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余华的小说《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活着》是一部讲述死亡的故事,而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活下去。
小说的主人公徐富贵由于年少放荡好赌而破败家业,气死父亲。随着社会的变革,子孙爱人相继离世,唯有一头老牛与自己相伴。作者余华以冰冷的笔调,书写震撼人心的生离死别;以平静舒缓的方式,把富贵以及读者的美好幻想打破。这是一部很“残酷”的作品,在结局时,告诉读者,活着的理由,只为活着。
阅历尚浅的时候读《活着》,觉得富贵的“活着”只不过是苟且偷生,像行尸走肉一般,碌碌无为,没有进取心,没有奋斗,只有绝望和等死。
现在再读《活着》,此时心境与之前大大不同,生活阅历也逐渐改变了我的想法。活着,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词。现实是残酷的,我们经历了梦想的破碎,经历了亲人的离去。曾有过绝望,让我不知所措,万念俱灰,但活着,却成为了我心中最坚定的信念。它意味着无论经受多大的痛苦,遭遇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要面对现实,勇敢地活下去,而轻生的逃避,是真正的懦弱。如同富贵一样,父母、子孙、女婿、爱人的离世是对他巨大的打击,每次都如沉重的铁锤击打自己的胸口。尤其是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是他最后的希望,但命运却不肯放过他,硬要夺去苦根的生命。本以为富贵心中最后的一缕希望也熄灭了,可富贵没有轻生,活了下去。他不畏现实,不畏痛苦,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活着,只是活着。
在那样的年代,一个最普通的家庭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根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他们,但他们也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对生活和未来依旧充满着美好的向往,那种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不管怎样,生活总要继续,不允许我们懦弱。
❷ 活着中书与电影受众有何不同
活着的电视剧更好看,现在应该没什么人看这个剧了,因为翻拍的雷剧太多了,导致真正经典的好剧没人看,悲哀啊,小说除了文学爱好者更是没什么人看
❸ 在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 形式的魅力 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给你触动有哪些
我更喜欢小说,因为感觉电影有点儿意犹未尽,有很多东西都拍不出来,而小说可以慢慢回味。
❹ 小说活着与电影其中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人物形象等于人物性格加身份地位。
❺ 为什么电影活着与书后面有那么大差距
小说跟电影的差距是一定的。
小说里有天马行空的想想,还有读者自己的想法跟观点。
但是电影就是导演根据他个人对原著的理解所拍摄出来的。可能是观众跟导演的想法不同,也可能是现实拍摄技术有限,所以会导致电影与原著的差别
❻ 电影 活着 相比较小说 活着 为啥会少一些沉痛戏份
因为涉及到文革啊。包括三年自然灾害的很多历史。其实活着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历史的大背景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但是呢中国解放之后49年到76年基本没有生产,都是一次一次的政治运动,小说敢写,但是你电影不能拍啊,你拍了你还怎么上映,这就是电影相较于小说会少一些沉痛戏份的原因。平凡的世界其实是一样的,电视拍的有点偶像剧了,小说其实很残酷,另外莫言的生死疲劳如果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个人感觉不会比活着差多少,推荐你有时间可以看一看。
❼ 小说活着与电影的情节的不同
小说里人物都死了只有富贵还活着,电影里富贵、家珍、女婿、外孙都活着;
小说里有庆是因为抽血救春生的妻子,抽血太多死的,电影里是被车撞;
这是主要的不同,其他细节的不同有很多
❽ 张艺谋的活着和原著区别好大
是的,这样改编是为了可以过审,虽然最后还是没有过审。电影比书多了一份希望,人生本来就痛苦,有一份寄托总能给人安慰。
❾ 《活着》在影片中与小说中的情节有什么出入,在此情节中做了什么处理
原著活着讲述的是一种人生,有各种意味,甚至可以说是有哲学因素。电影活着只是在讲我国旧社会和文化大革命我国的样貌而已
❿ 《活着》,完全没有小说那种“死了”的感觉
余华的小说,我看过,内容不算现实,但是很深刻觉得比电影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挺好的一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