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念无明
请课下观看电影《一念无明》(香港电影),根据本章节所学的关于心境障碍的内容,分析剧中人物符合诊断标准的表现,以及根据所学,梳理应如何治疗与预防。
《一念无明》,一部关于躁郁症患者阿东在离开精神病院后,在痛苦的回忆中挣扎着展开新的生活的影片,他试图回归社会,却在一系列求职失败、好友自杀、女友"宽恕"等事件中病情复发,又在他人防备和猎奇的眼神中被邻居驱逐,连弟弟都劝父亲再将他送回精神病院。
若非因为作业,这会是我极力回避的一类影片,过于压抑和沉重。它真实地呈现了一个近于无法逃脱的轮回。一念无明即堕轮回,这也是很多躁郁症患者正在经历着的轮回。而背后重要的推手,是躁郁症,也称为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及其表现
双相障碍,心境障碍中的一种。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双相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可以包括躁狂、抑郁以及混合发作的特征 。
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通常以典型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以及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共患焦虑,个别可存在精神病性症状。
躁狂发作
临床上,躁狂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常伴有瞳孔扩大、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等躯体症状以及注意力随境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等认知功能异常,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和思维不连贯,成为“谵妄型躁狂”。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影片人物表现
双相障碍的诊断,都需要以上面提到的核心症状为主,具有其它的症状的同时还需要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内有连续性,且持续一段时间。比如抑郁的诊断通常需要持续两周以上,躁狂表现需要持续一周以上,轻躁狂则需要至少持续4天以上。回到影片中,从阿东的表现来看,他有重性抑郁和轻躁狂的一些症状,推测应该属于双相障碍II型。
抑郁表现
他在“巧克力事件”后病情复发,表现出了典型的抑郁症状,整天躺在床上,由早到晚都在哭,不肯吃饭、不愿洗澡,符合抑郁发作的心境低落、意志活动减退典型核心症状,且持续时间长,和刚出院时虽然情绪低落但较为平静且还主动找工作的状态差异很大。
在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我始终带有疑问。在“巧克力事件”后,曾出现一个俯瞰阿东在淋浴间躺着的镜头,水中似乎还伴有血迹。我一度以为是阿东在超市出来后自杀,但与后面的情节上似乎也对应不上,邻居找黄大海的时候说的话还是“楼下,你家儿子……”暗示当时阿东还是在超市中。我猜测这是阿东幻想要自杀的场景,但淋浴间打开一瞬间出现的人物似乎又表明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场景。我推断这是阿东的一段回忆,他曾经自杀过,此时再次出现了自杀意念。
轻躁狂表现
重性抑郁令父亲黄大海意识到的阿东的病情复发,但在此之前,阿东的病情复发也已初现端倪。
在阿东接到前女友Jenny的电话之后,影片的色彩开始明亮起来。他请女友吃饭,大晚上的让老爸黄大海和自己一起去补偿童年时的缺憾,兴致勃勃地采购了大量花种在天台种花,。黄大海看着开心准备赴约的儿子心满意足地吃着花生米,让儿子不回来打电话。看起来一切都在好转之中。
但仔细看,还是能从影片的细节中看出阿东很多和心境符合,但不符合常态的部分。虽然从影片中无法判断是否以上状态持续了四天以上 ,但他说话比以前明显增多,积极地邀请邻居有空打篮球,还在邻居目瞪口呆中喝了邻居杯中的水,大量买花种(而不是像小朋友讲的先买两箱试一试),并且不切实际地认为从此就可以办农庄,然后就上市融资,虽然正常人也偶有夸大其词或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再结合他在邻居面前的表现,以及和女友见面之后,不顾女友在晚餐时真正的状态,在女友痛诉了在他离开之后艰难地还债以及供楼之后,仍然坚信女友马上要和自己复合,喜形于色地告诉黄大海"你的媳妇很快就会回来"。
如果不是影片伊始,阿东就带着躁郁症患者的标签,只怕我在观影中也不会留意到以上症状的不合常理之处,误以为阿东当时处于抑郁恢复状态。这一部分也令我理解到老师课中提到的一个词,"奖励敏感性"。激发患者躁狂或轻躁狂状态的不一定是负性事件,还有可能是良性事件,比如影片中阿东是和前女友见面之后,就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有了以上轻躁狂的种种表现。同时,也因这部分,也理解了何谓"躁狂是对抑郁的防御",影片中的阿东太想和女友重归于好,重新回归到正常生活当中了。
同时,这也是轻躁狂容易被忽视的原因。不同于躁狂发作时时常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不眠不休地活动增多,明显影响社会功能,轻躁狂更像一个人充满了活力的表现。导致很多双相II型患者实际诊断时间很长,并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同时,这也是不少患者抗拒服药的原因之一。
易激惹表现
关于阿东是否有易激惹表现,我有很多不确定,但还是选择带着疑问写出来。
易激惹是一种剧烈但持续较短的情感障碍。患者一遇到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况,即使极为轻微,也很容易产生一些剧烈的情感反应。病人极易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与人争执不已。易激惹不但见于躁狂、抑郁症中,也见于神经症中,但后者的发作会经历过控制和压抑,发怒打骂的对象经常限于亲属。有一种说法,躁狂发作时的易激惹程度和常人相比,有如老虎发威和犬吠。
在阿东的的回忆中,有两个他发怒打人的片段。一个是他在女友Jenny劝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时,他不肯,打了Jenny一巴掌并对她大发雷霆。另一个是当他要让妈妈起床妈妈不肯时,他打了妈妈一巴掌。这两件事中都有一个要送妈妈去养老院的争执,似乎是碰到了阿东的底线,而且也是在他失业并长久照料妈妈,还要处理妈妈触发的一系列事件,比如邻居投诉,烫伤佣人等的一系列压力之下爆发的。是否可以定义为躁狂的易激惹,我不确定。
其他表现
影片中还出现了两次阿东行为引发众人议论非非,被当做精神病的事件。一次是在好友婚礼上因众人不认真听好友发言而上台讲话,请求众人尊重结婚的人。另一次是他从教堂中崩溃逃走,在超市中拼命吃巧克力来试图安抚自己情绪,却引来众人拍照围观。这两次事件都看起来极其不符合常规。
但是正如影片的英文名"Mad world"一样,究竟是社会病了,是婚礼中议论非非的人病了、拍照围观的人病了,还是阿东病了,的确是个疑问。从阿东当时的表现看,婚礼上他的情绪相对比较平稳,后面听到别人议论他精神病的时候,虽略有激动语速加快,表达仍然清晰,但的确对好友的当下情境有漠视,对表达之后的后果欠考虑,算不算病态表现?他后面拼命吃巧克力安抚自己,又算不算病态?这也可能是影片想呈现的内容之一,当和一个人带着相同或相近的视角去看同一事件,看到他行为的出发点,会更容易理解他,而不是停留在"精神病""躁郁症"的标签之外,割裂他的行为表现,去贴标签和妖魔化一个活生生的人。
双相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在探讨双相障碍的治疗及预防之前,需要先了解双相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为止,双相障碍的病因仍然不完全明确,但能确认和以下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因素、生化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神经可塑性因素、神经电生理、社会心理因素等等。
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阿东的妈妈也是疑似双相障碍患者,她时而对阿东指责打骂、烫伤照顾的佣人、时而满怀柔情谈起自己青春年少时的辉煌,时而抑郁哭泣哀伤叹息,还假想儿子阿俊会想念她会找不到她。双相患者的遗传比例高达80%。
从生化研究和神经可塑性研究上看,双相障碍患者通常伴有脑器质性的病变。
从神经电生理研究上看,双相障碍患者往往伴随睡眠缺乏,而睡眠缺乏又容易激发躁狂或者抑郁状态。
从社会因素来看,负性生活事件6个月内,抑郁症发病危险系数增加6倍,而缺乏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困难都会加重抑郁发作的可能性。影片中的阿东因为长期照料生病无法自理而且情绪状态很不稳定的母亲,还遭遇了与女友争吵,失业等一系列负性事件,导致他最终情绪崩溃,失手杀死了母亲,而这一创伤事件又为他后期的复发埋下了伏笔。并且他当时缺少女友的支持,父亲和弟弟都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
从抑郁的心理因素来看,患者常常伴有认知偏差,消极图示和归因,归因风格偏长期广泛稳定型,并惯于反刍。影片中前半部分阿东自述他每晚都会想起母亲,影片中也不断重复闪现淋浴间中涌出的水,说明他在心理上一直没从失手杀死母亲的创伤中恢复,有一半的灵魂还活在旧时的记忆当中。
双相障碍的治疗和预防
由于双相障碍具有遗传因素和病理性的特点,因此,不能像影片中的黄大海一样对儿子讲的,“你能不能正常一点?想点开心的事?“,或者单纯依靠心理治疗来治疗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总体的治疗原则是以生物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或者说物理治疗,来作为治疗的基础。治疗目的首先是要缓解症状,并改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预防复发及自杀的情况,并可改善社会功能啊,提高他的生活质量。
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阿东出院以后一直未能坚持服药。影片中没有提他为何拒绝服药,但现实生活中,双相患者难以康复或者容易复发和服药依从性差关联很大。
前面也曾提到,患者会认为保持在轻躁狂状态是很美好的体验,而且可以保证自己在学业或者事业上很有成就,他们会认为服药会影响他们再次达到曾经的巅峰,尽管有研究表明在轻躁狂状态患者的工作成就从整体上来讲也无法和正常状态相比;其次,还有病耻感,认为服药就标明自己是精神病了;再者较为常见的服药依从性差,和服药前期大脑神经改变有关,很多患者体会到的是头脑麻木迟钝,尽管也有情况是心境障碍本身就会导致的头脑迟钝不灵活,但吃药期间会误以为全部是药的副作用;更进一步的还有双相障碍药物治疗的特殊性,不同于单相抑郁,尽管新型药物一直在发展,但由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特殊和复杂性,不同患者适合的药物差异很大,很多患者需要经历多次调药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药物。
不但如此,双相障碍的药物治疗还分急性期(6~8周)、巩固期(4~6个月)、维持期(2~3年),以防止双相障碍的复燃和复发。老师在课上提到除了药物之外,目前电休克疗法也是比较成熟和有效的一种治疗方式。
而心理治疗可以在巩固期和维持期配合药物来进行。因为在急性期,由于患者自知力不完全,心理治疗很难起效。而在巩固期和维持期,可以有一部分心理教育工作可以放在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上,比如认识疾病本身,双相障碍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生病了可以通过服药来治疗,甚至需要终身服药。
影片中阿东经历过严重的创伤事件,针对他失手杀死母亲这一事件,可能可以先进行创伤治疗;同时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家庭中就被严重忽视,父母都偏爱弟弟,母亲从结婚第一天开始就对父亲不满,父亲很早就逃离了家庭,这些早期的成长环境对他的性格和人格都有影响,他惯于压抑自己,同时性格上比较敏感,人格上也有一些偏执的倾向;而成年后的一系列的负性生活事件又变成了他病发的导火索。因此在服药的基础上,进一步可以采取认知治疗、心理动力学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
虽然影片的色调非常灰暗,但一直有一个暖色,就是邻居家小朋友。尽管他的妈妈一直让他离阿东远一点,但他还是会偷偷地讲小王子给阿东听,阿东也是因为他的陪伴,还能离开那张床,走到天台上去。而一直逃离家庭的父亲,虽然一度也想把儿子送回精神病院,但在影片的末尾似乎暗示仍然会陪在儿子身边。尽管他不懂什么是躁郁症,但他一直试图努力去了解和理解。有人在影评中讲,如果黄大海选择陪在儿子身边,那么黄大海就变成了阿东,阿东变成了母亲,又将是一场无明的轮回。但,就如同这部影片介绍了躁郁症这个名词给普通大众,黄大海也有可能学会如何真正的陪伴和支持阿东。或许他可以先从《双相障碍患者,你和你的家人需要知道的》这本书开始,了解这个双相障碍名词和标签之下,双相障碍真实的面目,也能知道对于家属而言,不离不弃的陪伴和理解对患者就是最大的支持,即便送到精神病院也是为了治疗,而不是抛弃。
而社会支持,或许就是从这部影片开始吧,让更多普通的人看到,了解还有一群特殊的群体正在因为“精神病“的标签和异样的眼光,他们正在遭遇着什么,或许可以让更多人对这个群体多一些了解和体谅,也能够帮助更多患者在康复后顺利地回归社会。
附:
轻躁狂的症状
(1)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而转移;
(2)说话比平常明显增多;
(3) 说话速度比平时快,头脑比平时更加灵活,有时甚至感到舌头没有脑子快。
(4)自我评价过高或言语夸大,吹嘘自己;
(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6)鲁莽行为,如挥霍钱财、轻率投资,或者从事冒险活动;
(7)睡眠需要减少;
(8)性欲亢进。
⑵ 《一念无明》电影观后感
导语:年度口碑佳作《一念无明》一举斩获新晋导演(黄进)、最佳女配角(金燕玲)和最佳男配角(曾志伟)三座重磅奖杯,成绩斐然。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电影《一念无明》的观后感,欢迎大家爱爱阅读参考!
这个社会对待病人真如我们想象般宽容吗?摔折腿,拄着拐杖,路人退避三舍,怕再把你绊出什么事故。突发感冒未准备口罩,地铁上咳嗽两声,身边人默默转过脸,在噼里啪啦打着字:隔篱有人感冒都唔戴口罩。身体虚弱头晕眼花不足与外人道,旁人看你并无大碍也不在意,个中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当这样的痛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疾病,就更让人惊惧,对其表现出的嫌恶程度,也就更肆无忌惮。影片的开头,曾志伟饰演的父亲大海去精神病院接病愈出院的躁郁症儿子阿东(余文乐饰演)出院,而早前,妻子在被儿子照料的过程中突发意外身亡。虽医生称此事与儿子病症无关,但父亲的担忧写在脸上。他挤出笑容,故作轻松地与没什么表情、说话气若游丝的儿子打招呼,眼神里却全是防备。
父子许久没见,在那之前,父亲和在美国的小儿子都不知所踪,而本来前途一片光明、拥有稳定女友的长子阿东辞掉工作,独自陪伴病重且情绪不稳定的母亲(金燕玲饰演)。母亲用咒骂发泄怨恨,阿东在拼命隐忍和爆发中挣扎,终于把自己逼成了躁郁病人。于是他入院、治疗、出院、被父亲接回到逼仄杂乱的板间房,试图以一个正常人的姿态,再次获得这个社会的接纳。
病态的人:那个人样子好怪……他好像一条狗哎。
如果你将自己代入阿东的视角,会发现他所处的这个世界,如同电影英文片名一样,是一个mad world:
好友的婚礼上,所有人都在高谈阔论嬉笑怒骂,没人在意主角在说什么,阿东忍无可忍下的仗义执言,似乎更令好友尴尬;用人单位听到躁郁症后避之不及的状态,并不因他的坦诚和专业能力而改变;笑嘻嘻总是拜托自己和父亲的邻居,在他发病后,第一个落井下石;而狭小的空间,父亲枕头下发现的自卫用具,前女友宽容背后的强烈恨意,甚至令他找不到一个抒发情绪的角落……于是他冲去超市,大口大口吃着可以改善情绪的黑巧克力,换来的却是路人的指指点点……
于是他强拉起来的,脑袋里的那根弦,再次啪一声断掉,让他从兴奋且动力十足的躁期,滑去犹如万丈深渊般的郁期。
有关阿东的片段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茫然的他突然疾走乃至大步奔跑在深夜的街道,电影画面平行向后移动的样子。阿东像一个被抽离掉的人,在对他而言意义不明的世界里移动,空洞不知所踪。他看人的眼神,总夹杂悲伤与怀疑,令人不由担心,他下一秒会否作出什么极端行为?而比起那些选择主动去拒绝和伤害,没心没肺的看客,他的隐忍和善良,却又显得格外可贵。
好在总有温情场景弥补:下一秒,他和父亲说起年幼时去城门水塘的约定,二人无伤大雅地争执了几句,暂时和解,相互依靠着,走回他们的家。
病态的家庭:其实,是不是甚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家当然不是万能的。而阿东的病因,显而易见来自他的母亲。苦等丈夫与小儿子却无限失望的母亲,没有其余的宣泄出口,只能把所有情感垃圾都倾倒在阿东身上。她是阿东世界里的第一个疯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需求无度,不懂感恩。她何尝不可怜,然而她也亲手毁掉了为他竭尽全力的阿东的人生。
在前不久上映的纪录片《伴生》中,其中一位为照顾年迈父母、中年仍未出嫁的女士,对着镜头流泪:我好想有时间,可以安静看一套戏、读一本书,做些自己的事情,但是做不到!为人子女,都想做到孝顺,然孝顺的界限在何处,孝顺分内事,究竟该亲力亲为,还是乐得交予他人,自己轻松?
影片中,束手无策的大海打电话给远在美国的大儿子,儿子一句话说得轻巧:你把阿东送回精神病院,自己选间条件不错的老人院,钱不是问题。绝望的大海,淡淡问出了这样一句:其实,是不是甚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曾经他是逃避者:他努力工作,想给妻子更好的生活;他百般辛苦,却害怕妻子的失望和不满;他逃避家庭,酿成苦果,决定承担,却发现难度远超他想象。他和阿东在对峙中说出心声,而曾志伟在这一段落泪剖白的影帝级表现,实在无法不令人动容。
承担是给自己的枷锁,逃避是无视责任、把痛苦留给亲人……二者之间,有没有万全之策?如何在调适好自己心情的同时,也对家人多一份理解和包容?道理说来总是简单,做起来,却步步艰辛。
活在这个疯狂世界:我没事了
尚未被疯狂世界改变的邻家纯真小男孩,成了阿东的解药。在所有人都觉得他荒谬、不正常时,只有小男孩和他正常交流,与他相伴,听他讲话。他坐在天台上,对着急赶来的父亲说,我没事了。
他当然不是没事。他生活的世界依然逼仄、杂乱、充斥着形形色色自私而缺乏同情心的人类,他依然善良而软弱、恐惧而坚持,他的父亲依然无从理解他的内心,还要背着巨大的包袱寻求解决之道。但年年难过年年过,活下去便有希望,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影片一个颇为温馨的Happy Ending。
导演黄进说,这是一个很想带给香港人的故事:想呈现出如何直面问题、觉醒并寻求改变的状态。事实上,在压力巨大的城市里,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故事中的阿东——不久前,香港心理卫生会的一项调查还显示,香港人的抑郁指数创新高,有百分之五点五受访市民估计患有抑郁症,需要接受专业辅导及治疗,另有百分之九点一的受访者属应关注的组群。阿东非但不是边缘人,甚至还可能早已融入每个人的生活而未被发现。
编剧则强调伤害往往来自不了解,无知造成日常的邪恶。她认为电影最强大之处,就是让观众感受角色的.情感,学懂同理心,从而令世界更美丽。
这个故事整体来说,压抑又不开心,但曾志伟、余文乐、金燕玲一众大牌演员却毫不犹豫以低片酬甚至零片酬出演,更称之为十年一遇的好剧本(曾志伟语)。在快速发展、冷酷麻木的社会运转成一部失控机器的同时,能有这样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专业水平也绝不逊色的新导演作品出炉,实为观众的幸运。
没有完整观看影片。本片讲述了现实世界的人情世故,瞅瞅身边的社会就可以读懂故事。导演和编剧忠实于生活,没有植入自己的观点立场。在现实中,每位观众都有各自的解读,答案因人而异。
笔者一直感到困扰,阿东(余文乐)弟弟,也是黄大海(曾志伟)二儿子,这一角色存在的意义?没有二儿子,故事依然完整,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角色?
妈妈的躁郁是一家人不幸的开始。关于妈妈的病因,会有不同解释,笔者给出自己认为,最合情合理的一种解释。
有一种男人顾家,有一种男人顾事业。顾家的男人工作认真,不求名利,只沉浸在家庭的幸福当中。顾事业的男人同样看重家庭,负有责任感,但更专注事业,难与家人团聚。顾家的男人常被唤作是窝囊废,事业型男人常被当成榜样。若你是女人,会选择哪一种?
妈妈出身名门,大家闺秀,家境好到何种程度影片没有述及,但看得出,家人早与她划清界限。妈妈年轻时追求者众多,可偏偏嫁给了黄大海,选货柜司机,而不是富二代,社会精英。这故事好像童话爱情故事的续集。公主爱上扫烟囱的穷光蛋,大小姐爱上平民百姓,为爱情抛弃地位和金钱,凄美委婉。但续集告诉我们,爱情是理想,婚姻是现实。
妈妈生长在富裕的家庭,自然会有一个顾事业的父亲,从小缺少家庭温暖。因此妈妈选择黄大海,认为他会是一个顾家的男人。
黄大海得到一颗明珠,必然压力重重。两钟阶层,两种生活。为给妻子原本的生活,他用尽全部时间挣钱弥补。这个结果妈妈万万没有想到,她重新陷入孤独冰冷的家庭中。妈妈为此躁郁,更增添了黄大海的压力。这种因果,使得矛盾愈加恶化,成了一本难念的家常经。
片中,妈妈总在喊:没人看我。她是在抱怨,是在懊悔,丈夫没能看懂自己,没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她改变不了丈夫,也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
两个儿子恰是这两种男人。阿东顾家,弟弟顾事业。躁郁疯癫的妈妈毒打阿东,好像在抱怨,为什么留在身边的不是二儿子。事实刚好相反,妈妈一生都在被事业型男人折磨,她怎会对二儿子抱有幻想。她多么希望,丈夫能像大儿子那样,多陪陪自己。
影片讲得很彻底,黄大海直到最后才看透人情,才明白有问题的不是儿子,才醒悟妻子的苦衷,才意识到自己的错。可他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
曾志伟把角色和剧本读透,搞懂导演的意图,理解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父亲黄大海,起初心情复杂,不知道儿子阿东出院是好是坏,他只想和儿子过上简单的生活,了此余生。阿东躁郁发作后,黄大海开始焦虑,他期盼儿子可以压制情绪,但目的还是和儿子苟且活下去,躲在社会的角落。直到阿东被生活击倒,出现自杀倾向,黄大海的父爱才被唤醒。我们甚至可以微弱感受到,在黄大海心中,妻子的死是一种解脱,可他不想让儿子再出事。
黄大海参加家属会谈,病友亲属给他支招,怎样把家人送回精神病院。医生也给了黄大海一个机会,只要说出阿东有自杀倾向,就可以彻底解脱。病友和医生也在逃避,黄大海逐渐反转观念,看清事实。原来这么多年,他没有为妻子付出过,也没有站在儿子一边,有问题的是自己,而不是她们母子!
片尾。黄大海和邻居辩论,开始承担做父亲的责任。阿东被人误会,邻居们嬉笑怒骂退出舞台。黄大海面对儿子微笑,此时,他终于理解了儿子一直以来的委屈。桃花树下,父子两人的意识,静静守护着他们温馨的小家。
阿东没有病,妈妈同样没病。母子二人看懂了现实,人生要活的自我,活的安心,活的真实,不被枷锁困扰。可母子均无力挣脱,世上又多了两个孤独的灵魂。丈夫没能看懂妻子,还好,父亲最终明白了儿子!
本片的讽刺,无疑是阿东好友的自杀。你不觉得好笑吗?好像真没听说过,有病人在精神病院成功自杀。精神病人怎么会自杀呢?精神病院是正常人的避难所,最正常的地方。
二儿子角色的意义,是让影片完整。影片并不存在正确答案,也没有对与错,是与非,因为导演和编剧依然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改变不了观众的选择,也许你是阿东,也许你会是二儿子。大家都无法改变社会的现实。
笔者写这篇文字时,意外看到《颠佬正传》这部老港片。两部影片内容相近,都在反映精神病患者受到歧视,无法回归社会的现象。但《一念无明》寓意更加晦涩,更具深度。而且导演和编剧把影片定义成无解的状态,设计巧妙。
影片没有强调阿东误杀妈妈的过程,也许导演心慈手软,不知如何拿捏。笔者为此存有一丝幻想。妈妈是自杀,她看到了顾家男人的委屈,从儿子身上明白了丈夫的苦衷,她选择了离开无法摆脱的枷锁。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却无法改变别人。婚姻亦是如此,你无法改变你的另一半。有了孩子,家庭更是一团乱麻,想改变的事情越来越多。何必改变,何必强加于亲人呢?也许错的是自己呀!?
⑶ 《一念无明》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一念无明》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nTq7KmOzRrjuzO4FBXPrzg
⑷ 《一念无明》经典台词对白
1.我不懂做人老公,不懂做人老爸!我不懂。我不懂
2.其实做个混蛋很容易的,搞不定的,就撒手不管
3.不是什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4.我都好想学你,但是我做不到
5.你和你混蛋老爸一模一样。
黄世东
演员 余文乐
又名阿东。失业青年,罹患躁郁症,日常就是战场,在情绪里反覆煎熬。有一天,阿东帮失禁的妈妈冲洗,却意外结束她的生命,被判入住青山医院。阿东接治疗後出院被爸爸接回到独居的小室一起住。阿东重投社会,却遭到身边的朋友歧视。
黄大海
演员 曾志伟
阿东的爸爸,海员。常年离家不顾瘫痪的妻子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阿东从青山医院出院后,他把儿子接到自己的小屋里一起生活,,两个心怀愧疚的大男人相挤在呼吸都嫌拥挤的斗室中。
妈妈
演员 金燕玲
阿东的妈妈。瘫痪多年,一直由阿东在家照顾。家门就是栅栏,一点点碰撞摩擦都让母子俩露齿相斗。有一天,阿东帮失禁的妈妈冲洗,却意外结束她的生命,
谭思慧
演员 方皓玟
又名Jenny,阿东前女友,曾经与阿东谈到近乎订婚。阿东出院后想尽方法希望找回她,没想到当找到她时,却有着另一番滋味。
患有躁郁症的阿东(余文乐 饰)因为当年误杀饱受痛症折磨的妈妈(金燕玲 饰)被判入住青山医院,康复出院后住在当陆港司机的爸爸黄大海(曾志伟 饰)的板间房里。黄大海试图关心儿子,但阿东却并不领情,原来阿东一直对爸爸当年抛弃家庭的事耿耿于怀。阿东重投社会,却遭到身边的朋友歧视,唯然他尝试平复自己,同时阿东也想尽方法希望找回当天谈到近乎订婚的Jenny(方皓玟 饰),没想到当找到Jenny时,却有着另一番滋味。
电影《一念无明》里,人人都在离余文乐饰演的躁郁症患者阿东远一点。
为保留电影的'最纯正、最完整的视听效果,《一念无明》昨日在内地的上映版本统一为粤语原声版本。但排片依旧可以用惨烈形容,几乎各家影院均一场。与之前口碑甚好却票房不佳的金马最佳影片《八月》一样,文艺片在内地市场仍旧受阻。
导演黄进表示,希望《一念无明》可以让观众正视过去、直面生活,“并从中找到值得我们珍惜的人和事,去疗愈我们的心灵。”
《一念无明》的黑马之姿
去年11月底,《一念无明》在台湾金马影展的颁奖台上拿下“最佳新导演”与“最佳女配角”两个大奖。当人们的眼光都聚焦于奖项领跑的《七月与安生》时,这部关注小众群体“躁郁症”患者的新人导演作品《一念无明》似乎被忽视。四个月过去,这部电影在即将揭晓的第36届香港金像奖中获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等8项大奖提名,男主余文乐、女配角金艳玲、导演黄进都是最有力的的争夺者之一。
初听这个片名,不免让人想起佛语的"一念无明,既堕轮回”。然而事实上这是一部纯现实的港片,片名“一念无明”就是主人公的生活状态:不理解人世间的真相,无法融入社会。《一念无明》就是由真实的社会新闻改编,讲述了余文乐和曾志伟饰演的父子彼此误会而又相互亏欠,因为母亲的去世让两个原本逃避的人不得不共同生活。说到《一念无明》的片名,导演黄进曾表示 “无明就是看不到的事情,一念就是一个念头,可是一念生万念,一个念头后还会有下一个,一个念头看不清楚,可能我们一直走下去方向都是错的。戏里面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在我们相处的时候,有一些最重要的事情没有看到,就会互相伤害,可是本来我们是相爱的。”
本片导演黄进是新锐导演,编剧出身。 《一念无明》的剧本是黄进和女友陈楚珩从大学时代开始共同创作。24岁到27岁的人生最佳上升期,两人写出了这个故事并且拍摄了电影。200万资金,16天拍摄周期,主演们零片酬出演,成就了金马、金像等各大电影节青睐的《一念无明》。
2016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导演黄进现场说致谢词还表白女友:“金马奖杯好重,多谢各位前辈曾志伟、金燕玲、余文乐,他们不光是帮了我这么简单,我是个新导演,他们付出了好大的感情在这个作品里,我感到非常幸运和感激,也多谢《一念无明》的编剧,剧本是电影的灵魂,她是我的灵魂。”
但导演黄进是有遗憾的,无论是资金还是时间,他总觉得如果能再多一点,可能电影又会是另一种样子。这种遗憾里,有余文乐曾志伟的不收费押注,也有黄进自己和自己的对赌。
事实证明黄进是厉害的,他没有辜负拥有的好剧本和好演员,扎实的讲了一个故事。
余文乐零片酬接下《一念无明》,就是看中阿东这个人物身上的不同特质。对于平日酷帅形象示人的他,也需要这样一个角色升级自己的演技和戏路。“他之前没有演过这样的题材,特别想要挑战自己,给大家展示一个不一样的余文乐。”导演黄进表示。
曾志伟则是被剧本打动,欣然帮助导演联络金燕玲:“志伟打电话让我很开心,也没有多问。后来见到导演,才发现是导演觉得这个角色一定要是我,托志伟帮忙,他觉得剧本很好才打给我的。”
金燕玲仅仅拍摄了一天就拿到了金马奖最佳女配,有时候演戏真的是天分。她仍自谦:“《一念无明》是上天掉下来给我的礼物,我很荣幸我接住了它。”
未婚妻方皓玟在影片中戏份不多,但黄进用几个镜头就证明,她可以拿到金像奖提名。
聚焦香港底层小人物 每个人都是我们自己
正如香港现实又残酷的现状,《一念无明》同样是一部残酷、阴郁的影片。镜头跟随一个名叫阿东(余文乐饰演)的男人,叙述了母亲意外过世,父亲(曾志伟饰演)不得不回来和自己生活的故事。影片以阿东的出院、父亲的归来开场,我们看到了底层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狭小的房间摆不下一张双人床,多家使用的公共厨卫,都只为自己着想的左邻右舍。这里似乎没有一个完整又健康的家庭生活状态,父亲在枕头下藏着小斧头防儿子,隔壁单亲妈妈不愿儿子和他们接触。一个病情稳定出院后却在现实社会中不被认可的“特殊人”形象,就这样通过他人的言行展现在观众面前。
父亲的车祸打破了他们相对无言的相处方式,他需要背着父亲上下楼照顾他起居。即使是两个过去生活里交集不多、心怀愧疚的父子,此时仍有对对方狂躁的关心,连心疼都是靠吼。而此后,阿东在社会中屡屡碰壁,也是父亲去照顾他的情绪安慰她。这也是《一念无明》的最大特点,家人之间所有的亏欠和爱都是不愿表达却又阻挡不了的,就如同片中角色对这些关系的迷茫,近在咫尺,却好像又无法面对。
随后故事都是围绕父子展开,未婚妻看似宽容的控诉,好友不堪压力自杀,求职被拒,都成了人物无法好好生活的真凶。在现在生活的情节里,影片不断闪回交代二人如此的原因,也告诉观众他们注定是逃不掉自己的过去。未婚妻虽然和阿东还着房贷日子拮据,但也充满期待。母亲的意外离世将她组件家庭生孩子的梦打碎,过上了被追债、需要去信教来过活。
当观众知道这一切背后的故事时,影片已经过了大半,导演用细碎的生活片段拼贴起一个沉默寡言、无处宣泄的人物形象。再用不断重复的简短闪回交代这种性格的成因,这样压抑的剪辑,需要对剧本有极大地把控。好在,黄进做到了。
可能我们在期待所有人都有所好转:阿东的病痊愈了和未婚妻继续在一起,曾志伟找到了新的住处,一切归于正常。然而影片就在这样的情绪里结束了,并没有往常电影所见的“救赎”。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如此。
2015年看《踏雪寻梅》,阴沉到底。2016年的《一念无明》,同样没有一丝让人情绪明快的地方。在香港商业片衰落的现在,聚焦底层小人物真实事件仿佛是最好的出路。
今年奥斯卡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同样是一部关于生活与痛苦的电影。男主杀了自己的孩子,始终无法走出痛苦的泥潭。这两个角色都曾为了生活下去而挣扎,但都无法孑然一身。过去的不安像甩不掉的影子,一直跟着他们。
生活像是寒天雪,将每个人的情绪掩埋在六尺之下,此时我们需要说一句:我受不了了。
⑸ 电影《一念无明》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电影《一念无明》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没有完整观看影片。本片讲述了现实世界的人情世故,瞅瞅身边的社会就可以读懂故事。导演和编剧忠实于生活,没有植入自己的观点立场。在现实中,每位观众都有各自的解读,答案因人而异。
笔者一直感到困扰,阿东(余文乐)弟弟,也是黄大海(曾志伟)二儿子,这一角色存在的意义?没有二儿子,故事依然完整,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角色?
妈妈的躁郁是一家人不幸的开始。关于妈妈的病因,会有不同解释,笔者给出自己认为,最合情合理的一种解释。
有一种男人顾家,有一种男人顾事业。顾家的男人工作认真,不求名利,只沉浸在家庭的幸福当中。顾事业的男人同样看重家庭,负有责任感,但更专注事业,难与家人团聚。顾家的男人常被唤作是窝囊废,事业型男人常被当成榜样。若你是女人,会选择哪一种?
妈妈出身名门,大家闺秀,家境好到何种程度影片没有述及,但看得出,家人早与她划清界限。妈妈年轻时追求者众多,可偏偏嫁给了黄大海,选货柜司机,而不是富二代,社会精英。这故事好像童话爱情故事的续集。公主爱上扫烟囱的穷光蛋,大小姐爱上平民百姓,为爱情抛弃地位和金钱,凄美委婉。但续集告诉我们,爱情是理想,婚姻是现实。
妈妈生长在富裕的家庭,自然会有一个顾事业的父亲,从小缺少家庭温暖。因此妈妈选择黄大海,认为他会是一个顾家的男人。
黄大海得到一颗明珠,必然压力重重。两钟阶层,两种生活。为给妻子原本的生活,他用尽全部时间挣钱弥补。这个结果妈妈万万没有想到,她重新陷入孤独冰冷的家庭中。妈妈为此躁郁,更增添了黄大海的压力。这种因果,使得矛盾愈加恶化,成了一本难念的家常经。
片中,妈妈总在喊:没人看我。她是在抱怨,是在懊悔,丈夫没能看懂自己,没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她改变不了丈夫,也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
两个儿子恰是这两种男人。阿东顾家,弟弟顾事业。躁郁疯癫的妈妈毒打阿东,好像在抱怨,为什么留在身边的不是二儿子。事实刚好相反,妈妈一生都在被事业型男人折磨,她怎会对二儿子抱有幻想。她多么希望,丈夫能像大儿子那样,多陪陪自己。
影片讲得很彻底,黄大海直到最后才看透人情,才明白有问题的不是儿子,才醒悟妻子的苦衷,才意识到自己的错。可他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
曾志伟把角色和剧本读透,搞懂导演的意图,理解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父亲黄大海,起初心情复杂,不知道儿子阿东出院是好是坏,他只想和儿子过上简单的生活,了此余生。阿东躁郁发作后,黄大海开始焦虑,他期盼儿子可以压制情绪,但目的还是和儿子苟且活下去,躲在社会的角落。直到阿东被生活击倒,出现自杀倾向,黄大海的父爱才被唤醒。我们甚至可以微弱感受到,在黄大海心中,妻子的死是一种解脱,可他不想让儿子再出事。
黄大海参加家属会谈,病友亲属给他支招,怎样把家人送回精神病院。医生也给了黄大海一个机会,只要说出阿东有自杀倾向,就可以彻底解脱。病友和医生也在逃避,黄大海逐渐反转观念,看清事实。原来这么多年,他没有为妻子付出过,也没有站在儿子一边,有问题的是自己,而不是她们母子!
片尾。黄大海和邻居辩论,开始承担做父亲的责任。阿东被人误会,邻居们嬉笑怒骂退出舞台。黄大海面对儿子微笑,此时,他终于理解了儿子一直以来的委屈。桃花树下,父子两人的意识,静静守护着他们温馨的小家。
阿东没有病,妈妈同样没病。母子二人看懂了现实,人生要活的自我,活的安心,活的真实,不被枷锁困扰。可母子均无力挣脱,世上又多了两个孤独的灵魂。丈夫没能看懂妻子,还好,父亲最终明白了儿子!
本片的讽刺,无疑是阿东好友的自杀。你不觉得好笑吗?好像真没听说过,有病人在精神病院成功自杀。精神病人怎么会自杀呢?精神病院是正常人的避难所,最正常的地方。
二儿子角色的意义,是让影片完整。影片并不存在正确答案,也没有对与错,是与非,因为导演和编剧依然改变不了社会的现实,改变不了观众的选择,也许你是阿东,也许你会是二儿子。大家都无法改变社会的现实。
笔者写这篇文字时,意外看到《颠佬正传》这部老港片。两部影片内容相近,都在反映精神病患者受到歧视,无法回归社会的现象。但《一念无明》寓意更加晦涩,更具深度。而且导演和编剧把影片定义成无解的状态,设计巧妙。
影片没有强调阿东误杀妈妈的过程,也许导演心慈手软,不知如何拿捏。笔者为此存有一丝幻想。妈妈是自杀,她看到了顾家男人的委屈,从儿子身上明白了丈夫的苦衷,她选择了离开无法摆脱的枷锁。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却无法改变别人。婚姻亦是如此,你无法改变你的另一半。有了孩子,家庭更是一团乱麻,想改变的事情越来越多。何必改变,何必强加于亲人呢?也许错的是自己呀!
由余文乐、曾志伟以及金燕玲共同主演,《一念无明》讲述了余文乐饰演的躁郁症患者阿东,在一次意外中结束了罹患忧郁症的母亲的'性命,而曾志伟饰演的父亲很早就离开了这个家庭,阿东出院后却必须要接受父亲的帮助,一步步走回社会。
很多影迷朋友们想要知道《一念无明》好看吗?讲述了什么故事?豆瓣评分多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念无明》精彩影评吧!
“只能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这段话,出自著名畅销书《小王子》。本片导演黄进将它放在了片尾。
连接这段话的,还有来自黄进和陈楚珩(本片编剧兼他的女友)面向观众的号召——
“情绪病治疗是个长期斗争,治疗创伤的心灵不单需要合适的治疗,社区支援,还需要大众去除负面标签,给予谅解及支持,用同理心去感受和关怀”
关怀谁?
当然是如片中一样患有精神疾病的人。
《一念无明》对毒药君来说是一部偏私密的电影。它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一位父亲如何努力帮助患有躁郁症的儿子阿东重回生活正轨。
但这部电影论述的主题却并不局限在单一的人物故事中,相反,它背后包含了丰富的社会议题。这当中,就涉及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注。
什么是躁郁症?顾名思义,躁狂+抑郁。
知乎上有专门针对这一疾病的讲解:
你可以把躁郁症理解为抑郁症的近亲。患有该类病症的人时而兴奋异常,时而陷入情绪低谷。其行为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刺激,出现有异于常人的反应。
从遗传的角度来讲,阿东的躁郁症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他同样有一个情绪极不稳定,且身负重疾的母亲。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但阿东不是这样的人。
母亲病后,父亲常年不着家,与自己的关系若即若离。弟弟远在美国过自己的逍遥生活,家事从不过问。只有阿东,对母亲不离不弃。
遗憾的是,阿东的母亲并不感恩。也许是因为病痛麻木了她的心智,也许是因为她真的不在乎长子所做的一切。无论他如何付出,在她眼里都只是个“扑街仔”。
要知道,在香港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多么不易。作为一个生活节奏极快的国际之都,巨大的贫富差距与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让生存其间的每个普通人都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阿东也不例外。
没有一部电影是完美的。但相对于我给很多影片心慈手软的6分或者7分,《一念无明》得10分是绰绰有余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要用心灵去发现,单凭肉眼是看不见的」。《一念无明》正是一部必须用心灵去体会的杰作。
这不仅是一部关注心理病人的电影,更是一部追寻大爱的杰作。伊朗电影《天堂的颜色》证明:世间最伟大、最勇敢的爱,莫过于生活艰辛的父亲对残疾孩子的坚持。
《一念无明》呈现一个MadWorld,无论父亲黄大海,还是儿子黄世东,在世人眼里(甚至在他们自己内心深处),都是不折不扣的Loser(港话中的扑街仔),却始终没有把属于自己的责任判给别人去做,尽管他们能够找到千百个让自己脱身的理由!
无论是在耶稣堂里感恩痛哭,还是在病友家属群里分享经验,都难免逃避或麻醉的嫌疑,更别说邻里之间冷漠自私的「民主」。只有那个像小王子一样敏感的孩子,还葆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能够发现最有价值的东西。
作为父亲,虽然偶尔会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跨境开车时的风光,更多却是被妻子看不起的悲哀;当儿子生病后,他四处求人求医,学习医疗手册,自觉没有读过什么书,只能跟着「手册」「说明」或「指示」走,一筹莫展时,还是回归自己的感觉(心灵),才有最后的父子回家。搬家即回家!
曾志伟是老戏骨,在本片举重若轻。余文乐原本是偶像派,这次成了名符其实的实力派,表演非常出彩。
「菜鸟」导演黄进真是了不起,讲故事有条不紊,对情感/情绪的控制恰合节奏。拍了一部非常「中国」/「香港」的电影,却好几次让我想起那部「国际性的」杰作《一次别离》。抛开「国际性」或者「文明/文化」「启蒙/冲突」意味,就爱与责任而言,《一念无明》足可以和《一次别离》比肩立世。
⑹ 天堂地狱,一念无明,走进躁郁症患者的绝望与希望
文\欧阳欣
抑郁的结束,是疯狂的开始。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躁郁症,以上这句绝对是最贴切的。
看过电影《一念无明》的人都明白抑郁症和躁郁症的区别。然而在生活中许多人对躁郁症却一无所知,只是简单地把躁郁症患者统称作“疯子“。
躁郁症真的是“疯了“吗?发病原因是什么?躁郁患者的世界又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躁郁症的苗头,及时就医咨询呢?常人又该如何对待躁郁症患者呢?
这本《自由的囚徒:哈佛医学天才的躁郁世界》(以下简称《自由的囚徒》)可以给我们答案。
这是一本哈佛医学天才佩里·贝尔德关于自己躁郁症发病的记录,经过其女儿咪咪·贝尔德和编辑伊芙·克拉克斯顿的整理和排版得以面世,为我们打开真实的躁郁世界。
佩里·贝尔德在医学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他大学三年内完成了四年的课程,并在大四的时候就开始教授大一新生生理学,然而就是这样的天才却得了躁郁症,从天堂堕入地狱,在绝望中挣扎着前进。
即便是生病,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是医生,他忍着狂躁的性子,在略微平静的时候记录在生病期间的所作所为,以及精神病医院的所作所为,并对躁郁症进行研究,于是这本《自由的囚徒》逐渐成型。
在佩里的时代,人们对躁郁症并不了解,当然即便是现如今也并没有多少人了解躁郁症。
躁郁症又称作是双向情感障碍,是狂躁症与抑郁症两个极端情绪的结合。
对于躁郁症患者的绝望和希望,我想再没有比亲身经历者的记录更容易让人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佩里的记录,走进他的狂躁世界。
躁郁症患者在发病期间表现情感高涨时称为躁狂,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并且急于表达自己,甚至莫名自信,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同时异常亢奋,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感兴趣,却都虎头蛇尾,无法完成;
而表现为情感低落时称为抑郁,情绪极其低落,对之前兴致勃勃的事物不再感兴趣,并且生无可恋,有罪感和无力感增强,甚至想要或者实施自杀。
可以说在躁郁症患者体内存在两个极端的小人儿,他们争吵着把控大脑的支配权,让躁郁症患者的情绪如同跳楼机一般,在极度兴奋和极度低落中循环往复,没有药物的控制便无法停歇。
《自由的囚徒》还原了躁郁症患者的痛苦,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却对自己做过的事保持良好的判断,在躁郁症发作期间的一切记忆都不会随着恢复健康而被遗忘。
这些记忆有时会成为再次发病的诱因, 正如佩里所言:
同时佩里还经历了一系列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的躁郁症疗法:约束衣、手铐、脚镣、注射副醛、热敷与冰敷、长期浸泡在浴缸之中、囚禁在狭小的空间内,以及其他各种治疗方式,甚至到后期还接受了脑叶白质切除术,致使他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躁郁症患者除了要面对病痛折磨和非人的治疗方式外,还会面对亲朋好友的疏离、抛弃,以及社会的歧视、厌弃。后者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患者如同过山车一般的情绪给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一定的困扰,他们发病时的可怕破坏力也让许多人避而远之。
送进精神病院治疗几乎是许多重症患者家属的必然选择。远离家庭,缺少亲友的陪伴,躁郁症患者便缺失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患者们努力地寻求帮助,给亲友们打电话,写信甚至像佩里一样选择逃跑。然而许多正常人却不能理解,他们拒绝提供帮助,甚至切断与患者的联系,把他从自己的世界里抹开,远远地逃离。
《自由的囚徒》 中佩里对此深有体会:
除此之外,社会对于躁郁症患者的歧视,让他们即便痊愈了也没有办法像患病前一样正常生活。佩里在生病期间失去行医执照,并在社区中声名尽毁,他的诊所也因此无法继续运转,让他彻底失去经济来源。
因为躁郁症,佩里失去了家庭和工作,毁掉了整个人生。
这似乎是躁郁症患者必然要面对的结果,在电影《一念无明》中男主阿东痊愈后去求职,当HR 问道间隔的一年去做了什么时,阿东如实回答自己患病去了医院,便因此遭到歧视,未被录取。
而梵高生前的遭遇更勿需多提,因为躁郁症他割下了自己的左耳,于是留下了那幅全世界著名的《自画像》,他的孤独和无奈在这幅画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躁郁症患者的绝望往往来源于整个社会的歧视,而他们的希望也来自于周边的关爱。
《一念无明》的男主发病期间其父亲的不离不弃,和邻家小孩的陪伴让他的状态日益好转。
而佩里在《自由的囚徒》中也记录着自己出逃后接受到的陌生人的帮助,和朋友以及父亲的关爱。这些善意让他获得生存下去的勇气。
佩里医生知道自己的病可能复发,却依然对生活有着憧憬。如果每个人能够对躁郁症患者多一点关爱,多一点理解,那么一定能在那个绝望的黑暗地狱里撕出一道来自天堂的光,给予他们活下去的力量。
最后,以《自由的囚徒》的结尾作结,想告诉每一个焦虑的,狂躁的,抑郁的,或是躁郁的人,请好好活着:
⑺ 一念无明电影资源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com/s/1xuMemVsGmxJIK-4c5Ty7Mw
提取码:ypzg
《一念无明》是高先电影有限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黄进执导,曾志伟、余文乐、金燕玲、方皓玟主演。该片于2017年4月7日在中国上映。
影片改编自香港真实新闻案件,以一个家庭悲剧描绘社会大众对精神病患的漠视与不友善,讲述一对怀着沉重愧疚的父子如何面对过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