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堂电影院影评
《天堂电影院》的拍摄技巧朴实而柔和,看不见丝毫的故作高深,没有繁杂的各种镜头,没有神色慷慨激昂的探讨生命,没有鼓点节奏激昂的音乐,没有有让人眩目的颜色。
有的仅仅慢慢流动的温馨,小提琴低沉地拉响,随后节奏轻快的歌曲随着流动。作为一部回首过往生活,遥望将来的电影,在故事情节设置层面没有太多的起起落落,反倒是展开了令人觉得舒服的娓娓而谈,从平凡的生活中寻发大家的情感开启点。
妈妈聚精会神的盯住眼前的电话,犹豫地按住了一串联系电话,光圈一转,在光圈另一面,电话那头的另一个女人接通了电话,老年人请女性转达自身的孩子,孩子青春年少的忘年之交前不久过世。
妈妈在心中相信他会回家,虽然她们早已30年没有相遇过。孩子回家,老太太躺在凳子上心绪逐渐飞往过去孩子仍在这小镇的日子。
Ⅱ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200字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有一首歌中唱道:"有梦想的地方就有天堂"。我想,《天堂电影院》这部电影很好的阐述了这一点。
看完电影后,顿觉腰酸背痛,一部好的影片,也许只要能让观众在看电影时由于投入而忘记一切烦恼与不适,应该就实现了其本身的价值了吧。《天堂电影院》的诸多情节,并没有宏伟的场面,精彩的镜头,而始终却贯穿着一条主线--艾佛多与多多恋人之间的情感。
多多是一个及其可怜的孩子,父亲在二战中阵亡,母亲只身带着多多与一个年纪小些的妹妹,生活在那个二战后的年代里,家境自不必说。而有一个人却给予了多多伟大的"父爱",并成为影响多多一生的人:艾佛多,一个电影放映员,他是天堂电影院里唯一一个懂得放映电影的人,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也经常抱怨电影放映员这种职业的单调。"你知道吗,当一个放映员是多么的枯燥与乏味,一部电影要看几百几千遍…"他对自小就热爱电影并和他一样想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的多多如是说。然而这却并未打消掉多多的这一念头,反而在这条路上更加执着:拿母亲给他买菜的钱偷偷去看电影、缠着艾佛多要电影胶卷等等,如此种种,艾佛多答应了,多多的梦想也初步实现了,电影的感情色彩也自此更加浓烈。
时间如梭,电影的放映技术以及质量都在不断进步,由于胶卷失火而双眼失明的艾佛多也不必再担心这种事故在多多身上发生,两人异常的依赖,多多借助着艾佛多的帮助也成了一名电影放映员,艾佛多也在多多身上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不仅仅是电影,还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感,一种似朋友有似父亲的情感。
也许艾佛多早就有自己的梦想,但在那时那地并没有实现,于是他让参加过军训后的多多勿眷恋家乡,去外面发展,去大世界实现多多或许也是自己的梦想。他并不想多多和自己一样,一辈子呆在这小小的空间理发展,最后,不忍分别的两人却有不得不挥手告别。"不要回来,否则我是不会让你踏进我家的门槛的",艾佛多说。"无论做什么,都要热爱它"。
Ⅲ 海洋天堂的影评
转:
开幕片《海洋天堂》影评:有大者不可以盈
说真的,我们现在蛮缺这样的电影。这是一部恰如其分的彰显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标准与品味的电影,我看也是历年来最好的开幕式电影之一。
什么样的电影是最合适做电影节开幕式电影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我们以前是搞不大清楚的,这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在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中。大到柏林、戛纳、威尼斯这样的影展,固然也会为选择一部合适的开幕式电影犯愁,但起码不用太过焦虑,就像大观园,就算冒出个刘姥姥,说些疯话,也是件雅事。
这么说吧,通常成熟的国际影展每年会有一个主题,而开幕式电影就是这个主题的最佳阐释者。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选片人每年很辛苦的寻找高质量的电影参加主竞赛单元,然而紧随戛纳之后的档期,就像国产小片遇到《阿凡达》一样,生存空间就逼仄的很。于是,国产片揭幕影展就是常事,以前,为了红地毯的星光灿烂,主办方最渴望请到豪华大片揭幕,显得隆重,显得贵气,其实也衬出了底气不足。其实,电影节和电影院最大的不同是,电影节是讲究选择的,电影院则只提供选项。所以往往会有豪华但空洞的开幕式电影,好比去年的《麦田》,这不光是上影节的问题,我印象中第50届柏林电影节的开幕式电影是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百万美元酒店》,那也是一部众星云集,技术出众,但不知所云的电影。今年的《海洋天堂》若没有李连杰,还有随之诞生的豪华阵容、幕后班底,一样的故事,想拿下揭幕荣誉怕也有些难度。
我不知道今年主竞赛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单看《海洋天堂》的话,那应该是关于情感。电影拥有一个很豪华的幕后制作名单,张叔平、杜可风、奚仲文、久石让,这些名字几乎代表了一种电影类型,所谓的“华语大片”,更象征着某种电影风格,那些由《花样年华》、《夜宴》等电影共同建构的“荼縻”、“绚烂”、“豪门盛宴”式的印象。
我比较喜欢《海洋天堂》,是因为我发现这些响当当的名字都没有老,也没有僵化,更没有腐化。特别是李连杰,当大家都以为他大概已经不想再拍电影的时候,他出山了,而且显然不是片酬打动了他。李连杰是个神人,他的加盟改变了这部电影的命运,如同精神感召一般,我们看到了这群电影界的大牌,集体人品爆发的出现在了一部700万人民币投资的小电影中。说真的,凭我的电影经验,几乎算不过来这笔帐,更不要说,还有周杰伦的片尾曲。跟所有电影不同,《海洋天堂》只有那个导演是最名不见经传的,也难怪她说在现场,经常觉得自己是最清闲的,需要干什么呢?这是一部“壹基金”式的电影,一个十年来在自闭症治疗机构做义工的编剧写了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故事打动了李连杰,他召集了一群大牌以慈善的方式加盟了这部电影,并最终成就了这部电影。
大概是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这些电影人也集体洗尽铅华,跟随一个年轻导演展开了一次朴素的旅程。张叔平和奚仲文在一个十平米的小房间里,用一些简单的家具,一个电视机和一只毛绒狗,营造了这世界最温暖的家。杜可风没有抖机灵,耍花腔,用很干净纯粹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静谧安详的海洋世界。电影出自一群“大师”之手,却保持着难能可贵的简单之美,甚至朴素的让人感动。而我们的“功夫皇帝”李连杰也为我们呈现了最精湛的演技,他用和煦的微笑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大海般深情的父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他的表演绝对令人信服,水中的灵动与陆上的笨拙如此矛盾,又分外协调。
不再炫技。如同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品质,可以煽情却保持着克制,可以苦情却充满着温暖;如同我看这部电影的直接反应,很湿润的眼睛,很伤悲的心情,却始终饱含希望。
《海洋天堂》是一部最适合做开幕式电影的电影。原因:它有大明星,豪华班底,够份。它不夸张,不炫耀,温暖感人,谦和。它暗示着一种中国电影的力量,一些功成名就的“大牌”有着提携新人的胸怀,更随时准备重新出发。
《易经》第十五卦曰“谦”, 序卦传曰:“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此乃大吉之象。
若开幕式电影放映前,那些穿着华服前来走了一把秀的“大牌”们没有集体离场,这便是一个完美的开始。而这,也是我十年来,始终不能理解的一点,我们的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永远有一群坐着大巴等在后场的大学生在文艺表演结束,明星离场的十五分钟内,迅速填上空位,成为Opening Ceremony真正的受益者。这在国际影展上,我是从未见过的。
Ⅳ 《天堂电影院》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天堂电影院)影评
三十载的光阴在很多电影中或许仅是一个服务剧情的引索,但《天堂电影院》却将时间赋予了电影院这个电影不可或缺的载体以沧海桑田的人间百态,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已的美好,但这份美好却无以化作永恒终会成为记忆,谁的人生又能是完美无瑕的呢?其实我们心中都有自已的一家天堂影院。——梦里诗书
Ⅳ 急求一片《天堂电影院》的影评
《天堂电影院》[观感影评]
作者:小康街53号2000
在这里,请允许我套用诗人于坚的一句话:《天堂电影院》是一个故乡!它是那种在所有人的故乡都消失之后,可以把关于故乡的记忆一次次复活的电影。
在我们这个镇上,也有那样的一个电影院,在幼年时代,我也曾是个多多那样的小男孩,无比地热爱电影,实际上,在我的身边,有好多个多多,我们甚至把电影作为一个最大的欢乐源泉,我们模仿电影中的人物动作,重复电影中的台词,在数不清多少个晚上,我们能想起来最好的事情,就是去电影院看电影,在《天堂电影院》中,一些场景使我恍若做梦一般,那些总是坐在前排的晃着小腿的儿童,那些瞪大了的双眼,人们一同哭一同笑,电影院门口拥挤的人群,电影院里卖吃食的小贩……
这部电影如同记忆本身,而电影中的那些电影,无疑就是开启记忆之门的钥匙,当这扇光影之门被打开之后,我们一同回到了故乡,回到了那个宁静的小镇。
多多就是你我
这个长着一对招风耳,有一双聪明大眼睛的小男孩多多,的确很能讨大家的喜欢,电影开场不久,我们几乎就爱上了这个没有父亲的小男孩,他总是仰起头和大人说话,总是弄一些小把戏使大人们又好气又好笑,拿他无可奈何,因为他那么小,那么聪明,如果我是艾尔弗雷德我也会佯装生气地把他抱在桌子上,并一本正经地说:“在我踢你屁股之前,快点跑回家去,别再找麻烦了!”可是我不是艾尔费雷德,我是多多,我在小提琴温暖的曲调里,在故乡的橄榄树下,早已回到童年,我想我应该有权利得到庇护,我会再次央求艾尔弗雷德留我在放映室多玩一会儿,因为我早就对放映厅后墙上的那个小洞里面感兴趣了,神奇的电影是怎么放出来的呢?艾尔弗雷德是怎样使那五彩的光束从小洞里射出来,最后又投到银幕上,放成一部电影的呢,我着迷地看着那个小洞,此时银幕上的人对我说:“喂!多多,查理卓别林来了。”
在银幕上清澈明亮的光影中,在放映厅温暖的黑暗中,你我重又变成了坐在第一排的小多多,所有坐在身边的人都望着大银幕,所有人的情绪都随电影情节潮涨潮落,在这样休戚与共的场所里,我们将不再感到害怕和孤独。
艾尔弗雷德与电影
在影片中,多多的父亲在前线阵亡了,电影放映员艾尔弗雷德就成了替代性的角色,实际上,艾尔弗雷德就是电影的化身,当记忆与一种事物紧紧相联,这种事物(电影)就会被主观化,变成了成长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就像父亲一样,在多多的各个年龄段给予指导和抚慰。
那个上唇有厚厚胡子,笑起来很慈祥很可爱的老艾尔弗雷德,符合我们对于父亲的想象,我们就希望自己的父亲也像他一样和蔼,有幽默感,和我们有共同语言,能给我们感兴趣事物的专业性指导,必要时还得变得深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我想说的是,艾尔弗雷德和电影是一回事儿,艾尔弗雷德就是电影,我们就好似坐在第一排的幼小的观众多多,满怀期待着等待着电影开场,等待他亲切的光辉洒满我们的全身,每晚如此,所以在电影中,多多的亲生父亲必将缺席,给记忆,也给电影中的成长另外的一个空间,那个成长空间,就是艾尔弗雷德和电影组成的。
如果你也是从那个电影时代走过来的话,是可以理解这种情感的,对某个时间段的回忆和某一部电影相连,儿童对电影几乎是不加选择的观看,使得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电影牢牢地扎根在脑际,多多的脑际就被这些电影填满:维斯康蒂与西部片,卓别林和让雷诺阿,克拉克盖博与基顿,安东尼奥尼与《关山飞渡》,而这些远在亚平宁半岛的电影回忆使我微笑着想起我们黑白时代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和大量讲述红色革命的战争片,在那些观看电影的日子里,我们的的成长经历几乎可以用那些电影指代。
老艾尔弗雷德就是那个放电影的人,就是天堂电影院小小放映室里孤独的父亲,他的死亡通知惊醒了我们后来在城市中做的那些梦,一瞬间,家园和乡土占据脑际。
乡土面孔
在《天堂电影院》中,令我动容的还有那些乡土面孔。据说同样是来自意大利的导演贝托鲁奇来到中国拍摄《末代皇帝》,事后人们问他对中国的感受,他说最让他感动的就是人们的面孔,那是前消费时代的朴实面孔。
《天堂影院》采用了倒叙手法,影片开始时,已经成为大导演的中年多多开车在罗马街头,疲惫麻木的神色溢满了他的面孔,在交通灯闪烁的时候他瞥见旁边车里的一对打扮怪异嬉皮士,对方对他的惊异嗤之以鼻,当晚,多多就接到电话,电话里说,艾尔弗雷德去世了。
记忆又回到童年时代的天堂电影院,在当地“电影审查官”—教区牧师眼中,吻戏等同于色情,所以永远应该剪掉,那是老派的道德家,记忆原谅了一切,在记忆的眼中,来到天堂影院的几乎每一个人都可爱,总是来迟到的老头,愚蠢而善良的领票员,爱在后排呼呼大睡的中年汉子,当然,除了那个坐在楼上包厢,充满恶意与鄙视向下吐痰的“绅士”,最后,他终于被来自下面的一包大便击中面孔……吵吵嚷嚷的意大利乡村居民,就如那波利民歌般浪漫开朗,在放映基顿的电影时,所有的人都在笑,镜头一个个缓缓移过在那些开怀大笑的面孔,此时,摄影机后面的那个人,看着银幕上的笑容的你我,内心又作何感想。
多多回到故乡
孙甘露在一篇叫《亚平宁半岛的阳光》的随笔中写道:“与《天堂影院》一样,意大利的乡村使意大利电影在自然风光的映衬下用闭塞蕴含了永恒,在一个小宇宙中成长,诗意地幻想着遥远的外部世界,最终犹如回到家乡一般回到自己的内心。”而孙甘露这样的文字,也让我们回到内心,回到故乡。
故乡有时也会深深地伤害我们,但是多年后我们发现,故乡就和老艾尔弗雷德一样,对那个关于伤害的秘密守口如瓶,他们促使我们出走,他们对我们说:“多多,不准回来,永远不要妥协,不准给我们写信。”
于是我们挣扎在异乡,我们学习长大,我们永远得适应新环境,我们成为了一个顽强的成人,但是疲惫与麻木也爬上了我们的面孔,那些爱呢?那些在故乡的阳光下玩耍的日子和心情呢?老艾尔弗雷德死了,我们背负着故乡的死讯归来,到处是遗迹,到处是记忆的点滴见证,但是另一些人和事已经占据了主流,天堂影院成了被废弃多年的破败建筑,没有人再进电影院看电影了,电视,录像带,碟片,每个人都躲在家中独自观看,仿佛大家遗弃了大家,人们同时成了遗弃者和被遗弃者,城市化转眼就替代了乡土。
多多在旧日的遗迹中寻找着,他自己发现了伤害的秘密,就在一堆废弃物之中,初恋被埋葬了,多年前,老艾尔弗雷德对多多的爱人说:多多要我转告你,你们之间是不可能的,这一深深的伤痛被埋在心里,故乡也被尘封在爱恨交织中。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原谅一切吧,当我们回到故乡时,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勇气和力量翻动那些往事,我们将会看到所有的吻戏被重新串联起来,爱的主题又占据了一切,要回到故乡。
Ⅵ 天堂电影院的影评,800字左右。要原创!
往事不曾遗忘----《天堂电影院》观后感
今天,观看了一部影片----《天堂电影院》,平淡却饱含深情的剧情深深地打动了我。
影片以主人公多多的回忆贯穿全剧,三十年前的小镇人们的生活与电影息息相关,电影为人们带来多少梦想和欢笑,为小多多的童年乃至青年创造多少绚丽色彩。在舒缓的音乐中,我们和主人公一起缅怀往事,就像品尝一杯醇厚的酒。观看过后,弥漫的酒香仍使我沉醉感慨,不能自已。
其实,每个人何尝不是演员,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演绎自己认为最生动的情节。西西里小镇上的人们在观看电影,而他们没想到----他们同时也在上演一部最生动的电影。多年以后,这些看似普通的情节让坐在屏幕前的我们,观看过后,唏嘘不已。
时光就是酿酒师,它用一双无形的手,把所有的回忆封存、发酵、最终酿制出最值得回味的岁月之酒,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会在心的某一处停留、在生命的某一刻回首、翻出发黄的记忆,品尝最美的甘醇 。剧中的多多就是这样,三十年不曾回过家乡的他,在回去后才知道,往事历历在目,并且经岁月过滤,当年的苦涩、沉重早已追寻不到,留下的,却是色彩最为斑斓的画面!多多说:“我仿佛觉得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原来我一直属于这里”。家里的老母亲,依然那么慈祥,依然为了等他回家30年没有锁门,自己房间依然和30年前一样,他依然要求别人叫他多多,依然有一群人怀恋着天堂电影院。
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巨大而神奇的布袋,所有的行走脚印都被它容纳封存,等待生命的某一刻被随时提取。感谢记忆,让我们的人生拥有回味的乐趣、品尝的乐趣!我们何尝不像多多一样,内心尘封无数往事,只等待某一天,这些往事会被回忆之手拉开帷幕,到那时,我们会和多多一样,演绎一部更温情的天堂电影院!
Ⅶ 《天堂电影院》影评
《天堂电影院》是一部充满怀旧意味的影片,它没有《悲情城市》营造的氤氲蒸腾的悲怆,也没有《美国往事》在时空结构重组上的雕琢探索,导演用一种单纯的方式在情节设置和视觉表达上,不张扬,不渲染,以一种意大利人特有的幽默呈现了一段明朗婉约、温情脉脉的记忆。正如布莱松所说:“一门艺术只有在保持它的纯洁性的时候,才具有真正的力量。”
这是一部自传性色彩很浓的影片,导演有意在回忆中选择了童年多多的视角,而这一规定性就必然在创作过程中对真实历史的选择发生作用。意大利的四五十年代的贫困、落后和猖獗的黑手党活动没有被着意表达,反而在多多的视角中被净化为充满趣味的片断,或许隔着遥远时空咀嚼苦涩会带着齿颊留香的芬芳吧。这一视角的规定性也成就了影片温婉清丽的风格。
Ⅷ 谁帮我写一份天堂电影院的影评。
写肯定要自己下的才好。不过可以借鉴和参考。。
天堂电影院》影评分析
《天堂电影院》这部影片,是一部缅怀电影历史以及个人的情感历程的怀旧之作。影片采用倒叙结构,以萨尔瓦多的视角展开回忆,因此一开篇就给人带来一种绵长、悠远的怀旧气息。这种倒叙的结构也确立了影片的两条时间线索:一条是现实中的萨尔瓦多的生活流程,表现在影片中是短短的几天;另一条是回忆中的历史变迁、人物成长的时间流程,表现在影片中是十几年。这两条线索交错进行,而又以后者为主。
影片以(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回到寓所——> (回忆)童年托托看电影、放电影、影院着火——> (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在回忆——> (回忆)青年托托恋爱 ——> (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在回忆——> (回忆)青年托托参军、离开故乡——> (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回到故乡的方式展开全片。
第一条时间线索上的叙事对第二条时间线索上的叙事互相照应,使得第二条时间线索的长度由可见的十几年(童年—青年),潜在地延长为几十年(童年—中年)。
几十年的时光,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是:“三年过去了……暑假过去了……冬去春来……20年的光转瞬即逝……”这些字眼。但是在电影中,时间的脚步必须化为观众看得见的画面,也就是,最好用镜头来说话。《天堂电影院》一片的时间发展体现在银幕上,主要是以下一些人物和时间的发展:
萨尔瓦多的成长
因为影片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是在历史的个人化书写中再现一种文化的兴衰起落,所以主人公萨尔瓦多的成长经历是影片的故事主线,也是影片时间线索发展的主要依据。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萨尔瓦多的成长经历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叙的故事,而是以中年的萨尔瓦多回忆的叙事形式,在倒叙中完成。回忆这种叙事形式带来的好处是:节约影片篇幅、可以自由地对故事详略进行取舍。我们根据自己的心理常识就知道,回忆是种跳跃性的思维,它会徘徊在那些给我们烙下深刻印记的事件上,而略过那些当时对自己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事情。
在《天堂电影院》里,萨尔瓦多的一生其实只展现为几件事,而且几件事也是有详有略:童年萨尔瓦多看电影(略)、学习放映电影(详);青年萨尔瓦多拍纪录片(略)、恋爱(详)、服兵役(略);中年萨尔瓦多回故乡参加阿尔夫莱多的丧礼(详)。至于童年的小托托是如何成长为青年的萨尔瓦多,离开故乡的萨尔瓦多又如何在罗马创业,影片就没有交代。这种省略,丝毫不给观众以跳跃、突兀或叙事不完整之感。其原因就在于,影片采用了回忆这一叙事形式,在回忆中,一切省略或详述都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另外,《天堂电影院》一片在表现“时光飞逝”时,其镜头语言的运用也十分巧妙。以“托托服兵役”这一事件为例,“军队生活”是萨尔瓦多青年时期为时不短的一段生活经历,但是导演只用了半分钟的影片长度,就圆满地展示完主人公这段毫无欢乐可言亦不值得铺叙的时光。
镜头号 —— 景别 —— 拍摄角度 —— 内容 —— 音响效果
镜头1 特写; 平摄、侧面; 一对对军人的穿军靴的脚齐步走过; 军乐
镜头2 特写; 正面、稍仰; 萨尔瓦多向长官汇报:“第三营第九队报告员迪维达准备完毕”;军乐继续
镜头3 特写; 正面、平摄; 邮筒口,一只手投入一封信;军乐继续
镜头4 中近景; 正面、平摄; 萨尔瓦多给故乡的朋友打电话,得知伊莲娜离开了小镇;军乐继续
镜头5 全景; 俯摄; 萨尔瓦多蜷坐在床边,床上的被没有叠,有人进来将两封信扔到他的床上;军乐继续
镜头6 特写; 俯摄; 两封信上注明“地址不详”,萨尔瓦多把它们放到枕头下面,那里已经有一打类似的信件;军乐继续
镜头7 近景; 正面平摄; 萨尔瓦多站在队列的前方,举枪瞄准、射击; 军乐、四声枪响
这个段落过后,便是已经长出了胡子的萨尔瓦多从部队回到故乡。七个镜头,简洁流畅,让时光飞逝而过,完满地承担了必要的叙事任务。
天堂电影院的几度兴衰
建筑的生命往往比人的生命更长久、更坚韧,即便是一座灰土破板的小屋,也可能是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所以,人们常常能在建筑的一些不起眼的变化中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这种变化,可能只是改了一道栅栏,或者换了一扇门板。在《天堂电影院》中,电影院的兴衰变化,同样支撑了影片时间线索的发展,形象地展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
具体地说,这座电影院的历史是:看客盈门、座无虚席 ——> 一场大火、变成废墟 ——> 重新修建、再创辉煌 ——> 年久失修、破旧漏雨 ——> 门可罗雀、被迫关闭 ——> 夷为平地、改建停车场。
第一次变成废墟,是因为看电影的人太多(阿尔夫莱多为了给进不了电影院的人在广场上放电影,不留神让放映机故障起火); 影院第二次变为废墟,却是因为没有人要看电影了。天堂电影院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衰落,折射出一种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倏忽之间,一个时代已成为记忆。
“戏中戏”的发展脉络
在《天堂电影院》中,影院里上映的影片,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也是一个重要的叙事、表情的元素。导演通过一系列经典影片的片段表现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这里出现了让?雷诺阿的《底层》、鲁奇诺?维斯康迪的《大地在波动》、弗立兹?朗格的《狂怒》、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还出现了卓别林、基顿、劳莱尔、哈代、艾立克?冯?斯特劳亨、丽塔?海华兹等等曾经令无数影迷倾倒的影星们。他们顺序地出现在电影银幕上,好似历史极富人情味地在从头搬演
如果把这些影片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它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有趣的变化:技术上由易燃胶片到不燃胶片到被电视、录像带取代;内容上从接吻镜头被删剪到出现接吻镜头到出现色情镜头,最后到接吻镜头被连接成片。从电影的命运变化上,观众也在回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价值观念的演变,时间的车轮不断前行
二、空间环境
《天堂电影院》的导演兼编剧渚塞佩?托尔纳托雷曾经说过,“天堂电影院并不仅仅是间放映厅。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奇特的、文化与社会启蒙的地方,一代意大利人曾在这里受到熏陶。我倾向于认为,电影院对于一个人来讲或许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目的,在影片和他本身和他的愿望、期待之间,也许就存在着一种联系。” 托尔纳托雷对电影的这种态度,表现在影片中便是: 人们的生活中同时并存着电影与现实这样两个时空,片中出现的“电影院”与“广场”这两个空间环境就分别代表着人们的这两种生活场景。
电影院
在《天堂电影院》中,电影院好似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建构的一座“天堂”,它使人们超脱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和困扰,而沉浸在欢乐中。《天堂电影院》用大量带有喜剧色彩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在电影院这一梦幻天堂中,一代意大利人特殊的生活状态。
电影中恶魔要杀人了,观众吓得纷纷闭上眼睛,这时偏有一个小伙子含笑回身而望。镜头从他身上摇至二楼的观众席,原来有个姑娘正与他相视而笑…… 到了下一个观影场景中,两个人已携手共坐在二楼的观众席上…… 到了再下一个观影场景中,两个人已经是抱着孩子在看电影了。
有个男人一直把影院当作他最好的睡觉场所,不管别人多热闹,他的鼾声一如既往,结果屡遭孩子们的捉弄。
有个老人在看惊险片时捂着心脏倒下,在下一个观影场景中,他坐过的椅子上放了一束鲜花。
影院正在放映一部已公映过的悲情影片,一个男子泪流满面地在片中演员开口以前就背出了全部台词,甚至包括最后的字幕“End”(结束)。
从片中可以看出,电影院不仅仅是一个供人们娱乐的场所,人们在其中体验种种生命情感,还在影院中撒播爱情的种子,哺育小生命的成长,甚至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刻…… 影院曾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环境,电影也似乎超越了现实生活,成为人们的生命主题。这或许才是“天堂”的真正含义(Paradise 除了天堂以外,其实也可以泛指不同信仰的人们的理想国度)。它与人的生命和梦想息息相关。
广场
与电影院这一空间环境相对存在的,是西西里的现实生活环境。40~50年代的西西里,贫困、落后、生活艰辛、苦难。当电影放映着“六年后,春回大地,风和日丽,大地充满阳光和生机,再也不像打战时那么紧张了,人们呼吸着清新自由的春天的气息……” 与之相对比的现实生活是,意大利政府又要公布一批阵亡名单,其中就有小托托的父亲。现实让人无法回避。在电影散场之后,人们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在《天堂电影院》中,广场这一空间环境就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据说,导演渚塞佩?托尔纳托雷曾花了四个月时间,在六个不同的小镇拍摄出姜卡尔多乡村背景的一系列镜头。其良苦用心营造出的“广场”这一空间环境,确实渗透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广场上小贩在大声地叫卖尼龙袜子,妇女们肩扛水罐到水龙头前排对打水,老婆婆用心地踩着纺车捻羊毛,男人们给小孩子理发的同时,也忙着给驴子剪毛…… 以上的这些场景在影片中都不承担什么叙事功能,但却让人感到一股满怀深情的怀旧气息,看似闲笔,其实韵味无穷。不过,这只是白天的广场,当黑夜降临时,广场就没有这么可爱了。
如同在现实中,电影中的黑暗是与光明伴生的。在夜晚的广场上,天真、聪慧的小托托第一次挨妈妈的打,因为他把本应用来买牛奶的50里拉换成了电影票(丈夫征军去了前线,生死未卜,自己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度日,50里拉足以让这个母亲揍自己的爱儿一顿了);在广场上,资本家云信祖解雇了一个加入共产党的工人,并且对其他工人叫嚣道:“你们都给我好好地干,从早到晚,至于薪水是多少,就不是你们的事了。谁要是多嘴多舌,就趁早给我滚蛋”;在广场上,一个疯子常常跳出来,大声地嚷嚷着:“广场是我的,广场是我的!”并企图把大家全都赶走……
在这个夜晚的广场上,也曾有过一次短暂的欢乐,就是阿尔夫莱多把广场上一座建筑物的墙壁变成电影的银幕时。可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欢乐是不能长久的,厄运随之而至,影院成了废墟,阿尔夫莱多失去了双眼。
当电影散场后,人们便回到广场;当人们被影院拒绝以后,他们聚集到广场。广场与影院,是那个时代意大利人生命中现实与天堂的对列,苦难与快乐的隐喻。
放映间
在影院与广场之间,不要忘了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空间环境,那就是电影院的放映间。尽管放映间不是一个人人能进入的空间,但它却是片中两个主要角色:萨尔瓦多和阿尔夫莱多最主要的生活环境。
放映间是为天堂电影院带来欢乐的地方,虽然它并不直接生产影片。老放映师阿尔夫莱多说过:这里“夏天闷热,冬天能让人冻S”,但是这里的工作又让人上瘾,因为“有时影院座位全满了,当你听到观众嘻嘻哈哈的笑声,你会感到欣慰的。听到他们高兴,你也快乐,就好像这快乐是你给他们的一样”。创造欢乐远没有享受欢乐那么轻松,放映间的生活让两代人体验到了这种工作的辛苦与欣慰。放映间,吸引着萨尔瓦多从台前走向了幕后。在一次电影放映过程中,小托托从观众席上回头向放映窗口望去,这时影片用特技手法形象地再现了他当时的心理:窗口是一只狮子头的造型,从狮子大张的口中喷射出了耀眼的蓝色光束,镜头旋转着向狮子头推上去,狮子的口开合了几下,发出声声兽吼。在小托托的眼中,是放映间为电影带来神秘的魔力,他想方设法走进放映间,就是为了能掌握这种魔力,令人快乐的魔力。"
反过来说,尽管放映间为天堂电影院带来了欢乐,它的作用实际却是非常有限的。有一次,因为一部影片的拷贝要等别的小镇放映完才能取回,结果是影院里的人们陷入焦灼烦躁的等待,萨尔瓦多也只能束手无策地看着人们越来越愤怒。对于这一点,老阿尔夫莱多是看得最清楚的,虽然他的命运使他没能离开这里,他却能指点年轻一代的萨尔瓦多离开这个狭小、封闭的空间,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放映间成为萨尔瓦多从观众走向导演的中转站,所以它很重要,但,却不应该在其中滞留。
Ⅸ 试分析《天堂电影院》中疯子的形象
《天堂电影院》这部影片,是一部缅怀电影历史以及个人的 在中外电影史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或疯或傻的人物形象。但是“疯子”绝不是一个轻易、或随意就出现的形象。他们往往要负载一些特殊的意义。比如,英国影片《简•爱》中的疯女人、德国电影《锡鼓》中的疯子、日本电影《乱》中的小丑、英国影片《哈姆雷特》中的奥菲莉娅…… 在《天堂电影院》里,那个常常叫嚷着“广场是我的”的疯子,也具有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
“广场”本来是一个属于大家的公共场所,疯子却企图独占,把人们都赶走。当大家都在为老影院毁于大火而伤心时,疯子却在人群中又跳又笑,喊着:“哈哈,全烧光了,你们看不成电影了。”疯子,是一个站在人民对立面的狂妄的邪恶的独裁者,但他的“独裁”是没有力量的,最终将被人民扫进历史的垃圾箱。导演对疯子的几次出场是这样处理的:
疯子首次出场,是猛地出现在镜头前,他成为画面的前景,而广场上其他人成了后景,两相对比,疯子的形象是有力量的。但是,他的地位很快就急转直下,在画面上,疯子转过身向后景跑去,他在画面上占的面积迅速地由大变小。他所代表的那种力量,看来也不过是外强中干而已。另一次出场是在人们聚集在广场上看电影时,笑声惊醒了睡在一个平台上的疯子。他爬起来大喊:“广场是我的。” 这时的画面构图是:疯子在画面上方,而人群在画面下方,疯子似乎是高高在上的。可是,紧接着下一个画面是:疯子在后景,人群在前景,疯子陷入人群的缝隙里,疯子的地位再次一跌而下。
在衰败的“新天堂电影院”被炸毁的一场戏中,疯子又出现了(在人类历史上,邪恶的力量大概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 不过这次他的力量就显得更衰落了:他拖着垃圾袋从人群中穿过,嘴里嘟囔着:“广场是我的,广场是我的。” 没有一个人搭理他。当他向前走时,街道上挤满了汽车,他不得不从汽车中间绕行了。
情感历程的怀旧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