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主角 > 电影喜宴影评主题

电影喜宴影评主题

发布时间:2022-10-20 18:58:23

㈠ 求《喜宴》影评。不要百度乃种的。

喜宴
影片一开始引用了一句中国的谚语:“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很巧妙得把我们带进了李安的哲学世界。作为一部几乎是以写实为主的文艺片,让其有一个不那么枯燥的开头,导演李安煞费了苦心,归亚蕾优雅的声线道尽了一封母亲长长的思念,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和许多反应中国人在美国生活的电影一样,导演还是以灰色的色调带我们走进了微微的房子,一个不能给人住,但是可以给中国人住的房子。房子里面的微微虽然物质上几乎什么都没有,但是微微有梦想,就像她画得那样,布景破败而凌乱,但每一幅画中都有鲜亮的颜色——红!火热的红,中国的红;那炙热的美国梦。国伟与微微由钱谈到了人,又由人谈到了情,让观众感觉到了在那无望环境下的一种悲凉的温馨。最后微微用梦想的绘画抵了现实的金钱,也注定了两人从此纠缠在了一起,因为微微真的爱上了这个特别的男人。
王尔德说:“解决贫困最好的方法就是赋予每个人鲜明的个性。”微微虽然窘困,但是导演用金素梅这样有着母系氏族领袖气质的女人来扮演微微,显然我们不用担心微微的命运,因为这样的人的未来只有美好或是非常美好,微微代表着一种精神,整整一代中国人在美国坚强的奋斗的精神。
然后导演带观众走进了主题,一对普通的美国同性男子的生活。入夜前的赛门对国伟的一吻,给影片蒙上了沉重的基调,随之而来的是有些苍白无力的故事,内容虽不错但都是意料当中,就算是所谓高潮的“喜宴”也无法吊起人的胃口,因为那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反倒是那个莫名其妙的毛妹,几声莫名奇妙的歌剧,倒是至今不绝于耳。艺术就要超脱现实才能称之为艺术,这段曲高和寡的插曲,实在是超脱的不能再超脱了。
从国伟的父母下飞机的那一刻起观众们就在期待结局,也就是俩个老人对国伟同性恋者身份的态度,而以风烛残年示人的高老先生,也让我们担心起他的命运,不是未来的美好与不美好,而是知道真相后的生与死。在这里导演这着重表现了高老先生的复杂背景,也是为了体现大时代下的一些人物的缩影。影片所带有的时代主题也不再是只有悲与喜,新与旧,情与爱,真与假,又多上了国与家。
一个再中国的故事到了美国去也会有一个好莱坞似的结局,结局美满的让看惯了沧凉的收场的中国观众可能有一点不大适应。但这就是美国,她如此美丽,值得为之奋斗。

㈡ 你觉得电影《喜宴》中最后爸爸过安检的动作有什么含义

光是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布光是电影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从表达环境氛围上,用光线来体现人物的内心状态,对光线的拍摄非常讲究。伟同和赛门的多个场景都在昏暗的空间里,两个人的脸部布光是一明一暗的效果,对比很强烈,昏暗的光线下,暗喻了两个人的同性恋关系不能够被公开,增添了两人的生活压力。片尾在安检时,伟同的父亲举起双手,这一动作寓意深厚,运用象征融合的太极动作表达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结尾行云流水,含蓄深远。

㈢ 《喜宴》的影评

去豆瓣找,有好的

㈣ 《喜宴》的影评

李安想要通过《喜宴》来传达一个观点:对长达五千多年性压抑的一种释放。所以,李安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和一句台词:“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这句话很放屁!
五千年前的中国实行抢婚制、三千年前乞丐都有妾,一千三百年前,男女可以随意苟合,七百年前约束寡妇不能改嫁....怎么到李安的嘴里,就特马的五千年了?
李安为什么要拍同性恋题材的《喜宴》?
因为他不认同中华文化,认为西方的同性恋是自由是平等是民主的具体体现!中华历史上的确有同性恋,但那是被认同的行为吗?并且,古代的同性恋都是性压抑的结果吗?更多的是那些不愁吃不愁穿的达官贵人们在寻求的一种刺激吧!
李安这个对中华文化一无了解的人,竟然拍一部讽刺中华文化并且还得到国人的认同?我只能说,李安以及认同他的人,都是辣圾!

㈤ 喜宴影评专业影评

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又包容。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
该片在题材上延续了导演李安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伦理道德冲突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复杂的人际情感纠葛的关注。影片前半部分的铺排也许会让人觉得它埋藏的火药引子足够去炸毁一座囚禁个体几千年的伦理建制,其间叫人咀嚼玩味的问号俯拾皆是。但李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所显示的,不是去肯定或颠覆任何道德价值观的思想锐度,而是其气定神闲的叙事能力。李安的出色之处在于能把这诸多线索加以巧妙编织,并在一层一层展开故事,推向戏剧冲突高潮的同时,对各种人物细致到位的刻画和对诸多价值、情感的裂缝用一种普遍的“爱”的名义来小心翼翼的加以平衡

㈥ 急!求电影《喜宴》的影评(一定要结合法律啊)

《喜宴》,一个热热闹闹的名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中间还伴随着一套似乎很和谐很管用的中国式的处世哲学。但是这么一部电影,却看得我从里到外的透心凉。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组简单、直接而又不可调和的矛盾:儿子是留美白领,父母是传统老人;儿子是gay,父母盼着抱孙子。同性恋,无论在传宗接代的意义上还是这种感情模式本身,都不可能见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威力强大的家庭伦理,深入无意识的文化-心理因素,以及对父母那份浓浓的亲情,都成为了儿子的羁绊,他不能摆脱责任,更不能斩断亲情。按照老外的处理方式,这或许可以作为黑格尔式的悲剧——个人自由与亲情责任的冲突,最后至少牺牲掉一方,冲突和解,对立统一,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合题,至于倒霉的那个,也就是悲剧之所以为悲剧的意蕴所在。但是中国的方式不喜欢搞的这么惨烈,大家各退一步,海阔天空:父母包容儿子的性取向,儿子媳妇离婚但留下孩子确保血脉流传。

然而,这真的高明么?

先从“喜宴”说起。

这是一场典型的中国式的宴会,充满了中国特色的喜庆气氛和娱乐手段,也许今天的婚宴未必都是如此,但我并不认为导演有所夸张,更毫不怀疑类似、甚至更过分的场面今天依然在上演。只是,当导演像一个形式主义者般“让石头成为石头”,当他使这熟悉的生活与我们拉开距离、而又完整地呈现出来,我们才会发现:这是一场何等糟糕的宴会,疯狂,混乱,龌龊,荒诞……连导演李安也忍不住安排一个桥段亲自发表议论:
一外国客人不解地说:“我原以为中国人都是内向的数学天才。”
一中国客人(李安客串)说:“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sexual-repression)的结果。”

一语中的。

性,在中国一直处于尴尬的分裂的两个极端。一方面它作为实际行为被视为肮脏的、丑恶的,因而是避讳的,难以启齿的;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却是无比的光明正大冠冕堂皇,以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至于我们理直气壮地三千佳丽妻妾成群。而横亘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正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儒家伦理。

本文无意深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多论证,血缘亲情对于中国文化确实有着奠基性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从这个起点出发如何分裂出两种对待“性”的极端态度。血缘的根本意义绝对不在于兄弟姐妹团结友爱,而在血脉延续、家族繁衍,还是性的作用和意义所在。但仅止步于生物性层面,作为一套伦理体系的地基格调不高说服力也不够,于是由血缘而自然生发的亲情成了更为重要的理论支柱。在这种温情脉脉的情感基础上,又建立起礼法、政治……如此这般。在礼仪的楼阁之上,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伟大使命,鄙俗原始的“性”才被理解为一项光辉的事业——作为手段,经由它目的的高尚而获得自身的合法性。又为了与这种高尚相统一,具体的行为、过程的意义则被遮蔽,性成为了一个虚无的概念,一个抽象的空壳。然而,无论怎样拔高、抽象一种形式上的意义,性本身是不能被省略的。天子种地仪式可以自欺欺人地祈求丰收,但谁也不能不做爱就生出孩子。背谬就出现了:性作为繁衍种族的必要手段,是文化的一块基石,但是性活动本身却又与这一文化中的道德准则相冲突。(我们的文化多么有趣!)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分裂:作为工具的性在礼教的粉饰和抽象中被抬高,而房中之术、床帏秘事则要压抑和避讳;性活动本身成了对目的有害的副作用,两个人的愉悦成了为一个没来的人而辛苦。更可怕的是,当这套伦理不能再靠一个假设的情感来维系,就意味着从本我到超我的阶梯全部被抽空,礼教成为一个僵化的空中楼阁,从自然情感出发的体系反而与自然情感对立。这时,如果你再想追溯仁义礼智的根基,或许竟然直接跌落到本我的世界——没有温情和人性,完全是赤裸裸的动物性。

五千年的性压抑,多么辛苦,多么不易,可能只有喜宴是最好的释放了。宾客们可以起哄、灌酒、揩油,新人则被要求表演意味丰富的小游戏,在喜庆气氛的掩护下,谁也不用承担道德败坏的责任,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应当。然而,不用精神分析都能看得出来,这些行为的目的绝不在于营造喜庆,而是使性在这样的场合中,成为可以被谈论的东西,可以被娱乐的东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分享的东西。这种分享又不是把性当作正常、必要、健康、美好的东西来分享,而是把某种平时因龌龊而避讳的东西在这一特殊场合揭露出来,供大家宣泄和戏谑。(正如我们传统中对性的避讳也不是由于尊重个体的隐私,不是把性的私密作为道德的合法地位,而是恰恰是由于性在道德上的卑下地位。)在喜宴上,泛滥着人们的压抑的libido,欺负伴娘的传统无非是小规模的性欲放纵,而闹洞房的压轴大戏则充斥着欲望的变态演出,客人们不知羞耻地张扬着自己的窥私癖,而新人则自愿不自愿地充当暴露狂,一场当众的情趣游戏,而谁也看不到自己的丑陋——禁止即引诱,越禁止越引诱,得到才越刺激越满足,过度压抑的欲望在难得的婚礼机会上、借助扭曲的游戏形式宣泄出来,就像经过高压水枪的小孔喷射而出,或许这种刺激竟也不比今天的开放来得逊色?难怪人们千百年来乐此不疲。

接着上面的论点:性只有在传宗接代的意义上才获得它的合法性甚至高尚性。来看看父亲这个形象。

可以说,在电影前面大半,父亲不过是一个传统的老人。抱孙子的愿望竟可以使他从鬼门关上挣扎回来,开头的这一笔似乎暗示出传宗接代在他心中非同寻常的分量。但总的来说,他与各个影视文学作品中的老人没有太多不同,因而,他的传统思想,他的业余爱好(书法),他在妻儿面前的绝对权威,他的虚荣爱面子,他抱孙子的强烈渴望——他身上的一切特质都是我们有些不喜欢但又绝对可以理解接受的,就像我们身边的老人;以至于我们真的相信,以这个老头顽固的思想、急躁的脾气和脆弱的身体,儿子若坦白自己的性取向,无异于间接弑父——足够他一气归西。

电影中多次出现父亲半躺在椅子上小憩的情景:老朽的躯体,僵硬的表情,似乎随时会断掉的呼吸,让人厌恶;然而就是这个腐朽陈旧的思想同肉体,却又时时营造着压抑的气场,让人恐惧。有一场戏儿子看到睡着的父亲,忍不住去探了探他的鼻息,这一刻,他或许真的希望父亲死去,这是他潜意识中的弑父的邪念,是他对沉闷的传统的反叛。父亲睡觉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那是一个让人尊敬而又反感,让人想摆脱而又欲罢不能的传统,一套已经老化、腐朽而又顽强发挥着压抑和震慑作用的观念,那是深入我们血脉的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

于是我们真的相信了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就是这样一个象征,我们也许会责怪他固守着传统观念而不顾儿子个人的幸福,但是我们又可以理解和包容他,这样下去故事就成了老套的伦理片——两代人双方都没有错,却都过得如此辛苦。

然而,情节出现了突转:原来父亲懂得英语,原来他早已得知儿子安排的整个骗局,可是只要不影响他传宗接代的大业,他竟可以因势利导、将错就错,默许这场戏演下去。或许有人认为父亲与Simon的谈话是父亲对同性恋的理解,是矛盾委婉的解决,因此有些感动了;但在我看来,一贯可爱的郎雄爷爷却从未像这一刻如此让人恶心!父亲通过英文勘破了儿子的秘密,但是最终用中文道破了本心:“要是不让他们骗我,我怎么能抱得上孙子呢。”只要能抱上孙子,他不管事情真假,他舍得牺牲儿子的幸福,他也不考虑儿媳妇的处境,他甚至比普通的传统老人做的更绝——艰难地(我想应该是艰难的),默默地吞下儿子同性恋的事实,然后自己痛苦、也看着儿子痛苦地把戏演完。只要他能抱上孙子,一切都值得。在一个更崇高的目标(传宗接代)的感召下,个人幸福是无关紧要的;与一个更高的道德标准(孝,无后即不孝)相比,骗婚行为的不道德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高尚的、抽象意义的“性”的统筹下,具体的、甚至与传统价值背离的“性”(同性恋)都是无伤大雅的。他不介意儿子与一个不爱的女人结婚,然后又包容儿子与同性享受真爱;而这在本质上与传统的娶妻生子,然后在外寻欢有什么不同?戳穿了所谓的温情,其背后只是可怕的动物性——儿子不过是生育的工具,儿媳或许连工具都算不上,不过是一个可以随时替换的零件。这样的父亲让我凉到心底,如果他还表现得温柔敦厚的话,那只不过是这种文化熏陶出的一贯气质,以及他还有颗感到些歉疚和包容的良心。

更可悲的是,我又不能说这样的父母是完全不爱儿子的。在婚礼之前,他们与儿子拥抱嬉戏,咬他的胳膊,叫他“小胖”,那一刻时光倒退,真的是天伦之乐,舐犊情深,我毫不怀疑这样纯真自然的亲情——这原本应该是我们的伦理学的起点和追求的幸福目标,然而它却演变成了对人的压抑和毁灭——回到传统立场,传宗接代的大业绝没有让步的余地。其实父亲也年轻过,也逃过婚,不过小小的反抗很快就被强大的传统招安,或许只要结婚对象不是那么难以接受,父亲是乐于承担延续香火的使命的。对于这一文化传统,他认同了,承担了,并且规范内化为道德,他律变成自律,他又成为了传统的卫护者,去继续压迫下一代人。我想,父亲不是死板的,他有感情、有爱,也会感到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但是他还是站在传统一边,不由自主地。他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能改变什么——永远不能越界而出。

就这样,围绕着传宗接代的伟大蓝图,所有人都在演戏,还是戏中戏。先是儿子等人合伙骗父母。当父亲发现骗局而又装作不知,他就在更高的层次上骗着所有人。但父亲也不是全知的,母亲后来也知道了儿子的取向,父亲未必知道母亲这一发现,于是母亲和儿子合伙对父亲构成了欺骗。父亲不知道儿媳要堕胎,母亲知道却无力阻止,这就是儿子和媳妇对父母的又一重欺骗。最后矛盾解决时,儿子说:“我终于告诉他一件真事了。”岂不知父亲知道了多少真事,又告诉儿子多少?我不否认生活中有时需要欺骗,但是如此登峰造极,恐怕真是印证了鲁迅先生的断语——“瞒和骗”,不仅适用于以阿Q为代表的国民性,在评价《喜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一方面同样准确。个体间的情感需要重重的隐瞒和欺骗来维系,而每个人在行骗和受骗的虚假中竟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一个谎言的系统里,元素间却构成了和谐平衡的共在。这或许是中国文化的某种悲哀,但也可能是中国文化的精妙所在:如果我因相信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我可以通过善意的欺骗传达了我想给予别人的体验,那么真实本身的重要性又有几分呢?而且经过多个主体间一层层一环环的瞒和骗,真实早已无处可寻。

(以上不是反语,是我真的难以判断,瞒和骗的技巧、构造的关系、达到的效果,其复杂性都超出了我的智商所及,或许到真是个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可以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即故事的矛盾究竟如何解决,以及这是否是中国处世哲学的高明之处。

在我看来,矛盾的解决是儿媳妇威威个人的、偶然的选择——电影给出这样的转折就像哲学上“危险的一跃(leap)”,就像乔伊斯的顿悟,就像禅宗的棒喝。或许出于母性焕发,或许根本没什么理由,威威与伟同离婚,但留下孩子并独自抚养长大。这个转折完全不能从之前的情节推断出来,也就是说它不具有必然性,威威的选择与伟同、伟同父母没有任何利益的或情感的关系,她选择堕胎倒是合乎逻辑的——骗局撑不下去了,那么结束,分手,也没有必要留下孩子。而她的选择只为她自己,她要孩子,但不是作为高家的生育工具。就在事情按照逻辑推演无法解决的时候,导演抛出一个偶然性来解决,显然,威威的选择根本不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那也不是她的处世哲学。父亲最后那句“高家会感谢你的”是我观影的最后一个冷战,与威威相比,这话是多么庸俗和低下。这是哪家哲学的高明?这是哪种文化的胜利?

㈦ 电影饮食男女影评3篇

饮食男女影评1

记得以前文艺在我心里还有点影子的时候,最喜欢《蝴蝶》内种单纯美好的小温情电影,可是还是没挡住命运的安排长成了一个吃货,最喜欢的片段变成了《饮食男女》开头的内段,最爱的台词是,我感觉我好像没有什么童年的记忆,除非把他煮出来。

从味蕾的认同到思想的认同,无法拒绝娓娓道来的李安,也无法拒绝电影和生活给你带来的惊喜跟无奈。就算是最亲的人,你也无法左右他的生活,就算你做好了觉悟为亲情而付出,放弃了阿姆斯特丹,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他想要的陪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他在你的生活里分量越来越轻的时候,不知不觉,你在他的生活里也会越来越不重要。

就算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也可以各过各的生活,心里产生的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其实不需要谁为谁委曲求全,就算突然宣布,就算离开追求自己的生活,也不会切断血缘跟亲情。生活不是做菜,不能等所有食材都准备好了再下锅,本就应该酸甜苦辣各尝各的味道,互不干涉,不影响彼此做的决定,只在他需要分担的时候一起分担,在他需要分享的时候一起分享,这才是家能够温馨喜乐的基础,也是我在努力的方向。

我不知道94年,人们看到这部电影的感受,甚至不知道,4年前的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感受,但是现在的我觉得,这还是一部小温情电影,讲述着生活会抛给你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不管面对或者逃避,还是有一天要面对,虽然有人出现,有人离去,就算生活乱成一团,就做一顿丰盛的晚饭吧,把你的感受煮出来,把你的快乐吃进去。

饮食男女影评2

《饮食男女》是导演李安继《推手》(1992)《喜宴》(1993)后的另一部作品,也是其“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在其中,导演李安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拍摄风格,以客观,理性的眼光表现着家庭的矛盾与冲突,凸显着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其中父亲这一形象的三种不同对待问题的选择,是对当代父亲的影像表达。本文从《饮食男女》入手,谈谈对导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的个人浅解。

首先要谈的就是题目,一个电影的题目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概括。对于这部电影的题目,导演将“饮食”与“男女”分别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字体。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别具匠心的安排,暗示着电影的主题:“明为饮食,暗写男女”。饮食在片中作为线索,紧扣着剧情的发展;男女关系则为电影的主要叙事内容,作为整部电影的血肉。从开篇的“朱爸”精湛的厨艺开始,到结尾“朱爸”与家倩最后回到饭桌上都与饮食有关。整部影片总共描写了六次吃饭的场景,每次吃饭都紧紧相扣,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朱家很有意思,几乎每次吃饭都有一个人宣布一件事情。这也侧面反映出了中国这种家庭的餐桌文化。第一次吃饭,家倩最先提出了想要离开家,交代了朱家的家庭情况,介绍了锦荣,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做好了铺垫,买下了伏笔。第二次吃饭家倩提到了房子问题,她的积蓄打了水漂,朱爸说:“你还可以继续在这里住下去”,为其结局做了伏笔。第三次吃饭,家宁宣布离家。第四次吃饭,家珍宣布了离家。第五次吃饭,朱爸宣布了与锦荣的关系。在这几次吃饭中,第五次吃饭是最具闹剧性质的一顿饭。在这次吃饭之前的混乱,从两个女婿抓鸡的乱,到朱爸做饭的频频失误,都预示着这次吃饭会发生不寻常的事情,是一场闹剧。第六次吃饭,只有朱爸和家倩,作为电影的结尾,深化电影的主题,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其次,对于朱爸和锦荣的关系,第一遍看这个电影,很多人都会感觉到很突然,很不可思议。其实,导演在情节上早已做下了安排。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导演是如何安排细节,一点点抽丝剥茧,向观众讲述这个感情故事的。第一,在影片的一开始,朱爸在做饭时就接到了一个电话。我们所能听到的只是朱爸和一个女的在交谈。这时候,朱爸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鱼红烧了可惜,最好清蒸。”而在接下来锦荣第一次出场时,姗姗说了一句话:“妈妈把鱼煎糊了”。从这一点可以知道,朱爸打电话时,电话的另一头是锦荣。除此之外,朱爸还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今天不说,哪天说呢?”在第一次吃饭的时候,朱爸一直想说话,但总是被打断,朱爸想说什么呢?这便是第一处的细节铺垫。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至少知道朱爸和锦荣之间有内容。第二,在温伯伯住院后,他对家倩说了一些话,其中有一句是:“你看你爸,憋了一肚子的心事,感情,说不出来。”作为朱爸这样年过半百的人,早已是到了安享晚年的年龄。他却憋了一肚子的感情,也许你会说,他可能是舍不得女儿一个个的离开自己,他心里装的是对女儿不舍的感情。但是,在中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作为父亲,对女儿出嫁不可能会像女人一样柔情,顾虑太多。这时候你要注意到,朱爸是单身,那么他憋得一肚子的感情应该是男女之情。第三,在朱爸给姗姗送便当之后,有一天姗姗没去上学,这时候锦荣找到了朱爸。锦荣问朱爸,她给姗姗做的便当朱爸如何处置了,朱爸说自己吃了,锦荣表示不好意思,让朱爸这样一个大厨吃他做的便当,朱爸说了一句话:“吃只是一种心理感受,我吃的很高兴。”这里进一步揭示了朱爸和锦荣的关系。他感受的是对锦荣母女的照顾,像丈夫一样照顾锦荣,像父亲一样照顾姗姗。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设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构。导演在一开叙述,铺垫的人物与情节,在结局全部逆转。彻底打破人们的理性常规,带给观众出乎意料的感受。第一,在一开始,家珍就表示了自己的想法,在三个女儿中,她是最想离开这个家的,然而,到结局时,他都没有离开这个家。第二,家宁是家里最小的,她最不可能离开家,在一开始,她自己也提到了这一点,然而,她去是三个女儿中第一个离开这个家的。第三,在第一顿饭时,家倩对锦荣说:“你就是我们家第四个女儿”,可结果,锦荣却成了自己的“继母”。第四,家倩在三个女儿中长得最漂亮的一个,都以为她不可能是单身,都以为最后嫁不出去的会是家珍,然而到结局,却是只有家倩没有嫁出去。第五,家珍本来说要跟父亲一辈子的,可到最后也走了。这便是导演设置的巧妙之处,开始的铺垫与结局完全逆转,更加突出了剧情矛盾。除此之外,在男女的关系之中,导演巧妙的设置了的几组男女关系中,都是二女争一男:索菲亚与家倩争雷蒙,家宁与小芝芝争中国伦,锦荣与梁伯母争朱爸,家珍与锦凤争李凯(虽然是家珍虚构的),家珍与家倩争父亲。

在三个女儿之中,我认为家珍很有分析价值。朱爸丧偶,家珍作为三个女儿之中最大的,便自然就接替了母亲的位置,主动照顾两个妹妹和这个家庭,把父亲比作孩子一般,需要人“哄”,家珍所住的房间是母亲生前最喜欢的房间,她想要照顾父亲一辈子。这便要提到“埃勒科特拉情结”了。这不仅仅和她丧母,作为长女有关,还与她感情的经历有原因。在家珍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一份爱情。她是个化学老师,她所讲课的班级中全部是男生,没有一个女生,并且,她办公室中的人还都是上了年纪的中年男子,这更加加重了她对激情的渴望,渴望得到一份充满激情的爱情。这种感情的压抑使她难以忍受别人看起来平常的猫发情的叫声,更难忍受别人通过唱歌交流感情。当她发疯版将音响抬到窗户旁,并把音量挑到最大,第二天全新的打扮,并在那群男生的“情书”刺激下,大声说出自己的“爱情告白”,这一刻,她的感情完全爆发,得到了宣泄。而在学校教师之中,最有激情,能满足她这种渴望的只有一种老师——体育老师。

在这三部影片中,最突出的角色便是“父亲”这一角色。在传统文化中,父亲的角色是家中的核心。中国家的文化特质便是“家”中的“父权秩序”。父权(家权)秩序不可侵犯。子女的义务便是传宗接代,孝顺父母,奉养天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是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代表。而在李安的影片中,尤其是饮食男女中的“恋父情结”与家的权威产生微妙的关系。在《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三位父亲都有着不同的事业。《推手》中的父亲是一名太极教练,《喜宴》中的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而《饮食男女》中的父亲则是一位大厨。这三种父亲形象便预示着三种父亲不同的处事原则。《推手》中的父亲体现的是外在的抗争,在父亲去餐厅打工遇到困境时,他选择的是以暴制暴,用力量去抗争。而《喜宴》中的父亲体现的却是沉默与隐忍。对于自己儿子的三角畸形恋情,父亲选择了隐忍。结尾时,父亲过安检时举起的双手暗示着父亲的“投降”。父亲是一名军人,一辈子没有对“敌人”投降,却对儿子的爱情无可奈何。《饮食男女》中的父亲选择了自我解放,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的幸福还是要靠自己把握的。在李安的电影中,明显地凸显了中西方文化冲突。第一,养儿防老的观念被打破。在《推手》中,儿子与外国人结婚,自己与儿媳的强烈文化差异使得儿子处于尴尬的境界,“推手”中的父亲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儿子是给不了的。第二,传宗接代的观念被打破。第三,孝道的尴尬。第四,冲突的解决方式—妥协,这是典型的中式处理方式。

饮食男女影评3

说起他的名字,最先想到的是他那儒雅温和的华人面孔,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温文尔雅的男人,却叱咤海外电影市场以及好莱坞。谁曾想到这个内敛沉稳的男人曾失业6年在家中充当全职家庭妇男,但生活的磨练丝毫没有让他放弃电影梦想,而是如璞玉般经过岁月的打磨渐现价值。他导演的片子不多,可是几乎部部出色,获得极大的肯定和反响。他曾三次捧得奥斯卡小金人,带给华人电影人无比的荣誉和喜悦。他不仅是整个亚洲电影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华人影坛的传奇,他就是李安。

从第一次代表华人站在奥斯卡的舞台上凭借《卧虎藏龙》获得最佳外语片奖,捧回第一座小金人时,他就注定开始书写他不平凡的电影人生。那时我上初中,是我看过的他的第一部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场竹海斗剑的戏,以及玉娇龙最后纵身一跃的解脱。那时候虽极喜爱看电影,但却因为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树立完全,很多佳片未能领略其深刻内涵和寓意,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热爱电影,也使得我之后欣赏了许多李安导演的佳作。大学时候,因为喜爱优质偶像王力宏而去看了《色戒》,这部被媒体炒的脱离作品本身的影片看完后让我感到压抑,也使得我开始好奇李安究竟是个怎样的导演,他的影片为何如此直击人性深处,充满矛盾与隐忍,压抑与释放。随后看完它的《断臂山》后,我彻底开始折服于李安,他将世俗难以接受的男同性恋拍的如此细腻,整个画面那么唯美,也让我开始理解和感动于同性之爱的伟大和隐忍,与《色戒》不同的是,他将人性与本能的碰撞以及同性间的爱情、异性间的情欲表达的极其细腻深刻,那种不被世俗所接受理解的感情,微妙之处只有看完影片后仔细品味细节的人才能引发思考和认同。而他的其他作品,如:《理智与情感》丝毫看不出是出自华人导演所导,他竟也能如此融入进西方的文化和视角里拍出完全属于他们的影片,也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刻画的炉火纯青,与西方文化生活形成别样的碰撞。而我着重要评析的就是李安成名前早期的三部作品,处女作《推手》,口碑极好的《喜宴》,以及被誉为经典之作的《饮食男女》。

《推手》与李安其后导演的《喜宴》、《饮食男女》并称为“父亲三部曲”,都是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境遇。在李安的这三部曲中,观众都能体会出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击。《推手》这部电影,就以现代人的目光,观察和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生活规则的冲突。影片的开场很特别,没有一句台词,单单几个镜头就交待出了整个影片的核心矛盾,一个穿着大马褂练着太极的老人和一个对着电脑不停敲字的美国主妇,不同生活习惯和狭小的房屋空间下,已经让观众感受到了那种格格不入与不和谐的压抑感,也正是由此引出了一系列家庭矛盾的故事。其实在影片发展过程中大家都想过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点,我谦让你一点,但矛盾仍然存在,最终李安温和的选择了忽略这个矛盾的激化,只是用了一种隐忍和无奈的视角,化解了矛盾的尖锐。这一点,也正是导演李安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冲突是当时大批在外华人需要面临的问题,他用电影给大家提了一个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选择融合和理解,就好像太极中的“推手”,彼此制约,掌握平衡,以柔克刚,虽然本质上,还是一种对抗。电影的结尾尤其令人深刻,两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到一起了,这个本该是个圆满的结局,导演李安只是让陈太太轻轻答了一声“没事”,就把无尽的惆怅留给了荧幕前的观众。

《喜宴》是这三部中我尤其喜爱的一部,相比于第一部《推手》中中西生活方式和老年人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不同,《喜宴》里的文化矛盾不只是中西文化,还有传统与现代思想,新旧两代人观念的代沟,以及同性之爱与传统婚姻模式的碰撞。看似矛盾点很多,可是李安电影的一大特点就在于“简单”,故事说得清楚明白,谁都能看懂,矛盾冲突简单明了,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但是情感充沛,富于人情味。矛盾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表现和拓展的空间就很丰富,始终在探讨,很能打动人心。就像《喜宴》,故事情节清晰简单:老人上了岁数,盼孙子,偏偏自己唯一的儿子是同性恋,如何是好?于是儿子高伟同选择与急需绿卡的威威假结婚,却不成想假戏真做,让威威怀了孕,继而与同性恋恋人赛门产生冲突。而后两位老人各自之知道了其中详情,却不得不无形中妥协。与《推手》的温和恬静相比、《喜宴》显得喜气洋洋,富有喜剧色彩,特别是结婚、闹洞房的情节拍得满是人间烟火气。李安本人还在戏中插科打诨了一把:当一个老外在婚礼上窃语“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的时候,我们的李大导演赶紧凑上去说了一句: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实在令人捧腹却又反思。影片的结尾尤其意味深长,离别之际,高老父亲紧紧握住儿子的同性恋恋人赛门的手说:谢谢你,谢谢你照顾伟同;又紧紧握住威威的手说:高家会谢谢你。三个年轻人互相搂抱着看着两个老人远走,这是三个人的新家庭与一个传统家庭的冲突与理解:母亲没有把真相告诉父亲,父亲也没有把真相告诉母亲,都是因为“爱”,因为“家”。这部电影最经典的一幕我想应该是结尾,高老父母即将离开美国坐飞机接受安检时,父亲高高举起双手的那个镜头,寓意深刻,这是不是李安想要借此镜头表达出封建传统思想似乎不得不无奈的向现代思想投降,妥协呢?又或是这样的举起双手似乎是一种从旧思想中的解脱与飞翔。好的电影就在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与给观影人无限思考和遐想的空间。

最后说说这三部曲里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佳作《饮食男女》,所谓食色性也,一开场那一连串镜头,捉鱼、杀鱼、下油锅、娴熟的刀工、蒸炸炖烧配上轻快的配乐,让人不禁垂涎欲滴,瞬间对这老头的生活感兴趣起来。于是从一个电话的响起巧妙的埋下伏笔,开始娓娓道来故事的发展,最后才抖出这个包袱的谜底,令人瞠目结舌。在这现代社会与传统伦理,饮食与男女的大环境下,朱家这几个浅尝一口菜就知道“火腿耗了”或者“虾没打浆”的女儿们在感情上没有逃过传统劫数,最终臣服于未婚先孕,以及被玩弄的事实里。从现代到传统,饮食到男女,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做了各自的转化,老朱是一个传统的代表,然而在结尾却摒弃终结了这一点。二女儿家倩在感受到现代人的各种弊病后发觉家庭才是她最可以依托的地方,她看到父亲宣布卖掉房子以及所有人拖着梁伯母出去时倚在门上落下了泪水,那是一种对家庭伦理丧失后的伤心与失落,也正体现了家倩才是真正愿意传承这一传统的人。李安在缜密有致的剧情安排下,一方面表现了传统伦理的失落,同时又表现了出了对于传承的希望。结尾收的简略而又蕴含余味,老朱还是与锦荣生活在了一起,并且锦荣还怀了老朱的小孩。家倩在原本那个略感破旧和凋零的家里开始当起了厨师,大家各自的生活走向了轨道。老朱被邀请回家品尝家倩的菜时发现自己恢复了味觉,这一恢复意味深长,他自身摒弃了做菜这一传统,作为传承纽带的人是与他最为相像的女儿家倩。

看完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最大的感受是:李安真是有文化!在这三部以探讨文化冲突和伦理道德而见长的电影中,李安分别以太极拳、婚宴、烹饪三种中国传统文化穿插其中,使影片来得更加原汁原味,有生活气息,有艺术感染力而又富于可看性。除了《饮食男女》,《推手》和《喜宴》都把大环境放在美国,《推手》探讨的是父子关系在一个他国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权衡;《喜宴》着力于中西方文化间,传统与现代观念冲突下的家庭关系。李安在这两部电影涉及的主题是中西方家庭伦理观的冲撞;或许对于李安这样学贯中西,生养于台湾,求学工作于美国的中国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李安自身所关注、思考、和想要解决的问题。而李安温文尔雅,宽厚的骨子里有道家的风范,因此,这三部影片中的父亲形象虽然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却饱含着更深的宽厚、谅解、平和,最终都以理解子女的选择,依顺子女的意愿为解决冲突的方法。

细品李安早期的“父亲三部曲”才会明白为何他能拍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这样结合了东西方文化交融,人性与本能,科学与宗教,生存与信仰的深刻寓意影片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殊荣实至名归,因为他确实有着这样把控全片的卓越能力,最早的这三部“父亲三部曲”系列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可以很东方,也可以很西方,更擅长将这两种文化组合,对立或融合。他的这种隐忍和平衡之道,为他在东西方电影市场都赢得了很多赞誉和口碑,所以谁说中庸不是一种为人,为事的上上策。很多时候无需张扬,只是行云流水间也足以拍出一部部有质量,有内涵的经典影片。我很欣赏李安十年磨一剑,专心执着于电影梦想的精神,也更期待李安将带给我们更多精彩的电影作品。

㈧ 你怎么看待电影《喜宴》的结局

《喜宴》是1993年上映的影片,是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那时李安还没有现在名气大,《断背山》也是后来才出;那时赵文瑄也年轻,在影片中有清新的感觉,后来的薛绍美是美了些,却少了这时的青春跳跃;那时的归亚蕾功底也深厚,眼神到底还是比后来温柔些,那时国内的同性电影很少,观众能否接受这样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伟同和赛门的恋人生活稳定而甜蜜,却经不住父母的劝婚逼婚,不得已与房客薇薇假结婚,谁知各种阴差阳错,薇薇怀上了伟同的孩子,赛门和伟同的关系眼看要画上句号。薇薇给出了一个大团圆方案,留下孩子,独自抚养,让赛门与伟同复合,让赛门成为孩子的第二个爸爸。

㈨ 喜宴的专业影评(从声音,色彩,景别)

《喜宴》是一部以中西方文化作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同性恋假结婚的故事。主角高伟同来自中国台湾,一位华夏子孙的典型代表者,他的同性爱人是来自美国的赛门,而从大陆来美国求学的威威是假新娘。而高伟同的父亲是退休将领的身份也暗合中国传统道德的威严与古板。因为文化背景的不一样,因而会产生很多的不同观念。高伟同的父母亲一直希望他能结婚生孩子,但是却迟迟没有消息,于是父母帮他安排相亲。这是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的父母亲的思想,结婚生子,乃是人生大事,必须要帮孩子安排好。
这种压力,亲情的压力,伟同夹在中间,不知道该如何做出决定,在新观念和旧传统中他不知道何去何从。从而在影片的开头,这种巨大的文化冲突,让我们的心情也为之沉重下来。他在这种矛盾下,挣扎着。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得跟父母说自己已经找到女朋友了,却没料到父母过纽约来见证他们的婚礼。于是威威则被作为假新娘,与高伟同结婚。当父母要过来的时候,他们整理客厅,把房间中几乎裸照的照片被正照所代替,在房间里挂上了中国字画。这是中西文化的明显差异,西方的开放与中国传统保守的思想的一种冲突。西方的奔放自由,无所拘束,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是不能接受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庄重严肃,讲究内涵,表达严肃,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尤为重要的。
而影片中主要是围绕着这场喜庆的婚礼的展开的,然而更是一种文化的差异的强烈对比。在影片中,高高伟同与威威采取希望的结婚方式,到公证处举办一个简单的公正仪式就可以了。然后出来之后,伟同的母亲放声大哭,父亲也是一脸的沮丧。他们老一辈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新一代的人在接受了美国的开放自由式观念上的冲突。在饭店里,碰到老陈。 老陈听说高伟同没有办喜宴,第一时刻就考虑到高伟同父亲面子,坚持说要办喜宴。这是中西方的另一方的冲突。中国的传统,要面子,有集体导向,与众人一起分享快乐。而在西方,更是倾向于个人,他们更注重个人导向与自由的生活。
真的戏剧性的在宴会上,中西方人的反应,也是一种中西文化差异。威威心里不甘心,但是在喜庆的婚宴上她必须伪装成开心。伟同满脸愁云但是还必须要迎合那一堆胡闹着的顾客。中国的朋友,都用传统的婚礼方式,让那些美国朋友很不能理解,都目瞪口呆了。他们在婚礼上不能理解中国人喝酒的方式,以及传统的一些风俗。甚至是在闹洞房的时候,也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这看似很滑稽的一幕幕,但是实质上是在严肃的证实着一种来自不同地区的巨大的差异。
贯穿影片的主线仍旧是高伟同和赛门的同性恋,这向中国世俗观念发起了重大的挑战。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是不承认男的与男的结合,这是违背了伦理道德的,是被大家所看不起的。只有男的和女的结合然后结婚生子,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在西方是得到允许的。 作为《喜宴》的导演李安,在戏里面说到:“这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伟同和赛门都深爱的,他们在一起是幸福的。然而在中国长期的世俗社会的影响下,“三纲五常”这种传统观是为根深蒂固着的。所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者高伟同的父亲和母亲是不能接受理解的。但是在影片最后,却出现了让我们都欣慰的一刻,也是影片最后的喜的结局。我们的心情也随着一切看似荒唐的、滑稽的剧情,心情转好。高伟同的父母都理解了,并且伟同父亲最后用英语说了他始终都知道,并且把伟同的幸福交给赛门,这就是一种认可,一种和解。在中西方发生冲突后,达到了一种和解。
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特征,因而发生了冲突。然而在冲突后,需要融合,需要和解。不管是什么冲突,相互理解就是一种完美的结局,这在《喜宴》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㈩ 喜宴的影评

喜宴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人身的悲,怒,哀,乐都在里面很好的体现出来

阅读全文

与电影喜宴影评主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