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九四二》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我有过两次在电影院发火的经历。
一次是看《唐山大地震》;一次是看《一九四二》。
《唐山》里,石板压住两个孩子的为难,数十万人的生死,徐帆却只用二十年后轻松的一跪就了结了所有前尘往事。我眼前历历的却是2008年5月,九寨沟的羌族小伙哽咽着给我打电话: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尸体…太惨了…太惨了…我真的受不了,我只能用衣服盖住头,一路拼命的跑…我不敢看…奶奶不肯跟着我们走,她死也要死在家里…你说怎么办…怎么办…
然后看《一九四二》。首映的周末,售票处乌泱乌泱都是人。我们站在门口数着进场的小孩,15:10场,一共6名孩子走进了万柳嘉禾的《一九四二》放映厅,年纪从3岁到10岁不等。
电影开始了,没用太长的时间,荧幕上就开始了杀戮。灾民抢粮,血浆漫红了院子。如果这个尚在可忍受范围内,在随之而来逃荒大迁徙中,日本炸弹下的血肉横飞;孩子尸体被拦腰撕裂,肠子拖了一地;野狗争抢尸体的内脏,而导演还安排了个洋人记者用相机不断的拉近、定格、摆拍;照片辗转到了蒋介石手中,镜头仍在不断的拉近、定格、摆拍;最后一场血顺着明晃晃的刀尖,从张默的后脑喷薄开来,终结在范伟的唇齿之间。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令父母们认定了这是一部可以带着家小阖家观赏的电影?是什么力量促使冯小刚把一部主流院线片拍成了Cult片?
这个导演,在散乱的故事线里,他用张国立徐帆去咯吱老百姓的痛感神经;用陈道明李雪健去拨弄所谓高知分子的政治神经;刻意放大上帝与传教士的宗教意义,全不搭界的塞进两个好莱坞大牌演员,讨好所谓的国外电影节评委与片商。每个镜头、每秒剧情,充斥了算计与心机。
他明明做着与民间马戏团班主如出一辙的把戏,用福尔马林浸泡着蛇、猫和畸形婴儿的尸体,走街串巷,招徕老百姓猎奇的目光,却偏偏还要摆出一副艺术家的姿态要世人膜拜。
居然也还真的有人膜拜。
这大约也是在中国这样神奇的国度才能发生的文化奇景:在1个人过马路不守交规被撞死也能被解读出100种政治阴谋的国度,再血腥的屠杀只要套上高帽就能冒充春秋大义;只要是敌国造成的杀孽、是敌党放任的血腥、是历史中早已过去的残酷,只要无损当朝之清明,再不堪的画面也能光明正大的亮相。
只见利益,不见悲悯。
于是,我坐在电影院的黑影里,嘴里像吞了一坨屎一样的恶心。
我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会有多少水军或者自以为是的观众继续撑起这部电影的口碑。我不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有多少未满18岁的孩子会被迫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一遍又一遍的看着自己同龄人被拦腰撕裂。
如果真如导演所说,要给历史留存一点良心记忆,如果真的有良心,那么,能不能把你的镜头抬高一寸?
就像2008年5月12日下午,那个用衣服包着自己头,一边哭着一边在遍布尸体的路上奔跑的羌族青年,无能为力,只能闭上眼睛。这是唯一能留给自己的慈悲。
那个拍《甲方乙方》的冯小刚走远了,我很怀念他。
㈡ 冯小刚拍《1942》想表达什麽主题是什麽
摘要 这部电影在冯小刚的所有作品里,票房排在第五位,但相对而言,在那个票房开始进入“亿”单位的年代,《1942》的票房可以说是,相当不高。
㈢ 一九二四电影主题
不是一九二四,是一九四二。
主题是一九四二年的河南大旱,民不聊生,人民背井离乡。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疾苦和国民党政府的麻木和漠视。
谢谢采纳。
㈣ 如何评价一九四二导演想表达什么
虽然网上很多人批判这部电影,但是本人是很喜欢这一部电影的。整部电影从演员的配置以及场景的布置导演都是很用心的,都是花了大功夫的。陈道明、李雪健、范伟,徐帆等等都是很强大的阵容。甚至包括电影的画面场景和部分戏份的场景爆破都力求逼真,范伟饰演的老马第一战区第九巡回法庭庭长在灾民逃荒的时候坐着手推小火车这样的微妙情节都展现出来。我看不到任何的敷衍。这是要给冯小刚点赞的。
讲真的,我在观看这一部电影的时候非常的震撼,不是来自于视觉上的震撼,而是来自于心灵上的震撼。我在这里只是单纯的说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值得一看的。
㈤ 电影1942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深思什么道理!急急急!!!
苦难中人性的弱点,信仰的缺失
㈥ 1942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民富国富,民礼国礼,民强国强。
㈦ 冯小刚拍《1942》想表达什麽主题是什麽
改编自刘震云原著小说,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知名演员,讲述1942河南旱灾背景下,老范家妻离子散随后又重聚的感人故事。
1942年旱灾,幸福如我们是无法设想的,更可况动荡年代中的人与当下我们之间除了黄皮肤黑眼睛的共性几乎没有一丝一毫所谓的传承关系。断层如此,用何种方式将银幕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拉近,我觉得是冯小刚在《一九四二》中最重要的课题。很显然,冯氏电影的求变求稳心态在片中被不遗余力的贯彻到底:我虽然从开场第一处出现“牲口”二字台词的时候就清楚的意识到本片只属于冯小刚一人,并且此后的两个多小时时间里不断被细处那痞性十足的方言和若干小讽刺提醒,得到的却是一个放弃了京味故事,放弃了焦点煽情,放弃了刻意拼接巧合等等的宏大叙事,哪怕并不圆润,却已然足够。
本片是以记录性的事件还原为出发点并从真实走访素材提炼线头的故事片,这是串联这个沉重主题大量分支的一种捷径,就像谷子地和元妮的存在能带出拥有足够故事性的《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一样,不同的是这一次他选择了诸多角色兼顾的群像关照,并且没有一次火力集中的煽情。东家老范,长工瞎鹿,瞎鹿的老婆花枝,光棍栓柱,战时法庭庭长老马,杂务缠身的蒋介石、时任河南省委主席的李培基,执拗采访旱灾蝗灾的美国记者白修德等等,全生态的网罗了当年经历这一事件的各色人物。几个主要角色的鲜活感也没有因多线头叙事稍欠的掌控力而失色,这是冯氏电影第一次如此专注于主体人群的描绘,而不是突出重点刻意关照。无论你有怎样的社会地位,面对旱灾蝗灾饥饿这同一难题时可能面临怎样的选择与应对措施,这在片中因角色各异而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一九四二》给了每个角一种极力还原事实(真实人物)和无限贴近史实(虚构角色)的定位,于是让故事片和纪录片共存的交叉剪辑就像没有了体温一般,冷峻而坚硬。
我无法辨识影片用了几条主线,但仅仅蒋介石、李培基等人的官场戏,一方面对蒋介石将河南灾情置若罔闻的事实采取中立,另一方面又把基层干部的贪腐给小心翼翼的揭了开来,战时的动荡也给了大灾更多的人为消极因素;以东家老范这个线索性人物为中心的逃荒人群则节外生枝了记者白修德和传教士安西满、外加官如芝麻的老马等人,频发的黑色幽默让普通人真正成了角色多元化最好的依托。两个多小时里,属于战时社会两个极端的人群形成的两条基线交织,尽可能完整的展现了饥荒下的众生态。但终究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故事涉及的残忍只寥寥几处(片中可致高昂民族情绪的杀戮场景的确摄魂夺魄并且不在少数),更惨淡的真相早被时间掩埋,《一九四二》肩负的也不在谁是谁非,也许在还原中提炼一种以史为鉴的心态,影片才会有可能的积极意义。
后半段电影里,死亡比前半部更为密集的出现。在战时法庭被吊销、神父安西满质疑上帝之爱之后,让失序与失信的情绪蔓延在每一处死亡里清晰的浮现。于是再怎么安置黑色幽默,影片始终都往最深的绝望里走。银幕上是灰到极致的惨烈,银幕下的你会作何反应?其参考价值颇值得玩味。假如观众在看完本片后默默离场,事后对片中的各大情绪制高点品头论足,那么是电影的成功还是观者的悲哀?幸好影片的最后一个场景豁然了。当老东家在旱灾后期逆人流而上只为了死的离家近一些时,他遇到了同样落单的小女孩。喊一声爷爷就牵手并行的结局是温和的,即便无法化解前面百分之九十的冰冷绝望,那也是影片创作者的宽容心和传统性的最佳体现。
《一九四二》不见大段落的抒情,不见北方人口中的市井,在内地电影这块特殊的土壤里,冯小刚以只属于自己的方式尽可能工整的完成了本片。没有以常见红色电影的方式呈现出积极向上主旋律,而是以尽可能冷静的旁观心态把历史摆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给银幕下的观众看。收效如何我无从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1942年的那场饥荒在妖娆富庶的二十一世纪,被很多人知道了。于历史于当下,都是一种联系着生死的祭奠,只是有什么值得祭奠,大约要因人而异。
㈧ 语文题 《一九四二》的主题思想、线索、电影中的细节描写
额你要几百字?
最近冯小刚导演的新作《一九四二》已经上映了,这是根据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电影,据说该片从1993年冯小刚看中剧本,到如今付诸拍摄,已经历时18年之久了,真的是千呼万唤使出来啊,而且据报道说《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我怎么能错过这部电影呢!看完了《一九四二》这部电影,除了影片给我带来的感触之外,我最感慨的就是冯小刚导演的才华。
冯小刚是个神话,无论什么题材在他手里,这个神话都没有破灭。他坦言,早晚有一天会破,并欠抽地说,或许就是《一九四二》,因为过六亿才开始盈利,这对一部非商业影片来说意味着考验。作为国人,看到民族电影在今年电影市场中被打得落花流水,自然希望能反戈一击。如果《一九四二》此番真能如愿取得既定目标,那冯小刚真的是神。
这400字的
㈨ 《一九四二》从这部电影中你看到了什么,人性还是态度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说的,功夫无非两笔,一横一竖。导演场面调度的功力也无外乎两个字——控制,李安之所以是大师,就是深谙控制的道理,很多人看完《少年pi》之后,最郁闷的是,为什么那只老虎不回头?如果回头,盯着观众,流露出被我们期待的情绪,岂不流俗了么? 说冯小刚是电视剧导演,除了演员和情绪控制之外,还在于他的镜头一贯都是没有力量感,他吸引观众的是通俗的剧情,而这些,只要是会讲故事、能控制拍摄场面、运气好的人就可以完成。在没有力量感的镜头下,所有的灾难呈现出来的都是视觉上的产物,不会走心。冯小刚和张艺谋在拍电影时一定是两个套路:冯考虑一场戏会先从故事性和人物角度出发,而张的出发点则是在保证视觉效果之后再讲故事。从电影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角度出发,无疑张艺谋更接近电影的本体,而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对视觉接受需要一定的修养,这就是为什么冯比张的群众基础要牢靠的一个很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