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分钟的电影大概多少个镜头
十分钟的电影大概五个镜头。
欧洲电影奖最佳短片.全片只有五个镜头,中间那组长达6分钟的长镜头屌到我只能讲粗话了。然后天亮,拉开窗帘,我离开孤独是没有一句衡慎对话。只有内心独白,或是没有回音,不会碰撞,渐渐消失的单句。看这部影片的我们,用一分钟看他刮胡子,一分钟看她吃糖,一分钟看她涂花生酱。
电影镜头:
意大利罗马街头,一名来自东方的游客周游名胜古迹,拍下诸多照片。顺着当地人和导游图的指示,他总算在街头正大找到一家可以洗照片的小店。经过一番咨询,他得知需要等上十分钟。游客走出小店,百无聊赖抽起香烟,街头的钟表显示为11点50分。
与此同时,远在另一头的萨拉热窝。一户普通人家,妈妈一边准备午饭一边逗弄正大哭大闹的小宝宝,妈妈手忙脚乱,无暇他顾,指使长子外出找点水和面包回来。少年走上布满废墟和残骸的街头,平静的中午突然被尖锐刺耳的炮火打破。
影片从搬家公司一行人假装帮冯先生搬东西开始,音乐用了充满鼓点的富有喜咐清敬感的音乐。一是具有传统民乐的感觉,二是曲调欢快,增强他们“无实物表演”的滑稽感。
② 谁知道这么个电影,是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的,1995年的片子
我看过这么部电影,也是很多名导导演的,叫<十分钟年华老去>
这是介绍. ..但是好象是02年的
下面是介蚂物绍..
信报威尼斯专电:(特派记者冯翰墨)威尼斯当地时间9月3日中午11时30分,曾经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公映的集锦片《十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tes Older)在卡西诺中心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这部影片是由全球10位著名导演各自拍摄的短片组成,每部片长都限制在10分钟。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看到,影片的几位“主角”还未到场,就已经有许多意大利和外国记者早早
在门外守候。等工作人员放行之后,可以容纳近100人的大厅几乎人满为患,许多迟来的人不得不站在过道里,而台上台下记者与几位导演的交流,气氛之热烈绝不亚于好莱坞明星在这里的露面。可惜,贝尔托鲁奇、戈达尔两位大师没有来到威尼斯,这令大家多少有些失望。
影片在电影节上一共就放映4场,所以电影票的走俏可想而知。当日14时30分,记者来到了距离电影节主会场最远的一家电影院。按照原定时间应该在14时45分准时放映,但是为了争睹这部众位著名导演的电影集粹,各国记者和影迷蜂拥而至电影院门外,排队的长龙绵延将近200米。平时只用2分钟就能从栅栏外走进电影院入口处的路程,记者这回却用了将近半个小时。入口甚至增设5名工作人员检查证件,以防有人混入电影院。到了里面,黑压压的观众席更是难以找到一个空座位。好不容易在倒数第五排靠近出口的位置坐定后,记者看看手表已经是15时了,一些不耐烦的观众开始拍巴掌叫倒好。
影片放映了7位导演的作品。第一位出场的是曾经拍摄过《末代皇帝》的意大利电影大师贝尔托鲁奇的《A History of Water》,是一个有点类似中国流传的“善有善报”的哲理性故事。
第二部展映的《About Time2》出自迈克·菲吉斯之手。他的影片将大屏幕上切割为四个镜头,每个镜头各自讲述着各自的情节,最后却又总能在不经意间重合。尽管在影院呈现的效果乍看有些眩晕,但是许多观众仍然对其拍摄手法上的新意报以掌声。
法国国宝级的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的《In the Black of Time》被当作压轴戏搁在最后才放映。在这部短片里,大师以纪录片的手法重现战争、暴力与死亡,如果地球的生命仅剩10分钟,那么人类的自相残杀将彻底毁灭我们自己。
很遗憾在这次国际大师级的短片集粹中,没能看到陈凯歌的《百花深处》。据说他参加此次集粹的《百花深处》,源自北京护国寺附近的一条小巷,不知道陈导是否能把对北京古老的魅力化作不朽闷厅液的影像。
再看下这个..
看里面的集锦电影 有没有你说的那部..
什么是拼盘电影,就是几个导演各自拍一部短片,凑到一起,或者叫集锦电影。这几天集中看了几部拼盘电影,补看了一直没有看完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又看了06年戛纳的《巴黎,我爱你》,今年的《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电影》,但说句良心话,我一点不喜欢拼盘电影,而且这种趋势是越来越不喜欢。
除了这三部之外,我知道的拼盘电影还包括《六个导演眼中的巴黎》、《四个房间》、《九一一事件簿》、《性爱禁区》以及三个导演拍的《爱神》等等,人数再少下去的话,就称不上是拼盘了。在这些拼盘电伏世影中,我认为成就最高的无疑是02年戛纳的《十分钟年老去》,阵容是超豪华的,15个当世名导,10分钟的长度,宽限的体裁,其中的三部我非常欣赏,分别是伊利·曼佐的《一瞬间》勾画了一种回忆的情绪;沃克·施隆多夫的《启迪》叙述了一种哲学的深刻;维姆·文德斯的《距离托那12英里》渲染了一种眩晕的感觉。
到了4年后的《巴黎,我爱你》这里,时间从10分钟压缩到5分钟,18个导演。说实话,我只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爱与浪漫,而且这种感觉来得还比较表面。只是觉得有几个短片挺讨巧的,诸如5区塞纳河畔不同种族之间的爱恋;7区埃菲尔铁塔下的滑稽幽默;12区巴士底广场,偷情丈夫因为妻子身患绝症后的回心转意。其他的,恕我记忆不好,已经忘了大半。而今年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好么,35个导演,3分种的时间,看的时候简直像走马灯一样。看完了立马就忘了,脑子里顶多只剩下几个场景。3分钟,在慢节奏导演的手里,就是几个空镜头,几个情绪营造的时间,哪还来得及什么故事。
再来说我为什么不喜欢拼盘电影,我想用文学艺术里的东西来做类比。每个艺术门类都有它自己最成熟,最能代表这门艺术的发展水平的形式。放在文学里,就是小说;放在电影里,就是长片。同样都是长片,可以像科恩兄弟的《冰血暴》那么短,也可以像英格玛·伯格曼的《芬妮与亚历山大》那么长,但这都不妨碍其作品的优秀程度,就像是在小说里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之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但总得有个限度。时间的,或者是篇幅的。再短了,就不成样子了。比如,10万字可以写成一部小说,这肯定没问题,就像是90分钟的电影;2万字,可以凑合成一篇说得过去的小说,就像是10分钟的电影;2000字也可以勉勉强强挤个超短篇什么的,但显然难以成为什么名作了,因为这基本上就是小散文的篇幅,就像是5分钟的电影;200字呢,差不多是一首现代诗的长度,就像是3分钟的电影。
③ 《百花深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何评价
这部微电影以一位搬家公司工头的经历,展现了老北京冯先生对‘百花'深处胡同的眷恋。
导演在表现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用传统文化的衰落与消费主义的盛行,表现出新旧更替之下的时代的变迁。影片中镜头、果别的使用与意象的呈现十分巧妙。
影片中导演大量使用运动长镜头:"搬家"过程中镜头不间断的由工头和另一个抬“金鱼缸“的工人转移到一旁嗤笑的工人,在刻画搬家工人形象的同时对“搬家”场景和工人们的运动进行了洋细完整的记录,使得情节连贯真实。
铃当的当子找着了,它在陈旧的成墟之上,铃铛的壳手也找到了, 它在新填的沟里。一个铃铛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留在原地,一个随着泥土被带走,当它重新组合起来,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正如影片里虚实重叠的呈现:白墙黑瓦红柱子,院中有棵大槐树。
铃声叮叮当当的,引发观影者想象它多年前遇着刮风下雨时的声音,也让观影者联想起冯先生找着铛子时的欣喜。
冯先生提着铃铛奔向大槐树,逆光的拍摄在勾勒人物与树木轮廓的同时将冯先生与新兴的高楼分离开来,不仅增添了影片的空间感与艺术感染力,也烘托出一种诗意、神秘的气氛。
再表现了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的碰撞后,表现出了传统文化仍然磅礴的生命力,为影片的主旨披上了一层复杂性。
这部电影通过对冯先生面对新旧两种环境不同的态度,细腻而真实地表现了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者对盛行的消费主义与外来文化的"对抗",从而表现出新事物的旺盛生命力,同时也揭示了时代发展过快,传统文化衰落,及年华易逝的悲哀。
这部影片无疑会引导观众,在追求新兴事物的同时,回忆并寻找以往的生活印记,使许多生活结奏过快的人看到细微处的美好。影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