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王家卫的电影分析
阿 飞 正 传
1991年第三十六届亚太电影展中,王家卫凭借《阿飞正传》 摘走了最佳导演奖,从此家卫风格被很多人推崇。
这是一部反映六十年代的怀旧影片,颓废,空虚,似乎让人搞不清楚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觉得,王家卫其实是用六十年代斑驳的镜子照出了九十年代灵魂疲惫的影子。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它的画面和对白,而它受到推崇的原因则是导演选择了优秀的摄影,组织好了他想达到的画面效果,又找到了最优秀的演员,很好的诠释了对白和情节。所以,我要从画面和对白来分析本片。
[说明:方括号中的话是分析影片后整理出的潜台词。]
这部电影的色彩和感情基调都像旧照片一样:阴暗的公寓小屋,一张不太整齐的床,随地散落的衣物,烟灰缸,百叶窗……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人公也是颓废的,似笑非笑的表情,对感情的无所谓,毫无顾忌的放逐自己,伤害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故事一开始,镜头跟在张国荣身后,一阵响亮空旷的皮鞋与地面碰撞的声音,把我们带到了第一个场景——小卖店,这是张国荣和张曼玉相识的地方。画面中斑驳脱落的墙皮,主人公有些摇曳的身体,一开场就定好了全片的路线——不羁、衰败。这时,画面中穿插了一个钟表即将指向三点的镜头,这是一处伏笔。因为不久之后,观众们就听到了张国荣那一段最经典的台词:“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日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得那一分钟,由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一个事实,你不容否认的,因为已经过去了。”
原来,他每次都是三点来这里。(这也使我想到了怎样通过镜头来表现习惯,还不会让观众觉得累赘。)自此,张国荣与张曼玉成为朋友。
当暗淡的黄绿色画面中出现夏威夷慵懒的吉他声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片与影片内容不太相符的景象——浓密的热带丛林,其实,这是影片的一条线索,贯彻始终。正是这一幅夏威夷景象使主人公有借口放纵自己,也正是这个地方引发了所有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了影片的第二个场景,也是主要场景之一——张国荣的家。
我们可以发现室内布置比较零乱,但主人公的个人形象却丝毫不乱,也许这也是那个社会中那一类人的普遍现象。就好像结尾处当梁朝伟出现在那个极其狭窄的阁楼中,认真的修剪自己的指甲,整理自己的发型一样。
在影片进行到很短的时间之后,张国荣和张曼玉的感情就结束了。因为张曼玉提到了一个会锁住张国荣自由的问题——结婚,在张国荣看来,这件事是在计划和安排他的生活,可是他是一只没有脚的鸟,从天空飞过,无拘无束这样被安排好的生活他没有办法接受,所以只有结束了。在结束的时候,张曼玉慢慢的穿好衣服,她的留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可在就要出门的时候,她却说了一句很决绝的话“我以后都不会再回来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导演表现这一段故事时,用了不同的画面结构:起初,在这个场景中有一段较长的镜头都是给主人公面部特写,不仅可以通过演员的精彩演技来刻画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还可以使画面看起来很紧凑,尤其不经意间闪过的正在工作的电扇,更让我们觉得空气很闷,话题也不太顺畅。之后,事情以分手告终,镜头推远,构图也变的透气了,前后两种鲜明的对比使画面看起来松紧有致。
然后他回到了养母的家,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他回家的情形,家中有一个佣人。物品的陈设,家里的环境都显的很阔绰,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张国荣可以在外面也住着比较奢侈的房子。
养母喝的很醉,张国荣从卫生间把她扶到了床上,之后又一个动作就是用手擦去了养母嘴边的污物,然后又抹到了被子上。这个动作让人觉得有些奇怪:伸手去擦,说明他关心养母,可是又顺手抹到了被子上就有些不解了。正常情况下,我们应该是去洗手,而不是毫不在乎的弄脏自己的家。这个问题到养母第二次在影片中出现时,我们就会明白了。张国荣去找那个让养母伤心的男人,并把这个看上去高大英俊的男人打的跪地求饶,只得交出骗来的一对耳坠。
在这里他认识了跳肚皮舞的舞女——咪咪(刘嘉玲)。打人的时候,张国荣看起来很疯狂,甚至拿出了铁锤,砸坏了更衣室的玻璃和洗脸池。镜头就在这个小空间里随着张国荣移动,野蛮的动作凶狠的声音让人觉得很“痞”。可打完之后,他却走到镜子前很沉着的整理起了头发,还优雅的对身后的咪咪说:“你可以去换衣服了。”这些细节让我们又多认识了张国荣扮演的这个角色。
接着,耳坠这个小道具又派上了用场。张国荣看出咪咪很喜欢这对耳坠,就抛给了她,可是只有一只。于是她跟着张国荣回家了。这样,她就成为了我们看到的第二个女主角,开始在张国荣家生活。
在这段故事中,有一段情节很有趣,就是张国荣征服了刘嘉玲之后心情很好的跳舞,画面中他在镜像和场景中交替出现,画面流畅,轻松。
不久,养母第二次出场,为我们解开了很多疑问。原来只有她知道张国荣的生母是谁,可她却把这个秘密守了十多年都不说。在他们的对话当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母子关系,而是憎恶敌对的关系,也明白了原来张国荣对生活的态度都源于自己的亲生父母。所以,养母这个角色可以称得上是本片的线索人物。我们还会发现,养母说的是上海话,而张国荣说的却是粤语,这似乎隐含了一个内容——养母是从上海移居到香港的。
咪咪想养张国荣,这对于张国荣来说又是在计划他的生活,他无法接受,这段感情也这样结束了,张国荣也从此再咪咪的世界中消失了。
之后,养母终于不再隐瞒这个秘密了,张国荣知道了所有的事情,决定放弃所有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却没有见到,在离开的时候,他也不回头,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家人一定在身后偷偷的看着他。既然他们不给自己机会,那自己也不会让他们有机会看到……
有一堆很有意思的关于王家卫电影的词:街、小店、钟表、吉他、冷饮、树、短裙、梳子、雨、打电话、灯、阁楼、床、火车、长椅、雨林、车、厨房、柜台、制服、孤单、相逢、交错、疏离、寂寞、沉默、自语、交谈、依靠、凝视、接触、向往、捍卫、不知所谓。这些词语的拼凑,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很独特的王家卫风格。
王家卫的电影反反复复在讲一个词——拒绝,“如果你不想被拒绝,最好的方法是先拒绝别人,我们在这部影片中也可以发现这一点。他拒绝了很多,也终于空空的离开了人世。
⑵ 王家卫的电影评价
作为中国最突出的一位风格化导演,王家卫的所有影片都有着一些一以贯之的风格,从工作方式(比如不提前写剧本)到电影语言的运用(手提摄像机的摇晃感、快速频繁的剪辑),从“御用演员”的偏好到电影精神主题的统一。这篇论文主要探讨的就是王家卫电影中独特的精神风格。
如
果说基耶洛夫斯基喜欢把他的主人公人物置于某种“处境”之中,那么王家卫则倾向于营造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包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
至某些影像风格。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气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这种“状态”的不断营造和反复阐释,他将他所有电影的全部人物,都置于这种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包
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至某些影像风格。每一个人都在期冀,有所追求、有所寄托、有所等待,但一切又是如此飘忽不定,与期冀相伴
的,也有更多失望、拒绝、两手空空。不管是《东邪西毒》中盲武士的死,还是《阿飞正传》中无腿小鸟的比喻,亦或是《春光乍泄》中永远追寻不到的远方的大瀑
布,一切的一切都象征着永远的漂泊。
⑶ 详细介绍一下王家卫的电影风格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
王家卫的电影大都充满着浓郁的艺术风格,并且凭着这一特点,王家卫的电影也受到了业界一定的好评。在王家卫的电影当中,独白、碎片式叙述风格、时间、空间等特点,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正因为这一特点,成功的塑造了“王氏”风格的影视艺术风格。
拓展资料:
王家卫(Karwai Wong),1958年7月17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舟山。香港电影导演、监制、编剧。
王家卫的主要作品有《旺角卡门》、《阿飞正传》、《东邪西毒》、《花样年华》、《一代宗师》等。
⑷ 关于王家卫电影的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风格,采用结构手法,注重对小人物,都市边缘人物内心情感刻画,倾注于时间的表达,喜欢数字,运用MV式的音乐。
⑸ 王家卫的电影到底是什么风格
文艺风格。王家卫(Wong Kar-wai),1958年7月17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籍贯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1]。中国香港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系。1982年,编写个人首部电影剧本《彩云曲》,从而正式进入了电影圈[2]。1988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旺角卡门》获得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3]。1990年,执导剧情片《阿飞正传》获得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4]、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5]。1994年,执导剧情片《重庆森林》获得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6]。1997年,执导剧情片《春光乍泄》获得第5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7],并成为戛纳国际电影节首位获此奖项的华人得主[8]。2000年,执导剧情片《花样年华》,该片第2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奖[9]。2004年,执导剧情片《2046》,该片获得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0]。2006年,担任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11],并成为戛纳国际电影节史上首位华人得主[12]。2013年,执导剧情片《一代宗师》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13]。2019年5月15日,担任了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创投项目”的评委会主席[14]。中文名王家卫外文名Wong Kar-wai国籍中国传统电影一般都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个故事的情节设计都经历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反观王家卫的电影,却并非如此。他并不是要讲述一个多么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呈现一种可能被人刻意忽视的氛围——反映人性真实性的状态。王家卫的影片大量地采用“碎片”式的叙事策略。 具体来看他的影片,从《阿飞正传》开始,《重庆森林》、《堕落天使》、《东邪西毒》等影片,叙事的整体感都不强,而且是越来越淡薄。影片《2046》更是全然打破了传统的故事叙述规则,“碎片”式的叙事策略占据了重要位置。在这些电影中不难发现,基本找不到能够维系故事情节和因果联系的脉络,基本上都是由一个个断裂的叙事片段组成,碎片组合而成。所以,人们在观看王家卫的电影时,被感动的原因往往是电影当中的一个镜头、一个眼神或者是一句台词。而对于他的整个影片结构,看完后的感受就是云里雾里,朦朦胧胧的很是漂浮。这种“碎片”式的叙事策略状态,成为王家卫电影的典型特征。王家卫的电影,剧情是为人物服务的。这个人物的性格是这样的,剧情就应该跟着他走。因此,他的影像中的人物都是深刻的,让人过目不忘的,同样是忧郁的眼神,张国荣看着让人心碎、梁朝伟让人着迷,金城武则会隐隐的喜欢,同样的侧影,张曼玉妖娆妩媚,刘嘉玲孤独落寞,王菲俏皮性感。王家卫通过冰凉的机器把每个人的味道都发挥到极致。王家卫的“气场”微妙地作用于光影叙事,细微内容与风格关注,尽显文艺片对形式美感的追求。尽上映后票房回应不理想,但从万玛才旦个人创作与王家卫的艺术合作,其嬗变显著,就是从相对边缘的境态,逐渐进入文艺电影制作的主流轨道。说说王家卫: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二十一世纪初,他的电影可以说是整个世纪末转型时期的一个风向标。他无意中充当了历史的代言人,让人得以窥见一种新的文化感受方式,如何不动声色地占据了中国文化市场比例极大的空间,这进一步又让人省醒文化格局变迁与整个社会体制割舍不掉的牵连。作为外在风格非常鲜明的导演,王家卫电影具有非常适宜于解读的外壳,观众完全可以无所用心地就可以归纳出他的种种特点,诸如怀旧、小资、洛可可与现代主义交错的风格,感伤主义和都市的疏离感,等等这些直观感受与体验无疑是准确的,可能也是王家卫本身想要传达给受众的东西,然而在较为幽微的层面,这些特色所显示的更深层因素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将其人其片作为一个个案来透视转型社会的审美文化,就会发现思想认知氛围整体上都有一个衍育与生发。一种源肇于世纪末的情绪并非无端而来,并且从小众的层面洇染泛滥到城市人群之中,从而抚育了新一代人的感受能力,而这种趣味的聚集和发散,成就了一种美学范式的诞生。王家卫电影具有细微的“内容”,而更加关注“形式”和风格的快感,它的快感同教益也毫无联系。到《蓝莓之夜》,王家卫一直在重复自己,这次的故事发生在纽约,但是我们看到高架地铁、抽帧慢镜、长焦特写、故事结构甚至连道具、人物的性格和习惯动作都同香港的男男女女如出一辙。这显然不是在人性层面上的共通,而是王家卫尽管将物理空间拓展到世界各地,但精神空间依然局限在香港那个荒凉的岛屿之上。心灵空间的模糊与时间和地点的精确。强调风格,忽略内容或引入一种相对于内容而言中立的态度,这种感受力是非政治、去伦理、不道德的。王家卫的缺乏叙事能力却改变了后来香港片的风格与造型,或者毋宁说他敏感地嗅到时代道德转变的气息。原本煽动道德恐慌是大众媒体与社会控制之间联系的纽带王佳伟是一个很出色的导演,他导演过一部电影我看了非常好看,他的电影风格是要突出那种人性的弱点的。或者说他的电影里面的那些非常非常丰富的人性的善恶,他们在电影里面表现出来非常的凸显出人性这个东西。
⑹ 那就是沟通,王家卫电影为何只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几乎所有的王家卫电影都是爱情电影,或者说它们以微妙的方式讲述爱情。他对爱情有着极端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当一部电影被表达时,它有它自己的味道。看着鲁豫《说出你的故事》,采访王家卫,我突然发现他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这让你有点不习惯。
吴会隐喜欢他们,同样的个人资料是迷人的、孤独的、有趣的和性感的。王家卫通过冷却机器最大化每个人的口味。电影是由无数镜头组成的。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王家卫非常擅长抓拍照片。无论是一个角色还是一个空镜头,他的情感都在其中表达。这个颤抖的镜头是用来表示逃离毒品时的绝望,这个长镜头是用来表示打电话给吴,时的孤独和交流的渴望,这个快速镜头是用来表示小女人偷偷喜欢的心理。这些镜头被用在手中,就像手术刀一样,用刀子切开人物的外部,显示出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东西。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喜欢王家卫电影。
⑺ 王家卫风格是什么意思
王家卫的文学性是一种以电影化的风格讲述故事的感性,此外,王家卫作品的文学性,还体现在高度文学化的、富有诗意的对白。
王家卫是一位在以下两个层面都十分杰出的导演:首先,尽管王家卫的影片为香港电影赢得了更广泛的关注,但他有能力超越自己的香港身份,并且跳出束缚香港电影的粗俗的类型限制。
其次,作为一名西方人眼中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他的影片超越了那种肤浅的关于东方的刻板印象,即认为东方是精致的、富有异域情调的。
早年经历
王家卫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5岁的时候跟随父母移居香港,身为海员的父亲远赴马来西亚后留下王家卫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苦,但他的母亲却几乎每天都会带王家卫去电影院看电影,他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家卫在香港理工学院(后改名为香港理工大学)读平面设计时,他曾一度疯狂地迷恋上了摄影。毕业后,王家卫因为从事所学专业工作不太久,就用业余时间加入了TVB(又名为香港无线电视台)的制作培训班的编导组学当编剧。
⑻ 王家卫电影风格分析是什么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强烈的象征性,他把武侠、阿飞、杀手们的江湖世界作为动荡、偶然、冷漠的城市生活的隐喻基点,支撑起了现代人的内在焦虑和符码化、模式化的外在生存。
其次是他在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他的现在进行时总是在一种怀旧的情怀中进行,因此他的片子有很强的虚无主义,很孤独、无奈的表现出人类的内心世界。
早年经历:
王家卫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5岁的时候跟随父母移居香港,身为海员的父亲远赴马来西亚后留下王家卫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苦,但他的母亲却几乎每天都会带王家卫去电影院看电影,他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家卫在香港理工学院(后改名为香港理工大学)读平面设计时,他曾一度疯狂地迷恋上了摄影。毕业后,王家卫因为从事所学专业工作不太久,就用业余时间加入了TVB(又名为香港无线电视台)的制作培训班的编导组学当编剧。然而他并没有在流水线般的无线台呆多久后就选择了离开无线,从事编剧为生。
⑼ 如何评价王家卫以及他所导演的电影
作为中国最突出的一位风格化导演,王家卫的所有影片都有着一些一以贯之的风格,从工作方式(比如不提前写剧本)到电影语言的运用(手提摄像机的摇晃感、快速频繁的剪辑),从“御用演员”的偏好到电影精神主题的统一。这篇论文主要探讨的就是王家卫电影中独特的精神风格。 如 果说基耶洛夫斯基喜欢把他的主人公人物置于某种“处境”之中,那么王家卫则倾向于营造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包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 至某些影像风格。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气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这种“状态”的不断营造和反复阐释,他将他所有电影的全部人物,都置于这种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包 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至某些影像风格。每一个人都在期冀,有所追求、有所寄托、有所等待,但一切又是如此飘忽不定,与期冀相伴 的,也有更多失望、拒绝、两手空空。不管是《东邪西毒》中盲武士的死,还是《阿飞正传》中无腿小鸟的比喻,亦或是《春光乍泄》中永远追寻不到的远方的大瀑 布,一切的一切都象征着永远的漂泊。
⑽ 王家卫影片的特点是什么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同时,王家卫的影像世界也是高度抽象后的真实,这首先表现在他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王家卫电影里的场景往往都在线性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中呈现出一种悬置状态,尽管他不断地用细节去强调时间概念,像《阿飞正传》里那个著名的开场、《重庆森林》里对日期的反复诉说和《东邪西毒》里经常会在事件开头指出节气,但他讲述的这些故事并没有特别的时间背景,它们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它们只是从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标本。
王家卫电影的“抽象真实”还表现在他偶然性片断式的叙事结构和对流行符号的拼贴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卫的作品而感动的话,那绝不是由于整体世界的印象所引发的,而是因为细节、片断以及絮语化的主观独白所唤起的气氛能让你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使然。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间的留白里,这很像是后现代美学对宏大叙事的摒弃和对细碎印象的偏好。
当然,谈到王家卫的电影,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会是用手提摄影机所拍摄的恍惚炫目的晃动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这种商标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和他长期合作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和摄影杜可风。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独立艺术电影甚至有些商业电影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王家卫式的影像,但大多数都只有单纯形式的拷贝而缺乏内在的创意。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实内里充满了感情:像《重庆森林》里对快餐化爱情的反讽、《春光乍泄》里细腻纠缠的感情和《堕落天使》里金城武为父亲做冰激凌的那段戏都让人难忘。他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可以像王家卫那样更善于把这一主题表达得如此细腻而传神。
在今天对王家卫的成就下定论可能还为时尚早。英国著名的《声与画》杂志将王家卫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赞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该杂志在对他的评价中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地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