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主角 > 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主题

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主题

发布时间:2022-09-03 06:50:07

㈠ “三峡好人”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

找寻——面对——选择——接受

两个主人公代表两个阶层,但都在奉节经历了一段寻找的旅程。数年的等待、迷惑、忍耐之后,他们终于决定来到这里找寻生活中一部分非常重要的真相,然后他们面对现实、做出选择、接受选择。韩三明的选择是“合”,沈虹的选择是“分”,但相同的是,在沉重无奈的现实面前,他们都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直面、顽强地接受自己的选择。他们一个卑微、一个普通,一个为了生存,一个为了幸福,都辛苦挣扎。时代的巨浪中,他们渺小无助,但他们的勇气,让他们充满尊严,也令我们对他们充满敬意。

㈡ 求电影《三峡好人》影评

“我确实很想看看,在这个崇拜黄金的社会里,到底还有多少人关注好人!”

当贾樟柯以这么一句包含暗示的话结束他在北大百年讲堂的演讲之后,我们发现除了看到的《三峡好人》,听到的创作初衷之外,还有一股压制不住的硬气和冲动从这个个子不高,貌不惊人,语气平缓的导演身上散发出来。对于即将到来的14号,制片人的评价完整的概括了他的心理:这是要拿大陆的票房来殉情。一个十年来一直把镜头对准他热爱的人群的导演,此时像个倔强的孩子,在这个几乎没有胜算的决斗面前,依然昂着头。

在这个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忘掉那个就放在离他几米远的威尼斯金狮奖,再好好的看看贾樟柯,普通的装束,谦虚的态度,就像是刚刚在银幕上放的三峡好人,朴实无华;他说,在拍摄纪录片《东》的过程中,看到奉节人民的生活,感受到他们在承受家乡变迁的苦楚之后,心里那种潮湿的感觉慢慢的发展成了一种不吐不快的创作冲动,所以就有了这部《三峡好人》。

在中国电影大片风潮正浓的今天, 《三峡好人》却用简单的故事,质朴的人物,甚至有些粗糙的画面让整个礼堂的观众深深的感动.贾彰柯在讲述使用他的表弟韩三明担任主角的时候,两次哽咽,他说,他们表兄弟小时候关系很好,但是长大了见面时却常常相对默然.这种无言的情感在《三峡好人》中成了主要的表达方式:幕布上,一群普通的人在那里分分合合,艰难却又不失尊严的生活,虽然他们时常表露出一些世故的小聪明,来应对这个变化无常的社会,但是他们的情感,却在沉默中缓缓地流了出来.

一个英文名

Still life这个英文名和三峡好人有些相去甚远,它来自于一个落满灰尘的啤酒瓶带给贾彰柯的触动.那个时候,他和画家刘晓东一起去看望一个死去工人的家属,那个工人是记录片《东》之中拍摄的一个人.他说,当他看到那个啤酒瓶的时候,就在想这瓶啤酒,可能是主人过节,或者过生日时喝过的,当主人离去的时候,它却还是静静的立在那里.

可是在电影中,这种对比反过来了.本来可以作为静物的东西一个个的被毁掉,整个电影里充满了建筑倒掉的画面,一个两千多年的城市,在一点点的变成一座废墟,即将要被淹没.而那些人们,那些没有了家园,销毁了记忆的人们却还是在奔忙.在巨大的变革背景之下,人变成了一个个的符号,在银幕上出现又离开,就象是影片一开始那个镜头,缓缓得把一条船的人都拍了下来,他们各忙各的,却表现出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直到镜头打到剧中的主角:韩三明.

两个故事

韩三明是那个船上唯一一个没有什么活动的人,在别人打扑克,聊天的时候.他就坐在靠出口的地方,心事重重,背面的光让他那张愁苦的脸更加暗.他当年花了三千块钱买了一个从三峡出来的女人做老婆,生了孩子。但是警方又把女人解救回家乡了,十六年过去了,他突然决定来找这个女人,看看孩子.

在整个影片中,三明都是木讷的,话不多,但是出奇的执着,当去找到老婆家被人踢了几脚之后,只是胸腔起伏了几下,便走上前去把从家里带来的酒交给大舅子.当得知老婆在宜昌跟船,一时半会回不来的时候,他就和当地人一起拆房子,赚点钱,顺便等老婆回来.他对于奉节和他遇到的人都表现出一种适应和坚忍的态度.可以说韩三明代表的是那种顺从的性格,十六年的时间,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就算是他老婆问他早不来,晚不来,十六年之后才来的时候,他也还是沉默以对.

沈红,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来这找两年没见的丈夫。与三明不同的地方在于,她对这个陌生的地方有着极大的不适应,整个故事中她始终拎着一个矿泉水瓶,不停的喝水,最为精彩的地方,就是那个由扮演者赵涛提出来的吹电扇的镜头,把这个地方的潮湿,闷热连同她内心的那种焦躁不安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个地方的人,她也表现出比三明高明许多的应对方式,她得体的应对碰到的每一个人,巧妙的打探丈夫在这边的情况。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也成为最后两人故事结局的注脚。

最后,三明等到了自己的老婆,同样的沉默,同样的执着,三明还是用他惯有的方式来处理,终于,十六年没见的他们决定复婚。而沈红那边,也是大段的沉默,直到被丈夫拉着跳了一段舞之后,看着往日里从不跳舞的丈夫舞步娴熟的样子,联系起问出来的那个事业有成的女企业家,便毅然决定离婚,就像她开头用锤子敲开锈掉的锁头一样干脆。

三个异类

在这个反应现实生活中低层人物生活的片子里,现实是主旋律,但是其中出现的三个可以说是异类的东西却起到了很好的点缀作用。就像是导演说的:现实中也充满了非现实的东西。

第一个就是将镜头切到沈红时的那个飞碟,第二个是个飞起来的纪念物,第三个是三明要回家的时候,转身看到的走钢丝的人。

第一个感觉很好玩,贾樟柯说,奉节的天气非常的不好,经常下雨,他坐在江边的时候就觉得应该有个飞碟飞过,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飞碟。在影片已经为两个线索建立联系(那个厂长,唱歌的孩子,沈红的丈夫)的同时,仍然使用这种东西作为过渡来用,很有意思。

第二个感觉很自然,相信大家看片子的时候,也是一眼就觉得那个东西特别的扎眼,跟背景人物根本不搭调,所以让它升空显得特别的自然。

第三个用的很好,三明和老婆,还有一帮要去山西挖煤的兄弟一起走的时候,看到了这个东西,让人又一次感受到了在沉默中去揣摩影片中人物心理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每个人的内心想象。

四个段落

烟酒糖茶;这四样东西以实体的方式出现在影片的不同时刻,引领了四个段落,这些过去让人感觉到幸福的东西依然在影片中催生着人们的情感,我们熟悉的一幕幕在段落中一一出现,小马哥,好人一生平安,现在的流行歌曲,江湖气……这些东西被那些人当作是一种自我的符号。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心地笑出声来,人在社会变迁下的那种适应能力,那种极力保住的尊严,如同一种黑色幽默,反映了这个阶层的生活态度。

和往常一样,贾樟柯依然对于生活的无常有相当的表达欲望,三明认识的女人因为丈夫手断了,决定去广东。自称小马哥的年轻人出去摆平别人,第二天,三明却在拆房子的砖头堆里发现了他的尸体。旅店老板的房子被拆,住到了桥底下……也许对于一直都放不下山西那片地方的他来说,镜头下的人,就像是去挖煤的工人,下去了就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出来。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种认知,他始终对生活有一种敬畏之心,始终对平凡人情有独钟。这部《三峡好人》,也正因为这种情感的投入,才具有一种慑人心魄的美感。当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才能体会到隐忍的情感像是片中流淌的长江水,不一定每时每刻都出现,却一直都能感觉得到。

㈢ 三峡好人的影评

《三峡好人》是今年至今为止我看过的最精彩的华语影片。用“精彩”一词其实并不精确,应该用“伟大”,但“伟大”在当今的语境中是一个既需要仰视又被滥用的字眼。在我心目中,“精彩”是诉诸感官,而“伟大”则是打动灵魂。《三峡好人》深深打动了我,不是因为炫目的技巧或引人入胜的情节,而是它那真诚质朴的人文情怀。
对于一百万三峡移民,贾樟柯是一名局外人,他处理这个题材失去了《小武》、《站台》的贴近感,但增添了一份初来乍到者的敏锐和新鲜。他对三峡库区及其人民流离的细节捕捉,有着既见树又见林的客观和同情。 影片的两位主角跟导演一样,由山西来到重庆三峡库区,他们代表了观众的视角,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壮观自然风光下的巨变图。这里没有敲锣打鼓的欢送场面,没有虚假的口号和豪情,有的只是真真切切的百姓生活。一百万人在十三亿当中或许不算是个大数字,然而他们所付出的代价绝非局外人所能感同身受。 影片的两条主线虽然重要,但更多起着类似《偷自行车的人》里那种牵线的作用,牵扯出一个个跟主线情节未必相关的小场景,而这些场景却是影片的精华,也是最揪心之处。镜头所到之处,我们看到的是三峡移民的抗争、无奈、选择、牺牲。在这里,巨变浓缩为“拆”、“拆”、“拆”,数千年的生活方式销毁于一旦,人际关系经受着不可控制的扭曲,他们如同那个怪异的半成形建筑被外星人拔地而起,躯体被铲除转移,而心却永远留在了那淹没在水底的家园;他们像高楼间走钢丝的人,在貌似广阔却实则狭小的空间里小心翼翼地求生。 这些是你在电视新闻中看不到的场景,是变迁浪尖的众生相。贾樟柯以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给了这一百万没有话语权的人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哭天抢地,没有一丝虚假和煽情,这是一个竭力自我压制的呜咽声,只能用心灵才能听到。光凭这一点,贾樟柯已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名垂千古的事,金狮的份量相对于题材本身的份量,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在艺术上,《三峡好人》堪称贾樟柯最“外向”的作品,他不再拘泥于自己的美学追求,而更注重剧情的设置、人物的塑造、庄谐的搭配等。韩三明和赵涛两条主线分别将镜头对准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一个在追求生存,另一个追求幸福。拆楼民工的戏份最为感人,人物像贾樟柯之前作品那样处于最自然的原生态,但大量近景的使用,给人予绘画雕塑(如《父亲》)的内心戏剧性:一张张黝黑的脸、一个个光着膀子的身躯,蕴含着一个个感动中国的故事,这些故事需要观众来填白。 《三峡好人》中出现了一些新元素,给人惊喜,同时也使观众从压抑中获得调剂。飞碟的情节引人发笑又深思:究竟是移民像飞碟那样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还是飞碟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将移民神速搬家?那个喜欢模仿周润发的小伙子,是一个非常出彩的喜剧形象,他的乐观(也许是盲目的)给阴沉的世界带来了一抹阳光。他的故事稍有情节剧(melodrama)的味道,但跟沉默寡言的三明形成绝佳的搭配。他的出场和离去给了影片必要的外在戏剧力量。另一个年龄更小的男孩,从另一个角度为影片带来了“光明”,他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表述全部通过他爱唱的流行歌曲,如同三峡移民无法讲述自己的故事,由一个“山西好人”来代为转述一样。 说起流行歌曲,那是贾樟柯作品的标志之一。跟《站台》等相比,《三峡好人》中的歌曲在数量上有所节制,在曲目挑选上更耐人寻味。最感人的是三明和小马哥之间互传手机***,一首是《好人一生平安》,另一首是《上海滩》,黄沾的词简直像是为该片度身定做似的。 过去20多年的巨变,为越来越多的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但也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也许是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代价,但至少我们在享受全新生活时,不要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民工,那些到处“讨生活”的外地人,那些跟中产生活极不相称的服装和嗜好(包括老四样烟酒茶糖)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没有。” 浪里看不出,但《三峡好人》为我们看了;分不清欢笑悲忧,《三峡好人》为我们努力呈现了;滔滔江水,浪花转瞬即逝,《三峡好人》为我们记录了。

㈣ 影片《三峡好人》为什么片名要叫三峡好人

这部《三峡好人》被誉为秉承了贾樟柯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风格。不过在影片结尾,该片加上了些许荒诞的意味。这也给影片带来了些许争议。不过,不论风格还是题材,《三峡好人》都是威尼斯非常欣赏的一类影片。
故事阐述观点
《三峡好人》男主角的扮演者韩三明是贾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贾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矿工人、《世界》中乡下到北京的劳工,表现这样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戏。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都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特别的行动能力。韩三明的身影也曾经出现在《东》中,但在纪录片里,他只是三峡变化背景的一部分,只是导演拍摄的一点素材,但在《三峡好人》里,他却成了一个行动着的外来客,一个见证者。《东》在用观点说话,而《三峡好人》则是用故事阐述观点。
镜头展现内心
影片的英文名被翻译成“静物”,三峡在变化,房子街道被淹没在水底,人们离开了旧居,四散到中国的各个地方,旧的生活被改变了,但新的生活还要继续。那些尚未清除的废墟、新居里的摆设、看旅店的老人,都已经从最初的纷乱里安静了下来,在三峡的阳光里透出了生活的气息,影片正是通过四处走动的韩三明的眼睛,表达出这样一种意味。《东》虽然直接记录了主人公的语言,但这样直接表述的感染力是有限的,而在《三峡好人》里,主人公没有向观众刻意说教,而是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内心,用韩三明的眼睛看三峡的人们面对新生活的自我调适,这个江湖风平浪静。
风格流畅平实
影片流畅平实的风格颇为赏心悦目,即便是不了解三峡工程背景的外国观众,也能够感受到那种平静流淌着的情绪。但导演似乎对这样的平静并不满意,特意增加了两处特别处理。每隔一段,导演就会将某一件物品单独抽离出来,在银幕右下方打出说明,并停顿数秒,比如“烟”“酒”“糖”“茶”。而韩三明和赵涛在寻找爱人的过程中,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大白天都看到空中有UFO飞过。影片最后,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了火箭,直冲而上消失不见。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影片有一种荒诞的感觉,与之前的平静叙事完全不搭调,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煤矿工人被强行换上了朋克装束,有些手足无措的茫然在里面。

㈤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

剧情介绍:

三明的老婆是花钱从四川买来的,两人结婚生子后,公安将三明老婆拯救出来,遣返回四川。但在这几年,两人已有了感情,三明决定来四川寻找老婆。

一位35岁左右的妇女来四川是为找老公,老公多年前离开家乡来四川做生意,在找寻老公的过程中,她决定和老公离婚。

一个山西汉子(由贾樟柯的表弟扮演)到四川寻找跑掉的媳妇。他的媳妇是买来的,生下孩子后,被救回了四川。另一个山西女人( 赵涛扮演) 到四川寻找打工多年,失去音信的丈夫。结果,前者那段不合法的婚姻,只好作罢。而后者那段合法的婚姻,在女人找到丈夫,看到他的第一眼时,却被舍弃了。

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一句话评论:

很多外国人仍觉得中国是个贫困的国度,因此贾樟柯的片子拍得越真实,给人的震撼越大———我们自己看了都觉得苦得讲不出话,怎么能指望从小吃牛排长大的意大利人搞清楚状况呢,他们看到那些连面包都吃不上的工人,无论如何也会动一点恻隐之心的。

—— 影评人张小北

画面美丽、故事出众。我们非常感动,非常吃惊。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特别的电影。

—— 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凯瑟琳·德纳芙

《三峡好人》其实是在讲述生命与社会里慢慢流淌的东西,是时间,也是空间,人被它左右着,并悄悄地改变着。

—— 孙孟晋

幕后制作:

导演阐述

有一天闯入一间无人的房间,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满尘土的物品,似乎突然发现了静物的秘密,那些长年不变的摆设,桌子上布满灰尘的器物,窗台上的酒瓶,墙上的饰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种忧伤的诗意。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

这部电影拍摄于古老的奉节县城,这里因为三峡水利工程的进行而发生着巨大的动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无数家庭被迁往外地,两千年历史的旧县城在两年之内拆掉并将永远沉没于水底。

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看拆毁、爆炸、坍塌,在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中,我慢慢感觉到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会绽放灿烂的颜色。

镜头前一批又一批劳动者来来去去,他们如静物般沉默无语的表情让我肃然起敬。

关于剧情

贾樟柯说:“电影的素材,来源于一次三峡之行的灵感爆发,从有了想法,到整理出故事梗概,再到送审,前后短短11天。如果说以前的电影作品是一种慢慢释放,那这次完全是生命的突然燃烧,现在想来都让我心潮澎湃。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老城奉节很快就要被淹没了! 那是一座有狂欢气息的县城,那里的人特别有激情,喜欢交朋友喜欢外地人。比如我在当地遇到一个13 岁的小男孩,他整天不停唱流行歌,《红高粱》和《老鼠爱大米》,非常热情。他们很贫穷,但他们就像被石头压着的草一样,没有穿破石头,自己就蹿出来了。

以前我的电影人物都是‘窒息而死’,苟且地生活下去,而这部电影里的人物都是狂欢而死的。过去我描写的基本上是人面对生存时的压力,从根源看生命。而这次我截取了生命的一个片段。在生命的每个片段,生命都是要延续下去,都是很有活力的。虽然视角变了,但从总体来说,三峡地区还是悲情的,那么少的资源,那么苦的生活,但是近距离地看他们的每一天,每个人都是茁壮的、狂欢的。

刚拍电影时我还年轻,觉得眼前的生活不是生命的本质,所以会去寻找。现在,我觉得生命的本质没有变化,但我会去感受每一天的生活。怎么说呢?譬如在这部电影开场,长江里的一艘船,慢慢开着。然后镜头拉进,我很仔细地拍摄每一个人,一共拍摄了80 多个,有人在说闲话、有的人在打牌,有的人在看手机短信,有的人在算卦。众生相看上去没有什么痛苦,但是镜头一收,其实那是一条很孤独的小船,在长江上漂流着。”

关于剧中演员

电影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有女儿的男人,还有一个有丈夫的女人。和我表弟搭戏的女演员,是一个小卖部的女老板。我们在奉节县城拍戏时,天很热,总去她那个冷饮摊买饮料喝。她见人就笑,没有不笑的时候。但我一直被她笑容背后的苦涩底色所吸引,那种底色,就是她的经历。我请她来演,大家都觉得特别不靠谱。因为角色的经历和复杂——她被卖给人家做老婆,生了孩子,被解救出来后,去跑船,船老板的老婆瘫痪了,她跟船老板有了关系?到了拍摄现场,我给她讲剧情,她还在笑,摄影机开的时候,她还在笑,但开始拍摄的时候,她马上不笑了,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当地一个76 岁的旅店老板,他一个在山麓上走,就像一个民国人在走。他永远戴一顶礼帽,衣着整洁,见人就作揖,说话用古语。从解放战争到现在,那个地方的生生死死,他都见过。拍戏时,我们让他站在县城的高处,在夜色中看着即将消失的县城。他根本不用演,本人就有很多历史讯息,特别好。

赵涛的表演在片中的表演特别好,甚至这是赵涛所有电影里演得最好的一部。她以前一直演少女,这次演中年妇女。她的造型被我们做得特别狠,她被拔光了眉毛,画成中年妇女的纹眉,有一道浓浓的黑印。头发也扎成一个大圈,很老气,整个人看起来老了10 岁。

关于剧中爱情

以前我拍摄的爱情都是顾虑重重的爱情,到现在为止还是如此。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人没有爱情,或者说,没有得到爱情。我觉得没有让人爽的爱情,这可能跟我从中学到现在看到的所有爱情有关。在中学,不能谈恋爱,在大学,爱情是一瞬间、单方面的。

在我电影里,感情也是刹那间的快乐。可能在生活里,爱情不一定是这样,但在我精神世界里,它就是这样的。

“大巧若拙”的叙事手法

本片讲述手法简单朴实,将叙事重点放在故事的每一个小细节上,却又饱含了寓意。

主线条由两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一个是山西煤矿工人韩山明,为了能再次看到自己十六年前跟被拐卖到山西的妻子所生的女儿,他凭着一纸发黄的地址到奉节去寻找妻女;一个普通的护士,独自一人找寻两年来音讯杳无的丈夫。故事在他们的寻找之路上展开。

随着叙事重心的转变影片共分烟、酒、茶、糖四大部分,贾樟柯说这四件东西都是中国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代表了中国人的普通生活,但同时又各有蕴意。这些普通元素不断以各种直接或暗示地形式出现,犹如“静物画”,在“静中”传递深意传达感情。

本片仍旧采用方言对白,用朴实的方言传达底层人民被迫离开家园的沉重主题。贾樟柯沿用其一贯坚持的“朴素手法”,不做渲染夜不煽情,只是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点到为止。故事结尾,那些在奉节的拆迁工人,和山西矿工一起背上包袱离开家园,为了生存找寻新的驻足之地。苍凉的歌声中远处有人在三峡高处独走钢丝。这是影片中最后悲壮煽情的一幕,也是唯一的一幕。
花絮:

·影片的片名来自布莱西特的《四川好人》

·本片的英文片名为“静物”。

·贾樟柯同期拍摄的记录片《东》在用观点说话,而《三峡好人》则是用故事阐述观点。

·贾樟柯说:“三峡是一个江湖。来来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码头。”也许正是这个江湖吸引了他,在拍摄纪录片《东》的同时,拍摄了这部故事片。

·本片男主角的扮演者韩三明是贾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贾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矿工人、《世界》中乡下到北京的劳工,表现这样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戏。

·本片对音乐的选择可圈可点,电影结束后,影片中那个以“发哥”为英雄榜样的“小马哥”的悲剧还在脑海里摇晃,此刻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中的这首主题歌,再次在影片中响起,令人倍感悲凉。

·本片在威尼斯选片工作结束以后,因为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关注和坚持,终于在最后一刻完成影片的后期制作,赶上电影节的末班车,最终以“惊喜电影”的身份入围竞赛单元。最终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大奖。

㈥ 三峡好人 影评



我不知道那些997的台湾打工者有着怎样的家庭,每年短暂的探亲时光会怎样度过。
据说这些年,那家企业经营状况不好,很多人离开了那里。
希望他们现在不那么辛苦,可以多陪陪家人。祝他们幸福。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转载请联系作者:混沌指纹。

㈦ 《三峡好人》讲的什么意思啊

《三峡好人》讲的是:三峡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的重庆奉节县城,迎来一男一女两个山西人。一男一女,一个是为了找回老婆,另一个是为了找到老公。

本片延续贾樟柯一贯对故乡及底层的情感,讲述两段挽回和舍弃的爱情故事。三峡建了,奉节要拆;一个在建,一个在拆。没有人说拆就不该,建就理所当然。所以沈红的拆,与韩三明的建也正是这个非常时期的主旋律,人们被这个旋律所牵制着,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故事以及拆迁中的奉节是急剧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7)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主题扩展阅读

获奖记录:2000,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三峡好人》,获奖;2007,第17届特罗姆瑟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三峡好人》,获奖;2007,第1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贾樟柯,获奖。

2007,第1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电影奖,《三峡好人》,提名;2007,第1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原创音乐奖,林强,提名;2007,第7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奖,《三峡好人》,获奖;2007,第7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贾樟柯,提名。

㈧ 三峡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1、叙事主题:变化的中国。

贾樟柯电影的中心主题是变化,不仅是《三峡好人》,从《站台》到《世界》,贾樟柯一直关注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通人的生活变化以及情感方式的变化。在《三峡好人》中,这种变化更直接:故乡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贾樟柯说,“我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描写变化中的中国。因为,不管是中国经济加速度发展也好,社会生活迅速发展也好,这种精神的变化说到底是我们国家现代化的问题。”三峡工程全国瞩目,三峡拆迁的影响是超出本地的,所以贾樟柯以两个山西外来人寻找的目光来看待拆迁中、变化中的三峡。这是一种正在消失的现实,它深具中国当下特色:各种各样的拆迁,或许是发展的代价,带有现代化逆程中特有的过渡性质。拆迁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也不是一个通过个人的反抗就可以遏止的过程,拆迁就这样渗透到了最普通的人的生活之中。在影片中,贾樟柯对这一变迁的态度仍然是客观面对、尊敬现实、反思现实。他面对奉节老城的目光有些恋恋不舍,无奈的伤感和浓浓的乡愁替代了批判的锋芒。比如在影片中,摩的司机指着茫茫江水懒懒地对韩三明说:“停在那里的那条船,我家原来就在那里,早就没有了。”韩三明说:“你知道淹了还带我来(麻幺妹的老家)?”小伙子气愤地回答:“又不是我叫它淹的。”再比如“小马哥”对韩三明说的那句经典台词:“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了,虽为我们太怀旧了”,“一个两干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拆了”。我们的生活在经历剧烈而快速的变化,钱越来越多,开放性和发展方面越来越多,但是生活有没有更好?人有没有更好?这正是贾樟柯提出和思考的问题。

2。叙事背景:小县城,大世界。

贾樟柯擅长表现小县城的生活世界。在以往的作品中,贾樟柯关注的是故乡小县城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变化。作为一个出生于七十年代,故乡生活剧烈变化的见证者,在现代文化中传统文化撞击的漩涡中无法自拔的小城人,他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很有价值的反思。他的早期作品几乎都是在山西汾阳拍摄,把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和作品本身融为一体,塑造出独特的美学风貌。由此,“县城影像”成为贾樟柯的标签,也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一种另类的叙述文本。这与导演本人出身于小县城有密切的关系。贾樟柯说:“城镇带给我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信心,这是我从县城里吸收到的最大的营养。这使我不管走到哪,都能有一种勇气。”从《世界》开始,贾樟柯走出了山西,虽然他把场景搬到了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仍然是小县城式的生活。《三峡好人》同样如此,与其说它是在反映三峡地区的人民的生活,不如说是一个县城的镜像,他通过奉节这样典型的南方老县城展开中国社会的全景:拆迁、人口贩卖、黑社会、失地百姓和征地政府之间的矛盾,这些社会问题显然不仅仅是山西、四川或重庆的个案。

中国的县城是城市和农村的交叉地带,它既有现代性因素又有乡土文化的传统,它的社会形态的变迁,最集中地折射出近二十多年来中圉现代化进程的真实面貌,是中国社会蜕变的最生动体现。贾樟柯的电影不仅为中国小县城刻画了典型的形象:灰色、嘈杂、了无生机、充满垃圾和废墟、夸张的小商业景象等等,他还进一步深人到这种县城人的生活状态:小人物的蜉蝣人生———种流浪者式的边缘化的特殊生活。比如韩三明在三峡遇到的一群民工、沈红在路上遇到的找工作的小女孩,还有被人利用的英年早逝的“小马哥”等等。他们在时代变迁的波涛里无力地漂流。

3。关注对象:小人物与弱势群体。

《三峡好人》刻画了一群最最普通的移民形象,就连韩三明和沈红拘身份也是普通的矿工和护士。关注生活在小县城的底层人物、边缘八物是贾樟柯作品一贯的特点:《小武》里的小偷小武,《站台》里的歌舞团演员,以及在《任逍遥》中的社会问题青年等等。把镜头对准底层人物的导演不止贾樟柯一个,贾的特点在于真正赋予了这些普通人一种生命的质感、青春的质感,在灵魂上与他们平等对话,最大限度地揭示他们的真实状态,表现出一种极大的尊重,没有俯视,也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同情。贾樟柯说,“无论如何,我想通过它(电影)去挖掘和展现人民之中蕴藏着的进步的力量。”与过去作品不同的是,《三峡好人》的主角在性格上有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韩三明和沈红的行为中,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有了主动了断的勇气,他们都做好了所有承受结果的心理或物质准备,而不是像《站台》或《世界》里的人物随波逐流、盲目地被生活的变化摆布。

㈨ 谁能给解释下《三峡好人》这个电影想表达什么

《三峡好人》(Still Life)是一部剧情电影,影片由贾樟柯执导,赵涛、韩三明等人主演。影片于2006年上映。影片讲述了煤矿工人韩三明和女护士沈红从山西来到重庆奉节,分别寻找到了自己已离开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别两年的丈夫。

阅读全文

与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主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