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八佰》中那位说天津话的营长,家人目前在哪里
正在热映的电影《八佰》中,有一位说着天津话的营长,他的名字叫杨瑞符,是地道的静海人。从静海离家参军,淞沪战场上四行仓库保卫战一战成名。
1940年前后,杨瑞符病故长眠他乡,杨瑞符的后辈亲属在老家为他修建了衣冠冢。如今,杨家人希望到杨瑞符墓地祭拜。
《八佰》电影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八百壮士”孤军坚守上海四行仓库阻击日军,顽强抗战四天四夜的故事。坚守的中国军队由团副谢晋元、营长杨瑞符带领和指挥。
影片中,一口天津话成了杨瑞符的“地理标签”,他和谢晋元组织全营官兵打退日军的多次正面进攻和偷袭。日军企图炸毁四行仓库围墙时,一名叫陈树生的战士捆绑着炸药跳下围墙和日军同归于尽,这场画面看哭观众。
影片的最后,在有关人物的介绍中显示,杨瑞符是天津静海人。同样关注到影片中这处细节的还有静海区文史工作者李佳阳,他告诉记者,多年前就听说静海区有位淞沪会战的抗战英雄,但关于这位英雄的资料比较少。
杨瑞符,字节卿,1902年出生,1921年入伍。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团副谢晋元和时任营长的杨瑞符带领官兵坚守与上海公共租界只相隔一条苏州河的四行仓库,部队官兵击退了日军一个师团的六次围攻,打死日军2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37人。
四行仓库保卫战十分惨烈,影片中战士陈树生绑着炸药和日军同归于尽的画面改编于真实事件。当年杨瑞符在战场上为记者题词为“剩一兵一卒,誓为中华民族求生存”,同样可见战斗的惨烈程度。
② 八佰电影都有哪些方言
有天津方言,有广东方言
③ 八佰电影没有国语版吗
有的
电影八百是拍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上海四行仓库的事情,当时淞沪会战是从全国各地调部队去参战的,所以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当时还没有普通话这一说,很多人都说的自己家乡话,电影为了让观众更好的感受当时的场景,所以都说各地方言,有的听起来像四川话,但不是全都是四川话。
④ 小鲜肉贡献演技,实力派更显实力,一众演员在《八佰》中飙戏,你看了吗
《八佰》,一部命运多舛的电影,终于登上了大银幕。
点映场开票那天,我第一时间买了一家影院的票,6排8号。昨天到影院进场前工作人员商量着问,您能坐9号座位吗?位置稍微偏一点点。我问原因,他说开票那天按规定影院座位只能安排30%,今天放宽到50%,所以座位也有了调整。我说那是好事儿,我偏一点没关系。
疫情还未完全消散,尽管电影院的复工情况明显向好,但被安排在这样一个档期,《八佰》的票房压力还是相当大的。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在这样一段时期,可看可不看的电影就不去影院看了。
《八佰》,是一部应该去影院看的电影。
⑤ 八佰为什么说四川话
片中对省籍与方言的强调,旨在彰显民族意识觉醒下的全民抗战历史。
谢晋元的广普、端午叔侄的湖北话,羊拐的西北话,老铁的东北话,老算盘的江浙话,乃至南岸民众中的上海话、四川话等,既是对真实历史的还原,也具有政治象征的意义。
评价:
在某种意义上,《八佰》是一个关于中国人确立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寓言。影片最重要的一个改写,是引入了由端午叔侄、羊拐、老铁、老算盘等组成的溃兵群体。
这些地方保安团或杂牌军部队的溃兵,或是未经战斗的生瓜蛋子,或是混迹部队的老兵油子,在被动卷入这场轰动中外的保卫战后,不得不经历一场肉体与心灵的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