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主角 > 哈姆雷特电影主题分析

哈姆雷特电影主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2-08-04 06:34:11

A. 求一篇800字观后感电影《哈姆雷特》有感

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莎士比亚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哈姆雷特是怎样一个形象呢?先简单描绘一下剧情。剧中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取材于公元1200年的丹麦史,莎士比亚的复仇剧在众多的改编中推陈出新,成为戏剧史的一大奇观。剧本开始是丹麦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新国王克劳狄斯(即哈姆雷特的叔父)以杀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王后,并企图置哈姆雷特于死地。克劳狄斯是一个自私阴险的家伙,许多人从恶如流,王后禁不住情欲的诱惑委身于他,而哈姆雷特昔日的情人和朋友也成为新国王的密探,大臣波洛涅斯趋炎附势,为了保护个人的既得利益,变得圆滑世故,失去正直之心。在这种情况下,哈姆雷特由原来是“快乐王子”变成“忧郁王子”,严酷的现实击败了他昔日的梦幻和信念。哈姆雷特在父亲灵魂的提示下得知真凶就是他的叔父,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但由于他的犹豫不决和骨子里的软弱,使得复仇计划一再拖延。最后,终于在比剑的时候手刃仇人,而自己也倒了下去。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在1601年完成的作品,当时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初,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关注“人”这一大背景下,莎士比亚创作出这样一部剧本,表现出理想与现实背后的隐患,《哈姆雷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一种审美参照,正是这样,一个艺术人物开始登上世界文学舞台。
哈姆雷特说: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恶毒的秀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这些意象象征性地告诉我们,上帝失落了,而魔鬼却活着,世界变成冷酷的世界,变成一个颠倒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的哈姆雷特却是一个处于理想于现实中的矛盾人物形象,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这些观点和众多学者是一致的,我以为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更有其自身的特点。
哈姆雷特不具备一个王子,未来国王的气度和胆略。哈姆雷特在复仇中一再拖延,错过许多良机,比如在克劳狄斯忏悔的时候,他完全有能力有机会把罪恶的国王杀死,而他却以为克劳狄斯是在向神忏悔,这个时候杀死他不仁慈,会受到神的责怪。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却更能反映他遇事的不果断和缺乏勇气。一个王者通常是不讲游戏规则的,哈姆雷特为他所具的人文气质所害,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哈姆雷特是一个偏激和悲观的人物。他的言行在后来越来越游离于为父复的责任和重新夺取王位的社会责任。在现实的压抑下竟然想到了自杀“早早脱身而去”,“谁愿意负着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流汗?”然而一想到死后不仅要坠入一片虚无的世界,而且灵魂有不得安宁,他在心头又升起对死亡的恐惧。在这样的想法下人就显得十分卑微和不足道,充满了悲观的情绪。
哈姆雷特的内心充满矛盾和斗争。从以上文字中也能看出哈姆雷特心中的这种矛盾心理。在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使他一次次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是这种心理使得复仇成为泡影。这种矛盾心理让他犹豫和悲观,在一次次机会面前,读者比他还着急。
虽然是以悲剧结尾,但我以为,哈姆雷特的使命已经完成,他可以走了。在最后克劳狄斯设下诡计,企图通过比剑杀死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却杀死了和他比剑之人,并在其临死之前得知剑上有毒,拿起剑来结束了恶魔的生命。这一次,他没有忧郁,没有令所有的人失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亲眼看到了仇敌的死亡。我以为哈姆雷特之前一直懦弱和犹豫,悲观和偏激,而在临死的时候,他却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转变,揣着一个真正王子的梦去了。
哈姆雷特就是这样的一个艺术形象,四百年来任人评说。莎士比亚通过内心冲突个剧情冲突把一个人物推上世界文学舞台,一直受观众和读者的喜爱,言之不尽。在世界文学史上,哈姆雷特这一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人们心里,已经不朽了。

B. 《哈姆雷特》的影评

整部剧在台词方面精致而细腻,耐人回味,人物和剧本的结合非常融洽,不刻意的同时,表现力也极强。
看了书,再来这部电影。突然觉得它的结尾也并不那么悲伤了。剧情不用多说,之所以说这部悲剧没有悲伤至极,是因为在画面的生动阐释之下,让我们看到了各种选择。克劳迪斯选择弑兄篡位,即使有悔过之心却仍然功利至上;桥特鲁德虽然在片中表现出极大的反差,但在最后仍然遵循了自己母爱的本能而喝下毒酒;奥利菲娅在深受重重打击之后精神错乱,但在无尽的思念和不停的歌声中,她的死亡如同鲜花凋零一般在水流中充满唯美的色彩;雷欧提斯由于被仇恨充斥,在无理性的选择中遭到利用,使得自己也一并摧毁;而王子哈姆雷特,看尽了人间冷暖,由快乐而瞬间落入沉郁,但当他得知真相后,他没有让自己同母亲一样,理所应当的接受眼前的局面,最终选择不去苟延存活,而去抗争。我想,即使王子的结局逃不开死亡,但他选择死亡的方式仍然要比前者值得万倍,他的选择,无疑代表着刹那光华的绽放。
之所以会说“从容燃烧”,是在于不论是剧中的王子哈姆雷特,还是现实中的我们,在考虑这句已被运用广泛的“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或者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的同时,更要去多想想在生存与死亡之间的一个选择,这便是: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C. 怎样理解哈姆雷特的主题

或许你可以从电影中王子的表演中获得启发,得到灵感。
也可以从其创作背景去推断,注意戏剧中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他们会对你理解产生帮助。

D. 影片《狮子王》和《哈姆雷特》,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在哈姆雷特里,前国王并不是被哈姆雷特害死的.而某些程度上,木法莎是被辛巴害死的. 哈姆雷特里面,前王后(即哈姆雷特的母亲)在前国王死后一个月便于新国王(辈分上来说是她的小叔)结婚了.


哈姆雷特在生死问题上的疑惑也预示着他在未来复仇行动上的犹豫不决,放过了一个轻而易举的复仇机会。

那仅仅因为在复仇祈祷的时候,杀死他有可能使他进入天堂,那就太便宜了他。这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人生无法解答的根本问题哲理的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说对整个人类,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E. 哈姆雷特主要内容讲述了什么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克劳斯迪趁老哈姆雷特在花园里午睡时,把致命的毒草汁滴进了他的耳朵,并使毒液流入他的全身血管,使他的身上起了无数疱疹,最后夺取了他的生命。老哈姆雷特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心的责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一天,他去见自己的恋人首相的女儿奥菲利娅,他又想求爱又想复仇,行为怪诞。奥菲利娅把王子的情况告诉了首相,首相又报告了克劳斯迪。克劳斯迪虽然不知道老国王鬼魂出现的事,但他心中有鬼,派人试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复仇,一方面又碍于母亲的面子,同时他也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非常苦恼。哈姆雷特决定要证实克劳斯迪的罪行,正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安排了一出戏,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不久这个凶手还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戏演时,他在旁边注意观察克劳斯迪,见克劳斯迪坐立不安,中途就离去。哈姆雷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定复仇。一天,克劳斯迪独自一人的忏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杀死他,可又觉得忏悔中的人被杀后会进入天堂结果罢手。克劳斯迪派王后劝说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克劳斯迪以首相的儿子要复仇为由,要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识破克劳斯迪的诡计,中途返回丹麦。当时,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落水身亡,哈姆雷特回国时,正赶上她的葬礼。克劳斯迪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会合获胜,克劳斯迪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没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原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斯迪,自己了毒发自亡。

电影《夜宴》就这一个套路

F. 为什么哈姆雷特这么经典哈姆雷特这部作品(不是电影),好在哪里,求高手做一下评析,最好能有1000字...

哈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观的文武全才,是朵举世瞩目的娇花,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开明君主的典范。在他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希望,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统一国家的理想。
哈姆雷特性格特征。

⑴ 忧郁

A.忧郁之源----理想破灭

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

人类,并不美好,下贱的克牢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人对他阿谀逢迎,"如今诚实的人,一万个人中也没有一个! " 为了篡权,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 ---- "人,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

人间,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原。

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又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钻进乱伦的衾被, 就是畜牲也会比这悲哀得长久些吧?

友谊,也不可靠,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来窥视行踪;就连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

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

B.忧郁之深

深刻洞察力 ---- 他以哲学家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现实,深揭被掩盖着的社会罪恶,使其忧郁积重难返。

继续探索 ---- 他在精神危机里继续进行精神探索,又发现更新,更严重的社会罪恶,这些新的罪恶又带来他忧郁的进一步升级,达到常人达不到的深度与广度。

C.忧郁之久

忧郁 ---- 贯穿剧目的始终。

从他穿着丧服登场,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装疯,到戏中作戏,到后宫劝母,到海上窥奸,到墓场葬礼,到宫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毁灭,忧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

因而, 没有忧郁,也就没有哈姆雷特。

⑵犹豫

A.犹豫原因

敌强我弱---- 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

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 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 "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他行动的犹豫。

任务艰巨----既要为父报仇,又要扭转乾坤,一身二任。

这种独扭乾坤的重任与势孤力单的矛盾,只能产生"难扭乾坤"的哀叹: 一个任务尚且力不从心,何况两个?这就带来他行动的双重犹豫。

B.犹豫表现

拙于行动 ---- 他是哲学家而不是实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动,他在没有切实可行、十拿九稳的办法之前,只会冥思苦想,他从思考到行动需要一个比常人更为复杂的过程。

不知如何行动 ---- 他决心行动而又不知如何行动, 他很不容易等到一个杀掉奸王的机会,克牢狄斯在祈祷,只需抽刀一击,就能为父报仇,然而,灵魂进入天堂还是滚入地狱的无用考虑又使他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C.犹豫结果

等待时机,而时机不来,一旦到来,又坐失良机;幻想行动,却一拖再拖,空有报国之心,而无匡世之策,只落得个苦闷彷徨,忧郁犹豫。

结果,行动的犹豫,导致了他的毁灭。

4.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

哈姆雷特的毁灭, 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

客观上,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敌强我弱;

主观上,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忧郁、犹豫等弱点。

因而他的毁灭,不只是个人的原因,而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不可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

主要人物:克劳狄斯、奥菲利娅
4、反映的16世纪末英国现实: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国家;恶人当道、阴谋成风的朝庭;奸诈残暴、荒淫奢侈的统治者。――英国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5、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6、悲剧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心理弱点,也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7、形象塑造手法:首先,塑造一个性格复杂的,发展变化的形象。其次,在发展中,内外双重矛盾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用独白和旁白表现人物的思想矛盾,表现思考、认识与自责、怀疑。
8、克劳狄斯形象:封建主和暴君的残忍,阴谋家的野心和阴险,集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阴谋家于一身,代表文艺复兴新旧交替时期的所有罪恶。
9、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首先,认为应该有正当的名分,必须让克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暴露;其次,自己的行动能否起到惩罚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的特点,性格发展的阶段性,延宕问题,精神分析学解释的再思考。《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情节的生动丰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社会背景,多种艺术成分的融合。

G. 《哈姆雷特》这部剧表演的内容是什么呢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哈姆雷特》,印象不深刻。后来看了电影,不知为何只对美丽的奥菲利亚感兴趣。她有一头金色的长发,从鬓角两侧向上分别搅成两个麻花辫,垂在耳后,她长的美如天仙,有着一张最纯洁的脸,和最灿烂善良的笑容。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年轻的逃跑一直都是把长长的头发,在耳侧搅成两个麻花辫。

再后来,看了一幅油画,奥菲利亚落水时,她巨大的裙裾和着鲜花野草树枝托着她,像小船一样悠悠的飘向远方,飘向再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可爱的奥菲利亚,还张着她美丽的小嘴,幽幽,幽幽的唱着歌,从容,从容的赴天国。

她把一些小花插在王子坐过的椅子上,嘴巴里念念有词:“这是给您的茴香和漏斗花,这是给您的芸香。这儿还留着一些给我自己,遇到礼拜天,我们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的别致一点。这儿是一支雏菊,我想要给你几朵紫罗兰,可是我父亲一死,他们全都谢了。”

作为大臣的女儿,她必须谨言慎行,就在不久前,哥哥还要她跟王子保持距离,她这样做了,因为她是个乖女孩。父亲让她试探王子是否真的疯了,她也做了,因为她是个乖女儿。现在,她可以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她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给自己所爱的人采花,跟他对话,在王宫里出出进进。甚至,按自己的意愿,去编织花环,爬到高高的树枝上,唱歌远望,那结果是,树枝断了,连同她一起,顺水漂流、顺水漂流,带着这个美丽的姑娘回到了天国。

没有她的世界里,男人们的血腥的角斗,更加肆无忌惮!

H. 《哈姆雷特》电影与原著有什么区别,至少找出三处

  1. 显然电影与原著在故事情节的讲述上顺序不同,

  2. 对罗森格兰兹和吉尔邓思屯的笔墨轻重不一:电影对这两个哈姆莱特的大学同学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贯穿始终,而原著只是廖廖几笔

  3. 对主题把握不同:电影侧重于对命运这一主题的阐述,而原著则不同,对于主题并不十分明显

I. 哈姆雷特,好在哪

莎翁名剧《哈姆雷特》对于世界各地的观众来说可谓人尽皆知。一个取材于丹麦1200年历史中一个片段的复仇故事却成为了后世无数文艺作品灵感的来源:无论是美国迪斯尼的动画电影《狮子王》,还是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最为为人诟病的古装巨制《夜宴》都取材于此,更不要说不胜枚举的同名翻拍电影,最为国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被错翻译成《王子复仇记》了,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它给国人带来了丰富的养分。另外还有话剧等等艺术表现形式,就连笔者上学期间话剧社团的活动,《哈姆雷特》一直都是首选。可以说《哈姆雷特》这部戏剧是我们探索如长河般的人类戏剧史,无法绕开的一座奇观。
而这部名剧最为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形象,我觉得只有主人公哈姆雷特了。首先要指出的是哈姆雷特这个人物与其他的戏剧人物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古典时期戏剧,总是感觉人物的塑造上过于单一,特别的脸谱化,对于人物的理解都是单一的,表现手法上的匮乏难以创造出令人影响深刻的艺术形象。而哈姆雷特却不是这样的,在观众的眼中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彷徨,有挣扎,有苦痛。让人有一种“远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这样丰满的艺术形象在之前的戏剧作品中是不多见的,这个人物所承载的信息和意义,值得细细的品读和挖掘,又因为解读者背景的不同,对于哈姆雷特这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有着各种各样,不尽相同的解读。就像那句话说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从几段剧中哈姆雷特精彩的内心独白来分析我眼中的哈姆雷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第一段内心独白,通过“父王惨死、母亲改嫁、王位丢失”这三重打击下的哈姆雷特向我们坦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曾经过着令人艳羡生活的快乐王子希望用自杀的方式来了结自己的生命,可是又因为自己笃信的基督教禁止自杀而作罢,他的悲观的情绪不光来自父亲的离去,也不是仅是母亲改嫁,而是这些打击让他对自己的对于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此之前,他是一位充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情怀的王子,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这就是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但是这一连串的突发事件的打压之下,他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陈腐而无聊,是一个到处都长满了恶草的荒芜不治的花园。而之后他与他的同学的谈话,关于世界是一所大监狱,而丹麦是最坏的一间牢房。这样以偏概全的世界观,让我们由此可以感觉到年轻的王子哈姆雷特性格上的一个特点,就是敏感,这样的敏感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而对于一位复仇的王子来说,就是一个会影响最后故事发展走向的因素。而本段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警句就是那句:“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围绕这句已经被引用过无数次的名言,如果深入的探讨可以专门写一篇文章了,但是笔者不希望在谈论相关议题,而是应该把侧重点放在我们的哈姆雷特身上。
而在这之后,与父亲的鬼魂见了面,父亲告诉了哈姆雷特事情的真相。哈姆雷特意识到自己要为自己惨死的父亲报仇。可是一句:“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让我感觉这位王子没有为了报仇而报仇,而是把这个混乱时代要加以整理。他不光要报仇还要改造外部世界,他的主要的任务是重整乾坤。如诗人般敏感的王子意识到自己要对抗的不只是那个杀害自己父亲、霸占他母亲、夺走王位的叔叔,而是一个腐朽的国家体系、陈旧制度。也因如此他感觉这一切是多么的无望。“倒霉的我”这样的无奈感叹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脆弱。这不是哈姆雷特的天性,但是却可以表现出对于自己任务的沉重化理解而带来的一种无奈和畏怯。这是一种无奈的软弱,他虽然善于思考,但是在我看来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自寻烦恼,他的敏感造就了他的脆弱。
刚才我们谈到,哈姆雷特十分的聪明且善于思考,他的思考远远多于他的行动,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行动,如名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的那段独白,我总是感觉这和他的复仇没有一点关系,而且这样复杂的哲学问题,应该怎样解释,我说不清楚,他在那样的时代又能够得到什么结果呢?笔者此刻想起了一句歌词“是谁出的题那么的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这里面的纠结我体会到了,而哈姆雷特呢?他渴望死亡将他从现实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因为我们脆弱的王子一个人无法承担那种本身应当属于一个阶级的重整乾坤的重任,而且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他希望死亡可以成为自己的出路,可是他又不敢去尝试,因为他不知道是不是死后就不再有烦恼,而这思考本身就一直在给我们可怜的王子增添烦恼的砝码,有着烦恼的王子渴望死亡将其拯救,一了百了。而这样让人压抑的思考,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王子的犹犹豫豫,一直在循环中消耗着王子的时间和生命,死亡或者生存的问题,影响了他复仇的进度,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在来自中国的眉间尺的身上,同样是为夫报仇,眉间尺选择果断的解决恩怨,快意的恩仇,要比哈姆雷特这样拖沓不知要好上多少,可是对于我们来说,那是属于蛮荒时期的方式,而文艺复兴时期,我们需要哈姆雷特的思考,或者说哈姆雷特的延宕和最后的失败命运有其更深层的含义,是当时人文主义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认识所产生的局限性所造就的。
终于在哈姆雷特听到福丁布拉斯率军远征后,他感觉到了作为一个思考者在行动者面前的惭愧,在犹豫的反面就是让人瞠目结舌的鲁莽,终于在这样的一个契机下,让一直在犹豫中挣扎反思的王子有了勇气去战斗,我们可以感受到此刻的王子终于决定行动,这次行动是在无数次放弃机会的条件下来完成的,可是我个人认为这恰恰反映出哈姆雷特的懦弱,因为他的复仇行动并不是主观自愿的,可以说是受到了福丁布拉斯的“情感劫持”,感觉是一种无奈之后的孤注一掷的选择。如果没有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估计我们的王子不是跳出宗教的桎梏,自杀了,或是还在考虑杀还是不杀的问题。终于有一天,看人家做,我也做。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懦弱的人才会选择用别人的事例来激发自己战胜困难,因为他内心缺乏勇气来支持自己的复仇行动,笔者个人认为,这和阿Q摸尼姑的头是一回事“和尚摸的,我摸不得”如果,和尚没有摸过,他是没有胆子做这样的事情的,正如没有看到福丁布拉斯勇敢的为父报仇,来给自己内心以刺激,哈姆雷特是不会将一直没有实施的计划付诸于行动的,这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用这样的方式来对抗自己内心的恐惧。
对于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马上就要结束了,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我认为他的敏感、脆弱、犹豫、举棋不定的性格造就了最后的悲剧结局,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出性格悲剧。但是他这个人物却并非是如此简单就能说清楚的:他“不合时宜”的要与整个强大的封建势力对抗,不相信群众的力量,认为只有可怜的自己要重整乾坤,孤军奋战直至死去。我们有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斗争精神,包括利用“戏中戏”和装疯来试探真凶和真相,这又是让我们为之敬佩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他死后用军乐声为其安葬。悲剧人物却又拥有那么多积极意义,这样复杂的人物,可以让我们一直的去探讨下去,通过对哈姆雷特这个经典戏剧人物的分析,我感受到了莎翁戏剧的魅力,莎翁的戏剧确实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阅读全文

与哈姆雷特电影主题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