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评价山楂树之恋怎么看待剧本的感情线
《山楂树之恋》由窦骁(老三)、周冬雨(静秋)等人主演,讲述的是文革时期的纯爱故事,而且还是一段虐恋,最后be收场。本片主要的感情线还是围绕男女主展开,也许是因为当时年代特殊的政治影响,给这段感情加上了特殊的时代符号。
故事的结束来自于老三的白血病,尽管他们二人曾经立过誓言,但是老三依旧不愿意耽误静秋,在自己得病期间,他选择了默默离开直到他将死去的那一刻。而静秋原本还在怀疑老三离去的原因,在病房看到他的那一刻,什么都明白了,可是也为时已晚,只能看着爱人默默离去。
之所以被划分为纯爱片,除了他们只是“牵牵手、偷偷吻”之外没有别的什么,也可能是因为这段“等待”实在是太多难得吧,有谁会真的等自己的爱人一辈子吗?一生一世一双人令人羡慕,只是这世上真的有几对呢?
2. 《山楂树之恋》的主题是什么
>是以静秋77年写的一个类似回忆录的东西为基础写成的,叙事是艾米的,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
77年是中国在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静秋那时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她也报了名,准备参加高考。
她那时的生活已经比顶职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了,这次又有幸报名参加高考,使她想起老三曾经用来安慰她的那些话,说她会从农村招回来的,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可惜的是,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老三的人却成了一个美丽的梦想。睹景思人,静秋开始写那个回忆录,以纪念她跟老三一起度过的那段时光。
后来她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一个3万字左右的小说,寄给“L省文艺”。她那时甚至不知道投稿应该写在格子纸上,她就用一般的横条信纸写了,寄了出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那篇小说被退了回来,编辑评价说:“文笔细腻,风格清新...但人物缺乏斗争性...”,叫她按如下意见改写后再寄回“L省文艺”。.
静秋没有改写,一是因为忙于应考,二来她写那篇小说是为了纪念老三,如果按编辑要求改动,老三就不成其为老三了,即便发表了,也没有意义了。
后来,卢新华的>发表,中国文坛进入“伤痕文学”时期...
艾米的父亲开玩笑说可惜“L省文艺”的编辑胆子太小,不然可以代替>的编辑,被写进中国文学史了。
十年后,静秋离开K市到L省的省会去读书,再后来她妹妹出国,妈妈和哥哥相继移民,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但这篇写在一个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她妈妈保存下来,带到了加拿大。
艾米在参与写完>后,就经常收到网友的悄悄话或跟帖,建议写写静秋的故事。那时艾米还不知道静秋的这段故事,只知道另外几段,于是经常“威胁”静秋,说要把她的故事写出来,但她都没有同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今年春节时,静秋带她的女儿SARA到艾米家来玩,带来了那个日记本,让艾米挑一些写出来,纪念三十年前的那段故事。
于是就有了>。
3. 你怎样看待《山楂树之恋》里老三和静秋的爱情
《山楂树之恋》:老三和静秋的凄美爱情,哪些意象见证他们的爱情
电影《山楂树之恋》是由张艺谋导演,改编于艾米同名小说《山楂树之恋》,同时还有电视剧《山楂树之恋》, 是一部作品的“三部曲”,可以看出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在当时风靡全国。这部电影也是改自真实事件,是由美籍华人艾米根据好友的经历编写而成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也被称为一部最为干净的爱情影片。
故事讲述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故事, 从相知、相恋到他们的爱情悲情落幕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 那些看似不经意间的物体意象, 在两人的纯爱故事里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曾说,“心灵的思索离不开形象”。
鲁道夫·阿恩海姆也说,“每一件艺术品都必须表现某种东西”。
这也就是说,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过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这其包含着情感和思想的特殊形象,也就是荣格所说的“意象”。
电影中的意象是在镜头画面里面以及画面组合中形成,通过语言、形象、意义,从而表达出人物思想内涵。
电影《山楂树之恋》中,那些看起来不被关注又很普通的物体,却在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故事里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见证着两人的爱情故事。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这部影片中的爱情意象:核心意象、次要意象和衍生意象。
一、 核心意象
山楂树和山楂脸盆,是两人爱情的见证者。作为贯穿整部影片的意象,极大推动影片中人物情节的发展,两人见面时始于山楂树的故事, 结束于那一句诺言,“等你来的时候, 我带你去看看山楂树开白花还是红花?” 老三最后再也没有兑现,没有了时间和机会。
01 山楂树--一曲山楂树展开一段纯爱恋情
4. <山楂树之恋电影》影片主题是什么
灰暗年代里清纯的爱情,就是一个文革背景的爱情片
5. 山楂树之恋影评2000字左右
你可以参考下最厉害的影评
《山楂树之恋》:潜藏在纯爱背后的生化危机
今天我看了《山楂树之恋》,开始的时候被这段干净的恋情感动,但是后来觉得有些不对劲,哪里不对劲又说不出来。回家的一路上我都在思考着,然后想到了——是那棵山楂树。
众所周知,山楂树是开白花的,这是自然规律。但电影里的那棵山楂树,角色们都说开的是红花,这成为了电影一条重要的线索和隐喻。对于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女主角的老师在片子的开头解释说:“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它。”
这个解释是一种抒情诗化,不会有人把它作为一个认真的答案,就好像我们不会认真计较国旗的颜色到底是哪种血型染红的一样。
但从电影里,无论是老师、村长还是老三,人人都在谈论这棵会开红花的山楂树,所以这棵山楂树不是被赋予了诗化,而是确实开的红花。
这棵山楂树,为何惟独它年年开出红花呢?
让我们把这条线索放下,看看另外一处细节。
老三得了白血病之后,静秋跑去村里地质队营地找他。地质队的人对她说了一番话,里面有几条很重要的信息:
第一,二队除了老三,也有人得了白血病;第二,导致白血病的,是地质队勘探的矿物;第三,老三怕二队的人继续得病,所以带着几块样品去城里化验去了。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老三也得了白血病,最终去世。
原著小说里只提到了老三的病可能跟勘探环境有关,约略一提而过。这一段对话,是电影原创。我们不禁要怀疑了,导演一直在刻意地控制影片的长度,许多地方甚至用字幕来交代过场。如此惜时如金,为何要加上这么一段貌似毫无必要的原创场面呢?
戏剧创作理论里有个说法,说如果在舞台的布景里挂了一支枪,那么它至少要响一下,否则就不要挂——意思是不要在戏剧里放入无关的东西。
按照这个理论,这场戏显然是有意义的。
这场戏里给我们最重要的提示是:老三的白血病,和他在二队勘探的那些石头,有着莫大的关系。
能导致白血病一个重要原因,是辐射。老三常年呆在地质勘探队,他接触到的,应该是有强烈辐射的矿物,比如铀矿。
可这并不能解决疑问。
地质勘探队都是专业人员,探明矿物种类是他们的专长,如果是铀矿,第一时间就会判明。二队怎么可能会糊涂到队里好多人得了白血病,才想起来让老三带着石头去城里检验呢?
而且,如果二队挖到的是铀矿,这是国家级的战略物资,第一时间就会并封锁起来,绝不会让主角三天两头跑出去跟女人约会,还把二队的加班挂在嘴边。
可见,这种矿物很神秘,神秘到二队无法判断其性质;但它又没有太强烈的辐射,所以二队在一开始并没重视,更没有采取防护措施,以致老三酿成悲剧。
我们姑且把这种神秘矿物,称之为艾米矿,以纪念小说原作者。
接下来,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电影的时间线。
静秋回城前的部分略去不说。静秋回城后,老三去二队加班以换取轮休,跑去城里找她玩。两个人还下河游泳,被静秋母亲发现;老三在县医院体检住院,静秋偷偷跑去看他,两人最后一次合影。然后老三不辞而别。静秋去地质队询问老三下落。最后是她在课堂上得知恋人过世。
把这条时间线与老三的动向做对比,就能很清楚地猜测出二队的勘探进度。
首先,在静秋与老三初识的时候,二队在西坪村附近接触到了一条矿脉。这条矿脉的性质很奇特,不是铀,有辐射,但不太强烈。
二队一时无法判断艾米矿的性质,但并未多加重视,只是从其他勘探队抽调了一批人员,继续对该矿脉进行勘察。老三就是在这时候,开始加入二队工作,还可以自由往返县城与西坪村。恐怕就是在这期间,老三被艾米矿感染。
当老三与静秋一起游泳的时间前后,他的身体出现了异常状况,不仅表现出嗜睡,而且当静秋因为脚伤不肯去医院时,他居然拿出刀来划破自己的胳膊,这固然是一种爱的表现,但也反映出老三的情绪上已经出现暴躁,而且有暴力倾向。
这种症状在二队其他接触艾米矿的人身上也出现了,二队不得已,把这些队员送去了县医院,谎称体检,其实是留院做深度检查。
在病房里那场戏,静秋质问老三普通体检为何要住院,老三支支吾吾遮掩过去。其实老三有着和静秋相同的疑问,已经对二队的安排产生了怀疑。电影里用一个细节表达出来,当静秋探病的时候,他正在翻阅一本《病理学》,说明他已经心存疑窦,打算自己找出真相。
他那时候还没想到艾米矿的问题,一厢情愿地以为是白血病,也是这样告诉静秋的。
可惜他错了。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病房里满满的,都是人,说明这次艾米矿辐射感染的范围相当大,但不会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传染。
这个阶段,勘探队仍旧没有重视异状,医院没有封锁,静秋晚上还能溜进去卿卿我我。在陪床期间,老三和静秋还能自由出入,两个人一起甜甜蜜蜜地拍了一张合影。
注意,在拍合影之前,老三做了一个非常古怪的举动,他竟然斗眼。
斗眼的时候,老三的表情是很狰狞的,我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一段,突然毛骨悚然。
这是和恋人照相,不是万圣节舞会啊!而且那是在文革期间,不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照相是件严肃的事,就算是生性活泼的年轻人,也不可能有这种开放思维。
除非他不是自愿的,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肌肉……
电影里,静秋看到老三的斗眼,以为他在搞怪,也开始斗眼。老三愣了一下,连忙继续做鬼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这个细节告诉我们,老三此时的病情,已经出现了新的征兆。
当天晚上,两个人睡到了一张床上。当静秋决定把自己身体交给老三时,老三只是简单地抚摸了一下便放弃,说了一通情话后,两个人都睡着了。
孤男寡女,同居一室,老三摩挲了一阵,居然没有更进一步。如果这个年轻人不是柳下惠转世,那只能说明他在害怕。
电影里有一处细节:当老三的手摸到静秋下身时,他犹豫了,脸上出现的,是恐慌,立刻要抽开手。最后还是静秋一把抓住他的手,把他按下去。
他在怕什么?
静秋没有性常识,但老三肯定有。静秋是处女,两人欢好之时,会流血。
难道老三晕血?
不可能。回想起老三割开自己胳膊血流出来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欢畅的。
由此可知:老三喜欢看到血,但他看到血后的反应,可能会伤害到身边的人。那天夜里,老三毅然决然地停止了动作,是怕静秋见红之后,自己要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伤害到自己爱人。
除此以外,无法解释他为何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突兀地收了手。
这无损于整个影片的氛围,反而更证明主角为爱情牺牲的决心。
这更解释了老三为何让静秋挑了一件红衣服,还买了一个底部红殷殷的脸盆,甚至之前送的日记本,都是红红的一片。
这些举动当然出自老三对静秋的爱,但老三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举动也表明,在潜意识层面里嗜血冲动已经悄然控制了他的思维,让他对红色有了强烈的倾向性。
对于这个细节,导演在后面做了隐晦的暗示。在静秋的朋友流产后,两个人进行了一番关于“得手”的对话,里面对性爱的细节欲言又止,正是对前头这段情节的呼应。
当静秋再一次去病房找老三时,病房里的其他病人都在,但老三却消失了,只来得及留下一个脸盆,甚至没时间写张纸条。
静秋问起医生病情,女护士却矢口否认白血病的事情,说老三没事。这造成了她对老三的误会。
从后面的剧情来看,老三在县医院被诊断出重病,已是确凿无疑,那么女护士直说便是,何必撒谎呢?
有一段戏,讲女护士深夜里把静秋赶出医院,可以看出,她是个工作严谨认真的人。这样一个人,无端对病人病情撒谎,一定有她的理由。
这个理由不难猜到。这说明,老三被感染的程度,比其他人要深得多,已经到了县医院无法处置的地步,只能连夜转院。这一意外惊动了二队以及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终于开始正视这一异状,开始封锁消息。
转院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所有知情人都被告知不能泄露。因此,女护士才对静秋撒了谎。
地质勘探队的人说老三带着石头去城里检验,不够准确,应该是老三和石头,一起被送去城里检验。这时候,艾米矿脉的异常性质应该已经通报给了国家,老三作为第一波感染者,和艾米矿石样本一同被送去检查。
最后,是静秋与老三的诀别。老三躺在病床上,脸色铅灰,浑身都是大块大块的青紫斑点,已经不能说话,眼皮还肿得吓人。
晚期白血病人在接受注射治疗时,因为本身凝血功能已经丧失,要采取特殊的止血手段,皮肤确实会留下泛黑的青紫斑点。
这一点,电影的化装很符合事实,可是……老三身上的斑点覆盖了全身,有点太多了,也有点太大了。无论是透析还是注射,都是围绕着血管作业,白血病人不会在全身上下都扎满针眼——镜头里很明显地表现出,许多没有血管的肌肉部分也泛起黑紫斑点,这不是治疗后遗症,这更象是溃烂,还有些部位象是瘀伤,象是经历过剧烈格斗。
老三在病床上的姿势和周围的陈设,很多细节表明他的身体不是简单地平躺,而是被控制住了。
综合这两点看,难道说他之前有过狂暴的举动,被强行镇压,以至现在垂死前医生都不敢松开?
要注意,当时在病房里,除了静秋、老三父亲和老三一位哭泣的亲人(可能是奶奶,片子里没交代,不好妄自猜测),还有一大堆旁观者。这些旁观者个个穿着军装,表情严肃,除了其中一名女子有几句台词,其他人就那么沉默地站着。
电影里对他们的来历没有任何交代,没说是亲戚,朋友,还是老三父亲的部下。他们突兀地出现,又突兀地消失,没留下任何痕迹。
如开头我说,山楂树是一部惜时如金的电影,不会出现无用的闲笔。病房里超乎寻常的人满为患,是要表达一些信息。
艾米矿的存在已经惊动了国家,那么作为第一例被感染者,老三肯定会得到特别重视,会有专人监视或者保护他。
再联想到老三病床上的控制痕迹,和他身上奇异的瘀伤。我们甚至可以推测,老三之前有过狂暴到局面几乎失控的地步,力气变大,破坏欲很强,没有三五个人根本制服不了他。所以病房里的那些军装人员,不是老三的朋友或亲戚,更不是老三父亲的部下,而是国家派来监视老三的护卫。
这些军方护卫很称职,哪怕是老三临终前见亲人,他们也不离开病房,不敢有丝毫松懈。这从护卫的数量,能看出来之前老三的狂暴举动有多么大的威力。
当周围所有人包括父亲都无法唤起老三反应时,静秋出现了——注意,此时的她,穿的正是一身红色衣服,血红血红——深情地呼唤老三,老三的眼角流出泪水。我们相信泪水是真情流露,不过唤起他意识的,恐怕更可能是那件红色的衣服。
从这个顺序可以看出,此时的老三,嗜血性已经强大到压倒了理性,所以才会先本能地被
血红衣服唤醒,再理性地判断出自己恋人,进而流泪。可惜他那个时候,已经口不能言。
于是,我们从电影里老三不同时期的表现,能够总结出艾米矿物对人体的感染症状:
第一期症状,嗜睡,感染者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
第二期症状,易疲劳,面部肌肉开始不受控制。
第三期症状,强烈的嗜血性开始显现。
第四期症状,全身皮肤开始大面积溃烂,感染者逐渐丧失神智,嗜血性进一步加强。
第五期症状(?)体质得到异乎寻常的提高,攻击性与破坏力成倍上涨,但神智会大幅下降。
有没有觉得这些症状很眼熟?象不象某一类在游戏、电影和小说里经常出现的物种?
现在,让我们回到影片的主题,那棵红色的山楂树。
科普作家刘夙在《究竟有没有开红花的山楂树》一文里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山楂树都只开白花,因为一种叫AHS(花青素合成酶)的基因在它们的花瓣中不能发挥作用,不能把无色的花青素前体转变为有颜色的花青素……但有个别种的野生山楂树也能开淡粉红色花……据推测,应该是因为这些植株发生了变异,使AHS基因在花中也可以少量表达的缘故。”
就是说,开红花的山楂树可以有,前提是它的基因发生了变异。
我们知道,基因突变的原因之一,正是受到辐射影响。
开红花的山楂树,就长在西坪村不远的地方。二队勘探到艾米矿,肯定也在那附近。
艾米矿物改变了山楂树的基因,让原本开白花的山楂树开出了红花。它既然能改变植物的基因,那么同样也能够改变人类的基因。接近艾米矿的老三和二队的队员,被它散发的不甚强烈但足以改变生物基因的辐射感染,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
他们,就是人类之中开红花的山楂树。
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靠近艾米矿,就会被其辐射改变,那么西坪村的老百姓住了这么多年,怎么没事呢?
电影里,同样给出了解释。
电影里提到,静秋的妈妈身体有病,需要吃核桃冰糖。因此西坪村村长家老二得了老三授意,特意给送来一大口袋核桃。
说明核桃是西坪村的特产。
核桃这种东西富含多酚和脂多糖,正是防辐射最好的食品。宇航员因为要生活在外太空,辐射强烈,因此核桃是太空食品中的必备成分。
所以,习惯吃核桃的西坪村民安然地生活了这么多年,而外地前来的地质勘探队,却惨遭大变。
说到这里,《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已经呼之欲出。
开红花的山楂树,正是老三悲剧性命运的象征。他与山楂树是两体同命,而且比它更不幸。同样是被改变了基因,山楂树开出红花,被当成革命象征为人颂扬,而老三则只能眼看着自己一步步地丧失理智,终于变成一个异类,被军队控制直到临终。他和勘探二队的不幸遭遇,是这部电影在主线下潜藏的另外一根线。
而对这一切茫然无知的静秋,仍旧在变异的山楂树痴痴地思念着自己的爱人。
这部电影的名字,不该叫做《山楂树之恋》,而是叫做《山楂树之变》。
6. 《山楂树之恋》的情节是什么主题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山楂树之恋》内容简介为: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静秋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坪村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爱上了静秋,很爱,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