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百科 > 法国电影手册官网

法国电影手册官网

发布时间:2024-06-23 03:22:54

1. 和瓦尔达告别,和新浪潮告别,和一个时代告别

阿涅斯 ‧ 瓦尔达(Agnes Varda,以下简称瓦尔达)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开拓者,3 月 28 日上午于巴黎家中去世,享年 90 年。 她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思考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为传统法国电影注入新活力,其作品深深影响了戈达尔、特吕弗等新浪潮电影的代表性人物。

近年来,瓦尔达把她的精力放在纪实性影片的创作上,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观众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职业生涯中的所悟所感作。在 2000 年出品的纪录片《拾荒者和我》中,她以收集、收获和回收为主题,回顾了自己的所有作品,一些评论家将这部视为她的杰作。

瓦尔达早期的一些电影充满了戏剧性,不仅带有浓厚的女权主义色彩,而且极具煽动性,正是些作品决定了其影视作品的艺术特点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讲述了一个流行歌手在等待癌症检查结果的 2 个小时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幸福》(Le Bonheur,1965)则讲述了一个年轻丈夫背叛妻子的故事。

早在 1959 年特吕弗的《400 击》和 1960 年戈达尔的《气喘吁吁》等新浪潮电影代表作出现之前, 瓦尔达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拍摄风格 。她在 1955 年出品的《短角情事》中率先使用两条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一条线索是一对夫妇试图挽回婚姻,另一条线索是法国小渔村村民们治理水污染的经过。这种叙事方式成为了新浪潮影片的一大特色,并深深影响了戈达尔、特吕弗以及阿仑 · 雷乃(担任《短角情事》的剪辑工作)等导演的创作风格。而在雷乃的引见下,瓦尔达认识了许多巴黎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女主角 Corinne Marchand 和男主角 Antoine Bourseiller 的合照。这部影片具有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内容极具煽动性,这是瓦尔达电影的一大特色。via Criterion Collection

法国电影有两大流派,一派是以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以及侯麦等《电影手册》(Cahiers Cinema,André Bazin 任主编)影评人为首的右岸派。另一个派别,是政治化和自由化程度更高的左岸派,其代表人物是雷乃、Chris Marker 和瓦尔达等人。

「刚开始接触电影制作时,我总是有很多疯狂的想法,并希望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她继续说。「现在我看过各种类型的影片,其中一些感人至深、画风优美。我非常注重影片的质量。所以我既不拍商业电影,也不依靠明星来赚取眼球。 我从不拍摄别人写的剧本,因为我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瓦尔达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捕捉日常生活中充满哲理性的瞬间。via Photofest

她的影片既含有虚构的成分又反映了 社会 现实,她还在很多作品中表达了性别平等的主题。 「瓦尔达强烈地感觉到,新浪潮存在非常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女导演很难获得制片公司的支持,即使是 1962 年新浪潮代表性作品《五至七时的克莱奥》问世后,她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波士顿大学法籍教授 T. Jefferson Kline 在接受这篇讣告的采访中说,他是「对话阿涅斯 · 瓦尔达」一文的编辑(Agnès Varda: Interviews,2013)。「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她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遭到不公平的对待,这另她感到非常气闷。她只是和丈夫去了一趟洛杉矶,她说当她回到法国的时候,她就像不存在一样。」

1962 年,瓦尔达与导演雅克 · 德米(曾执导《萝拉》、《瑟堡的雨伞》)结婚,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德米去世。1968 年至 1970 年间,他们夫妻二人居住于好莱坞。在这里,德米为哥伦比亚电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指导了《模特商店》,瓦尔达则创作了电影《狮子、爱、谎言》。瓦尔达的这部影片将 1960 年代末洛杉矶的沉思美学与纽约的反主流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影片制作阵容包括 Warhol 所钟爱的 Viva;音乐剧《长发》原著的作者 Gerome Ragni 和 James Rado;以及地下电影制片人 Shirley Clarke)。在同一时期,瓦尔达还拍摄了纪录片《黑豹党》,黑豹党的领导人 Huey Newton 当时已被监禁,影片中包括了一段对其的采访。这部影片受法国电视台委托而拍摄,但在当时依然受到了打压。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瓦尔达结交了大门乐队的领头人 Jim Morrison。瓦尔达和德米在法国时,Morrison 曾拜访过他们。根据 Stephen Davis 的传记作品《Jim Morrison:生、死、传奇》,1971 年,Morrison 的葬礼在巴黎的 Père Lachaise 公墓举行,瓦尔达是葬礼上仅有的 5 人之一。同年,瓦尔达在法国签署了《343 名荡妇宣言》(Manifesto of the 343)。在这份请愿书中,343 名女性表示自己曾经堕胎,并抗议因堕胎而可能遭受到的起诉。

拍摄于 2009 年的一张瓦尔达肖像照。她是唯一一位在新浪潮电影运动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女性导演。摄影:Owen Franken

1972 年,瓦尔达的儿子 Mathieu Demy 出生,迫使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Mathieu Demy 现在是一名演员。瓦尔达在上一段婚姻中育有一女,德米接纳了这个女孩并将其改名为 Rosalie Varda Demy。Rosalie 现在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她和 Mathieu 都是瓦尔达仍在世的亲人。1975 年的一次采访中,瓦尔达对女演员 Mireille Amiel 表示:「尽管我很开心,但我仍对这次工作和人生的刹车(因生育而暂停事业)感到悔恨。」于是,瓦尔达在家中接起一条约合 91 米的电线,用来连接摄影机和麦克风。有了这条「脐带」一样的电线,瓦尔达成功地采访了达格雷街上的店主和她的邻居,并最终创作了影片《达格雷街风情》(Daguerréotypes,1976)。

瓦尔达的电影《功夫大师》(Kung-Fu Master!,1988)因其演员阵容而颇受争议。这部虚构的故事片讲述了一个成年女性(由瓦尔达的朋友、女演员简 · 铂金饰演)爱上了一名十几岁的男孩(由瓦尔达的儿子饰演)。影片的名字正是片中男孩最喜欢的街机 游戏 。这部影片的法语名后改为《Le Petit Amour》(小恋情)。这部电影与瓦尔达的另一部作品《千面珍宝金》大约在同时拍摄。 这两部影片都因跨越了事实与虚构的边界,而被瓦尔达称为「幻想传记片」。

德米去世后,瓦尔达制作了 3 部电影作为纪念:剧情传记片《南特的雅克 · 德米》;为纪念《柳媚花娇》上映 25 周年的纪录片《洛城少女二十五岁》以及《雅克 · 德米的世界》。

1991 年上映的《南特的雅克 · 德米》剧照,右侧是主演 Philippe Maron。瓦尔达拍摄这部影片纪念 1990 年去世的丈夫雅克 · 德米。via Sony Pictures Classics

之后的几年里,瓦尔达相对沉寂。直到 1999 年,瓦尔达第一次使用数码相机拍摄了电影《拾穗者》。这部电影重启了瓦尔达的艺术事业。在之后的日子里,瓦尔达的事业已经习惯了这种沉寂和复苏的轮回。『好吧,她只不过是跟着克莱奥游览巴黎』。但其实,瓦尔达在拍摄前已经仔细构思了整部电影。」

在 1985 年的影片《天涯沦落女》中,影片以一具女尸开头,随后以纪录片的形式揭开了这具女尸(Sandrine Bonnaire 饰演)生前的故事。Kline 说:「电影中每一个移动镜头的结束,和下一个镜头的开始,都有着相同的视觉提示。这使得观众能够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电影。」

Alison Smith 是《阿涅斯 · 瓦尔达》(Agnès Varda,1998)这篇批判性研究的作者。她认为 瓦尔达「是一个诗人,她以生活中的物体,和人们使用这些物体的方式为题」 。这篇讣告在撰写过程中曾采访 Alison Smith,她在采访中补充道:「瓦尔达是一名艺术家,她持久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一直吸引着我。她带着这两种特质,探究了日常生活,以及人们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她对生活细节的运用尤其令我着迷。」

2008 年上映的影片《阿涅斯的海滩》中的一个场景。穿黑衣服的演员是瓦尔达。摄影:Cinema Guild,via Photofest

纽约电影节导演 Richard Peña 曾将《拾穗者》介绍给美国观众,并称赞这部影片和瓦尔达的《阿涅斯的海滩》为「新一代非虚构电影制片人的试金石」。

曼哈顿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了瓦尔达的影片、视频和一个名为《努瓦穆捷的三联画》的装置作品,这个装置作品由 3 块屏幕组成。Smith 说:「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瓦尔达)80 多岁时转行研究装置艺术这一决定都非常了不起。 她的活力令人敬畏。

撰文:John Anderson

翻译:熊猫译社 驰逸 & 王奕琳

编排:Antoine Yang

Copyright © 2019 T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2. 什么是法国新浪潮~

“法国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雷诺阿不算是新浪潮的。新浪潮主要的有戈达尔、特吕福、侯麦、夏布罗尔、马勒、李维特、瓦尔达等

3. 关于巴赞的电影思想,正确的是什么

巴赞的电影思想正确的是提出了“总体现实主义”说,他认为电影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木乃伊情结,赞同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

巴赞的电影理论是与电影评论相结合的。它产生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崛起的时代。电影实践的纪实创新给了巴赞理论上的启示,提出了“总体现实主义”说。其电影理论体系及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评论文集《电影是什么?》一书中。

在“电影是什么”的设问下,巴赞从影像的角度对电影做出本体论的考察。作为现实主义取向电影研究的中心人物,他通过孜孜不倦的影评来建立自己的理论观点。认为电影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木乃伊情结,赞同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

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Qu'est-ce que le cinemas)》。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cahier cinemas)》杂志、并担任主编。

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

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法国)让·米特里)。

用文字信仰电影

“即使一个读者不会像巴赞那样对电影有着哲学式的思考,也完全会被巴赞对一部电影的个案解读而迷倒。”

新浪潮之父

无数热情中间,总有一些人深邃而坚持。安德烈·巴赞就是当时那群法国超级电影狂热者中的代表人物。巴赞出生于1918年4月18日,194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他27岁。

他不仅热情而且精力超群。他到处去看电影,看完了,不过瘾就到处和人侃电影,在各种电影院,电影俱乐部,甚至是工厂。侃电影不过瘾,他就给各种杂志写稿,直到他自己牵头办了一份电影杂志——《电影手册》。

这份杂志在某种意义上不仅影响了法国电影的进程,而且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巴赞的“坚持在银幕前面讨论电影”的理念,以及杂志社以挖掘和扶持“电影作者”为己任,使得这份杂志声名显赫。

巴赞时代的《电影手册》聚集了特吕弗、戈达尔、侯麦、里维特等成为世界级电影导演的人,他本人毫无疑问的被冠以“新浪潮之父”。特吕弗将自己的处女作,新浪潮的开山之作之一的《四百下》献给了自己的精神之父巴赞。

安德烈·巴赞是一位迟钝的敏感者。1950年代对于整个西欧是一个剧变的时代,战后的经济迅速繁荣,社会结构的变动使得都市空间中后现代性大大增加,而整个人文领域中结构主义风潮作为后现代性的思想风暴开始袭击着欧洲思想界和艺术界。

安德烈·巴赞对这场人的精神王国的地震却相当迟钝,他不像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一样从这种内心的焦躁生发出对电影的极端判断,而是一股脑将战后欧洲电影的诸多变迁放置到电影语言演进的美学史中进行了透彻分析。

巴赞在电影形式史领域是一位天才,他对电影语言发展轮廓的概括和梳理,几乎奠定了他之后所有的相关思考的基础,可以说他奠定了他之后的电影语言史和风格史的地图绘图方式,虽然他自己不曾做过任何大部头的史论著作,他只留给我们四卷本的文集。

对影像最佳形式的旁白

看见某个家庭悬挂着的遗像或者我自己的居民身份证上表情过度陌生的照片,总是感叹我们对制像的复杂的文化态度——纪念和确认建立在一种契约性的认定基础上,照片在这个意义上是和现实被拍物完全“同一”了,但是这个“同一”是精神性的,是一种心理“情结”和法律基础。

巴赞的所有电影议论就是建筑在这个根本立论基础上的,“电影观”是先于电影机器发明之前存在的,这个“电影观”就是保存“像”,而后认定“像”和“现实”的复制关系和同一关系。

巴赞所谓的电影的“木乃伊情结”的心理学动机,以及建筑在“照相本体论”上对电影美学风格的褒贬态度构成了他所有电影思考和批评的灵魂,所以他在这种“精神性同一”的基础上认定了电影复制技术的不断发明构成了影像和现实间的渐变。

1979年张暖忻和李陀在《电影艺术》上发表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这篇文章以及后来中国第四代电影人的创作实践,借助对巴赞的理论的片面理解完成的,也就是将巴赞的理论理解为简单的、狭隘的一种纪实美学的理论,理解为专注于技术的电影修辞手法。

其实,巴赞感兴趣的也不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对“现实-影像”这组关系的精神性的认定,影像是为了保留对现实的精神性的迷恋而制作的,电影制造机器是这组精神关系的物质基础而已,在这个意义上巴赞如同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对电影进行反思。

其实,即使一个读者不会像巴赞那样对电影有着哲学式的思考,也完全会被巴赞对一部电影的个案解读而迷倒。巴赞的影评不是堆砌理论术语的影评。他作为一位深谙影史又对影像有着天才审美敏锐度的人,对眼前的影像世界抒发出让你拍案叫绝的评价。

如果说文字和影像在某种意义上冤家对头,而巴赞的文字对于影像是一种最佳形式的旁白,是深情的恋人絮语。很多评论文字是害怕读者见到电影影像本身的,这是一种可悲的“见光死”的评论,而巴赞的评论文字却让文字和影像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4. 《电影手册》2021年十佳片单公布了,都有哪些影片上榜了

《电影手册》2021年十佳片单中包括了:《第一头牛》、《安妮特》、《记忆》、《驾驶我的车》、《法兰西》、《法兰西派》、《南法撩妹记》、《女孩和蜘蛛》、《算牌人》、《圣母》。这些影片负责执导的导演有来自日本、泰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作品的题材和类型都不尽相同,通过《电影手册》这本杂志,我们能挖掘很多国际上颇具水平的好作品。

每每临近年末之际,各大电影媒体都会就一年内上映的电影选择出自己的最佳榜单,《电影手册》是一本来自法国的电影杂志,国内知道这本杂志的人甚少,但是这本杂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你喜欢看国际大片,就可以看看这本杂志评选出来的优秀电影。

《电影手册》中能够上榜的作品每一部都很精彩,推荐给大家去观看。

5. 创办了《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了该刊主编的人是谁

安德烈-巴赞
1950年,电影理论家与影评家安德烈-巴赞(1918—1958)创办《电影手册》,并在创刊伊始,就定下了这份杂志的办刊基调。巴赞在战后法国电影理论界一直保持着强有力的战斗者姿态,他批评战后法国电影只重浮华、商业性,依赖大制作和明星获得利润的作法,倡导年轻的电影工作者拍摄直面生活、朴实无华的写实之作。在他的领导下,《电影手册》很快就团结了一批极具反叛锋芒的青年影评家。这些年轻人深爱二战中他们无缘看见的美国电影,而且他们把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和希区柯克等人的作品,视作自己日后电影实践所效仿的楷模。

6. 阿巴斯的电影回顾

1995年8月3日至13日,最早将阿巴斯的电影推上国际影坛的洛迦诺电影节举办阿巴斯电影回顾展,首次放映了他从影以来的全部作品。电影节组委会在当年7-8月号的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上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回顾展广告,其中用了这样一句话评价阿巴斯的电影:这位天才的伊朗导演创造的影像标志着当代电影每年都在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该期《电影手册》(总共114页)还以48页的篇幅全面介绍了阿巴斯和他的所有影片。
广告或许难免会有夸大或不实之词,但那时阿巴斯的名声确实如日中天。虽然90年代刚刚过半,阿巴斯就已被认为是90年代世界影坛出现的最重要的电影导演。(1)这个大胆看法源于欧洲,但很快就扩展到了整个西方,塔伦蒂诺、库斯图里卡、吉迪古安、克拉比什、克莱尔·西蒙、戈达尔等欧美著名导演都对阿巴斯倾注了极大热情,尤其是向来喜欢发表骇人听闻的言论的不协导演戈达尔,据说在戛纳电影节看了阿巴斯的影片后公然宣称?quot;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
(2)在当时的西方影坛,这位东方导演的名声甚至超过了同样受到西方推崇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件事跟戈达尔有关。1994年,戈达尔给纽约影评人协会写了一封书面谢词,婉言拒绝该协会颁给自己的电影奖,同时谴靓了美国人将基耶洛夫斯基的成就置于基亚罗斯塔米之上的做法,为这位伊朗导演在美国遭到的冷遇鸣不平。
(3)戈达尔的此举在美国影评界引起强烈反响。不久,由阿巴斯编剧、担任过他的副导演的贾法尔·潘纳西执导的《白气球》(荣获1995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在美国的艺术影院上映后,不但赢得广泛好评,而且创造了伊朗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阿巴斯的名字也开始真正为美国观众所认识。
除上面提到的马克马尔巴夫和帕哈西之外,当代伊朗的著名导演还有玛索德·贾法利·约扎尼,基亚努什·阿亚里,普朗·德拉克山德赫,拉克斯坦·巴尼一伊特迈德,纳赛·塔吉瓦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学成才的阿巴斯在提携年轻电影导演方面不遗余力,甘为年轻电影人做嫁衣,为他们策划影片、当剪辑、写剧本,以致有人说阿巴斯在当代伊朗电影界扮演教父角色。
(1) 戈德弗雷·切西尔《提出问题的电影--论阿巴斯·基耶罗斯塔米的电影》,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6年第7-8期,中文(林茜译)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本文作者是美国影评人,主要为《纽约时报》和《观众》杂志撰写影评。
(2) 劳拉·穆尔维《基耶罗斯塔米的不确定原理》,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1998年第6期,中文(梅峰译)《世界电影》1999年第3期。我在写作本文时受到切西尔和穆尔维两文很大启发,下文引用他们的话均来自这两篇文章,恕不一一注明,仅在引文前后予以标明。另外,两文均已译成汉语,我在引用时参照原文略作了些许文字调整,将人名片名等与本文进行了统一。
(3) 参见戈达尔致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席阿尔蒙·怀特的一封信,刊登在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5年3-4月号。另外,根据切西尔的观点,戈达尔更喜欢基亚罗斯塔米朴实的人道主义而不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诡诈的神秘主义。
(4) 斯戴伐尼·谷代《樱桃的滋味与桑葚的味道--评<樱桃的滋味>》,法国《电影前台》杂志1998年4月号,总第471期,中文见本期《当代电影》。
(5) 伊朗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一般简?quot;卡努恩,西文拼音为Kanun),是在伊朗王后的倡议下于60年代创办的教育机构,不久即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该机构没有绘画、陶艺等许多部门,成立于1969年的电影部很快成为后起之秀。1970年,阿巴斯的第一部影片在伊朗儿童电影节获奖,卡努恩从此成为伊朗著名的电影制作机构。1979年伊斯兰发生革命后。伊朗第一部送往国外参加电影节的影片就是该机构出品的,当代伊朗许多电影导演的影片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6) 阿巴斯《阿巴斯自述》,法国《电影手册》1995年第7-8期,总第493期,中文(单万里译)见本期《当代电影》,本节中的引语除特别注明的以外,均引自此文。
(7) 阿巴斯《电影没有护照--阿巴斯谈<随风而去>》,梯也里·于斯和塞尔日·杜比亚纳采记,法国《电影手册》1999年12月号,中文(单万里译)见本期《当代电影》。
(8) 参见《基耶罗斯塔米特写--阿巴斯访谈录》,菲利普·罗帕特采访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6年第7-8期,中文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林茜译)1997年第1期。
(9) 指电影画面的声带信号,放映电影时一般是不投射到银幕上的。
(10) 李一鸣《感受威尼斯》,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11) 参见《何以填补感情的空洞--评<脱衣舞场>》(《当代电影》1998年第6期)。在《脱衣舞场》中,伊格扬认为人类的感情如同一个空洞,又像是一个难以填满的黑洞,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在他的下一部影片《美丽的翌日》91996中,他所竭力描写的也是这样一个巨大的黑洞,影片据以改编的小说题铭中引用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更森的话也许更能说明他拍摄此片的意图:由于菲薄的天赋和语言的束缚,人类的心灵学会了虚无,虚无是一种力量,它能使世界焕然一新。
(12) 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曾出任宫廷太医和主管天文方面的职务,也写过一些四行诗(类似中国的绝句),但生前不以诗人而闻名,直到19世纪其诗作被翻译成英文才得以大量传播(中国在1928年出版了郭沫若从英文转译的海亚姆诗集,题名《鲁拜集》)。
(13) 同(4)。
(14) 阿巴斯《立方体的六个面--阿巴斯谈<橄榄树下>》,米歇尔·西蒙和斯特法内·谷代采访法国《正片》杂志1995年2月号,总第408期。中文见本期《当代电影》。
(15) 阿巴斯在自己电影创作中对海亚姆的参照始于《生命在继续》,他也从当代伊朗诗人的作品中获得创作灵感,如《哪里是我朋友家》参照了诗人苏赫拉比·塞佩赫里的作品,《随风而去》的片名本身就取自女诗人福路·法罗克赫扎德的同名诗歌。
(16) 同(13),契玛罗萨(1749-1801),为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17) 法拉比电影基金会(The Farabi Cinema Foundation)是一个非官方的电影机构,成立于1983年,旨在促进伊朗电影文化的发展。
(18) 本节中有关伊朗新电影的情况可参见:劳拉·穆尔维《基耶罗斯塔米的不确定原理》的伊朗之春一节;法国《正片》杂志1991年10月(总第368期)上发表的一组总题目为阿巴斯与伊朗新电影的文章;法国拉鲁斯《电影辞典》(1995年版)中的伊朗电影条目;伊朗电影资料馆编《伊朗电影:1979--1984》。
(19) 参见戈德弗雷·切西尔《伊朗电影现状》,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3年3-4期。

7. 克莱尔·丹尼斯的法国女导演Claire Denis

星座:金牛座
血型:O型血
国家/地区:法国巴黎
其他名字:克莱尔·德尼 克莱尔·丹尼斯是法国众多女导演中的佼佼者。她从小在非洲生活,这段经历成为她日后创作重要的灵感源泉。她先后在杜尚·马卡维耶夫的《甜蜜电影》、文德斯的《德州巴黎》、《柏林上空的天使》、吉姆·贾木许的《Down By Law》中担任助理导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其影片也显示出她受到文德斯对音乐的精彩运用以及贾木许的极简主义的影响。
1988年,丹尼斯推出了处女作《巧克力》,影片颇具自传性,描叙一位年轻的法国女人回到她曾度过童年时代的西非,回忆起往昔的岁月。50年代法属非洲殖民地的独特风光在缓慢的节奏中逐渐铺开,而迷人表象之后的则是丹尼斯对殖民地内部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的尖锐质疑,她以女性的敏锐探讨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发展平等关系的可能,从个体的角度对殖民主义提出了控诉,从而实现了个人记忆与社会反思的融合。影片入选当年度《电影手册》十佳,并在戛纳电影节获得好评。
1990年的《无恐无惧》延续了丹尼斯的“非洲情结”,表现一对以斗鸡为生的非洲兄弟在法国的生活,影片尽管在艺术上体现了她导演技巧上的进一步成熟,但其中对斗鸡活动残酷的描写却招致不少人的非议,不过这并未妨碍影片在恺撒奖评选中得到青睐。而丹尼斯本人则认为此片给了她全新的感觉,令她重新认识自我,是她的拍片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此前的《巧克力》不过是它的预演。
1994年是丹尼斯的辉煌之年,她的两部作品《难以入眠》和《美国佬滚回家》均入选《电影手册》十佳,一时间风光无限。前者依旧将目光投注于外来移民,根据一起社会新闻案件将来自立陶宛的移民与音乐家、易装舞者的命运通过一个轰动巴黎的非裔连环杀手联系到了一起。影片实际上仍然谴责了社会中普遍的排外心理和种族歧视,但对和解表现出更加深沉的绝望。影片风格简练含蓄,奇异而动人,更有评论称其具有戈达尔的风范。后者则是丹尼斯应电视台的邀请参与一个名为“那个时代的男孩女孩”的青春电影拍摄计划,影片较她以前的作品轻松活泼,在娓娓道来的青春往事中轻巧地融入了丹尼斯对美国文化冲击法国这一现象的思考。
丹尼斯延用《美国佬滚回家》的演员阵容拍摄了透视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影片《不知不觉爱上你》,从风格到主题都颇似加拿大导演阿托姆·伊格杨的作品,只是丹尼斯表现出了少有的感染力和热情。
2000年曾在北京上海放映丹尼斯的影片《军中禁恋》,这部作品完全颠倒了世界电影中男性与女性之间普遍的窥视与被窥视的位置关系,毫不掩饰自己对健美的男性身体的迷恋,军营生活的场景被表现成了男子肉体的影像芭蕾。难怪有人称她简直是在非洲上演一场卡尔文·克莱因的模特秀。在军事训练的教条、荣誉和绝对服从下浮动的暧昧情欲张力,于蛮荒世界中更显蒙昧而迷幻。
克莱尔·丹尼斯通过一系列的作品逐渐建立了自己的风格,对移民、种族、殖民等问题的持续关注,极简主义的省略手法,含蓄间接甚至有些模糊的叙事,对画面感的追求,以及她特有的制造情色诱惑力的方式——不是直白的表现,而是依赖叙述过程中逐渐渗透出的饱满而暧昧的情欲张力。同时她从编剧、摄影、配乐到演员都确立了自己的一套班子,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摄影师阿涅斯·高达,作为少有的女摄影师,她在与丹尼斯合作的七部影片以及《两极天使》中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并以《军中禁恋》精美的影像赢得了多个电影奖。
这部影片的拍摄动因源自丹尼斯本人儿童时代做过的一个恶梦,她称“这是一部关于恐怖的现实片,而不是采用娱乐性的手法”,她对恐怖片感兴趣的是“伤口、撕裂的肉”,但并不希望将其拍成通俗片。不过影片中大量血腥暴力的镜头显然引起了巨大争议,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由于有两名观众当场晕倒,而中断了放映。 2004-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
心之潜蚀 Intrus, L' (导演)
入侵者 / 闯入者
The Intruder
心之潜蚀 Intrus, L' (编剧)
入侵者 / 闯入者
The Intruder
2002-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
星期五晚上 Vendredi soir (导演)
荒唐周五夜
Friday Night
星期五晚上 Vendredi soir (编剧)
荒唐周五夜
Friday Night
十分大师:大提琴篇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导演).....6 (segment Vers Nancy)
十分大师:大提琴篇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编剧).....segment Vers Nancy
Une pure co&iuml;ncidence (演员).....Cameo appearance
Purely Coincidental
2001-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
日烦夜烦 Trouble Every Day (导演)
此恨绵绵无绝期 / 血盆大口
Gargoyle
日烦夜烦 Trouble Every Day (编剧)
此恨绵绵无绝期 / 血盆大口
Gargoyle
1999-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
维纳斯美女沙龙 Vénus beauté institut (演员).....La cliente asthmatique
巴黎飘雪 / 维纳斯的美容院
Vénus beauté
Vénus institut
Venus Beauty Institute
Venus Beauty Salon
Belleza de Venus, La
Kauneushoitola Venus
Sch&ouml;ne Venus
Sciampiste & Co.
Sk&oslash;nhedssalon Venus
Vénus institut
Vénus salón de belleza
Venus Beauty
Venus, salón de belleza
军中禁恋 Beau travail (导演)
Good Work
军中禁恋 Beau travail (编剧)
Good Work
Medina, El (编剧)
The City
Ville, La
1996-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
不知不觉爱上你 Nénette et Boni (导演)
Nenette and Boni
不知不觉爱上你 Nénette et Boni (编剧)
Nenette and Boni
1995-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
够了或不够 En avoir (演员).....Alice's Mother
有或者没有
To Have
1994-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
美国佬滚回家 US Go Home (导演)
回家吧美国人
美国佬滚回家 US Go Home (编剧)
回家吧美国人
难以入眠 J'ai pas sommeil (导演)
无法入睡 / 我不困
I Can't Sleep
I'm Not Sleepy
难以入眠 J'ai pas sommeil (编剧)
无法入睡 / 我不困
I Can't Sleep
I'm Not Sleepy
Tous les gar&ccedil;ons et les filles de leur &acirc;ge... (导演).....(1 episode, 1994)
Tous les gar&ccedil;ons et les filles de leur &acirc;ge... (编剧).....(1 episode, 1994)
1991-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
拒绝遗忘 Contre l'oubli (导演).....(segment Pour Ushari Ahmed Mahmoud, Soudan)
&Eacute;crire contre l'oubli
Against Oblivion
Amnesty International - Schreiben gegen das Vergessen
Lest We Forget
1990-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
不怕死 S'en fout la mort (导演)
No Fear, No Die
Schei&szlig; auf den Tod
T&ouml;dliches Ritual
不怕死 S'en fout la mort (编剧)
No Fear, No Die
Schei&szlig; auf den Tod
T&ouml;dliches Ritual
1988-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
巧克力 Chocolat (导演)
Chocolat - Verbotene Sehnsucht
巧克力 Chocolat (编剧)
Chocolat - Verbotene Sehnsucht
1984-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
德克萨斯的巴黎 Paris, Texas (副导演/助理导演).....assistant director
德克萨斯,巴黎 / 德州巴黎 / 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Motel Chronicles
Párizs, Texas
1975-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
老枪 Le Vieux Fusil (副导演/助理导演).....assistant director
势不两立
Vieux fusil, Le
Abschied in der Nacht
Alte Gewehr, Das
The Old Gun
Vengeance One by One

阅读全文

与法国电影手册官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