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甘岭的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毛泽东了解到上甘岭战役后,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材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任务并立即组成了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导演,因为林杉曾创作了多部反映革命体裁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 肖矛成为《上甘岭》的剧本创作者。
剧本创作
导演沙蒙率摄制组前往朝鲜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又两次到上甘岭考察,并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剧作起先想将上甘岭战役拍成一部全景式的战役,但剧情认为这样不容易打动人,所以蒙决定突破传统战争体裁片的框框,将影片的视点投向上甘岭战役中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采用以小见大手法来展现人民军队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他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影片基调确定后,编剧林杉进入创作,不久完成了初稿,但他认为还不满意,当她看到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事迹报道后,于是林杉便在剧本中加入了一个女角色王兰。
演员挑选
剧情在挑选饰演张忠发的演员时,显得格外谨慎,最后沙蒙看中了在电影《暴风骤雨》饰演赵玉林的高保成,但两者年龄反差很大,剧组有人提出质疑,但沙蒙执意采用了高保成。
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王兰的演员选择起初是一位歌剧演员,但沙蒙觉得该演员气质与角色有些不符。后来沙蒙在长影厂遇到了刚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刘玉茹,于是刘玉茹担任了王兰的饰演者。
拍摄过程
负责美工的刘学尧和特技设计蔡光为了真实再现上甘岭战役的场景,经多方考察,在安东附近选择了一个相似的地形,调动两个营的战士,翻表土,挖阵地工事,筑坑道口,造出了又一个“上甘岭”。为了真实地再现上甘岭的坑道,蔡光在设计坑道时相对加大了坑道高度,采用框架分解式结构,以人、弹药箱、坑道柱子造成层次感。
为了机枪音响效果的逼真,刘学尧还专门从上甘岭拣回了许多机枪子弹,由影片军事顾问赵毛臣(上甘岭战役中的连长)亲自打枪录音,录音过程中还将山坡打燃。
影片中有段抓松鼠的戏,但该段戏原来设计的并不是抓松鼠而是抓鸟,但沙蒙对这个设计感到不大对劲。在战场上枪炮一响,鸟就惊飞了,不会跑到坑道里,沙蒙和编剧最后想出了抓松鼠的主意。
人物原型
张忠发:张计发,1926年出生在河北省赞皇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51年,奔赴朝鲜“抗美援朝”,在上甘岭一役中担任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连长,坚守上甘岭阵地数日。
王兰:王清珍,1951年初入朝参战,在上甘岭战役中担任志愿军45师医政股收容所的卫生员。
② 上甘岭战役中的歌曲以什么为历史背景
没听说过,在上甘岭战役中有什么歌曲。
你说的是不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 《我的祖国》 呀?
这个电影 的时代背景是 “抗美援朝” 战争中,第五次战役后的一场战斗。之所以叫做 “战役” ,是因为这是这场战争最后的 “闭幕演出” ,双方为了争夺上甘岭附近十几平方公里的地方,各自投入了巨大的兵力,反复争夺,打得十分惨烈。
如果哪一方打败了,都将失去谈判的筹码,立于不利的局面。
中国朝鲜打胜了,就可以顺利实现停战谈判。联合国军打胜了,很可能进而北犯,战争就得继续打下去。这显然对贫穷落后的中国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上甘岭就作为一个重要的战役,它的意义十分重大。
③ 上甘岭由谁拍摄的
电影《上甘岭》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 编剧:林杉、曹欣、沙蒙、萧矛 导演:沙蒙、林杉 主演:高保成(张忠发)、徐林格(孟德贵)、刘玉茹(王兰) 上甘岭电影插曲《我的祖国》由郭兰英演唱后,历经50年流传至今。
④ 《上甘岭》主题曲是什么
《英雄颂》。
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乔羽作词,刘炽作曲,中央乐团合唱队、中央实验歌剧院合唱队、新影乐团合唱队演唱,中央乐团、长影乐团演奏,陈维文、邱里、金正平指挥。
歌曲歌词:
狂风呼啸
大海翻腾
朝霞燃烧
山麓昂胸
狂风呼啸
大海翻腾
朝霞燃烧
山麓昂胸
狂风呼啸
大海翻腾
朝霞燃烧
山麓昂胸
壮志的祖国儿女
为世界
为和平,
赴汤蹈火
去做英勇的斗争
壮志的祖国儿女
为世界
为和平,
赴汤蹈火
去做英勇的斗争
硝烟滚滚
火势熊熊
杀声呐喊
铁石飞崩
硝烟滚滚
火势熊熊
杀声呐喊
铁石飞崩
硝烟滚滚
火势熊熊
杀声呐喊
铁石飞崩
一样,一样冲
一样,一样进
勇敢的战士
轰不动炸不倒
舍生忘死战斗在上甘岭
舍生忘死战斗在上甘岭
用生命保卫母亲平安
用鲜血换取大地和平
不朽的功绩无比的英勇
巍峨雄壮美丽庄严
像一道长虹横跨在万里无云的碧空
不朽的功绩无比的英勇
巍峨雄壮美丽庄严
像一道长虹横跨在万里无云的碧空
⑤ 我的祖国是什么时期的歌
我的祖国 (1956年电影《上甘岭》主题曲)
《我的祖国》是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郭兰英演唱的一首爱国主义歌曲。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
1989年,乔羽、刘炽、郭兰英凭借该曲获得第一届金唱片奖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上甘岭》之后,导演沙蒙找到乔羽要其为主题曲作词,乔羽接到邀请当夜,登车由南昌赶往上海,由上影厂长袁文殊安排车次赶到长春。沙蒙、乔羽会面后,沙蒙便把情况和盘摆给了乔羽:《上甘岭》影片已经拍完,样片也剪出来了。只留下安排插曲的那几分钟戏,等歌出来后补拍。全剧组每天的花销巨大。因此,沙蒙要乔羽快速创作,并要求这首歌能够经久不衰。 乔羽在作词时想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写作路子,可又想不出来,而沙蒙几乎每天都到他屋子里来催稿,乔羽也没办法。直到他想起他在江西看到长江时的场景,才把歌词写了出来。
1956年,沙蒙请刘炽为《我的祖国》作曲。刘炽为了让人们喜爱这首歌,调查研究了1949年至1955年人们喜欢唱的歌曲,从中选出十首歌曲反复倾听,最后从其中一首《卢沟问答》中的第一句找到了《我的祖国》开始的半句。刘炽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创作时,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在门上贴了“刘炽死了”的条子。
为找适合演唱《我的祖国》的歌手,长影请了一批中国内地擅唱民歌的歌唱家试唱,结果都不太满意。后来,乔羽提出请郭兰英来唱,郭兰英试唱后,长影便选定她作为歌曲的演唱者。歌曲的录音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的,录制完成后的第二天电台便向全中国播放了这支歌。
⑥ 电影上甘岭发生在什么地方
上甘岭是朝鲜和韩国(所谓的三八线)间的五圣山的军事至高点。具体位置在朝鲜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圣山南麓
⑦ 《上甘岭》主题曲
《上甘岭》的主题曲是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
歌曲名字:我的祖国
领唱:刘罡
作词:乔羽
作曲:刘炽
演唱者:郭兰英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春光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春光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http://music..com/song/s/52073629a4f0854cdd90c
⑧ 谁知道《永不消逝的电波》和《上甘岭》两部电影的拍摄地点告诉我好不好快一点,快一点。
老电影,拍摄的地点应该比较分散。
不像现在,基本上可以在几个电影城或景点里拍摄大部份镜头。
⑨ 《我和我的祖国》的创作背景、简介
背景资料《我的祖国》是故事片《上甘岭》的插曲。乔羽作词,刘炽作曲,作于1955年。
这首歌是乔羽、刘炽上世纪50年代为电影《上甘岭》创作的歌曲。其作品采用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赞颂了美丽家乡的景色,表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祖国的深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歌以抒情为主的女高音独唱形式出现,波涌而来的思乡之情洋溢在甜美的歌声中。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出色的领唱,增添了歌曲的艺术魅力,使它在全国广为流传。
《我的祖国》是著名词作家乔羽的经典之作。本曲是故事影片《上甘岭》的插曲,词作家用三段歌词,生动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物产。赞颂了人民的勤劳勇敢,宽广胸襟。歌曲的核心唱词有三句。第一句是“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第二句是“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第三句是“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这三句核心的唱词,是歌曲前面部分具体形象描写后感情的自然升华,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挚爱和平的炽烈情感。这几句速度稍快,宏伟壮丽的旋律,明亮、流畅,激动人心,令人陶醉和向往。
⑩ 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与歌词
“一条大河波浪宽”出自1956年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1989年,乔羽、刘炽、郭兰英凭借该曲获得第一届金唱片奖。
《我的祖国》歌手:郭兰英,作词:乔羽,作曲:刘炽。
歌词: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10)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创作背景取景地扩展阅读:
《我的祖国》的创作背景
在1956年,二人再次合作了经典歌曲《我的祖国》。作为一部描写抗美援朝的电影《上甘岭》,《我的祖国》要为片中战役打到最惨烈的桥段配主题曲,这让乔羽觉得非常棘手。
就在乔羽冥思苦想的时间里,《上甘岭》的导演沙蒙已经着急得不行,天天到乔羽的屋里看一趟,看看写出来没有,而乔羽却仍然没有思路,直到他想起他在江西看到长江时的场景,才把歌词写了出来。
据乔羽回忆,沙蒙看了半天一直没有说话,不断地反复看,最后终于决定,“行,就它了”,拿着歌词走了。乔羽的歌词过关后,沙蒙找来了自己延安时代的战友刘炽,让他承担影片的音乐创作。看过脚本后的刘炽大为振奋,欣然接受了创作工作。
接下来便是请谁唱的问题,很多全国著名的民歌手、歌唱家们在试唱了这首歌后,导演和剧组都觉得不满意。于是沙蒙再次找到了乔羽,乔羽向他推荐了郭兰英,得到同意后,乔羽离开赶回北京找到了郭兰英。
于是一个历史事实形成了:最先唱响《我的祖国》的是郭兰英,最先播放这支歌的不是电影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沙蒙的电报请来了乔羽,而乔羽的一句话,让郭兰英唱了几十年的《我的祖国》。《上甘岭》电影首播仪式结束的时候,放映室里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