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韩电影中有哪些关于学生女同的电影啊
2006年 《刺青》(日本) 2007年 《春风物语》(日本) 2007年 《悸动青春》(日本) 2007年 《爱的灵言》(日本) 2007年 《刺青》(中国台湾) 2008年 《霜花店》(韩国) 2009年 《彩虹般的琉璃》(日本) 还有《红字》
『贰』 女同电影《万字》什么时候上映
导演: 增村保造
主演: 若尾文子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年度: 1964
语言: 日语
又名: Manji
imdb链接: tt0058326
剧情简介
律师之妻柿内园子(岸田今日子饰)为了排解生活上的沉闷,到艺术学校学习绘画,结识了富家千金德光光子(若尾文子饰)。园子被对方的美貌所吸引,以致绘画课时不知不觉画了光子的像。学校里流言纷纷,惭愧的园子偶遇光子,对方却十分友好,二人渐渐发展成同性恋人。
园子沉醉在这段同性恋情的同时,却发现光子在外头养了一个小白脸—棉贯荣一郎(川津佑介饰)。园子答应与棉贯共同分享光子,卑劣的绵贯却将双姝的私情 告诉园子的丈夫孝太郎(船越英二饰),使孝太郎对妻子和友人的关系起了疑心,园子和光子决定假扮自杀、怀孕等,以避开他们的耳目。
可是,连孝太郎都对光子产生非份之想,两夫妻与光子的关系更趋复杂,甚至甘愿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中……
——————————————————————————————————————
若尾文子参演的诸多增村作品都洋溢了一种感官之美,《万字》是增村保造的标志性作品,他热情洋溢地把女性描写为自立的、欲望的主体,影片中的若尾文子对人的吸引力跨越了性别,让人如同对菩萨般虔诚膜拜,《万字》是日本第一部女同志电影,对于当时来说的确称得上惊世骇俗。
娱乐指数:★★☆
文艺指数:★★★★
『叁』 [爱恋物语] 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Love My Life,台译名爱恋物语,是根据GL漫画改编的日本女同电影。看完此片不禁对日本社会对同志接受能力如此之大表示怀疑。这该是我看过的最阳光的同性题材片了吧。格调温暖,情节阳光,主角养眼。
剧情介绍豆瓣不会少,本人就不多加叙述了,于是不叙述就议论吧
关于生存定位
如何在恋爱和工作中找到平衡,这不只是Les的问题而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18岁的市子单纯可爱,渴望整天和恋人厮守在一起。而稍微年长一些的英理却一直背负着“父亲、兄长都是名牌律师”的压力一心想考取律师牌证明给他们看,女性价值的暗示不言而喻,处于亚洲最低水平的日本女性地位在逐步提高。英理的坚持市子理解不了,市子认为英理为了不是理想的理想牺牲爱情,英理却认为在无法达到目标之前是无法真正的享受爱情的甜美的。英理闭关学习拒绝和市子见面,伤心的市子最终在父亲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的时间”,在翻译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就感,英理也最终脱离了父亲和兄长的阴影明白了文学创作才是自己所长。脱离现实和终日厮守的爱情都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可以让我们有所依托,而生活才能让我们紧紧依靠在一起。这也许就是Love My Life的定义吧。
关于自我意识认同
片中扮相清纯甜美的市子在CD店做兼职的时候被一个庞克女深深的吸引住(那位实在让我恶心)。映射出来的是从她躲起来偷偷将柔顺的头发往上抓试图弄成莫希干式和小心翼翼的跟庞克女搭讪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包括被庞克女拥吻,也不能算是出轨,庞克女代表着女同中的男性意识形态,只能说她的出现引出了市子潜意识中的男性意识,也就是T的成分。也许各位拉拉从一开始就认定了甜美的市子是P,中性美十足的英理是T,看到这里就会觉得遭到当头一击。我很欣赏导演在片中的这一安排,一直觉得国内的Les圈有点过分强调角色的划定,P无非就是温柔长发,T无疑就是帅气短发。对自身同性倾向的认可本生就是对无性别的爱的认可,而现在大多数les却沉湎于角色饰演是不是有点像玩恋爱游戏的味道,对男性身份和女性身份的过分坚持远远淹没了真正的爱情。再典型点概括就是李宇春的发型加一副黑框眼镜。不知道李宇春、周笔畅、尚雯婕这些“型女”的出现是不是成为广大的P的带来福音,得不到手,yy一下总可以吧,或者就当作择偶标准。照应一下中心,或许还挖掘出广大直女潜意识中萌动的男性意识呢?是也不奇怪,不是说“人人心中都有座断背山”么?姑且撇去女同的个人审美不同,单纯就爱情而言用得着分那么清么?总而言之,我对在外表打扮上过分强调性别意识之流感到极度反感。从《蝴蝶》、《刺青》、《蓝色大海》再到《Love My Life》都很好的模糊了女同中的异性恋模式味道。混一混论坛,到处都是P找T,或者就是T找P,敢问这种异性恋的求偶方式套在同性恋上依然正常么?所以说外表甜美的市子内心却渴望有男孩的帅性,英气十足的英理在和市子的生活中饰演的却是贤妻良母的角色。爱情多上点框框架架就不是爱情了,国内的拉拉应该好好想想到底是因爱由性还是反之。若是声称自己是P的拉拉一心只找比man还man的T就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les抑或自己有没有真正自我认同。
再说到英理,英理和市子的感情出现三次波折,一次是上文提到庞克女的出现市子疑是出轨、英理的狠心闭关学习然后就是英理前男友的突然出现。市子在遇到英理之前大概也没什么情事,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长大,对未来充满了憧憬,18岁的时候在舞会上遇到英理便得知“她便是我要找的人”。平顺的生活连感情都有一气呵成之势。因此突然要直面英理的过去,市子颇为不解。英理后来解释到其实以前还和很多人都有过关系,只是为了确定自己“是男还是女”。像市子对于自身性向认可的顺利度是少有的,更多隐藏的同性恋者则是像英理那样,,在反复的求证当中。在《网络空间中的酷儿身份认同》一文中作者提到,有些人甚至说“没有网络,可能一辈子我也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性取向”。
关于出柜
市子再三考虑后决定向父亲出柜,每想到父亲看英理的眼神里写满了赞许。甚至和父亲的谈话中得知父亲是同志,母亲也是,各自有各自的情人,互不干涉彼此的生活。这个情节导演处理得有些突兀,在现实生活中也太理想化了。想起了豆瓣里的“四人家庭”小组,这样的组合对抵抗传统家庭对子女施加的压力堪称完美,但实施起来问题也许会更多。这就是为什么说《Love My Life》过于的理想化。而当英理带市子跟父亲见面,英理父亲的反应就显得负面传统了,但主要原因并非不接受英理的同性倾向,而是不认同社会中的女性地位。而日本社会是否真的那么接受同性恋就不得而知了,但至少在这部片中,态度是积极的,对同性恋群体的未来也是满怀希望的。高桥一生在片里饰演的竹君也是一名同性恋者,他和市子是好朋友,但比起市子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没有恋人却啼笑皆非的有个潜在的女性爱慕者。那个喜欢竹君的女生因为竹君和市子两人平时走得很近经常就被人看成是一对情侣,但当她得知竹君是gay之后竟然释然了。三个性向完全不同的人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真可谓大同!
『肆』 有一个日本电影 女主角一开始生活的很混乱 同性异性恋 然后偶然跟男主角照片拿到 之后相恋 然后女的得病了
《天使之恋》
个人觉得挺好看的。。 尤其是那个女主角 很漂亮~~~ 值得一看~~~主演:佐佐木希、谷原章介
简介:
性格独立、长相可爱的女高中生理央内心有着无法抹去的阴影。由于在小时候没有保住自己意外获得的孩子,于是变得堕落开始援交,她只对金钱感兴趣,而且从来不和对自己没用的人交往。 因为照相馆的的失误,理央与大学讲师光辉的相片拿错了,二人的命运因此交织在一起,自理央看到了光辉相片后便对他有了好感,她因老师找到了真爱的感觉于是展开追爱行动她并放弃了援交,光辉的心慢慢的被理央融化也喜欢上了理央但他深知自己得了绝症不敢接受这份感情,于是他躲避了理央等待死亡,理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沉浸在悲伤中就在这时光辉的表妹找到理央告知光辉的下落,理央找到光辉并得知真相后希望他接受手术,但光辉怕手术失败不想接受手术,但理央仍坚持劝他,最终光辉接受做手术,手术成功了但手术过后光辉失忆了,于是理央又开始了追爱旅程。
『伍』 LES电影的动漫系列
神无月的巫女(三大百合神作之一,GL(Girl’s Love))
暗与帽与书之旅人
惊爆草莓(三大百合神作之一,GL)
舞姬系列(舞-hime 舞乙hime)(推荐)
圣母在上(推荐)(三大百合神作之一,百合)
玛利亚狂热
女同性恋病栋
少女派别
紧扣的拇指(动画)
candy boy
青花/青之花/蓝花
摇曳百合(推荐)
花吻在上(OVA)
美少女战士(第三部、第五部)
akb0048(由AKB48的成员亲自献声,cp果优,智惠理&凪纱)
魔法少女奈叶(适合YY)
天才麻将少女(百合遍地开,cp到处是)
魔法老师1.2.3.(CP是木刹)
K-ON(休闲百合YY大作)
轻声密语(校园纯情百合)
樱trick(校园清新新番)
百合熊风暴(内容很有意义,比较艰涩难懂)
学园孤岛(2015的7月番)
舰娘collection(除了北上和大井两个是比较明朗的百合线外其余都不是很明显,主线应该是金刚围绕神秘提督(男))
『陆』 电影《BOUND》详细情况
分类: 娱乐休闲 >> 电影
问题描述:
包括导演、演员、拍摄时间、专业评论等
解析:
主演:珍妮佛提莉、吉娜葛瑞森。当男性同性恋电影似乎逐渐蔚为主流的同时,这部女同性恋 *** 之作却结合了黑来黑去的黑道帮派,成为让人眼睛一亮的小品佳作。两位女主角的床上功夫也不容小觑。一场珍妮佛提莉故意掉了耳环 *** 吉娜葛瑞森的挑逗戏,早已让人心痒难当。吉娜葛瑞森一双巧手,在「呼之欲出」的丰满身躯上下游移,技术之高超更是要让许多男人甘拜下风!
影片评论:大胆的爱,小心的偷 Bound (1996)
另一朵狂花——《Bound》
原创 By wings000 2004-11-28 15:24:37
注意:本文经原作者授权互联影库登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沃卓斯基的处女作,可以使大名鼎鼎的“The Matrix”都相形见绰。
说实在的,观看影片的名字,谁能猜到主题?可是看完片子再看这个片名,别有一番味道:两个互相依靠的女人,被她们的行为推到了一个边界,成功就远走高飞挣脱生活的轨道,失败就万劫不复双双升天。生活到了紧绷在一根弦上的时候你会选择哪个呢?我们的主人公选择了结成互相信任的“Teamwork”,而使她们互相信任的就是爱情,这种爱情在本片中化身成为对男权的一种尖刻嘲讽。
影片从一开始就将观众推进一个旧公寓里,此后的一个多小时里只有几次离开这里,也仅限于酒吧和Johney的家。要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讲这么长时间的故事,全要靠沃卓斯基兄弟的大脑了。还好,导演,或者说是编剧没有让我们失望,反而用精彩的剧情牵引着观众的注意力,整个剧情在设置上称得上是峰回路转,令人惊叹编剧的才华。从Corky与Violet设计开始,事情的发展就开始不受控制了,以后的每一步都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包括两个策划者。Caeser在杀了老大以后陷入疯狂的状态,却又透出一种凶狠的冷静,在警察到来的时候巧妙的重新设置家具,伪装成有耳疾,后来在找不到钱的时候又能想到利用Mickey脱身。这些都是Violet始料不及的,正是因为这个意外才造成以后的种种变化。Violet在情急之下给Corky打电话,偏偏在这个时候被Caeser发现了,这也是这个极度疯狂的家伙万万没想到的,他也问Corky:“What did you do with her?That's not my violet.”而后又问Violet:“What did she do?”Violet说:“Everything you couldn't.”此时仿佛能感觉到两个人已经不再怀疑对方了。个人最欣赏的就是这个时候的Violet。同样令人难忘的就是在Mickey有些怀疑Ceaser的时候,那个关键时刻打来电话的Violet,恐怕就是在厉害男人看到这样沉着冷静而足智多谋的女人也要汗颜。我喜欢这种失控的感觉,很 *** ,最重要的就是要敢于冒险,这也成了两个主角获胜最重要的筹码。最后的较量中,一直以男性的强悍为象征的Corky反过来被一向柔弱的Violet救出,这一点又是Ceaser所忽略的:女人可以为了保护另一个女人做任何事情。更绝的是结尾,两个女人把所有的事都嫁祸给一个死去的人,永远没有后顾之忧的踏上了自由之路。这一点上,导演有意给结尾一抹亮色,不同于“末路狂花”的结局,虽然是一种美,但却仍然逃脱不了绝望的命运。老沃兄弟俩还是考虑到了观众的情绪,既然前面都那么爽,那么颠覆传统了,结尾也顺水推舟脱离现实,停留在我们想要它停留的地方吧!
这部影片的一大特点是特写的运用,这点在后来的“The Matrix”中被发挥到了极致,从开始的机器到电话,再到枪口,导演对细节似乎有一种格外的偏爱,让镜头始终处于一种注视的状态,通过细节的放大达到一种紧张感,同时又传递出一种不同于一般的气氛,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特写都很有特点,大部分都是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的,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感,对于我这个视觉主义者来说,正是投我所好了。可以说在镜头的运用方面,这部影片是“The Matrix”的试验作品,但有些尝试有比它还有创意,单举一个Gino带着一行人来到Caeser家里拿钱这场戏的例子,从三个人浩浩荡荡的进入走廊时的俯拍(注意,本片中多次在封闭空间中用到俯拍,且都起到了营造气氛的作用,包括那个令人难忘的电梯中的场面),到Caeser去吧台倒酒,镜头慢慢移动,然后一个完整的画面被一个玻璃饰品映射成了九个相同的部分。还有镜头从黑色的冰冷的枪口拉出来到整个枪身,都充满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元素。Cool,也只有这个词能形容了。在Violet给Corky打电话被发现后,Corky意识到Violet的危险处境,涉险去救她,随着他慢慢走入寂静的房间,镜头也跟在后面,观众明知道她会被发现而背后遭袭,视线还是紧紧地跟着她,突然想起的背景音乐和同时出现的手枪着实把我又吓了一跳,感叹导演营造紧张气氛的能力!
很难给这部影片的类型定义,就像很难描述这部影片给人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它就是那么令人惊叹,感觉到一种另类的舒服,它是那种你看完之后心里舒坦,又会回味很多遍的电影。我得说我钦佩这两个人的智慧和胆识。
经典同志影视《BOUND》----黑客帝国の教父沃卓斯基兄弟处女作
Monday, 02 June 2003 @ 13:19:30 责任编辑: boyyob 作者/来源: 新浪
两个鬼才兄弟
通常,依靠电影胶片为材质,向人们讲故事的人,被定职为导演。多数情况下,他或她是一个人,但《黑客帝国》里是一对兄弟,请记住他们的名字:沃卓斯基兄弟(Andy & Larry Wachowski)。
1965年哥哥LARRY出生了。他的家位于美国的芝加哥,父亲是名普通的商人,母亲是个平时颇爱画画的护士。两年之后,弟弟Andy出生了,从此,兄弟两人再也没分开过,他们就如同彼此的影子,无论干什么都在一起。两个人一起进了大学,又一起中途退学,一起干起了木匠、油漆工。兄弟两个从小就喜欢画漫画,尤其喜欢日本漫画家大友克洋的作品。从十几岁开始,兄弟两人就开始合作编写一个故事,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给故事定名为THE MATRIX。沃卓斯基兄弟把自己想到的每一点故事情节都用漫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想起哪儿就画到哪儿,一直积攒记录了十多年。本来,他们打算将这个故事绘制成系列漫画出版。可还不等他们将这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全部画完,这个酝酿了十多年的故事就为他们在好莱坞赢来了辉煌。
1999年,沃卓斯基兄弟合作编写、导演的影片《THE MATRIX》成为最令影迷关注的超级作品。而在《THE MATRIX》取得巨大成功之前,沃卓斯基兄弟只联手制作过一部电影作品,也就是他们自编、自导的处女作——《BOUND》。如果你称得上影迷,估计就会知道这部片子。有趣的是,这两个当时都已经成了家的兄弟,却联手在自己的电影处女作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一对女同性恋之间、颇带几分黑色暴力味道的惊险加犯罪片。尽管片子的主题并不倚重情节,而是讲述忠诚与信任,但影迷们还是更乐意将这部电影划归进经典(同性恋)影片之列。
处女作的成功为沃卓斯基兄弟赢来了些名气,但当他们把自己多年前便写好的《黑客帝国》剧本拿给那些大电影公司看时,还是遭到了一连串的拒绝。不是因为故事不好,而是因为情节过于复杂,而沃卓斯基兄弟又希望能在这部电影中诠释一种日式漫画的视觉风格,但光看本子,任何投资人也感觉不出其中的奥妙。例如,《黑客帝国》中,那段常被后续电影人效仿的段落:基努-里维斯腾空跃起,慢动作,360度旋转的经典镜头,在剧本里却是这样描述的:"尼奥跳起来,但要看起来跳得很特别。”这样的文字,估计任何一位投资人都很难感觉到其中会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幸运的是,好故事终究没被埋没,于是华纳兄弟制片公司不但赢得了伯乐的美名,更重要的是他们实在是捡了个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