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求欧美电影电影插曲主题曲
个人比较喜欢的音乐出色的电影,
《指环王》,苏格兰的风笛声把史诗般的情节刻画的太好了。
《海上钢琴师》,里面出现了许多出色的钢琴曲。
《角斗士》,大气的配乐展现了恢宏的气势。
《卧虎藏龙》,谭盾的经典之作,奥斯卡最佳配乐
《天使爱美丽》,里面那段风琴曲《La Valse DAmelie》是我的最爱。
《加勒比海盗》,《he is pirates》随着不同的变奏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狂放时而低诉,让片子充满张力。
《断背山》,一把吉他托起了一部电影,乐器以阿根廷草根配乐大师桑托拉拉的招牌吉他为主线,技术功底的扎实加上音乐眼界的开阔,也让他的弹奏往往可以用最简约的拨弦,就能够展现出宽广又辽阔的草原景致。
《寻找梦幻岛》,整部配乐的风格是以少许的东欧风格勾勒出基础节奏,天真无暇的童声合唱伴随着跳动的节奏,时而巧妙地蹦出来。这是一部旋律性优美柔畅,管弦乐演奏相当细腻的佳作,非常适宜当作背景音乐来聆听。
《蒂凡尼的早餐》,一首《月亮河》流传至今仍然是不朽经典。
《美国往事》,悠扬的音乐把一世的浮华洗净,每次听都觉得触到了自己心里最软的那根弦。
《两生花》,天籁般的女声高音,当然配乐也是一流。
《莫扎特传》,出色完美,像听了一场音乐剧。当然了,配乐都是出自莫扎特的经典名段,不出色也不行。
《末代皇帝》,电影的音乐为这一部从西方人观点拍摄的东方电影找到了一套最合适的配乐。全片以大气派的管弦乐和悠扬的主题旋律变奏音乐交错,将溥仪一生起跌极大的传奇遭遇烘托得甚为贴切。
《宋家王朝》,国内难得一见的经典电影配乐,喜多郎的音乐生动再现了在我国近代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宋氏家族。该作品使喜多郎当年分别获得香港金像奖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原创音乐奖。音乐通过多手段表演,也完美的柔合了东西方乐器
当然,那些歌舞电影因为自身的属性,音乐部分都比较出色,著名一点的如《黑暗中的舞者》《芝加哥》《红磨坊》《歌舞青春》等等,就不多介绍了,
还有特别推荐久石让的音乐,由他参与制作的电影音乐都出类拔萃。
《千与千寻》,久石让和宫崎骏合作的代表作,音乐太出色,难以形容。
《幽灵公主》,还是久石让和宫崎骏合作。里面的经典配乐被97港版《天龙八部》以及各类烂俗的电视剧拿来使用。
《天空之城》,宫崎骏的优美画风加上久石让凄美的音乐,真的部部都是经典,我词穷了。
此外,他和宫崎骏合作的作品还有《龙猫》《风之谷》《哈尔的移动城堡》等,都是精品。
《菊次郎的夏天》,他与另一位黄金搭档北野武合作的代表作,里面最出色的个人认为是《summer》《mother》,《士兵突击》就照搬了这里面的音乐。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那首经典的《Clifside Waltz 3 》,也被士兵突击用了。
久石让和北野武合作的作品还有《花火》《坏孩子的天空》等,都很经典。
再介绍一些历史著名的五大经典配乐:
《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Star Wars: Episode V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1980)
由好莱坞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配乐的这部影片成为历史上最受影迷欢迎的一部作品。尽管《星球大战》总共有六部,但所有人都认为,这部由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版本,每一首曲子都非常经典,让乐迷们欲罢不能。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1965)
温情的故事情节、无数经典而好听的音乐让这部历史上最著名的音乐电影成为人们记忆中一个灿烂的符号。《雪绒花》、《Doremi》等至今脍炙人口。理查德·罗杰斯凭借此片成为配乐史上的不朽人物。
《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
这部作品是由另一名最著名的好莱坞配乐大师所创造,他的名字叫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该片的配乐很完美地和剧情结合在一起。My Heart Will Go On成为历史上最经典的声音。
《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
如果说《星球大战》体现了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的大气磅礴,那么《ET外星人》则表明他也是一个善于捕捉细节,脉脉温情的人
《阿波罗13号》Apollo 13(1995)
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的另一部杰作。有人认为《勇敢的心》是詹姆斯·霍纳最优秀的配乐作品,甚至超过了《泰坦尼克》,但更多人喜欢《阿波罗13号》,尽管知名度没有其他两部作品高,但这部配乐堪称经典。
Ⅱ 大海啊故乡是哪个国家的
大海啊故乡是我国的歌曲。
《大海啊故乡》是由王立平作词作曲,朱明瑛演唱的歌曲,是1982年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曲。2008年10月24日,该曲获得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颁发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流行金曲勋章。
创作背景
王立平应电影《大海在呼唤》的导演于洋的邀请创作了《大海啊故乡》。于洋要求王立平写一首在公海上的船员的民歌,不能是外国的,也不能是中国的,要让人说不清楚是哪国的。
这可给王立平出了难题,他酝酿了很久,终于连词带曲一起写好了,这也是王立平唯一的词曲一块写好的作品。《大海啊故乡》最初的版本是“小时候,妈妈对你讲,大海就是你故乡”,但王立平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他反复吟唱之后,改成了“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
Ⅲ 创作于1959年的什么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雪绒花》(Edelweiss)。
这首“雪绒花”是《音乐之声》中的经典插曲。这首歌不长,却情深意远,用温柔悦耳的曲调歌颂着对故乡、祖国最真挚的爱。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主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丽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丽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
该片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 。
Ⅳ 求一些外国经典电影的主题曲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主题曲 《我的真爱》(My own true love) 《魂断蓝桥》 (Water Bridge)的主题曲 《友谊地久天长》 (Auld lang syne) 《修女也疯狂》 (Sister Actt)的主题曲 《我跟随他》 (I follow him) 《风中奇缘》(Colors of the wind)的主题歌 《风之彩》 (Colors of the wind) 《廊桥遗梦》 (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的主题歌 《此情永不移》(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 《闻香识女人》 (The scent of a woman)的主题歌 《一无所有》(Nothing to lose) 《谍中谍》(Mission impossible)的主题歌 《我侦察》 (I spy) 《保镖》(The bodyguard)的主题歌 《我一无所有》(I have Nothing) 《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Seattle)的主题歌 《当我坠入爱河》(When I fall in love) 《情人》(lovers) 的主题歌 《化装舞会》(This masquerade)
Ⅳ 求一部欧美电影的名字,讲一个人回到故乡好像是过圣诞节,他会音乐,他家里有父亲和弟弟,...
圣诞夜
Ⅵ 电影等风来的片尾曲叫什么,是首异国歌曲
电影《等风来》片尾曲是歌曲《故乡》。
歌名:故乡
演唱:塔斯肯
作曲:冈野贞一
作词:雷光夏
歌词:
阳光照 云雾飘 那一座山
波光耀 鱼儿游 弯弯小溪
我的故乡 在远方
又在我梦里
回忆起朋友们 今在何方
每当狂风暴雨 总会想起
故乡的山林 悠悠气息
父亲母亲在远方
又在我梦里
何时能再见到 想念的你
每当狂风暴雨 总会想起
故乡的山林 悠悠气息
父亲母亲在远方
又在我梦里
何时能再见到 深爱的你
父亲母亲在远方
又在我梦里
何时能再见到 深爱的你
Ⅶ 故乡的路带我回家是哪部美国电影的插曲
美国电影是
带我回家 Take Me Home (2011)
剧情简介:作为一个在纽约市的非法出租车司机托姆刚开始经营不久,克莱尔雇用他开车送她到加州后见她患病的父亲
日本电影则有多个译名,香港人译了一个古怪的名字叫《梦幻街少女》,台湾则译《心之谷》和《侧耳倾听》,个人认为还是直译的《侧耳倾听》或《静心倾听》的感觉比较好。
电影是由集英社的少女漫画杂志的同名连载改编的,作者柊あおい。《侧耳倾听》的故事大概发生在三十年前左右,作画的背景大部分来自东京附近的多摩市中心,一切都来得很平凡很真实,就好像事情是在身边发生似的。
《侧耳倾听》并没有像大多数的少女题材一样,男女主角都沉浸在呼天抢地,终日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爱情中,而是两人互相勉励互相学习,各自为各自的理想而奋斗,这与现今很多青少年的读好书为赚大钱的想法有着很大的不同。
《侧耳倾听》寓意最深刻的是在影片末,圣司用自行车载着霞走着一段很陡的路,霞想到她可能会成为圣司踏上理想之路的负担,所以毅然从车上跳了下来帮忙推车,“不想成为圣司君的负累,而是要和圣司君一起努力把路走完。”当时这短短的一幕实在令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Ⅷ 《故乡在他乡》的英文版,名字叫什么
《Hometown in exile 》这个就是
Ⅸ 欧美电影<枪战>的主题曲
也谈香港电影的没落
上次我在一个贴子里顺便提到香港电影的没落,这个大问题,不是我等可以驾驭的,但作为一个影迷,又似乎非谈不可.我买过几本电影理论方面的书,只是至今没看,但我的观片数量还可以,所以有发言权.我知道自已肯定是胡说八道,但所谓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先从好莱坞与香港的电影历史背景来看一下.为什么世界电影第一大产业,在美国好莱坞形成?美国建国只有短短二百多年,但也富强了整整二百多年,这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欧洲被二战差点拖垮,但美国却成了二战最大的受益国,社会政治济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大批人才纷纷涌入,值当盛世之际,娱乐业重镇自然也非它莫属.苏联的电影业听说当时也是很强,还产生了塔尔科夫斯基这样的大师,俄罗斯在文学上是我精神的故乡,但现代的电影我看的不多,就我看过的象<雁南飞>这样的电影,显然不能和好莱坞比,极*权*体制必然讲求单一的文化结构,我估计当时的大部分电影都是泛政治化教育片,充其量和印度电影水平差不多,只数量多根本没用的.在艺术片的领域,现在的英国,法国,意大利完全可以与好莱坞相抗衡,但商业片领域几乎没有涉及.
在亚洲最有可能成为电影业基地的,其实是日本.日本从十九世纪甲午战争以后,已经取代了中国,成为亚洲的宗主国.虽然二战是战败国,各大城市还被美国飞机夷为平地,但五十年后,进步神速的日本无疑在各方面仍然是亚洲的最强盛国家.他们的卡通片一直是霸主的地位,九十年代日本青春日剧风靡全亚洲,而他们的电影业水平,比卡通差点,比日剧强点,总体水平也很高,绝不下于中国内地和台湾.但日本文化谁都看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单一,太单一了.根据<菊与刀>作者的分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也很矛盾和复杂,用耻感文化来形容,我真觉得太像了.但不知怎么回事,日本文化表现出来的就是单一,美是美到极处,但敏感脆弱,固守于一处.他们所有的优秀发明,都归到了一个套路里.所以,曾经令我着迷不已的日剧,现在整体水平还不如中国内地刚兴起的连续剧.但日本国家实力摆在那儿,后劲很足,哪天他们福至心灵,我们追都别想追.撇开日本,能成为电影业基地的还有印度韩国,但印度至今宗教信仰浓厚,极度缺乏现代性,不说了,而韩国影视业的兴起,是近两年的事,我看过一些,应该说比较不喜欢,只有金基德给我印象深刻,韩国影视虽然现在很火,但文化特色,总体水平根本无法和日本中国相比,我不看好他们,也不说了.
中国内地有上百年的天灾人祸,建国后三十年封闭,原来旧上海的电影从业者都去了香港,香港便成了东方好莱坞,从这种简单比较是不是能看出,香港电影产业的辉煌是不是也很侥幸呢,是不是也具有历史环境上的天生不足之处呢.
第二我们从文化内涵上看.何为艺术?广义上说,只要美的,独特的,都算艺术.狭义上说,艺术不是商业片讲求的感官刺激娱悦,而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命脉的显现,是历史社会血肉的一个有机部分.可我们惊讶的发现,香港电影从李小龙那个时代起,虽然影响巨大,但成功的都是商业片,竟然没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片导演.王家卫在形式画面情调方面,做出了新意,表现现代人的孤独失落上,也算有些内涵.而关锦鹏,许鞍华,陈果,张婉婷拍的其实都是伪艺术片,没有一点心灵的冲击力.
我看过好莱坞60年代以来的所有获奖电影,我发现大部分都是艺术片,就说<魔戒><勇敢的心>这样的商业片,也都冠以史诗二字,香港那么多商业片,有哪部敢称之为史诗(比如影响巨大的武侠片)?面对好莱坞艺术片赚钱(<阿甘正传><教父>风靡全球),商业片又极具艺术价值,香港电影集体失语.问题在于,香港影人只为赚钱拍片,比如一个片子火了卖钱了,就一定要跟风把它拍烂拍死为止,而很多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也绝非虚词妄言. 周星驰搞笑片十多年来的一枝独秀,恰恰说明了港片精神上的单薄可怜.造成的结果就是,港片林林总总数不胜数,但没有一点厚重感.只能以<夏日么么茶><求爱上上签>这样的片子博小姑娘青睐,以华而不实的枪战片古惑仔片欺骗无知少年.昔日的辉煌,在于港片突然横空出世,新鲜刺激,但技术与文化内涵也只是刚具雏形,现在,吴宇森,林岭东,去了好莱坞,徐克和唐季礼最近几部电影差强人意.世道漓俗,人心不古.俱往矣!
第三,成也市场,败也市场.97前后,大批香港电影人奔赴好莱坞,跑掉了一批中坚力量,这有多方面原因.价值认同感与归属感是一大原因,但市场的吸引也是主要原因.在资讯发达的年代,市场服从的是赢家通吃的规则.比如,在电视上转播乔丹比赛的时候,你还有兴趣换台看国内的甲级男篮么.好莱坞历史上多次吸引外来生力军,强大自已,这次它把视线转向东方,利用自已强大的资本和市场,挖香港电影的墙角,结果我们看到了,好莱坞真的又一次赢了.而香港电影的后备力量却严重不足,有才华的新锐导演没有几个,港片自然举步惟艰.本来拍片就是为赚钱,面对巨大利益何乐而不为呢,在好莱坞拍一部主流商业片,导演的酬金一般是几百万美金,而在香港只有几十万美金.成龙在好莱坞拍了那么多烂片,他自已也有点过意不去,但说起那边来,钱确实好赚啊,他的身价一部就是二千万美金.换作你,你去不去?
这几年香港电影吸纳了许多内地演员,许多方面也作了交流互动,这是可喜现象,说明香港影人很聪明善于变通,但我估计内地帮不了什么忙,为什么呢?这我到第五点时再说.
第四,还是市场.八十年代,徐克的<新龙门客栈>仅在内地就取得了一亿多的票房,八十年代啊,简直乐坏了电影公司,再到东南亚跑一圈,还不赚个盆满钵满,这种一本万利的投资有谁不愿意?到了九十年代末期,香港经济滑坡,失业率居高不下,电影业自然受到牵连,据说制片人有了个好本子,根本已找不到人来投资了.到底是个什么具体情况我不得而知,但来看看我们内地市场.
改革开放二十年,内地经济以每年平均百分之八的速度高速增长,有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内地的市场巨大,应该需求比原来更加旺盛啊,可还是败在市场手里.因为市场空间被其它娱乐形式大大挤压后,市场反而变小了.八十年代看电影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可现在青年人最喜欢的是上网.就算要看电影吧,网上看,或者,七块钱买张盗版DVD,一块五租个碟(我们这儿的价钱),回家对着家庭影院,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服的看,所以,除了谈恋爱的已经很少人跑电影院了.
我九八年参加工作,是在文化宫,电影院也呆过,亲眼见证了我们这个苏北小县城电影市场的萧条.最多那时,我们城区一共有五六家电影院,各个乡镇也都有一家,当然,所谓的城区,只是一条叫人民路的主干道,加上几条破旧不堪的次干道.但到九八年时,电影公司倒闭,下属摩登影厅关门大吉,只剩下了我们工人影院和人民影剧院两家.不过就是那时,每逢大片和周末工薪场,影院里还总是坐满了人,承包老板只要一年搞好几个大片,拉几个学校,那是稳赚不赔,碰上<泰坦尼克>,一个片子据说就赚了十多万.而时代与社会的变革的影响,那时已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方面深深体现了出来,随着国企纷份倒闭,工人下岗,私人企业增多,城市不断拆建改造,服务业娱乐业兴起,我们这个小县城是一年就变一个样,游艺房,茶餐厅,加啡馆,保龄球室,泡脚按摩店,迪厅,演艺厅,KTV,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起,每隔一段时间就听朋友谈起,哪儿又开了一家好玩的去处,而且由于我们这儿是小地方,只要是新开的休闲娱乐场所,必定是蜂拥而去.前两年,我在报上看到,我们这个小小的县城网吧竟然达到了六十多家,而我估计,现在起码有一百家左右了.在此情形下,电影院的生意就可想而知了.我师傅有次回来,闲聊间向我问起,今天有几个人呐?我回答,今天不错,有十几个人.我师傅瞪大眼睛,你说什么?十几个人就算多了?我说,你老知道的,以前就算是暴雨狂风,也是从来没有”白板”的,现在晚上到了放映时间,往往左等右等不来人,常常关门提早下班,有时来了两三个人吧,老板掐指一算,还不够开消电费呢,所以退了票仍然是提早下班!后来,人民影剧院被改做演艺厅,而我们工人影院在04年终于因为城市改造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的影城,有位市长要求我们影城必经营电影,我们主任不同意,说做电影朝天蚀本,怎么养这么一大帮人?我估计最终方案是折中一下,只有一个厅做电影,豪华装修提供贵族享受,其它三个厅全部出租.
所以,这样来说文化生态也是变动发展,自生自灭,强求不得.香港电影人曾发出求市的倡议,此话很不通,市场可以救么?艺术可以救么?电影业曾经担负的娱乐主体地位,已被更强势的电脑游戏互联网所取代,而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将逐渐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可能将是未来互联网上的某种新艺术.以前的古典音乐,绘画,文学,不也是早让位于现代流行艺术了.现实与艺术的相互影响本该就是这样,香港电影人可以执着,也可以离开,不管什么选择,实实在在做些事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电影在今天仍然是主流的艺术形式,我们说港片的没落也是相对于以前的港片和好莱坞相言的.
第五,前不久奥斯卡直播,一档娱乐节目请了一个香港导演做嘉宾,面对举世注目的奥斯卡,确实有点叫人眼馋,这位嘉宾说,我听说中国不久将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为什么我们要去羡慕他们,我们可以把自已的电影业做强了,然后把全世界的人请来.我当时一听有点心动,就象拯救香港电影有种说法,内地发展力不可估量,可以强强连合优势互补,溶入内场电影业寻找出路.这种想法可能很普遍,但不过是打官腔说套话罢了,这个香港导演片子拍得不咋样,但我想还不至于如此无知.
我们这个最大的经济体,真是那么神奇么?以人均GDP算,我们还是小康社会啊.以前太穷了,现在有了点钱以后,常有人喜欢这么说大话.我们其实仍然不富,更不强.我们的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做人家的廉价加工厂,利润率极低,但遭到国外多次反倾销,还被迫汇率升值后,便急着谈创新型国家了.好吧,就算再用二十年,技术创新上可以比比日本韩国了,那么基础科学领域呢,我们未来五十年可以出几个诺奖获得者么?再说,关系着国家民族精神根基的人文思想领域,由于历史革命和意识形态等原因至今一片荒芜.而教育这么重要,为什么迟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改善?有一种观点是,经济发展了富裕了,民*主*自*由自然会瓜熟蒂落,但反过来说也一样有道理,如果不从制度上来保证,那么社会的发展当然是危险的,比如象拉美非洲一些国家,总是出乱子.国外学者甚至把中国未来会发生什么,看成是世界未来二十年的三大不安定隐患之一.
前几天,我们单位一个承租户来办公室找我们主任谈话,他是大承租户,财力雄厚,在停车位广告位方面要求得到更多的份额,我们主任不同意,说必须照顾中小承租户的利益.但不管我们主任怎么说,他胡搅蛮缠装听不懂,最后,说着说着终于说漏嘴了,他说,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强者生存,他们没本事,就得让我们有本事的.我知道他这样说一点都不稀奇,平时里我接触的一些人更卑劣无耻,可当时我还是惊讶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现实处境啊.别看我们中国人表面上和气客套,其实很多人内底里全是魔性鬼气,没一点人样,.而我在媒体上经常听说的是,目前形势一片大好,中国要维护世界和平什么的.
香港电影曾被称作奇迹,可要说奇迹,本来就是长不了的.它难道注定要如夜空的烟花,绚丽灿烂,却只能经历短短的一瞬么?我不知道,我可没有法子,我也不抱什么期待.
你说什么?你在笑么?是是,我无聊空谈,我语无论次,我愤世嫉俗,你说的对,兄弟,很对很对,但是,你别想说服我,我就是不抱希望,我靠!
Ⅹ 有哪些欧美电影的主题曲好听
《泰坦尼克号》永恒的音乐经典、《变形金刚1~3》林肯公园的高亢,《007天降杀机》阿黛尔的(SKAFALL)超乎你的想象《勇者行动的》FOR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