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色彩运用非常经典的电影
在我的印象里,色彩运用非常经典的电影,就是《煎饼侠》这部电影。无论是在演员的衣着,还是在场景的布置方面。色彩都很有鲜明的对比,让人眼前一亮。跟其他电影不一样,它突出的色彩,会让人有很深刻的记忆。
❷ 急求:讲述色彩的电影
《柏林苍穹下》这部电影算是在色彩色调上比较有特点的影片 讲述天使在凡间的故事 前一半电影是黑白的 后一半电影是彩色的 黑白的庄重肃穆像描述天使的生活 彩色的鲜艳活泼表现了天使在爱上人类和过人类普通生活后那种变化 推荐给你看看 但这是老片子 1987年的 属于文艺片 怕你觉得闷看不下去 但是是很经典的一部片子 你选这个应该不会和别人撞车
❸ 如何评价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
2007年色戒上映,让李安导演又捧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奖杯,距今已经十几年,当年因为里面色情场景和影片被禁而被大众热议的电影,却依旧没有被遗忘,脱离开猎奇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会发现就像李安导演的其他电影一样,色戒也同样让人有发自内心的感动。
为什么电影中要有这些情色场景,是为了噱头吗?李安不仅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导演,他更擅长的是通过故事来让我们看到人的真情实感。如果我们把中间的情色场面,把它当成李安电影中普通的情节来看的话,色戒中易先生与王佳芝两人单独在一起的场景就可以看成断背山中杰克与恩尼斯的断背山,它与世界上其他的一切无关,即使王佳芝背后有共产党的组织,易先生也有投靠的日本人和时刻管控着他的张秘书,然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却放下了各种 社会 关系,两人看起来各有使命,却同是天涯沦落人,因此才能让观众看到他们在其中投射的真实的感情。人们的感情中少不了性,那么电影中也没有什么理由避免描述这些事情,因为这一切都是人物会发生的自然的反应。易先生和王佳芝因为性的吸引力而走到一起却在无意之间透露了自己的内心。
这部电影到底在说什么呢?我觉得说的是人内心隐秘而真实的 情感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爱不爱自己,只有问自己的心才知道。而这部电影也同样表达了这样的主题,那就是表面上为人赞颂的 情感 有时候却敌不过处于阴暗处,出于人性而迸发出的真心和温情。
王佳芝为了这份爱付出了一切,我们可以解读成女人就是心软,可以说性是通往女人内心的唯一通道,然而这不是爱吗?感情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混沌,自己都浑然不知,就冲动的做出了不一样的决定。又是这样的清晰,清晰到别人都不知道,只有自己心里明白,在自己内心说一句,原来这个人是爱我。就是导演李安想说的感情。
从电影画面上看,《色·戒》确实很精彩,动作流畅尺度大,看得人血脉喷张。
但是也是因为尺度大,突破传统的文化底线,所以被封杀了,连演员也被封杀了。
而且,尺度太大还有个坏处,那就是让人忽略了电影内容,至今为止我看那个片段不下十次,却没有看过整部电影,对影片内容的了解一直停留在“梁操唯”的水平上。
这就使得很多人把导演李安定性为三级片导演,损害他在观众心里的形象。
总而言之,《色·戒》这部电影的存在弊大于利。
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色·戒》从根本上来说,其实讲述了一个人性的故事。在双方敌对的情况下,佳芝利用美色引诱汉奸,这其实是一项危险而困难的任务,她在快要成功时却又对汉奸产生情愫,而且是真情。
演员梁朝伟和汤唯娴熟的表演让观众惊叹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两个人内心的纠结与自我斗争。电影剧情的走向也虽然符合电影角色的性格特征,但结局易先生“赶尽杀绝”的决定却还是令人惋惜震惊。这就是现实,这也是人性。
二、战争与 情感 的碰撞
易先生机警精明,等闲之辈难以接近,却对这位裹在旗袍里风情万种的佳芝小姐甚是深情。每次与对方的接触看似是假意迎合,却用一个深情的眼神,刻画出彼此不能放下的 情感 。即使是汉奸人的心总有真的一面,与其说是被色诱,还不如说是一种美好邂逅,是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心灵碰撞。
团员祁裕民在刺杀未果的情况下认为佳芝是缺乏男女经验,有碍色诱,佳芝不惜牺牲自己,与剧团中的团员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却断送了祁裕民和佳芝之间那一份微妙的感情。
生在乱世, 情感 都是与战争和利益连绕在一起,不能自主,不能随了自己的心意。这就是影片所呈现出来的主题,给人心灵深深的撞击,每个人心中对于感情的美好追求只能随着战争的纷扰而灰飞烟灭。
三、演员的真情投入
在离离合合和一次次的刺杀未果中,易先生和佳芝的接触也一次次增多,这却推动了俩人之间的感情升温。在枪手已经埋伏好准备袭击易先生时,佳芝却被易先生的准备的钻戒深深感动,这时她也明白,自己早已假戏真做,爱上了易先生。
演员汤唯表情细腻,眼神到位。无奈,这场戏终须有一个结局,将影片推向高潮,我们所能期盼的那份美好却又不是。把一个老辣变态的汉奸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表现
《色·戒》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大胆而外扬。对“性”的描写恰当而不低。既大胆地展现了抗战年代里人与人之间那种无拘的狂野,却又在结尾让故事转了180度的弯,直接奔向了浪漫主义。
汤唯剧情中所需要的这种由恨生爱的大转变清楚地呈现给了每一个观众。此外,梁朝伟也颠覆了他曾经在许多作品中的固有形象,饰演了一个变态的汉奸,其对形象的演绎也是很到位,可以算是豁出去了。
五、李安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之一
《色·戒》从未上映前就饱受期待,最后众望所归地成功获得了第4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和威尼斯影展金狮奖。《色·戒》令汤唯获得了广泛认可的同时,也使得她演艺事业节节高升。导演李安对电影拍摄要求十分苛刻,这也是李安作品完美的原因之一。
在影片中对所有的道具都追求真实质感,所有的剧情几乎都完美安排。甚至连那6克拉的钻戒,翡翠麻将,LV提包等等都是使用的真实道具,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色·戒》成为了一部近乎完美的经典之作。
色戒剧照
电影“色戒”火遍大江南北的那年,所有人都记住了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的爱恨纠葛,梁朝伟用精湛的演技和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迷倒了电影里的王佳芝,也收获了荧屏之外无数少女的芳心,然而电影终究只是电影,真实 历史 上的易先生与电影里的角色相差甚远,他与王佳芝之间的一切亦不缠绵悱恻。
丁默邨(左一)
易默成的原型是丁默邨,伪汪精卫的特务头子,也是令人闻之色变的杀人魔窟的特工总部主任,他的心机城府极深,平日里低头走路,沉默寡言,如果不了解他的真实身份,属于丢到人堆里毫不起眼的那类人。除此之外,他有着敏锐的直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这让他常常在与自己的敌对人交锋时,对方还没有先出手,他就已经做好了一切防范。
丁默邨好色,即使患了严重的肺病,也流连花丛里,身体瘦弱的他甚至仰仗春药与漂亮女子厮混,所以当郑苹如——王佳芝的原型人物,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那时年华正好,明眸皓齿的她一下子就吸走了丁默邨全部的目光,丁默邨将她留在了自己身边,让她做自己的秘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他的情人。
郑苹如,上海《良友》画报
郑苹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女子,她是去暗杀丁默邨的间谍,但同时她又是单纯的,因为她没有接受过任何间谍训练,换言之,就是一个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杀手,而她完成任务所凭借的,一是一腔热血,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难当头,她义不容辞;二是她美艳不可方物,年仅十九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上海《良友》画报的封面女郎,美色是她武器,而且能杀人于无形。
然而不幸的是,这样的郑苹如遇到的对手是丁默邨,一只老奸巨猾的狐狸,面对美色,他可以一边神魂颠倒,一边却又清醒理智。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最开始的时候,他是没有觉察到郑苹如的不对劲的,并不是他不够精明,而仅仅是他对郑苹如是有信任的,而这信任来源于郑苹如曾经就读与民光中学,恰好丁默邨曾经又是民光中学的校长,所以他们算是能扯上一点师生关系。只是尽管如此,最终郑苹如还是露出了破绽。
色戒剧照
那是在他们交往了几个月后,丁默邨和郑苹如共进晚餐,用餐后,郑苹如对他撒娇:“圣诞节快到了,你送我什么呢?”,在得知郑苹如想要一件皮大衣后,丁默邨带她去了一家皮货店,可就在郑苹如挑选大衣的时候,他注意到在橱窗的玻璃外有两个人在打量他,几乎是一瞬间,他就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马上从一扇门冲出去,扑上车,就在那一刻,果然,枪声响起。
作为一个平时睡觉都不在卧室睡的人,这次的刺杀马上让丁默邨意识到了点什么,很快,他就调查出了所有与这次行动有关系的人,而郑苹如的名字出现在这其中的时候,他是既意外又不意外的。
色戒剧照
对于这一切,郑苹如是不知道的,不仅仅她不知道,她的上级也都毫不知情,当丁默邨已经对她了如指掌,以上帝视角注视着这一切的时候,她还天真的以为,因为那天买大衣是自己提出来的,所以他不会怀疑到自己的身上,于是又给丁默邨打了电话,约好下一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12月25日,郑苹如带着一把手枪和必死的决心去赴会,太过年轻的她,此时此刻还没有意识到危险正悄然而至,她以为自己会和丁默邨玉石俱焚,又或者丁默邨已经是她瓮中捉鳖的那一只鳖,可事实上,那天最后等待她的是4辆车和20多个特务。
在丁默邨的安排下,郑苹如被捕,她最终被秘密处决于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中,年仅22岁。
郑苹如
郑苹如和丁默邨之间的所有往事,说白了不过是一个爱国女子刺杀一个汉奸失败,在这段关系里,丁默邨好色,而郑苹如任务在身,丁默邨有没有对郑苹如真的动过心,我们没有确切的答案,但郑苹如对他,却是实实在在一分情都没有,在她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个喜欢却最终没有在一起的人,那就是一个叫王汉勋的空军军官,只可惜向来情深,奈何缘浅,最终他们还是错过了,郑苹如死后四年,王汉勋也因意外去世,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说起《色戒》,印象最深的还是多场以假乱真的激情戏。
(因为看的是一开始的无删减版)。
也许我只是一个不懂艺术的平凡俗人的原因吧。
不管影视界把《色戒》定义为什么片,
我个人是认为《色戒》是拍的最好的三级片。
因为故事情节紧扣人心,激情戏又能以假乱真,
看的让人目瞪口呆,心跳加速,遐想联翩。
在我看来,电影《色戒》之于李安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总之,这么多年过去,我还能记得这部电影如一股异常强大的冲击波,直接冲进我的内里,让我望见了人性中原本很难望见的幽暗之处。李安在这部电影里深刻地解析了一次人性。怎么都不能轻描淡写地略过她的。所以,再来聊聊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吧。
首先要为李安超凡的想象力喝彩。
对于张爱玲的作品,我因为喜欢而特别地认真对待。但她的《色戒》,还真的没甚看懂。起码我没有看出李安在电影里表达的那些意思。看了N遍小说版《色戒》,觉得根本不如张爱玲的其它小说那样好看。因为根本没什么故事嘛。
可是李安的电影《色戒》我看懂了,而且不是一般的懂(自认为哈!)。那些小说中没能表达出的意思,李安都用他的电影语言表达出来了。故事编得合情合理,人物刻画入木三分。看来我还是水平低呀——小说本来就需要比理解电影更深的功夫。更别说是篇张爱玲想藏东埋藏西的小说了。好在还有李安版的电影《色戒》,让我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曲线对一事物进行充分的认识。还好有李安这样想象力超凡的人,用电影诠释我看不懂的张爱玲。
为张爱玲无所畏惧的追求真实感叹
女人总是喜欢言不由衷、半遮半掩。搞得男人总结出一条经验之谈——女人的话要反着听。女人是不会勇敢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的,特别是张爱玲写书的那个时代。可张爱玲通过她的小说《色戒》真实地书写了一个真实——对于女人来说,爱情超越一切!张爱玲无所畏惧地追求真实,还表现在她对于胡兰成的这段感情,爱就爱了,任凭他是谁。一直觉得她的《色戒》,是她向世人的一个道白——关于爱上胡兰成这个事。看过《色戒》,我想没有观众会恨王佳芝,没有观众会责怪王佳芝在被钻戒的光泽晃晕了头时,真实地面对了一次自己心目中的爱情。就如同没有人责怪爱过汉奸胡兰成的张爱玲一样。
为梁朝伟的易先生遗憾
都说梁朝伟的易先生演得好,我却觉得他演的易先生太好了,反而让我有些遗憾。要知道易先生是心狠手辣的特务头子。那样一个角儿,不是装几个奸诈的表情,说几句恶毒的话,摆几个阴狠动作就可以出得了彩的。梁朝伟太优秀了,怎么都难把他与易先生挂上钩。而如果不是特务头子易先生,王佳芝对易先生的爱情就失去了合理的根基。易先生因为职业的关系,对单纯的王佳芝有心理上的依赖。王佳芝是治疗易先生因杀人太多而引发无限恐惧的一剂良药。因为不可缺少,才有了那些在王佳芝眼里视为爱情的举动(一个男人花那样大的价钱,说明男人的在乎,而男人在乎一个女人,那就应该算得上是爱情的吧!),有了王佳芝无怨无悔对崇高使命的背叛。这部电影因为梁朝伟一贯的优秀,而少了些许穿透心壁的力量。据说,大陆版的《色戒》,对易先生的戏删了不少,那就不能怪梁朝伟了。
为汤唯略显稚嫩的表演一笑
难得这样的世界还有汤唯这样气质的人。气质好得如同与这个混沌的世界无关。她长得很中国,很中国民国那个时代。李安真是慧眼独具的。汤唯能经受这部大戏的考验,实属不易。现在为了事业豁出去的女人已不是什么稀奇。只是她这次的付出,一定是超过了她心理底线的,不然她不会常常在片场独自落泪。看着她不时流露出的稚嫩(不算她必须表演出的那一部份),我非常同情她。看得出,在电影里她真的太稚嫩了。毕竟她还没到张爱玲写《色戒》时那个年龄。没有经历,又怎能懂得。她是要费多大的劲才能达到李安的要求呀。好在已经交卷。这么多年过去,她为《色戒》所背负的,也都过去了。
我对于梁朝伟的喜欢就是从这部《色戒》中开始的,甚至经常会回过头再看一遍。
对于这部片子,我想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看:
几个大学生试图想杀一个大汉奸。在暑假的时候策划了一场相遇,利用王佳芝来勾引易先生,暗杀不成,杀了一个走狗,平时租房子租车把钱花完了,生活归于平静后又把王佳芝叫来,继续勾引易先生,实行下一步计划,所有人都把她放在了一个极危险的位置,甚至据点的联系人都对她道德绑架,所有人都应该清楚,这本不是她自愿的。
邝裕民是个懦夫,他甚至连一个吻都不敢给王佳芝,王佳芝做的一切,都是因为邝裕民的志向,但是这个人根本不能给他安全感,邝裕民可能是一个好的战士,但他不是一个好的爱人。
易先生是汉奸,但是是唯一对她好的人,从开始的眉目传情、占有到后来肯为她买一颗大钻戒,一向谨慎的易先生仅仅是对她不设防线。但是到了最后,王佳芝和邝裕民他们的计划暴露,易先生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对着那个钻戒,极力撇清自己的说:“不是我的”。
王佳芝是可怜人,到死都没有人替她收尸,但是有些人活着,他们就像死了一样,易先生是,易太太也是。
麻将桌上的端倪能看出不少的故事,易先生和在座的几家太太都有点瓜葛,但是易太太仍然镇定自若,好像已经习惯了,明知道易先生对王佳芝有了好感,仍要装作没看见。
没有王佳芝的易先生选择了自保,甚至不亲自审问,看着那间空荡荡的屋子,眼里浸了泪水,没有王佳芝可惜、遗憾、伤感,但不是不能活。
最后还是想说,梁朝伟演技真的很棒很棒。
风语者也来谈谈电影《色戒》吧。毕竟华人导演里个人最为崇拜李安。
如何解读《色戒》这样一部颇受争议的作品,在下内心还是没有把握的。原作同名小说《色戒》是才女张爱玲的一篇文字并不多的小说,内容是一个使用美人计对付汉奸的故事,且有故事原型。
李安导演的《色戒》其实有意在两字之间加了一个点--《色.戒》。可别小看这个差别,李安导演是有深意传达的,待在下慢慢道来。
著名导演谢飞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上课时,问大家看过小说《色戒》没有,李安导演准备拍了,你们学导演的都来做做作业吧,如让尔等导演,看各自会怎么样来拍?
事后当大家看到李安的惊世之作《色.戒》后,纷纷表示大跌眼镜,几乎可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 片中的大尺度激情床戏引起大量观众难以接受,国内还删除了整整六分钟才得以与观众见面。论票房当年仅落后美国大片《变形金刚》,但争议不断,有叫骂美化汉奸的,有叫骂流氓导演的,有言称封杀的……由于国内还没有影片分级制度,该片被普通观众认为儿童不宜观看,李安也哭笑不得。
当年许多大陆和台湾的观众甚至借 旅游 之际,专门到香港看全版的《色戒》,可见吸引力多大。
这是一部色情片?谍战片?还是爱情片?的确不好归类,这些元素都有。
当你看过了李安的《冰风暴》和《断背山》之后,再看《色戒》,就会不由自主地佩服李安的电影了,《冰风暴》表现了西方人的性自由,《断背山》描写了一个类似天堂之爱的故事,《色戒》居然也是一部爱情故事,不同的地方是描写的完全是地狱之爱。如果让在下归类,个人觉得应该归类为人性题材作品,属于文艺片类型。
故事讲的是一群初出茅庐的学生党,同奸诈的特务做斗争,演技太烂,早就被人家察觉,暗杀变成了荒诞滑稽的举动,女主牺牲贞操最后被迫假戏真做,动之以情来俘获汉奸的心,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再看看暗杀背后的一党人物,几乎全都是很猥琐“业余”的,如何能成功?所以注定无法达到目的。由于实施美人计,女主成为关键,为引诱目标进入圈套,靠演戏是无法俘获人心的,所以只有假戏真做,去当汉奸的情人,才能不被发现。但到后来,用情太深的结果是连本人也无法分辨自己在干什么了,与敌同眠,与狼共舞,最后完全失去了自我……
李安导演用心良苦做足了一个女人的情爱戏份,这也是原作者努力想表现的重点,小说里有句发人深省的话,“要得到男人的心,得通过他的胃,要得到女人的心,得通过她的阴道”,几乎是名言。影片里三场床戏完全是剧情需要,层次递进推动情节发展的,显得格外重要,绝非单纯为吸引人,引诱人。故事到最后关头,女主情关难过,一句“快走”放过了汉奸,自己下意识做了革命的叛徒,但成就了一个女人的人性,这里太佩服李安的处理了,女主在一场看似壮烈的锄奸任务中,其实是一再被牺牲,要不断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如同在地狱一般,生死对她而言早已经麻木,反而在汉奸身上看到了一分真爱,于是如此这般……难怪李安在拍片过程多次失声痛哭,无法自已,几近崩溃。
从这一点上看,王佳芝反倒是极为可怜的,因为在一系列的故事线索里,女主作为一个学生,从一开始就是不断地被身边的人一再“出卖”,如自己心仪的男朋友在关键时刻的退缩,同伴闺蜜无疑暗恋了自己的男友,出主意让一个猥琐男来为女主破身,再后来即使到重庆派出的特务也是拿她当枪使,一再利用其姿色,出卖肉体和灵魂……如此冷酷无情的人和事,最后都让这个天真的女子坠入绝望,残存的一点情和爱,居然也是断送自己和组织的苦果,饮鸩止渴式的反叛,地狱里的挣扎,当你真正看到这些的时候,你的内心和良知还能无动于衷吗?
李安对汉奸的处理没有标签化,是作为一个人来表现的,有恶的一面,同时又有人性的一面,如果简单地认为是在美化汉奸,那就太低估李安想要表达的东西了,毕竟人性是十分复杂的,过去我们习惯了非奸即忠的标签,这里对人性的解剖,尤其对女性内心的挖掘,绝非简单粗暴可以涵盖,我们能看到的还有无法看到的东西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对人性题材的把握,风语者最佩服的一是史提芬斯皮尔伯格,一部《辛德勒的名单》让导演们望尘莫及,还有就是李安,几乎每部作品都是人性题材力作!尤其后来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完全是寓言式的对人性进行拷问……《色戒》真正能被人们看懂,是存在一定障碍的,因为艺术性太另类了,也太容易被误解了。
色可戒,情难舍!这就是李安导演想要告戒世人的东西。
该片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以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女大学生王佳芝利用美色接近汉奸易先生意图行刺,佳芝成功勾引易先生并准备下手时,却发现自己下不了手,于是通风报信让易先生逃过一劫,易先生却决定将他们包括王佳芝统统枪毙的故事。
张爱玲的爱情小说总是带着悲剧色彩,女主角在爱情里都很卑微,而她自己的爱情,也是卑微到了尘埃里。 张爱玲在给胡兰成的信里写道: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色戒》这部电影把原著里又矮又丑的易先生换成了我们帅帅的大众情人梁朝伟,汤唯演的王佳芝因性而爱,把国家大义,战友之情全部抛在一边,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人看的很不舒服。王佳芝的同伴邝裕民提出计划,却要王佳芝来实行,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易先生却要她的命。同伴不值得她一心一意卖命,爱情也生长在地狱里。计划失败了小说内外,电影内外的人都指则她。
男人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色情,女人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对女性的压迫和伤害。
作为一个资深的吃瓜群众,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大导演李安还是很有名的,多次获得国际性大奖。6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可以说在国际上还是很成功的。张艺谋是力挺李安的,可以说两个人是惺惺相惜的。
看过《色戒》后,我觉得拍的还是相当不错的。故事是以真实的事件改变,几个满腔热血的大学生,为了杀汪精卫派系的汉奸而一直在奋斗,他们也只不过是刚刚长大的孩子,脸上还有稚嫩,杀汉奸虽然是一件正义的事,但是毕竟要流血牺牲,这就让人十分胆怯了!剧中的梁朝伟,可以说是非常帅气的,沉默寡言总是让人觉得阴森可怕,而汤唯饰演的王佳芝从一个单纯的女青年,变成一个刺杀汉奸的女特务,这心路历程也不是一般人能经历的!总的来看,整体上电影给人感觉还是很流畅的。而大尺度的演员,也让大家忽略了电影剧情的本身。演员为了这部戏,感觉还是付出了很多的!梁朝伟让大家大饱了眼福,汤唯更是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这里,还是有几点要和大家探讨的,觉得在处理上还是有些不妥的。
1、作为爱国的女特务王佳芝,在最后关头,居然放走了汉奸,这一点就有一点摸不到头脑了!只能推断王佳芝是爱上了易先生,他的钻石以及他的身体,我觉得这有一点抹黑王佳芝了!
2、几个大学生为什么去杀汉奸,也要穿上学校的校服,这点让人匪夷所思。
3、在香港的租的公寓里,即便易没有进到公寓,几个大学生有手枪也完全有能力射杀,可是为什么没有冲出去,虽然是新手,但是也太坑了!
4、梁朝伟饰演的易不像和汉奸,反倒是有点给人感觉很酷的感觉了!
❹ 早期中国彩色电影
*
第1章 中国纪录电影的开端(1905—1921)
电影在发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影片,这一天是世人公认的电影的生日。自1896年初开始,卢米埃尔陆续派遣了近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至1897年底这些摄影师涉足过南极洲之外的各个大陆,拍摄了750多部影片,包括在中国拍摄的影片,电影正是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
根据记载,1896年8月11日是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日子。这一天,上海徐园的“又一村”茶楼放映了多部外国短片。1902年1月,北京也出现了电影放映活动,一个美国电影放映商在前门打磨厂福寿堂放映电影。1904年,电影放映活动由民间进入宫廷。在慈禧太后70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向宫廷进献放映机一架和影片数套祝寿,放映过程中由于摩电机突然炸裂,慈禧认为此物不吉祥,清宫内从此不准放电影。然而,此事并未阻止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最早在中国放电影的是外国人,最早在中国拍电影的也是外国人。自电影传入中国到辛亥革命,外国人在中国拍摄的纪录片有50多部。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期间,不少外国摄影记者来到北京拍摄纪录片。1904年,在发生于中国满洲旅顺口的日俄战争期间,也有外国摄影记者前往拍片。起初在中国长期从事拍片活动的是意大利人阿历克·劳罗,他于1907年来到中国经营电影放映,后来从事拍片活动,拍过《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西太后光绪帝大出丧》、《强行剪辫》、《上海风景》等短片。
尽管至今尚未找到十分确凿的证据,但大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人拍摄电影的活动开始于1905年。是年秋天(或春夏之交),开设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记录京剧名角谭鑫培表演京剧《定军山》片段的短片,片名也叫《定军山》。稍后,谭鑫培表演《长板坡》等剧目的片段也被拍成影片。据说,直到1909年遭到火灾之前,丰泰照相馆的拍片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而且为了适应无声电影的特点,这些影片选拍的是一些武打和舞蹈动作较多或富于表情的场面。
中国人较早摄制的新闻片是《武汉战争》(1911)和《上海战争》(1913)。前者记录了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的几次重大战役,而且不久即再现于银幕,深受欢迎;后者记录了上海各界为声讨窃国大盗袁世凯而进行的“二次革命”的部分场面,于1913年9月29日在上海新新舞台与故事片《难夫难妻》(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同时映出,被称为“空前绝后的活动影戏”,连映数天。这两部影片是中国人借助外国影片公司的设备拍摄的,中国电纪录电影的发展有还待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新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商务印书馆开始关注电影,于1918年设立活动影戏部,摄制的影片分为5类:风景片、时事片、教育片、古剧片、新剧片,其中前4类均可归入新闻纪录片的范畴。风景片如《上海龙华》、《浙江潮》、《普陀风景》、《北京名胜》介绍了祖国的风景名胜,新闻片如《欧战祝胜游行》、《东方六大学运动会》、《第五次远东运动会》报道了新闻事件,教育片如《女子体育观》、《盲童教育》具有健康而严肃的内容,古剧片《春香闹学》、《天女散花》、《琵琶记》记录了梅兰芳和周信芳表演的京剧片段。1926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拍片活动持续到1927年。
1919年,几位民族资本家集资兴办了专营电影的公司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滑稽片《饭桶》,该公司拍摄的均为纪录片,包括戏曲片、新闻片、风景片。戏曲片《四杰村》是该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影片,完成之后不仅在国内放映而且运往美国放映。此后,它还拍摄了新闻片《周扶九大出丧》、《张季直先生的风采》、《圣约翰与南洋球赛》、《南京的警政》,风景片《矮子坟》(南通古迹)、《南京风景》。这些影片均摄于1921年,总体来说没有引起很大关注,但它拍摄于1923年的新闻片《国民外交游行大会》受到广泛欢迎,该公司在拍完此片后宣告停业。
电影与资本密切相关,没有资本就没有电影,资本的状况决定着电影的状况。20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制作主体是民族资本家,由于当时的中国民族资本薄弱,摄制影片的数量有限,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在1905年到1921年摄制的新闻纪录片仅30多部。“纪录片”这个用语是后世对故事片之外的影片的笼统称谓,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都被称为“影戏”,直到20年代中期才出现“新闻影片”的说法,“纪录影片”的说法大约出现于30年代初期(较早见于1931年出版的梁实秋主编的《实用英汉词典》)。电影在诞生之后的很长时间内被当作“新奇的玩意”对待,卑微的地位尚未引起正统人士和统治者的关注
*
第2章 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1921—1931)
20年代,随着民族资本纷纷投资电影业,中国电影获得了较大发展。尽管这种发展是混乱、艰难甚至畸形的,但对30年代民族电影的繁荣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这个时期建立的大量影片公司促进了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新闻纪录片的数量比过去有所增加,甚至出现了大型文献纪录片,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的来华拍片改变了西方列强统治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格局,对国外新闻纪录电影发展状况的介绍和讨论促使中国电影工作者开始关注新闻纪录电影,人类学纪录片初现端倪。
自1921年起,由民族资本投资的影片公司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而且这些公司往往是从拍摄新闻纪录片开始的。20年代,约有20多家公司拍过100多部新闻纪录片。与以前相比,不仅影片数量有所增加,而且许多影片已不只是对旅途风光或新奇景观的扫描,还将镜头对准重大社会事件,使新闻纪录电影摆脱了卑微地位,获得了上层人士的关注。这个时期,拍摄新闻纪录片最多的几家影片公司分别是民新影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其中以民新影片公司对20年代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贡献最为突出。
民新影片公司创始人黎民伟可谓中国纪录电影史上第一个重要人物。1913年,他在香港创建和主持人我镜剧社期间拍摄了故事片《庄子试妻》,由于这是香港的第一部影片,他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与当时大多数把电影当作娱乐或赚钱工具的电影商人不同,黎民伟认为电影不仅能供人娱乐,而且能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明确提出了“电影救国”的口号,并在当时中国电影业远离中国革命的情况下,拍摄了大量表现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新闻纪录片。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黎民伟拍摄了新闻片《孙中山就任大总统》。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他亲自担任摄影师拍摄了有关的新闻片。此后,他又相继拍摄了《孙中山为滇军干部学校举行开幕礼》、《孙中山先生北上》、《孙大元帅检阅广东全省警卫军武装警察及商团》、《孙大元帅出巡广东北江记》等。孙中山去世之后,他拍摄了新闻片《孙中山先生出殡及追悼之典礼》(1925)和《孙中山先生陵墓奠基记》(1926)。后来,他将以往拍摄的影片汇编成大型文献纪录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1927),并于1941年重新编辑了此片的有声版,名为《勋业千秋》。黎民伟在20年代拍摄的其他新闻纪录片还有:《世界妇女节》(1924)、《追悼伍廷芳博士及国葬礼》(1924)、《广东全省运动会》(1925)。
由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北伐战争在当时产生的重要影响,还有一些影片公司拍摄了相关的新闻纪录片,如长城画片公司的《孙中山陵墓奠基记》(1926),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北伐完成记》(1927)、《总理奉安》(1927),民生影片公司的《北伐大战史》(1927),新奇影片公司的《革命军北伐记》(1927),三民影片公司的《革命军战史》(1927),上海影戏公司的《上海光复记》(1927)、《总理奉安纪念》(1929)。
与从前相比,20年代新闻纪录片的内容丰富了许多。除了北伐战争,还有反映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新闻片《五卅沪潮》、《上海五卅市民大会》、《满天红时事展》,以及反映当时其他重大社会事件的新闻纪录片,如复旦影片公司的《上海光复记》(1927)、《济南惨案》(1928)、《张作霖惨案》(1928)。有些影片记录了知名人士的活动,如《孙传芳》、《卢香亭》、《吴佩孚》、《冯玉祥》、《张学良》。1922年,明星公司在成立的当年拍摄了多部新闻纪录片,如《沪太长途汽车游行大会》、《爱国东亚两校运动会》、《徐国梁出殡》、《江苏童子军联合会》、《万国商团会操》。
早期来华拍电影的外国人几乎全部来自资本主义国家,20年代中期两位苏联电影工作者的到来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先后来到中国拍摄了两部新闻纪录片:《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5,B·A·史涅伊吉洛夫编导)反映了苏联自制飞机考察队首次从莫斯科途经蒙古到中国的飞行,《上海纪事》(1927,雅科夫·布里奥赫编导)表现了第一次国内战争后期上海的生活和斗争。
20年代,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初现端倪。据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是首次来到中国拍摄人类学纪录片的外国人,他从1927年开始率领一个包括北大学生在内的联合考察队对中国西北部进行了8年的考察活动,拍摄了大量活动影像资料。瑞典考古学家J·G·安特生也在20年代来到中国,利用电影记录了自己在中国北方和西北部的所见所闻,对塞外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服饰等都有所反映。
*
第3章 抗战纪录电影的繁荣(1931—1945)
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中国新闻纪录电影获得了初步发展。20年代末30年代初,有声电影的问世使新闻纪录电影的表现手段趋于完善。国民党政府越来越重视新闻纪录电影的作用,不仅加强对民营影片公司的利用和控制,而且成立官营影片公司。进入30年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了新闻纪录片的重大影响,在艰苦的条件下建立了自己的电影机构,开始拍摄新闻纪录片。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配合侵略中国,由派人到中国拍摄新闻纪录片发展到在中国建立影片公司,甚至企图控制中国的电影业。这个时期,其他一些国家的电影机构也派人来到中国拍片,这些影片向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活动。
1931年到1937年,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的主体是民营影片公司。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许多影片公司都认识到了拍摄抗战新闻纪录片的意义,纷纷派出摄制组奔赴战场拍片,如明星的《抗日血战》、《十九路军血战抗日》、《上海之战》,联华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暴日祸沪记》、《凇沪抗日将士追悼会》,天一的《上海浩劫记》。中小公司也拍摄了抗日新闻纪录片,如《十九路军光荣史》(惠民影片公司)、《上海抗敌血战史》(亚细亚影片公司)、《淞沪血》(暨南影片公司)、《上海抗日血战史》(慧冲影片公司)、《中国铁血军战史》(锡藩影片公司)。这些影片均拍摄于1932年,其中明星的《上海之战》和联华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是两部内容丰富的影片。
1932年5月凇沪战争结束后,一些影片公司和个人赶赴北方战场,继续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反映东北战场的有九星影片公司的《东北义勇军抗日战史》(1932)、暨南影片公司的《东北义勇军抗日血战史》(1932)和辽吉黑后援会的《东北义勇军抗日记》(1933);反映热河战场的有暨南影片公司的《热河血战史》(1934)、慧冲影片公司的《热河血泪史》(1934)以及张汉忱的《榆关大血战》(1934)和《长城血战史》(1934);反映绥远战场的有西北影业公司的《绥蒙前线》(1937)、新华影业公司的《绥远前线新闻》(1937)。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方面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的主要机构是两个官营电影机构: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和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以及一家半官营性质的影片公司,即国民党的地方行政长官阎锡山设在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1938年拍摄了《风雪太行》和《华北是我们的》两部抗战纪录片)。
“中电”从1934年成立到七七事变之前,总共出品了53期杂志片《中国新闻》和几本军事教育片。这些影片主要报道了国民党政府的官方活动,其中不少是以反共为内容的宣传片,如《“青年”与红军作战经过》、《中央剿匪宣传大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战,“中电”暂时改变拍摄反共影片的策略,在拍摄《中国新闻》的同时也开始拍摄以抗战为内容的杂志片《抗战实录》,前者主要报道后方动态及国民党政要的活动,后者主要记录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前线作战的情况。八一三事变后,“中电”从南京迁往芜湖,1938年初又迁往重庆,主要拍摄新闻片,如表现我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抵抗日寇的《东战场》、《克复台儿庄》、《抗战第九月》、《活跃的西线》。1939年,“中电”拍摄了《胜利的前奏》和两部记录“重庆大轰炸”的影片。
“中制”于1938年在武汉成立,前身是1935年国民党设在江西的“剿共”军事机构“南昌行营政训处”下辖的电影股,主要拍摄反共新闻纪录片,编辑在《电影新闻》中,抗战前已出品30多号。电影股移至武汉后改称“汉口摄影场”,经过改组扩充之后改称中国电影制片厂。武汉时期的“中制”,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成了制作抗战新闻纪录片的重要基地,所拍影片被编辑成《抗战特辑》。在1938年9月武汉失守之前,“中制”从武汉迁至重庆,自1939年起增设新闻影片部,由郑君里负责。他在主持新闻影片部期间,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报道了西北和西南地区各族人民支援抗战的事迹以及他们的风俗人情、宗教活动,其中蒙、藏、回等族同胞为前方将士捐献粮食、苗族同胞在崇山峻岭中开山修路的场面非常感人。1939年以后,由于蒋介石多次发动反共高潮,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抗战新闻纪录片的摄制遭到种种阻挠,“中制”和“中电”的进步力量遭到迫害。抗战胜利前夕,罗静予将“中制”抗战以来拍摄的新闻纪录片素材带到美国,与美国导演费兰克·卡普拉合作编辑了纪录片《中国之战》(卡普拉编导的七部系列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中的一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香港电影界也开始摄制抗战新闻纪录片。在香港拍摄的近百部抗战电影中,新闻纪录片有15部之多,而且5部影片的片长超过8000尺。香港拍摄的第一部大型抗战新闻纪录片是大观影片公司的《广州抗战记》(1937),记述了广州各阶层人民动员起来共同抗战的情形。后来,又出现了大中华影片公司的《保卫华南》,爱群影业公司的《西北江血战》,中国新闻社的《华南烽火》,建华影业公司的《厦门血战记》,华北新闻社的《八·一三周年抗战史》,国际影片公司编辑上映的《抗日战绩》、《八路军攻打平型关》,以及香港“青年摄影团”在延安拍摄的《延安内貌》(又名《西北线上》)。
从1931年至1945年,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是多数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共识,成为新闻纪录片的主流,许多机构或个人都拍过以此为主题的影片。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这个时期表现其他内容的新闻纪录片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如风光片(《万里长城》,1931;《神秘的西藏》,1935),体育片(《中外足球比赛》,1931;《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1935),戏曲纪录片(《四郎探母》,1933;《斩经堂》,1937),社会新闻片(《杨虎城阅兵》,1934;《阮玲玉逝世新闻》,1935;《鲁迅先生逝世》,1936),企业纪录片(《中华之丝绸》,1932;《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1935;《胶济路客货运输设备及沿线风景》,1935),家庭纪录片(《持摄影机的人》,1934,刘呐鸥编导)。以上所列仅为30年代拍摄的部分影片,进入40年代之后这几类影片的数量更多。
教育片曾是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五大片种之一,在三四十年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30年代,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南京金陵大学、上海教育电影推广处等机构热心于教育电影的制作,内容多为地理风光、国防常识、自然科学、工业生产、农事活动,其中的大多数影片由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的孙明经教授拍摄。1937年春夏,他自南京经江苏、山东、河北到达北平,又随西北考察团赴山西、察哈尔、绥远,沿途拍摄了数十部影片。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他拍摄的《农人之春》,此片参加了1937年的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并且获得国际农村影片竞赛三等奖,这是中国纪录片首次参加国际影赛并获奖。
*
第4章 人民纪录电影的兴起(1938—1949)
在中国当代史上,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涵。抗日战争时期,一切主张抗日的人都属于人民范畴;解放战争时期,一切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人都属于人民范畴。人民电影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立和成长起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密切配合了党的中心任务。人民电影开始于新闻纪录电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制作的影片绝大多数是新闻纪录片。
人民纪录电影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世人瞩目之地,大批满怀抗日救亡热情的文艺工作者来到这里。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电影的宣传和教育作用,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红军长征途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未能建立自己的电影机构,直到1938年才创办延安电影团。起初,袁牧之主持了电影团的创作活动,他在人力不足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开始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拍摄工作。虽然此片未能完成,但从当时的拍摄情况和编导的总体构思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影片。
在吴印咸主持工作期间,延安电影团拍摄了新闻素材《晋察冀军区三分区精神总动员大会》、《聂荣臻司令员检阅自卫队》、《晋察冀军区欢送参军》、《敌后报纸〈新长城报〉》、《敌后织布厂》、《唐县青年合作社》、《白求恩大夫》。1942年,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另一部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反映了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和生产的情况。此后,电影团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拍摄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1942)、《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等新闻素材。这些新闻片和素材虽然数量不多,但发挥了新闻片的宣传鼓动作用。
在延安电影团进行拍摄活动的前后,多位外国记者来到陕北,拍摄了表现延安生活的新闻纪录片和素材,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延安时拍过一些新闻电影素材,美国摄影师哈利·邓汉姆在这里拍摄了纪录片《中国要给予还击》(1938),苏联摄影师罗曼·卡尔曼的纪录片《中国在战斗》和《在中国》(1938)也拍摄了延安的场面。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在中国拍摄《四万万人民》(1938)期间,由于未能实现去延安拍摄的愿望,便将一台摄影机和数千英尺胶片通过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赠送给延安电影团。
1945年,拍摄新闻纪录电影的活动也在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开展起来。新四军拍摄了新闻片《彭雪枫师长追悼会》,纪录片《新四军骑兵团》、《新四军的部队生活》。新四军在拍片活动的同时还开展了电影放映活动,为战士和群众服务。新四军的电影活动,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电影工作的重视和关怀。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这些活动的规模还很小,但取得的成绩是极其宝贵的。
人民纪录电影成长于解放战争的洗礼中。解放战争开始之后,人民纪录电影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标志是1946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制片厂和东北电影制片厂。由于延安电影团的所有人员已前往东北接收敌伪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制片厂的全部人员是重新配备的,他们在尝试制作故事片《边区劳动英雄》(未完成)之后,很快转入新闻纪录片的制作,拍摄了新闻素材《保卫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1947年10月,延安电影制片厂结束之后成立的西北电影工学队,继续为人民电影事业输送新鲜血。
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时不足200人,到1949年5月已发展到983人。建国前后,由于全国各地陆续建立电影厂时都从东影抽调干部,故东影有“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之称。东影在成立之初确定了以生产新闻纪录片为主的方针,从1947年初至1949年7月向东北各地派出32支摄影队,拍摄了30多万英尺关于东北解放战争的新闻纪录电影素材,这些素材被编入17辑杂志片《民主东北》(其中的13辑全部为新闻纪录片),第17辑《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全面记录了东北解放的过程。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以及建国初期收复国土的战役中,东影和北影向全国派出的摄影队有70多个(另一说法为101个),记录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各大战役。有些摄影师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如在1948年9月拍摄锦州外围的义县战斗和攻克锦州的巷战中以及11月拍摄沈阳西区李普屯的战斗中,优秀摄影师张绍柯、杨荫萱和王静安先后壮烈牺牲。
1949年春,钱筱璋带领东影新闻片组的40余人于4月初进关,参加了建立北平电影制片厂的工作。此后,东影和华北电影队的新闻纪录片摄制工作转移到了北影。华北电影队是1946年成立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的简称,被誉为驰骋在冀中平原的“大车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华北新闻》第1号。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华北电影队在石家庄有了固定厂址,成立了石家庄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华北新闻》第3号。随着北影的成立,石家庄电影制片厂完成了历史任务,多数人员参加了北影的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先拍新闻纪录片,以后拍故事片”的指示,北影迅速掀起了拍摄新闻纪录片的热潮,从1949年4月20日到10月1日制作完成了5部短纪录片(《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七一在北平》、《解放大原》和《淮海战报》),1部长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以及《简报》1至4号。其中,长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包括渡江作战、解放宁沪杭、国民党海军起义、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方进军等内容,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和舆论的高度赞扬。1949年8月,随着“新闻电影工作总结会”召开,人民新闻纪录电影即将进入新时代。
❺ 求有关朝鲜的彩色战争电影,国产或朝产均可
注意彩色的很少了!
国产:
英雄儿女
奇袭
军教片《奇袭武陵桥》
军教片《坚守文登川》
军教片《飞虎》
铁道卫士
打击侵略者
上甘岭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
朝鲜:
《战友》:1956年拍摄。中朝一起战斗的故事。
《看不见的战线》《血海》
《无名英雄》系列 这个电影系列片长达20集。
韩国:
太极旗飘扬
欧美:
《钢盔》(Steel Helmet,1951年, 【导演】塞缪尔.富勒(蔽芹Samuel Fuller)。
《战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年) 【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
《战舰英雄》(Men of the Fighting Lady,1954年。)
《独孤里桥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 Ri,1955年。港译《蜀闭圆孤里桥之役》)
《安娜波里斯传奇》(An Annapolis Story, 1956 年) 【导演】唐.西格尔
《战地情焰》(Battle Flame,1959。) 【导演】.斯布林宏态毕斯特恩
《战争中的人们》(Men in War,1957年。) 【导演】安东尼.曼
《麦克阿瑟传》(MacArthur,1977年) 【导演】约瑟夫.萨金特
《猎战》(War Hunt,1962年) 【导演】丹尼斯.山德斯(Denis Sander)。
《满洲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年,港译《恐怖分子》)
❻ 伦理大全电影排行榜(中国十大经典情色片是哪些)
十大吻戏最多的电影排名:1、《我的见鬼女友》说到十大吻戏最多的电影排名
第一的当属《我的见鬼女友》,它是由韩国导演黄仁浩执导的一部爱情电影,影片上映于2011年12月,影片虽然情节上有些惊悚,但是却出现了大量的吻戏画面,而且吻戏时间之长也是很罕见的,有人看了之后,表示它应该属于尺度电影之列。
2、《新天堂乐园》《新天堂乐园》是导演吉赛佩在2021年他的60大寿之际上映的,主要是纪念曾同时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的《新天堂乐园》,所以这一部电影是在向经典致敬,在短短的2分半的片尾中,集结了几十部经典老片的精采亲密镜头,总共多达42场接吻画面,而且是众星云集的哟。
3、《花与蛇》《花与蛇》它是日本的一部情感电影,电影上映于2004年,是由日本著名导演石井隆执导,有人称这部电影是拿女人身体做文章的电影,因为电影尺度非常的大,再加上吻戏场景很多,所以被认为是情色类的电影。
4、《恋恋笔记本》美国的电影《恋恋笔记本》原著作者是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在电影中有一段长时间、集中的吻戏,男女主人公重逢之后,情不自禁的热吻起来,一直从雨中吻到屋里,持续时间非常的长,所以它被称为电影史上最经典唯美的吻戏镜头之一。
5、《初恋50次》《初恋50次》是一部爱情喜剧类电影,影片由彼得·西格尔执导,于2004年2月上映,除了故事情节设定流畅自然以外,还有就是它的吻戏画面非常的多,通过一段段的吻戏,将电影逐步推向高潮。
6、《爱乐之城》《爱乐之城》是由达米安·沙泽勒执导,瑞恩·高斯林、艾玛·斯通领衔主演的一部爱情电影《爱乐之城》2021年2月上映,许多观众看了之后,都表示吻戏太多,而且据后来统计,对这部电影给出好评的,大多数是男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吻戏多的缘故。
7、《人鬼情为了》《人鬼情为了》也是美国一部经典的情感电影,主要讲述了身为幽灵的萨姆和美莉相爱的故事,电影中亲吻的镜头数量不仅多,而且许多人看了之后都表示它是吻戏中的经典,这些经典的亲吻镜头也被影迷评选为好莱坞电影史上“最浪漫的爱情时刻”。
8、《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由托纳多雷执导一部意大利电影,贝鲁奇、苏尔法罗等主演的剧情片,上映于2000年10月,讲述了二战时期的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上的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影片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吻戏镜头。
9、《爱情的限度》《爱情的限度》是由克理斯多夫执导的一部剧情片,影片主要讲述了沉沦性海的母亲导与自己儿子之间的一场不伦的性爱游戏,虽然在伦理上有些不堪,但是镜头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量的吻戏。
10、《深红累之渊》《深红累之渊》是十大吻戏最多的电影排名中,唯一一部动漫电影,由日本著名漫画家松浦达磨创作,它严格意义上不属于电影,应该属于连载式漫画,因为是爱情电影,所以免不了会出现许多的吻戏画面。
天主教的_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和色欲本身就是人性,谁敢说自己没有触犯过这七宗罪?这只是人类的原罪罢了。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本是怀着一种轻松的心情去欣赏,没想到看完心情却很沉重。
有些人觉得这是一部政治隐喻片,女主角马莲娜的命运正好呼应了墨索里尼政府的兴衰,有些人觉得这是一部文艺片,美丽也是一种错误,而有些人干脆把它当做情色片去看。
《圣殇》
导演:金基德
这是一部关乎爱、金钱、伦理、复仇、怜悯、人性的电影,当这些都整合起来的时候却显得无比残酷。
母亲最后在楼顶上含泪说“江道也是可怜的人。
”其实谁不可怜?复仇的人也是如此。
古人有云一报还一报,其实谁也解救不了谁,罪孽与死亡是冷冰冰的现实,也是对领悟到爱的人来说无言却最无情的拷问。
《迷雾》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
他一向迷恋这样的套路:主人公被困在某个地方,努力冲出重围就获救了。
人和人之间的不信任比外来事物更恐怖,这是我喜欢史蒂芬金的地方,他不为纯粹的恐怖,他有思考,到处是隐喻,无尽的绝望。
《服从》
导演:克雷格·卓贝
有限的场景和出场人物,直白紧凑的叙事,对人性缺陷的嘲讽,呈现一部精巧的小格局作品。
当一个自称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提出无理要求时,主角选择了服从,而身边的人为了避免卷入其中纷纷选择了沉默和退却,甚至成为帮凶。
《隔绝》
导演:泽维尔·吉恩斯
密闭空间的格局,开局直接进入主题没有废话代入感好。
人物个性很鲜明,塑造也很立体。
没有纠结于人物的多样性,而是将人物的个性与所为推向极端。
寓言了人们在末日极端环境下的无助空虚自弃虚伪,当然这里面还有爱,极度,恨。
《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
导演:克里斯蒂夫·诺兰
提到这部片子,众网友必脱口而出:小丑。
大家对莱杰扮演的小丑似乎已经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
而在我看来,小丑这个形象之所以成功,莱杰精湛的演技只是一方面,而更多的在于编剧对于这个人物的设定。
❼ 中国的唯美情色电影《刺杀》, 绝美背后是怎样的惊心复仇路
《刺杀》这部电影很好看,虽然故事情节比较老套,但在剧情的衔接等方面做的很到位,上演的一番激情澎湃的激斗,而且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值得一看。
刺杀这部电影其映射的暴政背后则是帝王的无情无义,还有君臣的昏庸。电影真实所演绎的小人物式的复仇。有着过于强大的主角光环,守卫森严的皇宫之中,一个女子竟然能顺利的进入也确实是本电影最大的疏漏。不过该电影他的音乐制作还是十分的恢弘的,可以感受到导演对于画面的掌握十分的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