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总黄飞鸿是怎么死的
黄飞鸿生平事迹及其死因
黄飞鸿*生平及唯一遗照 姓名:黄飞鸿 性别:男 生辰:1847年农历七月初九 出生于广东佛山镇 忌日:一九二五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黄飞鸿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 黄飞鸿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岭西禄舟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其童年、少年均在佛山度过。黄飞鸿自六岁起随其父黄麒英习武,因家境贫寒,经常随父在佛山、广州等地卖武售药。十三岁时,黄飞鸿在佛山豆豉巷卖武时遇到铁桥三的首徒林福成,得传铁线拳、飞铊等绝技,奠定了日后成为一代洪拳大家的基础。 十六岁时,黄飞鸿在广州西关第七甫水脚开设武馆,后在仁安街开设“宝芝林”医馆,门下弟子众多,为名重一时的武术家。他先后被记名提督吴全美、刘永福聘为军医官、技击总教习及广东民团总教练,并随刘永福在台湾抗击日军。他一生坎坷,晚年更遭受爱子遇害、宝芝林被焚、儿子失业等连串打击。一九二五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黄飞鸿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 黄飞鸿简介: 1847年农历七月初九 出生于广东佛山镇。 1853年 从其父黄麒英习武。 1859年 随父在佛山、广州、顺德一带卖武,其间以四象标龙棍胜武师郑大雄左手钓鱼棍法,得“少年英雄”之名。 1860年 在佛山豆豉巷卖武时遇铁桥三高徒林福成,在佛山随林福成学艺近两年,学成 “铁线拳”和 “飞铊”等绝技。 1863年 移居广州,铜、铁行工人集资为其设武馆于第七甫水脚,飞鸿结束卖武生涯。 1865年 广州三栏行(果栏、菜栏、鱼栏)中人聘为行中武术教练。 1866年 在西樵官山墟一当铺夜宿时遇贼人打劫,飞鸿一人击退数十人,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随后应邀到在石龙乡授徒。 1867年 一洋人携如牛犊大的狼狗在香港设擂向华人邀斗,飞鸿不甘华人受辱,赴港以“猴形拐脚”击毙恶犬,自此扬名香江。 1868年 香港水坑口大笪地小贩彭玉摊挡被一恶棍强占打伤,飞鸿路见不平相助,被对方同伙数十人持械围攻,被飞鸿击败。 约1868年 另设馆于广州西关廻澜桥附近教徒授艺兼医刀伤跌打,三栏教席由梁宽代替。 1869年 在佛山平政桥斗蟀场为卢九叔任“护草”(现场保镖)时,飞鸿严惩歹徒,在佛山名噪一时。 1871年 娶妻罗氏,婚后三月罗氏病卒。 1873年 受聘广州水师武术教练,并考取广州将军衙门“靖汛大旗手”一职。 1882年 记名提督吴全美聘飞鸿为军中技击教练,停办廻澜桥所设武馆。 1886年 其父麒英染疾卒。月余后,吴全美去世,飞鸿辞去军中技击教练职务,在广州仁安街设跌打医馆“宝芝林”。 1888年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赏识黄飞鸿武艺高强、医术精通,聘为军医官和福字军技击总教练,向其赠“医艺精通”木匾。 1894年 刘永福率领军队赴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军,飞鸿随刘率九营福字军抵台,驻守台南。 1895年6月 刘永福护台失利,飞鸿离台返粤,自此仅行医不授武,“宝芝林”前榜:“武艺功夫,难以传授;千金不传,求师莫问。” 约1896年 续娶马氏为妻,生二女、二子(汉林、汉森),不久马氏病卒 约1902年 续纳岑氏为妻,生二子(汉枢、汉熙),不久岑氏病卒。 1911年8月 应刘永福邀聘,任广东民团总教练 1912年 鱼栏伙记马如灿(卖鱼灿)遭歹徒勒索被殴,飞鸿见义勇为严惩歹徒,“义救卖鱼灿”一事在羊城广为传颂。 1915年 续莫桂兰为妾。 1918年 在广州十八甫福安街梁氏蟀猎场任守。 1919年 精通武术的次子黄汉森遭妒,往广西梧州渡任“护勇”时被“鬼眼梁”暗算惨死。受此打击,飞鸿不再向其他儿子传授武技。 1919年4月9日 在广州海珠戏院广东省精武会成立大会上表演飞铊. 1924年10月 广州国民镇压商团暴乱,西关一带房屋被毁,仁安街“宝芝林”受累被焚,资财付于一炬,其长子汉林又告失业,因而忧郁成疾。 1925年农历三月廿五日 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
黄飞鸿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清末广东佛山,最著名的弟子是梁宽与林世荣(即电影中的猪肉荣),十三姨的原型则是其妻莫桂兰。黄飞鸿在历史上留下众多的传奇故事,由袁和平执导,徐克监制的[铁马镏]中,少年黄飞鸿流落广州在街头卖艺,遭到几名大汉围攻而被黄飞鸿击退的情节就是少年黄飞鸿的真实经历。一次,19岁的黄飞鸿在西樵官山墟的一家当铺夜宿,遇到贼人打劫,黄单枪匹马,击退数十强盗,被传为一时佳话。宝芝林并非从其父黄麟英手中接管,而是由黄飞鸿自己创办,徐克电影里所表现的黄飞鸿与刘永福的友情则缘自一次黄飞鸿为刘永福治伤,后被刘永福聘为黑旗军技击总教练。黄飞鸿生平最大的一件事迹是曾随刘永福赴台湾抗日保台,失败后返粤。晚年,宝芝林于1924年的广东商团暴乱中遭火劫被焚毁,黄飞鸿也就此忧郁成疾,于1925年病逝,享年65岁。
黄飞鸿的一生尚武崇德,侠骨热肠,死后在广东民间一直声名不堕,被看作是真正侠义道的代表人物。而后来也正是以广东文化为根基的香港,将黄飞鸿真正推到了侠之大者的地位之上。
黄飞鸿最早被搬上银幕是1949年关德兴的[黄飞鸿鞭风灭烛],由胡鹏导演,从此这一形象也因关德兴的精彩演绎而深入人心,从此黄飞鸿成为正义与侠道的代名词。关德兴最后一次出演黄飞鸿是在1980年的[林世荣]中,片中黄飞鸿一边与人打斗,一边举重若轻地书下“仁者无敌”四字,这一幕可说是关德兴所演绎的那个隐忍而又豁达,武功超绝又深具长者之风的黄飞鸿的最佳缩影。在关德兴不再出演黄飞鸿之后,黄飞鸿的电影也被翻拍过几次,但都很不成功,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关德兴的形象早已与黄飞鸿这个名字不可分割。
后来看过一次国外媒体因为武侠片而采访中国电影人的纪录片,看到包括吴宇森,李安,成龙在内的很多人在提到“黄飞鸿”三字时,眼中坚定,振奋,执着的神气,自己也颇为感动。可以感受到的是在他们那里,黄飞鸿不是一个名字,也不仅仅是一个救人于困厄的侠士,而是他们所坚持的一种精神,或者所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这就是关德兴时代的黄飞鸿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普遍印象。这种情况在90年代初的时候才在两位中国电影界的奇才手中发生了改变,这两个人就是李连杰与徐克。
当时的徐克在新艺城工作,李连杰则是嘉禾的签约演员。很多公司找徐克拍戏,但徐克一般不会同意,因为他不想把公司之间的关系搞复杂,后来嘉禾找到徐克,请他和李连杰合作,徐克马上就答应了,他说李连杰是“中国之宝”,可以破例,于是就说,合作可以,但要按徐克的方式来拍,于是拍了一部电影,就是91年推出的[黄飞鸿]。
当时关德兴尚未去世(关德兴卒于1996年),[黄飞鸿]拍竣之后,也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结果看完之后吃惊到说不出话来,看到了一部他完全料想不到的[黄飞鸿]。
--------------------------------------
“好,东洋兵可以进租界,住租界,利用租界打中国人,你们尽管通过这个议案,不过,我杜月笙要说一句话:只要议案通过,我请日本军队尽量的开来,外国朋友一个也不要走,我杜月笙要在两个钟头以内,将租界全部毁灭!我们大家一道死在这里!”
Ⅱ 至今是不是没有谁演黄飞鸿有李连杰那么好了
如果说黄飞鸿是李连杰的颠峰时刻,我同意。
如果说李连杰的黄飞鸿无人能超越,我更加同意。
在下只是荣迷,不过说的是实话。
Ⅲ 在上海哪里能吃到正宗的地方美食
吴江路小吃街 卢湾区 吴江路 七宝小吃街 闵行区 七宝镇 黄河路美食街 黄浦区 黄河路 乍浦路美食街 虹口区 乍浦路 云南南路小吃街 黄浦区 云南南路 牯岭路小吃一条街 静安区 牯岭路 老城隍庙小吃 黄埔区 老城隍庙。
上海的美食有:
沙县小吃
沙县小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民间具有浓厚的文化基础,尤以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和经济实惠著称,是中华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早已享誉大江南北。在上海也随处可见沙县小吃,像保屯路、双河路、昌邑路等,有很多这样的小店,如果您是沙县小吃爱好者,不愁吃不到美食。
生煎馒头
生煎馒头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点心,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用半发酵面包馅,排放平底锅内,用油煎、喷水若干次即熟。“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头靠烘烤,鲜馅汤汁满口来,底厚焦枯是败品。”不仅介绍了生煎馒头的优点,也提醒食客,凡是“底厚焦枯”的可以不买,其至“罢吃”。底酥、皮薄、肉香。一口咬上去,肉汁裹着肉香、油香、葱香、芝麻香喷薄而出,味道一级。
三丝冷面
冷面在上海夏日里已经盛行多年,大大小小的饮食店一到夏日最火爆的就是各色冷面,三丝浇头的是最传统的,历史悠久,现又多了好些品种,鳝丝的、菌菇的、牛肉丝的等等,味道都各具特色。大致做法是面条先蒸后煮,再炒个浇头,调些花生、芝麻酱,面条加浇头加调料,一通乱拌就成了,卖相不必管它,只吃得一身凉爽就算过足瘾了。
南翔小笼包
南翔小笼驰名中外,已有百年历史。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后称“南翔大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或春竹、虾仁和入肉馅,每只馒头折裥十四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十只,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
Ⅳ 黄飞鸿、方世玉、洪熙官等人所处的具体年代
黄飞鸿*生平及唯一遗照 姓名:黄飞鸿 性别:男 生辰:1847年农历七月初九 出生于广东佛山镇 忌日:一九二五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黄飞鸿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 黄飞鸿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岭西禄舟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其童年、少年均在佛山度过。黄飞鸿自六岁起随其父黄麒英习武,因家境贫寒,经常随父在佛山、广州等地卖武售药。十三岁时,黄飞鸿在佛山豆豉巷卖武时遇到铁桥三的首徒林福成,得传铁线拳、飞铊等绝技,奠定了日后成为一代洪拳大家的基础。 十六岁时,黄飞鸿在广州西关第七甫水脚开设武馆,后在仁安街开设“宝芝林”医馆,门下弟子众多,为名重一时的武术家。他先后被记名提督吴全美、刘永福聘为军医官、技击总教习及广东民团总教练,并随刘永福在台湾抗击日军。他一生坎坷,晚年更遭受爱子遇害、宝芝林被焚、儿子失业等连串打击。一九二五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黄飞鸿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 黄飞鸿简介: 1847年农历七月初九 出生于广东佛山镇。 1853年 从其父黄麒英习武。 1859年 随父在佛山、广州、顺德一带卖武,其间以四象标龙棍胜武师郑大雄左手钓鱼棍法,得“少年英雄”之名。 1860年 在佛山豆豉巷卖武时遇铁桥三高徒林福成,在佛山随林福成学艺近两年,学成 “铁线拳”和 “飞铊”等绝技。 1863年 移居广州,铜、铁行工人集资为其设武馆于第七甫水脚,飞鸿结束卖武生涯。 1865年 广州三栏行(果栏、菜栏、鱼栏)中人聘为行中武术教练。 1866年 在西樵官山墟一当铺夜宿时遇贼人打劫,飞鸿一人击退数十人,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随后应邀到在石龙乡授徒。 1867年 一洋人携如牛犊大的狼狗在香港设擂向华人邀斗,飞鸿不甘华人受辱,赴港以“猴形拐脚”击毙恶犬,自此扬名香江。 1868年 香港水坑口大笪地小贩彭玉摊挡被一恶棍强占打伤,飞鸿路见不平相助,被对方同伙数十人持械围攻,被飞鸿击败。 约1868年 另设馆于广州西关廻澜桥附近教徒授艺兼医刀伤跌打,三栏教席由梁宽代替。 1869年 在佛山平政桥斗蟀场为卢九叔任“护草”(现场保镖)时,飞鸿严惩歹徒,在佛山名噪一时。 1871年 娶妻罗氏,婚后三月罗氏病卒。 1873年 受聘广州水师武术教练,并考取广州将军衙门“靖汛大旗手”一职。 1882年 记名提督吴全美聘飞鸿为军中技击教练,停办廻澜桥所设武馆。 1886年 其父麒英染疾卒。月余后,吴全美去世,飞鸿辞去军中技击教练职务,在广州仁安街设跌打医馆“宝芝林”。 1888年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赏识黄飞鸿武艺高强、医术精通,聘为军医官和福字军技击总教练,向其赠“医艺精通”木匾。 1894年 刘永福率领军队赴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军,飞鸿随刘率九营福字军抵台,驻守台南。 1895年6月 刘永福护台失利,飞鸿离台返粤,自此仅行医不授武,“宝芝林”前榜:“武艺功夫,难以传授;千金不传,求师莫问。” 约1896年 续娶马氏为妻,生二女、二子(汉林、汉森),不久马氏病卒 约1902年 续纳岑氏为妻,生二子(汉枢、汉熙),不久岑氏病卒。 1911年8月 应刘永福邀聘,任广东民团总教练 1912年 鱼栏伙记马如灿(卖鱼灿)遭歹徒勒索被殴,飞鸿见义勇为严惩歹徒,“义救卖鱼灿”一事在羊城广为传颂。 1915年 续莫桂兰为妾。 1918年 在广州十八甫福安街梁氏蟀猎场任守。 1919年 精通武术的次子黄汉森遭妒,往广西梧州渡任“护勇”时被“鬼眼梁”暗算惨死。受此打击,飞鸿不再向其他儿子传授武技。 1919年4月9日 在广州海珠戏院广东省精武会成立大会上表演飞铊. 1924年10月 广州国民镇压商团暴乱,西关一带房屋被毁,仁安街“宝芝林”受累被焚,资财付于一炬,其长子汉林又告失业,因而忧郁成疾。 1925年农历三月廿五日 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
黄飞鸿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清末广东佛山,最著名的弟子是梁宽与林世荣(即电影中的猪肉荣),十三姨的原型则是其妻莫桂兰。黄飞鸿在历史上留下众多的传奇故事,由袁和平执导,徐克监制的[铁马镏]中,少年黄飞鸿流落广州在街头卖艺,遭到几名大汉围攻而被黄飞鸿击退的情节就是少年黄飞鸿的真实经历。一次,19岁的黄飞鸿在西樵官山墟的一家当铺夜宿,遇到贼人打劫,黄单枪匹马,击退数十强盗,被传为一时佳话。宝芝林并非从其父黄麟英手中接管,而是由黄飞鸿自己创办,徐克电影里所表现的黄飞鸿与刘永福的友情则缘自一次黄飞鸿为刘永福治伤,后被刘永福聘为黑旗军技击总教练。黄飞鸿生平最大的一件事迹是曾随刘永福赴台湾抗日保台,失败后返粤。晚年,宝芝林于1924年的广东商团暴乱中遭火劫被焚毁,黄飞鸿也就此忧郁成疾,于1925年病逝,享年65岁。
黄飞鸿的一生尚武崇德,侠骨热肠,死后在广东民间一直声名不堕,被看作是真正侠义道的代表人物。而后来也正是以广东文化为根基的香港,将黄飞鸿真正推到了侠之大者的地位之上。
黄飞鸿最早被搬上银幕是1949年关德兴的[黄飞鸿鞭风灭烛],由胡鹏导演,从此这一形象也因关德兴的精彩演绎而深入人心,从此黄飞鸿成为正义与侠道的代名词。关德兴最后一次出演黄飞鸿是在1980年的[林世荣]中,片中黄飞鸿一边与人打斗,一边举重若轻地书下“仁者无敌”四字,这一幕可说是关德兴所演绎的那个隐忍而又豁达,武功超绝又深具长者之风的黄飞鸿的最佳缩影。在关德兴不再出演黄飞鸿之后,黄飞鸿的电影也被翻拍过几次,但都很不成功,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关德兴的形象早已与黄飞鸿这个名字不可分割。
后来看过一次国外媒体因为武侠片而采访中国电影人的纪录片,看到包括吴宇森,李安,成龙在内的很多人在提到“黄飞鸿”三字时,眼中坚定,振奋,执着的神气,自己也颇为感动。可以感受到的是在他们那里,黄飞鸿不是一个名字,也不仅仅是一个救人于困厄的侠士,而是他们所坚持的一种精神,或者所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这就是关德兴时代的黄飞鸿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普遍印象。这种情况在90年代初的时候才在两位中国电影界的奇才手中发生了改变,这两个人就是李连杰与徐克。
当时的徐克在新艺城工作,李连杰则是嘉禾的签约演员。很多公司找徐克拍戏,但徐克一般不会同意,因为他不想把公司之间的关系搞复杂,后来嘉禾找到徐克,请他和李连杰合作,徐克马上就答应了,他说李连杰是“中国之宝”,可以破例,于是就说,合作可以,但要按徐克的方式来拍,于是拍了一部电影,就是91年推出的[黄飞鸿]。
当时关德兴尚未去世(关德兴卒于1996年),[黄飞鸿]拍竣之后,也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结果看完之后吃惊到说不出话来,看到了一部他完全料想不到的[黄飞鸿]。
方世玉:
广东省肇庆人。父名方德,做丝绸生意,娶妻李氏,生有两子,长名孝玉,次名美玉(都跟随过至善禅师学技);后来方德以六旬高龄续娶苗显之女苗翠花——苗显在火烧嵩山少林之后,便隐姓埋名,贩盐为业,颠沛流离。苗翠花便生了方世玉。方世玉与他的两位兄长在年纪上,最少相差二十年。苗翠花随父学得一身好本领,「遵他父遗训,将孩儿世玉自满月起,先用铁醋药水浑身先洗,次用竹板柴枝铁条,层层换扎,使其周身
筋络骨节血肉,坚实如铁,自小苦练到三岁时,头戴铁帽,脚着铁靴学跳……六岁扎马步,七岁开拳脚,埋庄柱……至十四岁,十八般武艺,件件皆通,力大无穷,周身盘筋露骨,坚实如铁,性情又烈,专打不平。」(《万年青》)打死雷老虎那一年,方世玉大概只有十四岁。上文亦说过,方世玉打死雷老虎,导致少林与武当之间的恩怨白热化。方世玉成名得早,死得也早,有说他死于火烧九莲山少林或以后,死时相信是二十多
岁吧了。除精通拳脚外,擅使花刀。
家传户晓的方世玉打擂台与胡惠乾打机房的故事就是最早记载于《万年青》小说内。这两件事直接导致武当少林两派关系恶化。广东省肇庆人方世玉——「少林五老」苗显之外孙,随父到杭州做生意,因见雷老虎摆擂台,两对边联上写「拳打广东全省,脚踢苏杭二州」,大为愤怒,上台比武,打死雷老虎。雷老虎是武当派李巴山之女婿,仗着自己是文渊阁大学士陈文耀(雍正时火烧嵩山少林寺,乾隆时接近八十岁)之侍卫使,便横行无忌,这次被方世玉击毙,自然大快人心,但却引起连番恶斗——雷老虎妻李小环请父亲李巴山出山,方世玉请三德和尚、童千斤等,事情越闹越大。与此同时是新会胡惠乾偷出少林寺,回省城,为父复仇,大战西关锦纶堂机房工人。锦纶堂是省城纺织工人的会馆,行中工人多是单身汉子,十居七八争强斗胜;胡惠乾之父在附近开设小商店,被机房工人殴毙,方世玉救起重伤之胡惠乾,把他送往少林寺学技。胡惠乾这次复仇,大开杀戒,杀了十多名纺织工人——其中一名拳勇张锦洪是武当冯道德之徒孙。于是,两派火拚,越闹越加不可收拾。后来,雷老虎之小姨李二环——李巴山之二女,因姊姊、姊夫和父亲都死于少林派手上,报仇心切,便向微服出巡的乾隆皇献身;乾隆趁机借用武当冯道德、白眉道人之力,剿灭福建少林寺。方世玉、胡惠乾、至善等无一幸免,只因为《万年青》成书于清末,描写少林拳勇——反政府的「暴徒」,很可能会招惹官非,作书人只有尽量讨好官家,福建少林寺毁灭导致少林武术流入百粤,拳风缤纷大盛,名手辈出。
方世玉与洪熙官
关于武术界何时出现“南拳北腿”的说法,有专家考证为应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北腿是潭腿(或者弹腿),南拳即为洪拳。练武之人多奉洪熙官为洪拳创始人,并认为自洪熙官以后,传至陆阿采、黄泰、黄麒英、黄飞鸿才真正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武术派别之一。不过,要讲到洪熙官的生平事迹却已难以查考,至于他与方世玉、胡惠乾都是福建南少林的俗家弟子,因清兵火烧南少林,他们劫后余生便从事反清活动等等所谓最原始的故事资料也实不可信,只能姑妄听之。待到后来清末无名氏所作的《乾隆下江南》中将这几人做了系统细致的传奇演绎,才使得原本就在民间众口交传的洪熙官、方世玉故事有了戏曲、电影借以进行二度创作的真正文学蓝本,从而更加广泛的流传——思量起来,这个过程与宋代宋江等三十六人占据梁山故事经民间流传加工,至明初经施耐庵妙笔成《水浒》奇书又何其相似?
很多朋友都不喜欢现今港台电影对一些文学作品天马行空以至面目全非的放肆改编,殊不知中国的某些文学经典又何尝不如此呢?《金瓶梅》脱胎自《水浒》,英雄正传竟成社会百态图,可谓化百炼钢为绕指柔;鲁迅之《故事新编》颠覆解构了几个先秦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及典故,其手法与现在我等推崇的“后现代”如出一辙;郭沫若的所谓新编历史剧(如《屈原》、《蔡文姬》等)借古喻今,结合现代思想塑造古代人物形象,这种情况即便如某些专家所言,应算做合理的改编演义,但说到实质,恐怕与港台电影的做法并无不同。
另外,港台影视剧对经典作品和经典人物的篡改方法还有一招独特法门,那就是将不同作品中自成系统的人物故事进行巧妙嫁接(甚或对经典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桥段进行创造性移植),拼凑在一部作品中,从而产生难以想象的奇妙效果。比如亚视的《洪熙官》和台湾的《少年英雄方世玉》都重点刻画了咏春拳创始人严咏春与洪熙官的爱情故事。可实际情况却是历史上的严咏春的丈夫为梁伯涛,她与洪熙官根本素不相识,民间众口相传的各自故事更是互不相干,又何来夫妻恩爱之说?这真是错点鸳鸯谱了。还有李连杰主演的两集《方世玉》,竟将金庸名著《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领导的反清组织红花会移植到该片中来,原本是金庸虚构的红花会与民间传奇人物方世玉莫名其妙地搭上了关系,并且方世玉不仅成了陈家洛义子,还帮红花会除掉了内恶!故事倒算得上热闹有趣——而金庸本人在创作武侠小说时亦尤擅此道,《书剑恩仇录》中维吾尔族的“民间智圣”阿凡提与红花会群雄结成好友;《射雕英雄传》则与《水浒》扯上了关系,郭靖居然是梁山好汉“赛仁贵”郭盛的后代!至于金庸及影视剧编导们如此做法到底算是有超强的想象力,还是聪明地偷懒,恐怕就见仁见智了。
也许在武术界,方世玉没有洪熙官声名显赫(尽管有认他为开山祖师的“少林方门”,但那也只是后辈传凿附会,并不属实。甚至有人考证历史上根本无方世玉此人存在!),但在影视界,他的名气倒远胜于其师兄。因为相对于洪熙官被传统演义赋予的成熟稳重性格,方世玉莽撞冲动、聪明好强的少年英雄形象似乎更受观众喜爱,所以早在中国拍摄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1928)的同一年,就有以“方世玉打擂”为题材的跟风之作问世。五六十年代,香港的“黄飞鸿”系列拍了几十集,而关于“方世玉”的电影则紧随其后,亦有十几部之多。到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著名功夫片明星李连杰继成功铨释了武学宗师黄飞鸿这一经典银幕形象后,又开拍了《方世玉》作为自己公司的创业作,虽然演技派女星萧芳芳扮演的喜感十足的方世玉之母苗翠花抢去了李连杰不少风头,但李连杰版的方世玉仍然不失精彩,将其聪明调皮,爱憎分明的人物性格也塑造得颇为成功,而该片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则影片的动作场面:李连杰与胡慧中在看热闹人群的头顶比武高来高去尽展潇洒身姿,而赵文卓与李连杰于监斩台里低矮的夹层中的打斗则是闪转腾挪却以灵巧取胜;再加上李、赵二人在染布坊内长棍对短棒的对攻——这一高一低,一短一长的巧妙对比真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因此元奎、元德师兄弟以该片获得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武术指导奖确实也是实至名归。
Ⅳ 德兴电影院的魔兽今晚几点开呀!
平安夜!
Ⅵ 香港电影的类型
香港电影最伟大的成就是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功夫,在李小龙成名之前,香港影坛就有关德兴、石坚等人出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这套系列关德兴拍摄了99部,有资格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说起武侠片,就是古装动作片,《云海玉弓缘》(1965)、《大醉侠》(1966)、《独臂刀》(1967)三部影片开创了香港新派武侠时代,古装武侠电影也成为香港影坛一个最赚钱的类型影片。 武侠片为了要展示侠客们惊世骇俗神乎其神的盖世武功,能想到的花样都要拿出来,吊钢丝、喷火、炸药、喷气、碎石……武侠片是虚实结合,既有真功夫的比拼,也有电影特技的渲染。 在武侠片之前的50年代,香港电影主要是文艺片和黄梅调影片最卖座,这一切都因为武侠时代的到来而改变了,
武侠片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张彻、刘家良、胡金铨,三位大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对侠义和武术的理解。刘家良在邵氏时期大多拍摄古装片,但是他的电影中都是真功夫,这时的武侠片已经开始向功夫片转变。
所谓功夫片,70年代主要是指故事背景放在民初时代的影片,功夫片拍摄最多的还是张彻,《马永贞》、《报仇》、《大决斗》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民初功夫片和古装武侠片的最大区别在于武功的表现形式不同,功夫片极少数要吊钢丝,都是靠真功夫博得观众喝彩。
武侠片和功夫片齐头并进到了80年代,成龙虽然靠着《醉拳》扬名立万,但是在已经看到民初功夫片已经是日渐式微,他果断地决定开拍时装动作片《警察故事》,这是成龙动作电影生涯的一个转折,也是香港动作电影的一个里程碑。从《警察故事》之后,时装动作片就在电影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不断引领潮流,风靡全球。
时装动作片不仅在时代背景上与民初功夫片不同,在拍摄手法上也有众多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动作片的危险系数要远远超出了功夫片。现代都市中发生的激烈争斗,少不了枪支、飞机、汽车、轮船的参与,场面和动作都要比功夫片精彩许多,动作片要比功夫片具有更多的看点和更富有时代气息,它成为主流也是必然的事情。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坛最高的成就。喜剧片则是香港影坛历来的一个强项,喜剧片为世界通用,没有几个国家和地区不会拍喜剧片,这是电影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一个类型片种。
在香港,明星资源异常丰富,绝大多数影星都参与过喜剧片的制作。香港电影发展近百年,能称得上喜剧天王的仅有两个人,一个是平民喜剧天王许冠文,另一个是无厘头喜剧天王周星驰。香港喜剧电影30年来的喜剧最高成就,都体现在这两个人身上了。
除了两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会在喜剧片中一展身手。汗牛充栋的经典喜剧作品,就是他们付出汗水的最好结晶。喜剧片有像《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八星报喜》、《家有喜事》这样的普通喜剧,也有《醉拳》、《赌圣》、《武状元苏乞儿》、《功夫》这一类的多类型喜剧片,后者融合了功夫片、赌片等各类元素,使喜剧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不仅有功夫喜剧,也有喜剧鬼片、爱情喜剧等多种类型。香港影人这样天才的创造力,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兴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资源。
香港喜剧片进入21世纪,也和香港电影一样,进入了衰落时期,人才的大量匮乏,导致喜剧片变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驰的一支独秀,香港近几年都没有堪称经典的喜剧问世。 它与警匪片的区别在于黑帮片中的警察只是一种符号象征。有兵就有匪,有黑就有白。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总要一物降一物。 黑帮片中的主角是黑道中人,故事也是讲述黑帮内部中的争权夺利,或是与敌对帮派抢地盘火拼。 邵氏时代的反映香港黑帮的影片较少,只有《香港奇案之龙虎武师》、《成记茶楼》、《大哥成》、《愤怒青年》等几部。
到了80年代以后,香港的黑帮电影逐渐有风起云涌之势。较为著名的有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麦当雄制作的《跛豪》、林岭东的《学校风云》、罗烈执导的《冲击!天子门生》、刘伟强执导的《古惑仔》系列和《O记三合会档案》、杜琪峰的《龙城岁月》系列等等,这些黑帮电影几乎折射出香港黑帮的一段发展历史,夸张虚构的成分占去不少,只有个别事件可能是真实的。电影只是一种表现形式,香港也绝不是像黑帮片中描写得那样险象环生。早期的黑帮片只是为了吸引观众走入电影院,所以美化的成分居多。 警匪片绝大多数都是动作影片,情节惊心动魄,警匪之间的冲突不断为剧情掀起高潮。警匪片在香港电影中的历史源远流长了,香港电影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少佳作面世。 警匪片突出的是警察的神勇,黑帮片着重刻画的是黑帮的凶残。看看杜琪峰的《大事件》和《龙城岁月》就会对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
在香港电影最辉煌的八、九十年代,警匪片也同样发展到了一个顶峰的位置。吴宇森的《辣手神探》、《喋血双雄》,林岭东的《龙虎风云》、黄志强的《重案组》、刘伟强的《无间道》系列,都是警匪片近20年来的经典之作。
警匪片强调的是二元对立,兵与贼之间的斗智斗勇,善恶明朗、黑白分明。警匪片主要是靠火爆的动作场面招徕观众,所以也可以称其为警匪动作片。单纯像《无间道》系列那样用剧情撑起一部电影的警匪片,在香港近20年来的影史上并不多见,这也就是为什么《无间道》系列会在香港引起这么大轰动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香港是商业电影之都,文艺片鼎盛时期在60年代以前。邵氏兴起之后,大量的商业爱情巨制和功夫片的大行其道,香港的文艺片遂逐渐走向没落。
80年代初,香港由一批新晋导演发起了一场新浪潮运动,他们旨在拍摄有艺术品味的电影,以抗衡充斥市场的大量商业影片。香港文艺片终于在20年之后,迎来了第一春天。在那段时期,所有新浪潮的导演都贡献出自己的文艺佳作,方育平的《父子情》和《半边人》,许鞍华的《投奔怒海》、严浩的《似水流年》、张之亮的《笼民》等等,这些作品都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大奖的殊荣,也成为经久不衰的文艺港片。
90年代以后,新浪潮运动已经渐渐没落,能在香港扛起文艺大旗的导演,只有许鞍华、王家卫、关锦鹏、陈果等少数几位导演。
香港文艺片导演中目前成就最高的是王家卫,他获得过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97),这是香港导演赢得的最高国际荣誉。杜琪峰近两年也异军突起,频繁亮相各大国际电影节,作品也时常被选中入围。
香港的文艺片主要是关注底层社会人的生活状况,写实有之,写意亦有之。王家卫关注的是都市男女的情感,透过他镜头娓娓道来一段段情真意切的香港往事。 鬼片是香港又一大招牌类型电影,鬼片中照样分为众多类型:僵尸片、幽灵鬼魂片、喜剧鬼片、功夫鬼片、爱情鬼片等等,真让人对香港电影人的创造力佩服得五体投地,真奇怪这样强悍的想象力。
鬼片在香港影坛也没落了,辉煌的时代同样也是二三十年前,徐克的《倩女幽魂》、林正英主演的《僵尸先生》系列、洪金宝的《人吓人》系列,还有诸如《猛鬼差馆》、《猛鬼舞厅》、《猛鬼霸王花》等等不一而足。香港的鬼片和其他类型片种一样,能走向没落也是咎由自取,跟风拍摄是最大恶习,不断地粗制滥造毁坏了一个原本很好的创意。鬼片至今已经鲜有佳作问世,倒是一些装神弄鬼的恐怖片还在银幕上惊声尖叫,可是远远不及鬼片来得生猛恐怖。 情色片也可以称之为三级片,但是三级片并不都是情色片,过多的血腥镜头也会被划为三级片一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电影中出现较多的裸露镜头的话,这部电影就是三级片。
香港电影情色片的源头大体上起自李翰祥,他70年代拍摄的大量风月片成为后来三级片的滥觞,李翰祥拍摄低俗的风月片也是迫不得已,做电影生意大赔,回到邵氏以后就只好听从老板的安排,拍一些自己根本不喜欢的电影。李翰祥就算是龙游浅水,再不济也是华语影坛一号响当当的人物,他深厚的国学功底不会就此荒废,他拍摄的风月片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是今天的香港导演无法复制的。
到了1988年11月10日,《1988年电影检查条例草案》正式生效,香港电影的名词条目中也从此多了一个“三级片”的名称。
Ⅶ 离济南大学西校最近的电影院
和谐广场的鲁信影城,坐29路到德兴街或者经七纬十二下车,去过几次,还不错的
Ⅷ 德兴福泰广场电影院有什么电影今天上午
大圣归来、捉妖记、
澳门风云2、飞天红猪侠、
栀子花开、速度与激情7、道士下山
小时代4、战狼、万物生长、我是女王、咱们结婚吧
Ⅸ 香港的电影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
近一百年的香港电影历史,其实要从一个洋鬼子开始,他不叫Christopher,他叫Thomas,Thomas Alva Edison,他的中文名字很好听,名叫爱迪生。在一八九○年代,美国的爱迪生跟法国的卢米埃兄弟,都发明过摄影机、放映机系统,而为了争取他们个人的市场,他们派人环游世界,去纪录景象和人物。美国人跑得快,一八九八年,爱迪生公司派了一个队伍来到香港,第一次把这里的人和景象纪录下来。当年比现在简单很多,摄影设备跟放映的设备是一样的,白天拍的东西,晚上回到酒店,在浴缸里面洗一洗,第二天就可以放出来。谁会想到一百年以后,这个小地方会成为全世界生产电影最重要的地点之一第一章 电影先驱
电影传入香港十多年后,就有香港人参加电影的拍摄活动。黎民伟(香港影星黎姿的祖父)是一位爱国、醉心革命的人,十六岁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十九岁开始参与清平乐白话剧社,以演戏宣扬革命。二十一岁遇上拍电影的机会,一部由香港人制作的剧情短片《庄子试妻》(1913年 华美电影公司出品)就这样诞生了。在《庄子试妻》,黎北海(黎民伟之兄)饰演庄子,更兼任导演,而黎民伟之妻严珊珊饰演庄子的婢女,成为中国首位女演员,而黎民伟竟然反串饰演庄子的妻子。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保守,根本没有女演员,所以严珊珊的演出和黎民伟的反串,说得上是一大突破。《庄子试妻》主要在美国上映,所以看过这部短片的香港观众很少,直到黎民伟和黎北海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后,他们的作品能够接触香港的观众,已经是十多年后的事了。
经营电影公司并非易事,更何况是香港开埠以来的第一间。一九二二年,黎民伟、黎北海两兄弟,得到大哥黎海山的支持,集资创办了民新影片公司,由器材到人才,全部都从零开始,除了负责制作,他们也在上环兴建了新世界戏院,为民新的出品设立上映的渠道。民新公司的宗旨是,电影不但能提供娱乐,更可移风易俗、辅助教育,电影是改进社会的工具。抱着认真对待电影的态度,民新不惜远赴重洋,摄制了不少纪录社会事件的影片,其中一部名为《勋业千秋》的新闻纪录片尤其重要,它集结了黎民伟和他的伙伴罗永祥,从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八年间,追随国父孙中山,义务拍摄他革命世纪的新闻纪录片。期间,两位电影先驱冒着生命危险,带着笨重的器材赴前线,拍摄了北伐的战况,也为中国留下了珍贵的近代史片。
民新自成立以来,向着故事长片的目标进发,可惜在筹备期间遇上不少障碍。在一九二四年,民新在广州开拍《胭脂》,取材自《聊斋志异》,“兄弟班”再次上阵,黎北海负责编、导,而黎民伟与平妻林楚楚则担当男女主角。几经辛苦,《胭脂》终于在一九二五年完工,正式上映。当时的香港人只看过,美国和法国人的电影,他们首次在电影院内欣赏,自己人拍摄自己的故事,感觉一定十分特别。《胭脂》上映首周录得盈利港币六千。正当民新上下高高兴兴地庆功时,绝对没有人会想到,在几个月后,民新要面对一次关乎存亡的巨变。在一九二五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二千多名学生在上海租界示威,遭英军开枪镇压,造成数十人伤亡,在广州和香港引发庞大的罢工潮。当时百业萧条,包括成长中的电影业。此时,黎氏兄弟对电影发展各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把新世界戏院转让,民新一分为二。弟弟民伟到了上海,而兄长北海则穿梭省港两地,寻求下一次的拍片机会。
香港民新解散后,黎民伟到了上海,成立上海民新,继续拍摄剧情长片,拍摄了《玉洁冰清》、《木兰从军》、《西厢记》等经典影片,这几部电影,不但制作规模极具野心,而构思和拍摄手法也相当先进,有些场面甚至用上简单的特技,可惜上海民新经营了数年,已亏蚀了四十万元,算起来,相当于今天的一亿元港币,实在令人心疼,不过对于有理想和实力的电影人而言,金钱上的盈亏并非他最关心的。一九三○年,屡败屡战的黎民伟和院商罗明佑合组联华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宗旨,仿效好莱坞片场制,罗致了一群当时电影界最佳的人材,费穆、蔡楚生、卜万苍、孙瑜等,这些文人味重的导演对电影的语言和细节也非常重视,作品中的美术、摄影、剧本都一丝不苟,题材也与时代深刻呼应,于是联华的出品,几乎部部佳作,大受欢迎。其中更捧红了一代巨星阮玲玉,《渔光曲》、《大路》、《神女》,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得不提及的经典。
维持了一年零四个月的大罢工,终于在一九二六年十月十日正式结束。但黎北海还要多等三年,才能筹足他所需的资金,重新经营电影公司。一九二九年,黎北海得地产商利希慎支持,自导自演《左慈戏曹》,并于利园山道搭景拍摄,正式带领香港电影复苏。一年后,黎北海改组影片公司,加入弟弟黎民伟参与创办的上海联华影片公司,正式成为联华在香港的分厂。既然电影业要再起步,当然要多训练一些新人,培养人材,联华港厂开办了演员养成所,导师中更包括曾在美国攻读电影的关文清导演,很多电影人,如我们熟悉的吴楚帆、黄曼梨、李铁导演等,其实都是从演员养成所训练出来。一九三三年,黎北海做了一次,划时代的创举,拍摄了《傻子洞房》,一部完全有声的电影,从此香港电影业进入有声音的年代。
三十年代,关文清导演到了三藩市,希望跟华侨见见面,联络感情,顺道推销联华的产品,不过这次美国之行最有价值的,是认识了一位富有而且对电影充满热诚的年轻人——赵树燊。他们一拍即合,马上商量拍片大计,就这样拍摄了轰动一时的《歌侣情潮》,男主角就是关德兴师傅,不过当年他还没演黄飞鸿,他跟随大老倌小靓就学戏,所以人称他为“新靓就”。赵树燊和联华最终未能合作,却反而到了香港成立“大观声片公司”,主力拍摄粤语片。三十年代开始,凭着地利和政治上的优势,越来越多来自内地和东南亚的投资者到香港开办电影公司拍摄粤语片,香港的电影业也逐步稳固,成为当时除了上海外另一个华语电影制作中心。
综上所述,电影自一八九八年传入香港开始,香港电影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