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每一次剧情发展都包涵深意,《告白》这部电影讲述了什么故事
乍一听,“告白”这两个字似乎和小清新的文艺爱情片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告白》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一个母亲的复仇”就再合适不过了。
森口是一位中学老师,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可是她的女儿却溺水身亡了,施暴者正是森口班里的学生。
当然了,影片中的告白,不止这些,美月的告白,维特老师的告白……导演借影片中各色各样的人,来表达他的内心,展现我们这个社会。
不管观众是否愿意接受,其实导演就是想透过镜头,给观众展示一个没有美化过的残酷世界,来赤裸地展现人性的善恶,这就是影片的深意,也是导演的告白。
B. 电影《告白》的主要含义
影片用不同人的告白来串联整个故事,用每个人的角度去诠释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之中涵盖的东西很多,也揭示了一些现在社会中所存在的弊病、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观众自己去体会理解,所以不能够单纯的用对与错,善与恶来衡量。我们可以说上演这出悲剧的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缩影,最后也没有一个是胜利者,每个人都是痛苦的。少年A把妈妈看作是生命的全部,活着的意义。他也曾经想要用自己的天份和努力去赢得妈妈的关注和肯定,可是现实却是残忍的,现实告诉他,人们似乎对他的发明和努力创造出的成就不感兴趣,而当他上传虐待小猫的视频后却得到了无数人的关注……扭曲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恶之花”萌发的,是一个母亲的冷漠,是社会的冷漠。少年B从小在母亲的溺爱中长大,却总是被人欺负,瞧不起。最初的心愿,也只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胆小如鼠的他为了证明自己生命的意义却夺走了另一个无辜的生命,当所有人都责骂他的时候,母亲非但不怪他,反而去责怪别人对儿子的不公平。最后这位母亲也死在神志不清的儿子手中。也许当初人们的一句肯定的话语就能改变这一切,也许母亲不是一味的纵容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还有这部电影中的那位“阳光”的老师,他所做的一切,家访,大声地宣扬着所谓的“善”、“乐观”、“积极向上”,也许更多地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好老师的存在。也只是这场惨剧的催化剂。最可悲的是,明明所有人都知道少年所做的一切是错的,却因为一个“少年法”,让他们逃脱法律的制裁。这些孩子本身想得到母亲的爱,得到他人的肯定并没有错,悲剧的根源是这个社会的冷漠与畸形的纵容。影片的最后,依然没有留给我们一缕的阳光。森口老师用最残忍的方法,完成了她的复仇,教会了少年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这才是重生的第一步……告诉他也告诉我们,当我们真正感到痛的时候,才会知道“痛”到底是什么。电影以最黑暗阴冷的方式,一段段告白为线索,浅层面上探究生命的意义,实则通过上演一个个社会中“我们”的缩影,告诉我们真正的光明,必定来自最深的黑暗处,善恶有时只在一念之间。比起批判,我认为影片更多地是在呼唤黑暗中的一缕阳光,呼吁人性的温暖与光明。这就是我的理解了。
C. 从视听语言角度分析电影《告白》。(片段就可以)
以前写过篇影评,楼主参考节选借鉴吧
中岛哲也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所以对他的这部《告白》也充满期待。昨夜观罢,果然十分中意。
高分电影向来不乏恶评,但很少看到四五星为主的电影,有用短评前两页一半左右都给一星两星。更有些难以理解的是,给差评的多是观影量2000+的达人。这甚至让我怀疑自己的审美和口味。
我认为《告白》是一部很风格化的电影,尤其其摄影、剪辑、配乐。不同于以往线性故事的规整,电影通过老师、少年A、少年B、B母亲、班长五个人的视角呈现。也不是一般的多个小故事一个个娓娓道来,五个主观视角通过大量内心独白,互相交错、穿插,时而闪回、闪前,并且反复使用各种变速镜头,使用短短几帧的插入镜头,声音处理也颇为非现实化。
这些元素所构成的一部电影,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夸张、做作。我却觉得正是它们如此刻意,才十分迎合这部电影的主题所在——生命的价值、童年的创伤、成长的畸形、亲情的缺失、道德的底线、社会的责任。
我们也能发现很多前作《松子》里的影子,即用喜剧的方式呈现悲剧:比如开篇老师讲完冗长的残酷告白,最后告诫大家“春暖花开、珍惜春光”,并配以温暖励志的音乐;又如少年B的主观段落,在其堕落颓废的过程中,却应用滑稽的音乐音效。由此反而更突出故事的悲剧性。再如《松子》对于光影、色彩运用的大胆,《告白》的摄影正是出自同一手笔。
“中岛哲也本来就是拍MV出生的。可是电影叙事运用的如此粗俗愚蠢着实让人费解。关了画面,就着音乐和字幕一样可以看,算是可悲么?”
拍MV、拍故事电影,都最忌讳声音说什么,画面就是什么。唱一句玫瑰花,画面上就是朵玫瑰花。
然而,《告白》并不是这位影评人所说声画一致,乃至于忽略画面也能陈述故事。在电影中,有许多镜头经过刻意地安排,造成声画的冲突:比如少年A杀死女友镜头的闪前(但这里讲述的是其与母亲的童年故事),少年A落刀之处,却是母亲小时候拆开玩具散落的零件。而这显然不是仅仅依靠声音和字幕能呈现的了的。
按这位仁兄的意思,侯麦的所有作品都转成mp3当广播剧听好了。“算是可悲么?”
“神作。各种(无趣的)翻转,各种(一般的)扭曲。各种人妻战正太(重点)。竟然还卖腐。而且你们是在拍mtv吗。真是给力啊。”
“翻转”,如果是指镜头的倒放,只出现在少年A的倒放钟小发明里,一算不上“各种”,二也不“无趣”,时光倒流的想象和其中母亲的眼泪,呈现出顺序故事里无法表达的幻觉。
“扭曲”,如果是指镜头的畸变,以及深焦的运用等手法,确实是占了很大比重,这也是这片子摄影惊为天人之处。但既然都说是“扭曲”了,又怎么“一般”了呢?莫不是说表达的情绪一般?个人认为,扭曲的镜头大多是衔接主情节的桥段,渲染气氛的作用还是达到了。
至于“人妻战正太”和“卖腐”,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好说。心中有佛,看人即佛;心中有屎,看人即屎。
“这样的大垃圾为何会有这麼多人给五星... 可怜的radiohead和boris给活活强奸。开场不久便被他毫无意义又造作又恶心的镜头和剪接和调度给打败。幼稚。无聊。散场也不过换来冷笑连连。”
电影大胆、形式化、风格化的镜头、剪辑、调度特色在前面说过了,正如昆汀•塔伦蒂诺的暴力美学,中岛哲也有着他的风格化视听——从《松子》艳丽、怪诞的残酷童话到《告白》夸张、大胆的灰色故事。也许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强求不得。但radiohead和boris的音乐,阴暗、隐晦、内敛、沉静、爆发,放在电影里不但不显突兀,而且配合情绪,把握节奏,恰到好处。如果从一开始带着敌意去看待一部作品,往往就把所有内容都扭曲。
幼稚和无聊——我觉得要么是这位影评人对各种故事模式深谙于心,要么是我太单纯天真以至于以为《告白》的情节转变还是挺戏剧性的。从最开始的闹剧,到一个口述故事,利落收场,接着少年A、B的改变,期间揭露了成长的畸形、沟通的缺失,女班长的线索式推动情节,最后老师的预谋,复仇,一步步浮出水面。一步错,步步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为了自己的权利抗争——夸张地说,这简直有《罗生门》的神韵。
“伪善,自恋,愚蠢,令人生厌,我所指的不是内里的角色和关系,而是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所做的一切,连最基本的说故事能力(电影语言的运用)也可以不理,连绵不断的音乐(但不是配乐和声音的运用)和构图(不是影象,只是再苍白无力的图像)制作出一部极度愚蠢的复仇故事”
说故事的能力不一定只是规范地线性向前,正像上一段说过的,这是一个很完整、并且曲折的故事,这位朋友也默认了其中的角色和关系,既然故事讲明白了,又怎么能说没有说故事的能力呢?至于没有电影语言的应用,又批评人家的声音和影像,声音和影像不就是电影语言么?
电影分为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告白》显然偏向于后者,极少出现嘈杂的环境声,大量采用后期配音,加入情绪化的音乐,呈现符号形式化的声音风格,有张有驰,有疏有密。
片中几处平行蒙太奇配合独白旁白,造成不存在的对白假象,体现人物各自内心的孤独和沟通的无力。这不是一个没有情怀思想的导演会呈现出来的,何以不能称为影像?
《2001太空漫游》一样是不按逻辑讲故事,大篇幅音乐,风格化影像。它可以成为科幻片经典和关于科技、未来的隐喻。《告白》何不能看做是对于生命、道德的隐喻?
诚然,这部电影并非完美。在很多阅片如云的影评人面前,我的见识更是短浅鄙陋。但我觉得这不是一部应该被差评到一星两星的电影。现在电影的评分趋向极端化,不喜欢的就直接一星。这也是个人的事情,无可非议。但三思而后行的理性态度还是应该有的,毕竟,别人的声音也许能帮助发现自己的盲点。
推荐《告白》,推荐中岛哲也,及其前作《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生命真的是重要的吗?”
——中岛哲也在《松子》里已经回答:“生而为人,对不起。”对不起过后,我们怎么对待自己,永远是选择不到的选择。如同《松子》的结尾“我回来了”“欢迎回来”的返璞归真,又仿佛《告白》的最后一句“开玩笑啦”的灰飞烟灭。生和死,就这样对立地站在同一个终点。
D. 日本电影告白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告白》讲述的是某一天森口悠子发现其爱女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尽管该起事件被断定为意外死亡,但森口却向学生们宣告犯人就在班中,并展开了自己复仇的故事。
自从被森口老师的宣告吓住后,犯人B一直窝在房间里,不仅不出门,甚至不理发、不洗澡。溺爱儿子的母亲看到他变成这样非常伤心。她对老师很不满,坚信在班主任女儿死亡事件中,儿子毫无责任,他只是被坏朋友骗了,帮了点忙而已。
谁也没料到,寺田的家访竟引发出意外的事态。
E. 《告白》这部电影讲述了什么故事 剧情发展有哪些深意看了一遍没看懂。
早在千八百年前,孔自老人家就告诉我们,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但很多人理解为做人应该以德报怨。即便是不必要的牺牲也应该原谅和理解。日本《告白》这部电影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做错了就是做错了,别把世界想象的那么美好,要用正义进行惩罚。
剧情的发展是很慢的张开的,就像一张网,慢慢地裹紧裹紧。每个人都分段式的诉说他们的故事,让整部电影的脉络一点一点清晰,但又无可奈何。剧情之所以这样写,或许是作者想让别人看到一个恶意是如何产出的,家庭和社会对此有着怎样的责任。
F. 《告白》电影影评解析是什么
本片试图隐藏的思想主题的根底是对现实的真实描述,对倾斜的社会进行警告,对乳臭未干的人文主义进行冷嘲热讽,令人体会到现实生活的彻骨寒意。
全片结尾处,转暗的银幕中,松隆子所讲述的最后的话语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体现,可以说,这是为傲慢的官能感觉渲染上颓废色彩的名句。
基本信息
《告白》是一部2010年日本电影,根据小说《告白》改编而成。中岛哲也执导,女演员松隆子主演。电影讲述了某一天森口悠子发现其爱女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尽管该起事件被断定为意外死亡,但森口却向学生们宣告犯人就在班中,并展开了自己的复仇。
2011年,该片获得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
G. 《告白》这部电影讲述了什么故事,剧情有哪些深意
《告白》是一部2010年日本电影,根据小说《告白》改编而成。电影讲述了某一天森口悠子发现其爱女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尽管该起事件被断定为意外死亡,但森口却向学生们宣告犯人就在班中,并展开了自己的复仇。剧情深意在于人之私欲究竟有多可怕,谁也说不清楚,越是内心软弱的人越是会欺负弱小以欺骗自己的人格。
在电影《告白》中,镜头的移转似乎不曾停歇,也不聚焦在特定人物身上,偶出现在某些冲击性的关键时刻的面部特写尽头,似乎就象征着复仇的杀人预告。在故事的行进中,整部电影似乎紧紧扣着报复和背弃这两个暧昧的主题。
中岛并不预设立场去判断孰是孰非,而是有意去除原著中较为带有西方宗教意味的段落标题,让故事一段段地连结着所有人物的自白以及对于他人的报复,反覆地让被害者成为加害者又成为被害者,就这么绕了一圈再回到原点。
H. 日本电影《告白》到底讲什么有点看不懂
以前看过,只属于比较暗黑的电影了,老师的孩子被她班里学生两个学生恶作剧给害死了,然后她就利用人的恐惧心理,虽然没有正面报复,但是最后这两个学生的下场都超级惨。。。
1、《告白》说的是少年们的自我意识膨胀到无法自控的程度,而失去了犯罪意识。由此带出了一个小群体中的集体式疯狂以及扭曲的母子关系等等。
2、 这是根据同名小说投拍,电影基本没有多大改动,不能用电影镜头表现出来的,也用独白表现了。人物的精神状况啊,起因发展结果都很连贯,而且刻画的很有说服力。
3.、导演也是个很能用镜头说话的人,这跟他是从广告出身有关。背景音乐用了Boris、Radiohead等乐队的歌曲,OST太出彩了,没法用言语表达。首推电台司令的last flowers。其次是日本摇滚乐队Boris的那首《にじむ残像》,近乎惊艳了。
4、37名学生,平均13岁,一直很佩服日本的童星在如此小的年纪都能挑大梁出演而且演技不俗(譬如mother里的芦田爱菜)。尤其这个电影里,37个学生在知道同学杀了人后,依然能在阳光下嬉戏打闹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
总结:这是部典型的日本电影,暴力美学趋于极致,极其小清新的表达了一个极端压抑的故事。你会有看着惊悚片里的青春片的感觉。
I. 电影告白讲的什么
《告白》是一部2010年日本电影,根据小说《告白》改编而成。中岛哲也执导,女演员松隆子主演。它是2010年台湾票房收入最高的日本电影,亦在香港得到广大好评。
当伦理和正义分歧,你该选哪边。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心理演进,轮番敲击着我们内心的道德尺度界限。
一位中学女老师森口(松隆子)在校园游泳池内发现自己的四岁女儿(芦田爱菜)意外溺毙,后来经她私下调查,原来是班上两位学生谋杀的,但杀人动机实在荒唐。痛失爱女的老师辞职,却不向警方申请重新调查,因为法律规定14岁以下的少年犯罪不会受到惩罚,而在结业式那天向全班学生说出真相,并透露了她的复仇计划(在那两个学生的牛奶里掺了带有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血液),在学生们的心底种下恐惧的因子。
J. 电影《告白》是对生命的深刻讨论和震撼,它究竟讲述女主怎样复仇的故事
《告白》这部电影,并非如人们常规见到这个词的意思那样,而是每个人心声的告白,影片是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来将故事拼凑完整的,我们不但能从中还原事情的真相,也可以看到每个角色的心理活动。那些自私,残忍,阴毒,痛苦和失落因而都可以清晰呈现出来,不得不让人细思极恐。下面就来简单梳理一下剧情。
身为中学班主任的单身母亲森口悠子发现自己4岁的女儿森口爱美在学校游泳池忽然溺亡,尽管警方调查的结论是属于意外,但细心的悠子经过自己一番调查之后还是发现了女儿真正的死因,并查出来凶手就是自己班上的两个学生。囿于少年法的保护,悠子清楚的知道两个未成年的犯人即使被检举也不会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惩罚。经过一番设计,悠子决定利用班上的同学展开自己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