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百科 > 葬礼上也喷香水这是哪个电影

葬礼上也喷香水这是哪个电影

发布时间:2023-07-10 01:44:17

1. 《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是想传达什么

《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是想传达什么,这部电影又和茨威格有什么关联?

主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含微量剧透。关于本片和茨威格的关系请移步《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作品是和它类似的题材?
这部电影讲的是失落的欧洲文明,茨威格曾有一本书叫《昨日的世界》,讲的就是那个曾经的,一去不复返的高雅欧洲,影片主角古斯塔夫先生则是这种文明的代表人物和集中体现。然而有趣的是他的身份仅是一个酒店门房,说难听点就是一个跑堂的。他是个彻底的无产阶级,在继承/偷来那副名画之前,全部财产只有”一套象牙背面的梳子,和收藏的浪漫诗集“,然而他的修养和学识却高得没边没沿,和无产阶级粗鄙无文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而这也是影片主要笑点所在。我们看到他经常不分时间地点朗诵诗歌,逃亡路上不忘喷香水,警察追到眼前了还要为死去的管家默哀致敬。这样的行为自然可笑,但观众在笑过之后也会油然产生敬佩之情,因为他不只是把”文化“”人性“挂在嘴边而已,还能践行之。反观片中大反派Dmitri,虽然血统高贵,但是长相猥琐,贪婪暴戾,喜欢张口骂人,还动不动就打断别人说话。Dmitri生为贵族但行为野蛮,古斯塔夫先生出身低微,却处处体现贵族骑士风度,正邪双方的内在反差构成了全片的反讽张力。
这种身份/行为的反差,不仅体现在古斯塔夫先生身上,在zero和阿加莎那里也有所表达,但并不很多。这两人也属于社会底层,阿加莎是面包房学徒,zero更低微,是外国难民。他俩的正义举动更多是出于一种朴素的善恶观,就像古斯塔夫先生说的,阿加莎最大的优点就是纯真。当然在影片后半段,受古斯塔夫先生耳濡目染,两人说起话来也开始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可以理解成老欧洲对新一代的教化。
这部电影采用嵌套式的叙事结构。读书女孩——老年作家自述——青年作家和老年zero相遇——少年zero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冒险。对于导演为何要使用这样的结构,我觉得可以理解一种文明传承的观念。欧洲文明的火种从古斯塔夫先生传给zero,由zero传给作家,再由作家传给小女孩(和我们),大饭店死了,但文明不会死,它在我们的记忆中生生不息,这样处理符合电影明丽、乐观的基调。
总之我觉得电影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一个人是否文明,不在于阶级、血统、民族,而在于心中有没有人道的观念、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为之付诸行动的勇气。就像茨威格,为了心中对欧洲文明的信仰,不惜为之殉道。古斯塔夫这个角色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就参考了茨威格的形象,而且他最后也为了保护zero死在法西斯枪下。zero的阿拉伯民族设定,我认为也呼应了茨威格的犹太人身份。两人作为外族人,却无比拥护欧洲文化,反观那些自诩纯种的雅利安人却在毁灭自己的文明,想来真是讽刺。如今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那个属于欧洲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韦斯安德森的这部童真喜剧算是用一种感伤但充满希望的方式,谱写了一首旧欧洲的挽歌。

能够将一曲挽歌拍成喜剧并不容易,笑中带泪意味着你不仅要让观众笑,还要激发他们思考。
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en)做到了。
《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与这位导演之前的作品有着诸多不同:擅长现代题材的他第一次投身二战前夕这一过去时点;作品的主题也从个体问题、家庭问题或社会问题转向了对一个时代的追忆;这也应是他导演的作品中,第一次以谋杀案为故事主线。如何将一部谋杀案拍成喜剧,又如何将这对逝去时代的追思之情融入故事,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透过演员的表演传递给观众,应是安德森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毕竟,主题的宏大与叙事空间的收窄已经形成了自然而然的冲突。在谋杀案件所限定的快节奏叙事中,安德森以往影片中一以贯之的松散叙事节奏不再可行,虽然安德森仍旧大量使用了自己惯常的群相展示手段,但仅仅点到为止,整部影片的情节发展一如水银泄地,起承转合干净利落,毫无以往的拖沓之感。叙事空间受节奏限制,务须紧扣主线,这也意味着可供安德森响应主题的方法,急剧减少。要浓缩一个时代的光阴,以群相展示都异常艰难,更何况在一部谋杀案件中闪转腾挪了。
安德森的处理方式异常巧妙,他将人物特征与叙事层级进行了结合,通过随时代转换,人物特征的传递,实现了彼时与如今这两个时代的打通。若要深入讨论这一矛盾,我们还是先对故事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当然,若你还未欣赏过这部影片,不如先花上一个半小时观看后,再来继续讨论。

整部作品依照时间点的不同分为了四个叙事层,按照各叙事层主要人物的不同,我们将其命名为读者层、作者层、叙述者层和主角层。
影片起始于读者层(如今,作者已逝),一名女孩来到作家(Author)的半身像前,打开一本名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小说,开始阅读;镜头一转,来到作者层(作者暮年),这本书的作者正对着镜头,讲述这个故事的由来;镜头再转,来到叙述者层(作者青年;零(Zero)暮年),此时尚年轻的作者来到山顶这间已然衰落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意外地遇到了这家饭店的拥有者,零·穆斯塔法(Zero Moustafa),零先生熟读且喜爱作者的作品,便约他共进晚餐,席间,向作者讲述了一个故事。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进入了主角层(零青年),此时的零是布达佩斯大饭店新招的门童,饭店的礼宾员古斯塔夫(Gustave H.)先生将其视为自己的门徒,对其严加管教。谋杀案也在此时发生,古斯塔夫先生曾经服侍过的一位D女士(Madame D)在不甚明朗的情况下死亡了,古斯塔夫先生带着零前往她家,却意外地被D女士的律师宣布继承其全部家产中价值最高的一幅画《男孩与苹果》(Boy with Apple),在将画作偷偷运回饭店后,警察以谋杀罪逮捕了古斯塔夫。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古斯塔夫越狱成功,并在同侪、零以及零的面包房女友协助下,追寻着D女士管家的线索,击败了尾随而来的杀手,并最终在画作中找到了D女士的第二封遗嘱,证明了自己的清白。然而故事并未由此结束,随着战争的降临,古斯塔夫在一次旅行中为了保护零而被军队残忍地枪杀;零的女友也在婚后两年因一种现已寻常彼时无药可救的小病而离开了人世。
主角层的叙述至此结束,影片的视角一步步移至叙述者层、作者层,最终回到读者层,以女读者坐在作者半身像旁的长椅上,阅读《布达佩斯大饭店》这本小说的镜头结束。整部影片在时间分配上,绝大部分属于故事层,一小部分属于叙述者层,而作者层和读者层不过寥寥两三个镜头。如果我们将叙述这层和读者层单独摘出,其实已经是一部非常完整且优秀的影片了,那么,安德森大费周章叠加作者层和读者层的意义何在?
就在最后一个镜头结束后的那两行字:“受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启发。”(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
安德森曾说过,自己在创作这部影片时,参照(或者用他的原话,偷(Stolen))了茨威格的两部作品,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Beware of Pity)和遗作《变形的陶醉》(The Post-Office Girl)。影片中的作者、古斯塔夫两名角色身上,都有着茨威格的影子,只不过两人分别代表者茨威格的不同侧面。作者这名角色毋庸置疑代表茨威格在作家层面的成就,这点可以从影片中作者半身像下的铭言“纪念我们的国家宝藏”(In Memory of Our National Treasure)中看到;而古斯塔夫先生身上则集中体现了茨威格的人格、信仰以及其一生的悲剧所在。
作者层与读者层的叠加,有着多重效果:首先,通过这两个层级的加入,影片的时间纬度由两个增至四个,其背后延展而出的,是主角古斯塔夫人格特征透过作者这部小说的传承,自二战前夕一直延绵至今;其次,古斯塔夫与作者的人格叠加,形成了对二战前欧洲心理状态的整体传承,通过作者层面及读者层面对这一心理状态的旁观,将影片自结尾的悲剧气氛及时空中抽离,引发观者对这一状态的更为客观的思考;最后,便是在追忆中实现这种叠加后产生的心理状态与我们自身生活状态的对照,并由引发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反思。
而传达这一切思考的关键,都取决于一个背负了影片全部意义的角色:古斯塔夫先生。
# Mr. Gustave
以安德森过去电影中的角色来看,古斯塔夫先生其实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角色,他没有《青春年少》(Rushmore)中一老一少的神经质和搞怪,也没有《水中生活》(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里面那群追逐美洲虎鲨的船员疯狂,更没有《穿越大吉岭》(The Darjeeling Limited)那三位公子哥的搞怪本领。贯穿古斯塔夫先生一生的信条,应当是“优雅得宜”四字,而其自受冤入狱至沉冤昭雪之间的神奇经历,与这四字产生的激烈冲突,造就了这个人物身上最根本的喜剧元素。从门童一路做到礼宾员的古斯塔夫,不仅对欧洲传统上流社会礼仪非常看重,对自身生活的要求也非常之高。他热爱和平,从未主动与任何人产生肢体冲突;热爱诗歌与艺术,即使身在狱中,也不忘在给酒店职员的信件中附上自己创作的长篇诗作,更懂得从美术角度来欣赏监狱老大的越狱路线图;极富同情心,对那些年老色衰的欧洲上流家族女性,极尽呵护体谅;极为勇敢,两次为了零这个战乱难民的安危挺身而出,并最终慷慨赴死。
古斯塔夫先生的优雅得宜,正如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全盛时期一样,在二战之前和平时期的欧洲这一背景之下,是自得其所的。他经营着这家以上流贵族为主要客户的大饭店,竭尽所能地服务着自己的客户,其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均与其工作相得益彰。但在战争乌云降临之际,和平时期的行为方式便随之显得不合时宜起来。影片并未过多自宏观层面渲染战争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正如选择古斯塔夫先生来代表传统欧洲上层社会传统,战争在这部影片中的代言人,正是D女士家族的衰落以及谋杀案件本身。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D女士的第二封遗嘱内容并未展示给观众,古斯塔夫先生如何脱困、D女士究竟死于谁手,并未直接说明(影片中确实有所暗示,威廉·达福所饰演的杀手J.G.乔普林(J.G.Jopling)桌子上摆着装有剧毒物番木鳖碱(Strychnine)的瓶子)。其实这一点或可如此理解:谁杀了D女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代表其家族秩序的人物被其家族所谋害。若将这一事件映射到彼时的欧洲,便是组成欧洲的其中一国,以战争(谋杀)的方式,颠覆了整个欧洲的和平与秩序。透过这一场谋杀案,安德森将整个欧洲的形势,浓缩入这一桩小小的谋杀案里,而代表着上流社会与传统秩序的古斯塔夫先生,则成了杀手的替罪羊,面对谋杀案,爱好和平与艺术的他几乎毫无斗争能力,稍作抵抗便深陷大牢,只能任人宰割。

古斯塔夫先生对传统规矩的固执牢守,机关枪一般的语速,以及那时时刻刻都要绷着面子的平和语气,与这个角色在越狱、追寻线索、最终破案这紧张激烈到让人喘不过气的全过程中所面临的险境形成了极为鲜明的错位,带来了巧妙的喜剧效果,让人忍俊不禁。他的优雅与秩序虽为其赢得了牢友、同侪、以及D女士管家的协助,但这些都不足以为他洗刷冤屈。
能够拯救他的,并非上流社会的附庸警察系统,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两个年轻人:零和他的女友,西尔莎·罗南(Saoirse Ronan)饰演的面包房女孩阿加莎(Agatha)。
# Zero
正如影片结尾处零先生回答作者的提问时所说的那句话:“我保留这间酒店,不是为了纪念他(古斯塔夫先生),是为了阿加莎,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虽然很短暂。”零与古斯塔夫先生的区别可以从两人的行事风格来看:对古斯塔夫而言,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背后的秩序。即使在逃亡过程中,刚刚脱困的他,也会为了零未带来他惯用的香水而大怒不已。对零而言,最重要的并非秩序,在D女士家中,以行动催促古斯塔夫先生取走画作,是零;想出办法,以点心传递越狱工具的,也是零;在面对乔普林追杀,已至绝境时,勇敢将杀手推落悬崖的,仍是零。虽然影片主要描绘的是古斯塔夫先生那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信念,但真正推动情节进展并一步步突破困境的,并非古斯塔夫,而是那个寡言少语,其貌不扬的少年零。
零的村庄因战乱被毁,他失去了家庭,流离失所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虽然古斯塔夫先生教导有方,但代表着平民的他却并没有沿袭同样自门童做起的古斯塔夫先生那一套做派。若对应我们先前建立的隐喻体系,零所代表的,正是与上流社会对应的平民阶层。最能体现这两个阶层对立的,是其对待感情的态度:古斯塔夫虽然服侍了众多的上流社会的老年女性,但这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让顾客愉悦而已;而在画作追逐战中,零不顾安危为救阿加莎跳落阳台的,他最为珍视的,并非画作,而是阿加莎的生命。再延伸到D女士家族成员对其的残忍谋害,我们便可以看到欧洲传统上流社会在持有古斯塔夫先生一众优点的同时,存在的最大缺陷:对人类感情的漠视。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兴旺,源自其上流社会女性客户的光临,而这部分客户大部分又是冲着古斯塔夫先生的服侍而来的。正如古斯塔夫向员工布道时所说:“粗鲁源于恐惧,人们害怕他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大部分令人讨厌的人其实只是需要被爱,然后他们就会像花朵一样绽放。”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存在,源于其对上流社会缺陷的亡羊补牢。由此,战乱爆发后,上流社会被彻底摧毁,大饭店的衰落便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身处上流社会末端却因继承遗产一跃进入其中的古斯塔夫死于军队之手,昭示着上流社会秩序的最终破裂。零对大饭店的继承,则暗示了社会的未来走向,由原本缺乏人性的秩序,转向直面人性的个体。零继续经营大饭店,并非出于对过往秩序的纪念,而是对自己妻子的追忆,大饭店虽然逐渐破败,辉煌不再,却不再是曾经的那间服务于上流社会缺陷的机构,反而因零对阿加莎的怀念而变得温暖。
故事就此落下帷幕,然而直到结尾,安德森才真正借零之口,提出了这部影片供我们思考的问题所在:“他的世界”。若要理解古斯塔夫的世界,便务须了解其人物原型,茨威格的世界。
# Stefan Zweig
斯蒂芬·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信奉“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ism)与“欧洲主义”(Europeanism/主张欧洲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联合)。与古斯塔夫一生反对暴力相对应,茨威格一生反战,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爱国情绪高昂的茨威格,也拒绝投笔从戎,并在一生中坚守了和平主义者的立场,并公开支持欧洲联合的主张。
1934年,随着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在德国掌权,茨威格离开了奥地利,一路辗转,旅居英国并最终漂洋过海,在美国纽约居住一段后,于1940年定居在巴西东南部一座名为佩特罗波利斯(Petrópolis)的城市。在1942年,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对极权、专政、法西斯主义感到深深担忧的茨威格与妻子一起结束了生命。这与影片中古斯塔夫最终和野蛮的军队抗争并最终遭到枪杀的结局虽然形式略有不同,本质却是相通的。
茨威格曾是世界上被翻译次数最多的作家,以小说成名,最知名的作品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等,但围绕着他作品的争论始终不断,德国诗人迈克尔·霍夫曼(Michael Hofmann)就曾评论道:“茨威格读起来总有感觉是伪造的。”(”Zweig just tastes fake.”)。评论界对他的评价两极化严重,赞颂者认为其作品充满人性(Humanism)、简洁(Simplicity)、风格令人印象深刻(Effective Style),鄙夷者则认为其简陋(Poor),琐碎(lightweight)且浅薄(Superficial)。若是我们将这些词对照到古斯塔夫先生身上,会发现两者之间惊人的匹配程度。古斯塔夫先生的不合时宜、其生活的琐碎讲究、对感情理解的表面化、甚至在拯救零时所表露出的人性,都与茨威格的文学风格如出一辙。而影片开头及中间故意穿插的迷你人造景观,更是直接对应着霍夫曼评论中的那个词:“伪造”。
再来看韦斯·安德森对自己借鉴茨威格创作时所说的那段话,便会感到他实在是有些自谦了。这部电影对茨威格的致敬并非建立在对其小说桥段立意的借鉴,而是建立在对其人生及作品的深刻理解上。《布达佩斯大饭店》并不仅仅是一部茨威格风格的电影,更是对茨威格一生进行隐喻式描绘的传记影片。
# Epilogue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数量并不多,但每一部的风格都极为独特,且题材范围较广,上一部充满儿童片风格的《月升王国》(Moonrise Kingdom)透过两个少年追寻爱情的故事,反衬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冒险风格的《水中生活》直指父子关系;校园风格的《青春年少》探讨了少年的成长历程;满载异域风情的《穿越大吉岭》则关注了家庭关系。
相较之前的作品,《布达佩斯大饭店》依托茨威格,以对战争、时局影射式的似写非写,突破了之前作品群相式的直白表演,更加耐人咀嚼。虽然仍能看到欧文·威尔逊(Owen Welson)、比尔·莫瑞(Bill Murray)等其作品中的熟脸常客,但只是一闪而过带来惊喜,影片的着力点非常明确地集中在案件的侦破过程及两名主角身上。由此而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一改之前作品节奏拖沓的毛病,叙事自始至终环环相扣且高潮迭起。以往透过多个角色不同视角来构建的发散式叙事结构被层级叙事的新方式取代,拓宽了叙事的时空维度,也随之将影片的故事与你我拉得更近,让过去那些看似异常遥远的故事,经由几个叙述者的传递,抵达你我身边,更加可信,也更加动人。
古斯塔夫先生的扮演者拉尔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的表演是整部影片叙事的核心所在。能否以喜剧形式展现出这个人物身上一本正经与荒谬绝伦并存的奇妙特质,决定了影片的主题能否传递到观者心中,也决定了这曲破败王朝的悲歌,能否催人泪下。其实古斯塔夫身上真正打动我们,正是他在面对士兵野蛮行径时说的那句话:“在这野蛮的屠宰场中,的确残存着一些曾被称为‘人性’的文明之光。”尽管他的生命已经随着那个没落的朝代而逝去,但作为个体的古斯塔夫在面对野蛮时为了弱者而舍命抗争的英勇无畏,是超越了他本身所处时代的一种伟大。安德森这曲悲歌所哀悼的,也正是战前欧洲所曾保有的这种源自上流社会的骑士精神中,具备人性的一面。
古斯塔夫先生从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用过任何暴力,但他最终选择了暴力以保护零,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现实中的茨威格又何尝不是如此,投戎从笔的他(茨威格曾在军队任文职)最终以自己的生命向纳粹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抗议。他在生命的最后一篇文字中写道:“我想还是在这个尚好的世界划下句点吧,在这段生命中,智力劳作意味着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也仍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的善。”(”I think it better to conclude in good time and in erect bearing a life in which intellectual labour meant the purest joy and personal freedom the highest good on Earth.”)
正如片中作者所言:“我将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安德森确实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讲述了茨威格的故事,并通过古斯塔夫这个角色的经历传递了茨威格一生的信念。观者在观看这部影片时,或笑或哭,但我想对安德森而言更重要的是,或许影片结尾的那句话:“受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启发。”
那么,看完这部影片的你,是否想捡起一本茨威格的小说,好好读一读呢?
我想,我会的。

2.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用柔软的生存抵御荒凉

1

你刚刚搬到一个新社区,期待开始美好的新生活,却发现你的邻居是一个脾气古怪、刻板固执的老头子,被社区其他人视为“来自地狱的恶邻”。

大部分人,会选择对这样的邻居敬而远之。

但是从伊朗移民过来,新搬入这个瑞典社区的孕妇帕维娜,却不是我们眼中的大部分人,话痨又自来熟的她,主动地与这个古怪的老头攀谈交朋友,无视他的坏脾气,并在进一步的交往接触中,了解他,温暖他,阻止他自杀。

这是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发生的故事。影片改编自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同名小说,该部小说与他的《清单人生》、《外婆的道歉信》一起被称为“暖心三部曲”。

由小说改编后的影片,更是荣获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豆瓣2016年最高分欧洲电影。影片在豆瓣评分8.7分,豆瓣Top250中排名200。

有评论家说,看这部电影,你会笑,你会哭,会因此想搬到北欧去,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更可爱一些。这个发生在瑞典的故事,如生命庆典般绚丽斑斓,它让我们思考,自己是谁,以及我们要如何过这一生。

2

电影从男主人公欧维决定去死开始,他自杀了六次,每一次濒死的幻觉都变成了一段记忆回溯。导演用浓墨重彩的镜头,通过回忆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欧维的过往,让我们了解一个立体饱满的欧维,用柔软的生存抵御荒凉的欧维。

欧维,幼年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16岁时父亲被火车撞死。欧维继承了父亲的工作,他迷茫而不知所措,没有朋友,不知道未来是什么。随之而来的一场大火,更是残酷地烧毁了他的家。

无家可归的欧维,跳上一辆火车,醒来之后,他遇见了生命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奇迹,索尼娅。

如果一个人好运的总量是恒定的,那么遇见索尼娅则用尽了欧维所有的好运。

索尼娅是怎样一个女人呢?如果说欧维眼里的世界非黑即白,那么索尼娅就是欧维的色彩,他全部的色彩。要是有人问欧维,他会说,在索尼娅之前,他没有生活,之后也没有。

索尼娅是个智慧的女人,她认可了一无所有的欧维,给予了他爱与信任。她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懂欧维的人。

一次意外夺走了索尼娅肚子里即将出生的宝宝,还让她后半生坐上了轮椅。因为双腿残疾,一直想做老师的索尼娅,面试遭到无数拒绝,欧维为此痛苦自责,甚至仇视政府和社会。被困轮椅的索尼娅,却反过来劝说对欧维说,“我们应该怎样生活,选择死亡还是努力活着?”

欧维化悲愤化为力量,当天晚上就用木头和钉子做了一个残障人士的通道,让学校再也没有理由拒绝索尼娅来此工作。喜欢读书的索尼娅,成为了一名快乐的老师,她教书育人,即使坐着轮椅,她依旧用她的阳光照耀着欧维和周围的人。

3

王阳明说过,“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句话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你未了解欧维时,他在你眼中就只是一个古怪刻薄的普通老头,当你真正去接触他了解他,就会发现他的可爱与温暖。

命运是残酷的,欧维的一生在不断的失去,直到遇到索尼娅。他本是一个内心柔软又充满恒久爱意的男人。他羞于让柔软外露,他用坚硬倔强的外壳,固执的把心底的暖意与柔软隔离开来,却在新邻居的热情中,消融了心中的冰渣。

欧维觉得做人不能朝三暮四反复无常,就好像忠诚一文不值。所以他会几十年如一日的爱着索尼娅。即使被命运捉弄无数次,即使她在车祸中流产无法再孕,即使她失去双腿,即使她身患重病无法治愈,他对她的爱始终没有丝毫改变。所以,在她死后,他会觉得生活了无意趣,企图自杀追随她的脚步。

欧维希望一切井井有条。他每天看顾着周围的一切,帮帕维娜照看她两个可爱的女儿,给她们讲故事。他严厉又耐心的教帕维娜开车,他默默为熊孩子修好自行车,他留宿因为出柜被赶出家门的少年。即使自杀时,欧维也是一丝不苟的,他准备好了结实的绳子,从容地站在房子中央的凳子上,穿好西服,喷了香水。

当欧维把当初自己亲手做的、没有机会使用的小摇篮,送给帕维娜刚刚出生的小婴儿,当他终于有勇气把这个小生命抱在怀中时,欧维终于不再对抗这个世界,他开始和解,与自己,与这个世界。

活生生的日子上方,总有死亡的羽翼在盘旋,邻居们努力创造的温暖与互助,让欧维有了对抗死亡的勇气。欧维与外人建立起了联系,并开始接受他人的帮助。

电影用精心打磨的细节,把北欧的市井生活,展现得细致入微。一个人出门,会看到什么,遇到什么,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让每个看电影的人,都得到了浸入式的体验。

4

死亡最可怕的,不是拿走身体,是拿走人在身体之上所积累的一切意义。

小说中,关于死亡,欧维有一段内心独白:死亡是一桩奇怪的事情。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并不存在,尽管这是生命的最大动机之一。我们害怕它,但我们更害怕它发生在身边的人身上。对死亡最大的恐惧,在于它与我们擦肩而过,留下我们独自一人。

索尼娅去世之后,巨大的荒凉笼罩了欧维,幸运的是,最终欧维被人了解和爱戴,在爱与关怀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葬礼结束后,邻居家小女孩小跑着代替欧维关上社区的门。欧维离去了,他的精神却通过某种方式,影响着社区中的其他人,他们携带着新的自己,努力过好每一日。

影片最后,逝世的欧维如愿以偿去陪伴了索尼娅,一觉醒来,他发现自己身处与索尼娅初次见面的火车厢,不再年轻的索尼娅伸出手指,而他默契地接住,像生前的千千万万次。人生,完美谢幕,而不辜负。

在《西部世界》中人性阴暗粘稠的对比之下,《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直白简单,才是正常生活应该有的清新与温暖。

3. 电影《香水》的剧情...

这将是最完美的香水。 以少女的绝妙体香为基底,含苞待放的芬芳为主干,他将用这瓶香水,把她们的美永远地收藏……

这部电影根据1985年畅销小说《香水——一个杀人犯的故事》得来,是由德国作家聚斯金德所著。这是一部演义人性,社会,理性与感性非常透彻的的作品。欲望一方面扼杀了人们固有的天真,另一方面又刺激着人类生存与向上的激情。格雷诺耶在刚出道的时候,在刚刚进入专业香水世界的时候,只是留恋一些无生命的花草,有着人的气味的衣物,而一旦这类东西对他的创造没有了动力,他必然的走向了直接残杀有生命的人的道路,欲望驱使他直到生命的终结。而在书的前半部他还未正式成为一个罪孽深重的杀人犯时,他甚至是被同情的。欲望促使他谋杀了别人,同时也在无形中谋杀了自已。在这点上他与书中的其它人物无本质上的区别。

《香水》的上映让人们期待了二十年。二十一年前,Süskind的小说被文学界称为“一个重要的事件、一个奇迹,无数制片商争购电影版权,隐居的 Süskind认为,只有《闪灵》和《发条橙》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才能执筒。1999年,库布里克去世。3年后,Süskind的好友、曾拍摄《玫瑰之名》和《帝国陷落》的伯恩德.艾钦格以千万欧元求得《香水》电影版权。《罗拉快跑》的导演汤姆·提克威获得伯恩德.艾钦格青睐执导本片。

根据畅销名作拍片,这种方式为电影增加了神秘感与亲切感。面对大批书迷,伯恩德.艾钦格说:“我们用意象、声响和音乐的力量。营造出气味的氛围。” 为了忠实于原著的场景,他辗转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用17吨的鱼和动物尸体淹没外景地的街道,20几次的鼻部特色和深呼吸镜头、以慢镜调动近千名群众演员再现香水魔力下纵欲狂欢的人群………不过,汤姆·提克威用须后水代替了重要的道具:香水。

一个从出生身上就完全没有味道的男子葛奴乙,却是个嗅觉天才,他能制造出全世界最独一无二的杰出香水,这些香水的制作方式和一般的并无不同,唯一差别之处,是他所使用原料—处女的体香,只要是葛奴乙挑选中的女子,他便不计一切代价将她杀害,将新鲜的尸体身上的香味用来作成香水的材料,让这个香味永远只专属他一个人……。

1744年,法国,香都弥漫着难以想象的恶臭,肮脏杂乱的菜市场;一个男人将一筐鱼倒下,和一个同样浑身腥臭,湿头发披脸前的女人。片刻之后,这个女人突然表情痛苦,镜头转向她圆突的肚子。她倒在地上,使劲,然后伴着哗啦一阵水声,她用杀鱼刀剪断自己这部分脐带,踢开婴孩--这就算生产完毕。有人前来,她吃力站起来,神情虚弱恍然,然而却真的似乎没有发生过什么一样。

那个婴孩躺在鱼堆上,肚子上的脐带,浑身的残血,让人看了可怕。他闭着眼,但是小鼻子抽动。四周的一切气味,鱼腥味,狗味,垃圾味……刺激着他天生无比灵敏的嗅觉。约一分钟之后,他终于睁开眼睛发出哭声。

人们开始寻找声源,通过鱼摊掩布的缝隙看到了这个才出生的婴孩,于是寻找孩子的母亲。

这是第一个因为他而死的人。第一个遗弃他的人。他的母亲。在他出生的那一刻遗弃他。不知道他吃什么度过生命最初那段时间。他竟然这样活了下来。他叫Jean-Baptiste Grenouille。

在襁褓里被送去孤儿院,刚到的夜里占了一个男孩半张床。这个男孩和其他几个孤儿打算闷死他。他的哭声吵醒了孤儿院太太,救了他,也让那些孩子吃了棒子。可以想象他慢慢长大,都是不受其他孩子欢迎的,于是他很大了才开口说话。而灵敏的鼻子早已让他和任何人不一样。他总是用力吸气,闻着各种新鲜的气味。也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学语言背单词--用嗅觉。他甚至可以闻到很远以外池塘里的青蛙卵。

他把树枝,树叶,苹果放在一起闻,背后飞来一个果子,他闻到所以躲开,不知道那个砸果子的孩子会不会被吓到。他甚至闻死老鼠,闻到里面的蛔虫。

再大些,他被卖去码头当劳工。孤儿院太太却被抢钱的人杀死在几步之外的门口。这是第二个遗弃他然后马上死去的人。

Grenouille在码头干活,突然有天工头让他一起到巴黎市区送货。这一行,大开“鼻界”。各种各样新鲜的气味在城市中间向他飘来。他在香水店外隔窗闻了很久。店里生意兴荣,调香师在太太小姐面前晃动香水瓶,飘动滴着香水的手帕,她们则一片痴迷神情。尤其那蓝色瓶子里的香水,更是迷惑众人。

突然一股特殊的气味吸引了他,他寻香而去,跟踪一个红发少女的背影走过了几条街。他从未闻过这种香味--少女和她那篮柳橙。少女给了他第一份爱--以为他想吃橙,伸手递给他两个--这个善良的女孩,片刻前曾同样送给街边乞丐老太两个橙。

他说不出一个字,也没有接橙,却是捧住女孩的手,死命闻。女孩吓到,抽手转身逃走。而他那超能的嗅觉,哪怕跑了几里也能够寻找。

他找到她,从背后出现,继续闻女孩的背。女孩回头,吓了要叫,正好有人经过,他堵住她的嘴。

第三个因为他而死的人,第一个他杀的女孩。但是是误杀。

他愣住,那一刻他没有太多想法,既没有害怕,也没有伤心,他一时还没有接受现实。他舍不得那个充满神奇香味的身体。最终他解开她的衣服,嗅遍她全身,很用劲地嗅。最后,尸体冷却,香味不再,他开始不安。

回去工头那里,挨了一阵打。而那晚,他一直没有睡,他在思考。回味那少女的气味,思考不再存在的气味如何复制。

香水店没有一个客人,老板兼调香师在内打瞌睡。当年年轻有为的调香师已经江兰才尽,没有灵感,甚至嗅不出那蓝色瓶子里香水的配方。房子时不时地震般颤动一下。

一天夜里,Grenouille送一批皮料去香水店。他的鼻子第一时间闻过所有气味,辨认和记忆更在瞬间完成。

老板终于同意他试,只同意配一小瓶。他不认识那些瓶子里东西的名字,但是了解气味。很快,他配好,老板又惊又怒,他说他没有完,又加又配,然后说那才是出色的香水。老板闻也不闻赶他出门,但是同意考虑收他。

第二天,老板把他从工头那里买回。那个工头开心地拿着钱,却在桥上失足落水。第四个因为他而死的人。也是第三个遗弃他的人。

香水店因Grenouille东山再起。他实验着他的想法。老板教他各种基础常识,如何将原料(花草)煮沸再蒸得植物浆液,以及香水的前,中,尾三调。每个调4个小瓶子,但是需要非常与众不同的第13瓶压轴。这样的气味才能留得很久很久。

一天夜里他砸了很多东西,老板赶去看,他实验了丢各种东西进大锅炉(玻璃杯,皮料,甚至小狗!),但是什么气味也没有得到。老板告诉他,这些东西就是不会出来气味的,不存在的就是无法复制。就这么一句话,无法复制物体原有气味,竟让他立即晕倒,差点死去。老板很紧张他的安危,但是不是因为爱,是因为他给他带来很大利益。

他醒了,喃喃着也许可以换一种方式复制气味。他离开了,于是和老板达成协议。他留下很多香味配方。

老板拿着那本配方开心入睡,然后房子震动,这次是彻底倒塌。

这次,是他离弃老板,但是老板还是在他离开之后立即死去。

Grenouille需要远离大城市,找简单,纯净的环境去思考复制气味的方法。他需要复制那个不在存在的红发少女的气味。

没有地图,没有任何工具,靠着鼻子的辨别方向,岔路口凭着感觉选择。

他在一个山洞里住了很久,慢慢忘记了自己的计划。一天夜里,他梦到那个红发少女,他就站在她面前,而她却看不到他。他对她而言不存在。他醒来拼命闻自己,再冲进大雨中洗澡,再闻自己,还是什么也没有。他害怕自己就这样死去,然后没有谁记得他曾经存在过;更可怕的是,也许他根本就不曾存在。

他要继续他的计划,他要寻找和尝试他的方法。

又是一个红发美少女,因为这个美少女的体香,Grenouille来到这个小城。小城开始了不幸。他继续实验他的想法,煮了一个女孩,但是什么都没有得到。之后他花钱找妓女回来,想把发膏似的那个东西涂在她身上,然后用类似保险膜作用的布裹起来,隔上一夜再刮回来,这样会有女人的体味。结果那个妓女怕了,于是他开始了蓄意杀人。

小狗证明了他这次实验的成功。

这以后,接连12个女孩遇害,被发现时候都是被剪了头发的裸体。小城开始恐慌,骚动。

不过他的嗅觉太灵敏了,别人在哪里,在干嘛都不能逃过他的嗅觉。

那一排准备前、中、尾三调的小瓶子被装满。剩下最后一个。最重要,最特别的第13瓶香。那个红发少女一共逃过3次。她聪明的又极爱她的法官父亲要求搬家,知道那个坏人要在这些女孩身上得到什么才会完结。他预感最后这个人就是他最爱的女儿。

他还故意兵分两路,让仆人上女儿的马车,自己带着女儿单独逃跑。

父女二人在一个家庭旅馆住下,父亲将女儿锁在窗口对着海的悬崖的房间,自己在隔壁。但是,钥匙,居然放在床头柜!女孩不能理解父亲的做法,更觉得委屈。

夜里,Grenouille从房东的窗口爬进,他去父亲房间,拿走了女孩房间的钥匙。

第二天清晨,当父亲打开女孩的房门,女孩像其他女尸一样被剃了头发裸体躺在床上。父亲的哭痛彻心扉。不远的山坡上,Grenouille在专心蒸煮这最重要的第13瓶香。用最快速度加入已经调制好的香水里,藏进贴身衣袋。然后被捕。

女孩的父亲将Grenouille倒吊,置于水桶中再抽上来。他神情呆滞地苦苦逼问Grenouille,为什么要杀他的女儿。

一个伤心欲绝的父亲,苦求完全没有意义的答案,只因为他已经不知道缺失的生命要如何继续。

回去那个小城,全城人都恨他,都要看着他死--那种叫嚣、那种痛恨。

可是,Grenouille把香水通过手绢点在自己的大动脉上。他用这瓶完美香水迷惑了所有人。

前调:人们感动地拜他,觉得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人;

中调:人们迫切需要他的香味,得到时几乎要昏厥;

最后,他把那块滴了香水的水帕抛了出去。

尾调:人群全像着了魔一样,开始脱衣,开始乱伦。有异性也有同性,甚至三人,甚至神父。

Grenouille也嗅着这个香味。他自己也从前调走到中调再到尾调。人群踢翻一箱橙的时候,他想起最初那个红发少女。

这时,他的幻想里出现的是少女向他伸出手来,他们拥在一起……相爱相吻,身体接触,气味并和。

然而所有人都被香水迷惑了时,他却清醒。他清醒记得她僵硬地躺在地上,她死了,那个体香不再,眼泪滚下他的脸庞。

这瓶香水让人都有爱的错觉,就是让人得到最想要的。哪怕是幻境,也至少存在。所以那些人疯了晕了迷糊了,但是那个状态应该是幸福的。

唯独他,错觉只是片刻,始终清醒所以痛苦;他意识到他的爱已成风,于是绝望于是消失。

原来Grenouille还是有爱的。

第13瓶香的那个美少女的父亲向他走来,他也还清醒。可是当他走近,也还是跪倒在这个香味里,抱着Grenouille痛哭……因为失去儿子,无比珍惜女儿。当都失去,心已跟着死去。

这瓶香水让他得到他最想要的环境,所以他跪倒,抱住Grenouille哭……

Grenouille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在难民区那样的地方,将整瓶香水从自己头上倒下。那些身上破烂肮脏并且饥饿的人们冲来围着他,要吃掉他。对于这些人,最想得到的就是不再饥饿。他们闻着那个香味时候的神情就好似一块巨大的可口肥肉近在眼前。然后,他就这样消失。只剩下衣物和那个倒尽的空瓶,如同他出生之时,一无所有。

他至少来到世上做了一些事,出于爱(par amour)。

4. 谁知道香水这个电影反映的是什么

《香水》反映死亡是德国著名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就是一个长久的记忆。它诞生20多年来,吸引了全球无数的拥趸。

《香水 5353(2019)》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m6V1M60-s_muzmpexMczzA?pwd=7xks
提取码:7xks

十八世纪,让-马普蒂斯特•格雷诺耶(本•韦肖 Ben Whishaw 饰)出生在巴黎最肮脏、最恶臭不堪的地方——鱼市场上。格雷诺耶天生对气味有着惊人的天赋:无论恶臭还芳香,他都一一记住,并能轻易分辨各种气味。

5. 城市猎人法国电影剧情 城市猎人简介

1、剧情:委托人多米尼克.莱特尼尔为了不让自己已去世老爹发明的爱辩空情香水落入恐怖分子手里,找上了大名鼎鼎的城市猎人尼基.拉森,请求拉森除掉一切来抢夺香水的人。爱情香水不是普通的香水,凡是闻过香水味道的人都会疯狂爱上喷香水的人。拉森质疑香水的威力,结果被委托人直接将香水喷在自扮早己手上,然后凑到了拉森鼻子上.......不幸的是香水和香水的解药被另一雇佣兵猛犸象抢走。为了不让自己的性取向被掰弯的拉森,如何在48小时内夺回香水和解药呢?

2、《城市猎人》(City Hunter)是由菲利普·拉肖执导,菲利普·拉肖 / 艾罗娣·方坦 / 塔雷厅灶雀克·布达里 / 朱利安·阿鲁蒂主演的一部电影。根据北条司同名漫画改编。

阅读全文

与葬礼上也喷香水这是哪个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