。
戏院取名为“五仙电影院”,而“五仙”即是美国五分钱硬币,所以也称“镍币影院”。业主以此低廉票价大做广告。结果从上午8点到夜间论点,戏院96个座位座无虚席,镍币滚滚而人,平均每星期收入1000元以上。“镍币影院”的主要顾客是来自社会最贫困阶层的美国移民。“镍币影院”的成功很快在美国掀起一个仿效的热潮,不仅为美国带来巨额经济收人而且极大刺激了美国发行放映事业和制片业。到1906年,匹兹堡一地估计有100个放映场所,到1908年,全美有8000到一万家相同形式的放映厅。
有趣的是“5分钱电影院”的创办者大都为新近移民,特别是逃离中欧的犹太人,有鞋匠、商人、工人。这些人中有一些后来成了电影届的大人物。
1910年代初,5分钱电影院便开始被更大更豪华的放映厅所取代。
④ 有没有推荐的恐怖/惊悚漫画
1、《因为天空是灰色的》
作者:阿部共实
《猫汤》非常出名,在豆瓣、知乎等平台有着大量评价,都是认真讨论剧情。这漫画讲述的是两只猫、一只猪以及其他动物们生活中的故事,虽然都是动物但却非常现实黑暗。
有人把《猫汤》分类在了搞笑栏目里,说实话,这漫画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搞笑,但我看的时候一次都笑不出来,更多的时候是觉得特别特别恐怖,里面的猫猪笑的越开心我越觉得心里发寒。
“你可能不知道,作者桥口千代美在画这部漫画的中途,自杀了。”
⑤ 李连杰演的《少林寺》票价1毛票房1.6亿,换成现在能排在全球影史什么位置
提到李连杰,大家都非常熟悉,他被称为功夫皇帝,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他把中国的功夫片推到了巅峰时期,他演的黄飞鸿传到了国外,而很多外国影迷一提到黄飞鸿就想到了李连杰李连杰因出演《少林寺》这部影片出道,并一举成名。这部戏也让他火遍了大江南北。而当时这部戏在热映的时候,全国上下都掀起了观影的热潮。那会儿人们晚上没事就看电影。
如果按照当时农村的观影人数来看,那这个数据就没法统计了,农民看电影是不花钱的,他们挤到空地上放映,就和下乡放电影的感觉一样。而那时候《少林寺》的票房,好像是两角五分钱一张票。不过全国各地有可能有一些差异。如果按照当时农村的观影人数来看,那这个数据就没法统计了,农民看电影是不花钱的,他们挤到空地上放映,就和下乡放电影的感觉一样。我们现在来估算一下,假如按照城市实际购买票数来算,当时1.6亿票房折合到现在大概在100亿票房的样子。
⑥ 有没有黄浦剧场和上海大剧院的资料
黄浦剧场
北京东路780号
黄浦剧场位于贵州路北京东路口,这个拥有70多年历史的老剧场被包围在五金商店之中,显得有些英雄落寞。
黄浦剧场原名金城大戏院,于1934年2月1日开幕。1958年准备改为淮剧、沪剧专场时请周总理为戏院题名时,总理提议更名为“黄浦剧场”,沿用至今。周总理还在此观赏过淮剧《海港的早晨》。
走进大门,老电影院的感觉还是到位的。两边的环绕扶梯,中间的烛台式的吊灯以及彩色玻璃窗户十分雅致,周围墙上陈列讲述着黄浦的历史。一楼的大厅分别和康德电器实业公司、黄浦机电五金商场相通。售票厅用的还是老式片名表,用白颜料在小黑板上写着当天的电影场次和价目。
这家解放前以放国产片为主的老电影院,最出名的还是教育意义,它是《风云儿女》1935年5月24日的首映地,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在影院内回响。1999年4月22日,本报对黄浦剧场作过报道,当时用了《国歌最早从这里唱出》的标题。现在大厅的墙上还贴着当年《风云儿女》开映的报纸广告,挂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铜牌。
余秋雨曾在讲学中提及黄浦。他说小时候因为五分钱的电影票便宜,就进去连续看了两个苏联拍的莎士比亚戏剧片,一个是《第十二夜》,一个是《奥瑟罗》。当时震撼式地感觉到了一种美,觉得这完全是一个可以终生投入的世界,人是晕了一样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
上海大剧院
上海大剧院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南临人民大道,西沿黄陂北路,东临市政大厦, 占
地面积约为2.1公顷,建筑风格独特,造型优美。它成为上海又一个标志性建筑,使人
民广场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政治文化中心。
上海大剧院由法国夏邦杰建筑设计公司设计,总建筑面积为62803平方米,总高度为 40
米,分地下2层,地面6层,顶部2层,共计10层。其建筑风格新颖别致, 融汇了东西方的文化韵味。白色弧形拱顶和具有光感的玻璃幕墙有机结合,在灯光的烘托下,宛如一个水晶般的宫殿。
上海大剧院有近2000平方米的大堂作为观众的休闲区域,大堂的主要色调为白色,高雅而圣洁。大堂上空悬挂着由6片排箫灯架组合而成的大型水晶吊灯, 地面采用举世罕见的希腊水晶白大理石,图案形似琴键,白色巨型的大理石柱子和两边的台阶极富节奏感,让人一走进大堂就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世界。
上海大剧院兼具歌剧、芭蕾、交响乐及综艺节目的演出功能。它共有三个剧场,大剧场1800座,分为正厅、二层、三层楼座及6个包厢。中剧场750座,小剧场300座。
大剧场的舞台设施也是世界一流的,它由日本三菱重工株式会社设计、制造, 分为主舞台、后舞台和左右两个侧舞台,可作平移、升降、倾斜、旋转等变换。
大剧场的建声要求极高,音响和灯光设备更具独特性能。音响系统选用美国 JBL专业设备 ,灯光系统采用比利时ADB公司的顶级产品。舞台设备全部采用计算机控制,能满足世界上级别最高的剧团的演出要求。
除了演出功能外,上海大剧院还有一个1600平方米的观光餐厅。此外,还备有贵宾厅 、咖啡厅、地下车库等配套设施。
上海大剧院自1998年8月27日开业以来, 已成功上演过歌剧、音乐剧、芭蕾、交响乐 、室内乐、话剧、戏曲等各类大型演出和综艺晚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外国政要、国际知名人士光临大剧院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上海大剧院是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晶。上海大剧院正日益成为上海重要的中外文化交流窗口和艺术沟通的桥梁。
⑦ 环球影城在哪个区
北京环球影城位于北京的通州区。
北京环球影城位于通州区文化旅游区内,地处城市副中心南部。文化旅游区总规划用地面积约12.05平方公里,园区紧邻京哈高速与东六环路,新建、改造3处立交节点与京哈高速、东六环路连接,实现专用匝道进入环球影城度假区,也会有交通标识牌进行引导。
环球影城的历史:
环球影城的娱乐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当时,39岁的德国移民卡尔• 莱姆勒(Carl Laemmle)在芝加哥开办了他的首家五分钱影院。起初,莱姆勒在影院里展映一些较短的无声电影,之后他开始从事电影发行和制作。
⑧ 试分析美国电影各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起源
有记录的第二张捕捉并再现运动的照片记录为埃德沃德·迈布里奇在加利福尼亚的帕罗奥多拍摄的一组奔马照片。在拍摄时,他将一组静止的照相机摆于一排。他的成就促使各地的发明家开始尝试制作类似功能的装置,以捕捉此类运动。
在美国,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就是最早开始制作这类装置的人之一,他制成了活动电影放映机,但由于该装置的专利实施很严格,致使早期的电影制作人只能寻找替代品。
在美国,最初只是在轻歌剧的间歇为许多观众放映电影。企业家的各种电影展示活动,促使了戏剧性电影制作的首次世界范围性的尝试。
在美国电影业发展的早期,纽约是电影制作的中心。位于皇后区的考夫曼·阿斯托里亚制片厂(Kaufman Astoria Studios)创建于无声电影时期,那时马克思兄弟和费尔兹(W. C. Fields)在那里工作。
此外,曼哈顿的切尔西也是电影制片的主要场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玛丽·毕克馥的很多早期电影也是在这个地区拍摄的。但是,因一年四季的宜人气候,好莱坞成为电影拍摄的更佳选择。
二、好莱坞的崛起
在1910年初,美国电影放映机与传记公司(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派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带着他的演员团队到西海岸去拍摄电影,演员包括巴兰彻·斯威特(Blanche Sweet)、吕伦居殊、玛丽·碧克馥、莱昂纳尔·巴里摩尔等。
他们在洛杉矶市中心乔治亚街附近的一个空旷外景地开始了拍摄。当时,公司又决定开发新地区。于是他们又向北前进了几英里,到达好莱坞。当时还是小村庄的好莱坞,非常愿意让电影公司在那里拍电影。
之后,格里菲斯完成了在好莱坞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叫做《在古老的加利福尼亚》(In Old California),是一部传记式情节剧,描述18世纪初的加利福尼亚,当时还隶属于墨西哥。美国电影放映机与传记公司的人员在好莱坞呆了数月,又继续拍摄了几部电影,才返回纽约。
当时是1913年,在听说了该公司在好莱坞取得的成功后,很多电影制作公司也纷纷向西挺进,以避免托马斯·爱迪生的电影制作工艺的专利费。在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电影公司和好莱坞同步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电影仅能在几个美国的城市完成。
但随着电影业的发展,电影制作公司被吸引到加利福尼亚南部,因为那里气候温和、阳光明媚,一年四季都可在户外拍摄,那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布景。虽然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的起始点众说纷纭,但是格里菲斯于1915年拍摄的史诗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电影词汇,至今仍在胶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20世纪早期,当媒体还是新事物的时候,很多犹太移民在美国电影业中找到了工作,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临街的五分钱剧院(Nickelodeon)中放映电影短片(剧院取此名是因为当时的门票价格为五分钱)。
一些年后,其中有抱负的电影人,如塞缪尔·戈尔德温、威廉·福克斯、卡尔·拉姆勒、阿道夫·朱克尔(Adolph Zukor)、路易斯·B·迈尔(Louis B. Mayer)和华纳兄弟(即哈利、亚伯特和杰克)纷纷转到电影制作上,很快就成为了新型企业,即电影公司的巨头。
(当时还有一位身兼女导演、也是制作人和电影公司巨头的人物爱丽丝·盖·布兰琪(Alice Guy-Blaché))他们为电影业的国际化奠定基础;不过美国电影业常被指责为以美国为中心的偏狭观念。
一战后,一些欧洲导演恩斯特·刘别谦、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弗里茨·朗、让·雷诺阿,以及演员鲁道夫·范伦铁诺、玛莲娜·迪特里茜、罗纳德·考尔曼和查尔斯·鲍育(Charles Boyer)等电影人纷纷来到美国。
他们加入了一个演员的自我发掘时代——在有声电影诞生后,纽约城剧院的演员纷纷加盟了这个20世纪最受瞩目的发展行业。20世纪40年代中期,电影行业达到高峰期——美国影院每年上映约400部电影,每周有近9000万美国民众前去影院观看。
“威廉·海斯拯救美国电影业”,出自美国漫画家赛勒斯·亨格福德(Cy Hungerford),1922年
20世纪20年代后期,有声电影在好莱坞逐渐升起。1927年,首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使用维他风唱片机,同年5月,西方电气公司旗下分部电器研究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ERPI)在电影配音方面获得垄断权。
有声电影一方面的影响就是许多无声电影演员接不到工作,因为他们多数人的嗓音糟糕或是记不住台词。1922年,美国政客威廉·哈里森·海斯(Will H. Hays)离开政坛,组建了前身为电影制作室组织的美国电影制片发行商协会(MPDAA),该协会在其退休后改为美国电影协会。
有声电影的发展早期,美国的电影制片厂发现他们的有声作品不为非英语国家的电影市场所接受,甚至在其他的英语国家中也遭到冷遇,原因是那时的同步配音技术仍相当不成熟。解决办法之一是制作与之对应的外文版好莱坞电影。
1930年左右,美国公司在法国桥连城建立了一家电影制片厂。多个不同的电影摄制组在那里分时工作,他们使用相同场地,穿着相同服装,甚至绝大部分的场景也是相同的。国外的失业演员、剧作家、选秀比赛中的优胜者经过筛选后被派往好莱坞去拍摄好莱坞英语电影对应的非英语版电影。
这些版本的电影的拍摄预算不高,由二流的只会讲英语的美国导演执导,通常在晚上拍摄。西班牙语摄制组中包括了路易斯·布努埃尔,恩里克·嘉蒂耳·彭塞拉(Enrique Jardiel Poncela),莎维尔·库加(Xavier Cugat)和埃德加·内维列(Edgar Neville)等人。
一些外文版的好莱坞电影绝对可以和它们的原声版相媲美,西班牙文版的《惊情四百年》就是其中一。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同步配音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外文配音就变得很寻常了。
三、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所谓好莱坞“黄金时代”,是指从1920年代末,即无声电影时代末期,至1950年代末这段时间。成千上万部电影在此期间产生。其开始标志是1927年出品《爵士歌手》,其中音效的使用不仅结束了无声电影时代,同时也增加票房收入。
不管是西部片、闹剧、音乐剧、动画片还是传记片,好莱坞影片几乎都遵循一个模式——每个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都有自己特定制片团队。
例如,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和赫伯特·史托哈特(Herbert Stothart)效力于米高梅电影公司,艾佛瑞·纽曼在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工作了20年,赛西尔·德米尔的电影大多由派拉蒙电影公司制作,而导演亨利·金(Henry King)的电影则大多由福克斯出品。
同时,人们根据影片中的演员阵容就可以大致猜出该部电影的出品公司,米高梅声称“旗下的电影明星比天堂里的还要多”。每个电影公司的电影题材和独特风格也使得人们猜到每部电影的出品公司——这一现象在今已不复存在。但是每部电影都与其他电影有着些许区别。
不像汽车制造者,拍摄电影的人都是一些艺术家。譬如,1944年的电影《逃亡》(To Have and Have Not)之所以出名,并不仅仅是因为男一号的扮演者亨弗莱·鲍嘉和劳伦·巴尔考,而且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剧本出自两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电影原著小说作者海明威和该剧本改编者威廉·福克纳。
在整个1930年代以及黄金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米高梅主宰着电影市场,并拥有大量好莱坞超级明星。同时,米高梅也因创造了好莱坞明星制而备受好评。
米高梅的明星包括“好莱坞之王”克拉克·盖博、莱昂内尔·巴里莫尔、珍·哈露、诺玛·舒利亚、葛丽泰·嘉宝、珍妮特·麦克唐纳(Jeanette MacDonald)及其丈夫金·雷蒙德(Gene Raymond)、斯宾塞·屈赛、朱迪·加兰以及金·凯利。
在这一时期美国电影业取得的另一个伟大成就是华特迪士尼公司。1937年,迪士尼制作了当时最成功的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1939年,米高梅创作了历史上最成功的电影——《乱世佳人》,尽管在大萧条时期,这部电影仍然是史上票房最高的。
很多电影历史学家对这一电影高产时期创作出的许多伟大电影作品都做出了评价。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制作了这么多部电影,并不是每一部都必须成为热门。
电影厂可以在一部有着优秀剧本与相对不是那么出名的演员的中等预算故事片身上冒险:而由奥森·威尔斯导演的《公民凯恩》符合以上描述,它也被视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另一些情况下,像霍华·霍克斯、希区柯克及法兰克·卡普拉等坚定的导演们为了达到他们的艺术理念,而与片厂进行“斗争”。
1939年是片厂制度的鼎盛时期,有很多经典电影在这一年发行,如:《绿野仙踪》、《乱世佳人》、《驿马车》、《史密斯先生上美京》、《呼啸山庄》、《天使之翼》、《异国鸳鸯》与《午夜》等。
黄金时代以来的电影中,现在被誉为经典的有:《卡萨布兰卡》、《风云人物》、《一夜风流》、原版《金刚》、《叛舰喋血案》(Mutiny on the Bounty)、《城市之光》、《红河》与《大礼帽》等。
四、片厂制度的没落
“小三”(环球影城,美国艺术家和哥伦比亚影业)没有自己的剧院,拒绝分享同意裁判书。许多独立制片人也对折衷和形成一个众所周知的独立运作电影制片人的体系,控告派拉蒙垄断底特律剧院不满意-因为派拉蒙通过控制演员,像鲍勃霍普,波莱特戈达德,维朗妮卡湖,贝蒂赫顿;
经纪人透露宾克罗斯比,艾伦拉德和长期为加里库珀工作室工作的长期演员-自1942年开始。在二战期间,五大电影公司没有达到同意裁判书的要求,没有发生重大后果。但是二战结束后,在好莱坞反垄断案中,他们作为被告加入了派拉蒙。
最高法院最终裁决主要制片厂电影院的所有权和影片发行是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结果,工作室开始释放演员和技术人员通过与他们的合同。好莱坞主要的工作室改变了电影的模式,因为每个工作室都挺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演员阵容和创新团队。
这导致了逐渐失去特色,米高梅电影制片公司、派拉蒙公司、宇宙公司,哥伦比亚公司,RKO公司和福克斯电影公司很快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某些电影人,例如塞西尔B德米尔公司同演员的合同也是到他们职业生涯的最后或者电影使用相同的创意团队,以至于德米勒电影无论是1932年制造还是1956年制造看起来仍然像是一个模式。并且每年电影制作的数量随着平均预算猛增而下降,在行业策略上标志一个重大变化。
现在工作室目的在于生产娱乐,而这种娱乐是电视无法提供的: 壮观的,有英雄色彩的影片。工作室还开始出售部分电影胶片库给其他公司去销售电视。到1949年,所有大型电影制片厂放弃了他们剧院的所有权。
电视也有助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下降,因为它打破了电影业在美国娱乐界的霸权地位。尽管电影业在19世纪50年代随着长期政府检查制度淡化,在未来电影中能够获得一些影响力。在派拉蒙反垄断案结束后,好莱坞电影制片厂不再拥有电影院,因此致使美国影片能够在美国电影院不需要审查制度。
这补充了1952年奇迹在斯泰因公司同约瑟夫威尔逊事件的决定。 美国最高法院改变了其早期的立场。从1915年的相互电影公司同俄亥俄州案工业委员会的案件中,陈述了电影是艺术的形式,有权保护第一修正案;美国法律不再审查电影。
到1968年,美国电影协会(MPAA)代替了海斯法典-在政府威胁检查后,其现在极大侵犯了美国电影协会,证明准则的起源已经同电影分级制度一起结束了。
五、新好莱坞和后经典电影
后经典电影这词用来形容新好莱坞变化的故事叙述方式。人们认为新的剧本与塑造人物的新方式利用观众在经典时期培养起的期望:打乱的年份,以结局出人意料为特色的故事情节,主角与反派间模糊的台词。
后经典故事叙述的本质展现在黑色电影中,如1955年《无因的反抗》,以及希区柯克情节支离破碎的《惊魂记》。
“新好莱坞”一词用来描述新一代电影学院培养的导演的崛起。他们掌握了六十年代欧洲发展起来的技巧。1967年电影《邦尼和克莱德》标志着美国电影重振的开端,也意味着此后新一代电影,在票房上能够取得成功。
好莱坞一直坚守制片人中心制的原则,新好莱坞独立制片的出现,开创了导演和制片人融合的趋势,形成导演资本制。
同时担任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的法兰西斯·福特·柯波拉、佐治·卢卡斯、布莱恩·德·帕尔玛、马田·史高西斯、威廉·弗莱德金、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开始拍摄向电影历史致敬的影片,并发展了现有的电影体裁与技巧。七十年代早期,他们的电影不仅受到好评,还取得票房成功。
早期的新好莱坞电影,例如邦尼与克莱德,逍遥骑士是成本较低的影片,没有道德上的英雄而是增加了性和暴力,然而,哥普拉,斯皮尔伯格与卢卡斯各自凭借《教父》,《大白鲨》以及《星际大战》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有助于现代大片的产生,也吸引制片厂更加关注制作更多大片。
这些年轻导演的更多投入并没有带来好处。通常,他们把时间表排的太满,预算超支,因此导致自己或摄影棚破产。最有名的两个例子是科波拉的《旧爱新欢》,最典型的是迈克尔·西米诺的《天堂之门》,单是这部影片就使美国联艺电影公司破产。
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国,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
这位世界所公认的恐怖大师,事实上也是由他发明了“惊悚文艺类影片”(the thriller genre)这一电影类型。阿佛莱德·希区柯克同时也是个优秀的技师,熟练的把性感、悬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电影里。
(8)五分钱电影院扩展阅读:
今日好莱坞
一、运作特色
好莱坞电影常会有透过片厂(电影发行商)与制作人签约合作的方式,分别让片商负责贩售的通路,而制作人则专注于电影本身,出产行销全球的大型制作影片。
二、叙事美学
在好莱坞影片的剧情铺陈,少有文化或语言的障碍,其主题多是可跨文化传播的高概念电影,这样的作品因为主题符合主流市场,故全球都容易推销。因此现在好莱坞也成为世界许多地方电影的代名词。
虽然此类电影票房好、跨文化,但也有文化评论者批判若独尊高概念电影,会造成电影叙事风格如出一辙,了无新意,“是一种商业化和专断化,最终将导致多样化的消失。面对这样的全球霸权,负责任的电影人和批评家应该让眼光超越好莱坞,建设多元的电影模式”。
三、产业规模
美国因为电影相关的文化产业,造就了许多的工作机会与庞大的商机。据美国电影协会报告指出,2011年美国电影业造就的就业总数超过220万人,其中约有70万名为直接的电影行业从业人员,另外150万名为间接受雇支援电影制作工作的各种人员,2012年美国电影业收入为107亿美元。
⑨ 镍币影院的背景
戏院取名为“五仙电影院”,NICKELODEON。是由入场费五分钱(NICKEL)这个字,和希腊文戏院(ODEON)这个字结合而成的。而“五仙”即是美国五分钱硬币,所以也称“镍币影院”。业主以此低廉票价大做广告。结果从上午8点到夜间论点,戏院96个座位座无虚席,镍币滚滚而人,平均每星期收入1000元以上。“镍币影院”的主要顾客是来自社会最贫困阶层的美国移民。“镍币影院”的成功很快在美国掀起一个仿效的热潮,不仅为美国带来巨额经济收入而且极大刺激了美国发行放映事业和制片业。到1906年,匹兹堡一地估计有100个放映场所,到1908年,全美有8000到一万家相同形式的放映厅。
有趣的是“5分钱电影院”的创办者大都为新近移民,特别是逃离中欧的犹太人,有鞋匠、商人、工人。这些人中有一些后来成了电影届的大人物。
1910年代初,5分钱电影院便开始被更大更豪华的放映厅所取代。
⑩ 旧上海乱到什么程度
所谓旧上海,是指抗日战争以前的上海。那时上海除闸北和南市之外,都是租界。洋泾浜(爱多亚路,即今延安路)以北是英租界,以南是法租界,虹口一带是日租界。租界上有好几路电车,都是外国人办的。中国人办的只有南市一路,绕城墙走,叫做华商电车。租界上乘电车,要懂得窍门,否则就被弄得莫名其妙。卖票人要揩油,其方法是这样:
譬如你要乘五站路,上车时给卖票人五分钱,他收了钱,暂时不给你票。等到过了两站,才给你一张三分的票,关照你:“第三站上车!”初次乘电车的人就莫名其妙,心想:我明明是第一站上车的,你怎么说我第三站上车?原来他已经揩了两分钱的油。如果你向他论理,他就堂皇地说:“大家是中国人,不要让利权外溢呀!”他用此法揩油,眼睛不绝地望着车窗外,看有无查票人上来。因为一经查出,一分钱要罚一百分。他们称查票人为“赤佬”。赤佬也是中国人,但是忠于洋商的。他查出一卖票人揩油,立刻记录了他帽子上的号码,回厂去扣他的工资。有一乡亲初次到上海,有一天我陪她乘电车,买五分钱票子,只给两分钱的。正好一个赤佬上车,问这乡亲哪里上车的,她直说出来,卖票人向她眨眼睛。她又说:“你在眨眼睛!”赤佬听见了,就抄了卖票人帽上的号码。
那时候上海没有三轮车,只有黄包车。黄包车只能坐一人,由车夫拉着步行,和从前的抬轿相似。黄包车有“大英照会”和“小照会”两种。小照会的只能在中国地界行走,不得进租界。大英照会的则可在全上海自由通行。这种工人实在是最苦的。因为略犯交通规则,就要吃路警殴打。英租界的路警都是印度人,红布包头,人都喊他们“红头阿三”。法租界的都是安南人,头戴笠子。这些都是黄包车夫的对头,常常给黄包车夫吃“外国火腿”和“五枝雪茄烟”,就是踢一脚,一个耳光。外国人喝醉了酒开汽车,横冲直撞,不顾一切。最吃苦的是黄包车夫。因为他负担重,不易趋避,往往被汽车撞倒。我曾亲眼看见过外国人汽车撞杀黄包车夫,从此不敢在租界上坐黄包车。
旧上海社会生活之险恶,是到处闻名的。我没有到过上海之前,就听人说:上海“打呵欠割舌头”。就是说,你张开嘴巴来打个呵欠,舌头就被人割去。这是极言社会上坏人之多,非万分提高警惕不可。我曾经听人说:有一人在马路上走,看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跌了一交,没人照管,哇哇地哭。此人良心很好,连忙扶他起来,替他揩眼泪,问他家在哪里,想送他回去。忽然一个女人走来,搂住孩子,在他手上一摸,说:“你的金百锁哪里去了!”就拉住那人,咬定是他偷的,定要他赔偿。……是否真有此事,不得而知。总之,人心之险恶可想而知。
扒手是上海的名产。电车中,马路上,到处可以看到“谨防扒手”的标语。住在乡下的人大意惯了,初到上海,往往被扒。我也有一次几乎被扒:我带了两个孩子,在霞飞路阿尔培路口(即今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口)等电车,先向烟纸店兑一块钱,钱包里有一叠钞票露了白。电车到了,我把两个孩子先推上车,自己跟着上去,忽觉一只手伸入了我的衣袋里。我用手臂夹住这只手,那人就被我拖上车子。我连忙向车子里面走,坐了下来,不敢回头去看。电车一到站,此人立刻下车,我偷眼一看,但见其人满脸横肉,迅速地挤入人丛中,不见了。我这种对付办法,是老上海的人教我的:你碰到扒手,但求避免损失,切不可注意看他。否则,他以为你要捉他,定要请你“吃生活”,即跟住你,把你打一顿,或请你吃一刀。
我住在上海多年,只受过这一次虚惊,不曾损失。有一次,和一朋友坐黄包车在南京路上走,忽然弄堂里走出一个人来,把这朋友的铜盆帽抢走。这朋友喊停车捉贼,那贼早已不知去向了。这顶帽子是新买的,值好几块钱呢。又有一次,冬天,一个朋友从乡下出来,寄住在我们学校里。有一天晚上,他看戏回来,身上的皮袍子和丝绵袄都没有了,冻得要死。这叫做“剥猪猡”。那抢帽子叫做“抛顶宫”。
妓女是上海的又一名产。我不曾嫖过妓女,详情全然不知,但听说妓女有“长三”、“幺二”、“野鸡”等类。长三是高等的,野鸡是下等的。她们都集中在四马路一带。门口挂着玻璃灯,上面写着“林黛玉”、“薛宝钗”等字。野鸡则由鸨母伴着,到马路上来拉客。
四马路西藏路一带,傍晚时光,野鸡成群而出,站在马路旁边,物色行人。她们拉住了一个客人,拉进门去,定要他住宿;如果客人不肯住,只要摸出一块钱来送她,她就放你。这叫做“两脚进门,一块出袋”。
我想见识见识,有一天傍晚约了三四个朋友,成群结队,走到西藏路口,但见那些野鸡,油头粉面,奇装异服,向人撒娇卖俏,竟是一群魑魅魍魉,教人害怕。然而竟有那些逐臭之夫,愿意被拉进去度夜。这叫做“打野鸡”。有一次,我在四马路上走,耳边听见轻轻的声音:“阿拉姑娘自家身体,自家房子……”回头一看,是一个男子。我快步逃避,他也不追赶。据说这种男子叫做“王八”,是替妓女服务的,但不知是哪一种妓女。总之,四马路是妓女的世界。洁身自好的人,最好不要去。但到四马路青莲阁去吃茶看妓女,倒是安全的。
她们都有老鸨伴着,走上楼来,看见有女客陪着吃茶的,白她一眼,表示醋意;看见单身男子坐着吃茶,就去奉陪,同他说长道短,目的是拉生意。
上海的游戏场,又是一种乌烟瘴气的地方。当时上海有四个游戏场,大的两个:大世界、新世界;小的两个:花世界、小世界。大世界最为著名。出两角钱买一张门票,就可从正午玩到夜半。一进门就是“哈哈镜”,许多凹凸不平的镜子,照见人的身体,有时长得象丝瓜,有时扁得象螃蟹,有时头脚颠倒,有时左右分裂……没有一人不哈哈大笑。里面花样繁多:有京剧场、越剧场、沪剧场、评弹场……有放电影,变戏法,转大轮盘,坐飞船,摸彩,猜谜,还有各种饮食店,还有屋顶花园。总之,应有尽有。乡下出来的人,把游戏场看作桃源仙境。我曾经进去玩过几次,但是后来不敢再去了。为的是怕热手巾。这里面到处有拴着白围裙的人,手里托着一个大盘子,盘子里盛着许多绞紧的热手巾,逢人送一个,硬要他揩,揩过之后,收他一个铜板。有的人拿了这热手巾,先擤一下鼻涕,然后揩面孔,揩项颈,揩上身,然后挖开裤带来揩腰部,恨不得连屁股也揩到。他尽量地利用了这一个铜板。那人收回揩过的手巾,丢在一只桶里,用热水一冲,再绞起来,盛在盘子里,再去到处分送,换取铜板。
这些热手巾里含有众人的鼻涕、眼污、唾沫和汗水,仿佛复合维生素。我努力避免热手巾,然而不行。因为到处都有,走廊里也有,屋顶花园里也有。不得已时,我就送他一个铜板,快步逃开。这热手巾使我不敢再进游戏场去。我由此联想到西湖上庄子里的茶盘:坐西湖船游玩,船家一定引导你去玩庄子。刘庄、宋庄、高庄、蒋庄、唐庄,里面楼台亭阁,各尽其美。然而你一进庄子,就有人拿茶盘来要你请坐喝茶。茶钱起码两角。如果你坐下来喝,他又端出糕果盘来,请用点心。如果你吃了他一粒花生米,就起码得送他四角。每个庄子如此,游客实在吃不消。如果每处吃茶,这茶钱要比船钱贵得多。于是只得看见茶盘就逃。
然而那人在后面喊:“客人,茶泡好了!”你逃得快,他就在后面骂人。真是大杀风景!所以我们游惯西湖的人,都怕进庄子去。最好是在白堤、苏堤上的长椅子上闲坐,看看湖光山色,或者到平湖秋月等处吃碗茶,倒很太平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