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郁达夫传奇的故事梗概
郁达夫是近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十七岁到日本求学,目睹和感受到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他发誓要学业所成,他和冈田勋是好友,但同时爱上了中国女孩隆儿,但因为种种原因,隆儿还是嫁给了冈田勋。日本宪兵因郁达夫的经历和知道的太多,而将他杀害。
在这部反映郁达夫日本生涯的电影里,周润发其实只是扮演了讲述回忆的中年郁达夫,片中主角青年郁达夫由他人主演。
影片故事主要取材于郁达夫自传体小说《沉沦》,讲述青年郁达夫刚到日本时频频自慰、沉迷恋情的昏暗生活,而最后他竟然在日本投降后死于日本宪兵枪下。
B. 郁达夫的作品怎样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这篇自传体小说一出版,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受“五四”运动洗礼后的青年一代,从他的小说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相撞的东西,那些不敢与封建道德决裂的文人,也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郁达夫。郁达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失意、苦闷外,还有一些作品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2、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3、以散文的手法进行小说的创作。郁达夫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物,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在写小说时,他是凭着主观思路去写的,很少顾及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作品中,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
C. 求:一部关于郁达夫的电影,非常感人,可记不起名字了!!
《寻找郁达夫》
D. 急急急急、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郁达夫《沉沦》的看法。500字以上最好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一登上文坛就以其全新的风格引起巨大的震动。小说《沉沦》奠定了郁达夫早期文学创作的基调,也是其备受争议的代表作。日本学者伊藤虎丸在评论《沉沦》时指出了“忧郁症”在该小说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是郁达夫对于性事的自咎感,而这自咎感是与国家和种族的屈辱有关。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对主人公忧郁症病症流程的探讨,来解读这部小说。
《沉沦》共有八个小节。我们不应忽略这样一个细节,即《沉沦》里的主人公总是以泪洗面。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作家非常善于,也非常乐于写男主人公的“哭泣”。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可以以《沉沦》主人公的“清泪”为线索,对其忧郁症进行一次细致的梳理。
小说开篇,郁达夫便写道:“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这不能不引起读者的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境遇使得“他”感到“与世人绝不相容”呢?在短短的第一节中,郁达夫竟两次写到主人公的哭。“‘Oh, you serene gossamer! You beautiful gossamer!’这样的叫了一声,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在自怨自艾一番之后,他又“觉得自家可怜起来,好像有万千哀怨,横亘在胸中,一口说不出来的样子。含了一双清泪,他的眼睛又看到他手里的书上去”。“他”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才能感到些许安慰,在其他人面前,“他”总是忧郁的面孔,“好像他的笑容怕被人看见的样子”。由此,作家把一个性格忧郁、充满哀怨的柔弱少年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二节开头写道:“他的忧郁症愈闹愈甚了。”这一节主要叙述了主人公在学校的生活状态—孤寂,多疑。“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到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与两个日本女学生的偶遇,加重了“他”的忧郁症,在这一事件的刺激之下,主人公“火热的颊上忽然滚了几颗冰冷的眼泪下来。他是伤心到极点了”。由此,引出了主人公第一次自我的独白:“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此时,我们终于懂得主人公何以如此寂寞。“他”的忧郁源于爱的不可得,源于对正当情欲的压抑。在人前他装做清新寡欲,却把炽热的欲望流露在自己的日记里。
第三节笔锋一转,开始叙述主人公此前的生活经历,由此为我们提供了其忧郁症的起源。原来“他”是个“心思太活”,因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专制弊风,被学校开除,又为社会所不容的人。在多所学校的频繁转学,体现出“他”对自我认知的混乱。退学在家蛰居的日子,提供了一个让“他”广泛阅读的机会,也使得“他的幻想,愈来愈大了,他的忧郁症的根苗,大约也就在这时候培养成的”。家庭教育,没有给与他对于情欲问题的正确指导。因此,他只能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获取“性”的知识。这种方式,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这在之后的章节中得到了印证。第四节里,在一个人从东京到N市的旅途中,“他的胸中忽然升了万千哀感,他的眼睛忽然觉得热起来了”。随即,主人公自嘲道:“你也没有情人留在东京,你也没有弟兄知己住在东京,你的眼泪究竟是为谁洒的呀!”我们再次深切感受到主人公敏感多情而又极其脆弱的内心。在N市的生活,使他与自然更加亲近,也使他“从始祖传来的苦闷”一日日的增长。由于性的苦闷无处释放,“他”只好采取自慰的方式来排遣膨胀的情欲。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对于从小受“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万恶淫为首的“圣训”教育的主人公而言,自慰竟成了不可饶恕的罪恶。这种罪恶感,并非来自外在的压力,因为除了主人公自己并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关键在于其已经把儒家对于性欲的压抑内化为自我的道德典范,在他身上始终充满着欲望与理智的冲突。每一次,人性的原始欲望都冲破了理性的限制。因此,“他的自责心同恐惧心,竟一日也不使他安闲,他的忧郁症也从此厉害起来了”。暑假过后,“他的两颊的颧骨更高起来,他的青灰色的眼窝更大起来,他的一双灵活的瞳仁,变了同死鱼的眼睛一样了。”因此,自慰事件在主人公忧郁症的发展中,极其重要。对自己这种行为产生的罪恶感,令他受尽自我内心世界的折磨。由此,“他”对爱情的渴望,已经从纯精神的安慰转为对肉体的快感的渴求。这种渴求,首先诉诸于主人公自身,即自我安慰,自我满足。这就不难理解主人公日后的偷窥事件,是其人生轨迹之必然。
从第五节起,郁达夫把我们从对主人公过去生活的叙述中带回到现实中来,也就是说,自慰事件发生在他与两个日本女生偶遇之前。暑假过后,秋天到来,而“他的循环性的忧郁症,尚未离他的身过”。此时,他感到,不仅日本人无法同情他,连他的中国同学竟也无法理解他了。身在异国他乡,他感到双重的孤寂:既不能得到异族人的接纳,又遭到同族人的遗弃。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爱上了旅馆房东的女儿。然而,虽然他心里非常爱她,非常想同她说说话,却总是装出一副“兀不可犯”的样子,为了压抑自己的情欲,他甚至故意躲避起她来。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和行为,是病态的,也是变态的。这种变态情欲最终在对房东女儿洗澡的偷窥事件中爆发。“那一双雪样的乳峰!那一双肥白的大腿!这全身的曲线!”,“仔仔细细的看了一会,他面上的肌肉,都发起痉挛来了”。赤裸裸的欲望,如洪水般一泻无余,彻底淹没了主人公的理智,这绝对是对孔孟之道最强烈的嘲讽!曾经在“他”脑海中幻想过的女人的裸体的形象,此时,已成为活生生的人体曲线呈现在眼前。从书本中得到的关于“性”的认知,第一次在现实中得到认证。这种畸形的认证,给主人公的身心以极大的伤害,也使读者难以对“他”产生宽容与理解。第一次,主人公的身上刻上了猥琐的烙印。为了逃避责任,“他”从旅馆搬到了梅园。第六节中在梅园的生活,使“他的忧郁症(Hypochondria)又变起形状来了”。这一节的内容,是对前一节的深化。主人公的遭遇更加不幸起来。从与中国同学的决裂,竟然发展到与自家亲兄弟的决裂。这让“他”越发自哀自怨起来了。主人公的自虐倾向表现得非常明显:“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留下来。”,“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在那里”。天气日益寒冷,“他”也日渐适应了与长兄决裂后的生活。正当“他”在自然的感染下,自哀自悼,流下“两泓清泪”,决定饶恕世人的罪恶之时,竟然遇到了一对在野外约会的情人。偷窥女子洗澡的事件,在这一节中以偷听情人的野合而深化:“他同偷了食的野狗一样,就惊心吊胆的把身子屈倒去听了。‘你去死吧,你去死吧,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随着这对情人情欲的高涨,“他”的变态情欲再一次得到得到释放。在对二人情事的偷听中,“他”把自己幻想为当事人,通过他人情欲的满足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他的眼睛同火也似的红了起来。他的上腭骨同下腭骨呷呷的发起颤来”。通过肖像描写,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内心欲望的炽烈和扭曲。读者再也找不到任何饶恕“他”的理由。他竟是如此变态和下流!同时,他也是如此可怜与可悲!正常的欲望,他既不敢表达,又不能抑制,所以只能通过非正当的形式舒缓。人性的扭曲,心灵的扭曲,触目惊心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的堕落更加无药可救,也更加欲罢不能。 第七、八节里,主人公的忧郁症达到了高潮。在偷听事件之后,他乘车离开梅园,却在路上遇到了招徕客人的妓女。郁达夫细致地刻画出主人公宿娼时的心理:“要想进去又不能进去,要想出来又不得出来;可怜他那同兔儿似的小胆,同猿猴似的淫心,竟把他先到一个大大的难境里去了”。即使是面对妓女,《沉沦》里的主人公仍然感到深深的自卑。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在这两节中,作家多次写到了主人公的“哭”。当“他”终于决定走进妓院的时候,“他”“几乎要同小孩似的哭出来了”。当侍女问起“他”从何处来时,“他全身发起抖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承认自己是“支那人”是一种彻骨的痛楚,在一个如花少女面前。在妓院中与侍女调情本是正常的事情,可是“他”却总是不敢放纵自己。在一个能够释放情欲的场合,他偏偏要装作圣人;在不能够表达情欲的场合,他偏偏要以偷听偷窥的方式来排遣心中的压抑。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最后一节里,主人公对于自己宿娼的行为感到深切的懊悔;“我怎么会走上那样的地方去的?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悔也无及,悔也无及。我就在这里死了吧。”“想到这里,他的眼泪就连连续续的滴了下来。”在对祖国富强的热切呼号中,“他的眼泪便同骤雨似的落下来”,主人公最终沉沦在茫茫大海之中。
综上所述,《沉沦》中的主人公,其忧郁症的流程可以概括如下:起源于退学在家蛰居时对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对于性的认识停留于纯精神层面(第三节)。离开中国到日本学习,从东京转到N市,随着春季的到来,开始自慰。变态情欲由纯精神层面转向对肉欲的渴望,主要诉诸于自身(第四节)。秋季到来,学校开学,日益自怨自艾,觉得与世人所不容,这是其循环性忧郁症的开始(第一节)。路上偶遇两个日本女学生,使他的忧郁症日益严重,在日记中首次抒发了对于爱情的强烈渴望(第二节)。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并偷窥这个女子洗澡。变态情欲从自身转向他人,从想象转到现实(第五节)。为避免受到指责,搬进梅园。一个偶然的机会偷听了别人的情事。主人公的情欲在这对情人情欲的满足中获得满足,变态情欲由现实转回想象(第六节)。离开梅园,遇到招徕客人的妓女,变态情欲由想象再次转回现实。主人公压抑已久的欲望终于得到满足,他的生命也终于走到尽头(第七、八节)。郁达夫喜欢称他在性事上的挫折为“忧郁症”,因此“忧郁症”是作家笔下浪漫主角的重要特征。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解释《沉沦》主人公对此抱有的过分自咎的心理呢?
通常的看法是,《沉沦》抒发的不仅仅是性的苦闷,还是时代的苦闷。作家把爱情当作一个社会问题,作为“时代病”的一种突出症状予以表现。可以这样说,“他”总是把自己爱情苦闷的根源归咎于国家、民族的衰败。然而,《沉沦》主人公把自己的死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究竟具有何种程度的真实性?我认为,时代的苦闷、国家民族的苦闷,只是作为郁达夫小说中性苦闷的大背景而存在,深层的原因要从主人公内在的心理特质方面来寻找。中日甲午战争里,昔日的“弹丸之地”竟然将“泱泱大国”打得一败涂地,这不能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切肤之痛。因此,当时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蔑视是必然的事实。然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仍然还有很多贫民阶层。有很多家庭条件并不很优越的日本女孩子,还是非常乐意与中国留学生恋爱乃至结婚的。正如李欧梵在《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所说,当郁达夫还在为爱情而踌躇烦恼苦闷不已的时候,郭沫若却已经流连于与众多日本女子的爱情之中了。《沉沦》的主人公,在饱受忧郁症折磨的短暂一生中,复仇心态、逃避心态及自悼心态始终交织在一起,构成其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上课,身处众多日本同学之中,却无法融入其人际交往圈时,这位少年想到“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在懊悔与两位日本女学生偶遇时的怯懦,想起女子的眼波并不是为自己而送时,这位少年想到“哎!哎!她们已经知道了,已经知道我是支那人了,否则她们何以不来看我一眼呢!复仇复仇,我总要复她们的仇”。在循环性的忧郁症困扰之下,他“对了那几个中国同学,也同日本学生一样,起了一种复仇的心”,由此他感到了双重的孤寂。在与长兄决裂之后,“他因为想复他长兄的仇”而弃医从文,以此来“永远敌视”他的长兄。偷听别人的情事之后,这位少年竟以与年轻侍女“宣战”的姿态走入妓院,在受到侍女冷落后心里骂道:“狗才!俗物!你们都赶来欺侮我么?复仇复仇,我总要复你们的仇”。可以说,《沉沦》的主人公对周遭的人事一直怀有敌视之心。当他在现实中受挫时,便要向周围的一切复仇。可是,这种复仇,并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效果。他并没有给周围人造成伤害,甚至没有对周围人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他所谓的复仇,只是自我的一种精神慰藉,一种顾影自怜的哀叹罢了。现实的苦闷给他造成的精神创伤,在不断幻想着的复仇心态中得到了缓解。一句句空喊的复仇口号,只能证明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得志及弱势地位,证明主人公的怯懦及可悲。因此,逃避心态便成为他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沦》里的少年,面对人生的苦闷,所想到的并非是抗争,而是逃避。在中国时,他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却始终不能如意。因此,他离开中国来到日本。预科卒业后,离开东京来到产美人的N市,和周围人的隔膜使得大自然成为他的“避难所”。在现实中,他不敢面对日本女子的眼波,只能在日记中释放自己对于爱情的热望。偷窥房东女儿洗澡之后,惊恐非常的他逃出旅馆搬进了梅园。在梅园中偶然偷听到别人的情事后,他坐上不知是开往哪里的电车逃离了梅园。这次逃离却使他有了一次宿娼的经历,由于无法自己所犯的罪恶,他最后投身于茫茫的大海之中。至此,这位少年的逃亡终于划上了句号。从中国到日本,从东京到N市,从旅馆到梅园,从梅园到妓院,从妓院到大海,面对自己的堕落,他从来不曾勇敢的直面过。遇到问题,犯了错误,立刻逃之夭夭。郁达夫小说中的很多男主人公好像总是很喜欢乘上不知到达何处的电车逃离目前的生活困境。这种典型的逃避心态,折射出主人公怯懦的内心世界,似乎“逃离”便可解决所有的问题,便可抹掉自己所犯的错误。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在《沉沦》主人公的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讽刺的是,这种逃避反而把他推入了更加不堪的困境。每一次懦弱的躲避,都是他更加沉沦的开始。无法摆脱生存困境的现实,不仅让主人公的逃避心态更加焦灼,而且加深了他对周围人事的复仇心态。无论是逃避,还是复仇,都根源于主人公的自悼心态。作为弱质男子,他并不能够自食其力,没有足够的独立性。《沉沦》的主人公具有强烈的自虐心理,他乐于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常年受苦,在黑暗的生活里沮丧漂泊的失败者。在充满自怨自艾的哀叹中,他首先需要的是来自异性的爱怜和同情。对于自己过分的怜爱,以及懦弱早熟的性情,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他的感伤,既是弱国子民的感伤,也是个人的身心俱疲。他为自己构建了一个非常悲惨的个人生活幻像,并沉沦其中难以自拔。因此,《沉沦》的主人公便呈现出一种为郁达夫笔下人物所特有的感伤美和病态美。他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心理言行,是细致而真实的。
郁达夫的小说,以其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心理剖白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在对《沉沦》主人公忧郁症的梳理之后,我们感受到交织在其内心世界的复仇心态、逃避心态及自悼心态三者之间所构成的张力。如何真正走入文本,成为“在场者”,是我们解读《沉沦》的关键,任何过度的臧否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E. 郁达夫的《沉沦》讲的是什么
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显然有郁达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内。 作品细致地描写了这位忧郁型青年,由于是弱国子民在强邻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种种难以排遣的苦闷。这些苦闷情绪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和渗透:追求异性的爱情而不得,因此对轻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愤慨,同时热切地希望着祖国富强起来,这三项内容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格局。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安排的:路遇——自戕——窥浴——野合——宿妓。情节每进展一步,性爱描写每深入一层,对主人公的刺激与打击就随之强化又强化,最终导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剧性结局。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末尾这痛彻肺腑的呼喊,升华了作品的爱国主义主题,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格调,同时也冲淡了作品中多处出现的性描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小说中“我”的感伤, 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狭造成的,也都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支那人”的歧视上:因为“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而郁达夫所描绘的伤感中,也包含了有所不幸、有所苦闷即大大发作的性情中人和浪漫主义。 郁达夫小说惯用第一人称“我”,这个“我”并不仅仅是起到讲述故事或者勾连情节的作用,在一些作品里“我”竟至成了作品的主人公,情绪由“我”起伏波动,情节由“我”而发展变化。同时,这个“我”并不仅仅是作者个人,而是相当典型的概括出了“零余者”即正直、善良、清贫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
F. 《沉沦》的主人公为什么跳海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 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G. 郁达夫是否患过抑郁症《沉沦》中男主角可以看作以郁达夫为原型,那郁达夫是否真的得过抑郁症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文人面对祖国积贫积弱的情况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抑郁吧。
H. 如何赏析郁达夫的《沉沦》
《沉沦》于1921年5月写于东京,同年10月收入小说集《沉沦》,这是郁达夫的成名作和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着一个病态的青年的心理”,“里面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
欣赏早秋的景色;经常阅读法国自然派和中国诲淫小说,追求情欲的剌激,他不甘沉沦,却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
I. 我要郁达夫<沉沦>的点评...大侠帮忙.....
《沉沦》是郁达夫早年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小说借一个中国留日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的刻划,抒写了“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的屈辱冷遇,以及渴望纯真的友谊与爱情而又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作品主人公的苦闷具有时代的特征,代表了“五四”时期那些受着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点病态的知识青年的共同心理。郁达夫通过大胆真率的描写,呼喊出了他们所共有的内心要求,进而控诉了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势力统治的罪恶社会,因此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许多知识青年的共鸣。在坦率暴露病态心理这一点上,郁达夫显然受了卢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某些自然主义作家(如日本的葛西善藏)的影响。这种大胆暴露,一方面体现了对封建道德的叛逆精神,“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道学家、伪君子们“感受着作假的因难”(注:郭沫若:《论郁达夫》,《沫若文集》第12卷第547页),另一方面却也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主人公的愤激和反抗,最终往往变成自戕,爱国心又常与个人欲望相联系,再加上作品笼罩着一层悒郁颓丧的气氛,就构成了《沉沦》的严重缺点。这说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的郁达夫不仅接受了欧洲资产阶级所谓世纪末文艺思潮的影响,而且沾染了中国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式的哀愁(郁达夫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表示对统治势力的反抗和蔑视,这里面也有中国古代某些文人如刘令等的影响)。从《茫茫夜》以后,作家有意识地去写性变态心理,这使《沉沦》中所出现的消极成分一度有了发展.
J. 郁达夫的《沉沦》讲的是什么
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显然有郁达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内。
作品细致地描写了这位忧郁型青年,由于是弱国子民在强邻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种种难以排遣的苦闷。
这些苦闷情绪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和渗透:追求异性的爱情而不得,因此对轻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愤慨,同时热切地希望着祖国富强起来,这三项内容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格局。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安排的:路遇——自戕——窥浴——野合——宿妓。
情节每进展一步,性爱描写每深入一层,对主人公的刺激与打击就随之强化又强化,最终导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剧性结局。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末尾这痛彻肺腑的呼喊,升华了作品的爱国主义主题,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格调,同时也冲淡了作品中多处出现的性描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0)电影男主角喜欢郁达夫的沉沦上海扩展阅读:
官方对郁达夫的《沉沦》的评价:
与单纯的性爱描写不同,和追求感官刺激的淫秽之作更有天壤之别,《沉沦》的作者是把年青人正当的、合理的性爱要求,与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紧紧交织在一起描写的,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和艺术感染力量。
郁达夫由于所处的社会黑暗透顶,周围的环境光怪陆离,个人遭遇又颇多挫折与磨难,所以显得比常人更复杂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激愤与哀怨并存,有时甚至流露出某种程度的感伤情调。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性格的复杂性,其实就是(或者说标志着)人性的丰富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沉沦