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谍海风云》你相信爱情吗
当生命的光辉尽将消散,当兰亭的这一片天空轰然倒塌,他依然如最初那般,第一个想到的,是他深爱真爱的女子安娜。而安娜,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说她对兰亭的爱,并非爱情而是亲情。可是我觉得,对于安娜来说,兰亭,是她此生最牵挂最深刻的爱,跟名利塌凯消无关,跟亲情无关。孙茄只是由于他们相爱太深,才显得复杂。否则,她最后,也不会再回到上海,不会再留恋内心深处的人。
故事出彩的地方,还有保罗对安娜愈演愈烈的爱。发展到后来,保罗发现了安娜所做的危险团知事情,他不想她以身犯陷,不想她安危受损,他以严厉质问甚至命令的语气,说“告诉我下一个接头的地点!”安娜同样强硬的回答“没有地点!”而后,是两人的争执,纠缠不休,最后,保罗的一句“我只是想知道,是谁杀了我的朋友。”结束了争执,或许,他们在这一点上是有共鸣的,作为地下党的安娜,也可能只是想铲除日本人,拯救中国。安娜哀伤地看着他,给兰亭打电话,让兰亭先睡,自己晚些回去。电话那头,兰亭说“我爱你。”安娜在这一刻蹙眉落泪,心底的痛,在她低眉的瞬间表露无疑。安娜强忍着哽咽之声,说“我也……我也爱你,挂了。”
⑵ 《身后事》电影解析
估计很多人看完后,都被女主到底是死是活而吸引了,其实看完我的说明就会很快明白其中的妙处。
1、电影开始女主表现为身体不适,一直服用药物。
2、女主参加钢琴老师的葬礼,当此2人面对面的时候突然钢琴老师嘴张开了一下,有可能是真的嘴动了一下,也有可能是因女主长期服用药物产生的幻觉,但是这些举动已经被杀手Eliot发现,从此布下了后续的变态杀人线索。
3、后续杀手Eliot对女主进行跟踪,并在女主与男友争吵后情绪失控的当晚下手,请大家注意女主的车祸是如何产生的,是女主为躲避杀手Eliot白色货车才导致的意外,并且事故现场第一个能接触到女主的人正是杀手Eliot,通过给女主注射镇静药物,从而误导小镇那些二流警察认为女主已经死亡,并且送往杀手Eliot负责的殡仪馆。
4、种种迹象表明女主没有死亡,在此不做一一阐述,相关的帖子已经很多。
5、最后杀手Eliot不仅找到了徒弟,并且用同样的手法杀死了女主的男友。
整部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大家可以品味、分析的,总之片子不错。
拓展资料:
《身后事》是美国Anchor Bay Films发行的恐怖片,由阿格尼兹卡·沃特维兹·沃斯洛执导,连姆·尼森、克里斯蒂娜·里奇、贾斯汀·朗等主演,于2010年4月9日在美国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徘徊在生死之间的女人虽努力想活下来不想被活埋,但她的命运却掌握在她的葬礼承办人手中的故事。
这是一部独立制作的影片,阿格尼兹卡2003年从纽约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毕业之后就开始撰写《身后事》的剧本,该片其实是从她2002年拍摄的一部30分钟的短片《Pâté》演化而来的,不过是把它扩充成了长片而已。2005年剧本写毕后交到了独立电影制作人和投资者比尔·佩金斯的手中,他认为这是高质量的剧本,所以决定投资给她。
⑶ 请问有安娜,我的爱2017年上映的由米尔卡·波斯泰尔尼库主演的在线免费播放资源
《安娜,我的爱 Ana, mon amour(2017)》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bshKoccpQ642mqI4uwXbAA
安娜(黛安娜·卡娃柳堤DianaCavallioti饰)和托马(米尔卡·波斯泰尔尼库MirceaPostelnicu饰)相识于大学的校园之中,在一次关于尼采的哲学讨论之中,两人成为了知己。精神世界十分契合的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并且认定彼此就是他们想要携手共度一生的那个人。可是,安娜拥有非常复杂的过去,同时亦是一名MS综合症患者。
当托马的家人得知了安娜情况后,对这段感情自然强烈的反对,可是托马坚持了自己的深爱,即便孤立无援也坚定的握紧安娜的手,两人共同努力最终使得安娜的心里创伤得到了治愈。可是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安娜康复了,托马的精神却来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⑷ 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编剧: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弗朗哥。阿尔卡利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摄影:维多里奥。斯托拉德主演:马龙。白兰度、玛丽娅。施奈德获奖纪录:荣获1973年纽约影评协会最佳男演员奖禁级:XXXXX [剧情]保罗是一位年近五旬的美国作家,定居巴黎。保罗写作成绩平平,生活上偏又遇到了意外的打击,他娶了一个小旅馆的老板娘作妻子,妻子因为有外遇而自杀身亡。于是,保罗离开小旅馆,到一座公寓里租一间房子住。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位叫让娜的姑娘。让娜即将同一位电视导演结婚,因为不愿与母亲挤在一套简陋的房子里,也来这里租房。
年轻美丽的让娜,浑身散发着一股诱人的青春气息。保罗和让娜一见钟情,互相吸引。仅仅几句简单的交谈,两人便不顾一切地抱在一起,疯狂地接吻,并且像野兽一样迫不及待地在房里的地板上做起爱来。未经整修的房间布满尘埃,除了几件破烂家具,一无所有。保罗和让娜为便于经常幽会,商定共同租下了这所房子。
第二天,让娜急急忙忙地从未婚夫的拍片现场赶到旅馆。保罗对她说,他们彼此不需要了解对方的身世,甚至连名字也不用询问,他们相聚只为做爱。让娜对此深表赞同。因为她也是为了寻求性刺激才来这里的。这种刺激一旦结婚就得不到了。在保罗看来,性爱是摆脱烦恼的惟一良药。于是,旅馆就成了他逃避现实的一个孤岛。这对忘年的男女沉湎于这个与世隔绝的房间里,肆意狂欢,享受着性爱的快乐。不过,保罗虽然每天沉醉于性爱带来的快感中,但却不能隔断往事的记忆,这使他痛苦不堪。他回想起同岳母的争论,岳母曾执意请牧师出席女儿的葬礼,这让保罗怒不可遏,因为他认为宗教最伪善。他又回忆起在妻子遗体旁痛哭的情景。失败的婚姻和孤独的境遇使他变得颓废和沮丧,而此时,让娜似乎成了他惟一的救命稻草,于是,他抓紧不放。
让娜每天准时赴约,甘愿忍受他的种种变态行为,但却拒绝同保罗结婚。在让娜看来,同保罗的艳遇只是她寻求刺激的一种手段,但在骨子里,她并不爱他。终于,让娜对幽会产生了厌倦,便开始设法摆脱保罗,但保罗却不想结束。保罗把安娜拖到一家舞厅,里面正在举行探戈舞大赛。他们进门后胡跳乱舞,丑态百出,干扰了正在进行的比赛,最后,保罗和让娜被评委们轰了出去。
出门后,让娜告诉保罗,她就要结婚了。保罗仍死缠不放。让娜挣开保罗毅然离去,保罗竟一直追到让娜的家里。被逼无奈的让娜用父亲的手枪打死了保罗。对于让娜来说,保罗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因为直到这个时候,她还不知道保罗的名字。
[焦点]由于色情内容和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本片首先在导演贝托鲁奇的祖国意大利遭到抵制。在当年举办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只放映了影片的片断。随后舆论界便开始抵制这部“淫秽”的影片。根据猥亵语言和行为的法律,影片在意大利被起诉。在意大利当局和教会看来,《巴黎最后的探戈》是在教唆人们伤风败俗,为通行的道德伦理观念所不容。
虽然影片在意大利遭到冷遇,但在美国却引起了轰动。影片先是在林肯文化中心举行了世界性的首映式,接着又作为压轴戏拉下了第十届纽约电影节的帷幕。
[背景]执导本片的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是意大利继费里尼之后最引人瞩目的大师级电影导演,被西方电影界认为是“60年代意大利新一代导演中最有才华和最出人意料的一位”。贝托鲁奇于1940年生于意大利帕维亚,他的父亲是一位诗人,在父亲的影响下,贝托鲁奇也喜欢做诗,1962年,贝托鲁奇22岁时就出版了一本诗集,并获得了诗坛大奖。20世纪60年代初,21岁的贝托鲁奇跟随著名的帕索里尼进入电影界,作为帕索里尼的助手,协助拍摄了《迷惘的一代》(1961)。贝托鲁奇是一名意共党员,作为意大利“政治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拍摄过一系列反映普通人生活及工人阶级斗争的影片。如《蜘蛛策略》(1970)、《1900年》(1974)等。其中,拍摄于1964年的《革命之前》是其代表作品。这部影片的抒情性、印象性和散文性的叙事风格,使他赢得了“电影诗人”的桂冠。
贝托鲁奇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善于描写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矛盾,并且赋予一定的社会性。如《随波逐流的人》(1969)一片,即以精巧优美、笔触细腻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再现了30年代意大利病态的社会气氛和处在“危机与混乱”状态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进而折射了当代意大利的社会现实,被认为是反映意大利现状的一幅现实主义的壁画。
受导师帕索里尼的影响,贝托鲁奇也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融入了他的创作。除《巴黎最后的探戈》外,他拍摄的《月亮》(1979)表现一个母亲为了挽救因吸毒而堕落的儿子,竟与之发生了乱伦关系,甚至提出要以“异性之爱”去医治青少年受伤的心灵。贝托鲁奇的这种对社会生活所做的畸形反映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两部电影也因此成了贝托鲁奇最有争议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贝托鲁奇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东方。1986年,他来到中国,拍摄了著名影片《末代皇帝》,之后又在不丹拍摄了《小佛》、在摩洛哥拍摄了《遮蔽的天空》,从而完成了他梦想中的“东方三部曲”。20世纪90年代以后,贝托鲁奇鲜有作品问世,十余年中仅拍了两部小品式的作品:《偷香》(1996)和《围困》(1998)。
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扮演男主人公保罗的是美国著名演员马龙。白兰度。马龙。白兰度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影坛“叛逆一代”的代表人物,他于1924年4月3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多年来,马龙。白兰度以《码头风云》、《野小子》、《欲望号街车》、《教父》和《现代启示录》等片在影坛上独领风骚,为观众建立了一种风格、一种特性、一种典范。他是一位“方法派”表演大师,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既是魅力十足的男性性感象征,又有令人称道的出色演技。但随后他沉寂黯淡了10年,当人们以为他将一蹶不振时,他却如传说中的火鸟神话般复活,并开始了他电影生涯中第3个辉煌的10年。
马龙。白兰度曾7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其中两次夺标。一次是因主演卡赞的名片《码头风云》;另一次则是应导演科波拉之邀,在《教父》(1971)中扮演黑手党魁维多。格里昂。由于他将一个意大利5大家族之一的首领塑造得既充满阴郁可怖的凶杀气,又富有凄切悲凉的人情味,而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里,马龙。白兰度塑造的境遇不佳、心绪恶劣的美国中年男子的形象,与他之前扮演的所有角色都大异其趣。尤其是一段叙述童年生活的戏,白兰度的表演自然松弛,极为精彩。他躺在地板上,用粗俗的俚语喃喃述说着童年往事,台词也是白兰度即兴发挥的。不过,拍摄这部电影对白兰度来说并不是一段愉快的经历,拍完此片后,白兰度曾一度抱怨感觉很糟糕,因为贝托鲁奇毫不客气地把已人到中年、身材微微发福的白兰度做爱的场景拍得很难看。
担任本片摄影的是贝托鲁奇的老搭档、摄影大师维多里奥。斯托拉罗,他曾因《现代启示录》(1979)、《赤色分子》(1981)和《末代皇帝》(1987)而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
[欣赏]《巴黎最后的探戈》是导演贝托鲁奇第一部获得商业成功的通俗影片。影片具备了许多吸引大众的要素:性、暴力、明星效应、神秘感、偷窥欲和奇遇等。尽管许多宣传都把它看作是一部性电影,但导演贝托鲁奇却认为,《巴黎最后的探戈》并不是一部色情影片,它只是一部关于色情的电影。尽管男女主人公的最初相遇有浪漫的影子,但我们很快便看到两人的真实关系:忧郁、残酷和绝望。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里,人的思想反而变得空虚,人与人难以交流沟通,神经脆弱的现代人的孤独感挥之不去。于是,他们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歇斯底里的发作和瞬间的快感上。如果说,以前的西方电影大师把存在主义作为人的终极追求,让空虚无聊的主人公通过性发泄而获得精神满足的话,那么到了《巴黎的最后探戈》,就连这一点儿追求也丧失了,而对于保罗和让娜来说,就连性爱也是空虚的。其实,贝托鲁奇讲的不仅仅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浪漫爱情故事。影片的深意在于通过对这对不同寻常的恋人的行为和心理描绘,深刻剖析了现代人的迷惘心态,反思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对现代人的精神苦闷进行深入探索。
贝托鲁奇以慑人的真实感描绘了让娜和保罗这对年龄悬殊的男女之间充满原始野性的性关系。除此之外,电影还设计了另外两种辅助关系,为全片主题提供了一种和弦。让娜已经和电视导演汤姆订了婚,他们相亲相爱,并一起设想着美好的未来。保罗的妻子不久前自杀身死,保罗仔细回顾了他们的共同生活,发现那是一次失败的婚姻。通过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贝托鲁奇对家庭和性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对虚假的浪漫爱情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另外,让娜与保罗的关系也是贝托鲁奇对20世纪60年代电影激进倾向的一个最好的评注。影片中几次出现汤姆拍戏的场面,而汤姆的打扮酷似“新浪潮”的旗手特吕弗。作为一名导演,汤姆献身于一种政治真实电影。他带着摄制组跟拍让娜,即兴拍摄让娜与他的浪漫镜头。对汤姆而言,生活就是电影,电影就是生活。扮演汤姆的让—皮埃尔。莱奥是特吕弗“安托万”系列自传体影片的明星。贝托鲁奇通过对他的选用,将对电影风格和生活方式的批评合为了一体。
贝托鲁奇是一位擅长剖析人物心理的电影大师,他对影片中人物的剖析,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剖析。拍摄《巴黎最后的探戈》时,贝托鲁奇正处于思想极度颓废的状态中。1968年,席卷欧洲的左翼文化运动虽已过去3年,但它的影响却不能一下从人们心里驱散。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有人在摇滚乐中寻找刺激,有人在个人情感中徘徊,也有人在苦苦地思索。贝托鲁奇则通过影片抒发自己压抑的情感,《巴黎最后的探戈》恰似双面镜,一方面从宗教道德上折射出保罗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凸现出导演的“自我”灵魂。
影片最后一场戏堪称是全片的点睛之笔。无奈的让娜向保罗开了枪,临死前,保罗蜷曲在阳台上,把嘴里的一块口胶粘在栏杆上,闭上了眼睛,那姿势,如同母体中的胎儿一般,仿佛终于得到了解脱的保罗又回到了母体,完成了人生的轮回
⑸ 电影《身后事》到底想说明的是什么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正徘徊在生死之间的年轻女人,她努力想活下来,不被活埋掉。而她的命运就掌控在主管葬礼的艾略特的手中。安娜没有死。
1.女主角能够活动,而片中同一房间的一个老太太死尸和一个警察弟弟的死尸却不能活动。女主角如果真的死了,那也应该是灵魂活动,而肉体不能动,影片中却没有同时出现过2个女主角的场景;
2.影片中后期有个Eliot给警察弟弟化妆的细节,Eliot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在警察弟弟脸上胡乱涂抹,这也反映了Eliot是精神病患者;
3.中期,女主角偷了钥匙后,逃跑未遂之后在电话房间,Eliot引导女主角照镜子,女主角对镜子上呵了一口气之后,镜子里的影像变得颜色鲜明起来,Eliot立刻用手帕将镜面的水汽擦掉了。并且,照镜子过程中,Eliot一直避免在镜子中出现。这间房里的镜子和电话都是做过处理的。
4.最后一刻,女主角躺在棺材中,Eliot给她照镜子,而这面小镜子是没做过处理的,女主角的影像就非常鲜活,因此女主角知道自己没有死,但是已经迟了。
对于一个新导演的初试啼声之作而言,拍摄一部恐怖片并不是太好的选择。因为相对于浪漫爱情片来说,恐怖片的受众毕竟还是狭窄了许多。
2002年,阿格尼兹卡拍摄了一部30分钟的短片《P té》,这部短片可以看成是《身后事》的雏形。在《P té》里,阿格尼兹卡讲述了一个和当下社会格格不入的家庭的故事,影片中的人物各个都似乎是精神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