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归来》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话说在神秘的东方潘达利亚大陆上,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的熊猫人,有一天,邪恶的煞魔入侵了这片土地,于是这与世无争的熊猫人,也被卷入了这激烈的纷争中去。那夫妻、兄弟、姐妹、恋人、父子,都被迫选择了派别,加入争斗,造成的人间惨剧真是罄竹难书。
闲话不多说,单表这陈道明和巩俐夫妻俩,是一对情投意合的休闲玩家,从一级小号慢慢练级上来,育有一女,日子好不快活。夫妻俩认为不论是联盟还是部落,大家都是熊猫一家人。所以并未将阵营当成一回事。但一场大清洗运动突如其来,陈道明被当成联盟狗被组织抓了起来,离开了奥格瑞玛,发配到诺森德改造。留下巩俐和女儿这孤儿寡母,一去就是十几年。
女儿从小就接受了部落的洗脑教育,怀着对联盟狗的深深憎恨长大。她的志向是在《红色娘子军》副本里当MT,尽管她的操作十分风骚,走位意识也很好,但因为爸是联盟狗,团长从来不考虑她。
这天家里来了两个库卡隆精英部队头目,告诉巩俐和她女儿,联盟狗陈道明从诺森德逃跑了,希望巩俐一家跟联盟狗划清界限,发现情况及时上报组织。
联盟狗陈道明一路潜行到了奥格瑞玛,绕过了看守走到了家门口敲门。但是因为巩俐太长时间没有跟联盟狗一起练级,心情过于复杂,没有给他开门。联盟狗只好写了一张纸条约在飞艇站见面。匆匆离开的时候,联盟狗碰到了根正苗红的小部落猪女儿。
女儿赶紧去找库卡隆部队头目,头目说,只要你报告了联盟狗的下落,我就跟你团长说让你当MT,就连奶装都交给你分解,哥在暴雪有人,绝对说话算话。然后第二天,在飞艇站见面的联盟狗陈道明就被抓回了诺森德,而搓了一晚上面包的巩俐也被库卡隆部队打成了虚弱复活状态。几年过去了,煞魔的势力被正义击退了一些,陈道明终于摘掉了联盟狗的帽子,回到了奥格瑞玛。但来飞艇站接他的只有女儿。
“你还下副本当MT吗?”陈道明问。“不了,我现在就野外刷刷布赚钱,不打副本了。而且我也不住奥格瑞玛了,就在西部荒野宿舍。”对于巩俐的情况,女儿支支吾吾。
陈道明回到了家,发现巩俐完全成了一个自动烹饪、钓鱼、采矿的外挂,只能生活自理。虽然人还活着,但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更恐怖的是,一旦陈道明想接近她,她就喊他“加尔鲁什”。
一打听才发现,原来自从上次陈道明被抓回诺森德不久,巩俐就变成这样了。奥格瑞玛居委会,部落猪女儿,轮流来劝巩俐说陈道明就是熊猫人,潘达利亚原住民,不是联盟狗了,但巩俐就死了心认为他是“加尔鲁什”。不让他靠近。
陈道明很郁闷,就跑去找了一个奶。奶开始掉书袋说:“你老婆这病很邪门,学名叫做“底爸符”。陈道明说“debuff?这不是英语吗。”奶很高兴:“原来你也懂英语。”这“底爸符”,就是负面状态,根据现有的技能,我们还不能驱散它,可以说是一个游戏bug。你可以试着跟她重温过去。
陈道明回去就找游戏的截屏,但发现图片里自己的照片全被打了马赛克。一问,原来女儿没有当上MT,一怒之下把联盟狗的照片都打了码,于是母女决裂了。
于是陈道明只好开始想其他的办法,但幻化了好多套装备,都失败了。不过巩俐也有好转,有时候也不把他当作“加尔鲁什”了。所以陈道明就以每天陪她做做日常,不提练级的事。
有天晚上,陈道明去给巩俐卸装备,巩俐的外挂又失控了:“老加,道明没有被封号,没被删号,我很感谢你,我们不能再酱紫。”完了闪现进屋子不让他进来。
陈道明去问部落猪女儿,女儿说:“我那时候还没满级,就看到他用冲锋、撂倒、撕裂、压制、怒吼虐我妈。”
陈道明立刻拿了橙匕去西部荒野找加尔鲁什报仇,一番打听,来到了地狱咆哮的家。不想立刻冲出来一个粗犷的女兽人:“你是谁?你是副本狗吧!快把我家老加放出来!谁不知道我们加尔鲁什是好人啊,你们什么时候把他放出来啊,每周虐他还不够啊,还要随机团普通模式英雄模式虐三遍啊,就算它掉传家宝掉坐骑你们也不能这样啊!”
陈道明看到加尔鲁什也过得这么惨,一番怒火化作了惆怅,大仇不知从何报起, 只好郁郁回家。
很多年过去了,高级知识分子陈道明,仍然细心照顾着已经变成外挂的巩俐。每个月两人都去奥格瑞玛飞艇站,等待那永远也回不来的“熊猫人陈道明……”
一场游戏中的bug风暴,就这样毁了一对本来很幸福的熊猫人夫妇。你无需诧异,毕竟在我大天朝的国服,和谐你常常是广电总局一句话的事,是游戏在玩我们,而不是我们在玩游戏。
我为天下计,何惜小民。——by 加尔鲁什 地狱咆哮
游戏还在继续向前走,熊猫人的悲剧无人祭奠,也许就被淡忘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如果我们每个玩家都不去回忆,不去反思,那么不远的将来,国服的悲剧必将重演。
⑵ 多角度评价 《归来》
渐行渐远的大师
文/梦里诗书
电影《归来》映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一个感人的故事是否一定就是一部好的电影,这种困惑曾只在善于“催泪”的韩国电影中令我困扰,空洞无味的肥皂剧里却硬是要做着各种煽情的泪点,好像你走出影院要不擦擦眼角,都不好意思跟人说你看了电影,《归来》给我的内在便是诸如此类电影般的无奈。
成功的《活着》与失败的《山楂树之恋》,这两部电影同是其张艺谋作品,同是反映文革时期人物命运的变迁,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展现着人性的深思和生活本源的探寻,那时的张艺谋是为真正的中国电影大师,《活着》更是当之无愧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牌之作。十余年后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我所看到的却是一个几乎陌生的导演,一个没有了大师光芒却还是硬要披着那张皮囊为了迎合观众还没讨到巧的商贾,当大师变成了商人从“给予”到“贩卖”,作品上的内在自然是千差万别的。那么在看到电影《归来》,对于这部作品的定义个人所见其就是一部中年升级版的《山楂树之恋》,《归来》的可取之处在与终于不用依靠一行字幕来表达电影的情感,陈道明与巩俐也自不必再扮什么少男少女的纯情。电影少了一份作,多了一份真!这是吸取了《山楂树之恋》令人难堪败笔的升级,但已然商业化的张艺谋,其作品上再也不可能拥有《活着》、《红高粱》、《大红灯笼》等当年那骨子里透着的大师辉煌。
《归来》电影的本质是什么?精致的镜头质感,煽情的电影剧情,一个怀旧忆往昔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切彷如都是这么的完美无可挑剔,但看似繁花簇景的电影下是难以掩饰的空洞,根据原著《陆犯焉识》断章取义的改编,使得这样一部电影丧失了最本质的内在--时代感的深度,电影的故事是感人的,对于爱的展现同样是伟大且令人深刻的,但当我们拨开电影时代的外衣,没有了原著中的铺垫与羁绊,这是一个几乎在任何时代都可以被演绎的故事,《归来》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在于电影一直在着力如何让电影做到感人,如何做到煽情,如何通过一堆旧时代电影道具的堆砌来做到怀旧,却本质的规避和抛弃了那个时代的归宿感,这是一种如《海上钢琴师》又如《活着》那般,透过一部电影来穿透、展现、感悟时代真谛的本质,这种本质才是是此类带有历史印记的电影之所以伟大且被人铭记的因由,电影令观众感受时代的脉络所依靠的不应该是那些制作精良附有时代感的电影道具,而是以电影本质的力量去令观众由心而悟其电影中时代的变迁与宿命,这种佳作电影的本质在我眼中正是《归来》所缺失的。
不可否认张艺谋在将艺术与商业结合的道路上越发的炉火纯青,《归来》对比《山楂树之恋》电影无疑从情感描绘还是完成度上都更为出色,作为电影商人的张艺谋或许能在这部电影上再一次获得成功,但无奈令人扼腕的是那为中国电影上真正的大师却离我们已然越来越远。
⑶ 求电影《归来》的读后感
故事的开头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陆焉识和冯婉瑜是对夫妻,男方陆焉识却因为被认为右翼分子,派遣到西宁关了起来。但陆焉识思念妻子和女儿又逃了出来,回到家中盼着能与妻女相见。 从小就受组织思想熏陶的女儿丹丹,一切服从组织,再加上因为父亲右翼身份的缘故无法参演舞台剧女主演,便向上级组织高密抓自己的父亲。母亲明知道自己女儿已经告了密,但仍义无反顾的要见爱人。
火车站上,两人只能远远相望呼唤着对方,却连一丝一毫都无法靠近彼此。在组织的追捕中,在女儿的拦截中,在路人纷纷投来诧异讨论目光中,他们终究连手都没有碰到就再次分离,而这一别,又是多年! 而在火车站,冯婉瑜对陆焉识那句:“焉识快跑!!”悲伤而沉重的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而后,被文革折磨了20年的陆焉识终于平凡得以归家,满怀欣喜的盼着能够见到苦苦守候他20年的妻子,回家后才发现,妻子因为过度思念他,记忆力衰退,患了选择性遗忘症。。
是的,冯婉瑜不再认识陆焉识了。
陆焉识和冯婉瑜之间隔着二十年的时光,二十年后他们面对面站立,依然彼此深爱,但妻子永远记住的是那个还没对她造成伤害的丈夫,是一段无法打捞的记忆,陆焉识面对的是一个回不去的家,一个拒绝接纳,但始终在等待他的避难所。
失忆后的冯婉瑜,不准被她认为是“方师傅”的陆焉识进家门,不原谅女儿犯的错,不准自己的女儿进家。无可奈何的陆焉识只能将自己在那二十年中写下却从未寄出的信寄给了二十年后的冯婉瑜。每天像个老朋友一样,陪伴在婉瑜身旁,为她念信。在婉瑜眼中,眼前的人只是一个“念信的同志”,而她的丈夫陆焉识,仍在远方。就这么陪伴着,把前半辈子从来没给过她的耐心和等待攒够了一样都给了她。即使她看上去再也记不起他是谁,他也没有显出半点急躁来。他为什么要着急呢?他早就打算好了,他余下的时间早就在那二十年里盘算好了,都是她的,他是把命给她了,如此一来,反而有了知足的淡然。他们可以就那么静静地像一对平淡无奇的老夫妻,坐着看看书,聊聊天,看看猫,打打牌。如果你看到那样安静安详的场景,你绝不会把他们和旷世恋情联系在一起。
而婉瑜唯一记得的,就是每个月5号,去火车站等焉识。刮风下雨永不变,她在墙头贴上“5号接焉识”的字条,她在报纸上一遍遍临摹“陆焉识”这三个字,即使记忆坏到不记得怎样写字,她也照着被雨水打湿的字符重新写下自己爱人的名字,只为这一份忠贞,只为这一份坚守,只为这一份等待……
这部从一开始就知道并不轻松的电影,看到这里,却让我有种意外的感觉。这个一直让人觉得苦涩心酸唏嘘感慨的爱情进行到这一步,竟因为婉喻的失忆,陆焉识对失忆的婉喻的重新追求和陪伴,带来了一丝丝的甜蜜,美好的一如初见,淡淡的,带着最初的爱慕和温馨。
纵观电影,穿插重叠了太多的爱,夫妻坚守的爱,女儿对父母的愧疚,母亲原谅女儿的爱……婉瑜因为愧疚当年没能见到爱人,即使失忆仍不忘“不能再把焉识锁在门外了”;年复一年地去接了一辈子火车,只为了爱人信里的一句“我5号就到”;写了二十年寄不出去的信,最后还得作为陌生人念给爱人听,只为了能够天天看到她即便带着陌生的眼神。
一辈子的坚守,只为让她感受到自己的爱,只为陪着她,只为用自己的方式爱她。不用轰轰烈烈,这样,也就够了。
电影中人物对话少,而对角色动作表情的描写却极为深刻。陈道明、两代“谋女郎”同场飙戏也算得上是整部电影的亮点所在。巩俐把“戏如人生”“人戏不分”的境界彻底融合,她的表情从茫然到下意识流露的敦厚教养,每一帧情绪的游动都不轻疏。而陈道明则已自身淡淡的文人气质中,怀抱着陡然剑气的气质把整个角色都与之融合成就了一个真实的“陆焉识”。巩俐和陈道明这样的老戏骨,两人的一唱一和,一个表情、一个皱眉、一声叹息都足以看到内心矛盾的情感碰撞。巩俐把“失忆”演的太过自然,陈道明把“痴情”演的太过真实。
《归来》用小景深表现人物特写的内心,用大景深突出环境带给人的影响,深入到视觉影响观众的内心。而光线的巧妙运用恰如其分的把人物塑造的更为立体,内心情感更为清冽。色调的偏灰使影片年代感凸显无遗,更衬托出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无力和现实残酷,堪称叹为观止。叙事的张力和摄影的精巧,使整部影片看上去都显得恰到火候,把情感的聚集到宣泄力量冲击发挥到了极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陆焉识和冯婉瑜的爱情中彼此缺失了20年,即使失去记忆却仍能让他们一生执着。这段爱情,就像一坛老酒一样,浓郁醇香,没有随风逝去,也不会逝去。他们就在彼此的爱情里,各自苍老,却也酝酿着彼此相爱不相见的深情。
看完电影,我准备把原著剩余的部分也读完,虽然电影是改编作品,但并不拘泥于原著,他在原著的基础上搭建了一个新的故事,不论是不是原著党,都能从电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找到心中那段只属于焉识和婉瑜的刻骨铭心。
电影最后一个场景,焉识载着婉瑜,在大雪中等待着一辈子的“5号接焉识”。他们的爱情,从来没有死过,更像是沉睡过后补偿似的,一下子又焕发出活力。她还在等,他也还在等。
“你不是希望有人陪着她照顾她就够了吗?其他的你还在乎吗?”只要彼此都能熟识相濡以沫执手相伴所经历的路,只要彼此都能不顾前嫌毫不犹豫的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别的还需要顾忌吗?
⑷ 张艺谋的《归来》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能给一点有深度的影评吗总感觉这部片很有内涵,是我想多了吗
归来想表达的是执着、等待、平凡的感情,我觉得这不能仅仅是爱情,因为爱情常常表现为肤浅、浮躁、性。人到中年才能体会这种爱情升华至亲情的感情沉淀。有些人过了十几年就能明白其中之味,而有些人也许穷其一生都无法明白。
⑸ 电影 归来的影评 八百字
转自豆瓣网友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658362/
《归来》的前30分钟,以一家三口的戏剧冲突为小切口,带观众回到那个神秘的年代。
————————第一道分割线,含剧透————————————
打成右派发配远方的父亲,留守持家独立思考的母亲,洗脑长大一心向太阳的女儿。
这是一场在《1984》里就被预言过的人伦悲剧,女儿为了“GM事业”举报父母的密会,一举瓦解了一家三口仅存的一点点,精神层面的亲情纽带。
———————————第一轮剧透结束————————————
短短30分钟,电影大师的功力就可见一斑。张艺谋并没有像冯小刚在《1942》里那样,使劲浑身解数来描绘各种"惨不忍睹",而是集中火力在家庭矛盾上,用父女、母女、父母三组细腻的冲突,揭示了特殊年代造成的悲哀。
在一个信奉儒家的民族,竟然有一种力量可以凌驾于亲情之上,这应该是100年前100年后的人,都不太能想象的事情。
三组矛盾集中爆发,引来了全片第一轮泪点。这时我看了看手机,距离开映整好30分钟。
这30分钟里,有两个人不得不提。
一个是巩俐,这30分钟几乎是她的独角戏,她用精确到背影、手指、下巴、腮帮子的演技,只几场戏便酝酿出排山倒海的情绪,绝对是世界级的表演。
一个是张艺谋,仅仅用30分钟和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便把那10年的哀与怒倾诉完毕。细腻、隐忍、考究、精确,举重若轻。
如果在更远的未来,WG之于中国,可以像二战之于欧洲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电影类型,那么《归来》的前30分钟无疑就是这个类型的鼻祖。
有看过原著《陆犯焉识》的朋友说,电影版删减了太多对WG时代的描绘。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有点小家子气了。抛开我们国家尚存的电影审查制度不说,这终究不是一部满足好奇心的纪录片,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在探讨爱情的电影。
前30分钟澎湃收场,本以为电影会进入泪点一浪接一浪的节奏——即使这样也值回票价了。可我万万没想到在《归来》的后80分钟里,张艺谋再也没有用力去浓烈。
——————————第二道分割线,含剧透——————————
WG结束,父亲平反归来,母亲因病失忆,女儿成人有了人性。
这80分钟里,女儿不再是家庭矛盾的核心,转为父母关系的催化剂,不予讨论。
父爱母,母爱父却不记得父。这个爱情故事简而化之,就是严肃版的《初恋50次》+中年版的《爱》+活人版的《人鬼情未了》。
他爱她,她爱他。她不记得他,他不能拥有她。
她等他,每个月的5号都去车站街他,一接就是几十年,也没想过离开他。
他等她,每天守候在最近的地方,想方设法唤起她的记忆,等她认出来他的那一天。
———————————第二轮剧透结束————————————
相对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电影,这应该是冗长而难熬的80分钟,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小情小调。
琐碎绵延的叙事,一轮接一轮,几度准备好情绪眼泪几乎打转了,就戛然而止重头来过。
一层一层剥开洋葱,却发现手里拿的是颗无公害且不催泪的包菜。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观影感觉。
但回想起来,这实在是太温柔的80分钟。我从不记得在任何一部华人电影里,像《归来》这样,用如此尊重、崇拜甚至信仰的方式,描述过爱情。
之所以强调“华人电影”,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给爱情留下太多余地。
在这个尊孝悌、敬权贵、逐福禄、求康寿的国度,爱情通常是被妥协的对象。我们有太久没有大张旗鼓、郑重其事地,去歌颂爱情。
关于这一观点,我不想花太大篇幅去论证,就在电影里举一个我最感动的例子:
———————————第三道分割线,含剧透—————————
片面失忆后的母亲,决定再不原谅女儿,把她赶出家门,视若路人。
在很多人看来,这都是绝对无法理喻的结局,所谓“虎毒不食子”,母性应该是女人与生俱来的美德,无论再爱谁,女儿终归应该是女儿。况且母亲并未改嫁,尚在等父亲归来。
分两个层面来分析母亲的这个决定。
1,片面失忆后,母亲已经不具备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社会属性相当弱。因此处理问题时极端感性,在她的心里,对人妻身份的自我认知远远超过了对人母身份的认知,因此在两个身份发生冲突时,她仅凭潜意识就决定遵从作为“人妻”的自己。
2,母亲内心深处并没有遗忘“人母”的责任,因此只凭丈夫的简单几句建议,便兴高采烈地邀请女儿回家住。可见她对女儿的责备,源于自己并不确定丈夫是否能够原谅女儿的所作所为——其实她自己早就原谅了——甚至可以理解成是“身为人妻的自己“对“身为人母的自己”的责备。
在这个小片段里,爱情成为了高于自己、甚至高于子女第一价值观。至少在我的认知里,这已经是华人曾给予过爱情的最高地位。
——————————第三轮剧透结束—————————————
在这80分钟里,巩俐受到角色的局限,展现演技的机会不多。这时陈道明挺身而出,越来越有戏,在渐进的剧情中,将表演的层次感拿捏得无比精确,尤其是弹钢琴那场戏之后,就好像一座随时准备爆发的活火山,并一直提着那股劲儿撑到了最后一分钟。
哦,顺便提一句新一任的谋女郎张慧雯吧。长得挺漂亮,舞跳得也好,没演砸。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轮番出场的知名龙套中,最喜欢的是丁嘉丽的表演,容嬷嬷之后,好像再也没见过谁把北方泼妇演绎得如此传神,点个小小的赞。
从单纯观影体验的角度来看,《归来》也是相当考究的年代戏。时代感强烈的背景音乐贯穿始终,甚至连每首歌的音质、音量都有精心雕琢。服装、道具等细节之处也能感受到张艺谋对那个年代深沉的怀念。
这种怀念,并不是像有些电影那样给英雄墨水或者大白兔奶糖几个大大的特写,而是让瓷杯、脸盆、闹钟、自行车、收音机、大字报、革命标语这些元素,安安静静地躺在它们应该在的地方,绝不刻意打扰镜头。
无数微小的、不动声色的怀旧,相反更让人融入剧情中,而不会一惊一乍地联想到“哎呀我家原来也有个跟这一模一样的床单”。说白了,也是老谋子大师气度的一种体现。
——————————第四道分割线,含剧透——————————
《归来》的结局,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其实看到接近尾声的时候,很忐忑的,不知道自己更想看到哪一种结局。
要么,男女主角中有谁没熬过时间流逝,先走一步,让这场伟大的爱情最终以无声的遗憾落幕。
要么,在男主角经年的努力之下,女主角的记忆突然被唤醒,皆大欢喜。
但好像,不管以什么方式收尾,都少了那么一点味道。
终于,经过一幕突兀的“许多年后”,男女主角化成了有点让我无力吐槽的老年妆,迎来了最后一个镜头。
那是在5号的清晨,还是那个车站。
她还在等,他也还在等。
开放式的结尾,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
在爱面前,谈悲喜,太肤浅。
无论悲喜,皆为爱情。
⑹ 如何评价电影《归来》
在我个人看来,作为张艺谋的又一部经典力作,《归来》仍秉承着张艺谋的一贯风格 ,动人心弦的视听配置,生命之美的承现都是其作品的标志。但最能打动人心的也许就在于故事本身,张艺谋用一个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怎么样?如果喜欢我的回答的话欢迎给我留言和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