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布鲁克林电影女主为啥不选择家长得富二代结婚
布鲁克林电影女主不选择富二代结婚是因为看清了生活的本质。
电影中,以爱情选择代替对家乡和异乡的选择来拷问女主,最后因为那个原本刻薄代名词的前老板一语点醒梦中人,让女主认清了小镇的本质,放弃多姆纳尔•格里森饰演的可爱富二代,而选择那个同样可爱却家境平凡同为漂泊异乡人的意大利男孩。
电影简评:
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三大提名的《布鲁克林》,是由童星西尔莎·罗南主演的爱情喜剧,电影让我们沉浸式地贴近一个从爱尔兰小镇,到美国大城市谋生的女性的成长历程。
爱情喜剧最后都离不开一个浪漫唯美的结局,《布鲁克林》亦是如此。不过女孩最后选择的伴侣,还是打破了一般的世俗标准,无论对那个年代而言还是对现代而言,她的选择都是大胆的——她嫁给了美国都市里的水管工,而非家乡小镇里的富二代。
㈡ 电影《布鲁克林》好看吗
片中的笑料层出不穷,当众人指导艾丽斯如何优雅的吃意大利面时,旁边的姐妹还吓唬她,如果你掉了这勺意大利面,你就是把他的父亲、母亲,以及全家的意大利人颜面给毁了!搞得艾丽斯去到托尼家吃晚饭期间,只能以慢动作的方式吃面。而托尼家最小的弟弟,爆出的那句:我们家人向来不喜欢爱尔兰人。更是令人捧腹不止,不断坏事的小家伙,在被带离餐桌不久后返回,不情愿的对艾丽斯说:“I’m an idiot.”,结果被老爸敲了一下脑袋,又补充了一句:“I’m a rude idiot.”,简直是笑点不断。导演对影片节奏的把握极好,离开家乡之前的艾丽斯,有一个望着朋友和舞伴远去的特写,挂在她脸上的,有憧憬羡慕,也有暗自神伤。而同样的长镜头,也出现在纽约的爱尔兰人圣诞聚会中,当听到有人唱起家乡的歌谣时,艾丽斯是默默凝视并落泪的。然而之后在舞会上,邂逅了意大利男孩儿托尼之后,艾丽斯的纽约生活变成了快进的节奏,她开始出入娱乐场所,夜校下课有人随行,她不再孤单,更慢慢体会到了,什么是“爱”。这一切的变化,都是通过细小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对话中流露体现,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时,还有些感同身受。
㈢ 电影布鲁克林剧情介绍
这部电影讲述了爱尔兰女孩艾莉丝来到纽约,希望创造一个世界,最后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为家乡和家乡做出艰难的选择。
艾莉丝到达美国后,房东基欧夫人(朱丽·沃特斯饰)是个挑剔的女人。弗勒德神父通过当地牧师帮助她定居(吉姆·布劳德本特饰),艾莉丝得到了一份工作,在商店里当了一名推销员。
一开始很困难,但艾莉丝不断努力,慢慢地让她的主管Fortini女士(杰西卡·派尔饰)刮目相看。
艾莉丝还在夜校学习,在当地大学学习记账。她学习进步很快,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会计。
艾莉丝在社区舞会上遇到了托尼· 费奥雷罗(艾莫里·科恩饰),一个意大利男孩正在做水管工。他们的关系既温柔又有教养。但在家庭悲剧的打击下,艾莉丝回到爱尔兰度过了一个短暂的假期。
当艾莉丝为了参加朋友的婚礼而延长假期时,艾莉丝的母亲开始想尽一切办法让女儿永久留下来。她为艾莉丝安排了一些工作机会,并试图匹配艾莉丝和一个善良的当地男孩吉姆·法瑞尔(多姆纳尔·格里森饰)。
人生之路被撕裂成两个方向,一个是她的祖国故乡,另一个是她的新生活。同时,一方面,她爱上了托尼,另一方面,她喜欢吉姆。艾莉丝必须认识到她的心,做出最好的选择......
㈣ 《布鲁克林最愤怒的人》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布鲁克林最愤怒的人》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LAgQwtVvLoeRYFY-roXSBQ
㈤ 如何评价电影《布鲁克林》
一、结构与布局
1.在小说开始,科尔姆•托宾“详尽”描写了这个爱尔兰小镇的生活,虽然他的写法非常简单( “自由间接问题+对话”),没有过多去描写风土人情,但他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延伸了某些感官,读者好似也曾在那些街道、店铺和居室内留下过身影。
电影省去了这些按理说非常需要的背景,开始便是一个动作:艾丽丝将要去美国,向凯莉小姐辞职。而在小说中,艾丽丝做出这个决定经过了长时间的纠结。
2.小说开头,有一段非常重要的伏笔,为之后艾丽丝与吉姆的爱恋埋下了伏笔。艾丽丝陪同女友去参加一次舞会,认定吉姆会邀请他跳舞,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个伏笔对于理解艾丽丝从美国回来,为何会陷入与吉姆的恋情将有巨大作用。
但很可惜,电影将其删去了。故而,导致在电影最后,观众很难明白艾丽丝既然已经在美国结婚了,为何还与吉姆发展恋情。
3.小说留给艾丽丝再次回归爱尔兰的篇幅其实只有40页,约占1/5;但电影差不多用了1/3的篇幅来讲艾丽丝回到爱尔兰的这段生活。事实上,不只篇幅延长了,而且加了一个“意图明显”的结尾:再次前往美国的渡轮上,艾丽丝向另一位第一次前往美国的爱尔兰姑娘传授经验。
分析:以上三点改动实可理解。因为电影需要通过动作来推动剧情发展,尤其是保留那些将带给观众情感冲击力的剧烈动作(如离别),尤为需要。同时,影像也很难将一种情调、氛围赋予故事,背景的描绘则需要花去很多时间,这是电影所不允许的(而电视剧可以做到)。至于最后将片段扩展,无非是为了结尾艾丽丝回到托尼身边显得“更动人、更合理”。
二、情感与形象
1. 科尔姆•托宾通过“自由间接问题+对话”的写法,使得语调在某种程度上既在人物之外、又在人物之内,这使得小说浸润着一种淡淡的情绪(想想伍尔夫的小说)。虽然电影要还原这种语感,太难(需要克莱尔•德尼式的感觉影像),但让人诟病的是,《布鲁克林》陷入偶像剧般的过度抒情中:想想艾丽丝在前往美国的渡轮甲板上,影像使用的柔光,让场景看起来很假;还有电影中使用的抒情味很浓的弦乐,旨在感染观众情绪,但其实用一些节奏感明快的鼓点会更好(如很多英剧中使用的,如《卡罗尔》的配乐)。
2. 正因为“自由间接问题+对话”的写法,小说因而产生一个悖论:也即作为女主角的艾丽丝虽然着墨最多,但却是形象最为模糊的一位;相反,围绕在艾丽丝周围的人物虽然只有简单几个动作、几句话,形象却个个鲜明。
电影中的情形正好相反。由西尔莎•罗南饰演的女主角形象是鲜明的,电影正是围绕她展开的;但那些周边配角却只能偶尔瞥见身影。这一方面是电影本身特质所致,同样也反映出导演水准。
3.正如上条所言,小说中的艾丽丝其实是一位内向、情感细腻、又未经太多市面的小女生。相反,西尔莎•罗南棱角过于鲜明的脸已经破坏了这份想象,虽然电影中的艾丽丝有时也会怕生(初到美国),但基本上是一个外向的人(如一开始的“直接”辞职,小说中则有长段的描写来刻画她的犹豫;对托尼求爱的主动接受、性爱的发起者等)。这种转变当然可以看成是导演出于自身创作的诉求,但撇开原著不谈,电影所塑造出的这位女性形象其实是淡薄的。观众需要借助的是一些外在手段(比如别离、死亡等动情时刻+煽情的配乐)来感受角色的情绪,以获致一个完整形象。
4.问题就此而来。电影中人物的形象,是否可以直接通过表演形成?一些杰出的电影已经帮我们做出解答。在法哈蒂与达内兄弟的电影中,人物的象形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由演员演技完成,更多的已经在故事的情境中形成。比如法哈蒂的电影中,人物形象往往通过陷入的两难抉择形成。
三、小说与电影
小说与电影有着不同的运作方式,欣赏方式自然也不同。一个不断将影像比对文字的观众,无法对电影获得真切的体验。“忠实原著”的说法不仅是对原著小说,也是对电影艺术的侮辱。电影显然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只有当我们看不见一部电影的创造价值之时,我们才该回过头去将其与原著对比,看看它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而这,应当作为对《布鲁克林》这部电影的正当举动。
㈥ 这是谁啊
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1982年11月12日出生于纽约州布鲁克林,美国电影女演员。安妮·海瑟薇在出演《公主日记》后被《人物》杂志封为为2001年最佳新星,演技风格接近朱迪·加兰与奥黛丽·赫本。2006年,安妮·海瑟薇出演了《穿普拉达的女王》。2008年,安妮出演《蕾切尔的婚礼》,并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2010年,安妮·海瑟薇凭借《爱情与灵药》入围金球奖喜剧类最佳女主角。2012年,安妮·海瑟薇出演《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3年,安妮·海瑟薇凭借《悲惨世界》中芳汀一角获得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等奖项的最佳女配角。安妮·海瑟薇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Breuckelen),成长在新泽西州。她和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妻子同名,她的父亲杰拉德是律师,母亲凯特·麦高莉(Kate McCauley)是歌手兼演员。她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从小就有男孩子般的个性。安妮是在天主教地区长大的,小时候她想成为修女。但在十五岁的时候,她得知了他的哥哥米歇尔是一名同性恋,因此放弃了做修女的梦想。高中时,安妮在校园舞台及著名的白房子剧院磨练着自己的演技,并获得过一次“新星奖”(该奖专门表彰有表演才能的在校学生)。[1]安妮·海瑟薇在纽约州波基普西的瓦萨尔学院主修英文,副修妇女研究。她曾想当一位文学教授或是心理学家。后于2005年进入纽约大学就读㈦ 布鲁克林的获奖记录
《布鲁克林》获奖记录项目奖项名称获奖人/提名人提名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布鲁克林》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西尔莎·罗南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布鲁克林》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女主角西尔莎·罗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女主角西尔莎·罗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女配角朱丽·沃特斯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尼克·霍恩比获奖亚历山大·柯达奖最佳英国电影《布鲁克林》(资料信息 )
㈧ 布鲁克林的介绍
《布鲁克林》(Brooklyn)是福斯探照灯公司发行的一部爱情电影,由约翰·克劳利执导,西尔莎·罗南、艾莫里·科恩、多姆纳尔·格里森主演。1该片讲述爱尔兰姑娘艾莉丝来到纽约,希望可以闯出一片天地,在这里她需要在纽约的大城美梦与爱尔兰的小镇生活、酒馆老板吉姆和意大利裔水管工托尼之间做出抉择。2该片于2015年11月4日在美国上映。
㈨ 这个小姐姐是谁啊
西尔莎·罗南(Saoirse Ronan),1994年4月1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演员。
2003年,参与拍摄电视剧集《急诊室》。2005年,参与拍摄了另一部电视剧《桃花坞》。2007年,参与拍摄电影《乔娜莎·图米的圣诞奇迹》。2008年,主演电影《死亡挑战行动》。2009年,主演电影《可爱的骨头》。2011年,主演电影《汉娜》,凭借该片获得爱尔兰电影电视奖最佳女主角等多项荣誉 。2013年,主演电影《拜占庭》,凭借该片获得爱尔兰电影电视奖最佳女主角。2014年,出演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2015年,出演电影《布鲁克林》上映,凭借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2017年,凭借《伯德小姐》获第27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女演员、第8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演。2018年1月,凭借电影《伯德小姐》获得第75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电影最佳女主角、并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㈩ 莱斯利·曼恩所饰演的哪个角色是你最喜欢的呢
最喜欢莱斯利·曼恩在《布鲁克林秘案》里饰演的Julia Minna。
从片名可以看出,诺顿导演有很大的野心,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布鲁克林作为背景,来重现当时的特色,而且本片的配乐和政治正确因素成为了本片的两大加分项,大量的爵士乐作为背景能更好带入剧情,而黑人不应该被歧视这一政治正确因素也能会俘获奥斯卡评委们的心。
诺顿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导演功力也还可以,可以看出诺顿为此片付出了很多精力,听说拍摄时还出了不少插曲,口碑还好却没有形成效应,更是可惜它的票房了,说它是年度最悲催的电影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