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无名战士为什么删了一小时
剧情违规。《无名战士》电影中因为有暴力血腥的片段被删了一小时。《无名战士》是阿库·卢希米斯执导的战争片,伊诺·阿霍和约翰内斯·霍洛佩宁出演。该片讲述了一队芬兰士兵在苏芬战争中的故事。
② 关于《七根火柴》的阅读资料
几根火柴在日常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特殊艰苦的环境里,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课文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记叙了无名战士在红军最需要火的时候,甘愿牺牲自己,把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委托战友交给部队的故事,反映了长征中红军的艰苦生活和同志间的阶级友爱,歌颂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
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划分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9段)写草地的恶劣气候和卢进勇受伤掉队的困难处境,并突然发现了无名战士。这是故事的开端。
文章的开头着意描写了自然环境,突出了草地气候变化莫测的特点和气候的恶劣。这样的描写为事件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铺垫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在这个阴沉、荒凉、寂静的特定环境中,普普通通的火柴 才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无名战士保存火柴、献出火柴才体现了对革命无限忠诚的献身精神。离开了这个典型环境,“火”的价值和意义就不这么重大了,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带伤的卢进勇想:“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在这样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情境之下,突出了“火”对整个部队,对每一个战士,对革命的胜利是多么重要性。无名战士低低地呼唤着同志,期待着同志的到来。这究竟是怎样的人?他要做什么?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
第二部分(第10—19段)写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完好地保存着七根火柴。这是故事的发展。
这部分写卢进勇与无名战士交谈的情节,生动地揭示了两个人的内心世界。卢进勇要帮助无名战士,但是,他谢绝了帮助,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写无名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忍饥挨冻,完好地保存着七根火柴是最感人的部分,作者着力刻画了两个细节。一个是对党证和火柴的描写:“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像一簇火焰在跳”。无名战士处在阴雨泥泞的草地,他的衣服是湿的,胸口和衣服是一样的冰冷,可是他把党证保存得这样完好,火柴竟如此干燥,说明他珍视党证和火柴甚于生命,透过压在那朱红印章中心的火柴,我们看到了无名战士的一颗赤诚的心和他对党的革命事业的灼热感情。他要把党证和火柴委托战友转交给部队,表现了他的坚强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第二个细节是数火柴:“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这一细节突出了火柴的珍贵,火柴虽然只有七根,却使我们体会到每一根都凝结着无名战士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看到了无名战士对党的无限热爱、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
第三部分(第20—22段)写无名战士把党证和七根火柴亲自交给卢进勇,委托他带给部队。这是故事的高潮。
这部分生动地刻画了无名战士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光辉形象。首先是无名战士“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写出了无名战士想到自己的愿望即将实现时的喜悦心情。接着又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委托战友将党证和火柴带给部队的感人情景:“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这里的细节描写集中地表现了无名战士不忘党的事业,不忘将长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无限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下面,紧接着写卢进勇的感觉,眼睛“模糊”是因战友的牺牲而难过,眼里充满了泪水;而“清晰”是因无名战土的高大形象,无名战士的郑重的嘱托,已经牢牢地占据了卢进勇的整个身心。“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一生动的比喻,写出了无名战士的坚定信念给了卢进勇以巨大的感染与无穷的力量。这部分表面上写卢进勇,实际上处处写无名战士,烘托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形象和感人精神。
第四部分:写卢进勇赶上了部队,完成了无名战士的嘱托。七根火柴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光和热。这是故事的结局。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写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燃烧起来的情景。 这情景与文章开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点明了“火”对长征部队的巨大作用,从侧面反映了无名战士把火柴留给部队的高尚行为的重大意义。
最后写卢进勇走到指导员身边用颤抖的手指,把党证和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一根地递到指导员手中,并且用异样的声调数着火柴。这一细节充分显示出无名战士的高尚行为对卢进勇深切的感染,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又一次在我们面前升腾。这有力的一笔暗示红军战士在无名战士的鼓舞和鞭策下必将冲破重重困难,一往无前去夺取胜利。
③ 作文 《走进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
对于这篇课文 ,我是这样认为的,艰苦的斗争年代离今天的学生已越来越远了。学生们也只能从越来越少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去接触、了解那个年代,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如果能够真正理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深刻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
所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情感目标: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对于这篇文章,故事情节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而我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感悟上,但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很难从无名战士的言行中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所以我认为本课难点在于通过人物言行揣摩人物内心。
二.明流程
情景导入,营造氛围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先用情景导入的方式,以悲壮、深沉的音乐力图把学生带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去体味长征中的苦以及人物的美。上课之前,我就用多媒体播放了《过雪山草地》的配乐诗朗诵,还辅以相应图片展示课题。上课铃一响,我便用饱含深情的语言简介长征背景,营造感动氛围,为后面谈感动人物、品感动语句、悟感动心灵蓄势。
分析课文时,我设计了四大板块——理清情节、品读人物、战地采访和探究写法,创设学生合作探究的环境,辅以提问,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探微,最后迁移拓展。
具体操作如下:
走进课文,感知故事
关于文章的情节结构,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拎清线索,从而把握结构。
(内容)①本文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请用一个字概括。(火)
②本文几次写到火?哪几处写的是想象中的火?哪几处写的是真实的火?
(六次写火。前四处写想象中的火,后两处写真实的火。)
③围绕“火”字,全文的情节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各部分
段意。(需火——献火——送火)
走进人物,感悟品质
关于文章的人物形象,我先让学生讨论感动人物,然后勾画感动细节,最后归纳人物性
格。通过这一板块,落实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到刻画人物形象
的方法,提高了他们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的能力,也让他们品悟到了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而自
觉地学习他们的精神。
(内容)①课文主要塑造了几个人物?最令你感动的人物是谁?
(学生讨论后再明确:无名战士和卢进勇。最令人感动的人物是无名战士)
②如果你是一位电影导演,要专门为无名战士拍几个镜头,你将捕捉哪几个镜头?请在文中勾画出你最想拍的几个镜头,然后告诉我们你为什么选那几个镜头,它到底哪一点打动了你的心灵。
(要求学生分组合作细读6到22段,勾画关键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并适当批注,然后有感情地诵读,交流感动原因。)
③从无名战士的言行中,你感觉无名战士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各抒己见,言
之成理即加以肯定),然后归纳板书。
模拟采访,体悟内心
为了深入理解红军战士的内心世界,我设计了“战地采访”这一语文活动。
假如我们来到红军战士的身边,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们说,一定有许多问题想
询问。下面我们进行一次特殊的语文活动——模拟采访,来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的内心世
界。
我先点拨,让学生明白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
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去分头准备,再模拟采访。
通过这一板块让学生理解红军战士的内心世界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广阔的时空领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寻访遗迹,继承遗志
为让学生明白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我设计了一个
“寻访遗迹,继承遗志”的拓展延伸的环节,预设了两个问题:
① 你能举出像无名战士一样的英雄人物及事迹吗?
② 那么作为21世纪的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来告慰、缅怀那些英烈们呢?
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和当代社会中
英雄人物及他们的英雄事迹,缅怀他们,学习他们,告慰他们。
齐诵《长征》,由衷敬佩
为了让学生从另一侧面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努力学习,建设祖国,我设计了师生齐诵毛泽东《长征》诗这一环节,算是为这堂课作小结吧。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课外演练,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我设计了写熟悉人物的片断作文练习(要求通过人物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学习本文描写主人公的写法,写一片段(写你的老师、同学、朋友...)通过人物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三、懂教法
任何一堂课,都会用到很多的教学方法。我在这堂课中,也用了一些,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提问法
解读这篇课文时,我用的最多的就是提问法。教学时我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我设计的教学板块中,让他们一步步地深入文本。几乎每个环节,我都预设了很多的小问题,让他们思考讨论。如在梳理小说的情节线索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 情景设置法
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说贯穿本堂课的始终,尤其是“导入课文”和“捕捉人物感动镜头”两个环节,我都设置了一定的情景来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激起他们对无名战士的崇敬之情。
(三) 点拨法
学生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疑难,我便适时点拨
如在“模拟采访,体悟内心”这一环节,我便告诉他们采访前应该做何准备,采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在“寻访遗迹,继承遗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列举无名战士式的英雄人物及英雄事迹时,学生能说很多;但他们说的往往是同一时期的英雄人物,我便给以点拨,告诉他们可以列举不同时期各条战线上的英雄人物及事迹,这样学生就容易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明白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当然,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可能只用了这几种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朗读教学法,解剖法等。
四、藏学法
有句话说得好,老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确,我们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渗透多种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独立地阅读文本阅读。在这堂课中,我又有意识地渗透了几种学习方法:
(一) 勾画圈点批注法
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地读书。比如在“走进人物,感悟品质”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勾画关键词句,批注感动理由,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
(二) 讨论法
讨论法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
了他们的知识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比如我在让学生体会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时,就组织他们讨论 “最令他们感动的人物是谁”,学生通过讨论就明白了无名战士是最令人感动的人物,那是因为他身上具有“舍身为国、公私分明、忠于革命”的优秀品质。
(三) 自主探究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有时也会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究某
个问题。比如在“模拟采访,体悟内心”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记者,就站在红军战士身旁,想问些什么。这一问一出,学生自然会发挥联想,穿越时空隧道,去洞悉红军战士的内心,设想最有意义的问题来询问。
(四) 悬念法
带着疑问去读书比盲目地去读书,效果好得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让学
带着问题去深入文本。比如,在“走进课文,感知故事”这一环节中,为了让他们尽快熟悉故事情节,拎清情节线索,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其实这些学法跟前面提到的教学方法也是不能完全分开的。有的既是学习方法,也是教学方法,二者密切联系,协同起来,才能教学相长。
五、析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成了一根火柴的样子,火柴头便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无名战士,火柴梗是文章的题目——《七根火柴》,火柴正熠熠燃烧着,它的火焰便是无名战士的可贵品质——舍身为国、公私分明、忠于革命,而点燃火柴的火源,就是无名战士的几个关键性的动作细节——指火柴,看火柴,数火柴,交火柴。(由于本人课件制作技术很拙劣,无法让这根火柴真正动起来,所以未能让学生真正明白我的用意。)
这堂课结束了,带着很多的欣喜和诸多的遗憾。欣喜的是自己正沿着新课程改革的路子在走,欣喜的是学生能在自己的引导下自觉愉快地自主合作讨论。遗憾的是自己的课件制作技术实在太糟糕了,未能真正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印象。还有,教学的实际效果总不如自己预先所想,很多教学环节似乎只流于形式,看起来热闹,收效却不甚大。但我想,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正因为有着缺憾,它才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究教学技巧,才会让我们的教学一步步地走向成熟。这样看来,缺憾不也是一种美吗?
④ 七根火柴故事的大概内容,高分悬赏!!!
最佳答案
教学建议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 撮(zuō) 寒颤(zhàn) 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 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 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的是什么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10-l3自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卢进勇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面“递”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无名战士怎样呢?他吃力地“推开”,拒绝了。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是呵,粮食极端短缺,他要留给同志。卢进勇要扶他走,他怎样?“摇了摇头”,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嘱托。 提问启发:嘱托什么呢?请抓住描绘无名战士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积攒着自己浑身的力量,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他顽强地支撑着,原来有十分重要的任务。无名战士的—“推”、—“摇”、—“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忘我的崇高思想在闪光。
3.指名学生朗读第14、15自然段。 提问启发:这位战士要奉献给党的珍宝是什么呢?火柴。哪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当宝贝一样地珍藏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因为是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干燥”的火柴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告诉我们:为了珍藏火柴,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 这火柴与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党证放在一起,并“压”在“朱红的印章的中心”。一个“压”字,重有千钧,意味深长。这哪里是几根火柴!分明是一颗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扫尽了草地上的荒凉凄清孤寂的气氛,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
4.学生朗读第16-21自然段。
(1)提问思考,无名战士怎样极其郑重地嘱托战友的?作者怎样描绘他初次嘱托时的语言和动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作者用细致感人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嘱托,“招招手”、“伸开”、“拨弄”、“数”、“望”,这一连串的动词显现了庄重严肃,无限深情。 就在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之时,一瞬间,神奇的情况出现了。无名战士的脸色“舒展”了,他的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他的抖抖索索的手,僵直的手指竟然能“捧”火柴,“放”到卢进勇手里,并且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捧”、“放”、“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革命的忠诚而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2)无名战士再次嘱托时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是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刻画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归纳:他留给人间最后的话是“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没有用一根火柴为自己取暖;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一心想着大家,一心想着党,想着长征途中的战友们,无私忘我,生命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5.小结。
(1)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七根火柴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名战士的形象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他临死前的一刻,但很高大,不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由于作者紧紧抓着人物性格历史的一段,抓着人物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来刻画表现的。从语言上看,他没说几句话,前后就出现了五个“同志”,言为心声,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革命同志,是党的事业。他的动作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一样,反映了他舍身忘己,一切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作者选材精当,文字精练。
(2)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用许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是因为要在两千字的短小篇幅里突出主人公、在结构上作的巧妙安排。文章以卢进勇作为故事的线索,展开情节。 主人公的出现是通过他的“听”引出来的;主人公的外貌是通过他的“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的“想”、他的“说”,突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托出了主人公牺牲的全部意义。 特别是第21自然段饱含感情的描写,更是感人。(指导学生朗读第21自然段,由缓慢而低沉而高昂。)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模糊”与“清晰”同时运用,既表现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整个草地的哭泣,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英雄的品质像荷花一样洁白,像菊花一样坚忍。
(四)随堂练习
一、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三、“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中加点的“挤”表明了什么?
四、在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的草地里,无名战士却能使火柴干燥地保存下来,这该怎么理解?
第一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七根火柴
二、无名战士
三、表明无名战士生命危在旦夕,他在积攒力量等待同志来转交火柴。
四、无名战士怀着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用惊人的毅力和生命的代价珍藏火柴,因而火柴才会干燥地保存下来。
第二课时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第22—24自然段) 提问思考:卢进勇从战友身上吸取了力量,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地赶路。他把火种送到部队给战土带去了什么?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珍贵的火柴交给指导员的?
1.指名学生朗读,理解。 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战士们谈笑着,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像天亮时无名英雄把七根火柴嘱托给他时一样,极其庄重地一根一根数交给连指导员。 “悄悄走”、“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寓含着复杂的情意,最后落在一个“数”字上。
2.启发思考:他“数”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的语句,并联系起来考虑,体会这几根火柴的意义与价值,重温无名战士的言行,想象卢进勇澎湃的心潮,说说“数”寓含的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数”,使我们认识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在无边的草地上,在冷风暴雨、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中,火柴是最最需要的东西,可以解除饥饿,驱除寒冷,救活同志。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这极其珍贵的东西。 这“数”,使我们认识这几根火柴包含着无名战士的宝贵生命,反映了共产主义战士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伟九心灵,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们眼前升腾、闪现。 这“数”,还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这“数”,也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该怎样牢记先烈为革命付出的代价;以先烈为光辉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总结全文 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 文章以“数”着“一,二,三,四……”来结尾,言未尽,意无穷。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加深理解与感受。 (四)归纳 《七根火柴》是通过一件事歌颂人物,歌颂了红军战士忘我无私、献身革命的崇高品德。 文章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对无名英雄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是“以小见大”。在写法上,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较多地抓住细节以突出人物,特别是抓住了火柴和火加以描写,这火柴和火把整个故事贯串了起来,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又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复述第二部分。要求: ①主次分明,突出无名英雄的形象。 ②扣紧外貌、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
(六)随堂练习
一、“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的原因是他的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二、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文章写无名战士数火柴“一,二,三,四……”中间本应用顿号却用了逗号,作用何在?
四、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①不是;②是他受到了无名战士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鼓舞。 二、烘托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伟大意义,更好地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
三、语气表达舒缓,与无名战士当时身体极度虚弱相一致,同时突出火柴的宝贵,交火柴的郑重。 四、①使我们认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②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和纯洁的心灵。③也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和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⑤ 七根火柴 中为什么不说明无名战士得死
教学建议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 撮(zuō) 寒颤(zhàn) 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 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 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的是什么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10-l3自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卢进勇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面“递”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无名战士怎样呢?他吃力地“推开”,拒绝了。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是呵,粮食极端短缺,他要留给同志。卢进勇要扶他走,他怎样?“摇了摇头”,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嘱托。 提问启发:嘱托什么呢?请抓住描绘无名战士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积攒着自己浑身的力量,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他顽强地支撑着,原来有十分重要的任务。无名战士的—“推”、—“摇”、—“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忘我的崇高思想在闪光。
3.指名学生朗读第14、15自然段。 提问启发:这位战士要奉献给党的珍宝是什么呢?火柴。哪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当宝贝一样地珍藏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因为是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干燥”的火柴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告诉我们:为了珍藏火柴,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 这火柴与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党证放在一起,并“压”在“朱红的印章的中心”。一个“压”字,重有千钧,意味深长。这哪里是几根火柴!分明是一颗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扫尽了草地上的荒凉凄清孤寂的气氛,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
4.学生朗读第16-21自然段。
(1)提问思考,无名战士怎样极其郑重地嘱托战友的?作者怎样描绘他初次嘱托时的语言和动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作者用细致感人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嘱托,“招招手”、“伸开”、“拨弄”、“数”、“望”,这一连串的动词显现了庄重严肃,无限深情。 就在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之时,一瞬间,神奇的情况出现了。无名战士的脸色“舒展”了,他的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他的抖抖索索的手,僵直的手指竟然能“捧”火柴,“放”到卢进勇手里,并且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捧”、“放”、“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革命的忠诚而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2)无名战士再次嘱托时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是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刻画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归纳:他留给人间最后的话是“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没有用一根火柴为自己取暖;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一心想着大家,一心想着党,想着长征途中的战友们,无私忘我,生命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5.小结。
(1)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七根火柴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名战士的形象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他临死前的一刻,但很高大,不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由于作者紧紧抓着人物性格历史的一段,抓着人物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来刻画表现的。从语言上看,他没说几句话,前后就出现了五个“同志”,言为心声,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革命同志,是党的事业。他的动作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一样,反映了他舍身忘己,一切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作者选材精当,文字精练。
(2)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用许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是因为要在两千字的短小篇幅里突出主人公、在结构上作的巧妙安排。文章以卢进勇作为故事的线索,展开情节。 主人公的出现是通过他的“听”引出来的;主人公的外貌是通过他的“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的“想”、他的“说”,突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托出了主人公牺牲的全部意义。 特别是第21自然段饱含感情的描写,更是感人。(指导学生朗读第21自然段,由缓慢而低沉而高昂。)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模糊”与“清晰”同时运用,既表现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整个草地的哭泣,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英雄的品质像荷花一样洁白,像菊花一样坚忍。
(四)随堂练习
一、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三、“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中加点的“挤”表明了什么?
四、在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的草地里,无名战士却能使火柴干燥地保存下来,这该怎么理解?
第一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七根火柴
二、无名战士
三、表明无名战士生命危在旦夕,他在积攒力量等待同志来转交火柴。
四、无名战士怀着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用惊人的毅力和生命的代价珍藏火柴,因而火柴才会干燥地保存下来。
第二课时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第22—24自然段) 提问思考:卢进勇从战友身上吸取了力量,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地赶路。他把火种送到部队给战土带去了什么?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珍贵的火柴交给指导员的?
1.指名学生朗读,理解。 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战士们谈笑着,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像天亮时无名英雄把七根火柴嘱托给他时一样,极其庄重地一根一根数交给连指导员。 “悄悄走”、“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寓含着复杂的情意,最后落在一个“数”字上。
2.启发思考:他“数”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的语句,并联系起来考虑,体会这几根火柴的意义与价值,重温无名战士的言行,想象卢进勇澎湃的心潮,说说“数”寓含的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数”,使我们认识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在无边的草地上,在冷风暴雨、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中,火柴是最最需要的东西,可以解除饥饿,驱除寒冷,救活同志。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这极其珍贵的东西。 这“数”,使我们认识这几根火柴包含着无名战士的宝贵生命,反映了共产主义战士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伟九心灵,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们眼前升腾、闪现。 这“数”,还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这“数”,也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该怎样牢记先烈为革命付出的代价;以先烈为光辉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总结全文 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 文章以“数”着“一,二,三,四……”来结尾,言未尽,意无穷。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加深理解与感受。 (四)归纳 《七根火柴》是通过一件事歌颂人物,歌颂了红军战士忘我无私、献身革命的崇高品德。 文章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对无名英雄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是“以小见大”。在写法上,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较多地抓住细节以突出人物,特别是抓住了火柴和火加以描写,这火柴和火把整个故事贯串了起来,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又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复述第二部分。要求: ①主次分明,突出无名英雄的形象。 ②扣紧外貌、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
(六)随堂练习
一、“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的原因是他的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二、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文章写无名战士数火柴“一,二,三,四……”中间本应用顿号却用了逗号,作用何在?
四、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①不是;②是他受到了无名战士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鼓舞。 二、烘托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伟大意义,更好地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
三、语气表达舒缓,与无名战士当时身体极度虚弱相一致,同时突出火柴的宝贵,交火柴的郑重。 四、①使我们认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②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和纯洁的心灵。③也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和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⑥ 第十课 七根火柴
原文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口袋翻过来。果然,在口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 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至一口吞下去,他又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 “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七根火柴》选自《王愿坚小说选》,短篇小说。王愿坚作。1958年发表。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言毕,安然地闭上了眼睛。那位战友追上队伍,为战士们点燃了篝火,然后将余下的六根火柴和党证交给了指导员。作品细节描写感人,表现了革命战士的高尚品格。
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45年
参加解放军。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同年开始发表《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与陈柱国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作品介绍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现《七根火柴》已被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中七年级下半学期第10课中。 《灯光》已被选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中。
文章分析
草地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草地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草地变幻莫测的“怪”气候以及沉浸在雨雾中的荒凉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反映红军草地行军的艰辛。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火柴就能得到温暖,吃到粮食,得以生存,这也就暗示了火柴具有特殊的价值,表现了无名战士崇高的品质。)
作者从哪些方面详写了无名战士的肖像?
(引导学生看第9段: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士作了细致的描绘。说明无名战士经过风雨冰雹的摧残、饥饿的袭击,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为下文写无名英雄临终前献火柴做铺垫。) 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火柴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
编辑本段分析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七根火柴”体现无名战士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写出了草地环境恶劣。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无比珍贵,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刻画人物,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烘托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顽强的品质。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文章关于火柴(火)进行描写,其文章线索为:需火柴(缺火柴和想火柴两部分)→指火柴(表示 急切心情)→看火柴(与阴冷的环境,湿透的衣服形成对照,把火柴同党联系在一起,表示连对党的一片赤诚)→数火柴(清除的交代,认真的态度,庄重的神情)→交火柴(交代后的无比欣慰,郑重的托付,殷切的期望)→送火柴→用火柴→数火柴。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士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七、无名战士
在文中第16小节中提到了“党证”,为何不说出无名战士叫什么,是因为在红军长征中倒下的红军战士无数,都是对党的无私奉献,忠心耿耿,团结友爱。
⑦ 芬兰电影《无名战士》,这个电影主题讲的是什么洛卡最后是活下来了
洛卡最后活着。
这是一部芬兰的史诗级电影,喜欢战争片的朋友,强烈推荐、不容错过,强烈推荐亲自看看,除了刚才我说“洛卡最后活着”,来回答题主问题以外,以下不会剧透。
电影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二次苏芬战争。背景是苏联在第一次苏芬战争也就是冬季战争中,付出了20万人的代价,才勉强击败全国动员起来才12万军队的芬兰。芬兰趁着德国闪击苏联,主动发起第二次战争,主要目的是拿回被占领土。
雪夜伏击
苏芬战争结束后,芬兰维持中立外交政策,尽量在东西方对立的冷战中维持中立,再也不想卷入战争了。
⑧ 跪求芬兰二战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芬兰二战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剧名:助产士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https://pan..com/s/1cc3FKtufb8Vjqs7HJam9kQ
⑨ 战壕点名被爆头是什么电影
《无名战士》。根据查询《无名战士》的电影相关信息得知,在该电影战壕片段中,战壕里一群士兵好久都没回家了,都很想家,送信员将收到的信件进行点名送信时,被一枪爆头了。该片讲述了一队芬兰士兵在苏芬战争中的故事。
⑩ 二战电影除了英法美苏日中的其他战争片
芬兰二战电影:《家园保卫战》、《沉默》、《无名战士》、《血战1944》
波兰二战电影:《华沙一条街》、《出生证明》、《卡廷惨案》、《阴云弥漫的日子》
希腊二战电影:《声陷地中海》、《战地情人》、《逃往雅典娜》
瑞典二战电影:《雪野求生》、《橡树少年》、《意志的毁灭》
丹麦二战电影:《圣彼得堡的男孩》、《抵抗行动》、《加斯顿的战争》、《伯德街上的孤岛》、《大地将变成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