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堂之日》是不是泰伦斯·马力克导演的一部经典之作
人无完人。面对贫困的生活窘境,如同奴隶般艰辛的活着,无意中闪现出一线生机,被金钱所诱惑后以魔鬼的姿态策划出一个惊天阴谋,直到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才有了天使般的动容,但一切都已为时已晚。面对情感的背叛,深陷嫉妒与怨恨的深渊中,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天使瞬间变成了冲动而疯狂的魔鬼。在《天堂之日》中让我瞧见了天使与魔鬼的微妙之差,人事无绝对,可想而知人的复杂性远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单纯与简单。
为了避嫌情侣比尔与爱比以兄妹相称带着年幼的妹妹来到了南方。随后到了一个农场里日复一日的收麦子。谁知帅气而多金的农场主人爱上了迷人的爱比,就在工作的最后一天,农场主人向爱比示爱并希望她留下来。得知农场主人时日不多的比尔与爱比于是策划了一个以色作为诱饵以便获得遗产的阴谋。但一年过后,农场主人不但没有死去,反而还知道了兄妹间不同寻常的情感,无意的火灾过后一切都毁于了一旦,只留下了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
全片下来有种很压抑的沉闷感。影片一开始随着一张张黑白照片的展现,就已经奠定了整部电影的氛围基调,从照片中人们的面部特写中可以看出生活在当时社会背景的人们是何等的凄凉与卑贱,仿佛从他们阴沉的眼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对于现有生活抱怨与无奈。以如此萧条的社会格局最为背景,对后来比尔与爱比财迷心窍的行为奠定了基础,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为他们的动机留下了一个充分的诱因。
❷ 天堂之日 拍摄手法
在他们的电影中,灯光和场面调度(Mise-en-scène)的结合程度让灯光成为了场面调度的一部分。这种视觉和灯光上的高度整合总是能引导我,而这种艺术偏好也把我引向Terrence Malick和他的作品──《天堂之日》。
当制片人Harold和Bert Schneider第一次就《天堂之日》联系我时,我要求看一看Malick之前的电影《恶土》(BADLANDS)。在看过之后,我立即意识到我可以和这个导演建立一种独特而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之后我又了解到Terry非常钦佩我在《野孩子》 (L'ENFANT SAUVAGE)中的工作,虽然那是部黑白片,但与同样是时代剧( period movie )的《天堂之日》颇有相似之处。事实上,正是因为这部 Francois Truffaut的电影,Malick才想到要找我来拍《天堂之日》。
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导演和摄影师之间的沟通常常会因为导演不理解电影摄影要求的技术细节而产生混淆和误会。但和Terry一起工作,这样的事绝不会发生。他总是准确的了解我在摄影上的偏好和说明。并且他不但允许我做一个我想做很久的尝试──在拍摄时代剧时使用比老派做法少得多的人工照明(多数时候我完全不用)──实际上他更是在逼我这样做。这种创造性的支持令我个人十分兴奋,更直接拔升了我的工作水准。
我们的创作主要的坚持就是简单的摄影:清理掉近期电影中的人工照明。我们参考了默片时代的电影(Griffith,Chaplin等人的作品),当时的摄影师对自然光有着基础而独到的运用。
尽可能的运用自然光意味着在拍白天的室内场景时只使用窗户透进来的光,就像伟大的荷兰画家Johann Vermeer的画。拍摄夜晚的室内戏时只用单一的合理光源( justifiable source)来做有限的照明,例如手提灯、蜡烛、或电灯泡。
因此,《天堂之日》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向有声片诞生之前的影像工作者致敬,向我喜爱的粗糙质感致敬,向缺少人工精致和光泽致敬。
电影艺术──胶片的影像展现──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变得非常成熟而复杂。作为一个影迷,我喜欢那些电影的摄影,尤其是早期的有声片,但那并不是我自己想寻求的风格。
我所拍摄的全部电影,灵感都来着那些伟大的画家。而拍摄《天堂之日》这部电影,主要影响我的是美国画家,比如Andrew Wyeth和Edward Hopper。
此外,作为一个卓为了解艺术的人,Terry Malick也是一个经典硬照的收集者。他收集的一些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摄影集成为了我们设计服装和感知那个时代气氛的指南。
最后,我们考虑到这些照片的影响力,决定把他们放到片头部分,作为观众对影片的第一印象,以此来建立影片中那个时代的气氛和感觉。
Bill Weber剪辑了这些片段,片头的那些照片,伴随着充满画面感的古典旋律,缓慢而又庄严的,断奏而犹如颤音一般,一张接一张的呈现在观众眼前。
为了寻找这部特别的电影的布局和风格,当我踏上加拿大的外景地后,最先考虑的,就是在本片中如何使用自然光。
在法洗衣粉放在红国,因为有厚厚的云层覆盖在天空上,阳光十分的柔和细腻,因此在拍摄外景时十分轻松,你不需要为拍摄不同角度的镜头的(光的)连戏做任何调整。
而在北美,空气更通透,阳光的质感就更硬一些。但使用逆光拍摄人物时,在胶片里他的脸就会被笼罩在一片阴影里。
通常情况下,在拍摄白天的外景时人们会用反光或者人工照明(比如弧光灯(arc light))来进行补光,减少阴影,降低画面的反差。
但在拍摄这部电影时,我和Malick都觉得不要跟从旧的拍摄方法,不用灯,更多的以阴影部位作为曝光标准进行拍摄。这会让天空过曝掉,使得蓝天不那么蓝。Terry很喜欢这种效果。
Malick和Truffaut一样,追随当下消色的风潮,蓝天会让他们很困扰。因为蓝天让风景变得如同明信片,像是低俗的旅游宣传广告。
直接对逆光时的阴影部位进行曝光会让天空过曝,缺少色彩。如果使用弧光灯或反光板补光的话则会让整个画面变得很平(flat),没有重点,而且视觉上也很无趣。
我决定弃用所有的反光和人工照明,然后分别对天空和阴影进行测光,根据两者的光差折中进行曝光,结果就是人的面孔会有一点点曝光不足,而天空会有一点点过曝,让天空不会太蓝,但又不会变成死白。
但令我吃惊的是,这个创新的决定成了摄制组的同事们争论的主要焦点。
身为欧洲摄影师为(好莱坞)片厂大制作影片工作的境况,使我不能自主挑选愿为我工作的技工。相反,本片的技工由制片人指定招募。除了极少数特例外,整个摄制组都是由典型的好莱坞老技工组成。
这些人已经习惯了圆滑矫饰(polished)的打光和摄影方式。对他们来说人脸绝不应该被笼罩在阴影中,而天空应当永远是蔚蓝色。我发现当我走上拍摄现场时,弧光灯早已就位并为每场戏做好了准备。而我的工作变成了削减照明,也就是说,把虚假、传统的照明灯具移走。
我看得出,摄制组人员对我们为本片使用的创新手法十分不满,有些人开始公开批评我们对工作毫无头绪,不够“专业”。在这些时候,为了表示出善意,我们会为一个镜头分别拍两条,一条使用弧光灯,另一条则不使用。之后,我们邀请了那些质疑者观看毛它都区别其它片素材(rushes)以比较效果,并给出评论。
随着拍摄的深入,这种创意上的矛盾也愈发激烈。幸运的是Malick不仅对我支持,而且比我更加勇敢。在拍摄一些场景时,我最初认为有必要用塑料泡沫板将日光反射至演员脸上以减小反差,而Malick则请求我不使用反光板。
由于我们能即时看到毛它都区别其它片素材,发现拍摄效果明显有利于对故事的视觉表现,我们也变得越来越大胆,不断减少人工照明,追求粗糙、自然的影像质感。一些工作人员开始理解我们的追求,并渐渐参与到创作中。其他人则从未理解。
❸ 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战争片,又名“红色警戒线”的影片是什么
中文名:红色警戒线
英文名:Thin Red Line
导演:泰伦马立克
Terrence Malick
演员:西恩潘
Sean Penn
约翰屈伏塔
John Travolta
安得烈布劳迪
Adrien Brody
吉姆卡维佐
Jim Caviezel
班卓别林
Ben Chaplin
上映:1998/12/25(USA)
出品:二十世纪福斯
本片获7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导演,最佳剪接,最佳电影音乐等多项提名。
简 介:
深刻感受与感动的一部战争钜片
士兵们在战火中所必须肩负的使命感和承受的苦楚皆在“红色警戒”片中刻划的淋漓尽致。
红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是一部描述美国在1942年到1943年瓜达康纳尔岛(Guadalcanal)战役期间一个名为“查理斯火炮连”的战争故事。在这次大规模的瓜达康纳尔岛战役中,查尔斯连队因设法要从日本人手中夺回名为210号的阵地,全连从登陆开始到持续数月精疲力尽的斯杀与流血,从丛林中巡逻侦察到夜宿野地和伤躺医院,一直到生存者最后的离去,皆被深刻且真实地在片中描绘出来。
这种生命与共同仇敌所产生出的情感对这一连士兵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夺回阵地的喜悦。在“红”片中演活了剧中士兵角色,包括了饰演士官长威尔士的西恩潘(Sean Penn),他饰演一位沈默而愤世的杀敌高手。上尉布格由艾理斯寇迪(Elias Koteas)所饰演。心地善良的他终于以身为军人的使命感而减轻了他为战争而沾满血腥所产生的罪恶感。伟特(吉姆卡维佐Jim Caviezel饰),饰演一位出生在肯塔基州的理想主义者。在重新加入查尔斯连不久后又临阵脱逃。贝尔(班卓别林Ben Chaplin饰),他深爱著妻子却又担心妻子在分开期间投入他人怀抱。上校托尔(尼克诺特Nick Nolte饰),一位野心勃勃的领导者。他下达命令要夺回210号阵地,纵使要牺牲无以数计的士兵性命或是整个查尔斯炮兵连也在所不惜。
由凤凰影片(Phoenix Picture)出品,二十世纪福斯影片公司发行。大导演泰伦马立克(Terrence Malick)是根据詹姆士琼斯(James Jones)的小说改编成剧本而拍摄完成的一部令人可歌可泣的战争钜片,并包括了罗白迈克盖士勒(Robert Michael Geisler),约翰罗伯杜(John Roberdeau)和葛蓝修尔(Grant Hill)等三人的联合制片,乔治史蒂文二世(George StevensJr.)的执行制作及及汉斯赤默(Hans Zimmer)的配乐。
泰伦马立克导演曾经执导过“Badlands”和“Days of Heaven”(天堂之日)两部巨作。而“Days of Heaven”更让他获得了纽约影评人、国家影评人和坎城影展最佳导演的大奖。在阔别了这么多年后,终于在今年初又可欣赏到他的最新力作─红色警戒。
❹ 天堂之日 DAYS OF HEAVEN怎么样
从谎言走进的爱情,这是一个为求安逸生活的无奈谎言,神伤的是看似完美的谎言却生变故,真正的爱上原来这么简单,农场主也没有预想的结果,所以故事进入到了迷离。影片的最后当然是悲伤逆流成河,我想,这样对谁都有好处,爱情里,没有对与错,只有爱与不爱了。小女孩点出本片的主题: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人的性格中都有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拉回电影,醉了蝴蝶的秋天美,微风吹过的金涛麦浪,一片花潮,青... []
❺ 推荐几部适合电影学院本科生看的电影
1.[圣女贞德蒙难记]
导演: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编剧:卡尔·西奥多·德莱叶/Joseph Delteil
主演:玛利亚·法奥康涅蒂/安托南·阿尔托/André Berley
类型:剧情/传记/历史/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上映日期:1928-10-25
片长:110 分钟/ France: 88 分钟(1952 re-release) / USA: 114 分钟 / 82 分钟(restored DVD version) (24 fps) / Denmark: 96 分钟
又名:圣女贞德 / 圣女贞德的激情 / 圣女贞德受难记 / 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❻ 这是理查基尔的哪部电影
这是理查基尔的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
影片讲述一位大学教授收养了一只小秋田犬,取名“八公”。之后的每天,八公早上将教授送到车站,傍晚等待教授一起回家。不幸的是,教授因病辞世,再也没有回到车站,然而八公在之后的9年时间里依然每天按时在车站等待,直到最后死去。
❼ 二十五部不能染色的经典电影
《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1985)
《警网铁金刚》Bullitt(1968)
《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
《舞女》Dance, Girl, Dance(1940)
《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1990)
《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1978)
《花园一瞥》Glimpse of the Garden(1957)
《大饭店》Grand Hotel(1932)
《身处之地》The House I Live In(1945)
《孤独之地》In a Lonely Place(1950)
《双虎屠龙》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1962)
《大人物》Mighty Like a Moose(1926)
《不夜城》The Naked City(1948)
《扬帆》Now, Voyager(1942)
《俄克拉荷马》Oklahoma!(1955)
《我们的日子》Our Day(1938)
《佩吉》Peege(1972)
《波利的私生活》The Sex Life of the Polyp(1928)
《强壮的人》The Strong Man(1926)
《三只小猪》Three Little Pigs(1933)
《大卫》Tolable David(1921)
《风笛手的儿子》Tom, Tom the Pipers Son(1969-71)
《十二怒汉》12 Angry Men(1957)
《女人》The Women(1939)
《呼啸山庄》Wuthering border=1 Heights(1939)
❽ 特伦斯·马立克的导演生涯
泰伦斯·马利克在1969年获得美国电影音乐学院的艺术创作硕士之后开始拍摄电影,首部作品是《Lanton Mills》。他也因这部作品与杰克·尼克逊与麦克·麦佛伊(Mike Medavoy)互相认识。
在担任编剧及剧本医生(script doctor)之后,他开始拍摄电影《穷山恶水》(Badlands)与《天堂之日》 (Days of Heaven)。《穷山恶水》入围1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而《天堂之日》则入围4项奥斯卡奖(最后获得1项),泰伦斯·马利克则以此片获得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这2部作品都被认为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在拍摄完《天堂之日》后,泰伦斯·马利克搬到法国,并且在萤光幕前消失20年之久。直到他于1998年拍摄《红色警戒》( The Thin Red Line),获得柏林影展金熊奖,并因此入围7项奥斯卡奖,虽然最后没有赢得任何一个奖。
原本泰伦斯·马利克的第4部剧情长片被认为将会是切·格瓦拉的传记电影,并且创作电影剧本。不过后来这个 案子却是由史蒂芬·索德柏来执行。泰伦斯·马利克则选择拍摄《决战新世界》(The New World),他在1970 年代末就已经完成这部电影的剧本。描述詹姆士城的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 of Jamestown)与宝嘉康蒂之间的爱情故事。《决战新世界》于2005年12月25日上映,后来并入围1项奥斯卡奖。
泰伦斯·马利克也编写许多著名的剧本,包括《双雄妙计闯三关》(Pocket Money、1972年)及《大火球》(Great Balls Of Fire、1989年)与《紧急追捕令》(Dirty Harry、1971年)的草稿。
先前曾经传出泰伦斯·马利克可能会改编美国作家渥克·柏西(Walker Percy)的著作《热爱电影的人》(The Moviegoer),2006年5月也有他将改编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捕手》的传闻,虽然最后都没有得到证实。
泰伦斯·马利克的第五部作品《生命之树》(Tree of Life)因对生命这一永恒话题的高度诠释,斩获了第六十四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通过泰伦斯·马利克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残忍以及灵魂的优雅,不仅左右个体与家庭,同样包括广义的所有生命。
❾ 美国的一部电影全都是在黄昏时拍的是那部
《移魂都市》(Dark City)是亚历克斯·普罗亚斯执导的一部科幻悬疑电影,卢夫斯·塞维尔、威廉·赫特、詹妮弗·康纳利等主演,于1998年2月在美国上映。[1][2]
影片讲述了主角约翰在一次偶然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实际上被外星人所控制后尽力追查真相的故事。[3]
❿ 天堂之日电影
[迅雷下载www.99b.Cc]天堂之日BD中英双字1280x720高清版.rm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