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少爷们上法场——电影背后真实历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叫《老少爷们上法场》。
讲的是清朝同治年间在天津发生了一起教案,当地有人杀洋人烧教堂,闯下大祸。帝国主义兴师问罪,色厉内荏的清政府就责成天津当地官员去解决,后来经过斡旋,帝国主义提出只要在10月19日那天处死16名人犯,这事就一笔勾销了。
为此,天津道台按每人400两银子的价码“买”凶,让守备张大辫子去料理,张大辫子拿了钱,又以200两一颗人头的价码转包给外甥金螃蟹,这金螃蟹也不含糊,以100两一颗的价钱找了个街面上的小混混二狠子去办。
二狠子是真狠,嘁哩喀喳就给办齐活了,其中有卖身葬父的;有卖身给儿子换出身的;
还有一个土财主特搞笑——被道士骗说那天被砍头的16条好汉能成仙,于是就稀里糊涂地把自己给卖了;当然也有真的参与烧杀的“好汉”。。。等等不一而足,反正预备齐了,这个二狠子和金螃蟹最后也都没跑了,一同给捎带了。
最有意思的是上法场那段,一个个扮成戏台上“英雄好汉”的模样,唱着天津快板热热闹闹地上法场。
以下就是最后的那段法场路上的天津快板:
后来拉起意大利炮轰城楼的李云龙在片中贡献了颜值巅峰,在戏中扮演了那个为了给儿子换个出身而把自己人头给卖了的穷书生。
那么这故事是否真有其事呢?
还真有。
这事发生在同治9年(1870年)。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被镇压,两次鸦片战争也已经结束,两宫垂帘,亲王辅政,洋务运动,一派中兴景象。
但是社会上却出现了一种反对传教士的情绪,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几起骚乱。
这可不是把“Station”改为“Zhan”那么幼稚的行为,而是针对洋人的暴动。
有传言说传教士迷拐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和身体其他部位做药材,6月21日,激愤的天津民众包围了一所教会开办的孤儿院,以及几所教堂和法国领事馆,暴乱最终酿成了悲剧,基督教堂和法国领事馆被烧,修女、传教士和法国领事都被杀害。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法国人马上就提出抗议,就差扛枪了。
清政府赶紧让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出面,但是曾老爷子最不喜欢和洋人打交道,年岁大了,实在不想出头,可巧,两江出了个“刺马”案,于是曾国藩赶紧自荐出任两江总督,撂了直隶的挑子。
两宫和亲王环顾四周,终于把目光落在了李鸿章身上。李鸿章那时47岁,正值壮年,颇敢于任事,还未意识到自己只是个裱糊匠的时候。于是义不容辞地上任了,并以雷霆手段迅速解决此案。
李鸿章找到英国领事雅妥玛谈判,首先把政府的责任摘干净,得把性质定在民间纠纷啊, 否则就成了外交事端了。
很快,就解职了几个办事不力的地方官员,以此安抚洋人之心,并由总督衙门出面逮捕了80多人,宣布其中25-30岁的青壮年将按大清例律严惩不贷。教会的损失将得到赔偿,朝廷还将安排大臣崇厚远赴法兰西表达大皇帝对此不幸事件深表的遗憾。
那么清政府官员果真只是办事不力吗?没有直接参与吗?
有个叫陈国瑞的提督,原是太平军出身,后投靠了曾李,很立了些军功,颇得李鸿章赏识。6月21日那天,也很是鼓动了一把群众。但是这些事实都被李鸿章给压了下来。
最后,公使通过冗长、充满火药味的谈判后,达成如下协议:
一、赔偿白银25万两,其中12万两赔偿给法国领事等4位被害人家属,13万两赔偿教堂;
二、流放知府和知县(毕竟死了法国领事,总得有个交代);
三、处死20名骚乱的首领,流放另外的25名参与者。
这20名被处死的“首领”应该就是电影的原型。
但是他们临死前可没有大张旗鼓地游行唱戏,因为李鸿章选了10月的某个清晨悄悄地执行的,原因是李鸿章为了避免按照午时出斩的老规矩的话,可能引起规模更大的抗议示威活动。
领事派人监督了此次行刑,事后的报告中写道:
也许这就叫做老少爷们上法场吧。
当时李鸿章很担心法国人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还在大沽炮台加强了守备。
但是普鲁士的俾斯麦彻底帮了他一把,1870年7月,普法战争开打,一年后,普鲁士的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法国根本无暇顾及东方的教案。
许多年以后,当李鸿章,这位“东方的俾斯麦”会见俾斯麦本尊的时候,是否提到过这件事,不得而知。
我们知道的是10月份的那个清晨,20颗血淋淋的人头在晨雾中滚落在地。为什么历史总拿这样无谓的P民来充数呢?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同名公众号,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