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六七十年代中国经典歌曲
1、《北国之春》
1979年,于日本乐坛发展的邓丽君将这首风靡日本的曲子交由台湾著名词作家林煌坤先生填写中文歌词,随后出现了第一个国语版本《我和你》,并经邓丽君的出色演绎被国人所熟知。此后的十余年间,由蒋大为、叶启田、韩宝仪等国内歌手演唱的民歌版本及闽南语版本相继出现,《北国之春》也成为了华人社会流传最广的日本民谣之一。
2、《歌唱大别山》
歌唱大别山是《电影挺进中原》中的插曲 。傅庚承词,汪遵熹、傅庚承曲,朱逢博配唱。歌曲高亢明亮,70年代最受人们喜爱的电影歌曲之一。朱逢博将更加深厚的文化与历史精神,注入了她悠扬而又深邃的歌声之中,让她的歌声中沉淀着火热的激情与绵长情感韵味,这也是朱逢博电影歌曲的又一代表力作。
3、《九九艳阳天》
《九九艳阳天》是1957年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由胡石言、黄宗江作词,高如星作曲,禹鼎、潘文林、呼延生、孙佩华演唱。
4、《北京的金山上》(才旦卓玛歌曲)
《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藏族歌曲。藏族民歌,由玛卓作词。李谷一原唱,著名翻唱者有雍西、韩红等。此曲在上世纪60年代西藏解放后广为传唱,不失风采。
5、《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是由林煌坤作词,李俊雄作曲,邓丽君演唱的一首歌,收录于专辑《少年爱姑娘》中。
6、《敖包相会》
《敖包相会》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插曲。《草原上的人们》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而成。这首歌流传甚广,电影中的原唱是长影乐团的王树理 和吴秀云。因该歌词情真意切旋律朗朗上口,传唱多年。翻唱版本非常的多,王洁实谢莉斯合唱版、刀郎版、卓依婷版,甚至于布仁巴雅尔与娜吉勒合唱的原汁原味的蒙语版等。
7、《马儿啊,你慢些走》
《马儿啊,你慢些走》是由李鉴尧填词,生茂谱曲,马玉涛演唱的一首军旅歌曲,收录于马玉涛1998年1月1日发行的专辑《马儿啊,你慢些走》中。
1989年,马玉涛凭借该曲获得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8、《蝶恋花·答李淑一》
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于1960年秋在上海的西藏书场首次公演,由弹词演员余红仙演唱,一举成功。半个世纪以来,它风靡大江南北,不仅是苏州评弹艺术创新的经典代表,而且在新中国的音乐史上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地位。
9、《山歌好比春江水》
《山歌好比春江水》是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主题曲,其词曲原创均出自广西作者之手。《山歌好比春江水》成型于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定型于广西歌舞剧《刘三姐》。彩调剧和歌舞剧《刘三姐》反映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以山歌为武器带领乡亲们与恶霸财主作斗争的故事。
1999年南宁国际民歌节斯琴格日乐与600“刘三姐”共同演唱了一首重新编曲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至此,这首歌在新世纪又一次被大家熟知。
10、《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由李若冰、关鹤岩、徐锁、冯福宽作词,刘烽作曲,独唱原唱者为贠恩凤,后被众多艺术家演唱,其中尤以70年代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版流传甚广,此曲是200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延安颂》片尾主题歌。
B. 中原镖局 歌曲的曲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iwgHPmBNsY/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ZG7PAC7ZkM/
http://www.56.com/u84/v_MjMwOTc1MjE.html
这个不一定是,建议看看去。
C. “我身骑白马过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这是首什么歌
歌名:《身骑白马》。歌词提供错误,正确歌词是: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
演唱:徐佳莹
作词:徐佳莹
作曲:徐佳莹,苏通达
歌词:
我爱谁跨不过, 从来也不觉得错
自以为抓着痛, 就能往回忆里躲
偏执相信着, 受诅咒的水晶球
阻挡可能心动的理由, 而你却靠近了
逼我们视线交错, 原地不动或向前走
突然在意这分钟, 眼前荒沙弥漫了等候
耳边传来孱弱的呼救, 追赶要我爱得不保留
我身骑白马走三关, 我改换素衣回中原
放下西凉没人管, 我一心只想王宝钏
而你却靠近了, 逼我们视线交错
原地不动或向前走, 突然在意这分钟
眼前荒沙弥漫了等候, 耳边传来孱弱的呼救
追赶要我爱得不保留, 我身骑白马走三关
我改换素衣回中原, 放下西凉没人管
我一心只想王宝钏, 满身伤痕累累也来不及痛
那是指引我走向, 你的清楚感受
不管危不危险, 都要放下一切跟你走
只要一起承担, 只要你不放手
我身骑白马走三关, 我改换素衣回中原
放下西凉没人管, 我一心只想王宝钏
我改换素衣回中原, 放下西凉没人管
我一心只想王宝钏
D. 中原镖局主题曲曲谱
苦苦寻觅
找到了劝君曲的谱子
《劝君曲》又名《蝶恋花》
————《中原镖局》配乐
《劝君曲》曲一:
5777
1333
2321165
6111
2165
353212
3555
6111
23216132
33216123261
以上谱子为剧中神秘箫声部分
劝君曲》又名《蝶恋花》
————《中原镖局》配乐
《劝君曲》曲二:
12333213
532321
65621765
666561
21165
5613212
12333213
532321
65621765
666561
21165
611321651
以上欧阳无敌所吹后半部分
E. 有没有关于介绍乐谱的书
十大名曲
1、高山流水
传说春秋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乐曲简介: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朝《神奇秘谱》,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朝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
2、广陵散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乐曲简介:
广陵散: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操。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谱》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
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己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近代琴家杨时百,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3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乐曲简介: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朝陈立昂之说;宋朝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4、十面埋伏乐
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亥下最后决战的情景 。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乐曲简介:
《十面埋伏》是蓍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前身是明代的《楚汉》。
十面埋伏: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故事性极强。
曲谱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华秋萍的《琵琶谱》,而在此谱之前,只有描绘同样题材的《楚汉》。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5、渔樵问答
此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之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乐曲简介: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唉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夕阳箫鼓
是抒情写意的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
乐曲简介:
《夕阳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传。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丝竹合奏。
夕阳箫鼓: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曲名《浔阳琵琶》;1929年沈浩初在编《养正轩琵琶谱》时,曲名叫《夕阳箫鼓》。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中央广播乐团民族管弦乐队指挥家、民乐大师彭修文对此曲的艺术处理极其细腻,他充分运用大乐队拥有丰富的乐器色彩,巧加编配,乐器时增时减,使乐队音响富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在音乐表现方面,既发扬古典音韵优雅的格调,又使音乐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富有生气。
中国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将此曲改为吉它独奏曲《浔阳夜月》,在1988年广东、香港、澳门举办的吉它大赛中获古典吉它冠军。而黎海英则将它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
7、汉宫秋月
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乐曲简介: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及演奏形式,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A宫),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沈其昌《瀛州古调》(1916年编)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G宫)。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琵琶曲《汉宫秋月》:又名《陈隋》。以歌舞形象写后宫寂寥,更显清怨抑郁,有不同传谱。目前一般是据无锡吴畹卿所传,但刘德海加上了许多音色变化及意向铺衍的指法,一吟三叹,情景兼备,很有感染力。
8、梅花三弄
乐曲简介: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编而来,
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刘宋鲍照《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难以定论)。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音调取自此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词《咏梅》。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 相传晋桓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9、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荡涤之意,“白雪”取懔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乐曲简介:
《阳春白雪》是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
阳春白雪: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
《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乐谱。《小阳春》是汪昱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这里介绍的是《小阳春》。
10、胡笳十八拍
东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双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乐曲简介: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
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笳哀声之故。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代《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传较为广泛,尤以《王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
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F. 信有什么好听的歌曲
好听的歌曲有:《告白气球》、《说散就散》、《晴天》。
1、《告白气球》
这首歌曲是周杰伦的内心独白。在创作《晴天》时,周杰伦用一种孤独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一种细腻和内敛的伤感和脆弱。MV中的大提琴演奏将旋律升华到艺术的气质,最后的rap更是增加了周杰伦独特的情歌特色。
G. 少林寺主题曲歌词是
歌名:《少林少林》
演唱:王炳志/赵高潮/戴建明/杜瑞安
作词:王立平
作曲:王立平
歌词:
少林,少林
有多少英雄豪杰
都来把你敬仰
少林,少林
有多少神奇故事
到处把你传扬
精湛的武艺举世无双
少林寺威震四方
悠久的历史源源流长
少林寺美名辉煌
千年的古寺神秘的地方
嵩山幽谷人人都向往
武术的故乡迷人的地方
天下驰名万古流芳
少林,少林
有多少英雄豪杰
都来把你敬仰
少林,少林
有多少神奇故事
到处把你传扬
精湛的武艺举世无双
少林寺威震四方
悠久的历史源源流长
少林寺美名辉煌
千年的古寺神秘的地方
嵩山幽谷人人都向往
武术的故乡迷人的地方
天下驰名万古流芳
天下驰名万古流芳
万古流芳
少林,少林,少林
H. 傅庚辰是
傅庚辰
傅庚辰(1935~ ),1935年11月出生,黑龙江双城人。现任正军职少将、专业技术二级,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曲,世界歌曲节评委。参加过辽沈战役、抗美援朝、自卫还击作战。
【人生经历】
1948年3月,傅庚辰已加入了松江鲁艺文工团的大姐,带着他去报考列入军队编制的北音乐工作团。凭着几首充满童真的歌,傅庚辰被录取了。
在辽沈战役的胜利进军中,傅庚辰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小提琴。1950年初,他同几个小伙伴一起,被分配到东北文工团,后来东北文工团又并入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他在团里演奏小提琴。在学院时,他就担任过《黄河大合唱》的首席小提琴。
1953年3月,朝鲜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17岁的傅庚辰参加了赴朝慰问团,到战事紧张的西海地区。慰问团成员最大的也就20多岁,傅庚辰负责青年团工作和全团的生活。
朝鲜停战,他随慰问团返回祖国;由于表现突出,荣立了三等功。1957年9月,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的傅庚辰,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成为志愿军歌舞团的创作员。
1961年4月,傅庚辰被调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圆了一直想搞电影音乐创作的梦,那年他25岁。于是,从1961年至1983年,整整22年,他一头扎进了电影厂,把人生最美好的那段时光献给了军事电影事业。他创作的数十部影视音乐和数百首歌曲,每一个音符,印记着他艺术青春焕发的异彩和日趋成熟的足迹。
1983年4月,中央军委一道命令,把从未担任过任何领导职务的傅庚辰调到了总政歌舞团任副团长,后为团长,一当就是六年。1989年4月,又是军委一道命令,把他调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当了副院长,后任院长。
傅庚辰成了名副其实的“军官”,但他从没停止过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过去是专业作曲家,现在成了业余作曲家,等将来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仍然会一心一意搞创作。”
【音乐创作】
傅庚辰长期从事部队音乐工作,创作了《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挺进中原》、《风雨下钟山》、《打击侵略者》、《破烂王》等影视音乐七十部;歌剧《星光啊星光》等五部;歌曲《雷锋,我们的战友》、《地道战》、《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等七百余首;管弦乐《欢庆舞曲》等十部,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
傅庚辰拥有60余部影视音乐,10部管弦乐,5部歌舞剧,700余首歌曲,他的作品还出版了激光唱盘、录音带歌曲集、管弦乐总谱。在中宣部选入的100部爱国主义影片中,就有由他作曲的电影《风雨下钟山》、《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四部,他创作的音乐和歌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出版有《啊!红星》歌曲集,此歌集汇集了作者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九五年四十年间的二百零三首在全国全军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
2003年创作了大型声乐套曲《航天之歌》;2004年创作了大型声乐套曲《小平之歌》;2005年创作了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2006年举办了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创业者的歌》,出版了《傅庚辰交响作品选》,《难忘的五年》文集,《创业者的歌》傅庚辰作品音乐会歌曲集。
曾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音乐组长,总政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索波特世界歌曲节评委。
【代表作】
傅庚辰最初的成名之作是电影《雷锋》和《地道战》的音乐。他写《雷锋》的电影音乐时刚28岁,这一年对他至关重要。因为在此之前他还未被导演大“家”所承认。
据傅庚辰介绍,电影《雷锋》中的不朽的音乐出台,还得益于一次不被信任。组织上先是分配他到了另一部片子的剧组,导演说他过于年轻,怕完不成任务,不予接受。无奈,组织决定他与《雷锋》剧组的作曲者对调。如此工作交流,让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也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他买了笔记本,把学习雷锋的所有计划、座谈采访记录、创作日记统统写在本子里。寒冬腊月,他到雷锋班当战士去了。他跟培养雷锋入党的指导员多次谈心,和战士们开座谈会,参观雷锋连队的陈列馆,到雷锋当校外辅导员的学校去找校长、女教师谈话,到鞍山、抚顺、本溪、营口等雷锋生活过的地方搜集资料和创作素材。
那些日子,他的心被一种精神激励着,常常不自觉地眼噙泪花。经过一番生活体验,他的认识发生变化,他认为原来为影片写的主题歌《高岩之松》并没有完全反映雷锋的特点,只反映了雷锋高大的一面,而雷锋不是董存瑞、黄继光,他的英雄行为不是集中体现在某个行动上,雷锋精神是从拾起一颗颗螺丝钉、把一点点津贴寄给战友的家中、把老大娘从火车站背回家等件件小事中显露出来的,雷锋的特点是伟大寓于平凡!影片的主题曲一定要写出这个特点。
于是,他重新构思,日思夜想,仔细推敲,写得很苦、很累。傅老说,一天夜里已工作到12点多钟了,仍没有结果,于是他熄灯躺下,可脑海里一直在翻腾;深夜1点多,突然脑子里浮现出一句词曲“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在心里反复咏唱,接着又是一句“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青年的先锋”,下边没词了,但是他意识到多少个日日夜夜冥思苦想的音乐形象被捕捉到了,于是,乐思激荡,不可抑制,立即披衣开灯,一气呵成将主题歌旋律写下去。
第二天清晨,他爬起来继续填词,《雷锋,我们的战友》就这样产生了。它不仅成为影片的主题歌,它的旋律也成为影片主题音乐。
1964年底,电影放映后,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东海岸到黄土高原,电影《雷锋》的主题歌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唱遍了全中国。
I. 吉他谱中原调是什么意思
原调就是原来歌曲本身的调。为了吉他弹着方便,有时候吉他的弹唱谱子不一定是和原曲一样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