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珍珠港给我们最深刻启示有哪些
这种启示是来自多方面的:
唤起人们对战争的警惕,避免重蹈珍珠港事件的教训。当时的美军之所以败给日军,并非军事力量的悬殊,而完全是败在“和平麻痹”思想上。从总统、将军到士兵,谁都没想到,已渗透到东南亚,军事力量相对分散的日军会对强大的美军叫板。夏威夷的美军处于派对、恋爱、观光、垂钓,一片歌舞升平之中。日本海空军不宣而战,空袭珍珠港,击毁击伤美舰只18艘,飞机260架,1000多人葬身海底。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没有戒备的兵舰、飞机、高炮无异于一堆废铁。当日本飞机飞来,扔下炸弹时,还以为是“军事演习”,当基地沦为一片火海时,才意识到大祸临头。
缜密行事,低调做人。日本战前对珍珠港的调查和准备非常充分和隐秘。针对港口的水深安排了特定的鱼雷战略和秘密演习。出兵路线和行动也采取了非常的保密措施和保护。还安排了大量的外交谈判以麻痹美国。如果不是因为时间安排上出了问题,宣战书也递交也和战争的发起严丝合缝的
在做重要决定时,要多方面考虑这个决定可能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后果。
当时日本由于资源已陷入绝境,只想着如何寻找新的资源,冒然袭击珍珠港,没有考虑到袭击可能给自己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
面对未知的敌人,要调查清楚对方的情况再做行动,然后再结合自身的情况考虑。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时日本盲目自大,不了解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军事和经济能力强于自己数百倍,从而错误的发起了袭击。
在已经走错的路上,或者已经很难再走下去的路上,一定要及时刹车,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当时日本由于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战区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资源极度紧缺,但日本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反而想到的是从其他地区掠夺资源,从而偷袭了珍珠港。最终导致了总体资源耗尽,导致最终失败。
Ⅱ 电影《珍珠港》主要内容是什么、
《珍珠港》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lW2mhrwqFilB-QP-GBXw4w
影片《珍珠港》是试金石公司2001年出品的一部剧情电影。由迈克尔·贝执导,本·阿弗莱克、凯特·贝金赛尔和乔什·哈奈特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1年5月25日在北美地区上映。电影讲述了雷夫和丹尼这对好兄弟在参军时结识女护士伊夫林。雷夫主动请缨参加英国空军的作战,被击落掉进海里。而伊夫林得知噩耗悲痛万分。丹尼和伊夫林慢慢接近,互生爱慕,最后发生一夜情。
Ⅲ 电影<<珍珠港>>背景文化有那位知道啊跪求啊
描述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战役的战争爱情巨片《珍珠港》
雷夫(本-阿弗莱克饰)和丹尼(乔什-哈奈特饰)是一对相交多年的好友,他们曾一起学习驾驶飞机,在老家做喷洒农药的机师。二战爆发后,他们又一起参加了美国空军部队,雷夫作为美国空军的志愿人员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当时美国还没有参战),而丹尼则被派驻扎到珍珠港的空军基地。虽然两人身处异地,但这对好朋友却同时爱上了战地医院里的女护士伊雯琳(凯特-贝金赛尔饰)。
就在此时,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了,美国宣布加入战争。三人之间的感情面临着烈火硝烟的严峻考验。为了成全好友与自己所爱的女人,雷夫毅然参加了敢死队,与杜莱特上尉(亚力克-鲍德温饰)一起奔赴前线执行“奇袭东京”计划;而在珍珠港,丹尼同样为了爱情和信念在坚强地战斗着。三个彼此深爱着的人的命运与轰轰烈烈的战争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了一起……
提到《珍珠港》的情节,和《泰坦尼克》大有相似之处:都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都把爱情作为主题、都有毁灭性的灾难(而且还都是沉船场面)、也都用了“虚构的主角+真实的配角”式的组织方式。《珍》片中的三位男女主人公都是剧作家杜撰出来的人物,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那些配角都是历史中活生生的真人:像小古巴-戈丁扮演的军人多利-米勒就是珍珠港一战中的战斗英雄,亚力克-鲍德温扮演的吉米.杜莱特上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庄-沃伊特饰演的罗斯福总统就更是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了。
Ⅳ 《珍珠港》电影观后感800字以上
从整体来看,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且气氛渲染比较好,二者的完美结合于是有了这部作品的精彩效果。其中的几个场景:日本的战斗机飞过棒球场,美国的小朋友们正在开心的玩棒球;飞机飞过小山坡,美国的小朋友们正欢快的采野花;飞机飞过足球场,孩子们正尽情的玩橄榄球;飞过树林,一群天使打扮的孩子们正在嬉戏玩耍......这紧张的战争气氛与愉快而放松的和平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战前的幸福,快乐与战后的悲惨又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又体现了当时战争的紧张气氛又暗示了战后的悲惨。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正在欢乐的玩耍,幸福的生活的时候却不知道这些飞机将会带来怎样的消息,让观众看了有一些不忍,有一些心痛,更有些气愤……
日本天皇讨论当时日本的形式时说美国终止了石油的供应如同切断了日本的“生命线”,他回头呆呆的看着正在山坡上放风筝的孩子们,眼里充满了慈爱,之后他回过头来,慎重的决定发动战争;而另一场景:日本的战斗机飞过足球场时,玩橄榄球的美国孩子们抬头观望,却看见低飞的日本飞行员向他们招手,示意他们赶紧回家,暗示了这里“危险”。这些小小的场景,小小的动作却体现了战争的实质不是杀人,也不是伤害无辜的生命,而是为了下一代,为了下一带更好的生活,小小的场景,小小的动作却是精妙之“笔”。
Ⅳ 中国大陆为什么会引进美国大片珍珠港
作为一部创作过程和制作形式上都和《泰坦尼克号》比肩的电影,在它的商业意义上本来就说明它是为国际市场进行发行的一部电影。电影借助了二战的宏观场面以及好莱坞模式的经典爱情观作为电影形式上的意义和内容主题。完全可以看出好莱坞的商业体系完全是将这部电影进行全球化的商业卖点进行了打造。如果说美国A类大片还要分为各种发行模式,可以说这部电影当年可以和《指环王》《阿凡达》之类电影一起占据国际市场的典型影片。要说为什么中国大陆会引进《珍珠港》这部电影,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电影院也成为一种国际形式,形成这种形式后中国电影院也要进入一种国际分账模式(对不起,当年的比例不太清楚了),第一个是必须引进国外的商业大片作为中国的国际市场。二是《珍珠港》作为一部题材宏观和商业价值都具有明显特征的影片是有必要在中国市场进行反映的。呃!不知道废话了半天明白没。
Ⅵ 《珍珠港》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战争即便是象政治家所说的那样,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却不能否认争斗双方的参与者绝大多数都是身不由己的平民百姓,所以最后的输赢唯有极个别政治家们能有坏或好的结果,对于生命为代价的交战国平民百姓来说则是毫无益处可谈。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最终受害的都是生不由己的中国、日本、美国、欧洲各国和德国的人民群众。人都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所以对待战争的态度也是如此,除了能够从中获利的极少数政客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不愿参与的。
难怪生存权高于一切不仅成了和平主义者的口号,也逐渐成了当今政治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Ⅶ 珍珠港事件有什么意义
对珍珠港事件的评价不尽相同,一说是日本的巨大胜利,一说是袭击珍珠港只是为美国处理掉了一些过时舰只并激起了其斗志。从日本的角度,珍珠港行动只是一个支援行动,目的是保证日本南进获取南太平洋的石油不会受到美国的阻碍。而日本以29架飞机的代价换取了美国主力舰船19艘、飞机200余架,并使美太平洋舰队在一段时期内难以进入南太平洋,这无可争议地是一个战术胜利,也完全实现了日本的战略意图。
但再看远一点就可以看到日本战略问题——看错了对手,以为美国象中国那样软弱可欺,或是象俄国一样打败了就跑。如果日本认识到这一点,首先就不该开战,开战就不应该将袭击珍珠港当作支援任务,也不应在珍珠港打得如此保守。象渊田所说的只是剪掉了老鹰的尾羽。在美军能够作出反应前,南云完全可以将舰队携带的所有炸弹投入珍珠港,至少应炸平港内的储油和修理设备,并可以以其绝对的兵力优势,在珍珠港附近兜捕美舰队航母。这样美国决不可能在半年内投入反攻。另外,再夸张一些,如果日本能在珍珠港集中同入侵中途岛一样规模的舰队,空袭之后,用战列舰对珍珠港实施炮火准备,有可能在开战之初就占领珍珠港。这样太平洋战争就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了。
尽管英美一直在加强太平洋的防御力量,但是最高层次的领导一直认为,即使是最好战的军国主义分子也不敢同时进攻英美,这是由于对日本的民族心理、经济困境和军事力量对比的严重误解而产生的。由于存在麻痹思想,美军战备相当松懈。这也是袭击造成巨大损失的一个原因。但珍珠港迫使美国建立了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的战略思想,这对以后的作战产生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得到的要比日本得到的多得多。
美国关于珍珠港最大的一个疑问就是谁应对珍珠港事件负责。因为不到两个小时内,有2400名美军几乎在无意识中失去了生命,尽管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金梅尔被撤职,但还是有很多的质疑集中在罗斯福总统身上,认为罗斯福为说服国内的孤立主义分子,诱使日本先打了第一枪,而没有将珍珠港即将遭到袭击的警告通知珍珠港。尽管有些骇人听闻,但这种追查到底的精神确实值得钦佩。当时经过深入的调查,并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将罪责定到某个人的蓄意之上。(行动之后的报告-约翰.科斯特洛)。
对于珍珠港事件是否可以避免以及战争的最终原因,这是最难以回答的一个问题。历史学家认为发生了的就是必然的,因为从日本这辆战车逐渐偏离轨道以来,和山姆相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日本方面一直强调其理由,想问“美国究竟干了什么事,竟让日本袭击珍珠港呢?(渊田美津雄-袭击珍珠港)”。但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美国所做的无非是停止向日本供应战争所必需的战略物资。而又试问中国又对日本做了什么,竟使日本大打出手。
另一典型的争论是对“偷袭”和“奇袭”的争论。日本送最后通谍的时间比攻击时间晚了40分钟,最后日本又战败,偷袭之名是绝对洗不清的。但“偷袭”和“奇袭”实际也只是同一意义的一贬一褒而已。
日本通过珍珠港将美国拉入了战局。但珍珠港遭受偷袭后的那个晚上,睡得最香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从此将完全作为同盟者并肩作战,为此他说了一句“我们总算赢了”,而后安然入睡。
珍珠港事件
夏维夷檀香山时间1941年12月7,周日,早4时,日本49架水平轰炸机、40架鱼雷机、51架俯冲轰炸机和43架零式战斗机共183架飞机从6艘航空母舰上全部升空。
7时02分,雷达管制员发现有一大群飞机从北飞来,此事没有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珍珠港错过了最后的一个机会。
7时35分,日本飞机到达珍珠港时7时55分,俯冲轰炸机首先攻击了瓦胡岛的三个机场。
最初的几分钟内,太平洋舰队中没有人能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等逐渐清醒后,西弗吉尼亚号和俄克拉何马号已各中了两条鱼雷,后者又中了5枚炸弹后,带着400多名官兵倾覆。亚利桑纳号由于穿甲弹在舱内爆炸引发了大火,加利福尼亚号中了两条鱼雷后舰上重油库腾起烈焰,并且逐渐下沉。5分钟后,零星的高炮开始响起,但也是杯水车薪。
随后,日本水平轰炸机开始了进攻。
亚利桑纳号大火导致弹药库发生了爆炸。
一艘袖珍潜艇成功地潜入港口内。
8时10分,另一封明码电报-“珍珠港遭空袭,这不是演习”转到美国海军部,海军部长诺克斯惊道:“这不是真的,这一定是指菲律宾。”国务卿赫尔得到这一消息时,衣冠楚楚的野村大使正在接待室中等待着将十四部分电文交给赫尔。
8时25分,第一波攻击平息。从西海岸飞来的12架B-17飞机在毁坏的机场上艰难地进行了着陆。
8时40分,由78架俯冲轰炸机、54架水平轰炸机和35架战斗机组成的第二波攻击波已在瓦胡岛上空展开完毕。
8时42分,167架飞机冒着越来越猛的炮火开始了进攻。两次空袭之间只有少数陆军的飞机得以起飞,又全部被零式战斗机战击落。
这时珍珠港已经浓烟滚滚。99式俯冲轰炸机都采取了根据弹幕轰炸的方式,就是哪的高炮最猛烈,飞机向那里俯冲。停在战列舰队末尾的内华达号战列舰离开了泊位,她也是整个袭击过程中唯一开动的战列舰,但也因此多吃了不少炸弹。在第二次袭击的末尾,轰炸机队炸掉了靶船犹他号和其它几艘辅助舰只。
9时40分,第二攻击波大摇大摆地撤离。
统计
日本损失:飞机29架(第一波:零战3,97舰攻5,99舰爆1;第二波:零战6,99舰爆14),5艘袖珍潜艇。
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损失: 战列舰沉没 加利福尼亚号、俄克拉何马号、西弗吉尼亚号、亚利桑那号
战列舰重伤 马里兰号、田纳西号、内华达号严重受损、宾夕法尼亚号轻伤
其它舰只 犹它号靶船沉没、另有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以及3艘其它舰只被炸伤
飞机损失 232架
人员损失 美军官兵约2400人死亡,其中约1000人死在亚里桑那号上,近2000人受伤.
Ⅷ 《珍珠港》被震撼到了吗
影片的开始,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大地,一架红色的双翼单引擎飞机飞入观众的视野中,此时随着观众的视角的变化,我们的耳朵上出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旋律。在宽广的旋律线上,弦乐配合着钢琴犹如从遥远的回忆中走来,一种绵绵的思绪缠绕着影片的开头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原声CD里,这首配乐的名字是Tennessee(田纳西州)。而熟悉影片的朋友一定也知道,这支含义隽永极富质感的配乐也出现在了影片的结尾中。而抗震专题片上吸引我的正是这支配乐!一下让我的情绪达到了顶峰, 特别是其中那段弦乐与管弦乐的对话,更让我深入画面,深入了主人公的心灵深处。
这段配乐第二次完整的出现是在丹尼驾着P-40和伊夫林在空中看珍珠港落日的镜头中。影片的导演在这个画面中无疑是让俩人享受在了这样一个温暖的午后,因而配乐才是如此有感染力。落地以后俩人最终沉浸在了爱的愉悦中……这个镜头是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镜头,将影片的开始与影片结束时的近乎相同的场景串联了起来,无疑这样的安排正是影片中最讲究也是最为人称道的一个细节。这段配乐也成为影片中出现最多也最打动人心的配乐段落,是整部电影的精神与灵魂所在。可以说Tennessee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故事的起始点,更是影片中所描述的故乡的所在,是一个在中国人看来,和平、希望的所在,更是人们心中渴望和平,消灭战争的一种心灵寄托。
Ⅸ 一部20世纪中期战争和爱情相结合的影片,《珍珠港》为何总叫人回味无穷
这部电影用长达40分钟的无情的轰炸,冷血的杀戮,强烈的视觉冲击,淋漓尽致地揭露着战争的罪恶,人性的丑陋。基调鲜明的对比反差,狠狠的撕扯着观众的心灵。唯美依然,感动依然。记忆点是:丹尼临死前,雷夫让他挺住,说他快要当爸爸了,而丹尼说,不,你才是。
不久,噩耗传来,雷夫的飞机在空战中不幸被德军击落,生还可能几乎为零。伊弗琳与丹尼在互相勉励的伤痛中萌生爱情。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雷夫并没死去,当三人重聚首时,尴尬顿生。日军偷袭珍珠港一事帮他们解了围,雷夫与丹尼决定不做情敌做战友!
Ⅹ 电影珍珠港讲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事件
电影珍珠港讲的是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二战中期,1941年12月7日,亚洲战局不利的日本企图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侵占美国,当天清晨,神风敢死队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美国正式参加二战,加入对日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