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百科 > 作者电影

作者电影

发布时间:2024-06-28 18:54:41

Ⅰ 作者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于西方电影界的一种创作主张。法国女评论家克劳德-埃德蒙.玛格尼认为电影已越来越接近“和小说一样明确地、无保留地归功于一位作者”的时代。而“作者”“希望把影片拍成一部能准确表现自己意图的作品”。同时,《法国银幕》 144期发表A.阿斯特吕克的《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一文,主张“电影创作家要象作家用自己的笔写作那样,用自己的摄影机去写作”。1954年1月,巴黎《电影手册》发表F.特吕弗的论文《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提出“导演应该而且希望对他们表现的剧本和对话负责”的“作者电影”概念。他认为,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应当是导演;影片应当明显体现导演的个性;导演应当象作家一样,通过他的所有作品表现他对生活的观点;一个导演的作品的价值是由他一贯表现出的思想和艺术特征所决定的。法国著名评论家A.巴赞在《关于作者论》(1957)一文中认为,“所谓作者论无非是把一个在其他艺术中被广泛承认的理论应用到电影上”。“作者论”的观点对于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及各国现代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Ⅱ 请问“作者电影”怎么翻译啊

auteur system摘要:作者电影(auteur system),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于西方电影界的一种创作主张。

基于4个网页- 相关网页

author film欧洲人对美国的大片模式不以为然,始于法国的“新浪潮运动”催生了“作者电影”(author film),以德、法两国最为典型。

基于3个网页- 相关网页

短语
电影作者Film outeur

专业: 艺术学
author movie - 引用次数:11
Chapter Ⅰ: Hong Kong's author movie.

第一章 香港的作者电影。

参考来源 - 王家卫电影研究
author film - 引用次数:6
Emphasized on the theory of Author, th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Author Film in extemporaneous film creation will be demonstrated.

重点是运用作者论理论,论证即兴创作电影具有明显的作者电影特质。

参考来源 - 略论即兴创作电影
auctorial films - 引用次数:2

参考来源 - 论王小帅的电影创作
auteur system

·以

Ⅲ 作家电影和作者电影的区别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

法国电影新浪潮-特点:是其主要成员以前是电影评论人,都来自封面黄色的著名杂志《电影手册》,由安德列•巴赞和雅克•多尼奥-瓦克罗兹于1951年创办。在拍摄长片和短片之前,克罗德•夏布洛尔,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艾里克•罗梅尔,雅克•里维特都曾为杂志写作大量评论和其他文章。新浪潮的历史特点就是它是业余爱好者的活动,荧屏人们一批接一批改行做导演。这些年轻的作者是在影迷俱乐部开始喜欢上电影的。
法国电影新浪潮-代表作品
有克罗德•夏布洛尔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尔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紧接着有特吕弗的《四百下》 ,阿兰•雷乃的《广岛之恋》 ,后来,1960年及以后,又出了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竭》 ,艾里克•罗梅尔的《狮子座》 ,最后有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 。

【重点】他们的区别是:
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罗伯—格里叶等;有戏剧家雷乃、亨利•高尔比;有记者阿尔芒•卡蒂;有摄影师阿涅斯•瓦尔达等。而真正搞电影的只有克里斯,马克一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

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S年为诞生的日期。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瓦尔达也于1954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

3.在年龄上着: 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特吕弗和路易,马勒是26岁,戈达尔和夏布洛尔是28岁。而“左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叶是36岁,高尔比和马克是37岁,杜拉是44岁。他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来人,有的当过游击队员,有的被捕过、流放过,死里逃生。仅这一条,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导演的经历与阅历比“新浪潮”导演要丰富、复杂,他们对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他们是些跨越国界的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而“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顺利地通过放映(除戈达尔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电影由于背景比较复杂,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烦。比如:雷乃和马克拍摄的《雕像也会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长达12年之久。雷乃《广岛之恋》原定参加戛纳电影节正式比赛,结果中途被撤下来,只获得一个评论奖。马克拍摄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写罢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见》 1967年)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艺术家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情感与选择,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国电影中尚不多见。“左岸派”电影是对商业电影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讲,“左岸派”导演的作家电影是法国五、六十年代“先锋派”。“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Ⅳ 什么是“作家电影”

不算类别,相当于导演个人电影,就叫做作家电影。其个人化痕迹非常明显,不考虑观者是否愉悦和欣喜,主要在于表达的一些电影都被称为作者电影。法国由于新浪潮的风潮,直到现在还保留了大量作者电影的生存空间。

看valli 的答案,我看成作者电影了

阅读全文

与作者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部电影主角叫佐伊 浏览:453
怎么看哪个电影院好 浏览:881
机器人有关的国内电影 浏览:63
好看的黄色港片 浏览:147
快手播放无版权电影 浏览:930
好看的印度电影推荐100部 浏览:772
中国最大的微电影模糊网站是为向网吗 浏览:965
宝葫芦那个鬼片图片 浏览:236
肉剧情多的电影 浏览:942
埃博拉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359
八排的影厅第二排 浏览:98
在哪可以看网站 浏览:847
哪吒是几维动画 浏览:377
日本打架电影 浏览:618
电影儿子与后妈的惊天秘密 浏览:156
看电影群聊取什么名字 浏览:254
日本电影推荐同志 浏览:256
少林醉八仙拳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754
韩国孩子到中国找爸爸是什么电影 浏览:141
为啥八度电影院不能看了 浏览: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