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漫天”是什么歌
来自苏红演唱歌曲《三月三》。
《三月三》
填词: 王晓岭
谱曲: 谷建芬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
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
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眼
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
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做伴
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
如今每逢春风暖,常念三月三
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和那小伙伴
风筝懂得我的心,朝我把头点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永把我陪伴
风筝懂得我的心。朝我把头点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永把我陪伴
(1)日本电影乡恋主题曲扩展阅读:
《三月三》是一首中文歌曲,原唱李谷一,搜集在1982年云南音像出版社为李谷一出版的专辑《我的小路》中。1986年第二届青歌赛苏红演唱了《三月三》。
2. 为何李谷一的《乡恋》曾经是禁曲
说起《乡恋》这首歌曲,不禁令人感慨万千。这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围绕《乡恋》的争议,是在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几年中。
《乡恋》是由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一首抒情歌曲,直到现在,仍然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首优秀的歌曲,竟然会在一段时间被视为不健康歌曲而遭受禁播呢?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思想也在更新。李谷一、邓丽君等歌唱家的抒情歌曲,在这个时代依然闪耀出不朽的魅力!
3. 李谷一的《绒花》 歌词
李谷一的《绒花》是1979年电影《小花》的主题曲,歌词如下:
原唱:李谷一
填词:刘国富、田农
谱曲:王酩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
沥沥鲜血染红它
啊 啊
绒花绒花
啊 啦
一路芬芳满山崖
世上有朵英雄的花
那是青春放光华
花载亲人上高山
顶天立地迎彩霞
啊 啊
绒花绒花
啦 啦
一路芬芳满山崖
《绒花》这首歌柔美而深沉,人们可以通过《绒花》欣赏淮河流域山歌的音调和浓郁民族风,在《小花》的电影片段中配上翠姑跪抬担架上山时响起,把这个小姑娘小小身躯蕴含的坚定意志表达的淋淋尽致。1980年2月16日,该曲入选由《歌曲》杂志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听众最喜爱的广播歌曲”。2019年1月20日,该曲提名1978卓越大奖改革开放40年全国十佳影视金曲。这首歌还有很多的翻唱版本,很多歌唱家都曾经翻唱过《绒花》并且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改编,放在了自己的专辑制作中,因为这首歌可以说是一代经典歌曲,很多歌唱家都想要尝试演绎。
4. 乡恋是电影插曲吗
是
乡恋-《三峡传说》主题曲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放了电视片《三峡传说》,李谷一演唱的歌曲《乡恋》随片一起播出。第二天,1980年1月1日,上海《文汇报》发出消息说,中央电视台风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优美,得到大家的喜爱。1980年2月,《乡恋》入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在那个电视尚不普及的年代,《乡恋》因此一下子流行开来。
5. 李谷一的《乡恋》 歌词
《乡恋》
作词:马靖华
作曲:张丕基
演唱:李谷一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
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我的情爱,我的美梦
永远留在,你的怀中
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送去我的一片深情
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送去我的深情
(5)日本电影乡恋主题曲扩展阅读:
《乡恋》于1979年上线。歌曲时长03:15。是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的插曲。歌曲发行于1979年,收录于专辑《乡恋-李谷一影视歌曲》中,一上线就收到了广泛的关注,收获了众多的喜爱。
1992年,该歌曲获全国十大影视歌曲最佳歌曲奖。1994年,该歌曲获得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中文金曲。1994年该歌曲获得港商业电台“叱咤乐坛流行榜”全年播放次数第二名原创歌曲。1995年,该歌曲荣获第二届华语音乐榜中榜Channel
V中文Top20榜中榜歌曲奖。
《乡恋》有众多的翻唱版本,截止2019年1月,霍尊、龚玥、陈伟伦等都进行过翻唱。
6. 谁有绒花 mp3格式音乐的百度网盘地址
链接:
《绒花》是李谷一演唱的歌曲,由刘国富、田农作词,王酩作曲,歌曲发行于2002年01月01日,收录于专辑《乡恋》。 该歌曲是电影《小花》主题曲。
7. 歌曲《九九艳阳天》《乡恋》的作者以及其简介,和此作品的创作背景简介和作品分析
《九九》的是
胡石音/黄宗江 词
高如星曲(1929~1971) 晋西兴县人
歌曲产生于1956年,在中国已经风靡了近50年
历程:
许多人会唱这首歌,可很少有人知道作者是谁。这首歌的曲作者是年轻的作曲家高如星,他短暂的一生写下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正当他创作盛年,“文革”风暴来临,这位天才作曲家被迫害致死了。
1929年出生在晋西北的兴县,兴县是革命老区,是种地用镢掏、不长庄稼光长草的穷地方。令人惊奇的是,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民歌资源。高如星从小就会唱很多民歌,他不仅记得民歌的歌词,还记得同一首歌词几种不同的音调,几种不同的唱法。他是个放羊娃,当他放开羊群躺在半山中,望着蓝天上飞旋的雄鹰,听着树丛中小鸟的鸣唱,往往情不自禁的哼唱起自己编的民歌来。1944年,抗日战争正在山西大地激烈进行,14岁的高如星参加了一二○师“战斗剧社”。刚到剧社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文化,学拉提琴,他的乐感节奏感都很强,随后正式参加了乐队演奏。1950年“战斗剧社”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要组织一个慰问团代表贺龙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去慰问在大风雪中艰苦奋战在康藏的筑路大军。我和孟贵彬带领一个演出小队,随慰问团,一路走,一路慰问演出。高如星是主要演员,他一会儿拉提琴,一会儿敲大鼓,还会跳踢踏舞。过了二郎山、大渡河,来到西康省康定城,康定是座名城,《康定情歌》享誉世界。再往前走,大雪封山,我们只好在康定待命,他把我们同住一座小楼的人召集起来,说:“我和孟贵彬合写了一首歌,名叫《藏胞歌唱解放军》,你们听听行不行。”唱完之后大家热烈鼓掌,都说是首好歌。有的说“咱们有了《歌唱二郎山》,现在又有了《藏胞歌唱解放军》太棒了”。有的说“男女声二重唱这种形式很少,咱们是头一家。”《藏胞歌唱解放军》在筑路部队演出之后,很快在全国传开,接着在1951年全军文艺会演中获奖。这是高如星的处女作,这大大激发了21岁年轻作者的创作热情。
1953年,总政歌舞团以解放军歌舞团名义出访苏联的东欧各国,全团170多人。为了在国外展显车容,我让高如星负责整理全团队伍。他热情细致,把大小车和各车人数,安排得井井有条。为了和苏联十几位司机搞好关系,他又开始学习俄语。莫斯科到处是高楼大厦,地铁站富丽堂皇,特别是听了许多歌唱家演唱的民歌和抒情歌曲,如《喀秋莎》、《山楂树》、《遥远……遥远》、《伏尔加船夫曲》等,又听了柴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伏夏克等大师的交响乐演奏会之后,从山西民歌的小天地,一下子来到如此博大的音乐世界,他震惊了,痴迷其中。他羡慕和崇拜苏联当时的音乐、歌曲,把发的一些零用费,全部买了苏联唱片。回国后他全身心地学习俄文,反复听唱片,连穿衣服也学苏联人的样子,还经常和一些苏联留学生聚会。1961年后,中苏关系恶化,不少战友提醒他不要和苏联学生多接近,他不听,说:“我们和苏联人民还是友好的嘛。”后来有位朋友偷偷告诉他“你被怀疑了,”他说:“真是莫名其妙,我脑子里全是音符,怀疑我什么。”在那个年代,他全装着音符的脑子就是没装“阶级斗争”这根弦。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厄运,不久他被留党察看,调离北京,离开八一电影制片厂,到武汉军区文工团搞创作。
高如星在八一厂工作勤奋,几年中他写了《柳堡的故事》、《江山多娇》、《回民支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20多部电影音乐。《九九艳阳天》是他24岁写的《柳堡的故事》的插曲,此歌一出现到处传唱。后来再黄宗江编剧的回忆中提到过:“我(黄宗江编剧)觉得这里应该有一段音乐,而且一定要是民歌体的,于是我就把想法告诉作曲高如星,这便诞生了传唱半个世纪的经典———《九九艳阳天》。“高如星,小八路出身,真是一个天才。”我为高如星早逝感到惋惜。 ”后来他又为北京电影厂写的《汾水长流》插曲流传甚广。这首歌和《九九艳阳天》一样,成为那时最流行的歌曲。
春节刚过,高如星就被突击审讯。造反派疯狂逼高如星交待“苏修特务”罪行,交待写《九九艳阳天》这首靡靡之音的罪恶目的。高如星拒不认罪,他们就昼夜车轮大战,严刑逼供。高如星的肋骨被打断插进肺里面,他忍住剧烈疼痛,愤怒反驳,说“这是诬陷”。不久,肺部感染化浓,创伤部位发生癌变,发现时已是肺癌晚期。这时允许高如星去医院看病,但是必须戴着手铐去。他忍受不了对他人格的屈辱,大声说:“我不去,我宁愿死。”在高如星临终前三天,他让王云霞搀扶着去附近一家小照相馆,照了一张夫妻合影。临去时他说:“云霞,帮我穿上军装,钉上帽徽、领章,将来让咱们的孩子看看,他的父亲不是坏人,是一位曾经南征北战、堂堂正正的解放军战士。”高如星在弥留之际让妻子给他唱唱《跟着我吧》,那首歌,妻子哽咽着唱不下去。刚从家乡来照顾他的小侄女,眼泪汪汪地看着叔叔,轻声说:“叔叔,我给你唱个歌吧。”她看见叔叔的头微微动了一下,他轻轻地唱起“九九那个艳阳天啦哎嗨哟,十八岁的哥哥来到小河边……”
42岁的高如星踏着他那优美的旋律,静静地……永远走了……
“文革”结束以后,高如星追悼会在北京召开。武汉军区代表郑重宣布高如星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为他平反昭雪,推倒一切不实之词,恢复名誉。
我亲爱的小战友,这颗明亮的小星,很快就从天空消逝了,但是他优美动听的旋律,将长久要飘扬在人们的生活之中,飘扬在祖国的艳阳天空。
《乡恋》
词:马靖华
曲:张丕基
1979年12月21日,在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插曲的录制现场。
导演马靖华焦躁地踱来踱去,片子的插曲《思乡曲》不理想,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作曲家张丕基此时正患重感冒,而且已是五易其稿,“几乎没招了”。
刚刚录完音的李谷一站在一旁心情复杂,这首歌曲高和寡,恐怕除专业演员外,谁也唱不了,很难在群众中流行。
片子马上要播出了,怎么办?大家连夜讨论。张丕基面对大家的意见,萌生去意,说“要么你们另请高明吧”。争论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
最后,时任中央电视台制作部主任的宋培福和当时的总录音师曾文济建议,词曲都推翻重写。于是,李谷一返回中央乐团住处,马靖华留在办公室连夜赶写歌词。张丕基先回家休息,等词写好后重新谱曲。
辛苦的夜晚,短暂的宁静。所有人都没料到,这一次重写,竟导致了始料未及的轩然大波。
一曲风行
几个小时之后,第二天早晨7点多,张丕基还没起床,有人来敲家门,把马靖华连夜赶写好的歌词送来了。
7岁的小女儿把歌词递到床前,张丕基匆匆浏览了一遍,感觉很顺。这一稿,把歌名改成了《乡恋》。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开家乡秭归,踏上漫漫的和亲路。深情的王昭君,一步一回头。家乡的山啊家乡的水,从此告别江南路,终生胡马依北风。
歌词把秭归的山水幻化成为昭君心目中的亲人:“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映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重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张丕基越看越有感觉,心里萌动着创作的冲动,“首先歌名就好——《乡恋》,其次处理方法也好,用拟人的方法,表达了王昭君对故土的依依恋情。”
张丕基靠在床头,轻声哼吟着。这位知名的作曲家,此前已经写过很多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曲,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插曲,以及央视《夕阳红》栏目的片头曲都出自他的手。灵感来了,张丕基飞身下床,来到办公室。半个多小时之后,曲子一挥而就。
张丕基说,他给《乡恋》谱曲的定位是要“洋”一点,运用了当时很少使用的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这下难坏了工作人员,因为这些乐器在“文革”中都是禁用的,是“资产阶级的”。工作人员最后从海政歌舞团的仓库里找来了架子鼓,还辗转找到当时唯一能演奏电吉他的陈志。
12月23日晚,大雪纷飞。在当事人的回忆史料中,对这一幕有过生动描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室里,米黄色的天花板和深褐色的墙壁散射着柔和的灯光。李谷一站在房间的一角,穿一件绛紫色的毛衣,身段轻盈,举止从容。当弦乐器和电吉他奏出过门的一刻,大家都屏住呼吸。
李谷一唱了,真挚、委婉,平白如话,在场的工作人员听得如痴如醉。乐曲结束时,马靖华竟然忘记发出指令关掉录音机。
“你哭了!”张丕基看到李谷一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想起了我的家乡岳麓山。”李谷一说。
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放了电视片《三峡传说》,《乡恋》这首歌随片一起播出。
上海人最敏感。第二天,1980年1月1日,《文汇报》发出消息说,昨天中央电视台风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优美,得到大家的喜爱。
1980年2月,《乡恋》入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当时的惯例是,每天中午12点到12点半,傍晚6点到6点半,播放一首歌曲,边播边教,整整一周。
在那个电视尚不普及的年代,《每周一歌》影响特别大,《乡恋》因此一下子流行开来。张丕基还记得,当时很多人排队买东西时都在哼唱这首歌。
李谷一从“歌坛新秀”一下变成“黄色歌女”
谁知,《乡恋》流行开来,却变成了罪孽,下面发生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
8. 电影乡恋有几首插曲
我笑到都哭了 - A-Lin
词:徐世珍
曲:Martin Brammer, Rebecca Claire Hill,
Adam Stuart Argyle
其实你真的不用 不用口是心非
语言再如何完美 也不过是欺骗
就算爱一回伤一回偏偏
还是学不会
我真的不该问你 那个人是谁
Oh 这世界 突然下雪
有颗心 正在崩溃
流泪中 关心或拥抱
都请勿打扰
谁也温暖不了
因为你说我们并不适合
这个笑话太冷
竟然说 你也舍不得
我笑到 都哭了
不管你有什么理由
我不想知道
我只想保留一点
不在你面前哭的骄傲
有些事 冰山一角
我看永远 你做不到
流泪中 关心或拥抱
都请勿打扰
谁也温暖不了
因为你说我们并不适合
这个笑话太冷
竟然说 你也舍不得
我笑到 都哭了
爱 经不起你消耗
我 要开始都放掉
转身之后 你好或不好
都请勿打扰
谁也温暖不了
因为你说我们并不适合
这个笑话太冷
竟然说 你也舍不得
我笑到都哭了都哭了
9. 有部电影放到中间,有个苍凉的男声唱起《乡恋》带重金属摇滚味,超好听,忘记是哪部电影了,不是刀郎版的
两首歌曲是岩石,注意的力量炸药,但不能唱爆音,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