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些明星是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毕业的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毕业的明星有:陈翔、赵轶博、张豪、展茂平、张喆、刘馨棋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Sichuan University of Culture and Arts),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简称“川文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2016年被列为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系“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首届理事单位。
学校地处李白诞生地、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学校毗邻南郊机场,俯视滔滔涪江,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现有绵阳、梓潼两个校区;设有音乐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传媒学院、文化经济学院、思政与公共课教育学院、汤用彤国学院、中国书法篆刻学院以及职业教育学院;建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和王蒙文学艺术馆。现开设本科专业36个、专科专业21个,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3580人。
② 释海灯的人物生平
释海灯(1902-1989)俗姓范,名靖鹤,字剑英,又名无病。
幼年出身贫寒,父亲是个穷裁缝,勉强度日。 1906年5岁丧母。
1908年7岁随舅父习武。聪慧勤学,酷爱文学和武术。入私塾,成绩优异。 1916年秋,参与绵阳南山师范学校统考,其年龄最小,但以第一名成绩为录取,在校两年时间,总保持第一。为帖补生活,以帮老师改作业和投稿糊口度日,但还是以绵阳十二县第一名成绩毕业,后分到梓潼一所新学校任教,之后辞职到成都深造。
1918年17岁考取四川法政学校(后并于四川大学)文学院文学系,因家境贫寒,以第一名成绩又考入四川省国立警监学校公费学校。从此,早上习武,白天上学,晚学诗词,生活渐趋稳定,追随李药师问诊切脉,为人看病行医,由于长期生活清贫,体质单薄。
1920年19岁正式改名范无病,意无灾无难之意。因为父报仇心切,到处访求名师,结识了川军28军教官王体泉,拜其为师,学习钻研武功。
1927年回成都,借宿同学处,以<<新新新闻>>写文章糊口度日。 1928年两位身怀少林绝技的少林寺护寺高僧,因祖庭被军阀所毁, 前往四川化缘救灾,住成都昭觉寺(详见:汝峰大师之迷)海灯法师在成都五岳宫街观看汝峰大师(即贞绪大师)表演少林绝技时,想习之,追随数日,但汝峰大师(即贞绪大师)告知:“本绝技概不外传,必须是我少林弟子方可习之”。以示虔诚,要求以其胸燃32盏油灯,燃灯供佛, 皈依佛门拜师入佛习武,海灯遂拜二位高僧为师,学习少林武功。开始练“童子功”、“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等,二位少林高僧苦心教导下,范无病学得不少功夫。每天凌晨三更闻鸡起舞,勤学苦练,终练得四大绝技:
一、面壁坐禅:入定几天,轰动一时。
二、二指禅功:就是用二指撑地,翻身倒立可达二分锺。
三、童子柔功:须从少年学起,终年不辍,终生不娶,才能练得全身柔软如棉,能头套进腰鼓桶,运用软功,利索落地。
四、梅花椿拳:脚踏梅花椿,步法稳健,分寸不乱,才能在十一根高约三尺左右的梅花木椿上如履平地,表演梅花拳法。开始练低椿,再逐步提高。
范无病武功精进:特别是五行功、达摩功、少林精拳、少林棍法、子龙枪法、青龙刀法、九步连环拳,以及单、双板凳拳等软硬功夫。
1928年随师应回龙寺邀请,向云禅和尚和丹岩老人学习内外桩功,以及少林套路,为日后少林武术奠定良好的根基。
1929年由川军28军教官王体泉引见拜山东朱智涵道长学习少林拳和道家功等。
登登州嵩山少林寺,请贞俊法师((1865~1939))纠正拳脚,贞俊法师认为海灯有江湖气,不愿指点。不久,海灯离去。
1932年海灯法师考入成都北较场军官教育团读书深造。 1937年暮秋,五岳宫,佛泰长老引荐成都昭觉寺方丈、学问渊博的智光法师, 进大殿范无病顶礼膜拜礼师,智光法师为范无病披剃,授以“三皈”、“五戒”,取法名为海灯。
1937年初冬,到昭觉寺智光法师处受具戒,正式成了和尚,自号“常精进僧”。
担任昭觉佛学院国文教师和武术教师。宝光寺与昭觉寺齐名同为佛教禅宗丛林,寺内方丈贯一老和尚禅学精深、德高望众,他在任方丈前与佛泰长老同为宝光寺的“四大班首”之一。任方丈後,智光法师和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能海法师都是贯一老和尚的受戒弟子。所以出家前後常去宝光寺向贯一老和尚学禅法,兼教宝光寺众僧武术。几十年来,海灯与宝光寺一直保持着联系。
1938年海灯法师就任梓潼县七曲山大庙住持、及梓漳县佛教会理事长。 1946年河南省嵩山少林寺被聘为国术教授 。住云水堂,而後进达摩祖师面壁洞坐禅,入定七天七夜,轰动一时。
1949年解放後,海灯法师多次参加省、市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及表演,担任上海市体育宫武术教练。在习武的同时,坚持研究佛学、医学和文学。同时对中国古典文学兴趣浓厚,特别对旧体文坛造诣更深,向为海内外名家所称道,出版《少林云水诗集》等。
1952年海灯法师在上海杨浦区榆林路西方莲社,讲经弘法授课。 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大师主持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组织重建工作,虚云大师以其百岁高龄率僧众开荒垦地,躬耕陇亩,打地抛砖,重建寺庙,再塑佛像。至1959年,殿堂僧舍相继落成,建筑面积约662l平方米,新塑寺内佛像50余尊,有120多名僧人住持。
1956年里,鉴于寺中僧众日增,为提高大众的佛法知识水平,虚云多次同大家商量在寺中创办佛学院,却因没有合适的讲经人选而搁浅。
1956年6月,释海灯(海灯法师)自上海来到云居山亲近虚云,即为虚云大师留下常住于此。 1956年7月15日,原住持性福和尚退居,释海灯(海灯法师)升座就任方丈。 不久,虚云与海灯和尚共同主持了寺中的讲经法会。法会上,由海灯法师为僧众讲《楞严经》,前后长达四个月之久。参加听讲的除了本寺和云居山及周围小庙的僧尼外,还有专程从香港及内地其它省市赶来的四众弟子,海灯法师对经文十分熟悉,讲解时流利自如,通俗易懂,口齿清楚,声音宏
亮,叙述生动有趣,所以每堂课大伙都听得津津有味。
1956年十月为续佛慧命,弘扬沩仰宗风,虚云边重建边考察座下学子,考察毕,虚云在真如寺向释海灯(海灯法师)、性福和尚数人传授沩仰宗法印(详见云居山挂沩仰宗钟板)。尊为沩仰宗九世海灯宣明。侍者济平法师本为虚云和尚座下弟子,但虚云老和尚告诉他:会有一位密宗大师来,你要拜他为师,故济平法师转拜海灯法师座下。(济平法师转看简介)
1957年初,好事者欲占据真如寺僧众55-57年所开垦的田地,甚至竞将虚云所住茅蓬也划入迁出范围之内。虚云求助李济深又把此信转至周恩来总理才得以为保全。
1957年夏,虚云继续安排海灯法师在真如寺为僧众讲《法华经》,到十月才结束。期间,虚云与海灯法师一道在寺中创办佛学研究苑。择有高小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年比丘近十人就学其中。学僧釆取不脱产学习制度,每日于早四点早课后即听讲两小时,晚六时又听讲两小时。要求听过讲课之后进行自习,然后覆小座。这一年主要由海灯法师讲课,学僧则要求背诵《楞严经》《法华经》及《四分律比丘戒本》等。
海灯法师讲《楞严经》写了一首名为
“云居山讲楞严经”的诗:
“农事泯诸相,
勤耕第一荣。
饱温既有得,
闲坐话无生。”
诗既写了当时在寺中讲经的情形,又体现出他十分推崇禅宗的“农禅并重”之家风。这首诗现已收录在1985年由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的海灯法师所著《少林云水诗集》之中。)
1957年的上半年,海灯法师用了4个月的时间,讲完大经《法华经》。不讲经时,每天坚持练武和放牲口。庙里常住僧众有120多人,听海灯法师讲经的除本寺和山上山下周围小庙的僧尼之外,还有从香港和国内各地来的僧尼和男女居士等,人数最多时达300多人,一般情况也有200人左右。海灯法师对经文十分熟悉,讲解时流利自如,通俗易懂,口齿清楚,声音宏亮,叙述生动有趣,所以大家每堂课都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愿意听他讲经。
为了提高寺中青年僧人的文化修养,海灯法师在讲经之馀,还以《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古典名籍为教材,给大家讲授中国古典文学知识,使青年僧众受益非浅。
1957年九月十五日虚云大师便请摄影师上山,拍摄全山风景,举凡大雄宝殿佛像、藏经楼、法堂、晦山与戒显和尚塔,明月湖、赵州关、飞虹第五编 当代中兴志桥、海会塔,以及所住茅蓬一一拍照。又自摄坐像一帧,共计三十九张。相片冲冼出来之后,虚云亲自安排分送给有关捐助功德的善信。
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属於我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禅宗一派,一般不习武,而以参禅为主,所以庙里基本上没有什麼人专门跟海灯法师习武,海灯每天清晨一个人单独练习,有时也和弟子济平一道对练。在真如寺期间,海灯法师曾为大家表演过几场武功,给寺庙常住的僧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中有拿手绝技“二指禅功”,三节棍、九节鞭、罗汉拳、梅花掌、空中射箭等等。海灯法师打的三节棍能摔成一条直线,变化多端;空中射箭则更是令人叹服不已。特别是“二指禅功”更是令人叫绝。
海灯法师在真如禅寺主要主持修建:锺楼和鼓楼两座建筑。(文革后重新修复的锺鼓二楼就是在之前的基础上重建。登上真如禅寺的锺楼和鼓楼,便见正中大梁上一行醒目文字:“佛历二八八四年(公元1957年)岁次丁酉夏四月初八主持海灯皆两亭大众同建”。) 1957年10月济平法师跟随海灯法师到上海研习法华、楞严等经典。在上海期间除日常五堂功课外,每日听经九小时,更夜不倒单,或拜经、或参禅。同年应邀请海灯法师在上海佛教青年会宣讲《金刚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客似云来,反响极大。
((据导游回忆:海灯法师在上海的时候,住淮海路,我一前辈道友当年还年轻,海灯法师教他练武,他不喜,后来海灯法师竟把密法传授于他。文革时代,正是此道友保存了海灯法师的诸多法本法宝,实在是法师之先见之明。
海灯法师晚年,竟被人请去拍一指禅,故脚上绑了绳子。后又被最早宣传海灯法师的记者倒头一棒,成了一大冤案。法师黯然圆寂,留下云居山那沩仰宗九世祖塔,明月清心,岂劳分辨。
2012年吾曾拜见海灯法师高徒济平法师,济平法师已界八十,尚生龙活虎,金刚面目,我曾问他本门传法的事情,他说师父传我大法,不能随便传人,可见法师传承之严格,据我相识的一位法师才得亲传,居士们学得多是皮毛耳。))
1959年,海灯法师就任苏州吴县石公寺住持,随後赴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问道、修行、…… 1967年深秋,海灯法师从上海返回四川。在故乡江油县重华镇的山边结了一间简陋的茅逢,取名“本愿精舍”。定居下来。并写诗抒怀:
占得恒河一点沙,
半瓢白水过生涯;
海滨抛却名人社,
山麓结成开士家。
海灯是个苦行僧,生活极为简朴,他回到家乡后,以教武为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 海灯在重华镇时,不仅教人习武,还替老乡看病,很受当地人的尊重。他一直过着平静的日子,终年隐于山乡。 1968年初春,他怀首“古稀不作衰龄想,两脚犹堪踏九州”的雄心宏愿,带领徒弟四人到河南嵩山,探访了阔别三十年的少林寺。这是海灯法师第六次故地重游。来到寺内,但见雪飞鸟鸣,苍松依旧,忆及昔日“闻锺起舞”、苦练少林硬功的景况,不禁感从口来,随口吟诵道:
雪花六出鸣啼鸟,海燕双飞忆卧龙。
三十馀年唯好梦,百千万劫亦英雄。
临行加顾少林径,益我难忘子夜锺。
归途中,又写了《重游少林四绝句》,其中一绝云:
嵩山技击名中外,
少室健儿遍九州;
人日我来春正好,
光景无边雪未休。
表达了对少林武术的高度赞誉和对少林寺的深厚感情。
1976年9月9日粉碎“四人帮”後,海灯法师欢欣鼓舞,他又命笔写道:
“冷坐十年成底事,
但向人间作白牛”。
愿在其有生之年,为振兴少林武术鞠躬尽瘁。 1979年9月,一个电影摄制组在四川拍摄奇人奇事,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龙腾辟谷论坛听说江油有个会武功的和尚,便请来了海灯,海灯就这样走上了银幕。香港长城影业公司和峨眉电影制片厂合拍大型新闻记录片《四川奇趣录》,海灯法师带领弟子们,来到川西名刹宝光禅院,表演了精彩的“二指禅”、“童子功”等少林武术,赢得了“功深面壁、绝技惊天”的赞语。当时,宝光寺僧众和新都不少青年纷纷向海灯法师学习少林武术,法师尽心施教,不知疲劳。他在《宝光寺杂咏十首》诗中有云:
高山流水几经年,洗髓无能未敢眠;
愿将所学传新学,玉宇澄清乐有年。
体现了海灯法师老当益壮、勤奋不辍、将自己的少林绝技传授给青年一代的可贵精神。
随着这部片子的公映,海灯的大名第一次得到传扬。
此间,摄影组主创人与海灯法师过从甚密,曾向他学习剑术、求教诗法,并有《敬呈海灯法师》七绝四首相赠。海灯法师将离宝光寺时,乃回赠以《留别新都冯君》七律一首:云水光中洗眼来,风尘亦识谪仙才。
青山娱目万千里,白月传心三五回。一剑有知增慧业,十年无语对秋崖。
人间到处皆亲友,辅世不须问劫灰。 1982年,事缘当时少林寺的当家和尚释行正,送几个学僧到四川读佛学院,途经江油市。他与海灯是旧识,故友重逢,互叙友情,海灯称将再到少林参访,释行正表示欢迎。他回到河南後,未久海灯带了六名弟子,到少林挂单住下来……
1982年11月海灯的弟子肖定沛写出了一篇将海灯与少林寺联系在一起的新闻并发表,正是少林热,且名声在外,又被冠以少林的美名,顿时名声大噪。被某位知名作家写成《海灯法师传》。(此後海灯法师也不得不默认为少林方丈,更何况由护寺和尚倾授少林武术,不是少林也是少林无从辩解。不料纸包不住火还是为之後的真假少林方丈风波埋下伏笔)
1982年底,海灯法师怀著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了继承和发展我国少林正宗武术,谢绝了国外的聘请,在耄耄之年,重返少林寺。“来到少林梦亦新,千峰挺秀见精神”。在这座充满生机的“天下第一古刹”,海灯法师不辞辛劳,课徒传艺,为振兴少林武术、振兴中华武术鞠躬尽瘁。当时,新都及四川各地的弟子曾不远千里,前往少林寺探望海灯法师,法师与他们合影留念并写《忆蜀》诗相赠:
万峰独逊此峰幽,满目榴红绝顶游。
一片白云生足底,几多大事记心头。
爱人以德真名宰,辅世忘功契上流。
记得来时清静路,半钩新月映平湖。
诗中所吟的清静路,实指新都的宝光禅院,所吟的平湖,实指新都的升庵桂湖。
1983年北京晚报连载了“海灯法师传”长篇小说。使海灯成为媒体的焦点。
1984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记录片《少林海灯法师》, 展示法师的三大绝技。1984年四月中旬,摄影组评价:海灯法师“得达摩正宗,怀惊人绝技”,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海灯法师传奇的一生,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少林海灯法师》的彩色电影。摄制组陪同海灯法师一行回到宝光寺,与僧俗旧友及文武弟子们相聚。
1984年年底,摄影组刚在北京拍完这部电影,又应中央电视台和成都市外办的联合邀请,海灯法师冒著风雪严寒,带著高徒范应莲、李兴友等人赶到宝光寺,参加拍摄反映佛教徒生活、由笔者编剧的电视片《佛门生涯》。因此,笔者有幸又一次得到法师的赠诗,勉励之情,溢於毫端:
宝光妙意几人知,
曾向峨峰礼导师;
何期桂湖遇才子,
此行端不枉游资。
同时,海灯法师在雨雪交加的黎明,去访问新都的弟子执教的武术训练班,海灯法师高兴地对正在练功的学员们说:“你们都是童男童女,‘童子练轻功,越练越上冲’,希望你们学好武术,练好本领,为‘四化’献力,为国家争光”。 1985年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到美国访问,使当地华人社会掀起了一阵“少林旋风”,在新声戏院登台献技,弟子范应莲轻松击败一身高一米八五、体重一百六十英磅的美国青年拳手维克特。 1985年二月海灯法师应著名的度轮宣化上人邀请去美国万佛城传法,度轮宣化法师跪拜海灯宣明法师座下,以示为讲经说法者的尊重。 (海灯法师是九世宣明宣化上人为九世宣化)海灯法师也为万佛城僧众传授了度轮一生修持的密法。
海灯从美国回到四川後,一个以海灯名字命名的建筑物在他家乡破土动工,这便是之後的海灯法师武术馆奠基仪式。
(1986年十月,正式晋任为少林寺方丈)
因为海灯以少林寺“方丈”的名义大出风头,使身为当家师的释行正和尚大为不悦,就迁了海灯师徒七人的单(迁单),下“逐客令”。既然主人不留客,海灯也就带著六名弟子离开少林寺。
1986年海灯法师受邀到上海武警指挥学校指导学生练武。兹聘请海灯法师为我军侦察兵武术骨干集训队总指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1986年 4月15日。聘字为2201号
1987年四川电视台在拍摄了二十集的《海灯法师》连续剧。记录了海灯的传奇事迹。在电视台播出後,更使海灯声名远播,中外皆知。 1988年海灯法师武馆在江油落成,并举行了盛大的开馆仪式,该馆没有练武厅,没有练武功房。海灯法师任第一任馆长。海灯武馆黄琉璃瓦、宫殿式建筑,武术馆哪能这样搞呢,明明是修的纪念馆,当时就有人这么认为。武馆里挂满了海灯的诗抄。江油某领导说修一个海灯法师武馆,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打出名牌,利用名人效应。海灯法师是江油人,江油就要推出海灯法师。海灯法师随後发表《少林气功精要》引起武术节强烈反响。又整理撰写《少林云水诗集》为海内外名家所称道。由於他的名气很大,一般学武者趋之若鹜。
同年任观雾山极乐寺住持。
海灯法师一生除讲经、习武之外,还写了不少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馀舍俗被缁六十馀载,
志在金经一卷、山芋两坛,
长木妻兰若足矣,而积习未忘,
禅馀偶有吟咏,亦聊以志所感。”
(见《少林云水诗集》之“序言”)
海灯法师晚年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9年海灯法师去世后,江油市为海灯编写文史资料《海灯专集》,海灯法师弟子范应莲写了《我的恩师海灯》,并编辑出版了《海灯法师画传》。
③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在那里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在四川省绵阳市,有两个校区,绵阳校区在四川省绵阳市经济开发区机场东路83号;梓潼校区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永利街929号。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Sichuan University of Culture and Arts),简称“川文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地处李白诞生地、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学校毗邻南郊机场,俯视滔滔涪江,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现有绵阳、梓潼两个校区;设有音乐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传媒学院、文化经济学院、思政与公共课教育学院。
以及汤用彤国学院、中国书法篆刻学院以及职业教育学院;建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和王蒙文学艺术馆。现开设本科专业36个、专科专业21个,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3580人。
学校梓潼校区暨四川(梓潼)大学生文化旅游产业创业园位于梓潼县文昌大道东侧,是学校乃至全国的大学生实践、实训、实习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用武之地,更是影视歌舞明星、艺术家、企业家、科学家的摇篮。
(3)哪个明星在四川梓潼拍电影扩展阅读: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2012年与四川音乐学院等联合设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16年6月,学校被列为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系“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首届理事单位。
学校地处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毗邻南郊机场和绵阳南湖公园,现有绵阳校区、梓潼校区和成都校区;已使用土地1500余亩,总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教育教学、生活设施、信息化建设等条件先进;建有各类实验室、实习实训室近百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亿元。
学校设有美术学院、传媒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文化经济学院、职业教育学院、思政与公共课教育学院、汤用彤国学院、中国书法篆刻学院;现有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19个;形成以艺术学、文学、管理学与历史学为主干学科,文化艺术与工学、经济学相融合的特色学科。
④ 墨竹图,蒙娜丽莎,卓别林
墨竹图
名称】:墨竹图
【类别】:字画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北宋画家文同绘制。绢本墨笔,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操韵高洁,能诗文,擅书画,尤长于画竹。后人称他为“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间进士,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称“文湖州”。传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文同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文人画家。他经常借画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人品学养。运用墨色的深浅浓淡来描绘竹的各种状态,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创了“湖州竹派”,在当时和后代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表弟苏轼即曾从他学画竹。文同一生爱竹画竹成癖,《墨竹图》即其传世杰作。
《蒙娜丽莎》微笑之谜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博士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利文斯通博士是视觉神经活动方面的权威,主要研究眼睛与大脑对不同对比和光暗的反应。利文斯通说:“笑容忽隐忽现,是由于观看者改变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类的眼睛内有两个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视网膜上的浅窝)负责分辨颜色、细致印记。环绕浅窝的外围部分则留意黑白、动作和阴影。据利文斯通说,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多数集中注视对方的双眼。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了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加大了。不过,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中央视觉便不会看到阴影。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便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的目光不断转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临摹《蒙娜丽莎》,描绘口部时便要望着别处。
1993年,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这一论断既新鲜又荒诞,然而论证是有力的。集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及科学家等多种才艺于一身的达·芬奇,可谓是个“怪杰”。他喜欢穿粉红色外套,在胡须上毫无顾忌地涂上五颜六色,还常称自己解剖过不下30具死尸。他还是个左撇子,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别人要借助镜子才能读出他写的东西。因此借助镜子亦不失为欣赏者读画的一种方法。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说,表现人体美和呼唤人性的觉醒,既是大师的人生哲学,又是他的艺术观。
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几百年来,“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诸如微笑不露皓齿是因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原型因爱女夭折,忧郁寡欢,难掩凄楚之态;更有甚者,把蒙娜丽莎从贵妇宝座上推落下来,把原型贬为妓女,故而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
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次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
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性学专家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
还有一种近乎无稽之谈的说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亚胺似的,显得很陶醉,这是吃完巧克力后人体内产生的一种欢愉激素。这种说法很少有人相信,因为当时还没有巧克力呢。
画中,左边的地平线比右边的低,蒙娜丽莎的左侧看上去比右侧大。历史上左边代表女性,体现达·芬奇崇拜女性。电脑分析显示,蒙娜丽莎和达芬奇自画像的脸部有多处相似,可能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本人,埃及传说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将其读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丽莎非男非女,是两性的融合体。
《蒙娜丽莎》真伪之谜
按照以往的说法,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收藏于巴黎的卢浮宫。但在收藏界却有一种说法称,挂在卢浮宫的不是《蒙娜丽莎》,真正的《蒙娜丽莎》是在伦敦一所公寓的墙上。
这间寓所和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说,《蒙娜丽莎》完成后,作品就留在了丽莎·德·佐贡多家。后来,又有一个贵族请达·芬奇为他的情妇画一幅肖像,这个被称为“拉乔康达”(意为“微笑的人儿”)的女子,和蒙娜丽莎长得很像。于是,一时懒惰的达·芬奇把《蒙娜丽莎》的脸部换成拉乔康达。画作完成后,那个贵族抛弃了拉乔康达,因而没有买下这幅画。后来达·芬奇应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请去法国,带去了这幅画。普利策说,使卢浮宫增添光辉的是拉乔康达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后来流落到英格兰,本世纪初被一家博物馆馆长、艺术鉴赏家威廉·布莱克买下,后来又为瑞士一财团收购,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员。
本世纪初,曾经有许多人大规模地复制、伪造艺术名作,有理由怀疑伦敦的那幅是赝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对他的这幅画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他用显微摄影技术证实,伦敦这幅画上的指纹同达·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纹相同;根据记载,蒙娜丽莎比拉乔康多年轻19岁,被画时披着一条表示悼念的面纱,在两幅画中,只有伦敦那幅显示一个更显年轻的女人披着漂亮的面纱;另一个证据是,拉斐尔当年在达·芬奇作这幅画时曾经作过速写,速写中的蒙娜丽莎背后有两根圆柱,这两根圆柱出现在伦敦的肖像画里,而卢浮宫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
几百年以来,不少收藏家各自声称他们藏有真正的《蒙娜丽莎》,数量居然达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国缅因州伯特兰美术馆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经测定,此画确实是当年达·芬奇的手笔,画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丽莎本人。专家由此推测,这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可能是作者同时画的一幅底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目前卢浮宫内收藏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赝品,其依据在于1911年发生的那起盗窃案。在那起盗窃案中,《蒙娜丽莎》失窃。两年后,它出现在意大利,但是画面上蒙娜丽莎身后两旁的廊柱已经被切掉了。几年后,《蒙娜丽莎》被归还卢浮宫。但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次失而复得只是一场烟幕,真正的《蒙娜丽莎》已经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购,挂在卢浮宫内的只是一件赝品而已。
《蒙娜丽莎》背景之谜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认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证据是,达·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约100公里的芬奇镇,并曾经在阿雷佐生活过,这一地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因此,达·芬奇很有可能采用这一地区的田园景色作为《蒙娜丽莎》的背景。当佩德雷蒂的这一观点在达·芬奇绘画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后,许多美术史专家都对他的研究结果表示肯定。
编辑本段《蒙娜丽莎》死因之谜
按照记载,丽莎·迪·格拉尔弟尼在46岁时抑郁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脏病专家说他发现蒙娜丽莎的左眼上有一块黄斑,这是胆固醇含量过高的征兆。这个日本心脏病专家说蒙娜丽莎应该死于心肌梗塞。
编辑本段《蒙娜丽莎》身世大白
几百年来,有关画中女子真实身份的论证从未停止过。德国海德堡大学专家在图书馆的历史文件书页旁注笔记中获得最新线索,揭开了蒙娜丽莎的身世之谜。
海德堡大学专家宣称,通过分析图书馆内一本约500年历史的藏书页空白处潦草的笔记,他们可以确认,这位有着神秘微笑的女子闺名丽莎·盖拉尔迪尼,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布商弗朗切斯科·德焦孔多的妻子。这份文件由大学笔迹部负责人阿迈恩·施勒希特博士两年半前发现。文件原所有者阿戈斯蒂诺·韦斯普奇与达·芬奇熟识,是当时佛罗伦萨政府官员。他文件空白处所留笔记中,把达·芬奇比做古希腊艺术家阿佩莱斯,说达·芬奇正同时创作3幅作品,其中之一便是丽莎·德焦孔多的画像。文件标注日期为1503年10月,与专家判断作品完成的大致时间1503至1506年间刚好吻合。
《蒙娜丽莎》是法国巴黎罗浮宫(前译“卢浮宫”)的镇馆之宝,也被称为“德焦孔多夫人”,其中的姓氏在意大利语中有欢欣快乐之意。
《蒙娜丽莎》原型之谜
500多年来历史学家们一直为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原型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尤其是画中人脸上神秘的微笑是人们猜测的不解之谜。最近,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一位普通教师吉乌塞普·帕兰蒂又提出了新的说法,蒙娜丽莎是一位有5个孩子的“家庭主妇”。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日报道,帕兰蒂对佛罗伦萨市档案进行了长达25年的研究,而后得出一个结论:《蒙娜丽莎》原型是达·芬奇父亲一位朋友的妻子丽莎·格拉迪尼,她是一名有5个子女的家庭主妇。
据帕兰蒂考证,丽莎在1495年16岁时嫁给佛罗伦萨丝绸商人弗兰西斯科·吉奥康杜,而吉奥康杜则是达·芬奇父亲皮耶罗的好友兼邻居。丽莎是吉奥康杜的第二任妻子。这对夫妻的感情很好,育有5个子女。吉奥康杜在自己的遗嘱中称,丽莎是他“心爱的”和“忠实的”的妻子。
帕兰蒂认为,《蒙娜丽莎》的画像完成于丽莎24岁那年。达·芬奇的父亲安排了一切,自己花钱让儿子为朋友的妻子画了这幅画。当时达·芬奇正被一场财务纠纷所困扰。他的父亲大概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自己的儿子。
在关于《蒙娜丽莎》原型的传说中,有人说画中人是当时佛罗伦萨城内的一个名妓,也有人说画中人是达·芬奇本人的女人版自画像。去年,一个名为谢文·纽兰德的美国教授声称,他已经发现了《蒙娜丽莎》微笑背后的真正秘密。《蒙娜丽莎》脸上之所以永远带着微笑,是因为画中的主人当年在做达·芬奇的模特儿时正好怀了身孕,是一个母亲对新生命即将诞生时产生的那种神秘的微笑。
目前,帕兰蒂正趁暑假期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书,计划在8月正式出版发行。
达·芬奇《蒙娜丽莎》原画蔵于巴黎卢浮宫。但是几百年来,收藏家们声称自己收藏的《蒙娜丽莎》画作竟达60多幅。
《蒙娜丽莎》失踪之谜
因乔迁展厅要中断展览,30年来第一次将在卢浮宫展厅里“消失”
《蒙娜丽莎》一直在卢浮宫中默默向观众微笑。今年4月4日她终于可以休息一天了。
本报综合报道 4月4日,游客们将不会在卢浮宫看到《蒙娜丽莎》那迷人的微笑。根据卢浮宫的声明,《蒙娜丽莎》将于那天乔迁展厅,“休假”一天,这将是这幅名画30年来第一次在卢浮宫中断展览。
卢浮宫方面在声明中说,时隔4年,《蒙娜丽莎》将于4月4日那天搬迁到重新装修过的旧展厅中去。2000年时,因为旧的展厅年代久远,保存条件和安全措施都存在问题,因而卢浮宫将《蒙娜丽莎》转移到了现在的临时展厅之中。
根据馆方的解释,中断展览一天将是无可避免的,因为在那天工程人员需要给搬迁后的《蒙娜丽莎》安装照明设施和特殊的反光玻璃,以及设置更合理的参观路径。为了避免到时慕名而来的大批游客失望,卢浮宫已经通知了全世界将近6000家旅行社,同时在自己的主页上用10种文字做了说明。
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是卢浮宫最负盛名的艺术品,据统计,卢浮宫90%的参观者都不会错过这个“微笑”。博物馆的纪念品店每年售出的《蒙娜丽莎》纪念品超过33万件,包括明信片、磁铁和拼图。
自1789年卢浮宫成立,《蒙娜丽莎》入住以来,除了几次意外事件外,馆方一直避免中断此画的展览,按照该馆一个工作人员的说法,“伦勃朗、提香和格里柯都可以被束之高阁数周,但《蒙娜丽莎》不可以”。甚至这幅名画的监护人本人都只能在卢浮宫闭馆的时候接近此画,进行研究工作,对此画的X光探射研究就是在半夜进行的。
《蒙娜丽莎》最后一次在卢浮宫参观者的视野中消失是在1974年,那次,她远渡重洋去了日本巡展。据专家估计,今后这样的巡展将不太可能再发生,而升级后的展厅也有足够的能力应付每小时1500人的游客流量,因此今年4月4日很可能是很多年内《蒙娜丽莎》惟一的一次休假。
说不尽的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
人们过分地喜爱她。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人们惊叹:列奥纳多,惟有列奥纳多,上帝一样的智慧,才能采集那么多美的元素,将众多美好合为一个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人们既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多少年了,无数醉心绘事的人,都为这一重矛盾所困扰。
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是棕褐色调,略带些青绿色相,色彩简洁而沉静,朴素而凝重。我们以为画向来如此,其实不然。据达.芬奇同时代人对此画的描述,当时的画是色彩鲜艳,调子明快的,什么时候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呢?当年法王得到了《蒙娜丽莎》,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在表面涂了过多的光油;历经数百年光阴,光油变成了暗褐色,像我们目前看到的色彩;画表面已经开裂,形成了蛛网般的细密纹理。保存状况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然而,我们宁愿承认当今的《蒙娜丽莎》。单纯浑厚的色调与人物沉静内敛的精神气质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饰、迷蒙的背景将人物脸庞及双手衬托得响亮动人;而均匀的裂纹则给人物增添了神秘气息,让我们欣赏她时带上更多的崇敬与神往。有人想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除去表面油垢,恢复原先明丽的色彩;只是担心技术不过关,怕损伤画面。其实,倘若真的修复了,我们反倒会觉得陌生以至难以接受。
临摹名画是一种喜爱的表现,《蒙娜丽莎》就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临本。且不说今人的临摹,仅在达.芬奇时代就有好几个版本的《蒙娜丽莎》,那多半是达.芬奇的学生或助手临的。有几幅技巧拙劣,放在原作跟前不堪入目,不过其中也不乏佳作。在美国新泽西州也有一幅《蒙娜丽莎》,和卢浮宫的原作极为相似,只是构图略大一些,露出左右两侧的石柱(原作构图本来如此)。画上的蒙娜丽莎秀丽、清纯,更具人间气息。专门研究《蒙娜丽莎》的学者雷特认为这幅也是达.芬奇所作,而且是最初作品,该作表现出了人物的青春魅力;而收藏于卢浮宫那幅大约作于1513年。达.芬奇到了晚年技艺愈加炉火纯青,但多年过去,蒙娜丽莎已不再年轻,而多了些许成熟与深沉。这种说法颇耐人寻味,但毕竟只是推测,难以得到证实。多数人对此持否定意见,反对者认为:达.芬奇一生中创作的绘画屈指可数,他从未重复过自己的作品。不过,这种论断也缺乏说服力,达.芬奇本人就曾经画过两幅同样的《岩间圣母》 。既如此,那么他留下两幅《蒙娜丽莎》也非绝对不可能。据称达.芬奇画《蒙娜丽莎》前后耗费了四年时间或更久,那他在这其间画过一幅或多幅变体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真伪鉴定会有专人去考据,而我们将新泽西州的《蒙娜丽莎》与卢浮宫的原作放在一起欣赏是别有趣味的。两幅画看去几乎一模一样,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者风格截然不同。新泽西的蒙娜丽莎看去更活泼些,娴静温柔中透出靓丽与清新;人物动态是平静自然的,毫无刻意临摹的那种拘谨与呆板;背景色彩反差较大,不似原作那般含蓄沉稳,却与该画的气氛极为协调。无疑,这是一幅佳作,但与原作相比就显得单薄了。当我们面对《蒙娜丽莎》原作时,不会有惊艳之感;那不是一位绝代佳人,似乎也不大年轻。蒙娜丽莎的手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手。
但是,我们会长久端详着画面,不忍转移视线。我们首先会被那绝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层层退晕呈现出丰富的空间以及逼真的质感,无界线的形体转折及色彩变化,比同时代人领先了几个世纪。真正让人惊叹的还不是技巧,那时隐时现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销魂。那笑容太浅淡了,离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画,无论距离多远,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仅体现在翘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脸上每一部分肌肤,甚至画面的各个角落,以至观者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同时,内心也装满了微笑。面对真迹的感受是别处无法取代的,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注定会被永久保存。
卓别林
说到电影喜剧,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卓别林,他在银幕上以层出不穷的噱头、 滑稽的表演和他独创的头戴破礼帽、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然而在这种欢笑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他的喜剧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创造了世界喜剧不可逾越的高峰。美国电影史学家路易斯.约可布斯说:"谈论查利.卓别林也就是谈论电影。美国电影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查利.卓别林那样,成为全世界这样珍爱的人物。"
卓别林(1889--1977)出生于伦敦一个贫苦演员家庭,父母都是游艺场的歌舞演员。他的童年动荡不安,10岁时他就进了一个滑稽剧团充当演员,开始独立谋生。1907年他加入著名的卡尔诺哑剧剧团。1913年他随团去美国演出,其间与启斯东公司签定了合同,开始在制片人兼导演--塞纳特手下拍片。
1914年,他演出的第一部喜剧片《谋生》问世。不久,前文提到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在他的第二部影片《阵雨之间》中首次登台亮相,成为日后卓别林喜剧电影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他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哑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
1923年他创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别林影片公司,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他一身兼任制片、编剧、导演、演员、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马戏团》(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等。
1952年他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迫离开美国。1957年他在英国执导并主演了《一个国王在纽约》,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是 《香港女伯爵》(1967年)。
1972年,他重返好莱坞,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接受了为表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他的艺术成就奖。卓别林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批判因素融入他的喜剧之中,创造了世界喜剧电影不可逾越的高峰。
个人感觉:我常常被卓别林的黑白片的形象,虽然都是默声片,但是,他所塑造的形象常常为人们所称道。卓别林一直拒绝有声电影,他认为有声电影破坏了电影艺术,当然,由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有些观点不免带有局限性,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卓别林不愧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而他作为伟大的喜剧电影艺术家,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尖锐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同时,表现出对不幸命运的抗争,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百折不挠的追求。我们欣赏卓别林的影片,笑,是发自内心的笑,哭,则流着真诚的眼泪。卓别林对电影艺术的伟大贡献,写下了好莱坞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光辉的一页。
主要作品:
《淘金记》、《狗的生涯》、《发薪日》、《纽约王》、《越狱》、《小孩》、《大兵日记》……
⑤ 中国现代十大名厨都有谁
分别有沈家定、孙红飞、邢文喜、祝占东、马占龙、张晨冰、卢嘉胜、李作友、吕洪才、段大华。
1、沈家定
江苏东海嘉臣国际大酒店(五星级)行政总厨
精通淮扬菜技艺,旁通其他菜系,烹制的代表作品有乾隆富贵鸡、如意佛跳墙、养生菊花煲、百花藏宝、虫草明珠炖菜核等养生菜品。
5、马占龙
青海省大通县天厨烹饪学校校长
擅长川菜、地方菜以及中式面点的烹调制作技艺,特别对兰州牛肉拉面的研究造诣深厚,博采众长,不断推陈出新,烹制的代表菜品有高原精品羊肉、祁连黄菇炒肉、人参四宝豆腐等品种
6、张晨冰
北京饪我行品牌创始人
擅长京菜、鲁菜、国宴菜、川菜、湘菜的烹制技艺,博采众长,不断推陈出新,烹制的代表菜品有国宴鸡豆花、国宴松茸狮子头、橄榄油煎虾饼、黑椒牛力骨等品种。
7、卢嘉胜
广东友联饭店、食得开心饭店董事长兼行政总监
擅长广东顺德菜、粤港菜烹调技艺,原料就地取材,讲究原生态食材养生功效,高档的原材料在他手上可以锦上添花,很普通的低档食材,也可以做成营养美味的佳肴,他烹制的代表菜品松茸宴、手抓乳鸽、雁入梅林、和味鲍鱼、九牛二虎、金雀报喜等品种,食客无不称赞。
8、李作友
沈阳市兴隆大家庭商业集团餐饮总公司餐饮技术总监
擅长辽菜的烹调技艺,对面点、小吃的研发尤为精湛,他不仅继承了精心操作、各具本味的优良传统佳肴,而且在烹饪技艺上能够不断创新,勇于创制新品种;
创作的代表作品有两吃锅包肉、溜素肥肠、香酥肉松饼以及具有特色品牌的“大馅馄饨李”等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和好评。其事迹曾被选入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国家大型人物综合类期刊《中华儿女》刊载报道。
9、吕洪才
浙江乐清市王府大酒店行政总厨
凭借着努力学习,不断创新研究的拼搏精神,于2000年度荣获省第一届“五马杯”热菜银牌,2004年荣获省第三届“五马杯”热菜金奖,同年度在中国餐饮界第一届金鼎奖人物评选中,被评为“中国十大金厨”;
2005年荣获“新潮家居”杯青岛第十五届国际萝卜节雕刻金奖。擅长瓯菜,食品雕刻,制作的代表作品有辣酒油螺、望潮儿烧年糕、神农牛头宴、新派带鱼饭等品种。
10、段大华
寻味香港、云爆虾餐饮品牌创始人 北京为之味餐饮集团研发部总监
在传承贵州饮食文化方面,以海纳百川、融汇贯通、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精神研发创制了新派黔菜——段氏迷宗菜,该菜由几个部分组成 :源•生态妈妈菜、布依全鹅席、布依盘江鱼宴、全羊宴、百鸡宴、新派黔菜、云爆虾等具有贵州独有的民族特色和烹饪方法的品牌组成,推出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和好评。
(5)哪个明星在四川梓潼拍电影扩展阅读
标准
1、长期从事中国餐饮文化研究和探索,对饮食有着高素质的品位和饮食文化修养,在业内发表有多篇专著,并在该领厨德、厨艺卓越,屡次获得国际、国内烹饪重大奖项和烹饪大赛金奖,并在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2、具备创新的高超厨艺和技能,对中国菜有着精湛的技技能,擅长厨政管理,市场营销,成本控核,菜品开发。
3、倡导创新文化和绿色食物、绿色环保、绿色消费、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服务完会等拥有完整的科学体系。
4、能充分运用完整的现代化餐饮管理模式,在出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的出类拔萃的餐饮人士。
5、人品高尚,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成绩上卓著,有一批优秀的厨政人才。
6、对中外烹饪有较高深造诣,对中国菜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⑥ 西游记是在哪里拍摄的
西游记拍摄地点:北京、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吉林、新疆、内蒙古等。
部分具体地点如下:
1、出海寻仙:福建东山岛。
2、花果山(群猴操练、七大圣结拜、天兵天将群斗):江西庐山植物园、黑龙潭。
3、水帘洞内景:湖南冷水江波月洞。
4、斜月三星洞外景:四川峨眉山。
5、猴王入东海:河北北戴河。
6、太白金星招安:北京戒台寺外半山腰树林。
7、天庭(灵霄殿、蟠桃园、南天门、广寒宫等):中央电视台摄影棚。
8、天河牧马:内蒙古锡林浩特大草原。
9、大战二郎神:北京七王坟。
10、大战哪吒、细犬逐悟空:江西庐山植物园。
11、殷温娇绣球招婿:云南喜州。
12、宝象国大殿唐僧变虎:云南昆明昙化寺地面、上海马戏团驯兽场。
13、水陆大会、观音显圣:浙江宁波天童寺。
14、唐太宗送别玄奘:河北易县清西陵泰陵正门大红门前。
(6)哪个明星在四川梓潼拍电影扩展阅读:
拍摄过程:
1982年2月25日剧组成立;7月试拍了《除妖乌鸡国》一集;10月1日该集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该集在1986年重拍,其中仅保留了试拍版本的一小部分片段)。
1982年—1985年拍完前十一集。1986年拍摄完成《夺宝莲花洞》、《除妖乌鸡国》(重拍)、《大战红孩儿》、《斗法降三怪》、《趣经女儿国》、《三调芭蕉扇》、《扫塔辨奇冤》、《误入小雷音》、《孙猴巧行医》九集。1987年拍完《错坠盘丝洞》、《四探无底洞》、《传艺玉华洲》、《天竺收玉兔》、《波生极乐天》五集。
1988年2月1日起,前25集全部播出,其中由蒋大为演唱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2000年春节,《西游记》续集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